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四首(大全)

时间:2019-05-15 11:2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四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四首(大全)》。

第一篇:诗歌四首(大全)

《快与慢》

小时候,日子过得好慢,一天望不到黑,一年望不到头。

总想快快长大。

现在,节奏越来越快,刹不住,也慢不下来,渐渐吃力,吃紧。

一不留神,就三十,四十了。

每次回家,看到衰败的老屋,和年迈的父母,更是胆战心惊。

如果我未长大,父母未老,多好!

《叶耳约我去登羊台山》

叶耳打来电话,约我周五去登羊台山。

叶耳能说会侃。这次我倒要见识一下,看他如何把一座山侃成一首诗歌。

然后,我们聚餐,喝酒,吹牛。

再在晚上的诗歌朗诵会上,让他把那座山又给变回来。

《那个红苹果》

那个红苹果,在梦中二十年,现在,贮藏在冰箱里。

你一直留着,到最需要的时候。

只是,千万别停电。

《他嘴角的饭粒》

酒足饭饱后,他很威严地打了个嗝,用纸巾擦了一下,走了出去。

所有看到他嘴角那粒侥幸逃脱的饭粒的人,都是一些饥饿的孩子。

《在这个和谐的城市里》

我们吃同样一种米,喝同样一种水。

看同样的新闻,忍受同样的规章制度,接受同样一群人的干涉和监督。渐渐地,我们开始用同样的语调说着相同的话语,晚上,抱着相似的美女做着内容相同的梦。

在这个城市,我们越来越像同一个人了。

第二篇:外国诗歌四首

永远的诗魂

──《外国诗歌四首》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高级中学 韩伟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都以自己的热情和思想书写着优美的诗篇,《外国诗歌四首》仅仅只是一个代表。这些选自不同国家的代表诗人的名作从不同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体现了诗歌的共同特点,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

一、俄国·普希金《致大海》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遭到革职并被遣送回乡。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联系自己的遭遇,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诗人主要把握大海的一个特点──自由奔放──进行表现,再联系与大海相关的两个人物──拿破仑和拜伦,借此抒写自己渴望自由的精神和情感。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材料。他看到的大海除了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外,更多的是听到它忧郁的怨诉、临别时的呼唤、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感受到的是黄昏时分的寂静和反复无常的激情。之所以使用这些词句,是因为他把大海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将自己心灵的悲哀、愤激和不平表现出来,体现了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到了他仰慕的两个英雄──拿破仑和拜伦。显赫一时的拿破仑被囚禁于荒凉的海岛并最终死在那里;而“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拜伦虽然倔强地奋斗过,但终究为自己的祖国所不容而客死他乡。写两位天才的离去,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失去自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写法上,诗人运用拟人与呼告的手法。全诗将大海比作自己的朋友,采用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便于直抒胸臆,表达心声,感染读者。而感情上,本诗虽有忧郁的低诉,但总的说,热烈奔放,自由不羁是本诗主旋律。

二、英国·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

如果说,普希金的《致大海》是诗人对着大海这一具体的物象而从多方面进行联想和想象,那么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则是对一次经历的追忆。该诗写于1805年11月,是诗人游历苏格兰后所写。诗人向我们描写的是一种具体的情景:高高的苏格兰山岗上,一个孤独的收割女在歌唱。他首先向我们展现了收割女的勤劳而充满活力:“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劳动的人与静穆的自然和谐统一,构成了一幅亮丽的风景。这位年轻的姑娘“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却又为这风景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接下来,诗人

便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歌声的作用和内涵上。

首先诗人通过衬托比较来展现收割女的歌声。荒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的嘀呖啼啭,僻远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报春杜鹃的鸣唱,都是优美动人、给人无尽的勇气和希望的。但就是这样的鸣唱,也不如“收割女”歌声的“暖人心房”、“动人心肠”,通过衬托体现了歌声非同寻常的感染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的感染力呢?因为收割女的歌唱的内容让人忧伤。但是姑娘唱的是哪一首歌没有明说;其内容是什么也没有明讲,诗人只是通过一系列的猜想:为过去忧伤,不幸的往事,很久以前的战场,当今的生活,将来的日子„„这些猜想把诗歌的内涵引向了更深更广的所在,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感受,从更丰富的情感,更广阔的时空对这歌声加以诠释和呼应,去体味这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诗人自己也被这歌声深深震撼,“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写作特点上,该诗清新朴素,自然流畅,如风景画般的明朗和宽广。内容引起广泛的共鸣,从而深化了意境,增强了普遍意义。

三、美国·狄金森《篱笆那边》

如果说,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是直接的取材于诗人的一次经历,那么,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则是诗人创设的一实一虚两个情景:孩子和篱笆那边的草莓(实),上帝和篱笆那边的草莓(虚),通过对这两个情景的对照表现,抒写了诗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前一情景中,孩子对篱笆那边的草莓有着强烈的愿望,他想爬过篱笆,得到那“真甜”的草莓;而且他也有能力,“可以爬过”篱笆。但他的心灵受到了约束,因为那样做,“上帝一定要骂我!”而后一情景中,诗人通过内心独白向我们昭示着:上帝如果是孩子,也会摆脱束缚,摘取草莓,只要“他能爬过”篱笆!

作者借此表达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在追求美好事物的时候,人们往往有所顾忌,受到一些固有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不敢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最后诗人实际上是在呼吁:回归童心,冲破束缚,大胆的去追求美,拥有美和自由。

本诗短小精悍,充满童趣,体现了女诗人特有的温婉和细腻。表面上看宛如童谣,实际上却如寓言一般深含哲理,发人深省。

四、匈牙利·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如果说,狄金森的《篱笆那边》用了一个象征物──草莓来比喻美好的事物,那么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则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格式,来展现诗人内心的激情。

内容上诗人使用大量的比喻: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来自我比喻;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比作自己的爱人。这样两相呼应,互相映衬,突出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一切甚至生命的挚爱之情。而且这些比喻中,前者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后者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

以秀美之感。

在结构上,使人采用了排比段的形式。全诗5个自然段,都用“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的格式,形成排比段,这一结构回环往复,构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情感象征上具有双重的含义。首先我们可以直接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同时我们也不妨把这首诗可以看作一首爱国诗,诗中的“爱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挚爱的祖国,表达出诗人愿意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事实上,诗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1849年1月,在参加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中,诗人献出了他年仅27岁的生命。

这首诗以激越的情感动人,热情奔放,酣畅淋漓地抒发感情,同时回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

第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15.《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Ⅰ.《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Ⅱ.《次北固山下》

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Ⅲ.《钱塘湖春行》

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七言诗句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5.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8.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Ⅳ.《天净沙·秋思》

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一生着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4.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初中语

一、教 学 目 的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五)背诵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本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2.梳理作品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春夜喜雨》的题眼是“雨”字,而《钱塘湖春行》的诗眼就是一个“行”字,一贯而下,统摄全篇。在作者“春行”之时,移步换景,美好春景化作诗人笔下的一串串意象。这些春季典型的意象,成为全诗,引人注目的焦点。

“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堤” 自“孤山寺北贾亭西”起,行至“白堤”,作者选取的都是最能表现“春”的景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春雨过后的西湖,水色天光,波起波平;“早莺争春”“春燕啄泥”写尽初春时节的生命活力;“乱花迷眼”“浅草新长”将花草的整个生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联更是直抒胸臆,以一个“爱”字,一个“不足”点明——作者在早春风光中的无比喜悦、热爱之情。

1.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本诗在内容理解,情感体会上的难度不高,抓住意象则能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思。但本诗最大的成功之处,除了移步换景,不着痕迹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一系列极具表现张力的字、词。这些点睛之笔,使本就春意盎然的诗歌,平添一份生命力。

“早”莺、“新”燕。一“早”一“新”,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早春的别致而新鲜的景象。“渐欲”两个副词,取代了动词的效果,表现出春季“乱花”自含羞待放到娇艳怒放的整个过程,极具动态感和生命张力。硬是将原本一时一刻的景象表现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生长过程。“才能”与“渐欲”对仗,表现出春草新长时的“新”“嫩”感。

这些字、词,紧扣一个“春”字,也将整首作品推向了一个艺术高峰。值得品味。

2.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陶醉在西湖早春风光中的愉悦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张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四、教学程序

(一)唤起旧知,交流所搜集的材料,引出新课。

教师导入: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你能简要地说说它们抓住了西湖的什么特点来写吗?

学生回答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学生听配乐范读录音,听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教师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头脑里想象西湖美景。

(三)探究问题一:作者游览西湖的行踪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四)探究问题二:写了几种景象?是哪一个季节的?

学生朗读,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明确:通过湖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充满活力。

(五)实践合作活动一:你能为这首诗配上插图吗,要求必须能体现诗中的景物。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开始绘图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创作完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六)实践合作活动二:你能体会到诗歌里所描绘的早春的美景吗?请出二位学生扮演人物角色,边走边说看到了哪些景物。(配上愉快轻松的轻音乐。)

两名学生进行活动(介绍地点,景物,心情),其他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七)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八)全文总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设计思想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时代远久,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若采取传统的“串讲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沉闷没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学生喜欢学习这种知识,并为之展开积极活跃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而这关键在于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古诗文教学课堂应尽量让学生“忙”起来,让学生的“手、眼、口、脑”都忙乎起来,让他们乐于参与,勤于动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作画,培养想象力,创设诗歌意境。我国古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誉,初中课本所选的古诗几乎都可以配上插图。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初一学生即使能够把它背诵下来,也难以体会到多少美感。那么就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吧!鼓励他们把诗中的“莺、树、燕、花、草”等物象勾画出来组成一幅画,你将会发现学生的创作热情是那么高涨。等到学生画好了,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的是一幅幅含翠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灿烂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的图画。笔法虽然稚拙但绝对充满着盎然的春意,即使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绵绵不绝的春意。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背诵全诗就轻松自如了。

二、倾听诗乐,强化想象力,感受诗歌意境。诗歌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诗就是为和乐而作。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在教学中若能把它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将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诗中的情感氛围,感受并体验着诗人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这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诗歌文字的精妙。

三、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体会情感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体会诗文的情感美。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

四、用心动脑,编演课本剧,培养创造力。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编演课本剧,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篇:外国诗歌四首

外国诗歌四首

一、重点、难点与对策 《致大海》作于1824年。这一年,普希金遭到流放。在此之前,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奔放而自由的抒情,是《致大海》最重要的特色。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笔,纵情抒写大海。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向大海倾吐自己的苦闷之情,借大海表达自己的理想向往。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诗人作为抒情主体,获得一个壮阔如大海的抒情形象。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我一无所求》,题目为编者所加,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诗人对所爱的人一往情深却一无所求的心意;诗歌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底片》从小处着眼,以小显大,以一个小小的“底片”为写作对象,引发人深深的思考。《黑八月》抒写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日子,现在也爱如黑八月一样的黑暗日子;诗歌意象鲜明突出,情感态度明确坚定。学习重点: 1.领会本单元选编的几位外国诗人的个性风格,感悟他们的诗情诗意。2.初步认识中外诗歌的不同风貌。学习难点: 理解“大海”这一诗歌意象;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把握《底片》一诗富有哲理和思辩的诗意;感悟《黑八月》所呈现的宽厚的人生胸襟。学习策略: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了解外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学生可借助网络平台,作一点课外延伸,进一步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二、基础与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闪烁shuò 絮xù 语 迷惘mǎng 喑yīn 哑 B.峭qiào 壁 倔juã强 喋diã喋 薄bó 雾 C.柔嫩nân 嗡wēng 嗡 湿shī 婆 钏chuàn 镯 D.体谅liàng 寂jì 静 一摞luó 啜chuò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下乡体验生活期间,他住在一间风雨飘摇的土屋里,衣着打扮也很土气,俨然一位典型的乡巴佬。B.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释放了被他们扣押的三名以色列人质,可以色列却投桃报李仍然对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实施了暗杀行动。C.李华这次全市统考获得了第十名的好成绩,非常高兴,回家的路上一蹦一跳的,步伐犹如蜻蜓点水一般轻盈。D.希望某些领导人少说些空话,多干些实事,真正为社会弱势群体谋福利,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3.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2005年全国Ⅱ)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C.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D.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4.下面对本单元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致大海》的诗人独自徘徊于大海的岸上,领略她的“黄昏时分的幽静”、“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时而庇护渔人时而让渔船覆没的“喜怒尤常”——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的奔放自由性格的折射。B.《我一无所求》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富有画面感和色彩感是泰戈尔抒情诗的一大特点。C.《黑八月》描写的雨季应该是非常漫长、晦暗的,但是诗人却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叙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宽厚的接纳,反映出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D.《底片》在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单一和多样等等方面形成了一种张力,因此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在表现方法上,本诗采用了白描、独白的方式。5.对下列有关《致大海》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这里的震惊是指拿破仑对俄国的征伐事件。B.“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这里表现了诗人对投身希腊革命的诗人拜伦的崇拜。C.“正象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这是赞美拜伦,更是赞美大海。D.“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沙皇统治现实的失望。6.下面是某中学对一个班46名学生心态所作的调查,请用一句话对下列调查作出结论。(不超过10个字)①你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什么?18人选答“找到一个好朋友”,14人选答“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②你最大的苦恼是什么?17人选答“没有知心朋友”,13人选答“不被别人理解”。③你受委屈时向谁诉说?29人选答“朋友”,17人选答“独自忍受”。④你对家长的最大希望是什么?17人选答“该自己做的事让自己做主”,16人选答“感情上的理解”。答: 7.仿照下面的一首小诗,续写一节诗,要求使用比喻的手法,句式和例句相同。情是 仿写:情是 跳荡的火焰艳木,,火

焰炽令就

热人会

鲜陶熄醉。

但若不添柴加灭。8.文学常识填空: ⑴普希金是(国别)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被称为“ ”。诗体小说 是其代表作。⑵出生在 诗人 是推荐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13年,他因创作了诗集 而荣获诺贝尔奖。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4题。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我沉静地站立着。我没有说出一个字。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我提着空桶站立着。我没有走近你。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9.“我一无所求”的标

加,你

合理吗? 答: 10.“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几句 诗中

法?

如何? 答:

11.诗歌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请自选

评述。答:

12.“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两次,请分析其“重复”的原因? 答:

黑 八 月 沃尔柯特 这么多雨水,这么多生活,正如这黑八月 肿胀的天。我的姐妹——太阳 在她的黄房间里抱窝不出。„„ 所以当你——我的姐妹 重新出现,用你体谅的眼 和繁花的额分开雨的珠帘,一切都会同往常不一样了,真的(你看,他们不让我如我所愿地 爱),因为,我的姐妹呀,那时 我将已学会爱黑暗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爱黑的雨白的山,而从前,我只爱我的幸福和你。13.这几节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①夸张 ②呼告 ③比喻 ④反复 ⑤比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4.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⑴这么多雨水,这么多生活,正如这黑八月/肿胀的天。答:

⑵我将已学会爱黑暗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爱黑的雨白的山,而从前,/我只

我的幸

和你。答: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20题。啊,向阳花① 布莱克② 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朱维之译)【注】①诗歌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更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②威廉·布菜克(公元1757年一1827年),杰出的英国诗人和画家。15.诗里的“向阳花”是 的象

征。

”,是对的真实写照。16.“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一句诗用了 修辞方法,其作用是。17.诗歌全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诗意表达“显”与“隐”的角度,比较一下诗歌

达的特色? 答:

。明天,天一亮„„ 〔法〕雨果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我就动身。我知道你在跂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怀着忧心,倚着背,交*着手,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闻家驷 译)18.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诗人却说“我知道你在跂望”。为什么? 答: 19.“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

效果? 答:

20.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的? 答:

三、课后反思 读《致大海》,要了解大海这一意象的本质特点。它自由奔放、任性不屈;而且大海也是壮美的;拿破仑与拜伦在诗中以其各自经历丰富了大海这一意象的历史感。不仅如此,对于诗人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又因不能投入大海怀抱而惆怅时,大海则被视为诗人的知己,听其倾诉心曲。可见诗人将大海的形、影、声、光组成自由的颂歌。在泰戈尔的诗作中,爱与美是最重要的两大主题。《我一无所求》,乍一看似乎在向某一位清晨挤奶的姑娘表明着心意,事实上表达的却是一种宗教的情绪。这种从有限到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美的信仰集中表现在《我一无所求》的精神追求中,其最终的满足和归宿都是美的体验。《底片》作者在描写这些客体时,并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不介入,采取超然的态度,她对所描写的主题既深切关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且往往被自嘲、幽默、讥讽等所冲淡和掩盖。在表现手段上,希姆博尔斯卡采用提问和对话的方式会提出一些极富哲理性的问题,她的诗歌语言也极富个性,明白如话而又含义深奥,带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黑八月》比喻新奇,贴切,丰富,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用“黑色”来修饰“八月”,来喻指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一摞菜盘从天上摔下来”比喻雷声,用“山岭冒烟像口大锅”来喻指现实情况的糟糕,贴合生活实际,而又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读这些诗歌,要找准切入点,切忌泛泛而读,泛泛而论。也可跟同类中国新诗比较,意象的选择,诗意的开掘,手法的运用等等,可比之处甚多,在比较中提高自己对现代诗歌的感悟能力。课外阅读链接: 《外国诗歌选》 主编:湖南省外国文学研究会 《世界名诗鉴赏金库》 主编:许自强 【参考答案】 6.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

(一)基础知识 1.C(A惘wǎng;B薄báo ;D摞luò)。2.D(A“风雨飘摇”形容社会形势很不稳定,早已失去其本义。B“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与句意明显不符。C“蜻蜓点水”比喻做事不深入,属望文生义。D“站着说话不腰疼”为群众口头熟语,指不了解对方真正的情况而空发议论,用在此处贴切)。3.C.“很高兴”有歧义,是“祈爱群”,还是“新来的援藏干部”?D.“因患病住院”有歧义,是一人,还是两人?应改为“83岁高龄的黄昆因患病住院,姚明正在美国,二人均未能到场领奖。”)4.A(“诗人的奔放自由性格的折射”一语不确,应为“大海的奔放自由性格的写照”)。5.A(这里的震惊不是拿破仑对俄国的征伐事件,而是指拿破仑的人格魅力和气魄)。6.中学生渴望沟通和独立。7.灵动的清流/轻盈清澈/令人惊叹/但若不流动/清流就会成为死水 8.⑴俄国 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 《欧根·奥涅金》 ⑵印度 泰戈尔 《吉檀迦利》

(二)课内阅读 9.用“我一无所求”作为标题很好。全诗表达了对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的崇尚和追求,也是诗人对纯真、和谐的人生的崇尚和追求的诗化。“我一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更突出了追求的唯

一、执着。如此看来,以“我一无所求”为题,更好凸现了诗人的创作倾向与诗作的主题。(也可提出不同意见,言之成理即可)10.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语汇,不仅真切呈现了黎明时的情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折射出了“我”内在情感。11.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从景观的动与静的角度看,这里有静的自然景观和动的人的景观。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诉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无需用言语的,一切自有一种和谐的空气流溢于四周。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12.泰戈尔的诗歌着重刻画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我没有走近你”两次在诗中重复,更是凸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题。13.C(诗中含夸张、比喻和比拟)。14.⑴一实一虚,以黑八月的雨水,来写人事的纷杂。⑵这首诗描写的雨季应该是非常漫长、晦暗的,但是诗人却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叙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哪怕的似黑八月的生活)宽厚的接纳,反映出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

(三)课外拓展 15.诗里的“向阳花”是一切渴望美好理想社会的人类精神的象征。“你等得累了吧”,是对人生苦苦探求理想的悲苦心情的真实写照。16.拟人。“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这里的“青春”本来是个抽象的观念,诗人将它拟人化,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17.这首小诗的特色是借物言志,借向阳花向太阳的特性,展开了奇妙的联想和对未来世界的神奇想象。(答“象征”亦可,只要言之成理)前一节诗明快、袒露,后一节诗隐晦、深奥,有神秘色彩。从全诗的中心思想看,诗意是鲜明易懂的。即抒写诗人对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向往,个人感受与大众的心灵是相通的,既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内心愿受,又表现了人类对宏图的追求,蕴含着巨大的鼓深力量。18.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却写女儿在翘首待父。这种换位的写法表明了诗人爱女儿之深。他永远不肯相信女儿已死去,觉得女儿仍在盼着见他,这样就写活了父女间那份依依深情。19.“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内心抽象的思念化作具体可感的行动,这种写法既新奇,又真实,恰切地表达了诗人急于赶路去见女儿的心情。20.第一节用“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表明路途之远和赶路之急;第二节用“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表达用心之专一;第三节用“不看远帆,不看彩霞”表示诗人之执著。这样,那份急切、执著与专一的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真挚动人了。在诗人心中,女儿是光明和希望。失去女儿,就失去了一切。女儿已死,见不到她,诗人便无心去做任何事。所以,诗人说“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这是表达诗人对女儿爱之深,思之切。

第五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图景,将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曹操的《观沧海》,一起领略诗人博大的胸怀。

二、预习检测 1.字词

2.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3.背诵全诗_我是曹操 我观沧海

三、颂读——理解内容

1.播放录音,听名家范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2.自由朗读,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3.小组赛读

四、品味探究

小组自由朗读思考:

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看到了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负。

五、作业、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预习另外三首诗,自读注释,理解内容。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一、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生平馆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解题:(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2.自由朗读,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3.小组讨论译读全诗: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

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过五溪。我把愁心托明月寄给你,随风陪伴你直到夜郎西。

4.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不住地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品味探究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二.王湾<次北固山下> 1.作者介绍与解题。

唐代诗人。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2.听录音,感受读音之美,为诗句划分节奏。3.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前三句属于写景。最后一句直接抒情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4.合作探究

(1)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2)诗中有一句诗揭示时序交替的生活哲理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

明确: 尾联与首联“客路青山外'相照应,以“何处达”三字,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写好家书又如何送出去呢?怎不令人意兴阑珊、衷心愀怆!继而诗人看到北雁南归,发出感慨,就让大雁将我的乡情带回洛阳去吧.作者在思归、而未归的矛盾心境中,把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得以升华.5.反复诵读至背诵。6.课堂小结与作业

背诵与默写两首诗。

思考课后【思考探究】

2、3题.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天净沙·秋思》,完成四首诗的相关练习。)

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 》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区是这种漂泊生涯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2.朗读,感知内容,体会意境。(1)教师范读,学生仿读。(2)品味探究苑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可让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研读与赏析。

(1)曲中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独特之处?说说你的发现。

(2)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2)“小桥流水人家”用意:旅人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想到“夕阳西下”之时,自己却“人在天涯”飘泊,不禁心碎肠断!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便跃然纸上!

4.学生配乐朗读。5. 延伸作业。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二、课堂检测

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4、《观沧海》一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变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6、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10、请说出我国不同朝代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课四首古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下载诗歌四首(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四首(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家作品; 2、 学习文言字词句; 3、 理解是个内容;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 欣赏名句; 6、记忆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是个内容及体......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NO:710305-1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总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

    诗四首的诗歌

    一渤海孙儿戏水笑看吾孙踏浪时,海仙料得也知他。泳衣泳帽齐披挂,水里浪里自由娃。教我平衡驾泳圈,令我海上绽心花。叱咤风云会有期,鲤跃龙门在我家。二北戴河别孙孙儿登车将欲行......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教学重难点: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诵读﹒意象﹒联想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5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