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1:2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

第一篇: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

一直认为自己能看懂孩子的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前看孩子的画,最多能看到表面的意思,他画的是什么,画的好不好,我没来没想过他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画这个。这本书让我初步了解了儿童内心的世界。

沃尔夫冈·格吕齐格尔在《孩子们的涂鸦、素描和绘画》这本书中,对成人们的一些表现进行了分析。很多成年人面对孩子的乱写乱画表现得“惊慌失措”。他们会对孩子的画进行更正、指责和劝导,有时候也会亲自示范什么是“正确”的画。他们根本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每次都不想看到真正的孩子的画。正如我所接触一些家长,当他们看到孩子画出让人无法理解的画时总是表现的非常失望。我也想到自己在以前的美术培训班对孩子的画所做的一些指导,他们画不出来时我总是替他们着急,帮他们画几笔,现在才明白,原来这种举动阻碍了孩子对自己内心想法的表达。

格吕齐格尔还提到了,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与此相反,他们允许孩子“自由发展艺术”,但他们也很少关心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或许他们不是不关心,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关心。专家的建议便是要成人亲自画画。通过自己画画,成年人可以明白,儿童画的美及其意义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的美是不同的。儿童画的美表达了他们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内在以及生动。这一点与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发展紧密相关,而这种发展是一个有生活能力的、完整的人的前提。

面对孩子的涂鸦时期和涂鸦成果,家长们可能会疑惑,涂鸦的意义何在?能不能给孩子一些指导让他直接跳过这个阶段?看过这本书之后,家长们可能才会明白涂鸦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涂鸦是所有绘画语言的基础。绘画语言的发展类似于口语,有自己的规律,内部逻辑极其严密。赛茨认为,人类的“原始冲动”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文字表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将内心经历可视化。

苏黎世创造性培养处绘画工作室及培训事务负责人贝蒂娜·埃格尔将绘画发展过程中涂鸦的意义比做语言发展过程中口齿不清的说话阶段,并认为涂鸦的阶段是绝对必需的。

格吕齐格尔把涂鸦形象地比做“奶牙”,我们对它们呵护备至,因为它们是我们长好全副牙齿的前提。其实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涂鸦中已经产生了儿童日后画画的基本形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第一张像样的儿童画。

我们在大约1岁半的儿童那里会发现涂鸦的原型。这会发展成无造型的基本形状,借助于这个基础,孩子们以后画画就会得心应手。

儿童画与儿童的心理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形成。

专家认为,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并不同步。前者是一个戏剧性的、可见的、清晰的过程,而后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内在心理过程,即脱离的过程和个性形成的过程。“脱离过程”是指儿童从与母亲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中逐渐独立出来;“个性形成过程”是指内心的发展,通过这种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独特的个性。这是两个互补的发展过程。第二个过程也被称为“破茧而出”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始于“共生阶段”,后来才逐渐过渡为心理的发展过程。

马丁·道纳斯认为,婴儿实际开始心理发展过程的时间比专家所说的要早,也就是说,他们的一些能力发展的更早。比如,能够更早地感知环境和环境的变化,能够更早地与外界互动,能够更早地和母亲拉开距离并完成“破茧而出”的过程。

巴赫曼从艺术创造的层面上研究了画画儿童“破茧而出”的过程。她发现,孩子们第一次涂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表达很多内容了,有时候是表达当时的身心状态,有时候是对过去的回忆——出生之前、婴儿时期,或者幼儿时期的回忆。埃格尔也有类似的观察结果。她认为,对于2—4岁的儿童来说,回忆过去在他们的表达内容中占有重要位置。

孩子在画画时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内心需要。他画出来的内容与实际事物并不相符,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头脑中的印象来绘画。现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看到类似这种情况的宝宝,他边说边画,有时会激动的大叫一声或干脆站起来画,但看看他画的内容,又实在无法与他自己所描述的联系起来。好多成年人甚至会觉得孩子是在胡言乱语。这种以想象为基础进行的绘画常常会发生“骤变”,一个物体本来表现的很好了,孩子突然会用笔触把之前的成果全部涂掉,再继续下一个物体的塑造,我们可能为孩子感到可惜,但是当我们明白了他们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后,我们便可以释怀了,不去干涉他,在一旁默默的祝福就行了。

对儿童绘画语言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在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形状,而是孩子们在涂鸦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那些形状。孩子们不是在临摹,而是在创造,其创造的内容要远远大于其模仿的内容。孩子们画画的出发点并不是他们看到了什么,而是他们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孩子曾经在画中出现的事物那里经历过哪些事情,对他们的创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将意义赋予所画的对象,而且这个意义是按照自己的经历来赋予的,孩子们对现实进行“翻译”,而不是“复制”。他们只画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那部分事物,并试着通过画画这个手段将周围的环境形象化。

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之后,面对孩子们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和家长的疑惑,我便可以轻松的去解读和应对。孩子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冲突,诉说自己的特殊需要,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用心去领悟,我们便会理解孩子那小小的但却非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第二篇:《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书心得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书心得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深思的问题。在没有读这本书以前我认为孩子的画有些有意义,有些只是无意义的涂鸦而已。但是经过了这本书的洗礼,我发现了其实孩子的画中隐藏了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在我看来,不论你是老师、是父母或其他的角色,她对你以后了解你身边的孩子都是有帮助的,因为读懂孩子的画不容易,了解孩子的画卷告诉我们的内容,我们就能积极的回应孩子,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谓是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一种办法之一。

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作为一个母亲、教育者、艺术和治疗师的多重身份,她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艺术和造型治疗成功经验,深入探讨了孩子不经意间的所画作品中隐藏的含义,并且告诉成人应该如何去解读儿童画的背景,理解绘画的动机和意图。书中讲述了一位母亲从52幅儿童画中读懂了孩子隐藏在画中的语言,发现了孩子的担忧、恐惧、孤独、悲伤、缺乏安全感等种种情绪以及一直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疼爱的愿望。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像是一本教育心理学,并且是针对美术教学的。孩子绘画,他们最基本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博得成人的赞扬?是为了成为一个小画家?是为了在某些绘画比赛中获得一纸奖状?都不是。孩子绘画应该是一种自发的探索,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绘画的时候是在“玩”。涂鸦就像一幅地图,描摹着内心风光,它一方面描绘了有待处理的障碍,也表达了障碍的来源和处理的途径。涂鸦是所有绘画语言的基础。绘画语言的发展类似于口语,有自己的规律,内部逻辑及其严密。赛茨认为,人类的“原始冲动”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文字表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将内心经历可视化。开始时,(孩子)要“全方位的学习”:他们会亲身体验,并通过尝、闻、触、抓、摸、握、听、发声、模仿、表演、反应等,感受周围的环境。他们玩线条,从不规则住进到规则,从无序逐渐到有序,从无控制逐渐到有控制,从无形逐渐到有形,其实,这中间能够让孩子坚持不断去探索,一直能够保持着绘画的浓厚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感觉这是一种有意思的游戏。孩子画的美表达了他们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内在以及生动„„是一个有生活能力、完整人的前提。涂鸦,使内心经历可视化。类似语言发展的口齿不清的说话阶段。是儿童成长绝对必须的。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如果以后你面对一群孩子时,发现总会有那么几个与众不同,时常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表现,每每这时教师总会及时加以训斥或者表现出关心,但是即使你给孩子机会和时间也会有很多孩子不愿意把心事外漏或不知如何去表达。而来自于孩子自发的绘画作品却能使你走进孩子,了解孩子。那些画在铅画纸上的颜色鲜艳、构图饱满、构思巧妙的儿童画总会被幼儿园以各种方式保留或展示,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孩子画在废旧纸上的、或者没有经过“加工”的随意之作,总会受到相反的待遇,备受冷落和忽视,甚至会遭受被丢进垃圾堆的厄运。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她正是从这些可能被扔进垃圾桶的随意画作中,看到了孩子要“诉说”的话,她看到了孩子的内心,看到了孩子的画作映射出来的焦虑和不安,也从画作中感受到了孩子的自我调剂和释放。线条和所表现的事物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那是孩子心灵深处的渴望,那是孩子用语言无法表达或者不愿意表达的思想,当然,很所这些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

在儿童的知觉发展阶段,四种内心世界的原始状态:“中心”“轴”“原始圆形”“脉冲点”表达了年幼孩子的身体感受。慢慢的,孩子们对外界感触越来越多,“精神是在直接的身体体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身体的感觉变成意识的一个重要的转换工具就是创造力„„这个时期,知觉向外界的转移,表现在,整个身体都会出现强烈的感官意识。例如皮肤,作为内外分界线,他们开始在所画内容周围加上触须或者辐射等内容。”——“过度画”。从无造型向有造型的过渡,旧的发展阶段逐步退却,新的阶段逐步开始。通过画画,父母和孩子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亲子关系获得了改善与提升。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来就是喜欢故事的,儿童画也是有故事情节的,这种形式本就符合孩子的世界观。即使有很多家长想给孩子输入一些专业性的美术知识,也应该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让孩子慢慢的进入角色,慢慢适应成长的过程。孩子画画的出发点不是他们看到了什么,而是他们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他们将意义赋予所画的对象,而且这个意义是按照自己的经历来赋予的。他们只画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那部分事物,并试着通过画画这个手段将周围的环境形象化。

在孩子们刚开始画画时,不断问他们:“你画了什么?”“这是什么?”等问题是多余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经历一种过程性的思维,他们的想法是多变的。他们的画源于“对心目中图形的想象”,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处于动态的、神奇的思维过程。

我们不能给孩子做榜样,比如花、房子怎样画。这样很有可能不仅剥夺了孩子发现自己的绘画语言的权利,而且是把一种“绘画外语”强加给他们。这种外语是我们对事物表象的看法,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有个性的绘画语言。

孩子的本质就隐藏在这些画的后面,这些画可以表达孩子隐藏的东西,和他们心里奇妙的世界。

孩子们充满了想象力。在他们的心里埋藏了许多经历和回忆。和我们一样,他们也会碰到不同的经历层面;清醒时的观察和睡梦中的感觉。而看到的和感觉到的通常是直接对立的。绘画会向我们展示这两种完全不同领域的过渡以及不同的层面。在儿童发展的一些阶段,他们会特别喜欢画画。他们会把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进行加工。由于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成人世界的冲突也会对他们无形的“触角”产生影响。他们无法与这个世界划清界限,因此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忍受这些所见所闻。儿童画存在的意义在于,可以传达信息,也有呼救功能,得到大人同情、希望大人理解并作出相应反应。针对一些特别的孩子,他们的心扉也许只有在画作之中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我们的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们的心灵所想,也许比教会孩子多画几种小动物更有意义,因为我们确实成了孩子们的真正的“好朋友”,不只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能够通过儿童画看懂孩子心声的美术老师是伟大的,因为你是第一个可以读懂他们心灵的“大人”,孩子们会非常爱你。我们要知道,不是每一幅画都要包含深刻的含义,不是每个象征符号都要被解码,不是没孵化都要被赋予意义。儿童绘画知识处于活动的乐趣,表露出他们对彩色幻想世界的兴趣,也许只是因为当时正好没事可做,或者是他们的朋友也刚好在画画。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画画也好,表演也好,唱歌也好,无论是何种方式,他们都是在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教育是什么?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给那个年龄应该有的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孩子。让我们以宽容和重视的态度陪伴孩子们吧!还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他们想画画的画画,想唱歌的唱歌,想跳舞的跳舞,在自己喜爱的兴趣中自由的翱翔,不要因为他一时的兴起画了一幅你觉得好看的画就把他定位艺术家,因为这样不仅剥夺了他选择的权利,也剥夺了他快乐的童年。孩子的画告诉了我们什么?他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同于你生活的世界,在那个单纯的自由自在的世界里,请你好好享受属于他们的那一份快乐,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角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看到的喜欢的一切事物。成年人可以通过自己画画的方式,对儿童画中的信心变得更加敏感。即兴的、不拘泥于外形美感等等,让孩子有自己更深层次的创作之源,换新他们自己心里深藏的那个充满创造力的自己吧!

第三篇: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做了近20年的“知心姐姐”,卢勤与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皆为没齿之交。孩子的“秘密”,家长的困惑、无奈与绝望,成功与快乐,都想这位充满爱心、可以信任托付的人倾诉。卢勤尽其所有,救助、抚慰他们,与他们同喜共悲,并将因此得到的切夫感受记述成书,引起巨大反响。从而,我想起,如果作为班主任,能把孩子在自己面前经历的无数的小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小事,无论是悲伤还是苦恼的忧虑,无论是开心还是欣慰的点点滴滴记下来,那么,10年或者20年在或者30年,它将是我们精神和教学上的巨大的财富。本文,作者从“不知道孩子的世界----我的孩子、首先改变自己、关于孩子心灵的成长、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发掘孩子潜能”等几个方面向读者娓娓道来与孩子相处的奥秘。我很在同作者的观点: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为了防止“爱”的种子结出了很的果实。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尊重孩子,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

文中说到孩子在与异性交往问题,爸爸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这位父亲是河南某县教育局长,儿子是中学生。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我能跟她结婚吗?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它看上你了吗?”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

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因该到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儿子听了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儿子重要的人生忠告。与其把孩子封闭起来,控制它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中学会与人苟同。有的专家提出把“早恋”变成“早炼”,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效果好。

第四篇:《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对孩子说你真棒

对孩子说“你真棒”,这是一个父母们必须应对的挑战。作为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有着不可推托的责任与义务,而我作为孩子的父亲却深感重任在肩。“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这既适合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适合我们自己。我们做父母的,整天逼着孩子学习,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对孩子“推着、压着、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仔细思量自己,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孩子学不如我所预期的那样好的时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并在言语和行动中表露出来,使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我就不这块料的想法,让自信的大厦从此坍塌。

其实我也看到在生活中对孩子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孩子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了,就这样吧”、“怎么这么笨呀”、对孩子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品头论足、求全责备,给孩子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孩子写在孩子的脸上的时候,我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看着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

1的行为: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艺术,像卢勤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因此,通过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应该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父母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新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我们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

二、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父母,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孩子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四、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力一把就

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天底下的孩子虽然长相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喜欢听到喝彩声,让我们不要吝啬简单的一句话,“孩子,你真棒!”,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让孩子感觉今天比昨天学得好,让孩子带着自信步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第五篇:《告诉孩子你能行》读后感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

——《告诉孩子你能行》读后感

马潇潇

“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些家长却在无奈地:“告诉孩子,你真笨!”当许多家长终于理解、接纳卢勤的理念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孩子变了,变得真棒了!原因很简单,观念变了,一切都变了!然而孩子们呢?孩子们说:“当然我能行!但不是告诉„父母‟,而是„告诉世界,我能行!这本书从生活、青春、长相、暗恋等各方面,为孩子们倾吐心声。

一、有心才能长大

只要是生命就会长大。但是,有一种现象很奇怪,在爸爸妈妈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中少在线”网站有一个“知心论坛”。一天,一个关于长大的话题,引来许多帖子。12岁的女孩晨光发表了她写给妈妈的一封长信。

妈妈:这是一封很长的信,希望您能有耐心看完,这确实是我的心里话。记得我小的时候,您是一位非常耐心还很爱笑的妈妈。您买来看图识字卡片,教我认字……我做错了事您从来不会打我、骂我,而是耐心地告诉我错在哪里,以及如何改正。正是这样,我拥有了自信的笑脸。慢慢地我长大了,您开始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7岁的我会做很多家务,11岁我自己去青岛玩,12岁,也就是现在,我基本上可以独立生活……我的性格是您调教出来的。您对我总是很放心,给我自由……有了您,我仿佛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然而,在我成长的同时,您也发生了变化。

我第一次真的伤心地哭,是您和爸爸第一次吵架。记得当时爸爸很生气,又是摔东西又是破口大骂,最后还摔了门走了。我看见您在哭,我第一次见您哭……那一次的伤心,我永远不会忘记。

搬了新家以后,您和爸爸经常会闹些不合,好像每次都是因为钱……渐渐地我也习惯了。你们每次吵架,我不是到屋子外面看着天空,就是在没人的地方默默流泪。妈妈,也许您看到了我的孤单,我的无奈。有时候我放学回来,您会问我些“今天穿的衣服有没有人说好看啊?”“老师看到你作文有没有表扬啊?”我已经不是三四岁的小孩了,这些问题对我来说根本不必要了,再加上心情不好,经常会敷衍地回答“没有没有没有,别问了行不行?”对不起,妈妈,我知道您想关心我,可是,我这个年龄理想妈妈的样子不只是一个“妈妈”,我更需要的是一个“大朋友”,和我讨论一些我关心的东西,比如动画片、游戏、时尚、网络,或是关于“爱情”的一些事。我们长大了,一些东西我们渴望知道。人家妈妈都是那么年轻,爱打扮,您为什么一点都不喜欢时尚的东西呢?妈妈,我希望您像个姐姐!可是您不知道我关注的是什么;我希望您了解我,那次要您来我去的网站看看,可您却说:“都是小孩,我去干吗?!”我哭了……妈妈,虽然我长大了,可我毕竟还是个孩子,12岁的孩子啊!我想得到我该得到的:温馨的家庭,和我说心里话的妈妈,还有贴心的理解和关爱!妈妈,您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女儿只有这一个心愿了!

爱你的女儿晨光20天后,晨光期盼到了妈妈(网名秋雨)的回信。这封回信打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晨光:妈妈是有苦衷的。正如你说的那样,你还是个孩子,有很多事是无法对你说的。妈妈为了你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放弃了很多工作的机会,为了好好地照顾你!还记得上一年级时,妈妈为你联系好了小学,需要2200元钱。那时,妈妈已辞去了药厂的工作,爸爸在奶奶的公司里做事,妈妈去找奶奶和爸爸,希望他们能解决你上学的钱,但是爸爸没钱,奶奶不愿意出。妈妈只好按户口分片把你安排到西里小学。

妈妈这几年努力地锻炼你独立生活的能力,为的就是能早一天把全部精力投入自己的事业。你确实很出色,一天天让妈妈放心。但是妈妈也知道,你的成长是需要用钱来维护的……

妈妈在你小时候很好地教育了你,在工作忙碌之余,也曾想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教育现在的你,在不经意间你很快长大,并已完全成熟,这是妈妈没想到的。妈妈经常感到对你的无助,妈妈经常对你说:“晨儿,不管你长多大,永远是妈妈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跟妈妈说,妈妈永远是你的朋友。”可是你却永远封闭着自己,很神秘的样子,妈妈只好尊重你……孩子,妈妈没有变,还是以前的妈妈,妈妈有什么让你不满意的,那也是妈妈无意的,妈妈总想敲门进入你的内心世界,可你总封闭着自己。还记得么,在你曾经失落时,妈妈帮你度过了最难过的时光,使你能快乐地成长。要有信心,妈妈会好好呵护你的。

妈妈也要谢谢你,晨儿,你及时给妈妈敲响了警钟,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有一点你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

妈妈理解了女儿,女儿也理解了妈妈!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子之间相互理解更令人心动!理解有时需要时光。孩子正是在父母“不经意”中长大的,父母也正是在孩子“不经意”中变老的。静下心来,“经意”地想一想,谁都曾有过“长大”时的“郁闷”。我相信当你真正理解父母那“长不大”的感觉,那时你就真正长大了!

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露出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有气质,爱学习,像个朋友一样。这是对父母的要求.面对长大,孩子们也要对父母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依赖;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冲动。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关于人的成长的学问是科学。教育也是有规律的,也要符合科学,还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教育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同年龄的教育有什么不同?教育是不是就是读书识字?是不是就是讲道理、提要求、训斥?家庭的氛围、大人之间谈话的内容、处事的方式是不是教育附么样的期望才是符合实际的?我都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下载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告诉学生,你真棒 ! 我阅读了卢勤的《告诉孩子,你能行!》,书中一个个案例,一断断真实生动的故事,使我为之震撼,有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仔细思量自己的教学,我却不是这样,虽然学生获得......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一)假期开始的时候,办公室的尹老师推荐读一本书,书名是《告诉孩子你真棒》,作者是卢勤,她建议我读一读,也许对孩子有帮助。当时我没有......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读《告诉孩子你真棒》有感 博识教育培训学校 皮来正 读完《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明白了“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做为老......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作者:绿萝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件大事,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人生百年,转瞬即逝,有了孩子,我们的愿望,我们的理想,才能子子孙孙......

    《告诉孩子你真棒》500字读后感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读了《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作为父母我们只知道一味的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就知道让孩子“学、学、学”从来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简单......

    《水浒传》告诉我们

    《水浒传》告诉我们 1、《水浒传》中的高太尉告诉我,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纵横天下! 2、《水浒传》中的天孤星花和尚鲁提辖坐化圆寂,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落叶归根! 3、《水浒传》中......

    耶鲁大学告诉我们

    耶鲁大学告诉我们 耶鲁大学告诉我们 1.要无条件自信,即使在做错时。2.不要想太多,定时清除消极思想。3.学会忘记痛苦,为阳光记忆腾空间。4.敢于尝试,敢于丢脸。5.每天都是新的,烦......

    《中国少年报》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本书是《中国少年报》高级编辑卢勤所著的,《中国少年报》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卢勤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的“知音姐姐”栏目,多年与孩子及家长们接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