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常在,流年不老散文
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心里有太多的迷茫,太多的问号,太多的牵挂,太多的魂牵梦绕,如果有前世今生,我多想问问,我的前世是不是也是如此的辛酸惆怅 生活得这个世界,虽然不是一个人,但多希望可以孤独的与花,与草演绎一场无人能懂的地老天荒。
总以为世界很美好,总是带着内心的小欣喜去憧憬着自己的未来,知道演变成了一段未知的旅程,内心才感到一阵阵叹息,叹天,叹地,叹人生,叹悲喜,叹为何一切都和自己想的不一样,难道是因为成熟了,我的青春去了,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纯真年代?蓦然又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些诱人的绿,那些生机勃勃的青,我想这些文章只有内心拥有青春,拥有对生活的追求才能写出来的吧,但到底,怎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纯真的美好?
又去了曾经的烧饼店
印象中,烧饼店的师傅总是那么热情,在他的眼里总是洋溢着喜悦,曾经的我不懂,现在我却是隐隐约约能感受到:那是对生命的感激,对能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欣喜。他们是快乐的,没有因为一些外物而不开心,他们只是朴素的向着自己的目标慢慢的走,不论走多远,不论多难走,他们也有他们的梦想,他们也在向世人诠释人生的真谛:拥有梦想,脚踏实地,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不被其他所困扰,不愧于本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青春就是奔跑
如果说青春代表疯狂,那么青春存在的目的就是让人不停的奔跑,不管是受伤抑或难过,不管是悲情还是离合,不要怕,这就是青春,让人羡慕让人无奈的青春,不要后悔,不要踌躇,向着心目中的方向不停的奔跑,就算满是荆棘,就算遍体鳞伤,也不要后退!不要怯懦,因为:这就是青春!我们的青春!我们梦寐以求的青春,我们即将过去的青春,我们 永远的青春!加油吧!不论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我相信!我们永远都是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第二篇:清明常在 民族不老
清明常在 民族不老
2013年04月04日 07:57:40 来源: 人民日报
乍暖还寒的时节终于过去,我们迎来了癸巳年温暖的清明——清风徐来,大地明洁,杨柳依依,杂花生树。
清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春祭节日。在生命之花竞相绽放的明媚春天,中国人传承着古老的祭祀传统,践行着生命传递的意义。
礼敬祖先 慎终追远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并没有绝对意义的宗教信仰,更多时候是对祖先亡灵的崇拜,有一种返本归宗的意识,在清明节祭扫祖先便是对亡故先人特殊的缅怀方式。古罗马哲学家西赛罗早就说过:“血缘通过善意与关爱将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具有同一家庭的传统、同一家族祭祀的仪式、同一祖传的墓地,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清明家祭有墓祭与祠堂祭两种。墓祭是家人上墓祭扫,在唐代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习俗模式。清明祭扫时间,未必一定在清明当天,民间有“前三后四”之说,就是说清明前三天、后四天都可祭扫。清明上坟祭扫,包括挂纸、烧钱、上香、供三牲熟食、宣读祭文、修整坟墓等。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遗骸,又表达了后代的孝心。直到现在,某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志。
祠堂祭,也称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清明祭祀重在祭扫过程的严肃与真诚,仪式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鞠躬或叩拜因人而异,关键是“诚敬”二字,切忌潦草应付。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缅怀之情,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文化精神。我们利用清明时节,追思祖先业绩,提倡家庭、社会对先辈历史的尊重,保持对先人的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在人心躁动的现代社会,清明节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能够给人一个理性、冷静思考人生的机会。现在很多人在清明祭扫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思想观念庸俗,祭祀用品也越来越低俗,如烧纸做的别墅、轿车、麻将等等,本意是让先人也在另一个世界享受俗世之乐,实际上是个人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感官乐趣的一种心理折射。我们应该倡导祭扫中的环保理念与安全理念,尽量减少祭扫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资财耗费。
亲近自然 品味春天
清明是厚重的,也是轻盈的。中国人在春天哀悼亡者,同样在春天激扬生命。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是我们亲近自然、拥抱自然、播种生命、品味春天的时节。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主题之一。唐宋城市经济繁荣之后,大量的城居人民,利用清明墓祭的时机,阖家共赴郊外踏青游春。一时间“四野如市”,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摹了当时东京节日的情景。清明是春嬉的节日,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蹴鞠、拔河等活动,成为人们踏青郊游的时令娱乐。人们还看重柳树生命力强大的特性,在踏青时折柳戴柳,以头簪柳花为时尚,“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除了游春踏青之外,春天是需要品味的,清明时令饮食正是我们对春的味道的体验。清明兼容了古代寒食节俗,许多寒食节日的美食通过清明节保留下来。传统有“馋妇思寒食”之说。寒食燕、清明团、清明饭、清明茶等都是清明节日的佳品。寒食燕是山西地方寒食、清明时的节令食品,它用枣泥与面粉调和,捏成燕子形状,也称子推燕,表示纪念晋国先贤介子推。清明团是用青色的艾草汁染色的水磨纯糯米粉团,可以冷食。据《广东民俗大观》记载,广东客家有清明饭,是清明节从野外采集各种可食的药用植物,如艾草、鸡矢藤、清明菜(鼠曲)、荠菜、枸杞叶等,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可。清明饭因所用药料不同,风味各异,食而不腻,可作点心,也可馈赠亲友,尤受儿童喜爱。
饮茶的最好季节亦是春天,带露的明前茶,是茶中珍品。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在清明的柔风中,茶树吐出新春的嫩芽。茶人采摘春茶时,要特别仔细,只能用指甲掐,不能以手指扯。传统社会,清明时节,无论家居还是出门在外的文人雅士,都以清明钻取的薪火煮新茶。天地澄净,春意醉人的清明时节,用薪钻火,煮明前茶,迎着拂面的温柔清风,擎起兔毫盏或白玉杯,那种心境,那种滋味,大约是品尝新茶最妙的境界。
清明是庄重的,我们在祭拜的静默中,回想祖先的恩德,更增持守祖先基业、传递民族香火的责任。清明亦是愉悦的,我们踏青郊外,沐浴温暖的春风,让生命在自然中清新地跃动。
清明常在,民族不老。(萧 放)
清明谈“孝”
清明之际,许多游子纷纷踏上回乡祭祖的行程,海峡两岸共祭黄帝、尧、舜等中华民族先祖的公祭活动也陆续展开。通过对一个家族、民族共同祖先的确认和追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情感被紧密地联接在一起。两千多年来不曾间断的清明祭祖活动对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代,官方和民间每年都会祭拜尧帝,祭拜尧母的活动也受到官方重视。尧母庆都独自养育尧帝十几年并将他培养成一代贤君。尧帝以孝治天下而得天下大治的传说更是后代帝王的施政范本。后来汉高祖以孝治天下,开启了“汉家旧典,尊崇母氏”(《后汉书·梁统列传》)的传统。
“孝”隐含了中国社会的两个重要行为准则:“顺”与“敬”。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曰:“无违。”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孝的关键是“顺从”与“恭敬”。“敬”是思想准则,“顺”是行为准则。当然,尧母与尧帝的传说也被赋予浓厚的政治意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拜谒、重修尧母陵的帝王不下数十位。帝王们拜谒尧母陵是为臣民确立行为规范和思想规范,也有以圣君、明君自诩的意味。
不过,正如《韩诗外传》所说“贤母使子贤也”。想象一下,暴戾恣睢的父母如何能让孩子对自己“敬”而“顺”?即使外表顺从,内心的敬意也无从谈起。母贤在先,子孝在后,没有贤德的母亲,难有孝敬的子女。庆都与尧帝是贤母与孝子的最早组合。尧帝侍母至孝,从孝道出发,将“敬”与“顺”的观念融入政治制度。他制定历法,不违农时;选贤举能,因才施用。从社会伦理引申出政治观念,政治观念反过来又影响了古人改造自然的生态观,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同样充满“敬”与“顺”的意味。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导师,其言传身教往往对孩子影响深远。母亲不仅影响孩子的个人修养,更能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对“慈母”、“贤母”的记载很多。这些沉默的母亲们勤劳、勇敢、坚毅、包容,她们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她们的光辉通过子女展现。这种母性之美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拥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孝道”美德的集中体现,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孝道”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观、政治观、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充分汲取“孝道”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将为期不远。(田江南)
那些曾经的清明习俗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荡秋千是北方山戎之戏,春秋时代传入中原。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蹴鞠、打马球
蹴鞠相传由黄帝发明,最初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者篇》中便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放风筝
古时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第三篇:流年话青春散文
青春是一条完美的抛物线,在最初的白纸上,总会勾勒出几道深刻、优美的线条。而我的年少和轻狂也大多被你的包容一一润色。
暗淡的世界,总会有些斑驳的残影在日落前流露出悲伤的神色,那些成长路上的故事也大多让人刻骨铭心。我们曾经认真地欣赏过“夕阳无限好”的美景,也严肃地感受过“只是近黄昏”的苍白。慢慢懂得,青春并不残酷,只是我们的心有时会不知归处,或许,我们都学会在跌跌撞撞中把所有的委屈调成静音模式;或许,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我懂你”是发自肺腑的理解。
时间太宽,指缝太瘦,细数时光的溶液,究竟会消失多少完整无缺的细节。日子从指尖匆匆溜过,带走了那些属于和不属于我们的岁月,留下的只有唏嘘和寒暄。于很多人来说,青春就像一米阳光,照过成长,唤亮未来。想起儿时咿呀学语,啊喔作声的稚气,与发小草地上的嬉戏玩耍,想起年幼时我们曾一起逃课,一起放牛,一起藏在被窝里偷偷地看漫画书;想起第一次上台时心跳的速度,想起第一次遇上难事时的措手不及,想起把自己喜欢的人画在课本首页的情景,所有好的和不好的经历都在N年后化作那满足的会心一笑,我想,那是人世间最完美的弧度。
韶光易逝,秋梦渐残,时间的光影慢慢稀疏,生活也给了每个人太多的期许。如果可以丈量,我想,青春是光年无法到达的厚度,只是记忆会在某个扑朔迷离的夜晚溜过墙角,然后渐渐变淡。
一纸哀情,青春几弦能弹尽;两杯孤愁,年华无画可铭留。青春仿佛一部谢幕的老电影,没有彩排和读白,更多的是场记,所以,趁我们还不够老,赶快去追逐生活的欢笑。
第四篇:记忆流年,舞动青春散文
飘雪情人节是一个80后的娃,典型的双子座,有时爱热闹,有时爱安静,有时安静到极点,有时吵闹的让人疯狂。我看小说以及电视剧也会留下眼泪,很多人曾说这不是我。其实我也是一位多愁伤感的女孩,我也有憧憬,我也有梦想。我喜欢听歌,但是我喜欢安静伤感的歌曲。我喜欢旅游,但是从未独自出游。我在网络朋友眼中是全能型的女孩。我在现实朋友眼中是比较男性化的女孩。我喜欢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我喜欢每天看电视剧,这就是简单而平凡的我,呵呵。
飘雪情人节爱写东西,我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上网很少接听视频和电话,我忙碌的话谁也顾不上。这就是虚拟网络中的我。至于现实生活中的我更为平凡和简单,也许现在的我很低调,不想刻意去炫耀自我,只想做自己的事情。我很荣幸,我父母很支持我以及很鼓励我,也让我不断的坚持下去。我也很荣幸在网络中认识很多朋友,支持我和鼓励我。
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飘雪情人节只是最平凡的一个人,但是我也是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和远大理想,所以我一直朝着那个目标不断努力着。太多人对80和90后有着偏见,不过还好,我只是用最平淡的眼睛去看待那些所谓的流言,因为我明白只有我成功了,那些所谓的偏见才会消失。曾经的我也迷失过,没有方向的生活着,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还好某天的某个人告诉我,你应该有血有肉地去好好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应该每天都活的精彩,不应该去模仿谁,因为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芬芳。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某人的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从那天开始我懂得了什么是快乐,而且那份快乐只属于我自己,这就是属于自己的芬芳,我有我的姿态,我也是一朵美丽的仙花。
其实飘雪情人节真的很喜欢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在这里我有着自己很多的朋友,而且在这里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我当作小妹妹,借此机会我也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我知道其实这就是爱,没有任何的欲望,因为有了爱,所以我们都快乐。我们每个人就像是天上的一颗星星,在这个银河系中骄傲的闪耀着,我们是属于青春中的花朵,我们的青春,自己做主,即使哪天我们会失败,但是我们曾经努力过,我们就是满足的。
第五篇:青春染指流年,流年染指红颜散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素什锦年,稍纵即逝,半载青春年华,似沙漏般,弹指间,流在昨天。苦涩与喜悦,都不再去回忆,依然埋在时光的烟尘里。
只知青丝变白发,冥冥之中,注定青春与那寂寞有染。
春去秋来,潮起潮落。往日里,天庭空旷,时光静谧;
闲看云雾,静听风雨;可谓悠闲自得,其乐无穷。
转眼,又至寂寞时节,秋风抚叶,泛成黄色,落了一地的沧桑;
鸟落廊前,轻声一吟,留下几世的凄凉。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
一切美好,都会悄然褪色,暗自凋零,最后落入尘埃。化作孤独,上了心头。
繁华落尽,乱世成殇。
人生似列车,几经周转,穿行了多少过往。世人都是过客,到了青春驿站,转身何去何从。
亲人,已挥手离去;朋友,也渐行渐远。
风无定人无常,聚散两茫茫,留下寂寞的你我,来来往往。
看遍了人间繁华,城市的余辉,再美也终将落幕。
远方飘来忧伤的夜曲,难得此生相逢,怎料寂寞如歌。
待到繁华落尽,在这乱世,成殇。
寂寞流年,染泪红颜。
灯火阑珊,最难将息。
下玄月,西风凉,此夜何人眠;别时易,见时难,相思系红颜。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梦有万千,只梦一朝。
衣带渐宽,为得伊人憔悴;千年等待,只求揽你入怀。
泪如烈酒,灼人心肺,谁知相思,已成灾。
往事成烟,宿命依旧。
青春染指流年,流年染指红颜。
画地为牢,锁我几春秋,染予寂寞。
无奈拾起青春的记忆,等一阵清风扑面,挥挥衣袖,又是潇洒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