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忆优美散文专题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了,草绿了,花开了,水涨了,蛙鸣了.....大地象刚睡醒的孩子,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阳光也变得如此的明媚,可是我的父亲却永远的长眠着不会因为春天的到来而苏醒,再也不能享受这春光明媚的日子了。纵然春光如此美好,又怎能丝毫减轻一个人站在墓前对亲人追思的沉痛呢?
父亲离开人世的时候我还在千里之外,这让我一生都感到负疚!每每想起父亲,心总是被 揪得生痛,喉咙也被一种东西硬生生的堵着......爸,我来看你了,可我再也听不到你大声的对妈妈说:“大猴儿回来了!”我再也感受不到我回家带给你的喜悦了......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象别的父亲一样,在自己女儿心里都是伟大的。父亲的伟大不在于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上山剿匪,这些尽管是我父亲一生中最为荣耀的事,但对于我来说那只是电影里的一个画面,父亲的伟大在于他不辞辛劳的养育了八个女儿。
父亲一直都盼望有一个儿子,我曾经鄙视的以为那不过是传种接代的封建和重儿轻女的狭隘思想罢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不但理解了父亲的想法,更痛恨自己不能是一个男丁来达成父亲的愿望。我是父母的最后一胎,可以想象,父母对这一胎寄予了多大的厚望,可悲剧的是我不但是个女儿,我还带来一个双胞胎的妹妹。希望有多大,失望也有多大,我和妹妹的出生,带给父亲不是失望是绝望吧,那种不言而喻的心情该怎样承受呀?后来父亲说他没有想过要丢掉我们,却真的想过跟别人换一个儿子来养,可最终还是舍不得自己的骨肉,担心到别人家去受罪而放弃了。于是一个现实的女儿国存在了,一家10口人,而父亲是唯一的男人。我终于理解人为什么是以口为单位了,因为每个人都张着一张口要吃饭呀!那时的物质生活贫乏到填饱肚子都是奢望,10张口该是怎样的一副重担压在了父亲肩上?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开过豆腐坊,用牛拉车拉过煤,徒步从梁平到忠县贩卖过牛,可以说农村可以涉及的养殖业种植业没有一样父亲没有干过,其中的艰辛又有几人能真正的体会。以致父亲年老周身都是病痛。
父亲不只管我们吃穿,还得供养我们上学。在我的印象里,好多邻里家都不让女儿上学只让儿子读书,也不能说别人家的父母都不好,那时的条件的确是那么的艰苦,连吃饱饭都是问题,哪还有钱读书呀。可父亲硬是咬着牙也要让我们去上学。父亲说不管你们读不读得出来,只要自己能读,读到哪里我砸锅卖铁也供到哪里!可是女儿的心也是肉做的呀,我的姐姐们为了减轻父亲的重担,有的上完高中,有的读完初中,有的只读完小学也都不愿继续读下去了.只有我那时成绩很好,父亲从不愿我插手任何农活,只要看到我高高在上的成绩,父亲都开心极了。现在想来,这也许是我孝敬过父亲的唯一方式了。
父亲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尽管生活带给他的是不堪重负,可他铁骨铮铮,从未向生活屈服。现在耳边还回想起他大声的跟邻居开玩笑的声音,乡亲们给他取了个名符其实的外号“蒋炮毛儿”。就是这样一个“炮毛儿”,心地却特别仁慈,我记忆最深的是,每年秋收之后,所有人都要在秋雨来之前把稻草堆成草树。我们家人多田多,却能干体力活的人少,自家的事还没做完父亲已经累得不行了,可他还是要赶天赶地的为隔壁寡妇张二娘家堆草树,为此我总是愤愤不平又心痛不已。自家已经是捉襟见肘了,父亲还资助远方堂姐上学,后来他由八个女儿变成了十个女儿。
父亲尽管当过兵拿过枪,可他对自己的女儿却是无比柔情。在我记忆里,父亲的手从未打过我们,相反那又粗大的手为我们梳过头,捉过虱子。也是这样的春天,也是这样暖和的太阳下,父亲总是要抓住我和妹妹清理我们头上的虱子,为此我和妹妹总是东躲西藏,因为父亲那双老茧的手并不招我们喜欢。现在想起,酸楚的泪再也禁不住滑落.....我唯一见过父亲流泪是我的大姐出嫁。当迎亲的队伍抬着嫁妆,带着姐姐走出去的时候,我看到父亲闭着眼流下了两行清泪.那时我只有七岁,我怎么能够理解一个父亲那时的百感交集呢?
父亲最为让我不齿的是爱贪“小便宜”,他总是在赶集的时候,等到集市下场了,去买那些贱卖的堆货回来,等到拿回家才发现早已没有女儿们哄抢的场面了。为此我责备过父亲几次,让他出贵一点的钱,买少一点质量好的东西回来,父亲每次都怅然若失的说那是那是。父亲其实早已经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来照顾八个女儿的嘴巴,我却还狠心的责备他,此时此刻我只想抱着父亲对我的无知和莽撞说声对不起!随着改革开放,我的姐姐们都先后成家或远嫁他乡了,我都不知道是从哪一天开始,那吵吵闹闹的女儿国只剩下了两个孤单的老人。还以为父亲终于可以卸下重担安享晚年了,却不曾在意父亲已是劳累成疾,患上很多种病了。在父亲偶尔跟我说起腰背痛的时候,我也糊乱的跟他按摩过,却从未上心的思考过父亲的病痛,不曾想过父亲已经年老,需要女儿的照顾了。可恨的是我在这个时候一点都不顾及父母的不舍和需要,随着南下发财的潮流离开了家乡.....等待我的却是父亲西去的噩耗.我怎么可能相信,父亲是我头上的一片天,天怎么可以会塌,怎么可能会塌?但我亲眼看到父亲苍白的躺在那冰凉的棺材的里的时候,我真正感受到了,那总以为生离死别离我很远的事就存在了眼前!那看不见的死神,全然不顾一个辛劳的父亲还不曾一天享受过女儿的孝心就把他带走了,他蔑视我的泪水,蔑视我的悔恨!
父亲晚年最怕吃辣却喜欢吃鱼,可在重庆的饮食里我们都还想象不出有不放辣椒做出来好吃的鱼。到了我会做清蒸鱼,会包靓汤的时候,您却不食人间烟火了。如果可以,爸爸让我再为您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如果可以,让我好好的带您去医院治病,让我为您煎药送水,如果可以,在这样春暖花开的日子让我陪您去散散步,让我在太阳底下为你锤锤背,如果.....一切的如果都只能变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莫大遗憾,变成一个悔恨的毒瘤留在心底永远滋生漫延......我从不相信鬼神,但自从父亲离开后,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我相信有一个地方叫天国,父亲一定是去了哪里,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护佑着他的女儿。我更希望人是可以有来生的,如果真有来生,我一定还要做爸爸您的 女儿,不,我不愿再做这样不孝的女儿,女儿真的是无用的!我要变成您的儿子,我要当一名真正的军人完成您的夙愿,分担您的重担,陪伴侍奉您颐养天年。爸爸在的时候,我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直到你走了,我才理解“孝”字的真正内涵!而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一切都只变成了追忆!泪何用,悔又何用,只有思念的痛更深,更深了.......
第二篇:此情可待成追忆优美散文
今年元旦,王屋山游玩,在上天坛神路时,被游客的惊叫声吸引,循着他们手指的方向,目之所及,是山坳里一棵挂满了“红灯笼”的高大的柿树,已无一片叶子,枝枝杈杈上全是红通通的柿子。在蓝天暖阳下,显得那么耀眼,那么温和,那么富有诗情画意。不禁令我想起了“严霜八九月,百草不复荣。唯君粲丹实,独挂秋空明”的诗句。
记忆的二维码一旦打开,绝对少不了我家乡的柿子树。
豫西北,王屋山脚下,有个东张村,三面环山,村南有虎岭河东流而下。
从我记事起,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王国。大树小草,铺天盖地。最诱人的是各种各样的果树,苹果,山杏,李子,毛桃,小山枣,大山枣等等,一提起来就流口水。可是,这些大都长在山上,而山下最多的则是柿子树。山村梯田较多,柿树多数都生长在田垄地头,不占庄稼地儿,一棵一棵溜着地边儿排列,井然有序,特别壮观。
春天,柿树开花时,像漏斗,似润玉的柿花,咧着甜甜的嘴唇,害羞地躲在绿色的树叶丛中,一阵阵清香,缠住行人的足,扯住行人的心,说它“粉面含春威不露”,最恰当不过了。当小小的柿子从花芯拱出圆圆的脑袋,柿花就开始凋零。这时,男孩子们最爱摘一片椭圆形的绿叶子,卷成小筒,放进嘴里当笛子吹。一看他们鼓起的腮帮子,就知道很费劲儿的,不过那声音真的好听,脆亮脆亮的。而我们小姐妹们则喜欢捡那些落地的嫩黄的柿花,用扎头发的红绳穿成项链,挂到脖子上玩。少年时代的记忆也像脖子上的项链,一珠珠、一粒粒,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内涵也日益丰富。
乡里的孩子野,首先野在扒高爬低,谁要是不会爬树,便自觉没能耐,也会被伙伴们嘲笑。因为大多数柿树,有粗粗的干,糙糙的皮,最便于手攀脚蹬。树叉又多,旁逸斜出,你可以想象出它与大伞何其相似。夏天,枝繁叶茂的柿树,犹如华盖遮阴,大人们和不会爬树的小孩儿乘凉树下,而树上则是我们的游乐场。小伙伴们在劳动(割麦子或捡麦穗)的间隙,猴子一样蹿上柿树,在枝叶间或坐或躺或卧或立,树枝成了我们的“单双杠”,“秋千架”,连学校也没有这样现成而方便的体育器械。
柿树像大大咧咧粗里憨气的父亲,一头蓬乱硬扎的头发,咧着憨厚的大嘴,腰粗腿圆,用他博大的胸怀拥抱我们叽叽喳喳,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最有趣的是玩捉猴子(摸人)游戏。七八个伙伴爬到树上,先抽签儿,决定谁来抓人。“裁判”手里握着一把儿和人数一样多的小棍棒,露出来的半截儿齐刷刷的,但其实它们的长度不一样,必定有一枝儿或长或短。谁抽到那个长的或短的,就被伙伴们用手帕蒙上眼睛。等其他人各自找好自己的位置后,裁判便喊一声“开始”。被蒙眼的人就凭自己的感觉,确定要寻找的对象,再小心翼翼地去捕获目标。其他的人,灵活地攀上滑下,跳左飞右,间或用怪里怪气的声音挑逗一下蒙眼的人,都会使他犹豫不决,也不知该去哪儿找人啦。当他循声而去时,那个人会敛声屏气,一动不动。此时,世界仿佛静止一般。他呆一会儿,竖着耳朵也听不到什么,以为真的没有人,就返回来向别处去寻“猎物”。当然也有被他穷追不舍的,只要用手触到对方身体的任一部位,就算胜利。有的人急中生智,用两手抓着树枝,把身体吊在空中打秋秋。有时不小心树枝折了,会连人带枝掉到地上。有的胳膊没劲儿了,手一滑溜,会一下子摔下去的……当然,这是违规的,裁判宣布本节对抗结束。我们嘿嘿哈哈的笑声就从枝叶间飘出,悠悠回荡在旷野间……
夏天,在我们的游戏中飘逝,秋追它而来。
此时的原野山岗,不晓得是谁使了点金术,把整个世界变得金灿灿。就连夕阳的红晕也闪着金光,给羊们牛们稻们都披上了金色。这丰收的硕果啊!连爸爸妈妈的脸色也成了紫铜色的,放着金光。我们终于理解了什么是金秋十月。成熟了的柿子似年轻姑娘红红的脸蛋,也像一盏盏漂亮的红灯笼。此时的柿树,碧叶丹果,美得不可一世,煞是喜人。
收获的季节到了。生产队里把属于本队的所有品种的柿树,有圆柿、长柿、方柿、牛心柿等,都刮去一小块树皮,用毛笔标上序号,然后家家户户捏纸团抓龟。你抓到几号,那树上的柿子就归你家。我记得最少都会有两棵的。这时候,秋收已完,麦苗已出,全村男女老少,挎篮挑筐,背着竹夹竿,说说笑笑去摘果子。
收回家的柿子,精挑细选出那些个儿大、囫囵、齐整又硬实的,旋了皮儿做柿饼。先把去皮的柿果缠系在准备好的榆树枝条上,挂在院子里晾晒风干,去水分后,再放进密封的大大小小的罐子里,捂上一个冬天,春节到来时,就能吃上敷了一层白霜似的柿饼,甜滋滋,筋道道。
而其它的柿子,或切开晾晒成柿瓣,或泡在温水里做成醂柿子,或丢进缸子里做成柿子醋……
当西风吹过山岗,层林尽染,像一丛丛燃烧的火焰,山坳,平地,峰顶,斜坡,还有那从头红到尾的柿子叶,给金秋凭添了一抹色彩,真可谓“霜叶红于二月花”。被风吹落于地的柿子叶,则被我们用竹笆子搂到一处,挑回家去,塞进灶里,燃一星星火苗,飘一缕缕炊烟,煮一锅锅香喷喷的玉米粥,留下的一堆堆灰烬,又是庄稼的好肥料。
甜蜜有味儿的少年时光就这样年赶着年,在盼望着的盼望中溜走了。
后来,柿树也像联产承包一样分给了各家各户。渐渐地,工厂越来越多,庄稼地儿越来越少,柿树也消失殆尽。我最后一次见到我们家的两棵柿树,大概是在2007年的夏天。后来,这里被规划成了工业集聚区。
从此,遍布在这个小山村的不知道有多大年龄的一棵棵柿树就不见了。我总觉得那是个梦,希望梦醒了,依然能望见那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枝繁叶茂的柿树,那是故乡一道最美的风景。然而,没有了,再也看不到了……可那黄花,绿叶,青柿子,红柿子,树上树下的笑声,像过电影一样永远浮现在脑海中。
岁月无意东逝水,此情可待成追忆!
第三篇:骆驼山追忆优美散文
我又来到了骆驼山。
故里的骆驼山并不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大山,它是一座像老和尚头顶似的那么光亮,就连一粒碎石子儿都见不到的高高的椭圆型的白沙坨子。连绵起伏的沙丘犹如群驼之峰,耸峙于四周。油蒿、刺沙蓬等各种野生植物覆盖着东西走向的山梁;缓坡地带早已长满生命力极强的黄柳或小叶锦鸡儿。在沙梁与草甸子交结处,红花绿草,相映成趣。从哪个方面欣赏,你都会觉得它俨然是匹昂首望天、甩动鬃毛、抵御风暴、威赫天下的种公驼。因此,父老乡亲们就把这普普通通的白沙坨子叫做“骆驼山”了。
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乙丑之水”。那年八月,纳日鼎河流域洪水肆虐,汹涌的波涛哗啦哗啦地撞击着骆驼山美丽的脚背。庄稼汉们整天挑土筑坝,晚上却在骆驼山上搭建茅棚,搬运被褥、锅碗瓢盆儿什么的;有的干脆还把牛羊猪等赶往骆驼山高处放养。最后,纳日鼎河大堤还是决了一个大口子,狂澜像脱缰的野马,奔泻而下,淹没了农田、草场,摧毁了道路和围墙,也吞噬了不少野兔等可爱的小生灵,昔日美丽的原野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被迫搬到黄沙梁上的大人们开始为孩子停学、庄稼减产、房屋坍塌而犯愁,可是那些不谙事理的小嘎子们却放狗抓跳兔,整天玩得不亦乐乎。就在此时,我接到了考取公社完小的《通知书》。孩子嘛,如恋群之马,不愿到外地去。上学那天清早,作为最后一名送行人,母亲久久地伫立在村头,用衣摆擦拭着自己眼泪,望着儿子渐渐远去;然而,骆驼山却高耸在母亲的背后,俨然是个真正的最后的送行者,把这名踽踽独行的男性“公民”一直目送到遥远的天边。
为贴补住宿生的伙食,家里一次又一次地捎来炒米、奶豆腐或乌日莫。啊,黄澄澄、香喷喷的炒米,咀嚼起来那么酥脆,那么醇美!母亲用纳日鼎的水、骆驼山的沙子和干柴,将一升升、一斗斗颗粒饱满的穄子(也叫散糜子)“演化”成如此这般诱发食欲的上乘干粮,可见老人家的制作手艺何等精湛!有时,我把残留于碗底的一点点沙粒包在纸里,揣到自然课上打开看看。如今回想起来真感到羞赧不已:刚刚迈入青涩之年的我究竟还有什么资格效仿大科学家呢?然而,恁时在我忽明忽暗的脑海里确实隐隐约约地形成了一种小小的计划:保护骆驼山,改善大自然!
马兰花两度绽放二次凋败。
一天清早,我从南飞的雁鸣声中醒来。妈妈脚踏着霜花走进屋,左寻右觅,最后找到了那副老花镜。她随手拆开为我缝制的新枕套,里面放入一个苞米粒大小的沙囊,重又飞针走线,绷好其口时对我说:
“儿子,今儿个你要离开父母,奔赴一百多里之外的中学读书了。妈妈虽然这辈子目不识丁,可是非常讲求‘吉祥’二字———把装有骆驼山沙粒的小沙囊放入你枕头里了。‘生我的土地是黄金,饮我的泉水是甘霖。’我们蒙古族这一谚语说得好嘛。带着它走,你生活的道路会一帆风顺的!”
国庆节已如期来临,学校放了三天假,我赶忙请假回家向母亲汇报小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下了火车,我归心如箭,连跑带颠儿地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此时天光冉冉隐去,夜幕像无可逾越的障碍横在了眼前。一个不懂事的毛孩子,孑然一身摸黑儿赶路,心里恐慌极了。疾步走到高处眺望,在苍苍茫茫的暮色中,骆驼山隐约可见。我看到村庄里的灯光宛如夜空中疏疏朗朗的星斗。我恨不能长出翅膀来一下子飞到父亲的身边。随之,壅蔽不堪的胸膛瞬间豁然起来。立定脚跟摘下了帽子,我恭恭敬敬地向骆驼山弯下了腰……
现在,我又登上了骆驼山。登上山顶,可以鸟瞰茫茫的四野:层林叠翠,蜃气缭绕,各种鸟儿在花草树木中轻悠悠地飞来飞去,显示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至此,因骆驼山的存在,美丽的纳日鼎河来了个急转弯———由西向南,从急变缓,紧挨着山脚欢歌笑语地流过。微风吹来,碧蓝的水面上泛起一层层涟漪,令人遐想联翩。这使笔者不禁吟诵起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行名句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四篇:追忆高三生活--优美散文
浩浩荡荡的一群人开始了长跑征程。他们着装上阵,微笑着奔向前方,亦如微笑着开始大学之旅。
看着他们不由地想起了高三的我们,那时的我们也这样微笑着开始高三征程。那时的我们风华正茂,坐在拥挤的教室中,对着厚厚的资料,沉甸甸的作业奋笔疾书。那时的我们惜时如金,吃饭也分秒必争,有时甚至都在路上完成了;那时的我们勤奋好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们早早的去上早读;那时的我们雄心勃勃,全身心投入学习相信自己会走进理想的象牙塔。
不过,残酷的现实总会与我们不期而遇。两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我们怎能不经历风雨,总见阳光呢?那时的我们有过失败,有过眼泪,有过焦灼,有过颓废,有过迷惘,有过放弃。是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高三持久战上,谁能不负伤?谁能握着胜利的大旗一路平川狂奔呢?总有人会负伤的!有的人会因害怕负伤而临阵脱逃;有的人刚开始冲锋在前,在负伤后会舔着伤口不敢继续向前;有的人会在包扎完伤口后犹豫的向前;有的人会在处理完伤口后,愈挫愈勇微笑着向前。那么胜利者当然不言而喻了。
长跑不亦如此吗?只有坚定目标和不折不饶的意志加上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脚步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任何弄虚作假、虎头蛇尾的行为都是不行的。虽然我们可能没有被人们记住,但是毕竟努力过、拼搏过,我们就是胜利者!
人生就如长跑。高三只是这段征程中最为艰辛的一道风景,走过了高三,你就会明白:所有的苦,当已走完这段路,便是浮云。所有的泪,当已流尽,凝固在心口的痛便会渐渐融化;所有的自卑,当已跨过这道坎,无论你是成功或是失败,便一去不复返了;所有的藐视与讥讽,所有的夸奖与赞赏,所有的怯懦与伪装,所有的寂寞抑或变成坚冰挤满心扉,抑或汇流成浊流涌动心间,当我们卸掉这段旅程的装束,走完这段旅程后还能有什么可以继续影响下一段旅程。
高三如一场泥石流,纵然我们脚步坚定,但也有陷没的时候;
高三如一场暴风雨,纵然我们如不屈的海鸥,但也有受伤的时候;
高三如台上的幕布,无论成功或失败,这段旅程终会谢幕,我们终将迎来新一轮的精彩。
过去的已成为过往,没有人能跑过时间,我们要做的便是抓住今天,认真完成现在的征程。有人说人生如一场蓝图,可是人生真的是蓝图吗?蓝图画错了可以重改,可人生呢?走过了还能去修改以往历史吗?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同学们人生这场马拉松的胜负不取决于你刚开始时跑的快慢,而取决于你是否认真对待每一段征程,是否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段路,是否能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走到终点,是否能勇敢超越自我,完成最后的冲刺。
过去你或许受挫或许成功,但已是过往。请不要沉浸在过去忧伤中一蹶不振,也不要沉溺于过去的荣耀中不能自拔。
现在进了大学,请扬起梦想的风帆缅怀过去、憧憬明天、把握今天吧。大学,你好!同学们一起微笑着勇敢向终点奔跑吧!
第五篇:追忆母亲情感散文
世界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对我来说,母亲就是我的天,我的地,她给我的恩比天大,比地阔。给我的爱深似海。只要想起母亲曾对我的种种关爱,心里就温馨而感动。
我和母亲没有血缘关系,她是我的养母。姓杨,名石泉。我看过母亲十八岁时的照片,是个非常标致的女子。记得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算命先生说命里缺水,所以才改了这个名字。我小时候因为亲生父母孩子多,家里贫穷,无力抚养,在我不满一岁的时候,就把我送人。母亲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抱养我的。我养父姓梁,是南下干部,转业军人。母亲原先没有生育,把我当作亲生,在抚养的过程中,对我百般呵护,疼爱有加。在我懂事的时候,她曾多次讲起我小时候经历的事。还没有去河南的时候,因为当时我没有奶吃,她就到乡下给我找了个奶妈,据说奶妈喂养我一个月后,我的屁股上长了许多水泡,奶妈吓得立刻把我送了回来。母亲抱着我到处求医直到水泡消失。在冬天寒冷的冬夜里,我常常饿醒啼哭,母亲不顾寒冷和疲劳,连忙披衣起身,生煤油炉子为我煮精肉粥,煮好后用嘴吹冷,一勺一勺喂我。直到我吃饱重新睡去。
记得在我五岁那年,因为患麻疹,三天三夜高烧不退,这可急坏了母亲,茶饭不思,到处请医问药,还把医生请到家里诊治,天天夜里陪着我不得安睡。直到我完全康复。我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在夏夜下暴雨的时候,我正睡得香,突然被声声炸雷惊醒,吓得心里“扑通扑通”跳个不停。这时候母亲就慈爱地把我抱在怀里,轻轻地安抚说:“有妈哩,我孩儿不怕。”这时我的心才逐渐平静下来。
在我七岁那年,母亲又亲自用布缝了个书包,把我送到学校读书。每当我从学校里回来,母亲就把饭菜做好了。母亲是南方人,外婆家是广东汕头,她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在香港,那时常有通讯联系。母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却看过很多书,会讲许多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昭君出塞,文姬归汉,还有《济公传》里的故事等。母亲当年讲的这些故事,在我的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如果现在我能写出一些文章,这和小时候母亲对我的文学启蒙分不开的。母亲心灵手巧,不仅做的饭菜好吃,而且会做衣服,做鞋子,尤其擅长打毛线,能织出各种花色图案。我记得当时村里许多青年姑娘都到母亲这里讨教,母亲总是热情地教她们。
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是我的生日,每当我生日那天,母亲总是给煮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在母亲精心呵护下,我慢慢长大了。在十三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我就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很艰辛。母亲因为是南方人,在北方生活有些水土不服,后来就经常生病,身体日益虚弱,见不得风,经常躺在床上,用蚊帐遮着。她怕自己有一天会病得不能起床,有次把我叫到身边,讲述了我的身世,说我不是她亲生,说我的亲生父母在江西,还有兄弟姐妹。如果她今后不在了,要我自己一个人回南方去找自己的父母。我当时被母亲的这番话惊呆了。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她还经常告诉我,人死如灯灭,如果有一天她死了,叫我不要害怕,她会保佑我的。在母亲生病的日子里,我上学回来,就学着做饭给母亲吃,照顾母亲的起居。我不但学会了熬玉米粥,还学会了擀面条。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母亲去郑州看病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夜里不免有些害怕。但是想起以前母亲对我说的话,好像母亲就在身边一样,顿时不再害怕了。
在一九七二年秋天,在江西的大哥来信,说他考虑我养父去世后,我们在北方会受苦,要我母子二人回来,当我和母亲回到江西,见到了我的亲生母亲的时候,我感觉很是陌生,因为没有感情的缘故,“妈妈”二字怎么也叫不出口,亲生母亲是个衣着朴实的农村妇女,养育子女的艰辛和农村生活的艰苦,使得她过早地衰老了,脸上皱纹纵横,背也有点弯。她对我的归来显得很高兴,对我问这问那的,可是当时我对她说的话听不怎么懂,因为她说的都是当地土话。后来我和养母就住在了亲生母亲家里。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亲生母亲问我喜欢吃什么,就给我做。显然是想和我建立感情,我也试图去亲近她。虽然她没有养我,但我毕竟是她亲生,没有她就没有我。这个道理我懂。我记得当我开口喊她妈妈的时候,见她用衣角去擦眼里流出的泪水。我想她心里是高兴的。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儿女的,当年她也是没办法才把我送人的。如今我又回到了她身边,她怎么能不高兴呢。在我的记忆里,那段日子有两个母亲在身边对我嘘寒问暖,真的是很幸福。现在想来,那是我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
我来到南方后,到县城中学继续读书,但初中二年级没有读完,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只好辍学了。我是在二十岁那年,靠自学考上师范学校的。两个母亲都为我高兴。尽管那时候家里经济拮据,但是养母还是想办法变卖了金手镯给我做学费。我师范毕业后,分配了工作,在乡镇一所学校教书,当我把第一份工资交到母亲手里的时候,看到母亲脸上绽开的笑容。我心里感到踏实又欣慰,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抚养大,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如今我终于可以回报母亲了。
母亲到了老年,脾气变了许多,神经很敏感,当我因一些琐事意见不合和她顶嘴的时候,她总是很伤心,说我没有良心,此时我也感到痛苦,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她满意。后来当我娶了妻,因为婆媳矛盾尖锐,母亲和妻子常发生不愉快,母亲就说我娶了媳妇忘了娘。我被夹在中间两头受气,而我又嘴笨不善于调和矛盾,有时候见她唠叨个不停,不免对她产生一些怨气。当时我没有经历过这些,不知道天下婆媳都是很难相处的。后来直到我的女儿出生,母亲很喜欢,高兴地帮着带,这才大大缓和了和妻子的矛盾。
我的亲生母亲先于养母去世,因为感情疏远,在亲生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没有感到特别的悲伤,而在抚养我长大成人的母亲去世的时候,我简直悲痛欲绝。母亲平时会看些医书,有着较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很会养生保健,平时没什么大病,如果有时候身体感觉不舒服,还会自己开药方治疗。但是到了晚年,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在她病重最后的日子里,我没有好好照顾她,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母亲在临终的时候,我因为去粮店买米不在家,妻子后来告诉我,当时她在厨房做饭,好像听到母亲叫我的名字,大概是想留下最后的遗嘱,可是当时我却没有在她身边,这成了我永久的遗憾。母亲是在一九九五年寒冷的冬天去世的,终年七十八岁。
世界上最疼我的人走了,母亲去世后,我的心好像被掏空了,感到天塌地陷,日月无光。过去母亲关爱我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闪现,我经常独自哭泣,只要想起没有为母亲送终尽最后的孝道,我就感到十分内疚和悔恨。我亲爱的母亲,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吗?您的养育之恩我永远不会忘记,为了缅怀母亲的恩德,我唯一能做到的是在每年的清明节,我和妻都去给母亲扫墓来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