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让人回到原点美文
那天下午,当铺的伙计一个劲地向老板胡雪岩认错,同时要去报案,欲将骗子绳之以法。胡雪岩摇摇头说,“三百两银子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旦报案惊动了官府,说不定这人就会家破人亡。”接着又安慰伙计,“你也没有必要过分自责,不过是好心办了错事,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
原来,胡雪岩刚创立“阜康”钱庄,就有很多人来存款。伙计对胡雪岩说:“老板,应该放款了,没有存放款的差额,就不能赚取利润,钱庄难以生存?”胡雪岩说,“我已有主意了!钱庄是有钱人的当铺,当铺则是没钱人的钱庄。我开了这个当铺,穷人也就会有钱解一时之困。”伙计明白了,老板开钱庄,是为了聚拢资金,同时开一座当铺让没钱人有个活路。
然而,善良也会被人欺,有人就打起了当铺的歪主意。在伙计向胡雪岩认错的那天上午,伙计接待了一位顾客,那人派头十足,一进门就说:“叫你们老板来!”伙计抱歉地说:“不巧得很,老板不在家。”
“那我走了!”那人抬了抬腿。“什么事?有些事我是能当家的。”“那好。”那人掏出一个包裹,一层层打开,到最后露出一件玉器。那人说:“这件玉器是商朝的东西。”伙计翻来覆去地看,心想:看来这是一件真古董,否则他不会如此神气。伙计问:“你要当多少钱?”对方伸出三个手指头:“最少三百两银子,少了不当!”这可是少有的大价钱!伙计越发认为这是一个真东西了,于是成交。
胡雪岩回来后,伙计连忙将这件事汇报了。“什么宝贝?要这么多钱!”伙计拿出玉器,老板看了看说:“这东西恐怕不地道。”胡雪岩还拿着玉器问了几位行家,大家也一致认为是假货。这样的结果,令伙计悔恨难当。
胡雪岩阻止报案,并对伙计说:“你不要着急,相信这位顾客会把钱还来。”伙计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骗子既然得手,到手的钱财怎么还会退回来?”胡雪岩一笑置之。
那天,伙计按老板的吩咐将附近的一些贤达名流请来,说自己得了一件商代的宝贝,不敢独享,请各位一起分享。
客人到后胡雪岩设盛宴招待。酒过三巡,伙计从二楼捧来玉器。正要传看时,不料伙计脚下一滑,玉器顿时摔到地下,被摔成了碎片。客人们大惊失色!
胡雪岩呵斥了伙计,赶紧向客人道歉。“由于我们的失误,让各位扫兴了,请大家见谅!今后要是有什么好东西,一定奉上,让各位指点。”
宝物摔碎的事很快传开了。没过多少日子,一位顾客来到当铺,交了三百两银子,内心虽说很激动,但表面上不动声色。“我今天特地来赎回玉器的。”不错,此人就是那位典当假古董的人。伙计想,这下岂不糟了?他的玉器明明让我摔了!“怎么,玉器没了?那就赔偿给我一千两银子!”那人似乎志在必得,恶狠狠地说。
这时,胡雪岩平静地说:“请客人稍安勿躁。”说着,他从柜台抽屉中拿出一样东西,正是这人典当的假古董。那人看了又看,一点儿也不差,是自己的那件玉器。胡雪岩哈哈大笑,说:“你上当了,上次在宴会上摔碎的是比你这个更差的一件。”
伙计一下子明白了,难怪那天老板反复叮嘱自己一定把那件“古董”摔碎,原来是让这人主动将三百两银子送回来。
贪心的人往往设套给人钻,但因为贪婪,迷乱了心智,其也就很难识破别人设下的局。可不是,这位贪婪的人终于回到了原点,手中有的依然是让自己羞辱的假古董。
在胡雪岩劝说下,此人洗心革面。胡雪岩并借给了他五百两银子,从此他以诚信做生意,也成为富甲一方的生意人。
一个人的本质并非恶,尽管他一时走了岔道,倘使遇到善良的人,也能激发起他心中的善,让其回到善的原点。
第二篇:让数学教学回到原点
让数学教学回到原点
——对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及探索
摘要:本文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列举了数学教学中在情境创设、课堂活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用案例呈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应保留的特色,即数学问题应多一点,思考感悟应多一点,思维交流应多一点,更应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笔者想与广大教师共勉: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学,还数学教学本应有的特色。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 思考感悟 思维交流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学课堂,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教师几乎是使出浑身解数,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兴致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似乎说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实处了。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结果却容易引发了教学价值的误导。
而我们要创设的情境,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能调动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臵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教师的引导没有数学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而没有数学思考。这样的设计活跃气氛尚可,但时间上的代价太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思考的同学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
如果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通过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在对话交流中发现了规律。
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切口适量,具有数学含量,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更要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及时地引导,学会与学生思维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规律的生成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四、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充分,数学思考,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定太多的、过于丰富的目标,要从课堂整体入手,考虑每节课的特点,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能得到落实。
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中,我们应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有没有带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进行着“不着边际”的教学活动?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研究》
3、《小学数学教育》
第三篇:让企业大学回到原点
让企业大学回到原点
企?I大学的定位关乎其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目前,很多企业大学将承接战略作为核心定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了企业大学应把打造企业领军人才作为核心定位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定位下进行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关键能力提升的运营。
稻盛和夫在八十高龄出面执掌陷入经营困境的日本航空公司,仅仅两年时间就实现大幅盈利,被业界称为奇迹。他在日航扭亏为盈后发表全员讲话时说:“许多人认为,企业的经营最重要的是确定经营的战略,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公司风气和员工意识。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为自己的公司自豪,都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公司服务,那么这一家公司就一定会发展得很好。”如果一所企业大学还在寻找发展方向,那么稻盛和夫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指路明灯。定位与运营共长
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立了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克劳顿管理学院,开启了企业大学的先河。克劳顿管理学院经过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在位期间的精心营造,成为了通用公司的业务动力源泉。进入21世纪,在克劳顿管理学院披荆斩棘的求索道路上,迎来了中国企业不畏艰辛的身影。
在文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企业大学承载着企业家对愿景的不懈追求。在2017年中国最佳企业大学评选活动中,组织方收到上百所企业大学提交的参评样本,是历届活动样本数量最多且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中国企业大学的迅猛发展势头由此可见一斑。
要办好企业大学,首先必须回答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企业大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发挥价值最大化;其二,企业大学如何运营,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扮演好不可替代的角色。这两个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企业大学的定位和运营,同时它们又互为一体,定位决定运营,运营体现定位。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最好的参照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所著名学校:广州黄埔军校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孙中山先生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痛定思痛,血的教训让他认识到革命必须要有自身的武装力量,因而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军事人才,打造军事力量。而在延安壮大的抗大的使命与前者不同,体现的是军事和政治并重,主要是培养我党的干部,而并非单纯的军事人才。但无论是黄埔军校还是抗大,它们的主要任务都是培养、塑造人才。
当前,很多企业大学把承接企业战略看作企业大学的核心使命,这样的定位其实偏离了企业大学的固有属性。企业大学和企业的其他主要部门机构,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一样,都是执行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所形成的合力才能实现战略。企业大学的定位锚定于战略之上,就意味着企业的其他部门都要从属于企业大学,为企业大学服务。显然,这样的逻辑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
从企业大学的演进来看也能阐释同样的道理。在企业大学出现之前,员工培训、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等工作主要归属人力资源部,但无论员工培训、人才培养,还是文化建设,都是零散化和片段化,在部分企业甚至成为一种充饥解渴的短期行为。
随着企业对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的重视,这两项工作必须朝着体系化、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要更大程度地挖掘人才和文化的潜力价值,打造企业的动力引擎,企业大学也就应运而生。从本质上看,企业大学脱胎于人力资源体系,但它的根基依然离不开员工培训、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
因此,企业大学的定位必须能够体现“根”的价值,一旦脱离了根本,企业大学就会成为“四不像”,沦为鸡肋部门。笔者将企业大学的定位用下面的图标来表示。
笔者认为,企业大学定位最合适的落脚点是“打造企业领军人才的摇篮”。企业是营利性组织,要获得盈利必须在竞争中获胜,这是颠扑不破的法则。企业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人才,是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将军”。总书记对我党军队建设的方针有三句话: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胜仗。其中能打胜仗非常关键。企业大学做再多的工作,如果不能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取胜也是徒劳。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为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企业最大的资本是人,最有价值的武器也是人,企业大学只有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文化与能力齐飞
确定了企业大学的定位,企业大学的运营工作就随之展开。要培养能打胜仗、始终把落实企业战略作为核心职责的将军,企业大学必须在文化建设和关键能力提升这两个着眼点发力。
人才培养要和文化建设与关键能力提升相结合。人才是中心,文化与能力是两翼。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的梯队培养,既要关注现有的干部队伍,也要积极审视后备干部和基层骨干,将后备干部的储备过程与业务推进相结合,保障企业随时能够有足够调用的人才资源。
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毛泽东就断言:东北特别重要。即便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为此,党中央以争分夺秒的速度向东三省派遣了几万名政工干部。事实证明,这些干部为后期我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篇:坚守常识让语文回到原点
坚守常识:让语文教学回到原点
——刘恩樵老师《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述评
我对常识的理解,就是那些最基本的理儿,为生活的,为人的;为教育的,为师的„„我也很不情愿地在“常识”之前用“坚守”一词。“常识”到了要守的地步了,何当以堪呢?读完刘恩樵先生的《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之后,我仍然固执地想说,坚守常识:让语文教学回到原点吧。
现时,语文有很多身份,语文教学的“花样”也层出不穷。正是在这些不断翻新的花样之中,语文教学的常识不知不觉丢失了,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近,我一直在反复研读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一书。黄厚江老师回到“语文最初的地方去”,回到本原处追问“语文是什么”,寻找并明晰语文的“身份”,找寻语文最初的规定性。我以为这就是对语文教学“常识”的捍卫和尊重。
身处一线的非著名语文教师刘恩樵老师也能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捍卫语文教学常识,显然是对语文怀着一种挚爱情怀的。二十讲,近8万字,似乎很难将“语文教学常识”讲全讲尽,也似乎难以讲深讲透。可是,从第一讲开始,我还是被这些带有温度的文字深深吸引。
刘恩樵老师用独特的视角来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常识。语文教学常识可谓多矣。刘恩樵老师在语文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将近30年,有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他把关注的视角投射在了与一线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元素和问题上。课堂是什么?语文课怎样才是好课?阅读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什么的语文教材?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早已不是问题了。当下语文教学可谓乱象丛生,这些常识性的问题,提出来做一番思考,或匡正或明晰,或批判或探讨,显得及时而且意义重大。刘恩樵老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回答,他的很多观点掷地有声:“语文的童子功„„依我看,有三个:写字,背诵与习惯”“研究学生应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极其重要的途径与方法,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hào)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常识中的常识,是第一常识,是伟大的常识,是妇孺皆知的常识”“活动活动语文好。这,只是常识而已”“并非都是应试惹的祸”„„ 尽管刘恩樵老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带有“常识性”的意味,有的也只是他的一己之见,但的确受到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关注,激起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共鸣,触发了一些思考和讨论。有很多问题还真的关乎语文课程改革走向。
刘恩樵老师用独特的言说方式来讲语文教学中的常识。纵观《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没有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大多是来自语文教学实践的偶得之作,但刘恩樵老师用其独特的言说方式,使这二十讲深入人心,常常给人心有戚戚之感,或颔首或蹙眉或喜形于色。刘老师用“讲”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互动,说出了大家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话。
“二十讲”的文章或许未必能称得上是规范的学术论文,也许未必能入一些专家的法眼,但刘恩樵老师观点鲜明,旁征博引。既有名家的理论阐述,又有教学中的见怪不怪的误区呈现,还有他的智慧实践总结和深刻的思考结晶。文章虽短小,却丰满精实;文字虽朴实,却意味深刻。
好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刘恩樵这样告诉我们说:语文课堂,首先是课堂,它自然应该具有好的课堂的特质。还是先看两个比方吧:其一,好课就是能把学生撩拨得嗷嗷叫,就是做懒妈妈,就是让孩子不肯离开玩具店,就是星光大道晋级般扣人心弦,就是进入果子林满载而归。其二,我们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喻为:教师是司机,学生是乘客,课堂教学就是老师用一辆车载着学生到达目的地。现代课堂应比喻为:学生是司机,教师是教练,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驾车到达目的地。一个是坐车,一个是驾车,同是到达目的地,其能力的培养和智慧的展现,显然是不同的(引自《第九讲:语文课怎样才是好课》)。
语文教学中缺失了的常识,刘恩樵老师正是用这样的独特的言说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他鞭辟入里的论述中鲜活起来,站立起来,走进一线教师的心灵里去。
刘恩樵老师用独特的行走姿态来捍卫语文教学中的常识。刘恩樵老师能自觉尊重和捍卫常识,源于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着其独特的行走姿态。他是一个智慧的实践者,把自己的生命和智慧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之中。在语文教学常识的指引下,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他说“我的语文教学的实践观就是‘三多三少’,即多读书,少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讲,教师少说。”多少之间的斟酌损益,是基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考。他是一个睿智的思想者。刘恩樵老师把反思作为一种习惯,作为教学科研的有力的抓手,用一个思考者的眼光捕捉日常教学中那些游离常识、违背常识的现象,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批判中建设,在质疑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流行语”,似乎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定律”,诸如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教是为了不教”“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等等,刘恩樵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因为他有扎实的实践作为基础,所以他的声音显得有力而发人深省。能有这样的声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刘恩樵老师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他还是一个勤奋的阅读者,他“一个人的教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二十讲”丰富的引经据典,正是基于他勤实的阅读积累之上的。他的阅读范围绝不是狭隘的语文教学,而有着宏阔的视野。他的很多论述带有哲学的思辨与美学的诗意。
尊重常识,捍卫常识,似乎还有一段路要走。我想,刘恩樵老师的《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更大的意义在于促发我们更多的人更多的教育者去思考去讨论,引发出更多的真知灼见来。我说,坚守常识吧,让语文教学回家,回到属于语文的原点。
附:《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目录
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
刘恩樵
目 录
第一讲 常识的力量
第二讲 我们的眼睛盯着什么? 第三讲 练好语文的童子功 第四讲 让学生阅读是第一常识 第五讲 多写随笔,少做习题 第六讲 课堂是什么?
第七讲 研究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第八讲 当语文遇上课堂…… 第九讲 语文课怎样才是好课? 第十讲 语文课堂教学流行语反思 第十一讲 语文课堂常识五题
第十二讲 阅读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十三讲 语文课可以有这些课堂样式 第十四讲 语文精彩课堂例析(1)第十五讲 语文精彩课堂例析(2)第十六讲 活动活动语文好 第十七讲 并非都是应试惹的祸 第十八讲 我们需要什么的语文教材? 第十九讲 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第二十讲 我理想的初中语文教学
第五篇:高考作文:回到原点
高考作文:回到原点
高考作文:回到原点
如果你问我原点是什么的话?现在的我会回答:原点是人的本性。“贪、嗔、痴”。
我们时常想着去挣脱它们,逃离它们,但往往稍有不慎一下子就会回到原点。
贪,指的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比如冬日里的赖床。当闹铃响起时相信没有人会拒绝再在被窝了暖上五分钟,但往往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分针已经走了一圈了。然后就是迟到,要遭受上级或老师的责骂,而自己也会怨恨自己的贪睡,心情会变得很糟糕从而影响了一天的效率。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无解的问题,因为自己也很贪睡,经常都是早午饭一起吃的。但是我很少误事,跟别人约定早上七点,就算再困不等闹钟响我也会在六点的时候惊醒。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一份为他人着想的心情吧!怕浪费别人的时间。所以道理是相通的,当你起了贪念的时候,多考虑一下这会对别人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尽量做到不要去影响别人,这或许是一个克服贪念的好方法。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简单来说就是抱怨。抱怨的本质其实是执着于事物的定义,比如韩剧里的男女主角刚刚相爱,男主角却被发现有着脑瘤晚期,只剩下三个月命。这种时候女主角就会痛苦流涕抱怨命运的不公,好不容易相爱却要说再见。如果这个时候她机缘巧合像电影《Lucy》里面的女主角一样把大脑开发到100%,她会发现其实他男朋友在某种意义上是活着的,这样她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再者富足的情况下,人是比较不会抱怨,比如你刚领了三千块工资,一下就被小偷偷走了,这个时候人是很难不抱怨的。但如果是李嘉诚不见了三千块,我想他连意识到的机会都没有吧!又何来抱怨。从这些比较极端的例子来看,我想不抱怨要做到的是变通,以富足阔达的内心去面对逆境。五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三观不正啦!这在微博真是体现地淋漓尽致,“公知”与“五毛”之间的骂战每天都在上演,他们好像也乐此不疲。怎么样才能做到三观正呢?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人要从六个角度去看问题:自己,对方,旁人,社会,历史,自然。能够这样子去看问题的人,很难会被说三观不正。
这就是我对原点的看法,但好像走题了耶!这分明写的是不要回到原点嘛!其实写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篇文章可以叫《话说贪嗔痴》„„..看来没去高考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