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抗抗名言精选
1.儒教也主张吾日三省吾身,但那是非神性、非本质的,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人是自己道德的评判者,人可由良心来调整管束,管束的标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若是自己将标准放松,奠说三省,就是九省也通过了,何况那是省身而非省心。
2.人们往往没有勇气否定自己,我们曾激烈批评的都是别人的历史。当父辈们的青春岁月被退潮的海浪席卷得踪影杳杳之后,我们在兔死狐悲的恐惧中,开始本能地挣扎,拼命想为自己留出一块容身的礁石。如果失去了这最后的营盘,我们的灵魂就将四处游荡无所归依,而沦为世纪末活生生的殉葬品。
3.人会遗忘、会矫饰、会回避、会妄想。通常,我们遗忘的是平淡,矫饰的是弱点,回避的是错误,妄想的是快乐。
4.回忆往事是痛苦的,这意味着要将岁月残留的记忆那些被一次次无法躲避的风暴和雷电击碎的,并已嵌入我的身体和心灵中的弹片,连血带肉地撕揭下来,一片片一丝丝,再重新缝合成一个似是而非、似我非我的人形。
5.图书在传播知识和文化载体中的基础地位还有持续的生命力。传统图书阅读人群转向数字阅读,还需要几代人的过渡,图书不可能在近年内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
6.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7.一个缺乏宗教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忏悔的遗传基因的。
8.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假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设计。当你从小女孩终于长成一个女人的时候,遗憾会让我们越发珍惜生命。
9.我不知我应该怎样下去,或者说,我希望永远也不要再下去。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偿到探险的悲哀。
10.历史从不以动机衡量功过,历史是很势利的,它只认得效果用当下的语词来表达,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你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心,让我读懂了你忧伤的美。
第二篇:张抗抗散文读后感
张抗抗散文读后感
导语:欢迎前来聘才网,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这是张抗抗家窗前的树,一棵悄悄然绝不哗然的树。
在张抗抗的笔下,洋槐赋予了生命,品读第二段,洋槐在春夏秋冬中间,自由的穿梭着。一点嫩芽,一串花苞,一只绿色的蜻蜓,一片耀眼的银色,近如珍珠,远如瀑布,香味甘甜,撩人心旋。如此美的洋槐让我陶醉,如此美的洋槐让我欲言又止。
张抗抗的出生经历过了抗美援朝,也许这就是“抗抗”的由来,张抗抗原名为张抗美。一个具有时代的名,一种具有时代文字。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春来了,是战争结束后心里的一丝安慰。战争的结束,人心里经历过长期的煎熬和痛苦,一瞬间就随风飘过,远去了,就像烟一样缠绕在身边,淡淡的。“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伴随着战争的结束,张抗抗的内心轻松了下来,没有了战争的硝烟,没有了亲人的离别,很能理解“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这段文字就将整个文章引入了作者的情感,告别了战争的情感。没有辛辣的讽刺和批判,没有压抑的精神与灵魂,剩下的是,张抗抗内心的情感,一种久违的平淡。
“夏日常有雨,……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法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如此强烈的写作手法,用拟人在文章灌入了艺术价值,用文字表现了真实的画面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照亮黑暗”“始终岿然”作者是在表现一种民族的精神,不畏惧风暴闪电,照亮黑暗,指引希望的曙光。大雨过后,民族的精神经历了身体和心里上的拷打,得到了升华,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象征着被洗礼过的中国“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的发亮”,“包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中国潜在力量隐藏在安详与平静下,将有一天爆发出来,让人感受到中国的力量,这也是作者的希望。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一种面对中国的未来的期望,可以看见曙光的欢喜,一种无法言语的情感,作者在无意间流露出深深的民族气节。“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在战争的洗礼过后,人对世界有了重新的诠释,对世界思考变的更加透彻,自己的心也慢慢变的干净而澄明,也表现了一种人民思想的觉醒。张抗抗的书桌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她在过去的岁月里,在这张书桌上纪录下了多少中国的历史,人们心里未曾表达的语言,槐树化为人民坚毅的信念,融入槐树的精神里,面对着沉重的历史,依然结实有力的面对一切。
“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 对槐树的告别,对过去旧中国的告别,作者希望人民将精神上的疲惫告别,迎接中国的新的曙光。中国的发展就像是槐树一样,“陈旧”“整合”“更新”,“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
尽管面对已经经过战争的洗礼,残破不堪的中国,人民精神上的疲惫,可张抗抗并不觉的感伤和悲凉,她知道这是新的开始,新的未来。“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冬天的槐树孤独,自信,潇洒。它向我们展现着它的挺拔和骄傲,它时而庄严,时而尽显一副生机勃勃。作者对槐树所包含的,只有一心的期盼。
年复一年,张抗抗的一生之中,与槐树度过的时间即漫长又真实,六年的日子,是无声,是默契。
槐树悄悄然绝不喧哗,而张抗抗将对中国未来的期望融入了槐树的灵魂。
品读了好几番,张抗抗的散文很有韵味,应该说好的散文都是耐人寻味的。不单单是语言的清新自然,而且灵动的文字和富有内涵的内容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同里之思》可以列为游记,写景记事之说。这是一篇有思想的游客展示给我们的一幅富有意境的画卷,也是一位有思想的作者带给我们的一篇有思想的文章。
江南,烟雨迷离,夕阳斜晖,亭台楼榭,山清水秀,是雨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穿着旗袍的妙龄少女,让人忘乎所以;同里,小桥流水,人家宅院,园林小筑,贴水近湖,朴素大方,古色古香,是一把被泼墨后沉寂良久的纸扇,让人神往。话是没错,但这更多的只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没有思考的心情,看到的更多的也只是风景,少了些感性与理性相融的魅力。所以,要学会做一名有思想的游客,其实有时只是简单的开动一下小脑子,带着思考。
就像是一首写景的诗,语言总是美的,可能是华丽的,可能是素雅的,可能是田园里的惬意,可能是山野里的悠然…… 但它终究只是简简单单的在做着自然忠实的记录者,仅此而已。换句话说,这风景不过空壳一具,虚有其表,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也是要有内涵,要合时宜,毕竟有情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有自己的感情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中,那是思想自然的流露。好的作品有情有景,不是要刻意去修饰的,也只是多了一份思考,悄然为作品增色不少,让作品更有看头,更深刻。所以游客也要有思想,思想是风景的骨头,有思想的游客欣赏到的风景因着思想而变得更美,更动人。当然,收获也更多。
更何况,这是江南的姿态,就更要带着思考来研读,品味。江南,鱼米之乡,历史典故无数,关于江南的诗词歌赋更不可数。皇甫松曾叹:“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东坡也曾望:“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所以,思考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江南这方水土。江南同里的退思园,张抗抗要感慨:为什么人总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的确,你可能也有着般的疑惑,如果能在“进”时小心谨慎那路不就走得更加稳当了?可是你却没能像她那样在旅行中可以有这样的感慨。因为你不懂得主动思考。
张抗抗的一篇《同里之思》,让我领悟到很多。我也充当了一次游客,跟随她在美丽的同里转了一圈,那些桥,那些水,那些园子,那些人和事,看在眼里。带着思考,带着问号,收获些什么。
岁月不饶人,我眼前的张抗抗早已不是那个“头上扎着两个马尾辫,一脸稚气,书包里揣着一本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长篇小说,幻想着前面迎接她的是铺满鲜花无边无际大草原,西子湖畔长大的天真女孩了。”我眼前的张抗抗不着华丽服饰,不涂脂沫粉,却洒脱的透着成熟女性的风韵。
我读过张抗抗的书,也从媒体上聆听过张抗抗的演讲,与她面对面是第一次。我面前的张抗抗如今再也不是当年下乡时种过菜,压过瓦,伐过木的张抗抗,也不是那个下乡时有一段时间因为公开顶撞领导挨批,几乎不愿意同任何人谈话,怕暴露了自己真实思想让人抓辫子的张抗抗。
如今的张抗抗已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从事文学交流活动。张抗抗的著作被翻译成德、法、日、英、俄等多国文字出版。张抗抗的作品获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优秀中篇小说奖,获过庄重文文学奖、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获得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如今的张抗抗身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样一个辉煌的人,举止言谈却是那样的平易得体随和。我们一起回忆北大荒过去的岁月;我们一起畅谈文学的发展;我们一起为受地震灾害之苦的汶川人民祝福;我们一起欢庆“奥运”盛会的来临……
要不是贾宏图老师的披露,我们谁也不会想到轰动国内外的《狼腾图》作者姜戎竟是张抗抗的爱人。
我没有系统的看完《狼图腾》,但是我知道这本书的影响力,这本“怪书”,在全球范围内被誉为“旷世奇书”,这本书一问世便令人匪夷所思,英国企鹅出版社预付10万美金,一举拿下此书的全球英文版权,首版《狼图腾》付印50万精装本,标价30美金……
我看到过与文学不搭边的名人的赞扬: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读了《狼图腾》,觉得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商战中这种对手是最恐惧,也是最具杀伤力的。”
也有著名文学评论家的肯定:如文学评论家白烨说“《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独创性。它的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意。因此,这是一部情理交识力透纸背的大书。”
在一次干部大会上我还听到一位领导这样的教诲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学习狼的团队精神。”我想,这位领导是受了《狼图腾》的启发吧!
我想,一个从没写过书,又不是从事文学工作的姜戌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一定是缘于张抗抗鼎力的协作。我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起《狼图腾》,我想张抗抗也一定会兴致勃勃,眉飞色舞的讲来。没料到,张抗抗只是淡淡的:“开始我也不知道他在写小说,是到了后来叫他做事他不做,吃饭都叫不动,才知道他在专心致志的写书。甚至一次去会朋友他两只脚上一只穿着皮鞋,一只穿着布鞋。”
我们一阵笑声过后,张抗抗可能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一个从没写过书的人,怎么能写得出那么绘声绘色,逼真深刻的著作呢?
张抗抗告诉我们,他爱人在内蒙插过队,他养过一只狼。这就是了,一部令人信服的好作品,它的故事一定是源于真实的生活,它的精彩一定有着不比寻常的曲折波澜。
张抗抗不喝酒却向我们每一个熟悉和不熟悉的人敬了酒;张抗抗抽烟,看我们都不抽烟,她便约束着自己。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名人,不是成为名人的人都能把自己看作也是一个普通的人。
在我的眼中张抗抗就是一个能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人的名人。
第三篇:张抗抗小说读后感
张抗抗小说读后感
——以《作女》和《情爱画廊》为例
第一次接触张抗抗的作品就是《作女》,这是一部我很喜欢,对我有很大触动的小说。记得当时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舍得,还想再继续读下去。之所以很喜欢这部作品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吧。首先,《作女》创作于2002年,属于新世纪的新小说,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场景等各个方面都与现在的社会很相似,所以读起来就感觉对整部小说特别熟悉,没有很大的距离感,一接触就能读懂,不用费力思考;再次,张抗抗的语言我很喜欢,浅白但不浅陋,每个人物都有每个人物的语言,从他们的语言中你可以无限的去联想主人公的样子与生活。读这部小说特别自由,没有压抑感;走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很欣赏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卓尔,喜欢她的性格,她的生活态度,她的随心所欲,总的来说也就是一点——那就是她的作。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卓尔大学毕业后就与刘博结婚了,但刘博的古板和卓尔的作水火不容,他们最后离婚了。离婚后的卓尔虽然收入还可以,但由于她的作,她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拮据,在出租房里她结识了陶桃,两个人并称为闺蜜。
北京一家旅行社策划了去南极考察的旅游项目,35岁的卓尔正好厌倦了杂志社枯燥的工作,就想方设法的想辞去工作去南极,但等她千方百计筹到钱后去南极的名额已满,卓尔的计划泡汤,工作也丢了。在没有工作的日子里她更是尽情地作,自己去野外探险,并与陌生的观鸟人发生了关系。她其实渴望爱情但又不想被爱情束缚,所以他与已婚的老乔和未婚的芦荟只谈感情而不涉及爱情。
再到后来,阿不给卓尔介绍了工作,到天琛珠宝的广告部,在那里卓尔意外的发现她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天琛的老总就是陶桃的男朋友郑达磊。在工作中郑达磊开始移情于卓尔,而陶桃在这时怀孕了,郑达磊却不想与她结婚。再一次广告策划中卓尔大获成功,郑达磊上门找到卓尔为她庆贺,在家里卓尔出于对他的报复和对陶桃的同情与他发生了关系。随后卓尔就不知去向了。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大体内容。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作”的意思,它属于上海方言,其实在我们家那儿也有这个词,它的意思就是不安于平凡平淡的生活,渴望激情与挑战。卓尔的所作所为恰好触动了我心中的某个点,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我也想作一回。在我觉得
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年轻,我们就该作,等到老了想作了,没精力,没时间,没机会,没心情,那可就亏大了。就像卓尔的老公刘博,每天按部就班,必须持同样的饭,走同样的路,干同样的活,毛巾变一下位置他就找不到,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我不明白这叫什么样的人生,有意思吗?年轻就要有年轻的样儿,无所谓金钱,无所谓安稳,无所谓他人,就像卓尔说的:“总共不就十二万快嘛!钱能挣,但岁月和生命是挣不出来的。”有梦想就得去努力啊,不管多么荒诞的梦想都是我们内心想要的东西,无所谓对与错吧。在作品一开始,35岁离异的卓尔在清晨设想了一系列异想天开的计划只为能顺利辞职去南极。在生活有点拮据的时候他还有这样大胆的举动,我觉得很感动,我比她年轻得多,甚至20岁的时候我都不曾有这样的想法。我无数次想过要去新疆阿,西藏啊,可无数次又被自己无数个理由扼杀了,可能人性使然吧,毕竟大多数人是活的很现实的,作品中有一小部分写道:“车子很快就上了四环。从望京小区穿过三环到东二环她上班的地方,有许多交叉路口相通,走哪条都可以到达她想去的地方,但卓尔从不走相同的固定路线,她喜欢依照每天的心情天气车流量等等因素,来选择判断一条不一定最近,但也许比较令人愉快的路径。”35岁的她还像是一个孩子,活得随意随性。或许很多人会对卓尔的生活态度不能理解,这当然也无可厚非,毕竟生活就是生活,多数人还是希望天下太平,岁月静好!可我不这么认为,这也或许是我被这部小说感动的原因,我就喜欢卓尔的作,35岁怎么了,没钱又怎么了,每个人毕竟是为自己活着的,就像有人说,“两个人好的就跟一个人似的,可他们还是要各睡各的觉。”如果日子只是一天天翻来覆去的重复,没意思吧!在不危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作一点人生应该很精彩吧!刘博曾经说卓尔:“你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卓尔很认同这个评价,我认为过了点,卓尔只能算是唯恐自己的天下不乱的吧。卓尔虽然作,但她不打扰别人,她只是作她自己的,不管是去南极还是作品中说,有那么多那么多愿望等着她去呼风唤雨,比如承包一座海岛,比如到一个偏僻的山村给每一个女童发放一台电脑然后教会他们上网,比如一个人独自周游世界。这些好像只是她自己的事情,她不偷不抢不宣扬。
卓尔作的很纯真很浪漫,我也想像她那样我行我素,可大多数时候是做不到的,总是胆量不够。记得以前给自己的承诺,我要去北京读书,然后在北京生活。之后这些诺言就=被现实打磨得很光滑,不再这么硌人。甚至在考研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的时候,最终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加之各方面的原因放弃了去北京的想法。回头想想自己的承诺,只能一笑而过。我真的特想象卓尔这样生活,或许有一天会,或许永远都不会。
作品中还有一句话,说:“但卓尔仍然喜欢城市,真心地由衷地欢欣——就像一只扑火 的蛾子”不管是对城市还是其他事物,只要是她内心喜欢的,她都像一只扑火的蛾子,即使遍体鳞伤甚至粉身碎骨她都不后悔。或许有人说她自作自受或者钻牛角尖,这大概也是对的,但有时候有内心的喜欢确实无法抗拒,就像我自己一样,我也喜欢大城市,我还想在大城市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大supermarket,尽管我明白这个梦想的实现度是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或是万分之几,可它依然让我很欢欣,每每想起总会莫名的让我快乐,这或许就是梦想的力量吧。卓尔的梦想更是微乎其微的实现可能性,所以在大多数人眼里便成了作。其实作女到处存在,卓尔就在你我的身边:或是妻子,或是情人,或是同事,朋友,甚至是你的女儿,姐妹。她和她们挑战社会,永不安分,一路吸引着男性的目光,公众的诧异,身后有事业的辉煌,但更多的是两性的废墟。然而我作故我在。作女不需要同情,在他们心中永远有一张翠绿翠绿的爱床。
这部作品让我很有感触的还有其中对爱情的记叙,尤卓尔的爱情,有陶桃的爱情。我先说说陶桃吧,这也是一个让我很惊叹的女人,也可为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作品中说,“陶桃是一个渴望结婚,并在竭尽全力往结婚方向努力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一般说来是比较正常的。”她与卓尔是闺蜜,虽然年纪比卓尔小,但却是卓尔的军师,曾经如卓尔一样作,但经历过伤痛后边安顿下来了,开始像一个正常女人一样生活。但对陶桃我很是同情的,书中有一句话说:其实陶桃心里很清楚,他心里躲着一个叫“恐惧”的幽灵。陶桃最初为了读书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在经历一系列打击后放下作开始正常生活并遇到了郑达磊,似乎找到了新的人生,但她害怕容颜老去,害怕失去,她过得并不轻松。卓尔就曾说,“陶桃是在用身体生活,而我除了身体还有头脑。”这其实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吧,毕竟容颜终会老去,当没有了容颜,再拿什么来生活呢?张抗抗就曾说,“女性不管作到什么地步,也都想有一个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家庭和最理想的事业。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爱情虽然难以得到,但是作为女性心灵的一种理想,却会永远珍藏在自己的心中,如果说女性心中真的没有了爱情,她的人生将会一片灰暗。”“爱情是更为精彩的人生的必然需求,是我存在的理由之一而不是全部。”所以我想卓尔的形象也有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人生关照吧。卓尔的生活其实是很混乱的,他与老乔,芦荟,陌生人,郑达磊都有关系,当然我并不赞成卓尔的这种行为,毕竟爱情是很圣洁的东西,是需要责任和义务的,不只是肉体与肉体的碰撞,但我挺欣赏卓尔对待爱情的态度。她与刘博结婚后,双方为了彼此都在改变自己,但最终因为过的不自在,卓尔选择了离婚。尽管婚姻不是儿戏,但结婚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婚姻带不来快乐与幸福,那这个婚姻就是失败的,所以卓尔的决定是明智的,在卓尔心中可能就是宁缺毋滥吧,我不
知道老乔对卓尔来说算什么,朋友?密友?还是其他,这也许无所谓,卓尔是个明智的人,老乔是已婚人士,她不会让老乔爱上自己,也不会让自己爱上老乔,所以当老乔说感觉卓尔会慢慢爱上自己的时候,卓尔想把他踹下床。但我们很容易从作品中看出卓尔对老乔的感情的,但我们很容易从作品中看出卓尔队老乔的感情的,当老乔说他的翡翠低了她的南极,还有作品最后说,“卓尔突然不知去向,去找他的翡翠鸟了?或者去南极考察了?”卓尔也渴望爱情,但在爱情中她只作了自己的身体,但没有作自己的感情。书中还有用一个人芦荟,在所有人看来他都是与卓尔最合适的一个,他们也是陶桃极力撮合的一对,但卓尔一直对他不予考虑,卓尔有卓尔式的爱情观,旁人看不出也猜不透,我想在卓尔的身体里总有安定不下来的一粒因子吧。在于郑达磊的关系中,卓尔完全表现了女人对男人的征服欲,从作品一开始我们就看出卓尔是不太喜欢郑达磊的,但出于他是闺蜜的男友,加之后来成为自己的上司,还有两个人对汽车的共同爱好,所有讨厌不便于发泄,到卓尔的广告策划大获成功,郑达磊移情别恋与卓尔,陶桃怀孕,卓尔便用征服来报复了郑达磊,然后消失不知去向。
作女的诞生和中国女性意识逐渐觉醒有密切关系,这部作品以及张抗抗的其他很多作品中都是女性占了主导地位,《作女》也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部作品让我对爱情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年轻我们就要“作”一点,只有逝去的岁月,没有回得去的青春。
读《情爱画廊》与读《作女》感触是很不一样的,这部小说情节也很吸引人,没有让我有厌烦的感觉,而且文字总体来讲,比《作女》更含蓄更文雅,但这不作品从头至尾给我一种感觉:太夸张了!有许多不真实的感觉,尤其是对女主人公水虹还有她女儿阿霓的容貌描写,有种近似仙女的感觉,让人有种可望不可即的距离感。略去这些,这部作品我还是很喜欢的,尤其作品中作者以一贯之的女性意识让我很震撼。这部小说作为一部纯爱情小说主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及其他人的爱情故事。
画家周由在他的两个女朋友——沈小姐和舒丽相继抛下他远走他乡时,他心灰意冷,对人体画也没有了灵感,在巨大压力下,他离开北京来到苏州,想在江南水乡遇见令他心动的人体模特,但在苏州的几天寻觅都一无所获,就在他准备离苏返京的前一天,在河边写生的周由却偶遇阿霓。阿霓是一个漂亮的十三岁半的小女孩,这让周由心动,提出给她画像,但
阿霓却开出了条件:让周由教她画画。就这样相差十五岁的两个人建立了亲密的感情。之后,阿霓就带周由回家,她家特别富有,连住宅都严密把守怕小偷惦记。在家里周由为阿霓完成了画像。下午,阿霓的爸妈,也就是水虹和老吴回来了,卸妆后的水虹惊艳了周由,并为他“神魂颠倒”。同时,水虹也被周由吸引,并对她与老吴的爱情产生了动摇。第二天周由为水虹画了画像,并且更加确信爱上了她,但此时阿霓也对她大哥哥的感情急剧增长并且要考去北京读高中。在老吴觉察这一切之后,便找借口打发周由回北京。回京后的周由夜不能眠,用他的作品和电话对水虹进行爱情攻击,但水虹为了阿霓和家庭没有轻易妥协,在周由最后一次说寄作品给她时她动摇了,毅然去了北京,与周由生活了七天后回苏州与老吴离了婚,重返北京,而老吴随后与阿秀结婚。阿霓对周由的爱恋却也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每天对着周由的作品才会安心,并下定决心考取中央美院附中。寒假的时候,阿霓求老吴和阿秀带她去北京找周由,但老吴拒绝了,谁知她竟自己偷偷去了北京,见到了周由。老吴随即来北京与水虹进行了长谈带走了阿霓,回去后,却发现家里已被洗劫一空,阿秀惨死。面对这些阿霓崩溃了,她被送回乡下奶奶家疗养,可她仍对周由念念不忘,而且由于周游给她的画被破坏了,她心生愧疚。水虹得知阿霓的状况后痛心不已,想要回去,但周由不放她走。老吴对她也有怨言不让她回去。就这样,阿霓精神逐渐好转,也不再画画,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恢复了平静。
这部小说故事很简单也很浅俗,我在心里不会给这部作品太高分,但作品中有几处也很让我感动。首先,我特别欣赏舒丽,她漂亮、大度、自信、有能力,她与卓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爱周由但不被他束缚,毅然离开了他去南方发展自己的事业,在回来发现周由另有新欢时也没有死缠烂打,还帮周由策划了画展让他赚了大钱。当然,舒丽这样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太多,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人的天性就是有些自私和小气,尤其在对待爱情上简直容不下任何别的人,甚至无关紧要的人她都会不自在,舒丽也许是这样的,但她在处理这些事时却表现得很不一样,可能她很明白,既然得不到就让他感激自己。我是很欣赏这样的女人的,因为对于我我可能永远做不到这样,我最多能做到不见不贱。舒丽这个人物很形象的表现了张抗抗小说的女性意识,让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彻底动摇,让九十年代乃至后来生活在男性权威下的女性找到了自我。
其次,女主人公水虹也是一位有个性的女人,除去她被作者描绘的神乎其神的外貌,她的行为也让我赞赏。她是很有勇气的,为了不确定的爱情她敢于放弃原本奢华的生活,爱她的老公和可爱的女儿,而且在得到爱情之后她又不让自己完全依赖于周由。她把爱情只看做
一间屋,能住就住,不能住就出去。当她被痴情的周由所感动,打算放弃自己的著书立说,为周由的绘画事业奉献一切时,她提醒自己:忘我的献身于爱情会使女性失去自我和自尊。相爱的双方,谁也没有权利让对方为自己牺牲,无论感情还是事业。在处理和舒丽的关系上,她的智慧也是过人的,在一般人的爱情公式里,她们不是情人就是敌人,可水虹却把舒丽当朋友,真正的好朋友。女性之间的这种宽容,体现了现代女性的一种情感关系。
我记得以前上田耕老师的课时,他曾说女生要经济独立、感情独立、人格独立。在现代社会里,不存在谁依赖谁,尤其是女性,这个世界今天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我们完全有能力做自己的事情,干自己的事业,不必去委屈了自己靠别人生活。水虹恰恰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高中毕业她嫁给老吴从此可以说锦衣玉食,可她不甘心,生下女儿又去读了大学,在与周由恋爱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书计划。我觉得女性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活的有尊严,我们征服不了世界,但我们必须保护自己,这也是张抗抗的作品一直给我们的告诫与启示。
参考书目:《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10.03
《无法消除的烙印——家庭出身与“50后”作家》 姚莫诩 P69—P73
《亲和与悖离——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姐妹情谊》 高小弘 P80—P86
《历史重构与自我超越:21世纪女性写作十年回顾》 出自:《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P128—P131
《当代女性精神成长的历程——张抗抗访谈》 王红旗 P35—P53
《中国女性文化》 第三期 王红旗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营;论张抗抗的女性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王雪环;我是我自己——论张抗抗笔下女主人公渐进的自我意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朱青;蜕变中的女性意识——张抗抗创作论[J];当代文坛;2000年03期 朱青;简评张抗抗长篇新作《作女》[J];当代文坛;2003年01期
李晓峰;言说的自由与艺术自觉——当代女性作家文论扫描[J];当代文坛;2005年01期
顾玮;;女性自审意识的衍进和文化批判的局限——论张抗抗三个时期的女性写作[J];当代文坛;2006年05期
顾玮;;理想两性关系的文化想像——评张抗抗的《作女》[J];东岳论丛;2006年04期 顾玮;;虚幻世界中的自救与他救——张抗抗《北极光》的女性主义解读[J];德州学院学报;2006
年03期
赵玉浔;真善美的追寻──从女主人公的“寻找”意识看张抗抗长篇小说创作[J];鄂州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郭海鹰;;从《作女》看张抗抗女性意识的蜕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莫荣丽;;论张抗抗小说中的童话隐喻[J];黑龙江史志;2009年16期
张抗抗几部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刘茉琳
《作家》2008年第14期 张抗抗;[N];光明日报;2002年
郭力;;张抗抗:“北极光”的遥想者[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朱抗抗;论张抗抗小说中的“作女”形象[D];扬州大学;2010年
第四篇: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小说月报11期精彩】
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小说月报11期精彩】
精彩导读作为一个写书的人,自然是天下好书的受惠者。近年来,我为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呼吁奔走据理力争,冷眼热肠忧心碎嘴,全然出于我对书籍的敬意。我在居住的城市经常光顾书店,我早已熟识书店经营者、员工。我参加过书展、读书节,以及书业调研活动……我的日常生活即读书与写书,可谓“生活在书中”。自己与图书的关系,是一个“书中书”的套环——我在书中,也在书外。但无论书里书外,好书终是在我之上。商业和电子时代,纸本图书风光不再,为把一本本好书送达最终消费者手中,书业人殚精竭虑困惑坚守。一家书店所接纳并输出的,不仅是书籍,而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与精神气象。沉默的书店,看似一目了然,其实一言难尽。
写书的人来讲述书店,并不缺人物和细节。但书店毕竟过于安静内敛、书本惯于深藏不露,书店“成书”,情节难免单调乏味。这类题材的操作,更需要叙述技巧的支撑。《把灯光调亮》开篇出现了一位身份不明的陌生人,由此牵引出书店女主人心里无法放下的少年伙伴——那个永无归期的模糊影像,亦是书籍与文化衰微的指代。这两个隐身于现场、潜伏于“事件”背后的人物,成为两条纵横交错的隐线,贯穿始终互为交织,引发并连缀女主人公的身世、性情及内心难以弃置的梦想,构成小说的双向悬念……
小说中“灯光”的反复出现,是一个具象的隐喻,灯光象征着夜行人对“光明”的渴望,而灯光却无法取代阳光。何况,灯光需要充足的电能、需要线路的“硬件”保障,于是,灯光的悬念便提供了想象与探究的空间。悬念坚持到故事结尾,密码可由读者输入。并无惊天秘密,但也出乎意料。当读者的情感由此被触动的那一刻,文学的灯——亮了。
——张抗抗一好几个月过去了,卢娜总觉得这个人出现得有些蹊跷。
所谓蹊跷,只是一个说法。让卢娜郁闷的是,这人走后好多天,自己竟会常常想起他来。
这人是书店的一位陌生顾客。讲一口还算标准的普通话,面生,一听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地人。本城常来的买书人,卢娜差不多都认识。顾客顾客,是店家的客,光顾之后走人。在本地方言里,“过客”和“顾客”,是同一个发音,意思也差不多了。
他进门时,朝卢娜客气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此后无话,独自一人站在书架前一排排看过去,他蹲下去又站起来,一本本看得仔细,拿出来又小心地放回去,有时还把书翻开,在版权页来回查看,让卢娜疑心是否“扫黄打非”部门来暗中探访。他下午四点多钟进店门,在书店里站了大半个钟头。其实每排书架的角上,都有弧度的低木沿,专门给那些来蹭书看的学生坐的。卢娜很想和他打个招呼:你要看书,索性坐下来嘛。想了想,又忍住。这种“书痴”,时髦的叫法是“书虫”,卢娜以前也见过几个,随他。
那天下午,到了五点多钟,他的购书筐已经满了,又回身去抱了几本,一起放在收银台上。卢娜一眼看过去,算出有二十多本。等着卢娜清点的辰光,他踱步走到店门外去,抬头朝着门楣上的招牌看,然后一字一顿念道:明光书店!又自言自语:明光书店,这个名字,蛮好!
明光——卢娜心里忽然被狠狠地剐了一下。明光?自己有多久没喊这个名字了?
就这一声唤,像招魂一样,另一个人在刹那间就回来了。那个人站在卢娜面前,使她一时乱了方寸。卢娜用手指敲打计算机,一次次敲错,重来,还是错。有人招魂,就有人失魂落魄了。
他站在一边耐心看着卢娜结账,当她拿起那本精装的《宽容》扫码时,他开口问:明光书店开业有几年了?这本书,你店里前后卖过多少种版本?
卢娜的手指哒哒响,闷头答道:我的书店开了有十多年了,这本《宽容》,除了三联的老版本,起码还有过七八个版本,有中英文双语版、摄影艺术版,还有房龙文集呢,你买下的这一本,是三联去年新版的精装,前面的序言你有空看看,里面都写得蛮清楚的…… 这人有一刻没说话,卢娜能感觉到他惊讶的目光。然后,他伸出手把这本书抽了出来,把书翻到扉页,摊开在她面前: 请问明光书店有书章吗?就是,那种藏书用的书章,很多书店里都有的。你能不能帮我盖一个?我到这个县城好几天了,就想寻一家像样点的社科书店,我说的不是新华书店,是明光这样的民营书店,还真被我寻到了。我第一次到这里,也算留个纪念。
她摇头:没有,对不起哦。
他显然感到意外,抬眼环顾书店,又说:明光书店,这么好的名字。读书就是给人带来亮光,你为啥不刻个章呢?有些书店,收银台上放一排书章,读者自己就可以盖…… 卢娜有些愣神。明光书店开业十几年,她为啥一直没有刻个书章?她问自己。这些年,书店生意越来越难做,为了让那些爱读书的老顾客满意,她去省城进货的频率越来越高,事先还要上网做功课,反复选择图书书目,以便在第一时间让“性价比”最高的图书在“明光”上架。不过,忙不是理由,以前再忙,每逢端午,她也会亲自到小商品市场去挑选面料,蜡染、丝绸、蕾丝花边,做成各式各样的香袋,散发出好闻的香料气味,就像一只只小巧玲珑的五彩小粽子,送给书友和老顾客,作为明光书店的谢礼。还有中秋节,哪怕是自己设计的一张小小月亮卡片,也代表了“明光”的心意。但这两年,实际上她并不算太忙,甚至可以说越来越不忙了,顾客正在一天天少下去,那些她千挑万选购入的新书,常常被冷落在那里,封面上连个手指印都没留下。
她当然不会告诉这位顾客,她不刻书章,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刻书章。她不想让“明光”这个名字,被人盖在书页上,跟着别人走了,然后住在别人的家里,被别人的手指触摸……
不过,这位陌生客人的建议,让卢娜在那个临近黄昏的时刻,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人。他不会晓得,明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很久以前的人,确切说,是她童年的伙伴,消失在她高考落榜那一年。这个陌生顾客身上好似发出了一种超能电波,把那个被她假装忘掉的人,一下子吸出来,像一幅放大至一人高的图书封面广告,竖立在她面前。
这个轮廓清瘦、眉眼细长的中年人来过以后,他的身影常常无端从她眼前闪过,渐渐和另一张年轻的面孔叠在一起,难分彼此。卢娜忽然明白,她想的、等的那个人,其实不是面前这个买书人,而是当年的那个小男生。尽管“明光”每天都悬在店门的匾额上,漠然望着进进出出的顾客,卢娜却已经和那个“明光”生分了。是这个素不相识的人,把那个走远的人牵回来了?
那天傍晚,面对这个一下子买了二十多本书的人,卢娜拿不出一枚书章给他盖,觉得有点对不住,只好略带歉意地对他说:那我给你办一张优惠卡吧,今天就可以打九折。这几本,都是旧书,封面都被人看脏了,我按七折给你…… 他笑着说:不用不用,开书店不容易的。我在这里大概要住好几个月,假如不走,下次来,你再打折好了。
卢娜没有遇见过不肯打折的顾客,觉得这人有点好笑。转念一想,办卡是要填写他的名字和手机号的,他大概是不想让人家知道他的名字吧。下次再来?也就是说说罢了,他一下子买这么多书,要看上好几个月呢。真想问问他,为啥不去主街上的新华书店买书,他是从哪里听说明光书店的呢? 话到嘴边,又咽回去。卢娜心里其实还有更多问号,比如,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买的都是社科类的书?《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秦晖的《南非的启示》、徐贲的《明亮的对话》都是前两年进的货,封面早已被人摸得脏兮兮,每种只剩下最后一本,她却一直舍不得退货,倒好像是专门给他留的。王蒙的《中国天机》、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早几年都已经流行过了。他好像偏爱老书?大概平时没有很多时间看书吧?卢娜有点感激这个人,他好像特地来给明光书店“清仓”呢。县城还有几家小书店,从来不进这种素封面的讲道理书。所以本城的老顾客都有数,要买这种书,只能到明光书店里淘。这样一想,卢娜心里有点高兴,可见明光书店的牌子和名气早已传得很远了。卢娜用余光扫他一眼,她卖了十几年书,眼光很刁,你只要看看他买什么样的书,就晓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判断此人的学历和职业,十有八九是不会错的。不过,眼前这位顾客,让卢娜有点拿不定主意。县城附近有驻军,那里的军官士官都是书店的常客。可是这个人呢?一副文弱书生的面相,既不像穿便服的军官,更不像医生,也不像工程师,那么,他只能是一位大学教授了?当然是文科教授,理工男一般不读《巨流河》《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种书的。他买的都是历史人文类,连一本小说都没有,可见他也不是文学教授,可能是不会操作网购的那种老派教授。否则,卢娜倒有好几种最近大受欢迎的小说推荐给他,英国作家鲁西迪的长篇《午夜之子》、波兰小说家布鲁诺·舒尔茨的《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还有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年轻人都很喜欢。县城里现在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多的是,北上广刚开始流行什么好书,这里的读者就来电话催了……
这么啰唆的问题,面对的又是一个陌生人,卢娜自然不好意思开口。她心想,卢娜你现在真是闲得要死了啊,这个人跟你半点不搭界,管他是教授还是工程师呢?
卢娜没开口,他却开了口。他抽出那本巨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好奇地问她:这部书去年刚上市,你这里怎么能进到货?县城的读者,不容易买到经典书吧?我听说,《耶路撒冷三千年》连县城的新华书店都进不到几本,不要说民营书店了……
卢娜看他一眼,笑着说:卖书人总有办法的,不要小看了县城书店,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本店已经卖出去好几十本了……
她不想告诉他,为了让明光书店第一时间进到最新最抢手的书,她曾经动过很多脑筋。有个本城书友的女儿在北大读书,离五道口的“万圣书园”很近。那个女孩春节回来探亲,卢娜一次次叫她来吃饭,亲手做了梅干菜烧肉、鱼头炖火腿,就像亲生女儿回来了一样。惹得邻居说闲话:小娜你儿子高中还没毕业呢!那女孩回北京后,每礼拜都会去一趟“万圣”,把“万圣”的权威推荐“每周书榜”用手机拍了照,微信发给她。卢娜再按图索骥直接去出版社进货,快捷度自然超高。按常规,民营书店只能从省城的博库书城及县新华书店进货,这一条,也被她七拐八弯地钻空子破了戒……书店书店,有了好书,才会有好顾客!是她的回头客支撑了书店,这个他总应该懂的吧?
在他惊诧的目光里,她亲自为他把书捆好,再套上了一只大号的塑料袋,这样拎起来就稳当了,不会把书角折皱。现在人工越来越贵,很多琐杂的事情,她常常都是自己做的。书店员工是体力劳动,拆包搬书上架,文弱小姑娘做不动;肯吃苦出力的年轻人,多半是从乡下出来打工的,连书名都记不牢,她哪里敢要呢?她见过网上一张图片,一家书店招聘员工的告示,只写了五个字——要求:女汉子。书店员工的工资低,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明光书店目前总算留住了两名职高毕业生,早上九点到夜里九点,两个人轮流倒班,样样要现教现学,老板当得格外吃力。
他拎起那袋书,说了声谢谢,却不走,犹豫了一会儿,又说:我还想麻烦你一点小事,有一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叫王京生。有人推荐给我,我在省城没买到,刚才找了一会儿,也没有。但我蛮想看这本书,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代购一下? 卢娜有点犹豫。她和省里博库书城批销部门很熟,再冷门的书都找得到。问题是……这种书一旦进了来,本城没有人会看的,他如果不来买,书就压在她手里了……
他好像看出了她的难处,解释说:这次他从省城来这个县城,是出长差,有一个大项目要完成,大概要蛮长时间。他平时喜欢看书,如今独自一人在外,只要晚上不加班,就可以把拖了好几年没看的书,一本本都补上。他指指书袋,又说:你看这几本老书,我以前早就看过了,还想再看一遍…… 她记得他好像提了一句新区。她晓得县城往东的一片沙洲上,正在建一座新的小镇,听说平整土地的基础工程都已经做完了,卢娜还没有抽出时间去看新鲜。老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像一条狭长的船,搁浅在岸边。不想办法劈山填滩,再不会生出一寸空地。对于一座山区县城,政府举债发展是硬道理,不欠账发展就没有出路。这些消息都是店里买书的老顾客带来的。卢娜不晓得说什么好,再说就是不相信人家了。一般情况下,她都愿意相信人家的。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种一心挣钱的人,她好心建议说:其实呀,你也可以到网上去寻,当当网、亚马逊,网上的图书,品种多,速度快……她奇怪自己怎么突然变成了电商推销员。
他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我不在网上买书,我一向都在书店里买书。我,想让书店活下去。
卢娜心里一震,一股电流从头顶瞬间传到脚底。我想让书店活下去——除了那几位明光书店的铁杆书友,隔三岔五给她发几条暖心的微信,鼓励她坚持下去,这句话从一个陌生人口里说出来,不由让卢娜一下子对这位顾客增添了几分好感。他到底是什么人呢?卢娜有点好奇。
书店里暗下来,已经快要六点钟了。卢娜走过去开灯,啪嗒啪嗒,店里所有的灯都亮起来。不过,这几年,为了省电,她早已把所有的灯都换成了低瓦数的节能灯。
他走到门口,回头看了看天花板,转过身,像是无心地随口说一句:书店的灯光好像暗了点,夜里来买书的人,看不清书名。你看,能不能,把灯光调亮一点?
卢娜心里咯噔一声,好像有个暗角忽然被照亮了。对呀,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等了他那么多年,挂了一块“明光书店”的牌子,不就是希望他哪一天回老家来探亲扫墓,路过这条小街,一眼就看见自己的名字,然后,也就看见了她……书店的灯光那么暗,假如他偏偏天黑时经过这里,连个招牌都看不见,她不就全都白费心思了吗?说白费心思也不对,她又不是为他开的书店,而是为自己!她没考上大学,不等于没文化,她只不过是借他的名字给自己一点气力罢了…… 等卢娜回过味醒过神,眼前还没亮灯的昏暗小街上,这个人已经走远了。
这是不是卢娜后来一直在等他再来的原因呢?卢娜不知道。第二天,卢娜把墙上的壁灯、天花板上的筒灯,全都换了灯泡,书店好像一下子睁大了眼睛。二好几个月过去,每天每天,上午下午,像往常一样,店里客人很少。
不是没有人,而是没有卢娜的顾客。街上的行人多的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一个一个,从她的店门口急匆匆路过。看上去,个个都像是赶长途汽车赶火车的人,急得一刻都不能耽误。当然,闲人也有,慢悠悠的脚步,从她的店门口,走过来又走过去。眼睛在额头下骨碌碌转圈,看东看西,看天看地,看着街对面的一家家店铺,服装店美容店足浴店手机店烟酒店小吃店,只要看到一家店,一个个的眼睛就像灯泡一样亮起来,只可惜,一线亮光都不肯落在“明光书店”那四个字上。
他们难道都不识字吗?官方统计数字公布说,中国的文盲还剩下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左右……但卢娜知道还有一个数字:中国的人均阅读量,在全世界排在倒数十几名…… 那些路人,难道真的看不见“明光书店”的招牌吗?卢娜不相信。门楣上浅褐色的匾额,“明光书店”金黄色的大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只要一抬眼就看得见。那四个字,当年她专门去省城,请美院一位书法家写的,十几年前,三千块的润笔费,可以买一台立式空调了。“明光书店”在县城的这条小街上,老字号不敢当,也算是有年头的“资深书店”了。七八年前,来店里买书看书的人,挤得转不开身,都说这书店好是好,就是小了点。如今,顾客一天天少下去,这个一层九十平方米的店铺显得空落落,倒像是扩建了面积一样。这些人,为啥就不肯多迈一步,走进书店来看看呢?哪怕不买书,翻一翻书也是好的呀。
记得书友会有个老书友说过:中国人虽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但古人读书多半是为了“取仕”。今人谋官另有门道,不再读书取仕,人们也就不肯读书了。此话也许有一点道理? 那天下午,明光书店的“老板”卢娜,坐在书店临街的一小角窗边,望着街上的行人发呆。她在等什么呢?卢娜当然是在等顾客,就像一个蹲在水边等鱼上钩的垂钓者。这样说也不对,渔竿是那个陌生的买书人亲手递给她的——他应承过还会来的,他应该知道卢娜在等他拿书。他要的那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早就给他准备好了,是特地请人从省城快递来的。
也不一定是等他。卢娜心里知道,自己是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人。
书架书铺上的书,早已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没人动过,就没什么可整理的了。以前忙的时候,几个钟头一晃就过去,书架又被人翻乱了。那是以前的事了,辰光总归往前走,回是回不来的。卢娜是爱看书的人,如今清闲下来,按说应该把那本看了开头、最多看了一半的书,接着读下去。那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就放在侧身的窗台上,露出一角书签。卢娜很喜欢这个女作家,她的文字背后都是血迹,却又不那么悲伤,而有一种力量。但此时卢娜却不想伸手把书打开。不想看书,是因为没有心思,没有心思,是因为有别的心事。心思和心事是不一样的。她撇开心事问自己:就连开书店的人,都不想看书,还能指望谁看书呢?县城不比省城和首都,喜欢看书买书的人,都是有数的。虽然明光书店办了书友会,每个会员都有打折的购书卡,可是,就这百十个固定的老顾客,如今也来得越来越少了,偶尔来了,也不一定买书。二楼有个茶吧,两圈围拢的小沙发。晚餐前,看书的孩子们都散了,晚饭后来的老顾客,多半是带朋友来这里谈事情的,她多少能挣一点茶水钱,只当补了书店的图书损耗。
卢娜此时没有心情看书,但也不想看手机。她把手机调到振动状态,任凭它在柜台上发出一阵吱吱的颤动声。手机这个小东西,如今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导航、购物、打车、挂号、订票、查询……只要你想让它做的事情,它没有办不到的,像一个忠实的仆人,以最快的速度,为你搞定所有的事情。卢娜每天用手机微信处理所有的书店杂务,包括查询新书信息、订购添货付款、与省城及邻县的书店同行们交换图书信息……使用微信的成本,低廉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聘用一个四体不勤的大学生划算多了,所以,若是从经济的角度看,购买手机的投入,与它的产出相比,实在超值。但卢娜仍然和手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与这个服务周到的“贴身秘书”,始终无法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友谊。看它二十四小时躲在你的身边,像一个鬼精灵、一个影子一般跟着你,从办公室餐桌厨房卧室一直跟到洗手间,在暗中窥视你的所作所为,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简直可以说居心叵测。它看似乖巧驯服顺从,样样事情与你配合默契。然而,你在这个世界上做过的一切,都会在它那里留下痕迹与记录。你点击点击再点击你打开打开再打开你转发转发再转发……你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难舍难分生死与共,它就这样渐渐控制了你,让你分分钟记挂它想念它,离开它一会儿工夫,就像离开了心爱的人,魂灵都没有了……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她觉得自己的智商就开始直线下降,一有不明白,随时随地去问度娘。度娘姓百,长年累月住在手机里值班值夜,随叫随到百问不厌。从此,天下好像没有卢娜不知道的事情,她再也不需要去动脑筋想事情、记事情,手机像一只平面的卡通小老鼠,鬼头鬼脑尖牙利齿,成天贴着你的耳朵甜言蜜语,或是挡住你的眼睛,只许你看着它盯着它抚摸它,一个个旧日老友看似近在眼前,却又被它阻挡在千里之外。它一寸寸咬噬着你的时间,把你一点点咬成粉末啃成碎屑,然后让你不知不觉地被它一口口吞进微小的芯片里。卢娜已经感觉到了,好像不是手机在为自己服务,而是自己在为手机服务。不是手机在伺候她,而是她在伺候手机,接电话回短信转发点赞充电交费响铃静音……不敢有一丝怠慢,生怕伺候不周错过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消息。记得去年报纸上曾经有一场讨论:我们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问得好蠢,时间都到手机里去了!手机里有娱乐新闻明星结婚离婚出轨生孩子股票房市涨落楼盘开业养生保健新产品环球豪华游轮红海死海地中海冰岛巴尔干半岛巴厘岛济州岛欧洲足球联赛美国竞选伊拉克难民南美七胞胎婴儿……你只要抱着手机不放,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悉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只要拥有一台4G手机,你即刻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
然而,卢娜对此始终很疑惑:一个人,真的有必要知道世界上那么多不相干的信息吗?一生如此宝贵有限的生命,难道就这样交付给一台只会发布新闻、查询信息的手机了吗?如果一个人终身与手机为伴、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岂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傻越来越笨,变成一个根本不会用脑子的人? ……——摘自中篇小说《把灯光调亮》,作者张抗抗,原刊《上海文学》
第五篇:张抗抗《滋味》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滋味》 张抗抗 那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好像比一年还长。那几天里我整天心神不安、魂不守舍。那些只有春节才会得到的,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比如新衣服新鞋子、灯笼、风筝,还有花生、糖果、粽子、年糕、汤圆、包子„„与我枕边这个将会发出万丈光芒的烟花相比,统统地无滋无味,叫我提不起一点兴趣。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早上一睁开眼我就问妈妈,说现在可以放了吧。妈妈说,得等到吃过年夜饭,天黑了,放烟花才好看。于是那一整天里,每隔几分钟,我便抬头看钟,时间从来没有过得那么慢,天空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暗下来的。总算熬到了晚饭,丰盛的年夜饭我只草草地吃了几口,但借故放下筷子溜了出去。空荡荡的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家里的人那顿年夜饭吃得没完没了,我紧紧捏着那只纸筒东张西望,盼着大家快出来看我放烟花,有一会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终于,外婆拿着一盒火柴,走了出来。大家都嘻嘻哈哈地走了出来,很多双眼睛,在黑暗的院子里亮了起来。我把那只纸筒小心地安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开始试着在风中划火柴点燃那只纸筒的引信。我的手发抖,点了好几次才点着,扔下火柴就猛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在眼前飞舞蹿腾,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我们睁大眼睛叫着跳着拍着手跺着脚,我们不知该怎么欢迎它,也许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
1、如果把这选段分为两部份,从哪里划分开最好?请说说理由。
2、最能表现放烟花时的焦急心情的词语是:。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我焦急的等待?。
4、结尾从哪几方面来写烟花的美丽?。
5、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的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从“终于,外婆拿着一盒火柴,走了出来”的前面划分开,前面是描写我等待放烟花的急迫心情,后面写除夕放烟花
2、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3、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夸张、对比
4、从三方面:正面描写烟花升腾时的颜色、状态;侧面,一是写大家高兴而手舞足蹈的动作,二是“我”的感受
5、极力写“等待放烟花”,突出我急不可耐的心情,也为下文“放烟花”,大家美丽的欢乐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