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7。“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等能力。
3、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
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这些句子中,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谁为单位“1”?
⑴一桶水用去3/4。⑵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1/3。
师:第一题是部分与总数的比,总数为单位“1”。第二题是一个量同另一个量比。和谁比?谁为单位“1”。
[点评: 通过对比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 一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出示准备题。说出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⑴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75×7/15=35(kg)
⑵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5×4/5=28(kg)
二、探究新知。
1、激趣引入。
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的身体内有很多科学知识藏在里面呢,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水分的含量吗?
[点评: 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提高分析能力。]
2、出示: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照这样计算,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和爸爸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重了。可是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
[点评: 设计有多余条件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筛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训练了学生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一: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出示思考问题,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
①小明的体重与什么数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②应该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为什么?
③单位“1”所表示的数已知吗?
④怎样求单位“1”所表示的这个数?你能列出关系式吗?讨论后汇报。
方法一:
第二篇: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反思
保亭思源小学
黄晓霞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一、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篇: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彭光伦
听了付老师的这节课,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付老师体现的理念新,站的高度高,他用课例的形式告诉我们,在新课改的今天,应用题该怎么教?教什么样的应用题?付老师的课有三大特点值得我学:
一、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今天所教的内容就是教材里,分数除法应用题例
1、例2。付老师改变教材,复习、新授、练习的取材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例如:第一个环节。付老师从自己的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搜取信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从中选一条感兴趣的一句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对这句话的理解,既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教学上的民主、互动。
二、应用题教学“策略化”
本节课学生在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经历搜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在众多信息中搜取所需要的信息,就不会出现滥用多余条件现象,不会出现“山羊的只数+绵羊的只数=船长年龄”的笑话。例如:第二个环节(新授部分):同桌讨论,从表的左右两边各取一个条件,任意搭配,你能提什么问题。教师只是提供了一些信息,学生根据需要自己搜取信息,并进行重新组合构建,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探究新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又注意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在于,教师没有象以前那样急于概括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用方程来解答的结构模式,而是紧紧地围绕数量关系式,根据除法的意义来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题目本质上理解解题方法。如:第2题,突出解题思路这段话,进行比较、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中付老师3次比较(1,2比较,即乘除法对比;2和试一试比较,即两道除法比较,概括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注意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注意了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对应思想的渗透。新授和练习中,两次从表中选条件进行搭配,渗透了数学中的对应思想,促进了学生对解决这类应用题的理解。如:练习中,已知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需知道什么,就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补充条件(完形填空),这一过程也促使学生巩固了对这类应用的理解。
三、学习目标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随着《课标》倡导的“问题情境—建模—解释、应用与拓展”这种问题解决式学习模式的推广,应用题将成为其中的“原型”与“应用”的主要角色。纵观付老师的整节课,可以看出付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解决现实问题。例如:例题的情境材料从生活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了解了本校老师的情况等等。
总之,有了教师以上的精心策划,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小组交流等多样的学习途径完成学习。学的轻松愉快
2013.9.17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付正荣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
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
说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说教学重点:能用方程和算式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说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 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 7/8 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2)算式法:28÷4/5
χ× 4/5 =28 χ=28÷4/5 χ=35 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5)让学生自己检验,分两步检验
①把χ=35代入原方程,左边=35× 4/5 =28,右边=28,左边=右边,所以χ=35是原方程的解。
②35千克的 等于28千克,正好是水分的重量,所以35千克符合题意。
(6)说说解题思路。
[新的教学理念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找条件、问题、对比线段图理解题意,能激起学生欲望和学习兴趣。]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
(2)引导题意和线段图对比。
①题中有两个量相比较,需要画两条线段来表示两个量的数量关系。
②题里的已知条件“ 小明的体重 ”明确把小明的爸爸体重看作单位“1”。
③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怎样表示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爸爸体重× 7/15 =小明的体重
④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点拨。
[尝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
三、巩固练习:(要求画线段图)
1、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教师点评。
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修了35千米,占全长的 5/8,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3、兴丰小学六年级有女生25人,正好是三、四年级女生人数的 1/4,三、四年级女生有多少人?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少而精,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解题能力。]
四、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的学习内容都是单位“1”的量没有告诉我们,可以用设χ的方法,把χ当作已知数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后并检验。同学们能根据题意用算术法解答吗?
五、说教学设计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2)算式法:28÷4/5
χ× 4/5 =28 χ=28÷4/5 χ=35 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2013.9.17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
付正荣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7.“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等能力。
3、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思想。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
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这些句子中,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谁为单位“1”?
⑴一桶水用去3/4。
⑵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1/3.师:第一题是部分与总数的比,总数为单位“1”。第二题是一个量同另一个量比。和谁比?谁为单位“1”。
2、出示准备题。说出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⑴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75×7/15=35(kg)
⑵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5×4/5=28(kg)
二、探究新知.1、激趣引入.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的身体内有很多科学知识藏在里面呢,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水分的含量吗? [点评: 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提高分析能力.]
2、出示: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照这样计算,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和爸爸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重了.可是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问题一: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出示思考问题,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①小明的体重与什么数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②应该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 为什么? ③单位“1”所表示的数已知吗? ④怎样求单位“1”所表示的这个数?你能列出关系式吗?讨论后汇报。
第四篇:分数除法应用题
分数除法应用题(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1。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根据乘法关系式列出方程,弄清数量关系与列方程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或软黑板)。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说出数量关系式。(投影出示)①已经行了全程的②小刚体重是他爸爸的。
③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
把谁看作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式.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出示例1的情境图(一)(医生的话)。
①从医生的话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写出哪些数量关系式? ③组织学生议一议。再指名汇报。(二)出示例1的情境图(二)(小明的话)。①从小明的话中,你又了解到哪些信息? ②你又能写出几个数量关系式?(三)探究问题(一):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应该选用哪两个条件?为什么? ②根据选用的条件,你能画出线段图吗? ③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
④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进行解答
教师强调:书写的格式等
(四)探究问题(二):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要求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采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尝试画线段进行分析)
教师提示:题中是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应画几条线段表示数量关系? ③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④指名扳演,师生订正。
三、巩固应用
1、做课本第38页“做一做”。
2、看图列方程(2题 略)
3、口头列式(列方程,不计算)
①光明小学有男生270人,是女生人数的,光明小学女生有多少人?
解:设 方程
②农场养鸭160只,是养鹅只数的,农场养了多少只鹅?
解:设 方程
4、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生订正。(强调有多余条件)
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40页练习十第1、2、3题。
每课一练第24页训练一
第五篇:分数除法应用题
只要是分数除法应用题,就先找单位1.单位1找到了,方法也就出来了。分数应用题有很多种类型,在小学阶段大体分为三类:
(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例:20比35少几分之几? 2/3比1/2多几分之几? 口诀:差÷单位“1”
解:(35-20)÷35(2/3-1/2)÷1/2
(二)两个量知道其中一个量,还知道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量。
口诀:单位1知道用乘法,不知道用除法,多了用加,少了用减,求出来的就是另一个量。例:五年级300人,六年级人数比五年级多1/2,六年级用多少人?
300×(1+1/2)例:五年级300人,五年级比六年级少1/3,六年级有多少人? 300÷(1-1/3)
(三)单位1不知道用除法,用对应的数除以对应的分数,求出来的就是单位1.这个第三种类型的题目,占分数除法应用题的70%以上。
例:五年级300人,是六年级人数的2/5,六年级多少人? 300÷2/5
例: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1/5,第二天修了500米,还剩1/4没修,全长多少米? 500÷(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