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中梅散文
那一年的冬天,就那么静静地,忽然在一夜之间,飘下了厚厚的一层雪。当我推开房门,眼睛霎时被一片炽白刺的生痛。各家的房顶,墙头,落尽了繁华叶茂,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上,全被白皑皑的雪花抱的严严实实。不知是哪个勤苦的汉子,在厚厚的积雪上面,硬是生生地踩出了一条小道,那大大的脚印从村庄窄窄的小路一直伸向了辽阔无边的田野......
忽然记起,奶奶院中的红梅该开放了。从我记事起,每年的大雪过后,我们全家都要跑到奶奶居住的老房子里,去观赏梅花开放时的美姿。奶奶院中的梅花是全村唯一的一颗梅花。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赏梅,那可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享受。听母亲说,奶奶是南方人,是爷爷去南方作生意时认识的。奶奶嫁给爷爷的那天,全村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他们说“只有在电影上才能看到像奶奶一样好看的美人”。无疑,奶奶的到来,给贫穷落后的村庄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奶奶不光人美,心眼也特好,她把南方一些小吃手把手教给村子里的女人。村子里的汉子不出门就可以享受南方的美味。他们砸吧着嘴巴,啧啧称赞说“仙女下凡了,我们村来了仙女了”!
来到奶奶的院中,我仔细观察这棵梅树,只见它的树干有茶碗口那么粗,由于年久的原因吧,它的树皮曲曲折折,像极了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婉娫地从树根处一直爬到树枝。层层叠叠的树枝互相交错着,向四周恣意伸展着,奶奶的小院已被它占了一半的空间,放眼望去,一幅雪中美图就在眼前,弯弯曲曲的树枝上,未见翠绿,却看见一排排,一族族的诧紫嫣红,向人们展示着高傲与喜悦。那朵朵粉红的花瓣中间,一点灿烂的黄黄的花芯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羞羞涩涩地藏在粉红中间,半掩脸面半遮挡着。不论是粉红的花瓣,还是黄黄的花芯,看上去娇嫩无比,却承受住了数九寒天里的冰冻,你看,她头顶着白皑皑的雪花,开的依然那么灿烂!
奶奶怕冻坏了我们,招呼着我们进了屋。我望着奶奶满是皱纹但很慈祥的脸,觉得奶奶就是那棵雪中的梅花。奶奶的一生啊,历尽力沧桑,吃尽了苦头,她把六个孩子拉扯成人,在那个贫困年代,她靠的是怎样的毅力?
爷爷去世了。奶奶孤零零的一个人守着她的小院,守着她的梅花。每年的春天,她把收藏了半年已发酵好的肥料埋在梅树的树根下,用收藏了一年的雨水慢慢浇灌着。她说“梅花冰情玉洁,要用没有污染的水浇灌”。为了收藏雨水,在夏天雨水多的天气,奶奶把无数个盆盆罐罐放在院子中间,等它们接满了雨水,奶奶又把那些盆盆罐罐搬到柴房里,等到天旱时,奶奶就一瓢一瓢地舀出来,细细地浇灌着梅树。偶尔看见小鸟落在梅树的树枝上,奶奶也舍不的鸟儿欣赏她的小院,生怕踩坏了梅枝,用扑扇扇忽着,嘴里喊着什么,吓的小鸟嗖嗖地飞走了。
还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八点多了,叔叔发现奶奶的房门没开,烟筒也没冒烟,当叔叔用力推开奶奶的房门时,发现奶奶已经躺在炕下。医生抢救的结果:心脏衰竭。奶奶就这么走了,没有惊动任何人,永远地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那一年,奶奶八十六岁。
出殡那天,天空阴沉沉的,鹅毛般的雪花满天飞舞着,因为身怀有孕,没有去送奶奶。我躺在床上,心如刀绞,泪如泉涌。我在心底喊着“奶奶,您帮我看大了女儿,我还没来的及报答你,你就这么走了。”恍惚中,我觉得奶奶坐在了我身边,她抚摸着我的头,把我紧紧搂在怀里说“我的孙女是个好孩子,谁也比不上我的孙女”。我想亲亲奶奶的脸,想拉住奶奶的手,却发现身边空空的。哦!奶奶,你就这么静静的走了,抛下了你的亲人,抛下了你的梅花。你走了,你的梅花在这个冬天还会再开放吗?
我们喜欢把美丽的女人比作花,有美丽,也芬芳。但确脆弱无比,一夜的狂风暴雨,便可使花凋落成泥。我觉得奶奶是狂风暴雪中摇曵的一枝梅花,美丽芬芳,更可以经历冰天雪地的严寒!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奶奶如梅花一样,始终坚定地站着,站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篇:雪中梅更香散文
转眼,时光已跨入深冬,呼啸的风带着目空一切的气势在旷野里东突西荡,将地上的积雪扬起又抛下,似乎要把万里河山掌控在自己的股掌之中。
繁华落尽,百草凋零,气温也已渐渐跌到零下二十几度,这样的天气,除去必要的出行,更喜欢安静的居于室内,拥一扇晴窗,沏一杯清茶,听钟摆不急不缓的摆渡着时光,读几行文字,或是随意的涂抹一点心情,喜欢这样在寻常的日子找寻着一份温暖,一份诗意的味道。
正沉浸以江南的烟雨杏花里,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按下接听,云急促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兰,梅受伤了,这几天在医院住院呢,你回来我们一起去看看她吧?”
来不及详细的打听,放下电话,我急匆匆的穿好衣服,拿起包,踏着皑皑的白雪向车站走去。
梅、云和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从小到大,我们一同背着书包踏着露珠上学,一同在旷野里欢乐的奔跑。在中考那段为备考学得天昏地暗的日子里互相鼓励,在参加工作后一起畅谈对生活、对未来的憧憬……
记忆中,有难言的心酸,更有浓浓的温暖和感动。
小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梅的家庭更是异常贫困,母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梅的身上又有三个哥哥,一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两间破旧低矮的土房子,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摸得到屋顶,春天时,屋顶上还会长出三两丛野草,随风摇摆。等夏天到,外面一下雨,屋里就会嘀嘀嗒嗒的唱起交响曲。
平常的日子饥一顿饱一顿也就凑和着过去了,每到学生开学时梅的家里便被愁云笼罩了起来。虽然一个孩子的学杂费并不多,但四个尖挨尖的孩子都要交,放在一起也是个不小的数目。梅的母亲坐在炕沿上,一声接一声的轻声叹息着,父亲背着手,眉头紧锁,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四个孩子都沉默着,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房间里母亲轻轻的叹息声像石头一样重重的压在梅的心里。即使多年以后,梅提起那段儿时的记忆,眼角都会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一贫如洗的家境,母亲虚弱的身体,还有父亲为自己和哥哥们东挪西凑借学费的艰辛……这一切,梅都默默的记在心里。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才七八岁的她,比同龄的孩子懂事的多,放学一写完作业就帮助妈妈喂鸡喂鸭,扫地烧火,周末时去地里挖野菜,打猪草。在学习上她更是刻苦努力,遇到不会的问题总要弄个明白,班级里别的同学使剩扔掉的铅笔头她都会像宝贝似的捡起来,直到用得实在不能再用了还舍不得扔掉,本子也是写完正面写反面。
梅的各科成绩一直是遥遥领先的,学校里,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次她的作文都会被老师当成范文在全班朗读,作文本上老师画的一大片一大片的波浪线更是让人看着眼红。
有时候我偷懒不好好读书时,妈妈便会装作不经意的在我耳边念叨:“听说梅这次考试又得了第一,这几年梅上学得到的奖状把屋子都快贴满了……”听到这些话,从小就倔强不服输的我会一头扎进书海里,铆着劲要得她一争高低。
梅的成绩一直是她父母的骄傲,每次梅捧着奖状回家,母亲瘦弱的脸上都笑成了一朵花。
眼看着梅和哥哥们的个子都小树般向上噌噌的窜着,家里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了,没办法,父亲只得让梅的大哥离开学校回家务农。
中考前夕报志愿时,梅出乎我们所有人的预料,竟然在志愿栏里填上了师范学校。
放学了,走在绿树蓊郁的乡间小路时,我忍不住叫住了梅,问她成绩这么好,为什么要报考师范。
梅眼圈红了,半晌,才哽咽着说:“兰,你也知道我家里的情况,这些年我母亲身体一直不好,父母这些年为了供我们上学家里已经穷的不成样子了,我怎么能视而不见呢?凭我的成绩,考公费师范应该没问题,这样还可以减轻家里的一些负担……”
听完梅的话,我紧紧握住梅的手,不知道说什么话才好。
小小年纪的我,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命运的残酷。
生活在给我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但愿,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窗。
那年九月,我踏进了高中的校门,梅,也背上行囊,迈入了师范学校的殿堂。
断断续续的书信来往中,梅告诉我她学习很努力,在班级考试中获得了奖学金,同时她还在课余时间在食堂里帮忙干活,这样除了学费基本上就不用向家里要钱了。
听梅在信里点点滴滴的诉说,听她对未来的向往和展望,感觉着她面对困难的乐观和开朗,我仿佛看到一株冰天雪地里的梅树,正顽强的生长着。
毕业时,梅因为在校时表现优秀,学校所在地的一所小学打算把她留下,但被梅毅然的拒绝了。
还记得梅向我讲述那段经历时一脸的坚定,她说:“这里的条件虽然好,但我的家乡更需要我,我的根在那里,我要让像我一样出身贫穷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梅回到了家乡,把全身心的爱和热情都播洒在这一方贫瘠的土地上。
无论盛夏还是炎冬,每天早上,梅都会迎着清晨的阳光,早早的来到学校。这是一座教学条件很简陋的乡村小学,教学设备落后,取暖设施还是十几年前的火炉。梅心疼孩子们年纪小,又怕孩子们早上来太冷冻坏了手脚,所以每次她总是在孩子们还没到校之前就把炉子点燃了,烧得执热乎乎的。
上课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下课陪孩子们一起游戏,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和蔼可亲的大姐姐。一下课,十几个孩子就会呼啦一下把梅围起来,一个个争着讲述着家里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自己又有什么新的经历……一群孩子叽叽喳喳的说着,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梅微笑着倾听着,帮这个孩子拽一拽衣角,摸摸那个孩子的头。
一次放假回家,我到学校去看梅,她正在上课,透过窗户,我看到孩子们正聚精会神的听着课,当梅提出一个问题时,小家伙们争先恐后的把小手举起来,有的孩子都急得站了起来,嘴里大声的喊着“老师,快叫我。”
一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女孩子站起来却忘记了怎么回答,孩子们的叫声又响了起来,梅用手示意其他学生安静,耐心的鼓励着小女孩,让她别着急,再仔细思考一下,终于,小女孩成功的表述出了自己的见解,梅表扬了她,小女孩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铃声响起,孩子们都跑出去玩了,梅才注意到站在窗外的我。
“梅,课讲得真棒,孩子们学得也非常认真。”我向梅竖起了大拇指,由衷的说。
梅不好意思的笑了,拉过我,和我聊起了她的学生,每一个孩子在梅的口中都是那么可爱,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梅都如数家珍。
每次回村里碰到熟识的人,一提起梅都赞不绝口,爱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孩子们能遇到梅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修来的福气,也是村子的福气。
母亲也时常和我提起梅,说梅利用周末帮村东头郭大爷家的小孙子义务补习功课,说她为一些家境贫困的孩子垫付学费……
这些事梅从来没和我提起过,每次谈起学生,她总是会给我讲起某某同学最近成绩又进步了,某某同学的性格一天天变开朗了……说起这些,梅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梅,就像一株寒冬时绽放的梅花,在故乡这方贫瘠的土地上含香吐蕊,绽放着灼灼的芳华。
前几年的一个端午节,我回家顺便去看望梅,恰好碰到一个中等身材的女人正在和梅说话,看样子不是本村从,我猜大概是学生家长。
看到家里来人了,那个眼睛大大的女人急忙站了起来,笑着说:“老师,我家的孩子让你费心了,过节了,也没什么好东西送给你,这鸡蛋是自己鸡下的,你就留下吧,我先走了。”说完,起身就要向外走。
梅拎起地上的小筐,塞到女人的手里,“大嫂,快点拿回去吧,孩子放在我这你就放心,鸡蛋拿回去留着给孩子吃,以后不许再送东西了。”
鸡蛋筐在两个人手中推来推去,最后,家长拗不过梅,只好抱着筐走了。
送走那位家长,我笑着打趣梅:“当官不打送礼的,你这咋还拒收呢?”
梅笑着瞪了我一眼,半开玩笑的说:“怎么,才跳出农村门没几天,你就被社会污染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你这样的朋友影响着,我哪有那么容易被污染呢。”说完,我向梅挤了挤眼睛。
在梅家那两间并不宽敞的小屋里,我们俩兴奋的交谈着,笑声不时飘出窗外。
工作,结婚,忙碌的生活让我们之间的联系渐渐少了,但每到过年回家,云、梅和我总要找时间小聚一下。
梅结婚时我特地请了假回去,她的男友威是个看起来温和而有涵养的男子,看着梅披上白纱和那个叫威的男子一同走入了结婚的殿堂,我为梅找到了幸福的避风港而开心。
这几年,梅和威通过努力在县城里买了房子,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师傅,在前面停一下车,我要下车。”后面,一个女子的声音传来。我抬头一看,小城已落入视线之内了。
车终于进站了,下了车,打了一部出租车,我直奔医院。
轻轻敲开病房的门,梅正捧着一本书看着,抬起头看是我,梅有些诧异:“兰,你怎么回来了?”
“听说你受伤住院了,就想着回来看看你,严重吗?”我摘下围巾,来到梅的床前。
“没事,一点小伤,休息一段时间就没事了,看你,还特地跑回来一趟。”梅语气中有一丝嗔怪,更有一丝掩饰不住的兴奋。
我们正轻轻的说着话,门吱呀一声开了,枫捧着叫的外卖走了进来,看到我热情的打了招呼,把要的饭和菜放到梅床前的小柜上,转过头说:“我再去要点别的,兰,你先坐着。”
等枫再次回来时,我才完整的了解了梅受伤的原因。
晚上放学时,梅和几个孩子一起向不远处公路的方向走,几个孩子边走边兴奋的说着话。眼看就快走到村口了,一辆速度很快的摩托车突然冲了出来,车主发现前面的孩子时,踩刹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着车就到跟前了,梅快速冲过去把孩子推到了一边,自己却被摩托车刮倒了,腿当时就不敢动了。摩托车主打电话给120,梅就这样被送进了医院。
“医生怎么说?严重吗?”我转过头问枫。
“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打几天针,再休息一段时间就没事了,就是他,大惊小怪的。”梅抢着说。
“兰,你看,她就这样,你和她是好朋友,帮我好好劝劝她,我多少次跟她说花点钱把工作往离县里近的地方调调,她死活不同意,非说舍不得那些孩子。”枫怜爱的看着梅。
我转过头去看梅,正好和梅的眼神遇上,我们俩都不约而同的笑了。
生命中有许多选择,因为“爱”,所以不忍离开。
梅,这株扎根于穷乡僻壤的土地中的“梅”,相信,一定会在风雪中绽放着更加淡雅迷人的芬芳……
第三篇:雪中的梅优美散文
梅是静止的雪,雪是舞动的梅。
连接着天与地的,是苍天揉碎的心情,是寂寞嫦娥舒展的长袖,是唐诗宋词悠悠古韵,是方块字那笔有力的飞白,是新书旧卷的芳香,是归家游子的祈盼。有了雪,梅才焕发出生机,一改往日羸弱形象,在寒冷的冬晨,携一柄光彩夺目的长剑,开始了它生命之舞。
远处有只毛驴,蹄声踏踏,不疾不徐地走在一幅中国画里。毛驴背上的老者,指甲修长,不时剔去粘在长眉上的雪花,那雪花盘旋而去,落向路边的一枝梅。毛驴停住脚步,老者拿出背上装满美酒的葫芦,一阵酣饮。酒香引来毛驴的嘶鸣,老者伸长臂膀,把葫芦里的酒,倒给昂首的毛驴,喝了酒的毛驴,围着梅花转圈,一如到了它所熟悉的磨坊。受了惊扰的梅,开始舒展紧缩的眉头,显然有了醉意的老者,把葫芦里剩下的美酒,全部倒给了这枝梅。于是,梅便眉开眼笑,开出朵朵醉人的暖意,而弥漫天地间的,是越来越浓的芳香,只是此时,已无法分清是花香还是酒香。老者就在这芳香之中,摇头晃脑,吟咏出一首七绝,琅琅诗声中,驴更加欢畅,梅愈发释怀。
还有那急急走在雪地里的村姑,头上紧裹半旧的头巾,头巾上绣着几朵动人的梅。她脚步轻盈,右臂挎着一只竹篮,篮子里是做好的饭菜,四周严严实实地围着草帘。终于来到池塘边茅草屋里干活的丈夫身旁,揭开草帘,饭菜还在冒着热气,丈夫端起碗,狼吞虎咽地吃着,满脸满足的神色。村姑解开头巾,用手抖了抖,便到处飞舞着跃下的梅,村姑用头巾擦了擦丈夫的脸,那脸上竟也留下几朵梅的印记,倏忽便钻进丈夫的笑意里。
最是哪家的小童,溜到庭院的梅边,对着绽放的花朵,他开始数数:“一朵、二朵、三朵……”随着雪花的飘落,小童已经分不清梅花与雪花,满眼都是纯洁的白,数乱了又从头再来,仍是“一朵、二朵、三朵……”。雪和梅都露出笑脸,逗弄这可爱的小童,让他怎么也跟不上眼前变幻的节奏。可是小童一点也不恼,仍然是乐此不疲,数乱了就从头来过。家里那只黄狗看不下去了,他依偎在主人身边,在他腿上蹭来蹭去,想转移小主人的注意力,却招来小主人的巴掌。黄狗恼了,它钻进梅花丛里,一阵乱拱,那满树的雪花调皮地落下,小童赶紧伸出双手去接,雪花落得他满身都是,顷刻间变成一棵不停跑动着的梅。
雪是对梅最好的赞美,梅是对雪深沉的思考。雪中的梅,并不会变成一个哲人,诗情画意中,它只是一枝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梅。(谢汝平)
第四篇:雪中品梅香愈浓散文
正月初一去邻居家拜年,我猛然发现,小区院子草坪中的几株梅树,有几许蓓蕾悄然无声地攀附在枝桠上,如胭脂般红艳。她满脸含羞,似乎在地告诉过往的人们:今年暖冬,春立得早,花信快要到来啦!然而,令人预想不到的是,时隔七日的凌晨,天空突降大雪,铺天盖地地撒在原野、山林、村庄、街道……
我清早起床推开大门一看,嘿,地上的积雪足足有十五公分厚,而且天空中还在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使人惊喜的是,掩映在雪中的那几株布满蓓蕾的梅树,枝头已经绽开了花朵,正仰望着漫天的飞雪,喜悦地笑了!呈现在眼前的雪和梅,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西山岛上去踏雪品梅,这将是一件非常舒心惬意的事情!回到故乡多年,我曾两次陪同友人去吴中西山岛上看梅,都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成行。在梅林里,看到的是成片怒放若雪的梅花,而真正雪中品梅的境遇,却是难得一遇。今日天赐良机,我岂能失之交臂。于是,我急忙携带着莱卡相机,兴冲冲地去了吴中西山岛,沿着太湖大道直奔林屋山梅林。
林屋山,是中国“十大洞天”之一。山的西部腹中,有一溶洞,气势宏伟,宽广如厦;洞底玉岩似波浪般铺展,平滑又光亮;晶莹剔透的琉璃玉柱,排列成林,撑起了平如屋面的洞顶,故而得名“林屋洞”。吴中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唐代就有植梅的,到明清时期,植梅达到了盛行,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植梅史了。著名的有广福邓尉梅和林屋山腹背上的花梅。两地相较之下,在植梅的面积、品种和数量上,林屋花梅甚称全国第一。自吴中举办梅花节始,这儿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赏梅基地,也成了梅文化的研究中心。
山野银装素裹,看上去淡雅、适静。白茫茫的飘雪中,三五个梅花爱好者,早已在林屋山梅林里指指点点,款款踏进,手中的高级相机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我独自寻径,漫步登上了林屋山顶峰的驾浮阁,目力所极,雪原、碧湖、梅海,尽收眼底——浩渺的东太湖,层层碧浪翻展着,一浪涌过一浪;湖对岸,影影绰绰的建筑物被白雪覆盖,原本深绿的植被,也披上了一层银装;山下4000余亩刚刚吐蕾绽放的梅花,被掩映在皑皑白雪的世界里;山顶上的梅开得早,有雪花般白的,也有粉红色的,春风徐徐吹来,暗香涌动,沁人心脾。身置雪原梅海之中的我,如同步入了人间仙境,饱览着这雪、梅交融的美景,直看得我喜上“梅”梢!
半个时辰后,我下了林屋山驾浮阁,踏着厚厚的积雪,穿越披裹着银装的梅林,在鳞次栉比的梯田上近瞧那梅树,枝桠上的积雪犹如洁白的羽毛,细腻松软;雪中露脸的花蕾,大部分已绽放了花瓣,还有不少仍然被严实地裹在花蕾里。兴许时日尚早,还没有到盛开的季节,故而没能品赏到完全盛开的梅花。出了梅林,走近向阳座落的农家庭院,看到有几株梅树上白里透射出点点红、点点黄。那是在凌寒中竟相开放的红梅、黄梅,望见我的到来,露出了张张庄重而又亲切的笑脸,让人心悦、崇敬、爱戴!
几千年来,国人对梅花深爱有加。国画大师们的《梅花报春图》,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当代孩童们学绘国画,绘梅成了他们的必修课、起步式。我的一位军旅友人是国家特级画师,曾与我有数年邻居之缘。他绘的梅特传神,早年绘就的一幅六尺《红梅报春》在全国绘画比赛中获奖,并见诸于国家级报端。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组对他作了专访。他一夜之间名声大振,求画、拜师者慕名而来。我儿子亦在学期放假时拜他为师,跟他学习绘梅。他后来举家去了南京,临别时将这幅获奖的《红梅报春》画赠予了我,一直挂在军营陋室的客厅里,为苍白的粉墙增添了艺术家的文化气息。
踏雪赏梅、咏梅、赋梅,更是诗人们独特的喜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写下了传世之作——《卜算子咏梅》。词中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他在词中用了“断桥、寂寞、自愁、作尘等词”,使梅花给人以凄凉的感觉,反应了他政治生崖中的不幸遭遇,如同这断桥边上的梅花。而伟人毛润之的《卜算子咏梅》,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词中的“春归、春到、花枝俏、春来报、丛中笑”,一扫陆游那种凄凉、哀怨、颓唐之气,显得大气、活泼,给人于精神振奋,令人叹为观止,心悦诚服。
母亲是一位平民百姓,她也喜欢梅花。或许是她的名字叫“梅生”,父亲常叫她“阿梅”的缘由;也或许是她生在梅开季节,外公就给她起了这么个高雅的名字。但我知道,母亲喜欢梅花,更多的是喜欢梅花那种高尚的品质。母亲没有那种闲情逸致的生活,不敢奢望种梅、赏梅,可她有一手好针线活,小时候见她纳的鞋垫上总要绣上一朵梅花,给邻居家做的童棉鞋的鞋帮上也要绣上一朵梅花,这真是母亲喜梅所至。不过在我的心里,母亲一生劳碌、艰辛,扶养大我们姐弟四人,家里的柴米油盐、缝补桨洗,父亲几乎不用操心,全由她一人操持。我家尽管生活清苦,但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全家人穿着尽管补丁层叠,却洗得干干净净。她一生饱经风霜雨雪,恰如眼前雪中绽放的梅花,不惧严寒,品性高洁!
我喜欢梅花,因为在少年时代读过《红岩》的小说和看过《烈火中永生》的电影,心灵受到过强烈的震动和熏陶。江雪琴、许云峰等一群中华英豪,面对特务们的威逼利诱、严刑铐打,那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光辉形象,从此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灵。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在这首激越、昂扬的主题曲中,江雪琴、许云峰等中华英豪,昂首挺胸、大义凛然,走向刑场,在我的心中确立起了崇高的形象!新中国也正是在梅开的严寒中迎来了共和国的第一个春天。多少年来,这歌声,也激励着我成长,使在职业生涯中,磨砺成不屈的性格,也曾喊出过“别理灰鸦噪,笑对猖狂”的情怀!
湖面的风裹着雪吹过来,打在脸庞上,感觉真冷啊!我在梅林里迎着飘洒的雪花踏进赏梅,品读梅花,深切地体验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儿开得愈精神,愈秀气,阵阵花香愈发浓郁。她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开拓奋进,创造了辉煌的过去、现在,也必将激励中华儿女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雪中往事散文
记得那是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冬日,外面白茫茫的一片,两个小男孩在忘情地滚着雪球。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小手渐渐地有些冻僵了。他们时而用双手拼命往前推,时而用脚使尽吃奶力气往前蹬。不一会儿,雪球就有了装水的水桶那般粗了,他们还是觉得不够大,可无论是推还是蹬,雪球一动也不动。小男孩说“哥,我们用肩膀挤,好不好?”“试试看。”最后雪球实在是滚不动了,兄弟俩也累得全身发热。
这时,雪球恰好到了一古井边上,哥提议:“弟弟,我们把雪球滚到井里去如何?”“哥,听你的!”,于是兄弟俩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可任凭如何使招,雪球尤如生了根似的就是纹丝不动。这时哥说:“弟,你站在里面拉,我在外面推,看行不行!”,就这样,弟抱住雪球的上截往后拉,天真傻气的二个孩子根本不知危险已经悄悄来降临。突然“轰隆”一声巨响,雪球破裂,弟随着破裂的雪球掉入了古井!可由于穿了厚厚的棉袄小男孩并没有迅速沉没,岸上的哥哥顿时哭喊着:“娘!娘!弟弟掉井里去了!救命啊!救命啊!”几分钟光景,村里的大人们闻风而至。或许是古井太深的缘故吧,找遍了全村,也没有找到足够下到井里的楼梯。上面的大人于是只能放下一根长长的绳子,期盼孩子抓住它,把他捞起,可任凭冻僵的小手如何的用力就是抓不住这活命的绳子。几次拉到中途都掉回水里。井上,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崽啊!你可千万要抓住啊!”或许是母爱感动了上苍,或许是小孩至强的求生本能!男孩终于随着活命的绳子缓缓地上升了。“上来了!上来了!”人们叫喊着,欢呼着!是啊,毕竟一个鲜活的生命得救了!毕竟人世间拒绝了一场悲剧,此刻的人们似乎比过年还要高兴,还要兴奋!
而今,古井不存,暖冬的雪花也日渐少起来。可我依然眷恋哪纷飞的雪花,难忘我哪故乡的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