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时间:2019-05-15 10:1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第一篇: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杨祎婷 1220110170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通过亲情,爱情,人情来向我们展现“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通过《边城》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城市文明的不满和反抗,让读者感受到美的环境,美的人性,美的生活。本文以《边城》中的人性美为主线,分析了《边城》中人性美的表现,包括亲情美、爱情美和人情美,并分析了人性美的深刻涵义及建构人性美的缘由,最后讲述了《边城》体现的人性美之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人性美

沈从文生于湘西凤凰县,原名沈岳焕,在当时,他是“京派”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他所有的高峰期作品中,《边城》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他总是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乡村与城市的那种格格不入,他批判在现代化的步伐中,中国的现代文明已略显丑陋而且不堪。在《边城》中,沈从文强烈的表达了他对城市文明的不满,同时也深刻的批判了现实的黑暗。在现实中,人类一切干净纯洁不带污垢的东西都在一点点的被磨灭,他不要这种自私,贪婪,他想要的是美好的人性,与自然融为一体。沈从文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而在《边城》中,作者所写的正是以湘西的纯净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纯洁,这种纯净的心灵展现了亲情、爱情和人情的美。而作者一直推崇的,也正是这种人性的光芒。

一、《边城》中充满人性美的表现

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在湘西这块净土上发生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翠翠是一个老船夫的女儿和一个军官的孩子,翠翠的父母因为无缘共度一生而双双逝去,留下翠翠和爷爷一起孤单相伴。老船夫在世上唯一惦念的人就是翠翠,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给翠翠找一个可以配她共度一生的人,在茶峒城有个人声誉很好,他是那里的船总名叫顺顺,他家大业大,家里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大老天保,另一个是二老摊送,两人的性格和外貌都大不相同,二老长的清秀人也很活泼,人称“岳云”,而大老长的粗犷,人也沉稳,憨厚,两个感情要好的兄弟在都爱上了翠翠。翠翠在端午节那天晚上遇见了二老,两人都对彼此一见钟情。但是老船夫却并未想好到底该怎么办,这事就一直放着,俩兄弟都愿意通过唱情歌来选择到底谁最后跟翠翠在一起。后来,大老在一次跟货时溺水而亡,顺顺一家人都觉得这是老船夫的错,便不跟他往来了,老船夫去提亲也早到了拒绝。这个时候,王团总也来提亲,但是,二老心里既对翠翠念念不忘,又不能释怀哥哥的死,于是他逃走了,老船夫的愿望也破灭了,不久后身心俱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死了。只剩翠翠一个人了,在爷爷死后,她似乎明白了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她没有向生活屈服,而是接下了爷爷的工作,守着渡船,等着心上人回来。

(一)亲情美

1、老船夫与孙女之间的祖孙情 老船夫的一生都是在渡口边上度过的,这体现了劳动人民淳朴的 本质,老船夫在世上最牵挂的人便是他的女儿和孙女,他先是独自抚养女儿,而后女儿跟一位士兵私下交好,未婚先孕生下了翠翠。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俩人无法相守一辈子,便双双殉情,留下了船夫一人和襁褓中的翠翠,老船夫在女儿死后,独自一人抚养孙女,在这简单无忧无虑的日子里,老船夫时时唱歌给翠翠听,讲她的父亲和母亲,翠翠站在悬崖上,两眼含泪,心中十分悲伤,她便对撒娇说道:“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爷爷便回复到:“翠翠,我就来,我就来!”老船夫心里想着,要是哪天自己不在了,翠翠该怎么办呢?爷爷让翠翠感到了爱和温暖,还给了她安全感,翠翠也是爷爷的全部希望。当翠翠出落成了像她母亲一样的美丽的时候,她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也会有情绪。有时候翠翠会突然莫名其妙的哭,而且她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可是爷爷却懂她。爷爷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爷爷在翠翠心里是一棵大树,他总是用最朴实的言语来交到翠翠,翠翠也能理解爷爷。在这里,真正的人性美展露无遗,这种亲情毫无杂垢,清澈可见。

从那之后,老船夫和孙女各自有各自的心事。老船夫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便想着为翠翠的下半生寻一个依靠,他为了翠翠日夜忙活,当知道翠翠被大老看中后便去向大老提亲,并提出“下棋有下棋规矩,车友车路,马有马路,各有走法。”并说由家长决定“车路”,而由他们自己通过唱情歌来决定“马路”。这样做希望大老可以积极些并采取行动。老船夫只是试探性的问了翠翠的意见,怕吓住了翠翠,之后爷爷误解了翠翠的意思,将好事办成了坏事,当最后明白翠翠喜欢的人是二老时又无力挽回局面,而就在这时,大老在一次跟货时溺水而亡,顺顺一家都觉得这都是因老船夫而起,便不再跟老船夫往来。为了翠翠,老船夫不停地奔波劳碌,置自己的身体不顾,为了翠翠的后半生他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最后,老船夫病倒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逝世了。独留翠翠一个人在世上,翠翠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怀着爷爷的爱在渡口苦守二老回来。

老船夫的全部希望都在翠翠身上,虽然翠翠的悲剧也是因老船夫的那无私的爱所致,但是,也正通过这个无私的形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对子女无私的一种人性的美好。老船夫与孙女之间的亲情,与当时社会中的现实状况是一组鲜明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向往自由淳朴的生活,并且对民族的美德怀着无比的敬意。

2、大老和二老之间的兄弟情

在茶峒城,顺顺一家算是很富有的家庭,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却并没有被他娇生惯养,而是“学得做人的勇气与和气”,并“在各一种生活上来训练他们的人格”。并教他们自己去 奋斗去磨练,学会为人处世,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的两个儿子精通很多东西,对人和气,也好助人为乐,并且从不会仗势欺人,从两个儿子的表现也可以看出这种温暖的人性美。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俩兄弟感情很深,并未因此而对对方心生怨恨,但是也没有互相谦让,最后,他们一致决定走马路,那就是到对面山上唱山歌来决定谁最后跟翠翠在一起。但是,大老知道二老对翠翠心生喜欢,便一定要二老先唱,这足以表明兄弟情深,其实,大老的心里已作了让步。后来,大老为二老着想,想去外面闯滩,却意外死于水中。二老心生愧疚,也远逃他乡。他们之间的亲情不因爱情而阻隔,这种手足之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二)爱情美

1、老船夫的女儿和戍守的士兵

老船夫的女儿虽乖巧听话,但是性格一点也不软弱。老船夫不知道女儿爱上了一位士兵俩人还有了孩子。但是,因为各种阻碍他们最终无缘在一起。俩人本想私奔,但顾及父亲年纪已大,又不想弃军人的原则于不顾,最后,士兵自杀,翠翠的母亲在生下她后也跟着士兵去了。在现在的人看来,因为爱情而不要孩子不要父母而选择不要自己的生命是不被众人允许的,这种行为也很不负责。但是,他们这种行为又怎么能说明他们不是对爱情负责对他们彼此双方负责呢?即使这个结局有些凄凉,但是这种思想超越了世俗超越了人们的偏见,他们愿意为对方而不要自己的性命,这种纯粹的爱情今日又有多少呢?

2、翠翠与二老摊送

在《边城》中,翠翠是核心人物,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湘西的美景中生出了美人,湘西的淳朴给了她美好的心灵,这方水土将她养的晶莹剔透,纯净善良。翠翠与二老兄弟俩的爱情是全文的主线,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安然悠闲的生活的追求。翠翠长大了,性格开始有了变化,情感上也有了转变,她不再像过去一样乱蹦乱跳,有时候她会安静的坐下来想自己的事情,也会扮新娘子,想着以后嫁人的画面。这种突如其来的情绪让翠翠自己也觉得讶异,她自己也弄不清楚弄不明白。

在端午节那天,翠翠偶遇了在划船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二老,两个本不认识的人,从此后半生有了交集。当时,翠翠误会了二老的意思,还骂了他一句。但是二老并没有生气,而是亲自送翠翠回家,善良的翠翠之后开始后悔,她为自己说错话而自责。这个夜晚翠翠沉默了,莫名的情愫开始在翠翠的心中生根发芽。之后的端午节虽也热闹,却缺了那次美丽的相遇。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二老来家里送鸭子,翠翠害羞的避而不见。二老要走时,却又赖 4 在船上帮着渡河。二老盯着她看时,她娇羞的把脸背了过去,这时二老已悄悄的印在她的心里,表现了翠翠对爱的矜持。翠翠对二老的喜欢只简单的概括为几个字“那人真好”,这已经是对二老很高的评价了。当翠翠被邀请去看龙舟比赛时,在吊脚楼上一眼就看到了摊送,别人在谈论二老的婚事时,她也会很注意的去听,她的心也随之起伏变化,她的世界不再只有快乐和无忧无虑,她懂得了思考,牵挂,苦恼„„这就是人性最原本、最真实的流露,也表现了翠翠所向往的纯真爱情的人性美。二老摊送勤劳、勇敢、平易近人,在初次碰到翠翠时就一见倾心了,他借送酒来制造两人见面的机会。半夜里,他遵照与大老的约定和当地的习惯,到高崖上去,很诚实与坦白地去为一个“初生之犊”黄花女唱歌。翠翠本来里就记挂着二老,当她在梦中仿佛听到二老的歌声时觉得又软又缠绵灵魂随着“美妙的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取象征爱情的“龙耳草”,追寻现实中不敢大胆追求的甜美的爱情。虽然翠翠和二老深爱着对方,但是有一条条的鸿沟横在他们之间。王家看中了滩顺,并提出用一座碾坊作陪嫁。碾坊和渡船,二老毫不犹豫的选择的了渡船,他没有因为顺顺的逼迫和物质的诱惑而动摇对真爱的决心。他对顺顺说:“或许我命里只许我撑个渡船的。”结局并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二老因为大老的死而远走,翠翠却坚定地守着渡船静静的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结局的不完美并不能否定翠翠与二老之间纯洁的爱情,他们的爱不受任何物质和利益的影响,他们的爱是边城人爱与美的缩影。沈从文对二人感情的描写字数不多,且含蓄,两人在一起的次数少、时间短,但我们可以读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他们之间没有惊天泣地的海誓山盟,也没有违背世俗伦理的惊人之举,更没有充满金钱味道的不正当关系,有的只是自然乡村所蕴含的最原始的、质朴的纯真,有的只是遵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他们的爱纯洁无暇,令人向往,这是沈从文对人性美的理解,也是对爱情本色的赞美。

(三)人情美

1、老船夫

老船夫是《边城》中另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他善良、老实、勤劳„„是古代传统劳动人民的化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这大半辈子,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时间早晚,或是因为私人原因、个人情绪,他都尽忠职守、认真负责,他把渡船看作自己一生的使命和责任。老船的日子虽过得贫苦,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每次船要靠岸时,他嘴里喊着“慢点、慢点”自己却先跳上了岸。他为了别人能安全上岸,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在他看来,他人比自己更重要。他从不收过路人的钱,有人硬要塞给他时,他好像要同人吵架一样“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 个!”也有人不放心,执意要给,没法子,老船夫只得收下。但老船夫并没有把钱塞到自己的腰包里,他用路人给的钱托人去城里买些茶叶和草烟回馈给路人。夏天的时候他会把茶叶泡好供路人解渴,把草烟慷慨的送给路人品尝。老人往往用最平凡、朴素的语言道出他对别人的关心。他去茶峒城时会随身携带一个酒葫芦,路过熟人会邀请别人尝上一口,甚至连酒壶都不会要回。老船夫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无私的为他人奉献,从不求得别人的回报,她的为人和品性受到了当地人的赞扬和尊重。

2、船总顺顺、杨总兵等人

茶峒城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善良、友好、诚实,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阶级,但他们相亲相爱,相互扶持。他们有着如同湘西一样淳朴的品性,湘西的青山绿水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沈从文对湘西景色的描写非常细致:建筑物、高山、流水、码头、城墙„„一幕幕的画面在读者脑海中织起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人留恋往返。这美不胜收的景色与当地人的人性美形成了照应,暗示了这里的人情就如凤凰的环境一样美:人美,景也美。

掌管码头的船总顺顺虽说是一个商人,但他并没有商人所固有的奸诈、贪婪、市侩„„他为人慷慨、好客、正直,对待他人从不吝啬,并且有着宽广的胸襟。顺顺早年也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他明白底层人人民的辛苦与不易,不管是熟悉或不熟悉的,还是有钱没钱的,凡是有人求他帮忙时,他必定毫无犹豫的出手相救。顺顺是有钱人,老船夫是穷人,但两人关系十分友好、融洽,并没有因为两人的差距而有所间隔。老船夫去世了以后,大老的事情没有影响顺顺做人的原则,他放下心中的石头,不计前嫌的为老船夫的丧事忙前忙后。他可怜这个孤苦无依的翠翠,他对翠翠说:“你不用发愁,一切有我。”顺顺的宽容大度让人敬佩。期中来帮忙的还有杨总兵,杨总兵原来喜欢老船夫的女儿,虽然最后没有追求到,但没有怨恨老船夫,反而经常与老船夫往来,成了挚交。之前为了催催的婚事也经常帮忙打听,老船夫死了,他干脆搬了过来,充当起了老船夫的角色,承担照顾翠翠的责任。在这个到处充满人性美的偏僻小镇上,老船夫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他去买东西,商贩们都不收他的钱,有时也会送些东西给他。连吊脚楼上的妓女也懂得遵信守约,她们也有可以依靠的人——水手们,虽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并没有泯灭人性最基本的美好。

二、人性美的深刻涵义及建构人性美的缘由

沈从文出身于湘西凤凰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童年都是在湘西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度过的。他的一大家子人几乎都与行军有关,他的身体里流淌着苗族、汉族、土家族这三个名族的血 6 液,所以他的身中杂糅着不同名族的不同文化。在这里他做过很多种职业,也对外来的各种迫害和杀戮习以为常了。但这些残忍的事情并没有把他培养成一个冷血的人,他反而有一个内心充满人性和温情的世界,这是一个追求平等,和平和诗意的世界,沈从文就在这个世界里温暖自己。所以多年来,他读懂了社会这本厚重的字典,他的思想、意识多来源于生活。由于他长期在这块土地上漂泊、成长,所以对这个地处四个省份的交界的湘西分外热爱;更由于长时间生活在社会下层和对湘西的风土人情的吸收,所以觉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分外亲近。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说过“对于农民与乡土,怀了不可言说的温暖,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我从不隐晦这点感情。”从《边城》中可以看出,这是对湘西的人、景、物最真实的写照,也体现了了沈从文深沉的乡土情怀。沈从文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每个角落,每寸土地都了然无心。《边城》融入了他对家乡的怀念,对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热爱。他希望回归大自然,向往隐居世外的自在生活。

沈从文创作《边城》还源于他对生命的追求,他不断的挖掘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边城》中人的生命活的创快而又随意,他们没有顾忌/没有负担的活着。曾经这样评价《边城》:这部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他既经济而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他所追求的是人生最自然、最原始的形式,继而通过这种形式来阐述人性美。《边城》的创作期间,社会**不安,整个中国都充满了金钱

权利 利益。积极向上的精神在这个变形的社会中已经遥遥可坠,传统的美德不断的遭到损坏。到处都是俗不可耐的腐蚀了的思想。沈从文想要通过《边城》中的人性来唤醒人们的思想,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社会,只有这里是还未被近代文明完全污染的净土。《边城》建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这里环境优美、自给自足,人人友好相处、平等对待。他就用《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与那个物欲横流的都市社会作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都市的势利、自私、利益至上,而这个湘西世界也就作者所说的供奉满是人性和神性的爱的“希腊小庙”。《边城》引导人们对自然、纯粹的人性美的向往,否定了当时虚伪的社会。汪曾祺在又读《又读(边城)》一文中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在《边城》中,沈从文寄托了自己对人性美的希望,并构建着自己的“理想国”。当他回头看看自己的建构的“理想国”,在看看这个精神世界早已倒塌的社会,有一种孤独感和悲伤感从沈从文的心里油然而生。《边城》中塑造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他追求的是净化人心灵的“真”、“善”、“美”。沈从文认为作品一定要基于作者的感情,贴近人的生活。他的小说总给人一种脱离社会,超越尘世的感觉,仿佛立于社会之中,又仿佛身在桃源之中。他通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用温暖的笔调,全面、客观的看待人性的真、善、美。现实中纯净的世界虽已消失,但作者想把 它永远的保存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沈从文常以“乡下人”自居,他想通过“乡下人”的视角下构建的人性美来吸引更多的“乡下人”,像作者这样单纯的人太少了,一个人去探索失去的自然人性,岂不是太孤单了!

三、《边城》体现的人性美之影响及意义

中外文学家们追求人性美的心灵都是相通的,但建构人性美的方式却各式各样、因人而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的是以丑映美、美丑对比的衬托法,沈从文在《边城》中采用的则是鲜花著锦、锦上添花的层叠法。沈从文另辟蹊径,独创一格。他首先为我们营造了一座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边地小城。生活在小城内外的人们个个淳朴、善良、乐于帮人助人,过着自娱自乐、怡然自得的生活。沈从文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乡下人”,他给文学刮去了清新、朴实之风。在这个社会迅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乡土社会逐渐从现代社会脱离了,文学作品越来越显得浮夸、肤浅,作家们也越来越缺少纯朴的思想,早已失去了最内心最本质的情感。当时的文学作品大多把经济和政治融合起来,这就忽视了文学的本性,并把文学作为批判、抨击政治、社会的工具,这是沈从文无法认同的。《边城》体现的是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这是他对当时社会的反抗,所以他本人以及《边城》这部作品备受争议。其实沈从文的《边城》可谓是及时的春雨,浇灌了久旱逢甘露的中国文学。

现代化的发源地经济发达的西欧,人们精神世界也普遍面临危机。有人说拯救西方的精神危机需要到东方古代学说中去找,东方智慧可以为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提供有益的启示,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人性在《边城》中其实深深地打着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烙印。此前沈从文的大部分湘西作品,着重凸现湘西世界蛮荒状态和原始初民的强力、元气和野性,但《边城》中人物,如前文所述,都堪称道德楷模,教化的风范。而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塑人物,从现实关系的层面上评价他们,正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意识。《边城》也有道家思想影响的痕迹。作者所看重的边城人的诗性品格,如渡船老人的迂阔,顺顺的放达和洒脱,二老的浪漫等,都承继了道家思想的衣钵。儒道相济,构成《边城》人物性格的内在支撑。《边城》就是一部描绘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作品。他对乡村文明乐园般诗意的抒写,寄托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前景的思考和想象,同时也达到了对当时现代都市文明人性丑陋的批判。这些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及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而《边城》中的人性美就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及儒道两家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边城》中的人性美还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意义。可以这样说,《边城》所绘制的理想的人性范式会成 8 为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边城的人们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他们就是人性美的代表。这里的人没有利益的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有的只是坦诚宽容,有的只是热情助人,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边城》里那种朴素的人性美多么让人们羡慕的啊!这一切都在印证着作者的“一切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让读者感受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人性。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也都有那么一座“边城”,或许很多人已经遗忘了它的存在,但我坚信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边城”一定完好地矗立在某个地方。是的,它正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它。我们应该去追回那逝去的美好的人性,找寻真、善、美,来清扫混沌的心境!参考文献:

【1】 吴定柏,沈从文作品精选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 骆玉明,近二十年热点人物评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陈绍明,中国乡土小说论稿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4】 沈从文,边城,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5】 王光东,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M上海,上海大学出社,2012.【6】 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7】 沈从文,长河题记[A].沈从文文集第10卷[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8】 汪曾祺,又读边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34.【9】 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N].大公报:文艺,2012-03-29.【10】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第二篇: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综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少的作家都谈及了生命和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而沈从文先生讴歌出对生命的赞美展现其独特的审美理想,蕴含着他对人生内容与生命形式的深沉思考。他是人性的治疗者,在《边城》中,他以描绘湖南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是一部美丽的如此朴素、悲剧的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同时那美丽的湘西风光又处处表现出深厚而博大的湘西文化和楚文化。

一、原因

首先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来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于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湘西凤凰的一个世家大族。沈从文的身上流着苗、汉、土家的血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杂糅在沈从文的血液里,“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沉淀的沉忧隐痛。”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再次从《边城》的创作背景来看,1934年1月,沈从文从北京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故乡。而当时作者的处境正是进退两难之地,一方面作者的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另一方面就是30年代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沈从文也在创作《边城》时表达过他的初衷:“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文中的湘西到处是一片宁静和和平,它是湘西的昨天,也是整个中国更为遥远的过去的象征。在写完《边城》的最后一笔,沈从文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我过去痛苦的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方得到排泄和弥补。”

二、内容

1、从人物上看,①翠翠:自然之子般纯洁。小说这样描述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在水边玩耍了。”翠翠是一种生命的现象,有着一种本能的和自然融汇一体的气质,是跟风、跟日、跟树、跟绿水青山一样的一种生命。也就是说,她没有沾染人世间的一切功利是非思想、达成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是纯净透明的世界。所以翠翠是一个优美、健康、自然的形象。围绕着翠翠这个刚刚懵懂世事的小姑娘的“爱”也就贯穿于小说之中,深入每一个人物性格之中,也体现出作者在极力想要通过这样一些小镇人们的生活表达一种极为纯朴的、本质的“人性之美”。体现出湘西这些自然的山民不刻意追求生活,只保留着心中的善与美,处处流淌着人性的温情,达成人与自然心领神会,使湘西社会总显得那么和谐,处处洋溢着温暖和爱。总之,边城的一切都为一个爱字所笼罩,人们既真诚热情爽直重信义,又既相互尊重、相互帮扶,而且无论高低贵贱,还是顺境失意,都保持友善和爱。②祖孙间:相依为命的亲情。爷

爷对翠翠的爱是既充满温柔的关怀而又掺杂着悲伤和怜悯的。当然,会更多的体现在他对翠翠婚事的操心上。老船夫深爱着与自已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时刻惦记着她的未来,于是,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翠翠找到一个终身的寄托。他总觉得那孙女太像她母亲,连那忧郁的眼光都一样,更为了避免重演女儿的悲剧,于是,爷爷对孙女的婚姻是那样的慎重与举棋不定。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大老、二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面对二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最后,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但是爷爷所作的一切都充满了善,充满了对孙女的关爱。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人性古朴而纯洁的美。③二老:与翠翠间纯洁的情爱。翠翠对二老的这种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向往”,充满了自然、清纯和朴素,不沾一点儿世俗,令人陶醉,令人向往。但是,翠翠再也没有听到二老唱给她的歌,她“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二老为寻找哥哥的尸首下了桃源;伴随着白塔的坍塌,一个风雨交家的夜晚祖父也无声无息地死了,最后只剩翠翠一人留在渡口,等待没有归期的二老。一切美好都归于破灭,令人深思:其情绵绵,其爱也绵绵。就这样两个相爱的人,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为爱而叛逆之举,更没有权钱之为的铜臭之交易。有的只是那种源于纯朴的爱情,以及人心底本质上的淳朴人性,虽然结局是悲伤的,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今社会所需要的那种真实的情感,也从他们两人相爱的历程中看到了人性美的本质。④兄弟间:围绕对翠翠的爱而展示的手足情。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手足情也无不与翠翠紧紧相连。翠翠的天真无邪、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赢得了大老和二老的爱慕。但是情窦初开的翠翠与二老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慕与大老积极主动的征求老船夫的意见,采用走车路(请媒人提亲)的方式形成了一对复杂的矛盾。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大老知道虽然自己爱翠翠,但是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又得知翠翠爱二老,二老也爱翠翠,为了兄弟之情,为了成全弟弟,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将更广阔的时空留给了二老,他断然带着失恋的忧伤,驾船远离了故土,外出闯滩,却意外客死他乡。这一切的一切,让二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二老则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愧疚中,这愧疚中包含了对大老成全自己的感激,当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愧疚,二老陷入矛盾的沉默之中。于是也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可见,哥哥的意外使二老失去了勇气,使他更无法面对他眼前漂浮着的哥哥的灵魂。这其中掺杂了些许的苦涩和无奈,但同样也渗透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可见,这份爱里面没有为爱勾心斗角,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血与血的对流,无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那古老而淳朴的亲情。

2、从环境来看。《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而山美水美,人更美。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三、影响。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

言呢?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第三篇: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姓名:孔丽莎 班级:12级函授本科怀广班 学号:12520305032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他的小说创作,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情与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 沈从文 人性美 湘西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颇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独具风格、以诗意的展示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而奠定了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生命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他坚执地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在小说《边城》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突出的表现了人性的美,通过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们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翠翠在重复着她母亲的悲剧人生,湘西人们也在一代一代地重复着他们的悲剧人生,表现出作者对民族和个人的深深的担忧。

人性究竟是什么,它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沈从文的心中人性是美的、善的。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了表现这样的“人生形式”,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基地”,创作出了《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它直指人性中的善与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一、《边城》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者通过对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的描写,在那青山绿水,秀丽的自然风光里,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翠翠和她的外公,外公虽然年老但是精神依然很好,每天翠翠和外公都守着渡船,为来往 的过渡人摆渡,他们是那样的热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人们之间的那种和谐,人性的美和古朴的湘西风土人情有机的结合和自然的融合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乡村世界的和谐画面,体现出湘西人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一)纯真自然的爱情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翠翠与傩送纯真的爱情上。翠翠是《边城》之魂,是温柔、贤惠的凤凰女子,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是美神,是没有固定形象的美神,她就像倒映在沱江中的月亮,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印象里,时间越久,就越朦胧。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甘守清贫,乐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质朴、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弘扬了本该弘扬的人性哲学。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轻、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她那少女的纯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其实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翠翠始终面临着这种考验:是信守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最初选择还是因为人事的相左而改变初衷,而翠翠自始至终将情感倾注在傩送身上,在傩送走后仍孤寂地守着渡口,执着地等着傩送的归来。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为了得到翠翠的爱情,他在半夜里为翠翠唱情歌。当一座碾坊横在他俩之间,是要渡船还是碾坊,这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选择。傩送选择了渡船,他说“如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生命里或只许我得个渡船。”可见,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自然的,丝毫没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二)相濡以沫的亲情美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烟草”。“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而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里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船夫请人喝酒,能把酒葫芦喝丢了。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以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自杀,女儿在生下腹中胎儿后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理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当杨马兵为天保传话时,老船夫说:“等他来时你说,老家伙听过了笑话后,自己也说了个笑话,他说下棋有下棋的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老大若走的是车路,应当有大老爹爹做 3

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有翠翠自己做主!”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使顺顺和傩送认为是他害了天保老大,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憨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人性之美。

(三)淳朴和谐的乡情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体现在淳朴的乡情中。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是那么质朴、单纯,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体现着善和美,老船夫就是一个“人性美”的化身。他善良、勤劳、朴实、忠于职守。他生活虽清贫,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渡船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但看到老船夫如此辛苦,渡客心里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把铜钱掷到船板上,留给祖孙俩。老船夫则必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里,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人有时却情不过,便用此钱买回茶叶和烟草,弄茶水供给过渡人解渴,或是把烟草给过客,供爬山乏时提神。老船夫喜欢结交朋友,偶尔进城买酒,每遇熟人必邀到家中喝酒,若有人想尝他的酒,他立即把葫芦推给别人喝光为止。颇有家资的本地首富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不贪恋于物,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是地方上极受人尊敬的人。他大方洒脱,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只要有失意人来求助都尽力帮助。体恤老船夫生活穷困,送来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请媒人带了礼物为儿子驾渡船的攀亲戚;老船夫病逝,派人送来一副白木匣子,还送来食物,并亲自帮忙料理后事,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家中去住。在顺顺身上也体现了“边城”人的人性美。就连城中的杨马兵在老船夫去世后也赶来帮忙,并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这种自然的人性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样的乡邻之情是多么让人向往和憧憬。”对于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在湘西边城的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汪曾祺《读〈边城〉》:“《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在边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那么善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投注在这片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在作品中,老船工的古朴厚道,天宝的豁达大度,傩送对感情的执著,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等,这些都体现在边城的人们身上,子啊他们身上都体现着一种人格的魅力,展现着理想人生的形式的人性美,作者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刻画,将自己的感情融注在故事情节里,表现出作者对美丽的,充满人性美的桃源般的湘西世界的向往,在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充满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争夺,对于作者来说,正是他所追寻的“世外桃源”。

二、美丽的桃源世界

《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地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没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他那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5

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是沈从文所要创立和张扬的自然人性文化至善至美的模特,作者就是要借她们——这些自然人性的模特,来反对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文化,反抗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其对现实生活的愤概,表现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在那里,山清水秀,秀丽的自然风光沐浴着一群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人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那里的人们都有着一种君子的风度,当傩送和哥哥天宝同时爱上翠翠时,天宝表现出那种豁达大度,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他毅然选择离开去闯滩。当翠翠的外公去世以后,留下翠翠孤身一人时,以前喜欢翠翠母亲的杨马兵毅然担负起了照顾翠翠的责任,他是那样的热诚质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湘西人们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体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客观地反映生活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就是真实性。但是在当时,沈从文笔下的那个充满人性和谐的湘西世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作者借用现实的湘西,加以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塑造出这样一个美丽的和谐世界,表现了一个城市人对家乡或一种远去了的生活的怀念。《边城》寄托了沈从文对故园的本真怀念,然而不能说《边城》中的故乡就一定是本真之所寄,也不能说只有边城这世外桃源才叫真实,否则我们不能理解沈先生年轻时,为什么出走家乡,也不能解释他为什么晚年也终于没有离开城市而回到边城。作者正是将现实中的湘西边地进行艺术的加工再塑造,从而展现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湘西桃园世界,让人无限的神往。

三、《边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者专注于在近乎原态的翠翠与傩送的身上,去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生命存在形态的内涵是纯洁、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自己的爱情初衷,保持乡民的淳朴本色。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而且又自主自为地拒绝着封建文明与城市商业文明的污染。在关系到人生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它还自主自为地把握着人生之舟的航舵。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和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悔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边城》正是通过从翠翠、爷爷、船总、天宝、傩送等众多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包含着人的潜意识和共同性,这种美朴实纯真,令人向往,有着陶渊明似的“世外桃源”之美。《边城》用人性描绘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经营、营造了这个世界。

这种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所体现出的“人性美”,实际上就是作家所追求的理想的美与善,是作家内心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是作者与现实社会的隔膜的反映。《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的出现,造就了沈从文的希腊神庙。沈从文“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自由、自然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 7

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边城》不愧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篇章。

在当时文学创作重视反映社会矛盾及阶级斗争的年代,很多作家都不理解沈从文的这种“逃避”社会风云变幻的写法。而沈从文论及自己这样安排的原因时解释说,他要表现一种“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魅力即在于它的让人置身于其中的质朴,如青山绿水般的风土人情。它使我们这些习惯于喧嚣吵闹,淡泊人情的都市人看到了久别的人间真情,翠翠与祖父的亲情,天宝、傩送的感情,翠翠对傩送美好单纯的爱情,无不给我们这些尘世中的人们久违的感觉。

文学作品有两种,一种是借助文学表现社会的复杂变化,一种表现单纯个人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本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望。《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虽然是作家的虚构,但是他用抒情式的笔调谱写了美好的人生形式的田园牧曲,永远以它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无形地激励着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和爱的渴求。这就是沈从文对其精神家园的守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2月第3版。

2、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1版。

3、汪曾祺,《读〈边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3版。

第四篇: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 年 6 月

目 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1

一、自然美----------------1

二、风情美--------2

三、人性美------------------3

参考文献6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论文摘要: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先生笔下的诗意来自于他从小生活的故土,源于一个边陲小城的昔日记忆。像是铺开了一幅令人惊叹不已的民俗投影画,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翠翠与爷爷之间暖人心扉的亲情缓缓流诸笔端,将茶峒别具一格的景致和淳朴浓郁的民风交相辉映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边城》

自然美 风情美 人性美

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习历史的人便会知道,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永远不大聪明,拙于打算,永远缺少一个都市中人的兴味同观念,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地方为羞辱。”(沈从文《记胡也频》)

沈先生对这湘西爱得深,深到骨子里,他用极其平淡、质朴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古老的湘西边城拥有着绚烂的乡土风情,城里古老的渡船陪伴着淳朴的老人和他单纯、热情的孙女翠翠。日出与溪水作伴,夜来与水声为眠。山涧不停转动的碾坊水车,节日里热闹的赛龙舟,水中追鸭,还有那半夜在山上唱三年零六个月情歌的多情郎,山下溪边草屋里木床上在情歌中浮起一个个绮梦的女孩,那夜半枕着溪流汩汩的水声,盼着水手情郎的歌声和着归来的浆声一起入梦来的幽怨少妇„„这些构建了沈从文心中一个完美的“湘西世界”。

一、自然美

作家施蛰存曾说:“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边城》则描绘了一幅沈先生理想中的美丽湘西风俗画。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溪边小船收渡,犹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不禁让人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沈从文的“边城”是个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文中的场景由山水构 1

成的,青山绿水,如诗似画,所到之处无不让人感到宽心和舒适。如:“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沈从文先生在描写边城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时,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边城小镇如诗般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诸如:“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边城》的山水之景,带给人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美感,让人遐想和神往!

二、风情美

湘西的风俗风情是优美精致而绮丽的,沈先生自己也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纯朴的乡风。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湘西边地的一幅幅风俗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湘西的子民大多保留了原有的世俗

民情:“在春水涨进街头后河街上的人家,便会用长长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作者通过春水上涨时进出城搭梯、方便过渡人吸烟和喝茶、妓女生活等场景,描述出茶峒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体现了当地人的风俗纯朴。

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活动是《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端午节,如潮的人们到河边或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进行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一整年的节日中,边城的中秋节是最浪漫的。湘西的苗族有一个风俗,就是年轻男女在择偶的时候,着重的并不是相貌,而是唱歌唱得好不好。边城人传承了唱歌求婚走马路的风俗,把男女对歌、自由谈情的活动与中秋祭月、赏月的古风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中秋节传统。当二老傩送摊送给翠翠唱情歌时,歌词内容:“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歌词是那么的情意绵绵,内容是那么的直白,又加之是夜晚的朦胧,更体现出了爱情的浪漫,表现出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震撼人心的,这种最古老而传统的追逐爱情方式,既让我们羡慕,又让我们感动,茶峒人的爱情依然是那么的神圣和美好,这是世上最美的爱情。

三、人性美

在边城中,沈从文构筑了一个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表现了作者“人与自然契合”这一人生理想,正如他在《习作选集代序》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边城》就正是沈从文“人性美”的典范。文章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兄

弟之间的亲情,乡邻之间的和睦之情来表现湘西乡村世界中的人情人性美。

一、祖孙情

老船夫与翠翠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而《边城》中的人性美首先就通过祖孙俩表现了出来。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互相寄托,这一老一少在相互感情的寄托中,老的渐渐衰老,小的慢慢长大,彼此不能分离的亲情关系使人感动。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整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唤使身边的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长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与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在故事中用“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边的女孩子。”来介绍了翠翠对于爷爷的意义。祖孙俩相依为命,爷爷将翠翠养到十五岁,他对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寄予了所有的爱。翠翠长大以后,爷爷认为自己活不了太久了,为了让她有个着落,他常常躺在门外岩石上,对着星星想这件事,他用“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得有个巢”提醒着翠翠。老船夫把对翠翠的爱全力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深怕翠翠受到伤害,在翠翠不高兴的时候给她唱歌,讲故事,处处关心和照顾着翠翠,如文中写道“翠翠,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 这充分体现了老船夫对孙女浓厚的爱。

翠翠在爷爷面前有一些任性、一些娇气。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于是便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爷爷的惊慌,想让爷爷着急,“惩罚”他,实际上是她知道爷爷关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担心不能和爷爷长相厮守。翠翠对爷爷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二、兄弟情

“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天保和傩送两兄弟是十分优秀的男孩子,老大个性豪爽、慷慨,老二不爱钱财、家势,两人都爱上了风里来雨里闯,能劳

动又美丽的撑船女。当天保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决定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让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就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弟弟因为知道大老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唱时也仍然有自己代唱。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说可说是极公平了,这种办法又公平,又不伤害手足之情。

三、爱情

《边城》的主题情节就是天保、傩送兄弟与翠翠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开始于码头河边,翠翠因误会骂了傩送,傩送却不介意让家人送翠翠回家,翠翠的内心“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晚上”。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坚贞不渝的。她没有因为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对爱情的选择。当她拒绝天保的托媒说情,选择傩送而导致天保意外溺死茨滩以后,傩送对她产生误会,从而离开桃源,可她依旧坚定的守着渡船等待那个没有归期的爱人,“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用她那颗纯洁、淳朴的少女心谱写着人性美的爱情颂歌。

当“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的傩送发现自己爱上了翠翠后,便不离不弃的守护在翠翠的身边,为了赢得爱情,他选择到月光及照的崖上为翠翠唱歌,用动听和热情的歌声叩开翠翠的心扉。他也愿为了翠翠放弃崭新的碾坊,守一辈子的渡船。“或许我名利只许我撑个渡船。”他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坚定。

四、邻里情

这种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边城人民的身上。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她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朴民风。率真、美丽、虔诚——边城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船总顺顺是个正直而热心肠的人,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相助。”知道自己的大儿子之死与爷爷有关系之后,仍不计前嫌照顾可怜的翠翠,展现出宽阔的胸襟。

老马兵虽和翠翠父亲同时深爱翠翠母亲,但并没有因为翠翠母亲的选择心生怨恨,在老船夫逝世后,主动照顾翠翠。这无不体现了茶峒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之情,充分体现了茶峒人的心灵之美和纯朴民情,在这块土地上世代沿袭和传承,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性美。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边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彭涛

《边城》—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爱与美的天国

3、凌宇

《从边城走向世界》

北京三联书店

4、网络资料

第五篇: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寒假中看了《边城》一书,第二次看别有感动,所以选择它来做一些研究。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人性美。《边城》人性美是通过翠翠的形象,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深情,翠翠跟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表现的。

一、《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极力浸染的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

首先,翠翠的出生就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再次,翠翠美在行为符合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着实令人想起2011徐娇参演 1的星空。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伴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的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可是,当摆渡人望着她,她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天真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总之,翠翠是作者倾注“真善美”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二、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佬傩送聪明而富于情感。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舟,能泅水,能走远路。父亲顺顺对两人的管教相当严厉。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浆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吃干鱼、辣子、臭酸菜、睡硬邦邦的舱板。让他们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大佬天保、二佬傩送在父亲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下,成长为健壮、豁达的年轻一代。两个人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大佬天保真心喜欢翠翠,但羞于开口,希望通过媒人的介绍来获取翠翠的欢心。而翠翠的心中早已有了傩送。后来,兄弟两为了公平起见,约定每夜轮流为翠翠唱歌,由胜者娶翠翠。天保与傩送,不吵不闹,不动干戈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 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平等的竞争,没有伤害之间的感情。天保托媒求婚未成,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而死。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二老的心中仍然深深地爱着翠翠。此处,我们可以看出两兄弟之间深深的手足情和彼此对爱情的忠诚、坚贞以

及自我牺牲的美德。让我们体会到了手足情的人性美和爱情忠贞的人性美。

三、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女的羞涩,在爷爷面前翠翠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读懂她的心思,无意中促成了二佬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爷爷掉头为翠翠和傩送的婚姻撮合,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爱人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舟外出,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由此可见,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完全自主自为的,经得起考验,纯洁坚贞的。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追求翠翠,但摆在傩送面前的婚姻有两条路:一条是娶翠翠,从老船夫手中接过那条渡船,过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是娶团总的女儿,从陪嫁中可以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问题。傩送舍弃了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当父亲顺顺要他在团总女儿的婚事上最终表态时,他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里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该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傩送这一番话是委婉的,但选择却是明确的,态度也是坚决的。

在《边城》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

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这个社会的人和事都是那样的质朴和单纯,虽然也有贫富和等级之分,但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而且,作者把爱情、亲情、乡情这三种人性美与茶峒美丽的山水、习俗融为一体,以清晰明丽的色调展现了边城儿女美好的人性。

下载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一稿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撰写者姓名:王琪 导师姓名:杜吉刚 内容摘要:《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