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让唠叨捞走你的幸福美文(模版)
居家度日,唠叨就像感冒,稍不留心便悄然来袭。感冒一股无大碍,小药可医,而唠叨却是一种精神顽疾,很可能会导致全家人的幸福惨遭扼杀,使生活蒙上阴霾。这不是危言耸听。唠叨对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大,完全可以将它与叫骂、牢骚、争吵等情绪癌瘤并列。因此,如何避免这一不良沟通方式是我们每个有家之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不久前,有位朋友登门找我,她是位母亲,一见到我就大吐苦水,显得十分焦灼无奈。原来,她12岁的儿子在学校成绩越来越糟糕,每门功课都不及格,成绩单上关于学习态度以及同学关系的评语也不好。朋友说,她儿子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多聪明的一个小子,不用操心几乎就能拿全优,可现在他回家总不肯做功课,不是说没作业,就敷衍说在学校做完了。一回家就坐到电视机前,任她怎样规劝甚至请求都雷打不动。看朋友忿忿难平、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心里已然明白了几分。
于是找到那小子,想与他来一次深入交谈。小男孩活泼、开朗,见到我竟跳起来和我热烈地握手,好像我们已是多年交情的老友一样。男孩在我面前坐下,没等提问,他便滔滔不绝地向我倾诉起来:“阿姨,您听我说,您一定得劝劝我妈,我越来越受不了啦,如果她再唠叨下去,我想我要离家逃走了。我不知道她跟您说了什么,但您不知道她现在从早到晚唠叨个没完。我在家里一刻也不得安宁。我在浴室刷牙,她就在客厅叫道::不要忘记关灯!’我开冰箱,她说:‘别忘了关上!’我在家里没有…‘件事可以清净自在地做。每天都是:‘你到哪儿去了?’‘不要和xx在一起,他不是个好东西!”你为什么要买那盒CD?零花钱怎么可以乱花?”去刷牙!”你脸色怎么那么苍白!”站直一点!’……如果没什么事儿可挑,她就提我的功课。我从学校回来一进家门,她就喊道:‘赶快去写作业!’我一气之下,就偏不做功课!阿姨,我不笨,我要学肯定能学好,我也希望自己把书读好将来上大学,但不希望由妈妈来控制我的每一次呼吸,我唯一对付她的办法就是不好好念书,因为这样她比我还着急。”
至此,我大吃一惊,意识到这对母子之间的“战争”已非比寻常。他们母子在沟通环节上产生了严重错位,甚至对垒。作为母亲一方,她不觉得自己在唠叨,而一厢情愿地认为,我说你是因为爱你、关心你,我是你母亲,你就应该听我的,别人怎么不说你?而儿子一方抗议不成则干脆来个“非暴力不合作”。反过来,儿子这种不合作行为又助长了母亲的唠叨。这般恶性循环,家庭危机往往便于此趁虚而生。
通过对他们母子矛盾焦点的剖析,我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沟通方案,并立即着手协调——
首先,我建议朋友弄清楚两个概念,一是“时常提醒”,一是“唠叨”。这相关键。其实,“时常提醒”与“唠叨”有着本质区别。科学地讲,孩子需要时常提醒,因为他们尚未完善自己的内在责任感,还很难从主观上控制自己的行为,主要还依靠外在控制,尤其是来自父母的控制。那么,如何分辨“唠叨”与“时常提醒”呢?有一个“基本法则”,那就是不论次数多频繁,“提醒”一定是保持友善的态度,语气中没有不耐烦或生气的意味;而唠叨,通常口气不善,饱含责备、警告,甚至讽刺等负面因子。“时常提醒”的结果是有益于学习,尤其配以适当奖惩时;但唠叨不同,它不仅没有任何建设性的结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趋紧张,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我强调要尽可能使沟通“具体化”。举个例子,比如你吩咐孩子去倒垃圾,可他只顾着玩,一直没实施,于是你说:“快去倒垃圾,告诉你多少次了?”孩子回答:“等一会儿就去。”显然,这里的“等一会儿”不够具体,不具体的后果是,你可能需要不间断地催促孩子,而孩子依然以“等一会儿”来敷衍。在这个不断催促的过程中,唠叨便自然形成了。若能使沟通“具体化”则可避免此种状况。当孩子说“等一会儿”时,你要平和地追问具体等多久,如他给不出时间,你可以替他拟定,然后告诉他不完成后果会怎样,那么在此时间以前你就无需再提醒他,讣孩子感到自主,学会自觉。如果孩子没有按约完成,这时你就要“狠”一点,说到做到,按约定给予惩罚。不然,孩子会觉得他更权威,让你陷入被动。
第三,尽量为要做的事情预先订好准则。比如,你让孩子去做功课,而孩子留恋电视,这时你就要掌握孩子最喜欢看什么节目。然后以此节目为“饵”去“钓”孩子。事先你可以与孩子达成协商:只要把功课复习好,就可以看到某某节目,不然就不可以看。此法重在坚持实行,不可半路“投降”,否则,你又要开始无用而无休止的唠叨了。
第四,经常开些家庭小会。利用这个机会大家坐下来共同讨论下一步有哪些事情要做,应在什么时间内完成等等,并检讨前一段有计划却没能够定期完成的事情,查找原因,制订出妥善的补救措施。此举可以大大拉紧生活,矫正心态。当每个人都在为目标而努力时,唠叨自然就会减少。请牢记:大人的表现及行事风格会为孩子树立—个处世榜样,因此,你必须做个好榜样。榜样的力量会使孩子有更多主观能动性,这样也就省去了你许多口水。
最后一点,更为实用,你可以在适当时候通过耳边悄悄话的形式告诉孩子,他该做什么事,如何去做。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接纳的心理需求,而生活中的亲密之举正是这种彼此接纳的外观表征。即使彼此为亲人,这种心理状态依然存在。巧加利用,可令沟通事半功倍。
摘除唠叨之瘤后,朋友挽住了边缘幸福,她与儿子的关系很快得以改善,幸福的笑靥又在她脸上灿烂盛开,家庭重归和谐。对此,作为朋友我也非常开心。对于唠叨,不止存在与母子间,夫妻间也要注意。
记得卡耐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地狱,魔鬼为破坏幸福而发明的种种恶毒办法中,数唠叨最厉害了,它永远不会失败,像眼镜蛇一样,总置人于死命。想想,很以为然。因此,我们要和唠叨说NO,不让它“捞”走幸福,守住美好。
第二篇:欲望牵着幸福走美文
从前有个流浪汉,他天天躺在一家豪华旅馆对面的一个长椅上,望着有钱人进进出出,闻着那诱人饭菜的香味,天天幻想自己住在这家旅馆的豪华房间,顿顿吃着山珍海味,就连晚上做梦都是那样。一天,这家旅馆的老板突发慈心,让他住进旅馆最豪华的房间,吃着旅馆最珍贵的饭菜。可过了五六天,在旅馆内再也找不到这位流浪汉,出门一看,他又回到了对面的长椅上。老板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他说:“在旅馆里吃得好,住得好,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什么也不去想,不为生活发愁,可我没有从前那种幸福的欲望了,甚至就连做梦,我都梦见自己躺在冰冷的长椅上,冷风吹得我直哆嗦,肚子饿得前胸贴后背。相对来说,我躺在长椅上生活得更快乐一些。”
幸福是时下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对于这位流浪汉,幸福来自那个住上好房吃上好饭的欲望,就这么一个和多数人一样的欲望。而那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又没有别的欲望,他就感到不如以前那样快乐了,即便他生活在天堂里。可见,幸福是被欲望牵着,而不是物质。
我们一生都在为欲望奔波着,脚步匆匆的方向都指向各自的欲望。一件事情系着一个欲望,做完一件事,也就满足了一个欲望,快乐就会在血液中流淌。欲望是有等级的,不同的欲望,幸福感是不一样的。最幸福的欲望是切合实际的欲望,而不是悬浮在空中楼阁的欲望。
欲望不绝,幸福常在,让我们心中时刻都充满美好的欲望。
第三篇:愿你幸福情感美文
亲爱的,你知道吗?你知道我有多在乎你吗?每天除了上班就是想你,想你能陪在我身边,想你牵着我的手,陪我一直走下去。可现实是那么的残忍,它偏偏让你我分隔二地,让我摸不着,看不见。离开之后,想你成了我的习惯,你呢,是否也在同样的想着我?真的好想好好爱你,让你的心不在那么的孤单,不在一个人承受着承受不了的事。我知道,你累了,想找一个停泊的地方,好好的休息。让你那个颗疲惫的心好好的放个假。太多的委屈,太多的无助。你都一个人放在心里。不告诉任何人。
亲爱的,好想告诉你,我想做你生生世世的男人。因为我爱你。爱你的好,你的坏,你的一切的一切。
亲爱的,知道吗?每每想起你对我温柔体贴的样子,我就会一个人儍笑,笑容是那么的甜蜜,那么的幸福。
亲爱的,想你了。看到外面的情侣,我好想跑上去告诉她,我也有一个亲爱的她,我们也跟你们一样,好幸福,可是我却不能陪在她的身边。
亲爱的,记得每天早上要吃早餐,知道吗?好好照顾好自己,别让我在这边担心你。我也会听你的话,下班后乖乖的回家,好好的照顾自己。
亲爱的,每天都要吃饭,不能老吃方便面知道吗?
亲爱的,你容易感冒,而且每次都很久很严重,以后要好好照顾自己,天凉了就多加点衣服,别感冒了。
亲爱的,以后饭卡没钱了就要及时去充。
亲爱的,每个月那几天要多爱护自己,别碰冷水,别吃辛辣的东西,别喝冷饮。
亲爱的,你脚的怕冷,老睡不暖和,以后睡觉前多用热水泡泡。
亲爱的,其实你真的一点都不胖,身材很好不需要减肥,以后按时吃饭不要刻意减肥。
亲爱的,高中生活很苦很累,要坚持,马上就要胜利了,祝你们都能考到理想的大学。
亲爱的,上课能不带带手机就别带,晚上也要早点睡觉。
亲爱的,记得要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别每次都去到处找。
亲爱的,以后手机没话费的时候要及时充,不然联系不到你,你爸妈会很担心。
亲爱的,别老穿着袜子睡觉,对身体不好。
亲爱的,以后晚上少听点歌,声音也别放大了,影响听力。
亲爱的,以后别老去那里吃那个麻辣烫了。
亲爱的,过马路的时候别往前冲,多注意车,别老想着别人不敢撞你。
亲爱的,你的脚很容易被鞋子弄伤,再买鞋子少买那种鞋子,自己穿着舒服就好。
亲爱的,别整天想考不好怎么办,你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去一步步的做。
亲爱的,别每次都晚上洗衣服洗那么晚 而且还是用冷水。
亲爱的,晚上睡觉要关手机,别把手机放在枕旁。
亲爱的,生病的时候就要乖乖吃药,别老说吃药没作用,自己死扛着。
现在你走了,我希望你好好的,希望你幸福
第四篇:让你幸福情感美文
爱你就要让你幸福,这是我的使命。无论要为你做什么、承受什么,我都愿意为了你的笑容去努力,只愿我们能够一直在一起。
原来的你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邻家女孩,因为一次情伤,你为了保护自己穿上了一身盔甲,不惜用言语刺伤别人,阻挡每一个想要接近你的人。看着这样冷漠的你,我很心疼。是的,很久以前我就爱上你了,只是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你也不可能喜欢我,只好默默地关心你,把爱藏在心底。
我是少数能够稍微靠近你的人,却依然无法打开你的心防。看着你假装坚强,其实内心脆弱不堪的样子,我很想抹去你的悲伤,让你回到从前的自己。我以好朋友的名义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开心,既不能让你察觉我的心意,也不能让你感到有负担。
也许是我的关心和照顾感动了你,当我不经意间在你面前泄露了真心时,你没有把我拒之以千里,默许我继续留在你身边。我不敢奢望这是你也爱上我的意思,也不敢假设这只是你依赖我的表现,还是全心全意地爱着你。
当你的父母催你结婚的时候,我很高兴你第一个想到的对象是我。即使我没有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任何对我的情意,我也甘愿成为你的盾牌,为你遮挡所有的伤害。既然你选择了我,我就会努力在以后的日子里让你爱上我,就算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也不要紧,只要你能够在我身边。
筹备婚礼的过程中,你全程都是事事无所谓,全部都交给我拿主意。我假装看不见你眼底的落寞,精心地安排婚礼上的种种,只想为我们打造一个美好的回忆。婚礼的日子在一天天逼近,你的情绪也一天天地低落,好像并不愿意嫁给我,却又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虽然你在其他人面前都装作很开心,可是一直爱着你的我又怎么看不出你的勉强呢?但是我没有对你说什么,留给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你考虑清楚。
到了婚礼的会场,我一度担心你会不会临阵脱逃,让我一个人尴尬地面对济济一堂的宾客。可是当我看到你穿着一身洁白的婚纱向我走来的时候,我心中的大石才算放了下来。牵着你的手,我郑重地说出了誓言。听着你用不咸不淡的声音说出誓言时,为你戴上戒指时,我的手都忍不住颤抖起来。你终于成为了我的妻子,即便你一点新娘的喜悦都没有。
婚礼结束之后,我们没有蜜月旅行。不是我不想安排,而是我知道你还没有心理准备和我朝夕相处。所以,我假装工作忙碌,每天早出晚归,给你时间适应新的生活。我和你就像是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室友,我努力地想让你开心,你总是沉默地接受我的好意。
这样就够了,就算你现在还没有爱上我,但我相信我的真心总有一天会感动你。只要你一天不说离开我,我都会尽全力让你幸福。
第五篇:美文-莫让青春染暮气
莫让青春染暮气白龙
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不可否认,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有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和父辈们相比,青年一代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但时代也制造了新形式的磨炼。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童年拥有动画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加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和工业文明,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
对身处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年轻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它一方面代表了某种值得追求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提速就要被甩下来。更令人担心的是,你跑了半天,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不断地奔跑,换来的只是显示屏上一连串的数字。在这样的处境中,不管是怀旧还是叹老,表达的都是一种面对压力时,对记忆中美好过去的乡愁。
如果说“叹老”只是情绪的释放和吐槽,那么精神上的“早衰”就值得警惕了。“早衰”的年轻人,有时会显得和“成熟”很像,举手投足都无比正确,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说话谈吐都深思熟虑,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呢?想来想去,原来是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年轻人不应该是敢想敢干吗?不应该是直抒胸臆吗?不应该是敢为风气先吗?为什么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像是从少年直接迈入了中年?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曾经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验”的印象。年轻,成为发展的障碍,年老却成了有利条件。
对年轻人的不信任遍及当时所有的社会阶层,人们完全忘记了莫扎特和舒伯特都是在30多岁时就完成了奠定自己一生荣誉的作品。一股沉沉的暮气,笼罩在当时的社会之上。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
年轻人有朝气,社会就有朝气;年轻人有光明的前途可奔,社会的未来就一片大好。扫除笼罩在社会上、徘徊在青年人心头的暮气,需要社会对他们敞开更多的机会之门,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广阔的上升空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年轻成为资本而不是不足,让锐意进取、活力四射的青年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青年在时代的召唤前应当奋起,更有担当和责任感。当代青年的父辈和兄长们,已经率先垂范,用枕戈待旦的奋斗精神,换来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时代转轮的指针已经落在当代青年人的身上,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人责无旁贷。
谁让80后一代染上暮气?
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80后,最小的24岁,最大的也不过33岁,按照世卫提出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80后正处于最青春的时候,可为何变得老气横秋?
80后一代染上暮气,有多重原因。比如艰难的生存压力。权威统计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大军中既有90后,也不乏80后(硕士生、博士生),前不久媒体报道的顶着“清华博士”光环的陈达,连续七个月奔波,都没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工作难找,压力山大,哪有活力、锐气可言?
应该说,大多数的80后都结婚生子了,梳理他们的人生关键词,“房奴”也许是不可略过的关键词。学者秋风说过,“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这是戳中80后焦虑的精辟之论。社会不公,流动凝滞化,也容易摧毁80后的斗志。拼爹,这是另一个关键词,对于有背景的人,可以拼爹;而对于只有背影的人,唯有拼斗志,但是,当揭阳27岁的江中咏短短几年就能从办事员升为副县长,当湘潭27岁的徐韬轻易攫取副县长一职,这对那些努力拼搏的80后来说是沉重打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称,“一个靠拼爹才能出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上一代的资源优势必须通过公平的渠道进行传递,必须给底层的人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做到这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诚然,底层的人看不到希望是危险的,媒体人杨锦麟称:“听好了:无法和你们拼爹的人们早晚一天会和你们拼命!”这有些危言耸听,但拼爹流行绝对会让其他年轻人变得心灰意冷、满腹怨气,甚至绝望而生恨意。
80后缺乏朝气,也与顾虑太多有关。今天,考“碗”大军兴盛,成为公务员是不少年轻人的最大渴求,之所以如此,无非是看中工作的稳定,可靠的保障。有网友说,“如果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我TMD肯定朝气蓬勃”,这也许是调侃,但也有一点道理。还有80后坦言:“我就是80后,感触特深,一家人分散三个地方,一年到头聚少离多,孩子、老人被留守,每天上班还要忍受着儿子、父母离别之苦,80后的后代会不会还会变成如今的80后?!”这样的话令人动容,当人生被分割成几块,当亲情被剪辑几段,终日为思念所困,被城乡二元体制所扰,确实难以朝气蓬勃。
毋庸讳言,让80后暮霭沉沉的因素还有很多,有些无法言明。但同样应看到,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轻松,白岩松认为,“我觉得每一代年轻人都不容易,„„你们现在担心的是房贷,我们那时住地下室,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还会有自己的房子和车。青春从来就是不容易的代名词。”青春太过潇洒也许就变成虚掷,有压力才有追求,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梁启超说过,“苟学校青年能人人磨炼其脑力,坚定之意志,倡为风气,普及全国,则诚国家无疆之福也。”从宏大叙事上讲,青年有活力,有冲劲,本应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祛除暮气,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每个人都应“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无论80后还是70后、90后,青春不是时间的刻度,而是心理的记号。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如果都有一股朝气,这是人生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青年有活力,有冲劲,本应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祛除暮气,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每个人都应“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无论80后还是70后、90后,青春不是时间的刻度,而是心理的记号。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如果都有一股朝气,这是人生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警惕暴力文化中的慢性中毒
关于河南法官父女家中被杀案,坊间曾有诸多猜测。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居然是儿子雇凶杀姐弑父。而惨案诱因可能是儿子不满家庭对自己学习管教太严。案情急转直下,令人震惊无语。
复旦投毒案**未息,杀姐弑父案又刺痛世人眼球。这恐怕不能简单定性为极端个案。频繁的青少年暴力现象,足以为社会敲响警钟。更让人担忧的是,那些选择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不再只是传统人们眼中的那些“坏孩子”,也包括本来是知书识礼的“好孩子”。为什么在社会教育日趋进步的今天,青少年暴力倾向会呈现这种新趋势?
实际上,青少年暴力倾向加剧的现象并非国内独有,不久前,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也曾有过类似的调查和结论。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也开始研究青少年暴力行为,而最新的研究表明,暴力是一种可学到的行为,其后天环境影响因素比个人先天秉性更为重要。的确,当目睹暴力成为孩子们的家常便饭,使得他们脑中有了暴力概念,一旦他们在受到体罚或语言污辱时,他采取以牙还牙的暴力行为就并不奇怪了。而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孩子愿意,他每天都可以在不同的途径上接触暴力。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乃至网络,相当一部分都包含暴力的内容。
对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暴力文化无疑为青少年进行暴力犯罪提供了诱发氛围,价值取向,技术支持和模仿范本。
遗憾的是,当前社会对于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仍未能提起足够的警惕。这使得青少年在暴力文
化中慢性中毒成为必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警惕不足的反应迟钝,是社会对年轻人培养的整体失责。
预防悲剧的发生,社会必须改变。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曾经写道:“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黑暗的时候,他就会去犯罪,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同样,我们更应当明白,如果再不对暴力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提高警醒和采取对策,那么,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暴力受害者。
加强生命教育,告别暴力污染
频繁的青少年暴力现象,足以为社会敲响警钟。
教育方式的偏颇,社会暴力文化的弥漫,不但扭曲了青少年的心理,更使伤害波及到无辜的人。
让孩子远离残酷的青春,要在他们心中根植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也要为他们遮挡社会暴力的污染。5月14日,河南鹿邑县法院原院长高天峰和女儿在家遇害一事有了新的进展,经初步调查,此案竟是高天峰儿子雇凶杀人。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名少年对自己的亲人痛下毒手?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
事件:儿子雇凶杀人只因管教太严
据新华社报道,命案发生在12日2时许。一名死者为高天峰,此前担任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人民法院院长,另一名被害人是其女儿。
据监控录像显示,12日2时16分,两名体态较瘦的青年男子翻墙进入高天峰家中,随后高天峰的邻居听到有异样的声音,报了警。行凶者作案后翻墙而逃,现场留下血迹。
这一事件最初公布在网上时,有许多网友猜测,杀人是针对高天峰的法官身份。但经警方调查,此案系高天峰儿子雇凶杀人。就读于河南省漯河市某高中的他,由于姐姐陪读期间管理严格,遂雇用两名网友将自己的父亲和姐姐杀害。
目前,高天峰儿子和一名犯罪嫌疑人已经抓获,另有1人在逃。
热议:是什么教坏了孩子?
警方公开的调查结果,无异于在湖心中投入一块巨石。
有网友认为这样一桩极端个案,多源于孩子本身心理的扭曲,仅仅是为了高考压力就敢杀害自己的亲人,实在难以常理判断。
然而,新京报评论称,一个高中生竟可以轻易“雇凶”杀人。他究竟在和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交往,让他变得如此冷血和暴戾?还需对家庭、亲情、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其实,高天峰夫妇从小对儿子疼爱有加,对其期望和要求也很高,甚至让姐姐专职去陪读。对此,有专家就认为:“爱得太深是累赘,爱要适度,给孩子喘息的机会。允许失败和自由的完善人格不比学习成绩重要吗?” 事实上,这一出惨剧也印证了学校教育的失职和社会道德的失范。现在的孩子一直被灌输竞争、成才种种观念,却缺失对人伦观念和健全性格的教育;社会中弥漫的戾气与暴力,也极易对青少年产生错误的诱导。
现象:青少年暴力急剧加重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开始,青少年犯罪便如同点燃的野草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袁某因为开门原因,与舍友发生肢体冲突。袁某拿起水果刀捅到舍友胸部,造成其抢救无效死亡。
广西一名13岁少女,因嫉妒同班同学比自己长得漂亮,遂怀恨在心,将其约至自家杀害,并将其肢解装入袋中,还清理了案发现场。
陕西炎陵县,一名16岁的初三学生被杀死在自家卧室,凶手是他的同班同学。行凶理由仅是觊觎死者生前所收到的一条“中奖12万元”的诈骗短信。
很难想象,这样几起匪夷所思的暴力杀人事件,就在近期连续发生。而这些事件的主使者都是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形势不容乐观。
思考:教育应唤醒生命敬畏感
很多时候,犯罪青少年成长环境并不差,也是人们眼中的“乖孩子”,但何以残忍到了令人费解的程度?有学者从生命教育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目前的教育一直把青少年当成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他们生命个体的成长,这不仅使教育过程缺乏生命活力和乐趣,更少了对生命的敬畏、热爱和感激。
中国有句古话:“人命阔天三尺”,生命向来高于一切。有评论人士就指出,如果能在青少年中大力推行生命教育,助他们学会敬畏生命,建立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和珍惜,就可以减轻一些暴力倾向,使青少
年的性格得到健全和完善。
事实上,当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思想时,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今,在许多学者眼中,生命教育都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终极使命,而不是一种如伏尔泰曾批判过的“没有人的教育学”。
生命与教育不可分离,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生命,生命即成长。结语急剧加重的青少年暴力事件,凸显的是对生命的无知和冷漠。加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价值观念。
不要把自己藏得太紧
儿时最喜欢和伙伴们玩藏猫猫的游戏,一群人分成两半,一半扮成老鼠,一半扮成猫。扮成老鼠的一方藏起来,由扮成猫的一半去找,找到了,就等于是猫捉到了老鼠。伙伴们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往往一玩就是大半天,直到天黑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每次伙伴们一藏起来,去找的伙伴总是问一句:“老鼠,老鼠叫一声。”藏起来的老鼠只要“叽”地叫一声,就给捉了出来,这时是伙伴们最为快乐的时候。
有一位伙伴他有点另类,与众不同,觉得这样的玩法太单调,特别是“叽”的叫那一声,不就等于告诉对方“我就藏在里面”,那多没趣。于是他就把自己藏起来,无论别人在外面怎么喊叫,他都一声不吭,紧紧地藏在里面,不肯暴露自己。伙伴们找了一段时间,始终找不到他,怏怏不乐,以为他偷偷跑回家去了,于是不再找他,大家一哄而散。他为自己藏得那么紧暗自得意,就那么一直藏着不出来,直到天黑,他自己都觉得有点害怕了,才匆匆地钻了出来,沮丧地发现,游戏早就结束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坚持。藏猫猫的游戏一个人玩还有什么意思呢!把自己藏得太紧,也就失去游戏的意义。
生活中把自己藏得太紧,就像一株藏在深山的兰花,往往就只能孤芳自赏;把自己藏得太紧,就如同埋在土里的金子,发不了光,一生只能默默无闻。不要把自己藏得太紧,应该像一粒种子一样,遇到合适的机会,就要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