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视力的研究》的教学反思
本节是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视力的研究》这一课的活动准备阶段的内容,旨在结合活动主题,设计一份紧密围绕主题内容的调查问卷,此问卷能够帮助各组更好的进行主题研究。在活动中,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提升归纳、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设计时,我有几点想法,如下
1、想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还可以服务与生活。不仅仅课堂上可以运用调查问卷,各行各业都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
2、加强小组合作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能够在组内大胆发表见解,同时学会倾听。除了听老师讲解外,还要学会虚心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小组交流时做到有商有量,同时小组长的责任意识应增强。课前,我将发给各组的学习资料都放在组长那里保管,要求组长听清老师的指令后,方可拿出供本组成员阅读学习。这样一来,小组合作时的纪律就有保障了。
3、读表、填表训练。课上填表时经常会出现漏项、错填等现象,因此课上专门拿出两分钟,让学生们一起读表,并请细心的学生为大家解读。所以本节课上没有出现填表错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发现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实物投影下汇报表格填写情况时,没有手指着表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仍不够等,我想,发现了问题,就发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明确了方向,我就会朝着它继续前行。
第二篇: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观察演示用: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等。
分组实验用:各种形状的磁铁、铜线、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玻璃珠、螺丝、硬币、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怎么样?(出示笔和钱)。我能用笔穿过这张钱以后,再修复它,您信吗?
2.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老师演示)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是怎么做到的。
3.对了,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来完成的。今天,就是磁铁帮了老师的大忙。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秘密。(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研究磁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就被老师设计的情境带入课堂。不同的方法引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支笔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一支魔术笔。 】
二、认识磁铁的形状及用途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辨认)
【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磁铁大多数是条形或环形,借助课件让学生多认识其他形状的磁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的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兴趣。】
4、上面所出示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经过仔细观察,可发现图片上的磁铁上面都标有字母“N”和“S”,这里教师可不用先讲“N”和“S”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南北极作铺垫。】
4、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有用到?用来干嘛?(让学生多说)如指南针、磁性玩具、磁盘等。
【知道磁铁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科学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三、探究活动
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一)磁性 实验活动一、指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各种不同的物体。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各种不同的物品,动手前,教师要先说说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幻灯片展示注意事项)组内同学先讨论讨论怎么来研究呢?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并且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记录表。由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通过实验可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物体,我们把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课件出示)
实验活动二、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可发现----磁性能够传递,磁性越传越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懂磁铁会吸引铁的物体,所以在本节课准备时,多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 “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吸不同的物体,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被吸引。再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磁极
先让学生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
实验活动三: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观察哪个部位磁性最强?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可发现---------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的磁极除了磁力大,还能指示南北极。教师演示分别把3块不同形状磁铁用细绳悬吊空中,等待静止。再和指南针进行比较,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磁铁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南端、N极总是指向地球北端。因此,我们也把磁铁的S极称为南极,把磁铁的N极称为北极。(板书:指示南北)
[在这里要揭示前面提到的“S”和“N”,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很快就能发现磁性最强的是两极。]
(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活动四:刚才我们研究时,只用到了一块磁铁,如果把两块条形磁铁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大家动手实验,并且要把把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现记录下来。组长领取一块条形磁铁。你试着让磁铁的相同磁极和不同磁极靠近,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在以上环节中,主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磁铁间、磁铁与物体间奇妙而有趣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介绍司南和指南针
(1)师出示:指南针。(介绍指南针其实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
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指南针也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的性质。在军事或野外旅游、考察时用得较多。
五、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门吸、磁盘、带磁性的冰箱门。
师:1、课前我不小心将一根铁钉掉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如果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生说办法并操作。
2、小华在玩耍时,不小心将铁钉倒在了大米里,请你想办法将铁钉和米分离开来?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六、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关于磁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延伸:利用磁铁的磁性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制作一个磁性玩具,自己实在不会设计的可以仿造各种磁性玩具进行制作,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一开始,我就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和步骤,让他们被动地去一步一步实验,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想方法,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所想的方法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即“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的第四部分,我让学生玩磁铁游戏,主要目的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了解新科技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体来说,在整节课中,学生玩得确实非常开心,非常兴奋,虽说已经下课了,却还没玩够,纷纷跑过来把我围住,跟我说:老师你能给我一个小车吗?你能给我一个小磁铁吗?老师你还有指南针了吗?对他们的这些举动,使我深深感到:小学科学课程确实是小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身为科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自豪感。所以我们更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争取每节课都不让学生失望,每节课都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磁铁有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磁铁可以指南北。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从无序研究到有序研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围绕磁铁研究准备的分组材料12套。没有标识的磁铁。
【学情分析】
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孩子的好多玩具中也有磁铁。他们对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是比较模糊,还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上。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一个装有水的烧瓶,往里放回形针,你有什么办法隔着水和玻璃把回形针取出来?
出示:磁铁磁性
磁铁是个非常有趣的材料,你们想玩玩吗?出示材料盒(实物投影),提出玩的具体要求
二、 丰富关于磁铁的认识,从经验出发确定每组的研究内容并展开研究
1.玩一玩,并完成活动记录单(一),
具体要求:玩的时候,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磁铁的特点最多,玩的时候,生活中有类似经验的也可以玩出来给同组同学看看。如果玩的时候,关于磁铁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或者是想要研究的问题都可以写下来。
我们组的发现我们组的疑问
2.交流发现与疑问
一个同学上来交流,其它同学认真倾听,你有没有相同的发现和相同的疑问?
哪些疑问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来研究?简单说说怎么研究?
3.确定小组的研究内容。
小组商量,你们小组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小组选问题)
(预设问题:磁铁哪部分磁力强?不同磁铁磁力一样吗?磁铁两极为什么称南北极,如果验证“指南北”?磁铁上再加块磁铁,磁力会增大吗?……教师之前要准备相对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用)
完成活动记录单(二)
交流方法
明确小组要用的材料,有组长安排组员领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结果,并板书
三、小结拓展
找出未知磁极磁铁的南北极
两个样子一样的磁铁和铁块,不借助任何工作,如何鉴别?
【教学反思】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设置了一个磁铁的游戏“如何隔着水和玻璃取出回形针”,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磁铁的兴趣上来了。然后大家在玩玩磁铁,丰富大家对磁铁的感性认识,然后从活动中发现自己对磁铁原来的认识哪些是模糊的,哪些还想一探究竟。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4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较常见的物体。虽然学生在课前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磁铁的科学名称以及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并未有深层的认识。所以这课的学习我最终确定为从“我知道的磁铁”开始,通过交流已获得的关于磁铁的知识,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认识磁铁的最基本的性质——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谈话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猜盒子里是什么。本来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要学生猜盒子里的东西,是有一定难度的。正因为不容易猜到,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才更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预设这个环节,同时我也是想向学生渗透一种学科学的方法——敢于大胆猜测。但是,由于课前的一个不注意,加之这个班的孩子又特别地细心,一开始游戏,我叫到的那个女孩就猜中了盒子里的是乒乓球。这和我原来的设计有很大的出入,不过,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当时在我询问她猜中的原因后,能及时改变课堂预设,表扬她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科学课上大家就应该仔细观察,善于发现。
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这一环节中,我告诉学生,除了老师提供的材料,教室里的其他物体也可以是你实验的材料,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启示,在学生取得成功时,给以鼓励。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前,老师不小心将一颗铁钉掉进了水槽里,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拓展延伸,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回家后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一个磁性玩具。我想,孩子们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就为后面的学习探究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体现了一节科学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新的探究活动正在开始。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5
《研究磁铁》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四课的教学内容。该课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知道不同形状磁铁的名称,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是本学期我校举行的“人人一堂研究课”上本人的教学内容,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三步导学模式的运用较为成功。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探究时间长一些更好,这是因为在前面的两个演示实验占用了较长时间。个别环节拖泥带水,尤其是在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未能简洁明了地得出正确结论。还有一个导致探究时间短的原因是:在验证磁铁具有指南北的实验中,使磁铁保持水平的时间较短,使得磁铁水平地停止旋转指示南北较难,不少组的同学该实验完成的不太成功。实际上当磁铁第一次处于水平时,就应该用胶带把线与磁铁的位置用粘贴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就能使磁铁较长时间保持水平状态。因为另外一个分组实验是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样要求磁铁处于水平,因而两个实验均受到一些影响。由此看来,如何使磁铁始终处于水平是本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第一个分组实验完毕时没有向学生强调下一个实验仍要使磁铁保持平衡才能顺利进行,以至有的组的同学把细线和磁铁均拆下来,导致下一个实验费时较多。
以上是本次实验出现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在下次的教学中解决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进一步提高。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6
《研究磁铁》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电和磁》中的第一项活动,它是从“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着手,通过自己收集以及老师提供的各种各样磁铁,使学生对磁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而鼓励学生更多地发现磁铁的性质,并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同时在认识磁铁性质的基础上,乐意自制指南针。
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整个教学设计主要由三个活动组成,以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为引线,把重点放在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上,把难点放在自制水浮式指南针上。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能做到依据新课标要求,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进行创设情境、观察思考、预测论证、总结深思的四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展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平台,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
如果,能在小组活动中,完成实验报告,并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由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报告评分。培养学生在实验后及时进行记录的良好习惯,就更完整了。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7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3.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磁铁的一些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
研究磁铁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
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 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
第三篇:《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3.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磁铁的一些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
研究磁铁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
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 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2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较常见的物体。虽然学生在课前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磁铁的科学名称以及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并未有深层的认识。所以这课的学习我最终确定为从“我知道的磁铁”开始,通过交流已获得的关于磁铁的知识,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认识磁铁的最基本的性质——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谈话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猜盒子里是什么。本来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要学生猜盒子里的东西,是有一定难度的。正因为不容易猜到,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才更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预设这个环节,同时我也是想向学生渗透一种学科学的方法——敢于大胆猜测。但是,由于课前的一个不注意,加之这个班的孩子又特别地细心,一开始游戏,我叫到的那个女孩就猜中了盒子里的是乒乓球。这和我原来的设计有很大的出入,不过,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当时在我询问她猜中的原因后,能及时改变课堂预设,表扬她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科学课上大家就应该仔细观察,善于发现。
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这一环节中,我告诉学生,除了老师提供的材料,教室里的其他物体也可以是你实验的材料,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启示,在学生取得成功时,给以鼓励。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前,老师不小心将一颗铁钉掉进了水槽里,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拓展延伸,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回家后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一个磁性玩具。我想,孩子们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就为后面的学习探究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体现了一节科学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新的探究活动正在开始。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3
《研究磁铁》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四课的教学内容。该课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知道不同形状磁铁的名称,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是本学期我校举行的“人人一堂研究课”上本人的教学内容,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三步导学模式的运用较为成功。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探究时间长一些更好,这是因为在前面的两个演示实验占用了较长时间。个别环节拖泥带水,尤其是在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未能简洁明了地得出正确结论。还有一个导致探究时间短的原因是:在验证磁铁具有指南北的实验中,使磁铁保持水平的时间较短,使得磁铁水平地停止旋转指示南北较难,不少组的同学该实验完成的不太成功。实际上当磁铁第一次处于水平时,就应该用胶带把线与磁铁的位置用粘贴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就能使磁铁较长时间保持水平状态。因为另外一个分组实验是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样要求磁铁处于水平,因而两个实验均受到一些影响。由此看来,如何使磁铁始终处于水平是本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第一个分组实验完毕时没有向学生强调下一个实验仍要使磁铁保持平衡才能顺利进行,以至有的组的同学把细线和磁铁均拆下来,导致下一个实验费时较多。
以上是本次实验出现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在下次的教学中解决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进一步提高。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磁铁有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磁铁可以指南北。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从无序研究到有序研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围绕磁铁研究准备的分组材料12套。没有标识的磁铁。
【学情分析】
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孩子的好多玩具中也有磁铁。他们对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是比较模糊,还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上。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一个装有水的烧瓶,往里放回形针,你有什么办法隔着水和玻璃把回形针取出来?
出示:磁铁磁性
磁铁是个非常有趣的材料,你们想玩玩吗?出示材料盒(实物投影),提出玩的具体要求
二、 丰富关于磁铁的认识,从经验出发确定每组的研究内容并展开研究
1.玩一玩,并完成活动记录单(一),
具体要求:玩的时候,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磁铁的特点最多,玩的时候,生活中有类似经验的也可以玩出来给同组同学看看。如果玩的时候,关于磁铁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或者是想要研究的问题都可以写下来。
我们组的发现我们组的疑问
2.交流发现与疑问
一个同学上来交流,其它同学认真倾听,你有没有相同的发现和相同的疑问?
哪些疑问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来研究?简单说说怎么研究?
3.确定小组的研究内容。
小组商量,你们小组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小组选问题)
(预设问题:磁铁哪部分磁力强?不同磁铁磁力一样吗?磁铁两极为什么称南北极,如果验证“指南北”?磁铁上再加块磁铁,磁力会增大吗?……教师之前要准备相对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用)
完成活动记录单(二)
交流方法
明确小组要用的材料,有组长安排组员领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结果,并板书
三、小结拓展
找出未知磁极磁铁的南北极
两个样子一样的磁铁和铁块,不借助任何工作,如何鉴别?
【教学反思】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设置了一个磁铁的游戏“如何隔着水和玻璃取出回形针”,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磁铁的兴趣上来了。然后大家在玩玩磁铁,丰富大家对磁铁的感性认识,然后从活动中发现自己对磁铁原来的认识哪些是模糊的,哪些还想一探究竟。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5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一开始,我就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和步骤,让他们被动地去一步一步实验,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想方法,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所想的方法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即“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的第四部分,我让学生玩磁铁游戏,主要目的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了解新科技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体来说,在整节课中,学生玩得确实非常开心,非常兴奋,虽说已经下课了,却还没玩够,纷纷跑过来把我围住,跟我说:老师你能给我一个小车吗?你能给我一个小磁铁吗?老师你还有指南针了吗?对他们的这些举动,使我深深感到:小学科学课程确实是小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身为科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自豪感。所以我们更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争取每节课都不让学生失望,每节课都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观察演示用: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等。
分组实验用:各种形状的磁铁、铜线、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玻璃珠、螺丝、硬币、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怎么样?(出示笔和钱)。我能用笔穿过这张钱以后,再修复它,您信吗?
2.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老师演示)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是怎么做到的。
3.对了,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来完成的。今天,就是磁铁帮了老师的大忙。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秘密。(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研究磁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就被老师设计的情境带入课堂。不同的方法引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支笔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一支魔术笔。 】
二、认识磁铁的形状及用途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辨认)
【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磁铁大多数是条形或环形,借助课件让学生多认识其他形状的磁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的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兴趣。】
4、上面所出示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经过仔细观察,可发现图片上的磁铁上面都标有字母“N”和“S”,这里教师可不用先讲“N”和“S”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南北极作铺垫。】
4、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有用到?用来干嘛?(让学生多说)如指南针、磁性玩具、磁盘等。
【知道磁铁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科学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三、探究活动
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一)磁性 实验活动一、指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各种不同的物体。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各种不同的物品,动手前,教师要先说说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幻灯片展示注意事项)组内同学先讨论讨论怎么来研究呢?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并且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记录表。由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通过实验可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物体,我们把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课件出示)
实验活动二、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可发现----磁性能够传递,磁性越传越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懂磁铁会吸引铁的物体,所以在本节课准备时,多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 “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吸不同的物体,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被吸引。再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磁极
先让学生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
实验活动三: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观察哪个部位磁性最强?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可发现---------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的磁极除了磁力大,还能指示南北极。教师演示分别把3块不同形状磁铁用细绳悬吊空中,等待静止。再和指南针进行比较,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磁铁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南端、N极总是指向地球北端。因此,我们也把磁铁的S极称为南极,把磁铁的N极称为北极。(板书:指示南北)
[在这里要揭示前面提到的“S”和“N”,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很快就能发现磁性最强的是两极。]
(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活动四:刚才我们研究时,只用到了一块磁铁,如果把两块条形磁铁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大家动手实验,并且要把把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现记录下来。组长领取一块条形磁铁。你试着让磁铁的相同磁极和不同磁极靠近,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在以上环节中,主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磁铁间、磁铁与物体间奇妙而有趣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介绍司南和指南针
(1)师出示:指南针。(介绍指南针其实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
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指南针也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的性质。在军事或野外旅游、考察时用得较多。
五、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门吸、磁盘、带磁性的冰箱门。
师:1、课前我不小心将一根铁钉掉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如果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生说办法并操作。
2、小华在玩耍时,不小心将铁钉倒在了大米里,请你想办法将铁钉和米分离开来?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六、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关于磁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延伸:利用磁铁的磁性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制作一个磁性玩具,自己实在不会设计的可以仿造各种磁性玩具进行制作,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7
《研究磁铁》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电和磁》中的第一项活动,它是从“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着手,通过自己收集以及老师提供的各种各样磁铁,使学生对磁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而鼓励学生更多地发现磁铁的性质,并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同时在认识磁铁性质的基础上,乐意自制指南针。
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整个教学设计主要由三个活动组成,以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为引线,把重点放在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上,把难点放在自制水浮式指南针上。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能做到依据新课标要求,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进行创设情境——观察思考——预测论证——总结深思的四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展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平台,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
如果,能在小组活动中,完成实验报告,并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由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报告评分。培养学生在实验后及时进行记录的良好习惯,就更完整了。
第四篇: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1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
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
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电脑动画画图来表示光行进的路线
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
4.思考后师演示电筒的光通过这两块透镜,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5.适时提出问题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聚焦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2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可能会猜到会穿透过去,哪光的行进路线会改变吗?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
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
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
4、思考后让学生观察放入水中的物体,引出折射的概念。
5、解谜叉鱼技巧,指出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而引入折射现象的典型——透镜。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3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三课,教材要求的科学知识目标是: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的特点;
4、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同时画示意图表示。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不一定非常了解,于是我出示了两块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当然这里我没有明示其名称。),再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用师生互相合作的方式直观地演示了光线遇到透镜时发生的变化,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焦的性质。在研究聚焦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也安排了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线行进示意图。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4
我校开展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我上了一节五年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研究透镜》课,获得一等奖。反思本科教学深有感触,收获很多,反思如下:
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本课达到教学目标。体现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效果很好。首先,本课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其次,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及汇报,小组学习后先进行组内交流,再进行组与组间交流,最后再全班展示交流,汇报,评价。第三,注重评价与补充。组内评价于补充,组与组评价与补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回顾本课教学也存在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完善。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5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6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他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由于小学生处于打基础阶段,科学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中获得新知识。科学实验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载体,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对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得到发展,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步接近,不断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可见,科学实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梯。
最近的课程就是一些实验课,内容很多,很丰富。今天教学的是《研究透镜》一课。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教学反思《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放到室外,让学生自己探究。所以,今天让学生听清所有的要求到学校后操场去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作用。学生玩凸透镜,观察现象,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玩的这项活动中发现它可以把光线集中,使它汇聚成一个亮点,点燃树叶或纸张。用望远镜过程校园里的人和景物,了解望远镜的原理。结果发现学生非常活跃,主动做好各项实验,各小组成员也能互相配合,按照规定完成了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这让学生和我都很开心。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7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可能会猜到会穿透过去,哪光的行进路线会改变吗?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光再到成像的性质。在研究聚光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提问透镜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现象的呢。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总领全课,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4、思考后让学生观察放入水中的物体,引出折射的概念。5、通过适时提问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聚光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8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 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第五篇: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汾西县第一小学 刘宇洁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 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