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待亲人笑对人生》的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0:3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孝待亲人笑对人生》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孝待亲人笑对人生》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孝待亲人笑对人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笑对人生,变得勇敢。

2、知道结合课文自我反省。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全县第一的好成绩,竟然还照顾着全家,还要在广场上卖烤串,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个小女孩-----高雨? 欣。

2、新授

1、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2、老师范读课文。

3、抽同学讲自己的感受。

4、抽同学再读。

5、思考:

高雨欣为什么烤串半年自己没尝过?

3、拓展延伸

? 高雨欣虽然生活在贫困的家中,笑容却很阳光,我们都应该学会笑对人生。

四、孝雅作业

? 回家帮妈妈做一次饭。

第二篇:胜似亲人教学设计

《胜似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仔细观察画面,了解图意;发挥想象。

2、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想象中激发创新思维。

3、能语言通顺地把想的内容口述清楚,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写作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对写作的兴趣,并能体会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教学难点:理解图意,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亲人”二字。

师:同学们,冬天来了,大同的冬天似乎有些冷,但是,你们上课的热情还是感染了我,瞧,这坐姿,多漂亮。还有你们的眼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一看到你们,我浑身都充满了能量,你们给我力量,我也带两个温暖的字眼给你们,板书《亲人》,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谁?

2、教师导语过渡:是啊!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是我们的亲人陪伴在我们身旁,给我们安慰和信心。亲人是我们依靠的港湾。但在我们生活中却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人,但却在困难面前像亲人一样帮助我们。

3、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 2008年,四川汶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在抗震现场,国家领导、官兵、志愿者夜以继日地奔波忙碌着,为了早一分钟让灾民脱离危险,他们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展现了人间大爱,人间的真!善!美!

4、导入课题

师: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画面中的他们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但是,在灾难面前,他们不是亲人却像亲人、甚至超越了亲人的情感去帮助他们。板书《胜似亲人》。师:爱,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一个温馨的画面,一个感人的瞬间,让我们时时感受爱的温暖,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这样一幅画,请看。

二、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1、整体感知

师:看到这副图画,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

师:便于称呼,我们先给小姑娘取个名字叫小红好不好?

师:猜猜画中的两个人可能是什么关系?注意观察她们身上穿的衣服。(板书观察)师:他们是不是亲人?从他们的服装上我们就可以知道答案,老奶奶穿的服装显示她是苗族的,我们可以称呼她为苗族奶奶,而小红穿的服装显示和我们一样是汉族的。

师:再看看苗族奶奶和小红所处的环境,你发现了什么?这幅图是1984年王炳炎在湖南农村当矿工时画的,和现在相比,你认为画中的人物当时的生活条件怎样?

2、局部人物观察

师:让我们更细致的观察,按照由人到物的顺序来。我们先来看人。(拉近距离)师:你可以看屏幕,也可以打开书117页,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外貌,然后在在小组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推断老奶奶的家庭情况、年龄和小红害羞的表情)

3、局部“物”的观察,梳理故事,体会情感。

师:小红为什么害羞呢?下面我们再回到整幅图,看看人物的周围还有什么?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事吗?(板书:想象)①小红帮老奶奶洗衣服。

②被单又重又厚,小红怎么洗的?洗完后累成什么样子了? ③老奶奶回来了看到小红这个小样,心里什么感受?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小红又说了什么?

④联想到画前画后,升华情感。

师:这么亲密的画面,你们推测一下,这是小红第一次帮助老奶奶吗?以后小红会继续帮助她吗?

师:你觉得小红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红对奶奶真好!她已经把她当自己的亲人了,那老奶奶会怎么对小红呢?

师:看你们说的,他们哪里还是邻居呀,简直就是亲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师:瞧,我们一起合作,就把故事讲清楚了,让老师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爱。(板画:红心)

三、习作

师:你们生动的语言让整个画面都动起来了,让我们给故事起个头吧?她是怎么走进老奶奶的家去帮她洗衣服的呢?插上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出示有一天,小红。)

师:后面的故事,我想通过你们的笔一定能够写得更生动,我们把整个故事写下来好吗?你可以按老师屏幕上的提纲进行写作,也可以别出心裁进行创作,不管用什么方式,请注意,要将事情写清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将句子写生动。

四、评讲作文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写得可好了!我们推举一篇共同鉴赏,谁愿意念一下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她哪里写好了?哪里需要改进。师:如果要给这个故事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题目?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试写了这个故事,但还没有完,回去后,大家对自己的习作再次进行修改,你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听取别人的意见修改,记住,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期待同学们改出更精彩的文章。

第三篇:孝亲教学设计

剑河县城关三小新八德主题教育优质课竞赛

《孝敬父母 从现在做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彭吉香 授课班级:三(1)班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4日(星期三下午第一节)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知道父母恩情大于天,知恩图报,知道孝敬父母的方法和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2.在行为上,教育学生要做到:理解父母心意,关心父母健康,接受父母的教导,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要尊敬长辈,体贴照顾老人;学习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的矛盾,做“孝亲敬长”的好孩子。

3.让学生了解孝敬老人行为有哪些法律规定;懂得孝敬老人不仅仅是传统美德,也是国家规定的法定义务。教学准备: 1.教学投影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

一、导入

1、谈“孝”字。师:同学们看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小结:上是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组成“孝”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孝”。

2、板书:孝

二、谈谈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师:大家都知道,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现在我们来看几个故事。

(课件播放父母关爱孩子的故事)

2、师:听了这几则故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由你看到的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3、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教师总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这是因为父母的恩情大于天,要知恩、感恩、报恩,小羊有跪母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恩,更何况人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劳动,父母的恩德子女一生都无法报答。父母的恩德主要概括有四种:

板书:

1、咽苦吐甘恩;

2、哺乳养育恩;

3、体恤付出恩;

4、常念怜悯恩。

三、谈谈怎样孝敬父母?

1、师:是啊,天下的母亲都一样,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是多么辛苦啊!我们应该怎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1)课件出示,诵读《弟子规》之“入则孝”篇章。(2)交流讨论,说说从中明白了怎么样尽孝? 课堂预设:

围绕“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中的行为做法均可。(3)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做得好,哪些不足?

小结:孝敬父母要做到“三养一心”。

三养: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一心:对父母有关爱的责任心。

老师讲张九精同学对自己父母做到三养一心的感人事迹。

四、孝敬父母对人生成长意味着什么呢?

1、师:孝敬父母对我们的人生成长意味着什么呢?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立身之本。孔子在《孝经》上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就是说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却爱其他人,这是与人性道德相违背的;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却尊敬别的人,这也是与礼相违背的。违背了这两个原则,在道义上就是个不仁义之人。如果一个人对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孝敬和报答,怎么能把别人、社会和国家记在心里,更谈不上为人民服务。即使一时得志,最后也会落得失败下场。历史上有个故事叫“管仲论相”。

2、师:在今天大力提倡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里,遵从孝悌之道,孝敬父母立身成才的优秀典型层出不穷,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被誉为感动中国“当代孝子”、“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孝贤”的张尚昀同学,为

五、法律学习

师:父母的恩德比天高,比海深,我们要知恩、感恩、报恩,不孝敬父母是大逆不道的。在中国直至清朝末年,一直有一项法律规定:凡是不孝敬父母,对父母辱骂、殴打等残害者,判决死刑。下面我们来看两段视频。

1、播放孩子当街打骂父亲的视频

2、播放视频:一日本留学生残忍杀死母亲。

师:多么让人心痛的画面,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孩子却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母。

3、出示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实诽谤老年人或者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老师读法律。(2)学生质疑,读懂了什么?

六、小调查

1、师:孝亲,关键是要用心,在孝亲敬长方面,我们现在做得如何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实话实说。

2、进行小调查:出示调查表,请学生当场填写,调查内容为:

①父母为你过生日吗?

②父母的生日是哪天?

③父母爱吃什么?

④父母有什么爱好?

⑤父母身体怎样?需要什么照顾?

⑥你怎样做会引起父母的欣慰?怎样做会使他们发愁和生气?

3、统计调查结果,说说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

师:父母那么爱我们,我们享受爱,却回报得很少或没有学会去回报。所以老师要求你们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板书课题。师:最后我想用一组漫画来结束我们的学习。

(播放一组漫画)

七、布置孝亲作业

1、回去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2、对照“入则孝”,勾选自己做到了哪一些。

第四篇:论语孝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论孝

教学设计

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

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吸收孔子思想中“孝道”的精华,争做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孩子。教学重点 : 分析概括《论语》中“孝道”的内涵 教学难点 : 学习孝道,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 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论语》中的孝道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请大家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妈妈洗脚》)多么温馨的画面!多可爱的小家伙!将爱心传递下去,同学们,这里的爱心是谁对谁的? 在传统文化中,这种子女对父母的爱心回报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孝。那究竟怎样做才算是孝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经典,走进《论语》,看看圣人孔子是如何诠释“孝”的含义的!二:诵读(2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前六则,教师提示注意生字读音。三:品读解意

(一).课文读完了,同学们知道这几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吗?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老师就把时间交给大家,同学们站起来讲的时候可任意选择(可以是一则,也可以是几则合起来讲),但讲完了之后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本则中孝的内容是什么?(10分钟)

教师理解:

1.《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无忌;懿,是其谥号。因为是鲁国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故文中又称孟孙。樊迟,孔子弟子。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说,‘无违。’”樊迟问:“这怎样讲?”孔子说:“活着,侍奉父母用礼;逝世了,安葬他们用礼,祭祀他们也用礼。”

这一段话的启示是:孝,要做到“不违”,不违背礼节、礼数、礼仪,而这里所说的礼,也就是孔子心目中最神圣的《周礼》。当然孔子这话也有针对性,因为当时鲁国的三家是大夫,只能用大夫之礼,但是他们经常僭越,不仅用了诸侯级别的礼,甚至还用上了天子的礼。这就是“违”了,因此孔子特别有针对性地解释“孝”就是“不违”的说法。其实,就一般情况来说,孝敬父母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不要违背。譬如为父母办理丧葬,一般人也不应该违背规定的礼仪。

2.《论语•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仲孙彘,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其谥号。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忧愁。”王充《论衡•问孔篇》说:“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这是说孝子对父母疾病的担忧。另一说,如马融云:“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这两种说法可以说通。我们采用马融的说法,那么孝子不要胡作非为,让自己遭受疾病,使得父母担忧。第六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达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同时教诲学生要小心谨慎的为人,以免招来祸患。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孝子之孝,不要让父母来担忧自己,而其中最要紧的是自己不要胡来乱为而招来疾病。这深层意思就是孝子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与生命。

3.《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一般所谓的孝顺,只是在饮食方面能供养父母。至于狗和马,也都能得到食物供养,如果奉养父母时缺乏恭敬之心,那跟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这段话很深刻:(1)孔子批评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理念错误,即孝等于能够赡养父母。(2)孔子有力反驳,家里饲养犬和马也是养,难道可以等同对父母的侍奉吗?因此孝子不仅要赡养,在深层更应当敬重父母,那就是情感上的孝敬。(3)于是揭示了孝的层次,表层是养,深层是敬。只是养,而没有敬,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完美的是既能养,又能敬,所以有“孝敬”一词深入人心,也有“孝养”一词。

4.《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孔子的弟子。先生,指长者或指父兄。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有事情,做子弟的要为父母操劳;有酒食时,让父兄享用,做到这些就可以认为孝了吗•”

这里也有几点可析:(1)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孝的理念——“色难”,而“色难”的深层就是孝敬,有孝敬就能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但是这又很难做到,因为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表面的做作。后来从这里人们又提炼出一个“色养”的理念,即要好好地从内心到脸色、态度去孝敬父母、孝养父母。(2)孔子再次批评了那两种孝的理念:一是在体力上去服务父母、长辈,去劳动干活,二是让他们有酒有食。

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第五则: 事奉父母,(若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乐意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心无怨恨。

为什么是“几谏”呢?这是因为孔子主张“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也应当以爱惜的心替他们掩盖,在劝谏的时候更应当避免让外人知道。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所以,孔子在说了如何劝阻之后,又进而谈到了意见不被采纳时应该有的态度,那就是“敬不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保留自己的意见,而遵从父母的意愿来行事。孔子还特别提出,意见不被采纳时,儿女们可以“劳”,但却不可以有“怨”,就是说,儿女们可以为他们担忧,但不应该怨恨父母。当然,这种担忧在适当的时候,就是采取措施来尽量减小由于错误的决定而引起的后果。

小结: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应该委婉地劝诫,而不能违背父母,对父母有怨恨。

(二)、上面这几则是孔子针对不同的人谈孝,孝的内容也不同,时光荏苒,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两千多年了,可能有人会说,孔子谈的这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了。鉴于此,请同学们针对上面所讲的孝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10分钟)

要求:

1、可以是同意也可以是不同意;

2、可联系现实生活。(如果学生讨论不激烈,可放《妈妈的唠叨之歌》刺激学生讨论)

四、下面请同学阅读老师给的材料,结合孔子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对现实中出现的这类现象的看法。(5分钟)

(一)人狗之争

立秋后,大地还是像烤红薯,处处烫手。

“爱蒂,爱蒂。”她急急地向狗走去,抱起它。狗两眼像噙着泪,温顺地依偎在她身边,尾巴无力地摇着。

往常不是这样的,见到下班回家的女主人,爱蒂总是欢喜得摇头摆尾,咻咻不停舔着她的手。

静静地躺着,瞧了瞧主人摆在面前的美好食物,爱蒂仍不为所动。两年相处下来,爱蒂就像她的心头肉,它痛她也痛。爱蒂准是病了,她随便穿了件外衣,抱上她就往宠物医院飞奔。

“没事,轻度中暑迹象,打一针,吃点药就会没事的。看把你急得!”女兽医笑着安慰。

回到家,她打了一个电话到单位。

“请两天假?身体不舒服啊?噢,这样,我帮你到领导处请假?好的,没问题,在家安心养病吧!对了,这有你老家来的一封信„„”

是单位同事小张接的电话。

“知道了,先放那,等我上班以后再看。”她尽量表现语音有气无力,等不及听完就挂了。

她知道,是老爸的来信。爸爸文化颇高,七十年代大学生,就是耳朵有些聋,不能通电话,有啥事就靠笔写。

两天一晃过去了。狗在慢慢恢复中,丰盛狗食,她操持着给狗调养,忙碌着,愉快着。

第四天上班。午间休息时,她拆开父亲的信。照例一些家常话语。地里茄子、辣椒、冬瓜,菜挺多,让她回家拿去吃,都是些她喜欢的。最后捎带几句:母亲挺想你,这两天咳嗽厉害些,不比往常,不过在医,没事,别担心等话语。

咳嗽,母亲多年来常犯的毛病。她在家读初中时就有,时好时坏,家常便饭,就像吃饭穿衣,她见怪不怪了。

晚饭后,她带上爱蒂来到公园草坪溜达。听兽医告诫说,狗就像人一样,不能整天关在屋里,放出门散散步也利于健康恢复。在草坪上,画册中看到的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玩具狗仿佛都活了过来,转眼间堆成了狗的世界。它们在人们面前窜来窜去,打架调情,仿佛五颜六色一群孩子眩人眼目。

她的爱蒂懒懒地趴在草上,盯着活蹦乱跳它的同类,眼里充满了羡慕的表情。她爱怜地抱起它,柔柔的梳理着它洁白的长毛,旁人笑她像抱自己的孩子。“不。”她予以纠错,“它就是我的孩子。”

“爱蒂病了,它好像病得不轻。”她自言自语,眼泪蓄满眼眶。

医院,家里,单位;打针,吃药,喂食,她忙得焦头烂额,确切地说,她痛得焦头烂额。哥打来多次电话,让她回去看妈都顾不上,一拖再拖。

一天半夜两点,爱蒂终于没熬过这个炎热的伏天。她大哭。这时,哥打来电话,哽咽地说:“妈去了,死前喊你的名字„„”

她手拿话筒,重新大放悲声„„ 分析: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狗生病,主人公抱上它就往宠物医院飞奔,并请假来陪它;带它到公园溜达,纠正别人的说法,说“它就是我的孩子”;为给狗打针,吃药,喂食,连回家看望母亲都顾不上;为狗的病而心急,为狗的病而心痛。暗线是女主人公的母亲病重,想念女儿,去世。两条线索并行发展,最后在“死亡”上交会。

行孝是人天经地义的责任。古人云:“燕雀尚知反哺之恩,而况人乎?”,“牛羊尚知跪乳之义,而况人乎?”连牲畜都知报恩,更何况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呢? “百骇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飢食母之肉”。王中书先生在《劝孝歌》中直白的从十月怀胎,分娩之苦,养育之恩道出了人无论怎样孝敬父母都难以报答亲恩万分之一的道理,所以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必须尽到的天职和责任。本文女主人公对狗和对母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完全没有履行孝道的责任,在她身上亲情与物爱完全是错位的。

(二)观察两幅图: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习近平陪母亲散步.(5分钟)

1.你对这两幅图片熟悉吗?

2.了解了这两幅图背后的故事,你有何感想?

一个是国家主席,一个是绥芬河边最普通的妇女,今天我把这两幅图放在一起,因为他们叫儿子和女儿。无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无业游民,孝之所存,感动即在。

五、总结升华(5分钟)

在《时间都去哪儿了》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老师觉得写得特别好,父母的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呢?我的孩子现在还不到六岁,他现在每天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妈妈,我爱你!”;最常做的就是用他的小手捧着我的脸,亲我的嘴,他亲别人的时候,只亲脸,只有亲我的时候亲嘴,我很享受和他渡过的这段时光,因为我怕有一天,他也会向你们一样羞于表达,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式去爱父母。

今天我们上完这节课,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想好了用什么方式来孝敬父母,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孝敬父母?(时间允许就谈,不允许就当作作业,让学生下来思考)

六、再读经典:

让我们带着这浓浓的爱再读经典。(全体同学起立)读完之后,如果有时间,就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的MTV。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课题:再见了,亲人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2、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教法:导入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3.师小结:(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5、“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 看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6、小结:课文中的亲人,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边读边重温一下你预习的内容,注意把子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遇到生词多读两遍。读完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哪些亲人?开始。生:自学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出示生字。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ī)、“耗”(hào)等生字读音。(2)辨析字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汇报,想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教师板书。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心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感情朗读。

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看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1.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第4自然段)。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可是我们那些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一定也想祖国,可他们却希望──(学生接读课文读第5自然段)。

3.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师:这三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而前三个自然段呢,有什么不一样?(指着板书引导: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五)、小结延伸,体验情境

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

.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

胜似__________。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2、搜集抗美援朝时期的感人事迹。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 娘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大 嫂 挖野莱致残

下载《孝待亲人笑对人生》的教学设计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待亲人笑对人生》的教学设计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

    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黔东南州剑河县城关二小 张忠诚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原始教案) 夏邱镇中心小学 王妮娜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3、联系上下文理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背景引入,激发深情 1、出示题目 2、介绍背景 教师动情讲述: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为了抗......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

    《故乡的亲人》教学设计

    《故乡的亲人》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一五中学 龚超刚 题 《故乡的亲人》 教具 钢琴、竖笛、吉他 型 综合型唱歌 对象 初一学生 认知目标: 1了解福斯特歌曲的特点。......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25课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们每天在他们爱的怀抱里成长,你认为这种爱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