第一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大板铁路小学曹丽
本课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我用自己肤浅的眼光总结其优点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常老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猜谜游戏结合起来,并带领大家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出了小猪存钱罐这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学生。继而通过小猪存钱罐这条主线,很好的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练习中以不同的方式提问,既全面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很高涨。
二、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常老师极力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在观察美羊羊这个环节中,设计“位置换换换”让学生顺时针换位置观察,亲自体会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得样子是不一样的。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及时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围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一主线,结合多媒体让看到图1的同学举手,看到图2的同学举手……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是一节既实在又有实效的好课。课堂上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地体验,自主思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和谐的交流与合作。这节课中师生都是观察着的,也是思考着的。
本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不足:
1、利用存钱罐这个喜闻乐见的玩具作观察对象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存钱罐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能区别大点效果就更好了,它将更便于同学分辨。
2、课堂上重点研究了从正面、后面、左面、右面几个方向所观察到的样子,对于从上面观察探究的比较少,其实好多的练习题都有从上面观察的要求,所以是不是也应重点学习呢。
第二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取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透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超多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潜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资料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取了超多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必须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透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到达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汤老师在这节课里先让学生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且把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画出来,这一环节为下一环节做了铺垫,定了形。接下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已拼成的物体上再添1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添了正方体后的物体与原来的物体有相同的正视图(从正面看、从侧面看或从上面看),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汤老师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里添;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问题: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最后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
反思:
听完了汤老师的这一节课,我不仅认为汤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同时还油然而生地感觉到:同样的一个物体,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角度看到相同形状大小的物体不一定是同样的一个物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不要单方面的分析问题,不然的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例如我们教学“方程”这一概念时就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问题,首先是“含有未知数”,然后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含有未知数的不一定是方程;是等式的也不一定式方程;必须要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才是方程。因此,在判断是不是方程时,就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否则就会判断错误。
在教学中是这样,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遇到问题,要从多方面要分析问题,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认识一个人,要从多方面认识这个人,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做到不看错人。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案例:
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复习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
1、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看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再拿出自己的玩具小汽车,从不同角度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生:从上下左右前后观察小汽车,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小汽车,看到的形状都是不同的,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
生举出生活中发现的类似现象。
二、引导学生搭建立体图形
1、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并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用这些正方体搭建不同的立体图形。
学生拿出正方体积木,积极动手进行搭建。
2、给学生示范书中的搭建过程,边操作边讲解。
认真观察老师的搭建过程,发现问题可及时提问。
3、同学们明白了吗?现在大家来分组做练习,一名同学说要求,另一名同学搭建。
学生认真配合,听清要求的内容,争取搭建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4、对搭建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搭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学生多多进行练习,搭出几种不同的立体图形,做到搭得又快又准确。
三、引导学生观察搭建好的.立体图形
1、引导学生观察刚感刚刚搭建好的立体图形,(生认真观察搭建好的图形)师提问:应该怎
样观察呢?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正面上面等。
2、学生在组内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仔细的观察,可以互相说说观察到的不同形状。
3、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实事求是地回答,鼓励个性化语言。
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能够按要求搭建立体图形;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会用上下左右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通过搭建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出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能够按要求搭建立体图形;通过搭建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出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观察是认识一个事物的重要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学生自己搭建自己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了各种搭建练习,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参与欲,学的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兴趣越浓,学习质量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了教学效果。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本节课并没有用书中的例题,因为找药箱比较困难。首先是让学生齐读一首诗《题西林壁》。让学生感受为什么同一个事物却看到的形状不一样,从而引出课题。观察物体。使学生对此也能够产生兴趣,紧接着就让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活动一学习。一小组为单位,观察学具中的长方体,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有了亲身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独立尝试过程中,包括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非常积极的进行感知,学习,并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使我很高兴,同时我也给予了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就感。之后又进行了活动二的学习,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不一样而且视线要垂直,只能看到一个面。由于学具中的长方体太小,有一个同学说能看到5个面,这时有的同学一听,好像他说的对,自己矛盾了起来,我叫他到前面观察我准备的一个大盒子,并在侧面写上数字让他看,结果他看不到数字,这时他以及有疑惑的同学就都明白了,在这个交流解惑的过程中,全班同学都加深了认识。
在学习完成后,又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三,从不同角度观察正方体、圆柱体、圆锥、球体。自学效果非常好,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出他们的平面图形。
最后我们、给他们出开放性题。画了一个圆,问他们我看到的是什么立体图形,他们都能想出好几种来,同时也说明空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这节课通过“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所学到的知识非常的牢固、扎实,并乐于参与其中,加强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观察物体三》是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必须师生准备好教具学具,然后让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和拼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教学中我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学习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游戏法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一、回顾教学:
本节教学设计是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体现“诱、思、探、究”新课改要体现“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身边的同学,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到达“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用心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之后,我依据新课标“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思想,运用了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构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活动,观察不同角度的小汽车,亲身体验到“角度不同,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也不同”。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悟并探索出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灵活变通的运用方法,我又设计了“猜认物体”的游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潜力。
最后的“画画”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课程整合的思想。数学课中也有施展绘画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但能够学数学,还能够画数学,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超多的学生活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透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全员、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心主动的去探索,去动手实践,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习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潜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存在问题(原因)与对策:
1、数学语言讲究准确、简练、到位。本节课我有些问题有点不到位,例如:“透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学生虽然从前后、左右、上下位置观察小汽车,但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准确进行表述。这应在教学设计时琢磨教材要认真思考,怎样提出问题;问题深浅度要到哪一个层次。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和空间观念。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需要观察物体的左边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换到右边就要想一段时间才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我想这就应与学生方位感不强,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在今后的教学不能因为观察物体就指导学生观察,应在每一个知识资料渗透观察事物的本质、规律、变化。
3、教学安排的游戏活动要做到有序,及时调控学生纪律情绪。一开始活动学生就活跃起来,老师说要评比小组学生才安静。课后针对这些状况,我再次强调小组长的职责,和学生重申课堂活动要求。
三、教学思考: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搞笑、好玩、有新意”,又使每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中学生思维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善。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1.联系旧知,知识铺垫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听过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而且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思维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组织学生细观察、多操作。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到从不同方位看物体的不同,在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学生观察和操作很高,课堂氛围热烈但又不失秩序。
3.平稳过渡,不至于突兀
教学完不同的方位看同一个物体后,我听过承上启下的一段话,使课堂自然地过渡到对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节奏,不至于因为转变的突兀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多,但是由于学具太小,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时候不够清楚,甚至由于角度问题,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我建议最好每个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的学具,这样便于操作,学生对物体的观察也会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潜力和空间想象潜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忙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到达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资料,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此刻我们就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状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先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
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先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二、练习的层次性
争对以上的教学资料,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之后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立刻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资料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透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潜力和空间想象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准备了大量的小正方体作为学具,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从摆一摆到看一看,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3、接着设计一组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作用,特别是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己填一填,连连,并且还可以自己动手画画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不同,导致观察的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偏差,以致出现画出错误图形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1.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谜语”这个活动导入,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另外,我还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2.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观察熊猫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KT猫,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3.课间游戏活动
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两次游戏活动:第一次面对面交换位置观察;第二次转圈全面观察,这样设计不仅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观察,积累了方法。
4.尊重课堂生成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本节课我在突破“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这一难点时立足二年级,注重课堂上孩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方法来辨认做出判断。
5.优化教学媒体
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在学具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一只KT猫作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课程的教学,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经历了不同时段的知识积累,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本册本单元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学生的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从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懂得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观察物体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从而得出了根据摆放物体的位置,当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同时,学生也发现:从正面和从后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左侧面和从右侧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学生也明白了,这里所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和上面、下面的位置是相对的,这就是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初步感知,也是针对一个物体的观察而言。
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获得了立体组合物体的观察与单个物体所观察到的截然不同,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是不一样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也不相同。例1和例2的教学,是从把一个或一组立体图形从固定摆放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决定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样子及形状。而通过例3的`拼搭活动、实践操作,学生对原来的想想变成了现实,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提升。学生也明白了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都不一样。就学生来讲,本单元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互动,教师的教学更觉轻松,教学效果也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实物的展示,作为学生来讲,无论是单个立体物体还是简单的组合立体物体,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能准确辨认。
总结下来,我觉得自己对单元内容的教学放得开,对知识点的拓展有度。既考虑到了学习好的学生,同时又照顾到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但对整节内容的教学也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更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深思和改进:
1、及个别学生对观察组合立体图形还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只会简单的看问题,特别是对给定的平面图形不能正确辨认方位。
2、部分学生对观察物体后画平面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3、部分学生对拼搭活动积极性高,但对画平面图形较为吃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
第一,导课新颖,但没有抓好节点
课的开始导入《盲人摸象》的小故事,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近本课主题,比较好,但我没有利用好,过早地揭示了本课的主旨——看问题要全面,不要片面,否则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课后经过反思,其实可以这样处理:把盲人摸象的故事播放到国王和大臣们捧腹大笑停止,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周围的人都笑了?戛然而止!进行新课教学;处理好例1后,再回到《盲人摸象》的故事,说说他们笑的原因,以及盲人为什么会弄出笑话。或者先揭示道理,这样引导一下: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盲人摸象有关系,如果你们不想像盲人一样弄出笑话,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想,想清楚了再回答我们碰到的问题,好吗?
第二,学生讨论交流的次数过多,目的性不强
学生讨论的次数过多,过于范范,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认真想哪些问题值得学生间讨论交流。不需要讨论的也讨论,就会让人觉得在走形式,违背了最初的教学初衷。
第三,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个人客观地讲,这节课我的整体设计、环节间的过渡、重难点的突破上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针对容易混淆的两个面——左面和右面,学生辨认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反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对比观察,并利用标记物(小熊猫的`蝴蝶结)的不同进行区分,帮助学生区分左、右两个侧面的学生看到的形状,从而使学生对所看到的实物形成清晰的表象。
第四,习题设计,加强改进。
我个人认为本课习题的设计,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改进:
1、多样化。我设计的3道练习题型重复,过于单一。
2、有梯度。习题要从易到难,让学生一步步地找到解决问题的信心。
3、新颖化。联系生活实际,本课可以用实物设计一下练习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或者设计一个小游戏,大家玩起来,效果会更好。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
在观察照片时,我问到:“我的朋友是站在我的哪一边帮我拍的?想一想,他帮我拍照片时,他是站在同一个位置的吗?”结果有一位同学说:“拍照片的人没动,是老师在移动”。由于我的答案是“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是不一样的”。所以千方百计的往老师没动,拍照的人在转动这方面引导。后来我才知道,我只想到了我预设的问题,在准备课件照片的时,却忽略了选用不同的背景拍设。是我自己拍设照片时考虑不周。而我这样的教学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索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学的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使师生双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发展,出现的教学情景就会更自然、生动。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开放、发展,在生成过程中提升预设层次、水平。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3
上了《观察物体》这节课以后,使我的感触非常深刻。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本节课我用了一句:“小朋友,你喜欢拍照吗?”和四张以我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非常喜欢的'“天线宝宝”,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当学习内容从“科学世界”和概念状态进入“生活世界”和经验状态,就不会能有效地实现思维内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将有助于对学生情意的激发,而任何教学,只有当其植根于情意基础时,才能产生最佳效益。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4
上完今天这堂课后我才知道我们的合作学习是多么地重要,这两天学习的内容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在前一堂课我以为比较简单,于是我就自己带了教具,把它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自己就在位置上观察讲桌上的'物体的形状,结果到课后作业时我发现效果不好,到了第二堂课,我觉得拼搭并观察物体是挺难的一个内容,于是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准备了学具,在课上我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自己拼搭物体,并让他们观察讨论,学生们都很乐意去做,枯燥乏味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当时我也深入到各小组去察看情况,发现学生们都非常投入,最后反馈时,发现学生们也都明白了,效果真的不错。
不过我知道我们课上的合作交流,不能盲目运用,我们得运用到关键地地方,比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学生做起来比较麻烦的题目等等。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资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一样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不一样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贴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我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一样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确定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②从上头观察形状不变;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2.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经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性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6
1.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动物”这个活动导入,课中又通过播放一些南昌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一边休息,一边欣赏……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观察恐龙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玩具狗,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②换位观察;③全面观察。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3. 课间欣赏图片
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一个课间休息,让学生在音乐中一边休息,一边欣赏一组南昌风光的图片。这样设计不仅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欣赏中巩固了所学新知。
4.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猜动物、欣赏南昌风光、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5.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的'形色声光和动态感知等特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一只玩具狗作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还通过学具袋的反馈牌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7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就猜出正确的答案。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学生都能猜出图片上的动物。在这些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创设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小鸭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鸭子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茶壶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汽车、大象等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看到什么?怎么看?有几种看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很多的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空间思维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茶壶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壶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实物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教学评价不及时。在课堂上有一个男孩的勇于质疑行为,我没有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如果能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由此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8
《观察物体》是小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时学过的“从正面、侧面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使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并能具体说出哪个位置能看到哪个面,能正确辨认长方体的上面、侧面、正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作以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猜班集体中的小钢琴家的情境,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出了福娃这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学生。继而通过福娃这条主线,很好的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形成了很美好的故事情境,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祝福箱”这个情境的创设,更是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在美好的祝福中,学到了知识。在练习时,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二、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观察福娃这个环节,我事先准备了四个同学观察福娃的录像和四个方向看到的情景让学生判断,然后让亲自从四个方向进行观察,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在体验中学生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猜想验证,促进知识形成。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猜想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在探索中,这些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实践与领悟,必然会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想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祝福箱有六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得到哪些祝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其次,在练习设计中,设计了猜想过程。教师分步出示了房子、路灯从上面、侧面、正面的观察效果图,让学生猜想,可能是什么?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在观察讲台的时候,为了便于所有的同学都能看到某位同学的观察结果,我采用了用数码相机拍照的形式,但是忽略了应站在学生位置以学生的高度进行拍摄,今后应注意。
2、在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讲台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3、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9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3、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
游戏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游戏二:通过把玩、转动手中的长方体,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及后面的认识。游戏三: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游戏四、五:进一步巩固、扩展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0
今天,我讲的是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本课教学三个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是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本课在教学时注重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课上,我先出示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以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看后就猜出答案是球。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学生都能看出图片上的动物。这时当我第三个图片展示出时,学生发现与前两个图有联系,这时学生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再求新知的兴趣。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的结果。
观察物体一课我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认识并理解。
1、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常见的烧水壶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
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是什么样?以小组合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个烧水壶大家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达成共识。
2、为了让学生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烧水壶一周观察正面、背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做一做玩具汽车、故事书等,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
3、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练习设计中,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上我也有不足,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但是这节课大部分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个别学生的思维还不够灵活,课下还要对个别学生进一步辅导巩固。
最后,也有几个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其次,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在课堂上乐学、敢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
总之,我时刻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我有方向,努力奋进,前方的路一定是亮着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1
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中“对称现象”一节课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剪出对称图形,我先拿出一个我课前剪好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想想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学过剪纸,很快就说出要先对折,再*折痕处画出要剪图案的一半轮廓,最后沿轮廓线剪下,就剪出了对称图形。于是我让大家开始动手剪,学生们有的在凝神思索剪什么图形,有的在认真地画,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剪,大家教很用心,5分钟后,有的学生已经完成,并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杰作,我就让他们到黑板前,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孩子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剪出的图形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有刚展开的两片绿绿的幼芽,有鲜红的爱心,有金色的太阳,挺拔的'塔松……但也有几外孩子,拿上来的作品是没经对折剪出来的,虽然剪得很用心,但左右两边还不太一样,我就轻声告诉他(她):“你剪的图形两边不对称,因为你没有先把纸对折,下去再按要求剪一个好吗?”这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下顺利地结束啦。
到了第二节课,教学到剪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又出现了和一班上课时一样的情况,我想:这次何不趁机考考学生的观察力,也好了解一下学生对对称图形认识的情况。于是,我就让学生把没有经过对折剪出来的图形也贴到黑板上,来个鱼目混珠。没想到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哪些是不对称的图形,并能帮该同学找出不对称的原因和改进方法。看来我的担心和顾虑是多余的。如果说第一节课只是让学生欣赏大家精美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对称图形的话,那么这一节则让学生通过辨别、对比对称图形和不对称图形,更加深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效果更好。
通过这一细小的环节,使我深有感触,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放手,把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留给学生,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2
我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全区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活动周”中获得一等奖。研究此课的过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的过程。反思此课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平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加上我们实行的大班教学制,实际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体验需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成性的学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到虚拟网上搜索、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到,因为我们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平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热情。
二、应用视频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时多,误码率差大的敝端。为此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录像取代传统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学第1个例题“生日礼物”时,教师将课本上静态的图片换成了真实小狗的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小狗在每个位置看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动态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认清小狗的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进而展开空间想象,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教学第2个主题“天安门广场”时,教师用真实的校园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天安门广场照片,这样更好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对缺乏判断经验的学生,每张小图片旁的“帮助”又以录像方式,记录下不同位置的拍照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位置变化带来的建筑物形状变化,这就更好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空间想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发展,为学生展开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巩固提高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观察静态图判断图片拍摄前后顺序”这一难题,教师特别利用我们柳州市的本地资源,增加了一组看柳江河游览录像,判断照片拍摄前后顺序的题目。这正是让一些缺乏游览体验的学生,也能在有限时间里真实感受到游览中所见景物的相对位置发生的连续变化情况。为判断连续图片的前后顺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观经验。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重要环节中地整合运用,将观察情境大量、真实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观察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应用网页型设计,支持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怎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统一知识内容时,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快速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我们把这一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上,不就能很好解决个别化学习的难题了吗?在《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学中,我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放置到虚拟网上,学生运用已有网络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自学。在探索发现的讨论部分,我利用网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观察规律进行交流、讨论。在练习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将课本中单一且难度跨越大的两道练习题,结合本校、本市环境设计成一组有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页链接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地应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多样化、区别化的需求,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按计划本段内容的教学是3个课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课堂教学中繁锁、耗时的组织观察环节,将大量的观察情境,观察信息用计算机快速、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推理判断中。在问题反馈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推理判断依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让学生在1个课时里就达到了原来3个课时的学习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内容更加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本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经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之后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一样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我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经过实物观察,学生自我发现了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把数学课商城活动课,学生感到新奇趣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物体的形状不一样。发挥的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过观察想象站在物体不一样位置的人看的的物体形状,然后进行观察图形的确定。经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
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最终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活动二:经过观察小猴子不一样面,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头、下头及后面的认识。活动三:经过让学生运用学具小组活动,体验不一样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活动四:经过照片进行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站到相应的位置去。活动五:进一步进行活动,经过照片和站好的位置进行确定是谁看到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后来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数学课商城活动课,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的形状不同。发挥的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站在物体不同位置的人看的的物体形状,然后进行观察图形的判断。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
活动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
活动二:通过观察小猴子不同面,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及后面的认识。
活动三:通过让学生运用学具小组活动,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活动四:通过照片进行判断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活动五:进一步进行活动,通过照片和站好的位置进行判断是谁看到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学生观察的疲惫,空间观念得不到发展。因此这节课对我而言,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教完本课后,感触较大,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多次体验中建立影像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的想像能力。
三、以生活经验为依托,由易到难,逐步拓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利用肢体语言,突破教学难点
五、寓德育内容于教学之中,丰富数学课堂
以上五个方面是在教学这节课中的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观察对象的具体化造成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够
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物体时,都安排了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如:水杯和小猴,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出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不同结果,学生完成的情况尚可。但是在练习中,学生面对抽象的图片观察,出现的错误较多。原因有二:1.学生不会读题。2.空间想像能力较差。在教学这节课时,应该安排一道类似的题目,根据学生观察的情况提出注意点,可能会更加完整一些。
二、师生交流较片面,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在我的课堂中,与学生的交流,往往出现一种现象: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后,不再给其他学生机会去表达。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其实,不管学生说的是否重复,都应该让他们多锻炼说话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困难生,要多给机会让他们说,重视他们的课堂表现。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教完这堂课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六人小组观察验证的时候要轮流,在本节课的三个层次学习中中,第二、三层次,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验证,填写,得出结论,这样既能避免环节的重复,更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探用,在本节课中我更加注重看、想、动三方面相结合。课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再一次地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通过用手中的正方体,摆出各种图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其他同学摆的图形,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图形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大部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中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这个问题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学生观察不全面,只说出正面看到的正方体的个数。细思原因,就是学生思考问题不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慢慢培养这种能力。
2.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会没有很容易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观察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了许多实物作为教学教具,以此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上课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都被老师手中的各式各样的物体吸引,积极回答问题,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让我欣喜不已,但是没过多久,我发现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注意力开始不够集中,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对此情景,最后我只能采取高压政策,才使教室恢复了平静,才使本节课顺利完成,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并不会好到哪里去。
课后,我反复思索着课上发生的一切,学生为什么会在后半段注意力不集中呢?最后我总结出了两点原因导致本课出现如此局面:
第一、课堂形式设计过于单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逐渐瓦解。
第二、疲劳,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多坚持不下40分钟,导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针对以上两点,我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合理,不易过多。
2、课堂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的学龄段。
3、形式与内容合理搭配。
4、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小游戏,以转移学生注意力,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资料。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必须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此刻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资料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供给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所以,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本事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资料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我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我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简便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2、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一样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一样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头、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头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一样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构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经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我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头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头。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一样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所以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构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头,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简便愉悦的氛围。可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观察物体的教学,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以及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其他内容提供帮助。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由学生比较熟悉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接着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小猴四个面的不同照片,和教室前、后面以及校门内外的照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课前让学生熟悉合作学习的方式,渗透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及位置的概念,为今天的学习作准备。)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这节课是第一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感到新奇,觉得好奇,也带了点兴奋,如在课前能让学生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渗透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及位置的概念,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天的学习作铺垫。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间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实物纸箱,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抽象的实物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游戏一:让学生能认识自己身体上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游戏二:通过把玩、转动带来的毛绒玩具,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及后面的认识。游戏三: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游戏四、五:进一步巩固、扩展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资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一样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不一样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贴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我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一样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确定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
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
②从上头观察形状不变;
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
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2.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经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性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
一、练习的层次性
争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二、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三、学生的操作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四、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操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分析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让他们小组合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先去“搭一搭”,再从不同的方位“看一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试着把看到的图形在本上“画一画”。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位置再观察、交流,这样学生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解决,改变了课堂上一部分孩子到讲台上观察,另一部分孩子没事干的局面,增强了课堂的时效。在大量的实践操作后,孩子们对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垒起来的图形得到的结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具体到抽象,培养了孩子们的空间观念。通过合作更清楚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并有机会分享大家的想法。孩子们的共同感受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给了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
当然在学生的操作、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相关指导和“见机行事”,因为学生自己去操作、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行事,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操作感悟中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宣传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思维的火花和温暖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努力体现;课堂中的三种性质
(1)主观性
宣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既是教育改革的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程的设计始终围绕“自主参与、自主学习、深度体验”的学习活动展开,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获取和理解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例如,用柔和宜人的音乐创造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可以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然后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中,包括玩具和日用品。鼓励学生选择观察的方向,画另一幅画,然后让他们离开座位,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相互启发,我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三维的,我们看到的形状因观察方向不同而不同。
(II)探索性
本课程主要为学生创造探索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教室,包括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表、塑料椅、毛绒玩具等,然后选择信息探索新知识。另一方面,我还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如应用开发实践“,看着组合图形的三个视图并把它们放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他们对需要老师指导的学生的探索,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III)实用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规范和简化自然和社会运动现象的工具。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创造了许多条件,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应用他们学到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课初猜冰箱、课堂观察玩具和用品、拍摄熊猫照片等,都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拓展学习,使学生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侧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他们观察三维物体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II。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观察对象的数据主要是观察简单对象的正面、侧面和上部形状。因此,本课程选择了许多真实的生活物体供学生观察,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但同时,生活中的一些圆柱体在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如何将这些对象的观察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把握它们的尺度,都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课程结束时的扩展练习涉及在观察三个视图后展示组合图形。这一要求有必要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极为有效。经过课堂讨论和反思,四人小组可以展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要求。在未来的学习中,“理解图形”应该如何安排?如何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也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
第四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选定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捐款箱、电视柜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坐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离开位置观察、拍照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文具盒、小正方体等实物,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物体,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捐款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第五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观察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积木,小组合作摆成和老师一样的图形,找到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利用积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上面”“侧面”以后,我让小组自由讨论课本的实践题“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了便于观察,我特地允许他们可以自由走动,寻找答案。看着他们在讲台边快乐地转来转去,我沾沾自喜“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答案马上就可水到渠成了。谁知在反馈时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而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5个面”,全班学生就这样分成了两派,相持不下。我严肃地重复着第二种回答“最多能看到5个面吗?”这一反问,认为能看到5个面的那些学生顿时一愣,继而默然地垂下了头,虽然有个别同学暗地里不服气地自言自语“没错嘛,就是5个面”,然而更多的则是沉默,不作声,课堂上因为老师严肃的.一问全然没有了刚才相持,争论的气氛,我顿觉师威的负面力量,于是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微笑着绕着讲台转了一圈,自言自语地说:“看来5个面也蛮有可能的嘛,谁愿意当小老师上来说说到底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于是气氛 又活跃了起来, 两派学生争着上来讲解示范,就在他们讲解示范的争论中,突然有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的嚷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为什么有的是3个面,有的是5个面,3个面是算一次的,5个面是算合起来的”,另一个学生也恍然大悟“噢,原来他们算的是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而我们算的是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难怪会不一样啦.”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学生激动地喊起来“老师,老师,我也发现了,书本上这个问题提得不好,它没有讲清楚是算一次还是算合起来的。”众生附和,我被这一连串的知道、发现愣住了,再仔细地读了读课本上的那句话“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确,问题中没强调一次,那就既可以理解为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也可以理解为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当时我一激动,也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对是错,至少这些学生认真思考,敢于批判书本权威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于是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学生。.这时一个学生若有所悟地大声自言自语“原来,书本也会有错啊,以后我可一定要认真思考。”
教育教人求真,学习要先学做真人。21世纪的教育,呼唤思考型的人才,因而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鼓励挑战权威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至少,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以师威压人,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硬生生的塞到学生脑中,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发了他们科学批判权威的勇气,并从中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1.联系旧知,知识铺垫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听过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而且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思维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组织学生细观察、多操作。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到从不同方位看物体的不同,在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学生观察和操作很高,课堂氛围热烈但又不失秩序。
3.平稳过渡,不至于突兀
教学完不同的'方位看同一个物体后,我听过承上启下的一段话,使课堂自然地过渡到对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节奏,不至于因为转变的突兀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多,但是由于学具太小,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时候不够清楚,甚至由于角度问题,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我建议最好每个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的学具,这样便于操作,学生对物体的观察也会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我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全区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活动周”中获得一等奖。研究此课的过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的过程。反思此课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平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加上我们实行的大班教学制,实际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体验需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成性的学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到虚拟网上搜索、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到,因为我们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平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热情。
二、应用视频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时多,误码率差大的敝端。为此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录像取代传统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学第1个例题“生日礼物”时,教师将课本上静态的图片换成了真实小狗的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小狗在每个位置看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动态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认清小狗的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进而展开空间想象,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教学第2个主题“天安门广场”时,教师用真实的校园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天安门广场照片,这样更好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对缺乏判断经验的学生,每张小图片旁的“帮助”又以录像方式,记录下不同位置的拍照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位置变化带来的建筑物形状变化,这就更好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空间想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发展,为学生展开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巩固提高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观察静态图判断图片拍摄前后顺序”这一难题,教师特别利用我们柳州市的本地资源,增加了一组看柳江河游览录像,判断照片拍摄前后顺序的题目。这正是让一些缺乏游览体验的`学生,也能在有限时间里真实感受到游览中所见景物的相对位置发生的连续变化情况。为判断连续图片的前后顺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观经验。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重要环节中地整合运用,将观察情境大量、真实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观察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路 三、应用网页型设计,支持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怎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统一知识内容时,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快速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我们把这一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上,不就能很好解决个别化学习的难题了吗?在《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学中,我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放置到虚拟网上,学生运用已有网络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自学。在探索发现的讨论部分,我利用网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观察规律进行交流、讨论。在练习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将课本中单一且难度跨越大的两道练习题,结合本校、本市环境设计成一组有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页链接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地应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多样化、区别化的需求,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按计划本段内容的教学是3个课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课堂教学中繁锁、耗时的组织观察环节,将大量的观察情境,观察信息用计算机快速、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推理判断中。在问题反馈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推理判断依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让学生在1个课时里就达到了原来3个课时的学习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内容更加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还叫学生每人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堂上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同一个玩具不同的样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想能力。再由实物观察过渡到使用学具小正方体观察,比如把三个一样大小的小正方体重叠起来观察,从正面、侧面、后面、上面等不同位置去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体的不同位置的不同形状。从而达到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升华。不足的地方是感到离开了实物,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全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是达不到很理想的效果。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个人认为学生应该多上一些这样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课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操作、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等学习能力。
一、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动手拼摆。
1、引导学生同桌里充分的讨论。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4、充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和想象力来拼组图形。学生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具体的“做”,使学生巩固对所学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不同特点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在备课时,我透过研究教材,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要多角度的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真实面貌,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潜力和推理决定潜力。根据教学资料,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观察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平时经常用的透过观察决定物体异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并故意将不同的一面背对学生,学生很自然决定这两个盒子完全相同,这时我并没有将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而是让一个学生到盒子背面观察,提出不同意见,在其他学生都感到奇怪并急于观察时,我将两个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探究新知。
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后,我设计了观察同学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状况,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然后我又设计了观察玩具老虎的活动,让透过学生变换自己观察的位置,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在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后,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体会,找出自己的观察方法,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3.练习体会。
这一环节里,透过“想一想”和“连一连”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理解、巩固观察方法,然后透过用学生喜欢的赛车及其图片,进行“猜一猜”的活动,把观察的位置扩展到六个方位,将所学的知识扩展延伸。
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己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发现规律,总结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数学”。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观察物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基础,能够在给出几何体的前提下明确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从而进行连线等题目类型。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是在以前的基础上给出不同角度的看到图形,通过拼摆调整还原几何体。
例题1只给出正面的图形,学生通过拼摆自己准备的小正方体学具发现有很多可能,在活动之后,总结拼摆的方法,技巧,如果做到有顺序,不重不漏。有少数学生思路不够广,甚至会漏掉了个类型的摆法,通过例题1大家发现只给出正面的图形,几何体的摆法不能确定,如果想要确定几何体需要更多的条件。
练习一的第1题是给出几何体判断是从什么方向观察的,但是相比之前学习的'几何体难度加大。第2题是练习例题1的类型。学生在动手拼摆的过程中得出答案。
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准备学具时要求孩子们就地取材,不要特地去买造成浪费所以有少数孩子不能及时拼摆,只能和同学一组或者过后再拼摆。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针对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问题,在这节课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顺序,在交换位置时也不争抢,同时因为每个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示范,因此小组活动也是有样可依,能顺利进行,特别是活动结束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组完成任务。其次,在练习时也暴露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练习题的错误较高,因此巩固练习时添加了课本中原有的.“例1”,并且用这样三个问题(你认为最容易找到谁拍的照片?你有什么困难吗?怎么来区分“左右”呢?)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这样在观察熊猫时解决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体”,在例1解决“根据不同物体的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样的学习活动非常有效。
不足之处:
1、在处理熊猫的左右照片时还是简单了些,当时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指出熊猫左边的照片时,我提问:是谁拍的?也是谁拍得?处理右边照片也是这样。再问:怎样来区分左右两张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体转一转。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让周焱站在屏幕前,让那些拍到左边和右边的学生也跟着周焱转一转,指出相当于自己的哪一边,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会更深刻些,以后在没有实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这样来试一试,相信效果会不错的。
2、在那首诗的处理上,如果这样处理:苏轼看到的庐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二(3)班的小朋友看到的熊猫是什么各不同呢?(前后左右各不同),这样的效果肯定比较震惊。《盲人摸象》可以这样处理:你想对那些盲人说些什么?(小结成:大象前后左右各不同,不识大象真面目,只缘摸到一个面,观察物体要全面。)这样应该不错,不过已经没有机会试试了,可惜了!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这一课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探讨从正面、侧面、上头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要让学生能经过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会多种摆法,但不要求学生个个都要摆出不一样的摆法。
教学时经过小游戏因如要学的资料进行新授教学。新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收集信息,了解信息窗中的活动场景,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氛围。紧之后根据所给信息提出响应的问题“他们分别从不一样的面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动手摆一摆,从不一样的位置去观察、去发现。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分别从正面、侧面、上头去观察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形状互相交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在此环节中,对于学具的使用教师交代得不清楚。学生在观察时的方法指导还不够确切和详细,并且由于学具太小,不利于学生观察,观察的实效性降低。
在观察了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后之后又让学生观察“再加一个正方体,从不一样的方向看会是什么形状呢?”本环节让学生与同伴充分说明自我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前面是对所给的物体进行观察,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从正面看,还是这个形状,再增加一个正方体能够怎样摆呢?”这一问题,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训练。在问题的交代过程中,我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比较肤浅地指导学生拼摆的过程。这个环节经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拜访物体的多样化。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可是由于学具太小,四人小组观察的时候学生观察得不明显,最好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这样便于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具有实效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
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在实践与反思后,我觉得本节课有如下特点与不足:
一、在情境中激趣,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和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情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课的开始,让学生闭上眼睛猜,不仅立即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学生初步感悟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学生对全面正确地观察一个物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让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使学生带着释疑的心积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正是创设了这样一个一个的情境,才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二、在多层次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个体体验到小组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形状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调控下进行得有条不紊,体现了空间观念建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同时,在课后反思中也让我注意到本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地方:
一是本节课我的设计主要是“由物识图”,如果再多增设一些“由图识物”的内容,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对观察物体的认识,更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都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间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实物纸箱,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抽象的实物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
教学片段:
教学变换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能看见几个面:
师:现在老师把长方体固定放在桌上不去动它,请一个同学上来观察这个长方体,谁愿意?
此时教师让这个同学自主选定三个位置观察长方体,要求选定好位置头就不能乱动并大声告诉大家看到几个面。
师:象他那样观察长方体你们会吗?
生:会!
师:猜想一下如果从不同位置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生1:3个
生2:2个
生3:5个
生4:3个
师:说法不一样啊,究竟能看到几个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自己拿个长方体来观察观察吧。
师:好,有句话说得好口说无凭,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好吗?(生一致同意)不过实验之前我们来看要求是什么。
生每人拿出长方体,师出示实验要求:
(1)把长方体固定在桌上。
(2)选择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
(3)边观察边思考,你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师先让所有学生默看一遍要求后,指名让生读一遍。
师:实验提了哪些要求?(生复述)师解释什么是“选择不同的位置”和“一次最多”的意思。
反思:
大家都知道,“做中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感悟、理解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特别是教师没有受时间的限制在此处充分给学生实验观察的时间,(用时10分钟左右)不是走过场急于得到结论,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然后教师结合学生动手操作,将教材中原本静态、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过程性表象”,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力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读实验要求时要求学生复述实验要点,并解释实验要点,指导了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将几次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中,使实验落到了实处,体现了对实验的科学态度。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3
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但教学中要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4
本课在于让学生经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我用自我肤浅的眼光总结其优点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资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常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猜谜游戏结合起来,并带领大家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引起学生对学习资料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出了小猪存钱罐这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学生。继而经过小猪存钱罐这条主线,很好的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练习中以不一样的方式提问,既全面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所以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很高涨。
二、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构成过程,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经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事,体验科学的过程和
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那里常教师极力为学生供给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在观察美羊羊这个环节中,设计“位置换换换”让学生顺时针换位置观察,亲自体会在不一样的位置上观察到得样貌是不一样的。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我的感悟加以验证。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到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及时了解情景,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围绕“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主线,结合多媒体让看到图1的同学举手,看到图2的同学举手……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景,做到了心中有数,是一节既实在又有实效的好课。课堂上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地体验,自主思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和谐的交流与合作。这节课中师生都是观察着的,也是思考着的。
本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不足:
1、利用存钱罐这个喜闻乐见的玩具作观察对象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存钱罐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能区别大点效果就更好了,它将更便于同学分辨。
2、课堂上重点研究了从正面、后面、左面、右面几个方向所观察到的样貌,对于从上头观察探究的比较少,其实好多的练习题都有从上头观察的要求,所以是不是也应重点学习呢。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
(一)主体性。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刀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