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反思
本学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第二个学期,随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新教材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优缺点更加明显。我作为实施新课标的第一线教师,深深体会到课程改革的艰辛。以下对这学期来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一、“方程的应用”教材的设置欠缺系统,习题难易的梯度不够科学,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本中的例题只有三道,设置的课时为3节,其余的为五个探索题,课时为5节,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银行利率的计算、行程问题、调配问题、和差倍分的问题等问题以及他们的应用。部分习题的难度连初三的学生也会望而却步,例如课本P33的第11题:客车和货车分别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客车长150米,货车长250米.如果两车相向而行,那么从两车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共需10秒钟;如果客车从后面追货车,那么从客车车头追上货车车尾到客车车尾离开货车车头共需要1分40秒.求两车的速度.例如P35的问题1:要用20张白卡纸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那么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使做成的盒身和盒盖正好配套?本来这些问题是现在考试中常考的问题,也是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问题,但在教学的处理上却很容易对教师的起到误导作用,当学生在对一些数学基础的知识,例如用代数式正确表示某个量的能力还未达到的时候,就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难题,这很容易使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学生学习后普遍觉得对解应用题没有信心,连一些在旧教材被认为是简单的问题也不能解决。解应用题的能力属于综合能力,需要有较为牢固的列代数式知识,且要求会熟练运用各类公式。然而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列代数式的时候还没有体会到这点知识的重要,更少联系生活实际领会它们的作用,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与列代数式相关的简单应用题题组让学生感受列代数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系,会难以培养学生学习这部分的知识的信心与兴趣。我认为对这部分的教学还是需要先训练学生正确表达各量之间的和、差、倍、分的关系,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解题,并且各类问题还是需要用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复习公式,例如行程问题中的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利率中本金、利息、税率、其数、税后利息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背景能较为熟悉,并能建立数学模型后才进行探索有关的问题,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数学语言的表达与规范的尺度。
“让人人学习必须的数学、让人人学习所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要改变在教学中消除原来苦涩严谨的数学表达形式。但是在考试的指挥棒还没有根本改革的时候,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却会显得无所适从。例如原来的一些表达因果关系的符号“∵、∴”都不再出现,一些解题的步骤在不同的例题强调的程度的差异也很大,那么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要答成怎样的程度能行呢?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应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呢?我在本学期中段考试的时候遭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已知在△ABC中,∠B=40°,∠C=60°,AD是角平分线,求:(1)∠BAD的度数;(2)∠ADC的度数。一些学生这样解:(1)(180°-40°-60°)÷2=40°(2)40°+40°=80°结果这位学生只得了这道题6分中的2分。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呢?对一些解题的格式我们能不强调吗?当学生拿着这份试卷问我错在哪里的时候,我应该如何解释给他听呢?
三、课堂中合作学习在实践中难以实施。
由于学生的差异较大,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性不高,常使一些教学环节不能按预期的计划完成,或操作出现困难。例如第八章的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能按要求进行收集生活的平面图形的实例的学生比例很少,那么这节课作为教师的你在课堂上应如何处理?另外,一些问题本身很难回答,但在课堂上却出现了,那么教师如何组织呢?例如第九章的“从部分看整体”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探讨与研究(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或组间交流):怎样估计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野鹿?要求写出具体方法。这样一个问题,本身与课本中的问题“一个鱼缸有多少休鱼容易数出来,可是,怎样知道一个池塘里有多少条鱼呢?”在研究上有本质的区别,教师也很难提供一种能符合生活实际的解答方案,这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内进行合作学习呢?
本学期在教学还未完成,很多问题还会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通过这阶段的反思,使我加深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只有用高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使工作少走弯踣,才能使工作的效率更高。
第二篇:新课标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探究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xx)13-243-01
今年广西高中新课标正式启动,为广西高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和现在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理论要与时俱进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还要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在讲授“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星期一,那么今天后的第8200天是星期几?”,这必将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然后告诉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二项式定理,这个问题马上就能解决,这样同学们学项式定理的愿望就更强烈。又如在讲“概率”时,可问学生:“你知道你买一张体育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吗?”像这样创设引入数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培养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体验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增、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其实,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发动学生,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中,存入银行的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使用;电话是怎样记费的;买房(汽车)贷款用什么方式还;跑运输运费怎样计算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到处有数学,生活真的离不开数学。
四、老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学生是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以前每次上课,总是担心学生一时得不到答案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于是尽快给出答案,现在觉得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新方法的形成。
五、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要重视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课堂教学;定位;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xx)11-0227-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对师生关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发展课题之一。
一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因此学生自己能够明白的就不需要教师进行讲解了,这样可以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同时还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可见,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创新与发展。可见,学生是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中心,教育教学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1.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学生参与到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对学生自身的兴趣、水平以及发展需求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
2.要让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主要是因为高中生在心理与生理上基本上都处于发展的成熟期,因此教师因该对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有正确的了解和把握。不仅要熟悉他们成熟的方面,还要以恰当的标准和眼光来要求他们。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发展。
二利用交流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从总体上来讲,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与组织作用,因此需要在组织方式上灵活应对,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当学生对某个问题需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时,教师就应该将这一问题放给学生,这样他们就可以从问题出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论。
与此同时,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自身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学会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从整体上讲,教师在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是一致的,但学生的掌握情况却千差万别,对知识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与掌握。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容易影响课堂教学措施的有效落实,并且也没有学生的主导性可言。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发展性问题。
1.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有效有法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中,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探求的先导,因此好奇心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最有力表现。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并且是恰当的情境中对矛盾进行揭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在地理课堂当中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方法就是一种思维方法,可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对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为中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探索与创新。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不同的学习环节进行阶段性的学习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对于个别的同学,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找到并掌握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实行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教师自身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教学热情和专业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过于呆板,从而造成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也不认真对待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良好的发展,一定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和掌握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思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薛彩霞. 新课标下的地理课教学反思[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xx.(29)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3
新课改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比过去更多更高的要求。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时间、给学生问题、给学生难题、给学生对手、给学生机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作为政治教师,要能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三个“不要”
一、要善于给学生机遇,不要讲解太详细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悬念、给学生难题、给学生对手、给学生机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把知识点讲的很清楚,很详细,但是,教学效果却又不怎么尽如人意。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说的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用“嘴”在“生吃”知识,而不是用脑把它化为自己的知识。长此下去,学生的心智便会越来越处于疏懒的状态,养成依赖的心理。如果老师的教、造成了学生的.不想学,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老师如果在教学时把知识像剥柚子―样,一层一层撕开,喂给学生,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挤掉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相反,如果我们在政治教学中,给学生制造一些内容的悬念或有意的忽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反而会使学生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当然,反对老师讲的太多,并不等于说老师就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去漫无边际的发挥了。我们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程度、思维发展状况,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另外,不要老师在教学中讲得太详细,老师就必须更多地设情境,诱发学生勤于思考。老师要善于经常性,又能恰到好处地置疑设问。设疑为了引趣,学生通过思考、解答、提问,不断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要善于给学生时间,不要占有课堂的全部时间
新课改要求教师善于给学生时间。教学过程中,课堂40分钟,我们既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完全占有了这几十分钟,使课堂成为老师的天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后,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做,避免了政治课的说教、枯燥,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有了效率,有了生机。
三、要善于整合教学手段,不要让电脑、投影屏幕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部代替了你的板书
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样的今天,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到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源源不断向学生输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大量信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的,这样的老师实际上舍不得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让人觉得有“穿新鞋,走老路,贴标签”的嫌疑。我们知道。咱们中国画追求“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透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何况教育,它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它在信息量、视觉效果等方面确实比传统的粉笔盒黑板更具有优势,但是,黑板在教师的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其实,富有艺术的板书,它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教学内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4
【关键词】 化学;教学;理念;过程;实验;反思
教学反思也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当前,新颁布的《国家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其教学理念,依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我国目前化学教育教学现状和要求,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求反思的层面很多,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 教学理念上反思
“新课标”要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而本人在教学中注重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
如在讲到乙醛得氢还原为乙醇,得氧氧化为乙酸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两过程中乙醛醛基碳原子氧化数的变化,从而与无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统一,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得氢是还原、得氧被氧化,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他们终生学习能力。
2 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思、课中思、课后思。课前思主要是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课中思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瞬间反思,它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至于课后思则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内容最广、形式最为多样的一个反思过程,其主要类型有“课时思”即一堂课下来就进行总结思考,写好教学日记,这对第一轮高中教学最为重要;再有为“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接着为“月后思”对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为教学承前启后作必要准备;最后是“期中思”或“期末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分析,通过对考试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学生座谈等形式对教学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当然还有时间跨度更长的'一个学年甚至于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对于宏观反思本人认为要注意与时俱进,使自身教学经验与“新课标”要求进行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境界。
3 教学方式上反思
常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法基本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新课标”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基于上述要求、本人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大胆采用先讲授中学化学理论知识即原子结构、电解质、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然后在已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都得到充分发展。
4 实验方法上反思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的发展与化学实验方法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然而,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化学实验方法远未能反映化学学科发展现状,实验方法的单一或陈旧减弱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和兴趣,一些原本应由化学实验所体现问题却被不严密的思辩和理想化的数学计算所代替,难以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结构、性质、规律的建立主要靠系统的实验研究所得到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方法上的创新,在实验安排上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融合,增加探究性实验的比例,或将验证性实验作为探究性实验的一种活动形式等等,事实证明以上做法都大大调动了学生在实验形为中的积极性,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完成实验及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和结论等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各种能力。
以上便是本人在高中化学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探索,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终生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会不断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进自已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因而教学反思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愿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郭思东.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课程、教材、教法》 20xx(1)17-19
[2] 刘登学.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中学化学》20xx(6)28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如何?我们的老师现在都会这样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本人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与勇气,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促进教学观念(特别是自身存在的内隐理论)改变的强有力的途径。
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那么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1强调教法、学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
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2质疑反思的培养
通过现状调查,看出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缺乏有目的、有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后的.反思。学生的质疑反思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要有目的设计、训练。因此要培养质疑反思能力必须做到:⑴明确教学目标。要使学生由“学会” 转化为“学会――会学――创新”。⑵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觉建构的学习过程。⑶改善教学环境。⑷优化教学方法。
3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那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和元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综合性、创造性、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对于书上个别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面上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7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8
新标准课程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设计任务?
1、任务要真实。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教八年级上册unit5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某同学生日要举行一个晚会,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你是接受还是拒绝,用英语又如何表示?班级要召开新年晚会,你如何邀请科任老师?
2、任务要可完成。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
3、任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如上unit4时,我们可先设计一个这样的任务:who how how long
然后设计这样的任务:who how how far howl ong
4、要注意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我做到了数学活动不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我对本节课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上课和对本课新的理解,说说我本课的不足。
1、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没有及时掌握和关注。课堂中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我没有关注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2、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前松后紧。由于时间紧,巩固练习比较匆忙,练习不到位,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如果在教学6时,在节约出时间分配给后面7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数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试图想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因为我考虑不周,学生在说6和7的组成时手势各有各的方法,我当时也没有指出说明。
4、在课快结束时,我看到其他班有的学生出来活动了,就以为停电了,已经下课了,所以后面游戏快速结束,也没有全课小结。
本节课,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紧紧抓住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逐个突破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本人水平有限,在上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这有待我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反思
多年来,我一直在语文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实践着、探索着,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认识,但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反思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穿着新鞋走老路。
新课程实施关键在教师。虽然在参与课程改革前,每位教师都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课改培训,但为期一两天的培训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又何况有些教师在参加培训时,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他们平时不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更新教育思想,不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他们只能穿着新鞋走老路,无创新无创见。
例如:某些语文教师在专题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把整个专题的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课文归课文,一课一课地上;有关的古诗文归古诗文,一首一首地教;参考资料归参考资料,一个一个地讲。学生很难很好地把握整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专题课是新教材新增设的一个部分,语文教师都把它上成了不折不扣的传统课,更何况是其他课文呢?如果语文教师仍这么上课,语文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下去?
反思二:部分教师课程能力缺失。
自从正规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以来,教师和课程就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育行为以课程为载体,课程的组织实施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和课程两者相辅相成。教师课程能力作为教师与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路线,决定着课程功能的转向,是课程价值与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和本质性力量。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课程能力并不被高度和普遍重视,表现在:首先,大多数语文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知识现状,只知道按照教育部门和专家确定的课程内容教会学生某种既定的、死的知识,而不会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对给定的课程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其次,部分语文教师实施课程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单一。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不创设相关教育环境,不设置问题情境,不善于启发学生,不与学生互动。再次,语文教师学科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多年来,部分语文教师常把自己禁锢在语文学科壁垒之中,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交流,缺乏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部分语文教师的学科视野显得短浅狭窄,综合课程素养能力显得苍白无力。最后,部分语文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能力。虽然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与语文课程相关的丰富的资源,但部分语文教师至今仍未能很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仍然是依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将语文教学进行到底。
反思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流于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对语文基础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使语文课堂丰富、新鲜、立体、活泼起来。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流于形式,使它成为弥补自己教学内容苍白、教学功底薄弱的点缀、装饰。更有一些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进入了误区:平时上课不用,只待上公开课用;开设公开课非依赖多媒体不可,否则就上不好公开课;用了多媒体的公开课,不管其实质怎样,就一定标榜是好课。这就使现代信息技术没能真正恰到好处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辅助教学的功能,而只是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伪劣的、蹩脚的装饰品。
反思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欠实效。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听讲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由注重结论转变为关注过程,获得体验……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实施,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缺乏实效。如有的教师动辄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即往前往后、往左往右一凑。也有组织得好的,但多数情况下是或各说各的,或互相推诿,或一人一说到底,其他人则不动脑筋、无所事事。有的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布置得不够明确,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显得盲目、被动;有的教师布置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有的教师没有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调节合作学习的时间,单从主观愿望出发,想要学生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想要学生合作多长时间就合作多长时间;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无法有效地合作,无法真正地合作;教师袖手旁观,或做自己的事,对学生合作学习不实施监控,导致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欠实效,这不仅背离了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的初衷,而且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期如此无效的合作、探究,还会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反思五:非语文活动过多。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11
一、师生主体错位
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环节的基本矛盾。我们虽然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毋庸质疑,但是从实际的、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至今,课堂教学中还尚未真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忽略了学生的学。相反,有些教师利用新教材组织了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但是,也只能说它是一种表象而已,“花拳秀腿”,没有实际的意义。有的教师在处理该教材的过程中,要么出几个问题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试讲,要么搞些同步导练就算“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获得真正的英语交际能力。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要不断地转变自己的主导角色,或者充当总指挥,总导演与裁判员的作用,构思,编排,组织和评价课堂练习活动,或者“传道,授业,解惑”,充当英语基础知识的有效讲解者,或者充当“划船水手”的作用,与学生平等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等。
二、滥用教学媒体和教具
新教材突出了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时代感强。因此,若能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就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枝粉笔、一张嘴,从头至尾一言堂”的局面,若能将媒体使用恰当,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准确模仿与交际,而且,能够很好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显示其直观性与化繁难为简易的最优功能。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教学媒体,以机代人。该用的地方使用,不该使用的地方也使用;该用的教具用,不该用的教具也“闪亮登场”。结果,整节课鼓声、钟声、歌声、欢笑声与吵闹声不绝于耳,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喊杀声一片的“古代战场”。
三、只构“别墅”,不建“难民营”
这里的“别墅”指代班级中的优等生,“难民营”指代后进生。我们承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等生是班级学生的楷模,是引领班级前进的一股积极力量,教师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是,后进生与优等生一样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潜能。课堂上,教师应考虑到后进生实际情况而因材施教;生活与学习中,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心理上,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断进步,追逐并且尽快赶上优等生。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新教材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应试教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课堂上便以自我为中心,搞纯粹的个人才艺展示,忽略了教育是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可塑“资源”的白白浪费。
四、满堂问现象十分严重
提问的艺术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是合理运用设问,设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合理使用设问,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设问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创造性地设问,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今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有的教师满堂问、浮浅、简单问和一节课反复不停地问,依靠问多而统领整节课,这种课堂教学方法给人的感觉是教师口若悬河,累得要命,而学生听得疲惫不堪,极度紧张,课堂教学并无新义,一问一哄,形式热闹,实则无效。
五、唯书而教,照本宣科
该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待新教材单元材料的合理处理上,因为新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而且,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编排打破了以往的对话课,阅读课,语法课及练习课等的固定课堂教学模式,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因此,不少英语教师对于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套教材。在没有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下,硬套用英语的“五步教学法”。结果,在备课中只是重视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考虑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实际,自己课前没有充分备课,没有完全消化以后再创新的教学劳动过程,将新教材当作“圣书”来缴,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按部就班,照猫画虎,人云亦云,最终,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六、只重教法,忽略学法指导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12
《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13
一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实践探索中得到逐步提高的。教学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和智慧,使教师能探索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甚至实现自我超越。教学反思的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
1.初步实践:发现问题
及时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许是自己脑海中一个灵感的闪现,或者是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是通过与同事、同学交流得到提示和意见等等,都能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纰漏与不足。
2.基本理论:分析问题
通过对发现的问题的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和理念,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形成基本的、系统的理论认识。
3.指导实践:实施策略
基于明确的问题和系统的理论,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从而指导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活动。
4.提升理论:解决问题
依据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在这一过程中,仍然能发现新的问题,再通过分析问题,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理论和认识,从而又开始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如此往复循环的反思,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高,只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
二
笔者以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为例进行教学反思。本课思路很清晰,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罗列各朝代的史实,自秦至清加强皇权、消弱相权的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制度。由此,课堂上简单地给学生列出了这一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秦朝: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西汉:内外朝制度,中朝为决策机构,加强皇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大都品位较低,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二府三司,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
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
管理财政权,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朝:一省制,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明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设内阁,行使实际上的宰相权力,只是与以前相比被严重消弱。 清朝:清初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央机构;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成立军机处,成为执政的最高权力机关,完全听命于皇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最后由学生讨论,并绘制一幅中央机构演变的简图,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及其发展趋势。本课看似简单实则抽象晦涩,甚是枯燥无味,学生也反应很平淡,课堂气氛沉闷。课后,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和错误:
第一,本课只是采取教师直接讲述的方法,不能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问题,也很难深刻把握各朝中央机构改革实质和影响。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了解每个朝代的制度,以及总的发展趋势,这都是课文中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没有更深入的逐一分析和比较各制度前后的联系与变化,因而不能形成清晰地脉络。
第三,学生虽然参与讨论,但是由于设置的问题比较抽象、僵硬,使整个课堂缺乏轻松、自由、和谐的气氛。
三
高中历史新课改理念要求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更深刻的分析问题,更透彻的理解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解决办法:
首先,向学生展示更有趣、更直观的史料。如《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的漫画,宰相“坐———站———跪”的变化使本课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形象生动,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分析朝代之间制度的演变,比如: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清的内阁制等演变过程中的联系和变化,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置不同层次和梯度的问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反思,并在研究和课堂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才能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14
《除法》是二年级下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12个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4相加,一方认为是4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是12?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
第三篇:新课标教学反思
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
一、师生共同合作,快乐发展
当今社会不停进步,科技日益千里,每一个科技成果并不是*个人就可以取的,而是一群人合作努力的结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独生子女比例占相当大的今天,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人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所以我们要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途径之一。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旋转对称"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图形旋转60度之后,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量度两个图形之间的变化,分工合作,得到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大小不变的结论,然后推广到一般的情况也成立。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适当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究研,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过小组合作讨论时,容易声音过大,造成对别的班级影响,而时间要控制的很好,不然时间会容易浪费;而对于那些还注意力较不集中、比较爱说话的学生,还更应有耐心和关注,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学会尊重别人,这是我觉得要注意的问题。
二、数学要*近生活,缘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人人学习有用数学”,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探索新知。例如: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时,我就结合大量生活上出现的平行四边形图案来讲解,要同学举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时,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或到银行、所在的地区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我还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信手拈来,数学无时无刻不在身边。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数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
三、老师要转换角色,当好引导者。
以前的老师的角色就是主角,主动权在老师手上,但新课标要求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助手,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角。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时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四、让学生大胆提问题。
我觉得能提出问题才是好学生,证明他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在问中学,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我有时还故意说错话、做错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改正,使学生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每一节课都要留下最后约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所学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有时问题虽然问得很幼稚,但却体现出学生的认识实际,我不可讥笑,一定请同学或自己给予解答;有的问题显现出本班学生在理解知识方面的易错之处,我在备课时可能忽视了,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强调,这时正是补缺补漏的大好时机。有的问题可能是未学过的,今后才能解决,这时,要予以表扬,并告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预习什么内容。
第四篇: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反思
刘丹
在六年的高中教学生涯里,我“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It doesn’t’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
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这阶段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有有耐心、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成长。
我们的情况
身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我对于新教材的教法心里没底,虽然有进行培训。
在教学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文理分科早,理科氛围浓,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少,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反思和今后计划
而最近两年湖北高考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试卷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法、句法、结构,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比较简单。强调语言运用,突出语言的交际化。考生要做好题,就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与课文挂钩很紧。从多次考试中暴露出我班学生的问题:基础知识不过关,学过内容一知半解,导致单选和完成句子题型做的不好,作文乱用词汇,完形填空中词汇题错误较多。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也对此制定了今后计划:
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时刻都要抓紧基础课本关。加大督察力度。同时要培养学习习惯,采用二个方面(即: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实践中证明实用性较强,经过高一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性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
二、高三阶段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三,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输入量就大大增加,综合能力也随之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互改能力,一则减轻教师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二则帮助学生找到了英语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过能力是发展的,不能强化训练能力,而是要贯穿在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困惑
这次新课改是以模块的形式,以单元为单元的教学也细分为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但马上于今年八月全面铺开的新一轮课改又将如何发展?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我们的考试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第五篇: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
教会学生,先教好自己
河北定州中学刘知
听海淀区教研员黄玉慧老师的讲座。也很受启发。教给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当然,这话说起来很简单,实际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
她还说,一个成功的老师在给学生传递自己有效的阅读体验。
她例举了《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得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很多方面高于考纲。所以,要仔细地研读课标,认真地落实课标要求。
我听到这里的时候,羞惭汗颜。
我们的教学只是处于茫然的状态,只是跟着高考题型走,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教学。
她认为,高考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感到了很多的隔膜。很多地方,我们做的确实很不到位。每日像陀螺一般地运转,结果,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提高多少。
重复性的工作做得不少,学生累,老师也累。语文的兴趣渐渐消磨殆尽,只剩下了责任和要求。
看来,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在教学生之前,需要教好自己啊。
另外,程翔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别致的作文教学课。有方法引路,有示范朗读,有他自己的思考。声情并茂,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记叙类文体写作的几种技法。
其实,早在99年来北京学习时,就听到过程翔老师的讲座。娓娓道来,没有故作惊人之语,贴合着语文教学的实际。
时隔十二年,程翔老师的教学智慧,早已经润泽北大附中的莘莘学子了。他讲到了正视学生的个体感受,还学生以人格的尊严。这点我深有同感。我觉得最不成功的老师,就是把学生批得一无是处,然后,剥夺了学生的自信,明明是缺少阳光的照耀,兜头却是一场倾盆大雨。呵护,平等对待,尊重,是作为一个老师最起码的信条。
记得有句很经典的话,如果你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你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那你就生活在地狱里。
所以,为了避免我们除了教学本身的繁重任务之外,还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怎样对待学生作为终我们教学生涯的必修课,虔诚地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