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创意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11:0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两则创意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两则创意教案设计》。

第一篇:新闻两则创意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A]体验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

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的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是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设计B]对应摘读

创意说明: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对应摘读就是在简要介绍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的过程。抛开了支离破碎的串讲,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学生的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教学步骤]

一、摘读六要素

1.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的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摘读五部分

1.知识简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再次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三.摘读三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真实性: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教学设计C]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语言、情感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虽是同一作者所写,也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教学步骤]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课文扩读材料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他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巳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使用建议: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第二篇:《创意美术字》教案设计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

授课年级:六年级 授课课型:设计〃应用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来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中的第一课《创意美术字》,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变体美术字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是一种艺术的创新,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创作、体验等活动,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方法,并能根据字体的变化规律进行创意表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本课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紧扣“创意”,突出趣味性。在设计时,为了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游戏、动画融入教学环节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复习巩固、联想构思和创作实践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总结归纳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变化方法;并创作出富有含义和趣味性的美术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创作、体验等形式,增强设计意识,提高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变体美术字的创作,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并总结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变化方法,试着自己创作变体美术字。

难点: 根据字体的变化规律进行变体美术字的创意表现。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A4纸、铅笔、橡皮、彩笔、等。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通过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标题文字导入,让同学们感受标题文字和黑体字、宋体字的不同之处,说出变体美术字的特点。(板书:生动、有趣)

教师小结并导出课题:这种在黑体和宋体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变化、具有装饰性的字体,就是变体美术字。它具有生动有趣、新颖活泼等特点,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设计意图】《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动画片,片头文字创意十足,好玩又有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与黑体、宋体进行比较以引出课题。

二、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提问:在生活中,变体美术字随处可见,你们都在哪些地方见过?

2、小游戏——猜猜看,了解身边的变体美术字。教师出示三幅图片,每幅图片只露出一小部分,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猜一猜他们是什么。

【设计意图】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并把重点放在世博会标志上,点出变体美术字不仅有趣,还有深层次的含义,从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

1、展示字形变化、结构变化、笔划变化有特点的几个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总结出这些字的变化规律。

2、课件展示“高”(字形变化)、“点”(笔画变化)、“歪”(结构变化)这三个字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复习刚才学过的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自查掌握知识的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找出变体美术字最基本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三个小动画的演示,巩固学过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刚刚我们了解的是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称为“原型变化”或母形变化,如果要把美术字变化的更加好看、更加好玩,就需要我们发挥什么?(想象力)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几种常见的变化方法。

四、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

1、形象变化 出示图片“水煮鱼”、和“寿”,引导学生观察:谁能说出这两组字是怎么变化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字体变化的第一种方法:形象变化。

2、装饰变化

教师出示春、夏、秋、冬四个字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么变化的?

教师归纳:这是在宋体的基础上添加了花纹和图案,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装饰变化”。

教师接着出示“福禄寿喜”四个字的三种装饰方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三种方案你更钟情于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美观,还要契合于字的含义。

3、立体、阴影变化

运用“土”的动画去介绍立体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师生问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

五、创意空间

课件播放一组优秀的变体美术字作品,学生欣赏。【设计意图】欣赏优秀的变体美术字作品,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下一步的创作打开思路。

六、画创意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创意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字或词组。要求:字的形体明确、结构合理,变化要有依据。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适时地提出合理的建议。

七、作业点评:

教师展示学生作业,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作业进行点评。

八、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教师总结:大家都用心的去设计了自己的作品,并且创意飞扬。只要我们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就会把毫无表情的字体注入丰富的内涵与生命力。变体美术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最后,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他给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吧。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具有一定含义、能触动心灵的变体美术字公益广告,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第三篇:亲爱的爸爸妈妈创意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对立探究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

一.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二.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三.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析一析西德与日本,景物与心情描写与议论战争与和平等。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聂华苓,著名华裔旅美作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到台湾。1967年聂华苓和美国诗人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讨论,旅行。她目前已出版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著作22种,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聂华苓在,美获得三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过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匈牙利政府所颁文化贡献奖,波兰政府的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等。

2.课文扩读材料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使用建议: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致命的母爱》是一幕无言的悲剧,它也将伟大的母爱放在了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这温馨的人间至情,可以与课文比较阅读,探究二者在主题、构思、组材上的异同点。

第四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执教者

谢秀莲(临湘五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体会本篇新闻报道的独特写法; • 2.感受新闻中记者蕴含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 1.准确、快速捕捉文章基本信息; • 2.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新闻的写法和情感。情感价值观:

• 1.教育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 • 2.培养热爱和平的道德情操。【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写法;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领会新闻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强烈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配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

教师:同学们,老师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二战中,当一个纳粹士兵举起铁锹凶狠地要活埋一个小女孩时,小女孩扬起天真的小脸,用稚嫩的声音哀求说:“叔叔,能不能把我埋得浅一点,这样,我的妈妈可以很快找到我,”每当看到这个故事,身为人母的我都不禁潸然泪下。多么可爱的一个生命啊!多么无助的一声哀求啊!生命对生命的牵挂,生命对生命的践踏,在那一刻对比是那么鲜明。当无情的铁锹落下去是,我知道,它埋葬的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生命,更是人类残存的最后一丝良知。

(多媒体展示奥斯维辛图片)

教师:可是,这样的故事在二战期间却天天真实的发生,每天都有人被火车大批地运进来,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被戕害,烧死的,活埋的,枪击的,成堆的遗物,成堆的白骨,寄托着一个个冤魂无声的控诉,这个地方就是德国法西斯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个地方时,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强烈的的情感是什么?如果要将这种感受和情感表达出来,你们会选择什么体裁?

二、展示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体会本篇新闻报道的独特写法; • 2.感受新闻中记者蕴含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 1.准确、快速捕捉文章基本信息;

• 2.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新闻的写法和情感。情感价值观:

• 1.教育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 • 2.培养热爱和平的道德情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并标好自然段。2.学生回答。

• 3.展示答案

导语(1-3段)

背景(4-5段)

• 新闻

主体(6-15段)•

结尾(16段)合作探究

• 思考:

• 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这篇报道能脱颖而出,你认为理由是什么?

• 标题:别出心裁 • 导语:烘云托月 • 主体:一箭三雕 • 结尾:余音袅袅

• 2.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吗?找出你认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揭露法西斯的残暴; • 祭奠死者的亡灵;

• 提醒人们不要忘了历史; • 呼吁人们珍惜和平; •。。。

(1)教师提问:刚请同学们找出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我请一个同学说一下,主要有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学生一边回答一边板书,如果回答得同学答得不完全,可找一位同学补充。)

(2)教师引导:对!就是这几个地方。同学们都看得很仔细,那大家应该也发现了行文的线索正是由参观这几个地方穿插以来的。(将这几个地方用线连起来),这样行文的脉络就基本清楚了。作者先写布热津卡现在“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进而写到当年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游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三、引导学生通过此文独特的新闻视角认知其控诉价值(整体感悟新闻内容)

1、试着将你的眼睛“变”成摄像头,深入这则新闻报道

(4分钟)

教师:消息报道是用文字表述的,它不像影视作品具有可视性。但到21世纪,科学技术用摄像技术为新闻报道开辟了另一种形式,即摄像报道。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当时你是跟着罗森塔尔同行的一位摄影记者,你拍罗森塔尔之所见,大家想想看,这部纪录片应该怎么拍摄呢?大家现在再一次深入阅读这篇课文,但是这次你的眼睛是“摄像头”。(在眼前摆摄像头的姿势)

2、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这则新闻独特的新闻视角和写作风格

(1)教师提问:现在大家应该拍摄完了,我现在想请一位同学回答我两个问题: ①在他的镜头中有没有相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啊~张秀丽同学,请你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没有(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的)

(2)教师提问:是的!没有。那么第二个问题②既然没有拍摄到相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镜头中主要拍摄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参观者的反应和神态等等(可以提示引导大家)

(3)教师提问:嗯,大家回答得很正确。除了这两点我们这则新闻报道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学生回答:参杂着许多作者的主观感情成分等等

(4)教师提问:还有一点,我们这则新闻的题目也非常与众不同呢,《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嗯,既然发现了这么多独特之处,我们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首先: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大家平常应该看过《楚天都市报》吧?(PPT显示一则普通的楚天都市报新闻)这里也有一则从楚天都市报上截取的短新闻。比较一下,我们的课文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就这些问题讨论一下。

(4)教师引导:好的,讨论时间结束。这些问题想必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呢,请大家暂时保存在心中,等课程结束以后,将你们的答案和感想写进你们的课后作业中。提起这个小练笔,我不得不告诉大家,我们的这篇课文可是大有来头。它已经是公认的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载入了新闻报道的史册。它在1960年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赞说,这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所以我们的课后的小练笔,我希望大家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撰写一篇颁奖词。(PPT展示 :

1、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2、普利策奖颁奖词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普利策普利策的颁奖词——

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发挥了非凡作用。)

希望PPT关于普利策奖的相关介绍能够激发大家的灵感。试着去揣着普利策这篇特殊的新闻稿大家赞扬的原因,它的独特的价值在哪里?

(5)教师提问:刚刚我们“拍摄”时还发现了一个问题,作者报道集中营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而非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大家想想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张庆同学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侧面烘托等等

教师明确: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这就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再如,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关押女犯人的盒子,有的参观者竟然“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而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参观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我们无从知道那些房间、那些盒子的具体情况,但我们却能想见当年的残酷景象。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教师引导:还有一个问题,刚刚也有同学提到了,那就是作者在这篇报道中参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作者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正是这种个人情感的渗透使这篇新闻报道如此撞击人心。接下来,让我们来品味一下,作者蕴藏在冷峻语言中的感情。

四、从冷峻的语言中感悟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

1、体会文中的诸多否定句,理解其中的内涵

(1)教师引导:《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文章还有很几处。我请一个同学找出这些句子,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杨露同学请你朗读一下好吗?)

学生朗诵

(2)教师引导:谢谢杨露同学精彩的朗读。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

PPT显示

1.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第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3)教师提问:“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出作者的议论更是值得剖析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作者的这句话。我请一位同学起来说一下,甘彩霞同学请说你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明确: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2、耐人寻味的细节体现作者的感情

教师引导:在本篇新闻报道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些细节的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先看这两组。

PPT显示: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教师明确:“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板书设计: 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温和的微笑

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PPT显示:

1、开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教师引导:开头结尾这两处都写到了孩子们在嬉戏,这两处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首先开头处“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当然不是,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而结尾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老师在这里不妨把它理解成对于和平和美好事物呼吁。在这个奥斯维辛的地面上永远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追逐游戏这样美好的景象不好吗?

五、教师小结: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好,课文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已经记住了一个叫做罗森塔尔的记者,更记住了奥斯维斯这个牵挂世人的地方。当然课结束了大家也不能忘了我们作业。一篇小练笔,一篇颁给《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的颁奖词。或许永远被你们这些后代记住,牢记、反思历史的教训,正是对这篇新闻报道最好的颁奖词!

六、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温和的微笑

七、教学反思:

第五篇:10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冷峻、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1、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冷峻、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罕见惨剧----南京大屠杀。其中遇难的中国人有30多万,当时的南京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设置了号称“杀人工厂”“人间地狱”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据统计共有400多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经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佳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维辛纪念馆,访问那些让死难者备受折磨的地方,唤起我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背景-----交流资料,认识奥斯维辛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维辛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随着参观者的步伐走进集中营——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第7到15段集中描写了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依次写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实验室----遇难者纪念墙----地下室等地方。

————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开始时——““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2)想象成了现实——““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3)“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4)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5)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6)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7)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8)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9)“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10)参观结束时——“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 确: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单是参观者不由自主的显现出来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3、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1)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明 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4)“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确:“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教 师 总 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第 二 课 时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 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2.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补充介绍新闻的各种写法:

(1)、旁观者(零度写作):记者在新闻中毫不参杂个人感情。

(2)、参与者:直接描写所见所闻。

3)、纯主观性: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主要内容来写。

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3、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本文还冷峻中暗涌感情。(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4、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内容上:不管法西斯多么猖狂仍旧会灭亡,乌云遮不住太阳。

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

5、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板书设计: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温和的微笑„„

►文字简练、朴实。视角独特、多用否定句。◄

6、拓展延伸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面对此情此景,你能不联想起我们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吗?————南京大屠杀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可以原谅,但是不可以忘却!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可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还在参拜靖国神社!!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祖国必须富强!

7、布置作业

以“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写一篇随笔,不少于500字。

下载新闻两则创意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两则创意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5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第一课(第二篇) 注意点:作者突破“ 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束缚,......

    教案设计两梁林心得

    大家好!我是09英语7班的梁玲。很高兴在这里聊聊我此次参加学院第九届“雷阳杯”师范生技能大赛之教案设计比赛的心得。将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从查阅教材、选择教材版本、确定......

    新课标《创意美术字》教案设计(精选5篇)

    新课标《创意美术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方法;能够创作出富有趣味性或深意的美术字。 2、通过观察分析、创作体验等形式,增强设计意识,提高表......

    《阿长与〈山海经〉》创意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创意教案设计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

    《亲爱的爸爸妈妈》创意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

    两小儿辩日优质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2、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3、培养学生整合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

    5.小产品 巧创意(两课时)

    5. 小产品巧创意 教学对象:九(3—7)班 教学时间:2016年5月3-13日 教学用具:PPT课件、教案、课本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从功能与需求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初步把握设计的基......

    2009年新闻学院广告文案创意大赛策划书

    2009年新闻学院广告文案创意大赛策划书 一,大赛宗旨: 为了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充分展示学院的优秀教学成果,帮助本院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专业知识,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