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说糖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合法毒药”
为什么说糖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合法毒药'?
文/王新凯在电影《王牌特工:黄金圈》中,让大毒枭女主Poppy Adams感到不公的是,为啥酒精和烟草能够在全球合法地掠夺财富,而经营毒品生意的她却只能躲在柬埔寨的原始森林里。有意思的是,在吐槽的过程中,她还说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糖的真相。糖的成瘾性是可卡因的8倍,致死的可能性也有5倍之多,但糖是合法的。在看电影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段对话很突兀,不是特别能够理解,比如就有豆瓣网友评论:?其实,奇点糕在看到这段对话时,一下子就想到了不久前《纽约时报》披露的一段美国制糖业操控科学研究的丑闻。今天,奇点糕就顺着这个思路,和大家一起说道说道,又甜又好吃的糖怎么了?为什么说糖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合法毒药”?又为什么说糖的成瘾性和毒性比可卡因还要大?以及真相为何又不为大家所知晓,知晓了也不理解、不接受?注:本文涉及的糖(Sugar),这里主要指蔗糖(白糖、红糖、冰糖等)以及含糖食品和饮料,其与淀粉等天然碳水化物的对比后文会专门提到。文章有点长,耐心看,你一定能看完的。
(一)丑闻谁是冠心病的罪魁祸首上世纪50年代,二战刚结束不久,欧亚大陆人民正处在满目疮痍的百废待兴之中,而此时,经济上遥遥领先的美国人民,却被另外一件事情所困扰,那就是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抽烟喝酒等,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在当时,人们并不确定这一点。面对不断升高的发病率、死亡率,科学家们逐渐开始了对饮食因素风险的研究。比如在6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生理及营养学教授约翰·尤德金(John Yudkin)提出,大量糖的添加和食用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及病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则认为,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才是最主要的诱因[1-2]。有关糖和脂肪哪个才是冠心病最大饮食祸因的讨论,也由此开始。然而,1967年,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膳食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心血管疾病的综述文章,却淡化了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推为罪魁祸首[3]。之后几十年,虽然关于糖和饱和脂肪的争论从未停止,但几十年来的研究大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就是在心脏病这事儿上,糖没有主要责任(does not have a unique role in heart disease)。而且,在1980年美国政府推出的第一版《美国膳食指南》中[4],提出应减少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的摄入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并未提及糖的添加和食用问题。从2016年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来看[5],在已经发表的科学研究中,几乎找不到证据表明正常水平的糖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查阅文献你会发现,就连过度食用糖在肥胖、糖尿病、痴呆和蛀牙中的研究结果,都不尽相同。难道,多吃点糖满足一下口腹之欲,真的不会错到能够影响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又或许,这段历史中的哪个地方出错了。我们的科学被商业操控2016年9月12日,丑闻终于暴露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群研究人员,在翻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糖业研究基金会(SRF,美国糖业协会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来往信函、内部文件,以及当时有关糖脂争论的历史报告后,发现了一个埋藏五十多年的惊天阴谋。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发现,按时间顺序排列成叙事性案例研究,并发表在2016年9月12日的《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6]。这数百份文件的曝光,也终于给我们还原了前面所述历史背后的真相。原来,SRF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赞助了一些研究计划,成功地淡化了糖的危害,同时将饮食中的脂肪推为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这其中就包括,SRF曾向三名哈佛大学科学家支付了相当于现在5万美元的资助,这也才有了1967年NEJM那篇影响巨大的综述文章(那个年代在医学杂志发表论文,还没有要求研究者说明资金来源)。而且,那篇综述文章的作者之一,马克·赫格斯(D.Mark Hegsted),后来当上美国农业部营养部门负责人,并参与起草了联邦政府的第一版膳食指南。被终止的259项目这还没完。不久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多所大学的图书馆档案室又发现了一批新的SRF内幕文件,并将这一发现发表在2017年11月21日的《PLOS Biology》杂志[7]。?根据这次曝光的内部文件显示,1968年SRF资助了一项代号为259的动物实验研究项目,想看看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到底没有没关系,有多大的关系。文件显示,当时的研究已经初步证明,与淀粉饮食相比,高糖饮食的一些代谢成分,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也涉嫌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这也是蔗糖和淀粉喂养大鼠之间生物学差异的首次证明,而且肠道微生物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970年9月10日,研究人员向国际糖业研究基金会(ISRF,1968年7月SRF变为ISRF)回报了这些发现,这当然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结果,也是不可接受的结果。259项目的实验设计和向ISRF报告的结果(A,259项目是使用“无肠道微生物”大鼠进行的,并限制它们暴露于细菌,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喂食高糖饮食的大鼠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显着急剧下降;B,259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W.F.R.Pover上报ISRF,如果相同的大鼠暴露于细菌,并喂食相同的高糖饮食后,会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也就是说细菌在决定甘油三酯水平中的作用被最终证实[在大鼠中],此外实验的初步结果显示,喂食高糖食物的大鼠尿液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物少于喂以淀粉饮食的大鼠。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为一种参与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的基质降解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知其尿液中的高水平与膀胱癌有关。于是,ISRF终止了整个259项目的资助。是的,ISRF没有批准完成研究所需的剩余12周的资金,也就导致了这个研究结果从未公布。糖之罪,一方面有高脂饮食在背锅,另一方面至关重要的259项被夭折。这或许就是,六十年前科学家已经发现高糖饮食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罪魁祸首还是潜在的致癌物,而我们却至今都从未听说过的原因之一。有趣的是,2015年《纽约时报》还曾爆出[8],可口可乐公司从2008年开始,向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大量资金,以证明和宣扬全球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是一个缺乏运动的问题,和你正在吃的垃圾食品、喝的含糖饮料关系不大。不得不佩服商业世界里的“智慧”,就算面对明摆着的事实,也能找到办法左右大众的认知和选择。这就好比,我们能看到所有的烟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但我们仍然觉得影视剧中主人公吞吐弹指的那一瞬间,贼特么帅、有魅力和性感。
(二)糖之罪曾经的白色黄金看过电影《冰河世纪》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原始人类向现代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第四季大冰河时期。对于当时并未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原始人来而言,和其它动物抢夺食物,是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原始人类,很多动物也对甜甜的糖(比如那个时候极其珍贵的蜂蜜、水果和甘蔗)有着发自大脑深处的渴望,简直是吃了还想吃,吃不够,好吃到停不下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对甜的食物有欲望,多吃糖多存脂肪,是为了能够在残酷竞争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现在我们知道,吃糖会让人爽是因为在吃糖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样就能鼓励你多吃点[9]。除了糖,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毒品、尼古丁以及谈恋爱,都会促进大脑分泌能让人变爽的多巴胺。这类东西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珍贵。虽然历史上有关甘蔗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中国,虽然后来中国和印度的劳动人民发明了甘蔗制糖术,将甘蔗汁变成颗粒状结晶,使其更容易储存和运输,但在18世纪之前,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欧洲)都是一种奢侈品,甚至被称为“白色黄金”。当然,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事情。这个在数百万年人类进化史上都是极其珍贵的糖,开始变得极其容易获得,而且极其廉价。人类社会正在逐渐脱离残酷的自然生存法则,这种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作为一个物种的进化速度,以至于人类还没有抛弃对糖的依赖。除了卡路里,没有任何营养回到开头大毒枭Poppy的那段话,大家之所以对此不以为然,除了真相被掩盖、吃糖很爽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生物课本上都学过,淀粉也是糖,馒头米饭都是糖,现在你却告诉我说,糖是毒药,不但有害,还成瘾,我不信!你别瞎说啊!我是读过书的!其实,你吃馒头米饭也好,啃甘蔗舔蜂蜜也罢,在获取卡路里的同时,你还获得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这些生物课本上也教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工生产出来的蔗糖,除了卡路里,几乎一无所有。那么大家每年究竟吃了多少糖呢。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10],仅2011年全世界糖产量总量约为1.68亿吨,全球每人每年平均消费24公斤的糖(在发达国家则为?33.1公斤)。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当今全球有11.3亿人被高血压所困扰,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1700万,其中因冠心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为740万[11];全球成年人中逾19亿人超重,其中超过6.5亿人肥胖,此外还有超过3.4亿名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患者[12];全球糖尿病患者4.22亿,每年因糖尿病而直接死亡人数达160万,间接死亡人数220万[13]。也许在我们的印象里,传染病才是全球人类的最大威胁,殊不知当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绝对头号杀手。当然,糖究竟在人类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中罪过几何,目前仍未有定论。近些年来,有关糖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和争论变得火热起来,尤其是制糖业丑闻被曝光的这两年。奇点糕倒觉得,有争论,能争论,是好事,一边倒的权威才吓人。糖不是普通商品2003年,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巴博(Thomas Babor)和他的同事在一本名为《酒精:不是普通商品》的书中,总结出有关酒精的四个特征:易获取性、毒性、滥用的潜在性和社会负面性[14]。这四点,如今基本上已经被公共卫生界所接受。2012年2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科内分泌学家Robert H.Lustig教授在《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共卫生:糖的毒性真相(Public health: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的评论文章,认为糖同样符合酒精的四个特征,并且同样需要某种形式的社会干预[15]。文章认为,?糖的危害与烟酒相当,而且糖的危害远在脂肪和卡路里之上。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摄入过多“空热量”会引发肥胖,糖的毒性作用更体现在其引发的代谢功能障碍,包括高甘油三酯、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加速衰老等(259项目则是证明了微生物参与下其代谢产物的毒性)。关于糖滥用的潜在性,文章认为,糖能够像烟酒一样,使大脑产生依赖。不仅如此,糖还会干扰体内与食欲有关激素的分泌、运输和信号传导。至于糖的社会负面影响,文章举了个有趣的例子,说在美国约有25%的入伍申请者因肥胖等相关原因而被拒绝,美国公共卫生部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US Joint Chiefs of Staff)主席直接宣称,肥胖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对于即是好东西又是“毒品”的糖,文章也探讨了一些国家已经实施的干预手段,诸如征收糖税、分销控制、限制购买等。2015年,世卫组织就在一份最新指南中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最好降低到5%以下。这里指的游离糖,包括由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双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16]。2016年,FDA也出台相应措施,宣布对所有食品上的营养成分标签进行更改,其中对于糖添加标准为不得超过50克(对于一个每天消耗2000卡路里的人来说)[17]。不过奇点糕认为,在谈论这些之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让大家意识到糖是多数现代慢性病的主犯,认识到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在很多公众眼中,糖现在还是一个几乎无害的形象。别到时候对糖征税的时候,你还在抗议为啥干预你吃糖。
(三)篇幅所限,以下为自习材料不承认,不代表真相不存在;不知道,不代表和你没关系。如果没有这两次关于制糖业丑闻的曝光,说再多糖的毒性真相,大家也会觉得不以为然。比如,下面奇点糕推荐的几个课外小读物,都出现在丑闻曝光之前。《一部关于糖的电影》2014年11月20日,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展映了一部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剧情简介:Damon Gameau是一名澳大利亚演员兼导演,几年来他一直坚持食用无糖食品,为了切断所有相冲突的科学观点,也为了即将到来的为人之父做准备,他决定找出糖对人体健康的真正作用,并亲自试验一项关于糖的实验。在实验的60天内,Damon Gameau每天吃40匙的糖,这是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摄入量,随着实验的进行,Damon Gameau和演员、动画师和特效师共同检验了那些含糖垃圾食品,并和医疗专家小组一起讨论实验并且得出了一个临时的显著结果。除了实验内容,本片也包括大量轻松的访谈,其中有对原住民社区的一名嗜糖者的采访,以及一位受到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科学家的采访。(视频度娘可得)BBC《糖脂大战》都说BBC出品必属精品,高糖与高脂,到底哪种对人体更有害?BBC尝试给出了一个答案。也许这个结果与临床实验相比,缺乏足够的严谨,但其中的过程保证有趣,结果也引人深思。在这部片里,同卵双生双胞胎医师克里斯和赞德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分别进行高脂肪和高糖分的进食计划,本片记载了他们在这过程中不同的身体反应和健康指标,最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同样度娘可得。公开课《糖:苦涩的事实》这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科内分泌学家Robert H.Lustig教授一堂名为《Sugar:the Bitter Truth》的公开课,课程内容围绕“糖”展开,主要包括糖对于人体的危害,以及肥胖症相关知识。度娘可得三连。《糖的审判》美国科普作家Gary Taubes在新书《糖的审判》(The Case Against Sugar)中试图展现糖的坏的一面。在书的题记当中,作者说:“如果这是对糖的一场审判的话,那么本书就是控方意见。”
(原标题:商业利益凌驾科学研究?雪藏了半个世纪的「甜蜜阴谋」终于被揭露,原来糖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毒品」,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病相关)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第二篇:有人说大学里的爱情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
专题四:大学生爱情与性教育
有人说大学里的爱情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有人说大学期间如果不谈一次恋爱就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大学,就一定会留有遗憾,也有人说大学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宜过早谈论爱情,否则会影响前途。但不管怎样,在大学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将会成为你记忆中最难抹去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否能够在这里经历爱情,无论你是否能够在这里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悲伤,你都有权利学着去了解爱情,学着去懂得爱情,学着去感受爱情。
一、关于爱情的话题 什么是“爱情”
定义:爱情是指两个异性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另一个异性的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强烈的、稳定的和专一的感情。
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社会属性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爱情的本质。
爱情的基本构成要素:性爱、理想、责任。
特点:强烈性、专一性、平等性、持久性、发展性。
古今中外典型的爱情范例 中国
焦仲卿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外国
罗蜜欧与朱丽叶:但求同死。马克思与燕妮:美满的生活伴侣。
二、关于大学生谈恋爱的话题 大学生与爱情
白马王子 白:干净 马:有钱 王:地位 子:知识
嫁人就嫁猪八戒 我爱你——在一起
1、爱情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
2、大学生恋爱面面观
(1)、网上调查1
(2)、网上调查2
(3)、大学生的理解
(4)、民意调查
(5)、自由谈
3、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
一、非常自我的心理。什么都要求对方听自己的,从不顾及对方是怎么想的,对方会有什么感受、需求、爱好已不重要,只要以自我为中心就好,恨不得将对方身上所有的“个性”都一网打尽,赶尽杀绝,打造一个自己能接受和看好的“好好男人”。原来恋爱的“悲剧”就是这样诞生的,只不过这里的主角一个是自己,另一个一定是自己的男友。
二、过于现实的心理。“门当户对”自然是恋爱婚姻的首选,可以避免婚后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太过“务实”,铜臭味过浓,会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搞不清爱的是钱还是人?搞不好连自己都辨别不出把爱情放在了哪里?如果爱情在心里,粗茶淡饭一样可以壮体养颜。
三、坐享其成的心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谁不想,不想的一定是弱智。但也不能聪明的过了头,以至于把它作为一种心计和手段,到头来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淑女恋人嫁人要恋嫁有道,否则只会把别人吓跑了。
四、好高骛远的心里。这是一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心态。在经济社会通过婚姻或“曲线救国”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未曾不可,但不在美女的行列,就不要朝经济学的范畴里钻,那是不现实的,也是出力不讨好的,更是掉价的。这就像拿冰快往火炉上烤,不化那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需要用对等来换取的,恋爱和婚姻亦不例外。所以在看自己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眼光和态度,免得事后“无颜去见江东父老”,这叫待价而沽,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五、追求完美的心理。把恋人看得过于理想化,于是标准定的不切实际,“债台高筑”,超出了现实的可能。岂不知,被你看好的未必适合于你,适合于你的未必被你看好。
六、喜怒无常的心理。情绪及不稳定,喜欢使小性子,常以自己的喜好来塑造对方,惯用自以为是的雕虫小技来考验和折磨对方,稍有不称心、不如意或是对方如有逆意,就会用一哭二闹三分手来要挟对方。在这个世界上,树叶都没有两片相同的,何况是来自于两个不同家庭的人呢。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尽管理智这种东西有些时候是不怎么好使,但必要的认可和包容是不能少的。
七、盲目攀比的心理。货比货有购头,人比人没盼头。攀比心理人人都会有,问题是用得好了就是动力,用得不好便是枷锁。而得陇望蜀是一些恋爱中的女人容易凸显的心理,别人有的我也得有,别人没有的我更得有。常常喜欢跟别人比钱、比酷、比地位,偏偏不比温情、真情和感情,时间久了,把什么都比没了。
八、从众随流的心理。缺乏主见,看什么都是别人的好。别人说好就会“春风得意马蹄轻”,别人说不好便会“东风无力百花残”。才高八斗被看好的时候,自己也跟着看好;金钱地位抢手的时候,自己也跟着抢。跟到一定程度,抢到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但不管哪一种,都需要瞅准了,不要看走了眼,选错了人就等于选错了婚姻。错误的婚姻就像梯
子搭错了墙头,你费了半天的劲好不容易爬上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下来的时候,个中的悔意和艰辛只有自己最清楚。初衷原本是想找一个好的,结果没瞅准,看走了眼,因随波逐流而断送了自己的美好爱情,这叫得不偿失
爱情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影响自我心境
第二、影响人生困难的克服 第三、影响事业的位置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文理科生谈爱情》一文中写到:
数学系:爱情像一道方程式,不好解。“求根”,需要智慧和能力。他看上你了,你却没有看上他;你看上了别人,别人又没有看上你。
物理系:爱情像磁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踏入爱河的人都是磁石,然而两块磁石要保持适中的距离,太近或太远,你都感觉不出引力的存在。
生物系:爱情是一朵花,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及水分。
地理系:爱情是一次旅行,你可能尽情欣赏沿途风光,也可能疲惫而返。
外语系:爱是Love,Love is blue,你可以说爱是蓝色的,也可以说爱是忧郁的,甚至可以说爱是不可忘记的。
音乐系:爱情是一曲二重奏。经验丰富的演奏家才能奏出和谐的旋律,而生疏的练习者往往跑调。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的恋爱观(民意调查)
白马非马恋爱非爱 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心理分析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1年11月01日02:53 中国青年报
参加这项调查的共有560人,其中男性为358人,占总数的63.92%;女性202人,占36.08%。下面是他们对“您是在何种情况下开始谈恋爱的”这一问题的回答。
总数
男性
女性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一见钟情
205 36.6
1135 37.71
34.65
2、摆脱压抑感
26.07
26.45 22.26
3、证明自己的魅力
16.2
556
15.635 17.33
4、满足好奇心
14.6
442
11.740 19.80
5、赶潮流
6.43
6.70
15.94
这个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多样的。
大学生的恋爱观(自由谈)
爱情就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游戏,是商品经济的一种衍生品,是治疗大学周末综合症的一种兴奋剂,是爱情之外的其它任何东西。---冷酷的定义
在大学里,恋爱已是一门限定性选修课,你可修也可不修,但有时候会不得不修。还没听说哪位因为没修而丢了毕业证的,因修的太投入而荒废了学业的倒比比皆是。可见修和没修,毕业成绩是大不一样的。---恋爱的收获
我一没有经济实力,二无精力时间,三不会哄骗女生。算了吧,何必白费那么大功夫呢?还不如趁现在多学点东西。以后能自立了,再说。---男不想者
社会的挑战和压力,对女生而言日重一日,我不得不集中全部精力,积蓄知识,增强实力。只有等我的生活稳定,我才会去考虑那琢磨不定的爱情。所以,我现在不谈恋爱。---女不想者
爱情,我可没有感觉到,我们之间不过是组成个“互助组”,好一块打发周末的无聊时光罢了。什么时候不寂寞了,就什么时候散伙。---孤独者说
一、爱情的基础
现实中的爱情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具有共同的人生观。互相尊重。
心理相容,性格互补。忠贞专一。
二、摆正爱情的位置
爱情服从事业,不可颠倒位置。爱情与事业结合,才能有永恒的力量。提倡晚恋。低年级学生不宜恋爱。
处理好“两人世界”与“大世界”的关系。把“两人世界”融入集体,取得集体的认同和同学的理解。
三、改变恋爱不良认识 把好感误认为爱情。慰藉解闷而谈恋爱。恋爱、婚姻两回事。爱情至上。
出于从众心理谈恋爱。
有恋爱对象,在人们面前有面子。
四、如何面对失恋
恋爱时期双方仍然有进行考察和选择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强迫对方服从自己。一旦失恋: 失恋不失德。不能转爱为恨。失恋不失态。不能消极颓废。失恋不失学。不能贻误学习。失恋不失命。不能出现意外。
⑴、你要认识到,失恋时伤心难过是难免的。
⑵、分手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提出。
⑶、分手之前要有周详的考虑,尽量给对方一些准备的信号。
⑷、主动提出分手的一方,要勇敢地面对,不可逃避责任。
⑸、在顾及对方感受和尊严的情况下,真诚地、具体地讲出为什么要分手。⑹、既然做了决定,不要出尔反尔,行动不要拖泥带水。
⑺、被动的一方,不要拒绝沟通。
⑻、被动的一方,不要死缠烂打。
⑼、被动的一方不可以义气用事。
⑽、被动的一方千万不要因此自卑。
⑾、分手的初期最好不要见面。
⑿、短期的退隐行为可以接纳。
⒀、男女都可以提出分手,并非只有男的或女的主动。
⒁、如果你处理不了,不要死撑下去,不要让懊恼、痛苦长期地损耗你的生命。
五、关于大学生同居的话题
婚前性行为讨论
上周日在中华女子学院举行了一场关于“爱情、婚姻、性是否可以分开”的性学沙龙。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6所高校的学生和专家一道直面婚姻和性的敏感话题。有关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比例高达10%至30%。钟波天表示,预防性病,继续在大学校园里推广和使用安全套仍势在必行。参加沙龙的某京城名校社会学专业的李同学讲,该校学生宿舍从下水道里掏出的并非剩饭剩菜,而是安全套。
坐在记者旁边另一名校的一位男生马上跟记者聊到,他们学校的下水道经常堵塞后,一“愤青”型男生便在宿舍门口贴着宣传标志,上面便写有“使用过的安全套请丢在垃圾桶内,避免堵塞下水道”的字样。●专家观点
婚前性行为不应该提倡
“大学生中性行为成为普遍现象,绝非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老师张莉表示,对于那些已经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应使其掌握生殖卫生知识,尤其要在校园推广使用安全套。虽说教育部已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但并不意味着鼓励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刘娜建议,应加大对年轻人预防艾滋病、性病等教育,避免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晨报记者罗德宏实习生王佳
婚前性行为,好处有很多
首先我摆明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处男处女结婚是搞不好的。特别是处男。我很歧视处男。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处男。我觉得男人女人就应该正常生活,发育好了就可以开始性行为。但是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孕套的使用很是关键。
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婚前大家应该多交几个男女朋友,才会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要不然,处女处男,两只呆头鸟,一对傻夫妻。东南西北也搞不清楚。
而且婚后想想,自己一辈子就和这么一个人做过,多没意思。难免要婚外情了。
至于某些:宁要鸡不要非处女的(见关于处女转贴的文章)是神经不太正常的男人,要送医院电疗的。
讨论]处女、女大学生和婚前性行为
我先坦白一下,我想写这个题目是受到麦田筒子影响,近来麦田执著地把一个以“珍视健康,远离伤害,拒绝婚前性行为;等待真爱,专注学业,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为招牌的网站,掀了一个底儿掉,大家看到的竟然是一个蠢蠢欲动的处女交友网站!
科学证明,女性过早开始性生活并不好,容易诱发很多疾病,特别是在骨盆没有发育完全时怀孕,容易造成难产。不过,科学也证明18周岁的女性已经发育完全,可以肩负起做
母亲的责任。
所以,如果可能,我想让每一个看我帖子的未婚女性都知道,第一,千万不要服用药物,所有的避孕药都是激素类,严重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伤害很大,长期服用者面部都会出现很多斑块!其次,不要掐算什麽安全期,很多先例证明月经之后一周内也可以怀孕,只有主才知道你究竟什麽时候排卵。所以,即使是第一次,也一定要求你的性伴侣使用安全套,自始至终!只有坚持这一点,你才是最安全的,即不会有怀孕的烦恼,更远离了性病的困扰。
人都有利己思想,这是本能,男人也一样。网上有很多男筒子对处女津津乐道,所持观点是“处女=纯洁”,与其说是要纯洁,还不如说要安全,很少有男人愿意戴套套办事,但是,如果让他在一个32岁的处女和一个22岁非处女之间选择,他九成九的可能是选择22岁非处。亿万富翁的择偶对象,也必须是20-25岁的处女,25岁以上的处女免提。即使在平时生活当中,30岁以上的处女甚至比同龄的离异、丧偶女性更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几乎无人问津。看来处女也是有保质期,保质期内的处女是待价而沽的珍宝,而过期的处女就会变成男人眼中性格孤僻不懂人情世故的怪物。
这麽一说做个处女实在不易,首先要顶住诱惑,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控制和男友的距离;另外,还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在25岁之前嫁出去。不然,变成老处女后,你为之守身如玉的男性世界将会彻底地抛弃你,这话听起来很残酷但却是事实。
性行为本身并不可耻,女大学生在身心发育成熟的时候,绝对有权利选择自己要什麽样的生活,有性还是无性。不过,在选择有性之前最好有以下两点考虑:第一是自己确实需要,而并非因为男朋友的一再要求。第二是考虑好性行为的后果,并采取安全措施。当然你有权利选择不性,但是,性与不性,这是自己私人的事情,用这事在公开场合标榜自己“青春无瑕”,实际上就是指责别人青春有瑕,在众人面前说自己是处女的人,和在众人面前说自己戴多大CUP内衣的女人一样无聊,比如说,小甜甜布兰尼。
我想大学生至少了解了部分婚前性行为的危险:例如不正确的避孕、“童贞”情结的狭隘等。女生也了解到她们的风险更多。我还预设了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都是双方自愿的。
婚前性行为的影响男女有别。
大学生可不可以进行婚前性行为?
正方: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拥有完全行为能力,对自己的行为了解,既然国家都允许大学生结婚,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当然可以进行进行婚前性行为
反方: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是对社会以及法律责任了解还很少,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对对方造成的伤害并不了解,造成了我国目前的婚前性行为率大增,出于保护弱者——特别是女性的目的下,不可以进行进行婚前性行为。
单选投票, 共有 99 人参与投票
投票已经结束
1.正方(可以)
78.79%(78)
2.反方(不可以)
21.21%(21)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思想与道德修养课(俗称政治)布置了一个思修作业,要求每组都有男女,随便讨论什么话题。
我就发展想到最近在论坛上发表的观点“大学生可不可以进行婚前性行为?”,而且这又正好契合到了我们昨天老师上课的内容——婚姻与家庭。虽说对于我们以前是律师的老师来说这只是小伎俩
我是偏向于保护女方的,但是毕竟我也是个男的,所以处于中间派,属于认为大学生不“应该”,但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并且不“建议”,当然还需要加大我们的性教育、法律教育力度。由于昨晚的讨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不在,我们跑到人家女生宿舍去辩论,我又偏向女方,于是就产生了女方5+我对1,结果肯定是压倒性质的,中间经常断掉没话说,我还找大纲给他们进行讨论——因为现状是不能避免我们就要避免严重的后果,所以先讨论如何预防(X前避)、善后(X后流)、担负责任(产后),以及上述行为对女方造成的各种伤害,男方是否能够承担这些责任。
可是他们都要么害羞要么是文科的不了解生物(居然连地理都没我知道得多)最后还是只有我一个人说(其实我是所有人里最内向的,所以貌似太想改变自己了),再结果(女)书记员认为我说的没意义就没有记下。
现在我们的两个男的一个没有观点(跟我一起去的),说他都是临时发挥,一个只顾跟他的妹妹(?)打电话,最多就是答复我一句“应该,肯定应该”。把事情都推给我了,我自己的鸭梨又那么大,只能来拜托您们了。希望大家都能聊点什么,不要只投票。
女孩如何避孕
安全套、体外射精、避孕药、安全期避孕„„,哪个避孕方法好?哪种避孕方法更适合你呢?
推荐使用安全套
安全套具有副作用小、效果良好外,还具有预防性病传染的功用,因而成为最普遍被使用的避孕产品。安全避孕成功率虽可达90%以上,但前提是必须全程使用,专家表示,许多使用保险套避孕失败的例子,多不出重复使用、使用前忘记先挤出前端的空气,以致气泡产生而导致保险套破裂、没有事前检查有无破洞,或者长期放于口袋、皮夹等温暖地方影响质量等,都足以出现产品失效的问题,此外,很多男性于射精后,没有立刻抽离却仍持续抽动,也可能让保险套内的精液随之被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