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反思论文

时间:2019-05-15 11:3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开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反思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开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反思论文》。

第一篇:对开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反思论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反思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千人一面”的局限,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是极具人文性的课程,各地各学校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通过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突出自身的特色。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

开发校本课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激活和丰富语文课堂,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它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不少学校对于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重视不够。

不少学校领导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制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校学生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上,而是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导致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对学生要求较高的科目却无人问津。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门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他们看来,和开发校本课程比起来,高考和竞赛要重要得多。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广大语文教师,但是多数语文教师更适应以前的角色,即被动地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甘愿当一个“教书匠”。竞赛辅导和高考的压力使多数语文教师从来不想、也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甚至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或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学校无关。即使与学校有关,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普通教师无关。同时,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而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相应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第三,保障机制尚待改进。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学校的硬件不足,学校的场地有限,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短缺,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在重重现实困难面前举步维艰。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所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笔者通过参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认为要取得预期的目的,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领导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围绕新课程,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突出研究主体,挖掘研究潜力,提供支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教研的各项活动要有专人负责,时间地点要有保障,教研内容和主题要切合实际。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注意减轻承担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过重的负担,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为其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积极进行资料建设,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

第二,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要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学校还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使负责开发校本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按照自身的条件与兴趣在某些方面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实现由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同时,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打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环境,切实为教师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畅所欲言,相互激励,破除学科界限,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第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校本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渠道地开设校本课程。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设置相应的活动课程,努力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同时,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中,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作用,使校本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始终具有本校特色,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总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全面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争取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释义[J].中小学管理,2001,(4).

[3]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第二篇: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反思

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反思

(教育科学学院 13级教育学专业 刘爽 学号:131274026)(教育科学学院 13级教育学专业 宋晓艺 学号:131274018)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是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的不同,关于其定义和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由此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定义多样化和相关定义混淆等诸多问题。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明晰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特点,反思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有关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案是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也为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经验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特点;问题及对策;

20世纪60-70年代后,当各个发达国家政治上的民主运动与权力下放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时,政治上的变化影响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要求在课程决策上实现民主化即权力下放,因而强调学校一级的课程决策,重视学校的教师、学生、1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这就是课程史上的“校本课程运动”。在这一运动之下,出现了正式的“校本课程”概念和对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我国于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里所说的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2。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实践的课程模式和过程的课程模式两大理论体系为指导。在新课改要求下,全国几乎85%以上学校都开设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在此,针对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整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存在更少的阻力,帮助其顺利进行。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和概念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外来词,在国外兴起较早,于1999年引入我国,结合我国的三级课程体系展开,然而在我国发展呈现不成熟的特点,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与概念,不同的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研究采纳了几种相对比较成熟的定义。国外定义: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 u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School used curriculum planning)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School-centered innovation)或(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在英语教育文献中,与SBCD相近的词汇还有“学校聚焦的课程决策(school-focused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学校中心的课程改革(school-centered curriculum reform)"“学校课程改进(school curriculum improvement)”等3。

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给校本课程开发下了一个定义: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主权,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4。国内定义:

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5。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学校为基础,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人员等合作进行的课程发展过程与结果6。

通过比较相关概念,研究发现校本课程存在以下5种基本要素:以学校为本、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配合、结合各地办学差异、旨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一种开放的课程开发的动态过程。在此,对校本课程做出一个定义: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以学生发展为前提、立足学校自身教育资源和特色、充分吸纳校内和校外资源(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家长、社区、社会支持系统),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体系进行补充,是一个课程编制、开发、实施、评价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直接理论支持的课程学者当属美国的施瓦布(CJ.J.Schwab)和英国的斯腾豪斯(L.Stenhouse。施瓦布与布鲁纳(CJ.Bruner)一起领导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即“新课程运动”。在总结该运动失利原因的基础上,施瓦布创立了“实践的课程范式”,发起和组织了课程领域的“走向实践运动”。几乎在同一时期,斯腾豪斯在英国与施瓦布遥相呼应,针对目标模式提出了与之对立的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并领导了“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为校本课程开发揭开了序幕7。经过研究发现,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结合特色,体现差异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能够尊重学校师生差异性和独特性,满足师生需要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差异,促进了教育系统中老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校本课程强调实践的课程模式,它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宽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能够合理解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例如,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国家课程设置采用自上而下的封闭式8、集权式开发模式,使得课程体系脱离学校发展要求,造成教育效率下降,学生辍学人数增多等问题现象;在校本课程开发后,不仅能够更好地照顾到地区差异和民族特色,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二)科学决策,强调民主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采用实践的课程模式,强调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相比之前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的主体主要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和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很少有教师、学生以及社会成员的参与。在国家实行三级课程模式后,课程设计的主体就呈现扩大的模式,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员都应当广泛的参与其中,并且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三)优化资源,形成系统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校内、外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是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配套,缓解了理念美好但和实践脱离的矛盾,合理优化和配置资源,这有利于达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9。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

(四)不断发展,动态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一种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10。它着重体现在课程问题的发现、课程内容的制定、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与反馈等过程中。在螺旋式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当采取动态的管理过程,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体制,并贯彻落实11。

(五)体系完整,过程统一

实践的课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连续统一。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经历了概念的分析、课程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总结经验再指导实践等步骤,过程呈现出连续统一的特点。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要求,即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动态发展和相互补充的过程。

(六)全员参与,体现开放

学校自身不再仅仅局限于专家和国家设定的课程,而是结合学校自身特色,融合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不再是僵化、封闭、专制的单一模式,它开始吸纳学校外围力量的广泛参与,呈现开放和接纳的特点,这就为开发后的校本课程的效果提前做好了保障。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关问题及相关举措

由于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所以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出现,研究着重于发现问题,并结合中外研究现状提出一些相关举措:

(一)改变旧的课程观,完善课程评价体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理念是先导,更新理念是关键。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体系,在这种长期单一的计划体制下,学校和教师长久依赖这种封闭式、集权式的开发模式,所以他们的观念仍然停滞在课程改革以前,他们关于校本课程的思想理解较为肤浅。较为明显的则为:当前学校领域仍然存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踏踏实实办应试教育”的现象,毫无根据地把课程分等级,导致“重主课,轻副课”现象。再加上学校自身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偏差,他们选择安于现状或者应付检查,导致学校在开发过程中将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没有很好的实施。

课程实施后,课程评价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仍然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这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即培养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再加上学校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不能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从而也就不能为课程进一步开发创造条件。

不少学校认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矛盾”,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12,一方面,国家课程的目标旨在提升全体国民的素质,存在单一性和统一性,而校本课程旨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培养全人。另一方面,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家长盲目向学校施压,学校盲目向学生施压,国家课程体系的实施存在优先地位,这使得校本课程一开始就以从属地位展现在教师和家长面前,而学校更多的选择逃避和应付。因此,国家课程体系在编制过程中应当更具活力,校本课程开发也应当注重创新。

学校要在每学年,每学期末进行校本课程的总结反思。从课程设置主体、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系统和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反思。借鉴目标达成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I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应答模式、鉴赏评价模式等,采用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和典型质性评价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做准备13。

(二)更新学校理念,完善管理体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基石

普通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相当落后,民主程度不高,不少学校管理人员和课程安排人员闭门造车,相对封闭,忽视了家长和学生的参与,不能吸收更多的社会意见。

学校要更新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学校要切实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不要把校本课程开发当做是国家强加给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都落实到实处,争取看到实效,并且不打折扣地完成。

对外开放,民主管理。课程的开发如果不能在进行充分的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忽视家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力量,这将使得校本课程开发的阻力大大增加,也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课业量和负担,从而失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价值。在管理模式上,学校要真正地摈弃以前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不能关起门来搞开发,要敞开大门欢迎家长、社会相关人员的参与,积极听取他们的有效建议,真正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从而获取他们的有力支持。因此完善课程评价模式,保证开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校总结前一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为更加高效的开展新一轮的校本课程做好铺垫。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关注校本课程开发较为成熟的学校,实现校际合作。为防止各种意外因素的发生,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切忌盲目和偏离开发的本源,克服“非线性”带来的后果。非线性提醒我们:一个结点元素可能有多个直接前趋和多个直接后继。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可以说,不论做出的预设方案多么完美无缺,在实践过程中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学校、课堂不是一个仅仅依靠预设就能知晓其可能发生的情况,更多的则是灵活的生成的部分14。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相反它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从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六个步骤:组织建设、情景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学校在完成第一个步骤后,也可以从剩下的五个中任意一个入手,也可以几个同时进行,需要专家和学校在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应当注意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要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不断实践,反复修改补充,完善校本课程15。理论开发要注意密切联系实践性,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进行补充,完善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密切联系家长和社会资源,全方位,立体化完善课程体系。

(三)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长期实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过分依赖“一纲一本”,对实施的课程缺乏反思。并且由于升学压力,教师也没有精力去进行校本开发。不仅如此,高校师范教育也忽视了教师入职前关于课程开发的能力训练。长此以往,教师的观念落后,也失去了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师要更新课程观念和提高自己课程开发的能力,采取在职进修,积极主动与课程专家合作、开展校本调研、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等方式,通过不断学习,努力跟上课程改革的潮流。

完善教师的在职进修制度。实现中小学和高等师范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对接,帮助教师更新自身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理念,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体会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明晰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和类型,动态把握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以及领会校本课程的评价措施。教育要回归人的善行,而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应当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触碰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因此,应当指导教师改变以往的终极评价方式为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根据现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需获得课程专家的支持,实现专家和学校的对接。从而通过校内和校外两者的合力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但由于我们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轻视,实际上造成了课程专家资源的短缺和学校自身的封闭16。

(四)课程专家的有效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必要保证

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也没有系统性的认识,使开发出来的课程本身不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只关注前期的设计,忽视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动态的过程,缺席后期的指导。

课程专家要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念进行清晰的界定17,保证对校本课程有深刻正确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此同时,课程专家要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每个学校的特色,并清晰地把握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不能用不切实际的理论盲目的指导。课程专家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后续追踪调查活动,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不可认为只有课程开发的责任而忽视关注校本课程后期的演变和发展的指导。

(五)家、校、社有力合作18,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有效保障

传统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为了学习理论知识,不需要校本课程这支新鲜血液的注入,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没有什么别的要求。社会也普遍认为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呼吁学校提供为孩子开发情商和智商的辅助手段,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一个特色课程承担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学校的单一责任,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爱,如果课程的开发不能在进行充分的民意调查的基础上,这将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课业量和负担,从而失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价值。相反,如果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有助于实现家校合作,更好地关注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使得学校有可能帮学生定制更加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这将为孩子的成长增添色彩,也能够强化学校在“育人”方面的突出作用。

(六)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物质保障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作为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课程开发经费和科研经费,但大部分学校教育经费不足,上述资源得不到满足和开发,这难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深入展开调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基础设施,配全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所需的硬件设施。也可以适当允许民间力量加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育教学和课程设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开发和合理的管理追踪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人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仍然存在急需开发和改正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校本课程的开发仍然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要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努力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相信经过学校、教师、家长、社会、课程专家、政府的不懈努力,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效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丁念金,校本课程发展与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8.[2] 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9.[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1:8.[4] [5]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6]罗永忠,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理念[J].山东教育科研,2002:7.[7]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6.[8] 李兵,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2:5.[9] 王彦,浅谈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0:4.[10][11] 罗永忠,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理念[J].山东教育科研,2002:7.[12] 张永宜,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0:6.[13] 靳玉乐,课程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67—379.[14] 尹弘飚,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15] 刘国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革新,2006:4.[16] 康实,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云南教育,2003:12.[17] 朱安安,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7.[18]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李旺琴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校本课程开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是衡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参考指标。2005年我校承担了浙江省重点课题《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成长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办学理念、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为主体,其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一、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尽管对教师进行了关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然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对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思想转变,还处在接受阶段,远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这就必须在认识的源头上下功夫,从而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的本质指向人的发展,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化”途径,是更为适宜本校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应该是促进本校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承与授受,也包含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开发,获得新的知识。校本课程是为本校学生创设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提升。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能够获取已有经验,也能生成新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经验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的体验,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提高能力,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校本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环境。在这种具有学校个性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校本课程开发能有力地促使学校管理理念的改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1.真正实现校本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定位与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是一致的,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被认为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应是研究型教师、学习型的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应该是互动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不是“填鸭式”。面对新课改的大潮,教师还要学会互相学习、给予孩子更多的赏识、开发更多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老师角色的定位应该也不外乎以上这些要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与其他老师、甚至学生相互学习?如何去学习成为一位学习型的老师?又如何去开发新的课程?如果教师缺乏对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又如何才能做到以上那些要求?如果老师不能真正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且按照这些要求来做,那么,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新课程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给予学生赏识,并且积极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将过程和结论用知识传授的方式教给他们,让他们记住。或者说,新课程更强调的是一种体验式的知识获取途径。对于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更应该如此。

3.正确定位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构建学习化的校园,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校园。只有构建学习化校园,学校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而浓厚的文化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安身之命!何来特色?大一统的国家课程设置,导致千校一面,何言特色?只有所有权归学校的校本课程才可能成为特色之源!可以说特色源于此、寓于此、生于此!从这一点来说,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存在的重要的条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创新。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评估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对学有余力而又有兴趣的学生,在学科领域有更深入的学习机会,我校近几年开设了校本课程:《永康民间艺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化学》、《Walking close to Yongkang(走进永康)》、《浙中古村落------厚吴》等。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校这年前就组建了如邹风文学社、合唱团、英语角、舞蹈队、乒乓球队、网页制作工作室等社团。学校对开设的校本课程和各种社团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同学对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和各种社团活动比较感兴趣,普遍反映较好,学生是普遍满意的。学校认为,虽然这几年开设的校本课程仅仅是作一个尝试,但实践证明,几年前已经开设的校本课程是符合学生需要的,贴了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和社团的正常活动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的需要

我校坚持以最好的教育是能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让学生的个性有充分发展,让学生的未来能持续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最近二年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诠释》(又名《明珠校训与中华传统文化》)从人文熏陶、道德情感培植为切入口来进行“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德育课程开发,教材以明珠学校的校训“崇德、好学、健体、创新”为纲,对120条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进行诠释,解说明珠学校的校训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实践校训,不断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生命意义的地方,是学生和教师展示才华的地方,是学生和教师追求幸福的地方,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如何有效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动,并激发他们主动、敏捷、负责及创新服务的热忱,是学校必须应对的课题。我校研究的省重点课题《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成长研究》在学习国内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学校以往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的过程中,着力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更新、专业能力的提高(包括教学能力、课程能力、研究能力、角色调适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情意的健全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在职培训、伙伴关系、资源支撑、学生参与、学校文化”五个方面支撑的“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成长模式”。

三、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需要评估,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为:尊重个性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发展目标

激励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选择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主动学习,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教师发展目标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发挥个性特长,从而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三)学校发展目标

在扎实、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八中特色的校本课程,整理、开发出一批校本课程的教学成果,逐步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机制、评价机制和改进机制,促进学校教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一)优化管理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成立由校长、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2.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教务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上通下达;教科室负责对教师校本课程的校本培训,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总务处负责场地的安排和相关设备的配置;年级组负责课程的组织工作;教研组负责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检查、反馈和评估等教学工作。具体的管理网络为:

校长(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授课教师。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培训应立足于校本培训,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重视课程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视过程性建构;既要重视预成性课程,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既要重视综合性,又要重视特色性;既要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又要重视课程深层的研究性。惟有如此,校本课程才能和学生成长的需求相一致,也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校内,结合学校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特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经历情景分析——确定目标——编制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价的信息加工与反馈过程。每一次循环的终点,都是下一轮循环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和起点。校本课程开发者对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师资情况、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基本走向和目标。校本课程的主题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环节。校本课程方案的编制,应该在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

(三)课程评价

1.对课程开发教师的评价

强调“多元化评价”,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学校领导评价的“一言堂”,把教师、学生、家长都加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去。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我校对教师的评价已从教学成绩为主,以领导的评价为主,转变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意识与观念的变为主,由领导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及教师之间的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注重综合评价,把评价的关注点多样化,把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评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注重过程评价,把面向“过去”、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对“来来发展” 的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让学生发展的丰富性、个性化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中。

随着我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校现正在积极争创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通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力争把学校建设成有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科研兴校道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发展战略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经验论文

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经验论文

第二实验小学 杨雪华

柳斌同志特别强调:“中国人从小就要注意写好规范字。小学阶段,除了要打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外,还要打好规范字的基础。”我们中国所特有的方块汉字不仅在实用上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而且一直以特有的艺术情趣著称。正因如此,书法正日益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新课程目标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力求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这个基础不仅包括科学文化基础、实践能力基础,还包括终身发展的基础。书法教学则是终身发展基础这一楼塔中的一块不可缺失的基石,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展书法教育,是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

根据我校对学生的握笔、坐姿、写字卫生等方面科学的调查分析,通过一系列数据的统计整理得到数据。统计结果是只有近30%的学生,写字姿势正确,能写出正确、端正的字,有约53%的学生写字基本功差,姿势不正确,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还有约17%的学生,写不好字,甚至是不会写字;究其原因是近几年来,大多数中小学忽视了对学生写字的教学,重视程度很不够,对学生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早早就拿笔写字,家长和老师不重视或写字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在书写方面问题很多,特别是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姿势不正确,长期的不注意训练和督导,让生养成一种定势的不良的书写习惯。一个人如果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将很容易把字写得端正美观,有利于呼吸顺畅和精神集中,能防止脊椎弯曲和眼睛近视。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会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力的发展。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我有一个爱好,那就是书法艺术。教学之余喜欢舞文弄墨,每当我完成一幅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在心里总会有说不出的喜悦。一次我正在临习碑帖,有一个字我怎么也把握不好间架结构,正在思考其中的奥秘。“老师,你写的太好了,要是

我也能把字写得那么漂亮该多好啊!”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把我吓了一跳,原来是有一位学生向我请教学习上的问题来了。我放下手中的笔,认真给他讲解了起来。等这位同学走后,我耳边一直想起他那句话。“老师,你写的太好了,要是我也能把字写得那么漂亮该多好啊!”一次偶然的经历,揭开了“硬笔书法”课程开发的序幕。

二、开展写字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够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责任信心。

在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中,书法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书法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字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已有许多中小学在研究书法教学,虽取得一定的成绩,却没有一套让学生的写字水平逐步发展的教学模式、方法和途径。为此,我校开展书法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实验的体会

开辟有效地教育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重要方面。第一,练字与识字相结合。我校将写字教学与语文教材学习的生字结合起来,我们专门设置了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固定地练习写字的时间,自制写字练习本,每日在写好基本笔画的同时,定时、定量让学生写课本上刚学过的固定的生字,练字和识字同时进行。让学生的习字由课内向生活之中延伸,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请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和督促。教师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最近的写字情况,请家长关心、帮助学生习字。

第二,营造浓厚的写字教学研究氛围。环境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注意创设与写字教学研究吻合的氛

围,让学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产生自觉练字,以写好字为荣的心理。

①学校宣传橱窗、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布置了学生的优秀习字作品;班级设“书画苑”展示学生的优秀习字作业和有进步的习字作业。

②创作写字歌,编写写字操。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写字的情感,学校创作了写字歌——《我们从小练好字》,让学生懂得写好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正如歌中所唱: “我们是炎黄子孙,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从小练好字”。还编写了写字操,既为活络指、腕关节,也为营造情境。

第三,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要养成一个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书写过程中,当学生产生疲劳、烦躁的情绪时,播放柔和轻缓的民族音乐,如古筝曲、情调钢琴、浪漫小号等,并及时地讲一些古今书法家的名人轶事等,学生在乐曲的引导下,平心静气,渐入练字佳境。学生不仅在练字上日益长进,而且在修养和精神上也得到升华。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渐使学生感悟到写字的真正内涵。

第四、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生初步认识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让生了解汉字的演变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了解汉字造型的博大精深,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如在学习“鸟”字时,教师先出示古体象形的“鸟”字与现在的“鸟”作比较,让学生看前边象形字,再分析“鸟”的字形。让学生想象它的上部是鸟头,一点是眼睛,下部是鸟的身子,然后告诉学生怎样一笔一画地写,学生就能牢牢地记住。

四、实验的收获

我们坚持以“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宗旨,教学生写方块字,做正直人。

首先,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校全体师生的又一成果《小学生写字实用教材》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弥补了我国的小学生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练习的写字教材的这项空白,对指导小学生写字水平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的意义。

形成独特的以“明理、示范、训练体验、反馈、矫正”为主线的呈螺旋上升的行为养成教育的模式。

第二、教师的写字水平与自身素质全面提高(1)老师自身写字水平明显提高。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写字水平关系到学生的写字质量,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任课教师的写字水平。为此,学校采取指定教师具体指导、集中统一练字、定期组织由本市知名书法家对教师有关书法理论的指导和培训,以及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书法教学课题实验师资讲座”等措施,不断夯实教师队伍的基本功。同时,坚持突出了“三抓”:抓备课、抓粉笔字、抓硬笔字。每两周由分管领导检查并负责展示,登记好检查情况,并做好存档;狠抓实施、检查、评比,经常组织交流经验,帮助教师提高书写水平,帮助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第一线书法教学大军,创建“高质量”书法教育实验基地。激发教师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更加热衷于练字,为学生做出了表率,起到了带头模范作用。教师提笔即是导字。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姿势端正,书写规范,重视板书和批语的书写,使之成为示范的窗口。学生自然也会自觉练字,蔚成风气。

(2)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随着校本课的开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方面。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出有新意、效果好的书写教学方案,借助媒体,通过引导、点拔、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3)寻求有效的育人方法,熟练的掌握育人艺术

为了让实验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们不断的设计更加优良的教育情境,寻找更加有效地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不断进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育人艺术也不断丰富。

(4)重视总结与交流。校本课开展以来,教师们不仅重视实践研究,同时也重视经验的总结与交流,对教育经验和典型的个案及时的总结整理,为校本科的开展一步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校本课的实施中,我们可喜的看到学生的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写字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切实的夯实了学生写字技能基础, 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校写字教育的长足进步。其实写字能力的提高体现出很鲜明的人文色彩,以人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是我校开展“五个一”写字教学研究常规活动成果。即:①每天一节20分钟写字课;②每周一次班级习字评比;③每月一次全面性的写字水平检测;④每学年一次的写字成果展示;⑤每学年一次的写字经验论文交流,要求教师人人谈写字教学的经验,加强经验的推广工作。(5)明确各科作业的常规要求。学生习字最多的应用便是作业,教师提笔即是导字,学生提笔即是练字。制订《第二小学各学科作业规范》,对各学科作业本封面的书写,作业的格式,字的书写,批改符号等都作了统一的规定,并定期检查,形成反馈,致力把写字训练的成果迁移到平时的各科作业中,促进学生认真写字,教师严谨批改,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五、实验成果

学生写字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的正确率由研究伊始的53%上升为目前的92.1%;学生的写字合格率由研究初始的不到30%上升为目前的93%。同时学生通过练字,整体素质得

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教师全体参与写字教学研究,通过苦练写字教学的基本功,建立模式与应用模式,经验交流,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不少论文获奖。在写字教学研究中,学校探索出了五段十环的课堂教学模式,制订了写字水平检测办法与评价体系,编写了颜体临习指导,形成了一套较规范的措施,印制了《第二小学写字作品集》2本。写字教学研究促进了学校特色的迅速形成,校园呈现翰墨飘香的幽雅氛围,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展示学生作业,举行节日书画展,走上街头写春联等活动,赢 得良好社会影响,写字教学研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龙街二中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学生身边、就在社区。因此我校确定了“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

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课程开发意识以及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推行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没有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权力与义务,他们不知所措,感到责任重大。为此,学校派员外出学习、请教研室老师来校指导。在学校开发小组的领导下,教师中很快形成了“互动”热潮,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浓厚氛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校本课程开发,坚持“重视与参与并举”不动摇

1、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各教研组以教研组长负责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使全体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2、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学校的教务、总务、党团、工会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计划完善,全力投入。

二.校本课程开发,坚持目标明确的思想 我校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即: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3.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稳中求发展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培养一支有献身精神、有理论素养、有教育敏感、有研究头脑、有教学能力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的整个科研过程为: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实施计划——总结反思——再提出问题„„循环往复,研究不已。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们在参与中探寻,在探寻中思索,在思索中变革,在变革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三课带动,岗位练兵。

通过开展三课活动,加强岗位练兵,大力度的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以点带面。为了更好的展示教师在新的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每学期我们都组织一次校内评优课,全校所有教师都参加,每人自选内容,或组内教师同上一个课题。通过个人精心准备,组内集体备课,学校按个人抽签安排好日程,人人讲课。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评课小组,个别教师的教学标准达成度较低,领导教师进行分析帮助其对症下药,边学边改。

示范课引路。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有自己特点的教师在校内做新课程的示范课,给其他教师开拓思路,以供学习和借鉴,起到引路的作用。使教师互相切磋技艺,博采众家之长,充实和提高自己。本学期龙开锋、安丽萍、周云等老师均上了两节以上示范课。

特色课促其提高。为了加速骨干教师的成长,学校要求骨干教师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如龙开锋老师诙谐幽默的教学特点;周云老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特点。学校通过组织这种课,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推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讲课的教师受到鼓舞,听课的教师受到启迪,实现了教学双赢,使他们能够在新课程实践中尽快成熟起来,通过以上三种讲课的形式,锻炼了教师,提升了教师授课水平,也使课堂主阵地成为我校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舞台。

2.课题带动,专题探索。

课题带动。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问题即课题,小现象真问题。我们以问题研究为主要内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遵循“教学-问题-归因-设计-教学-反思”的研究思路,学校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将积累和运用有效的结和起来”、“联系农村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个课题,各个学科又有小课题,如中学文科组“阅读与写作”、理科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验组“优化农村实验教学”等。用教学实际充实课题研究,用课题研究的成果指导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专题探索。在课程改革中,涉及到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课程的评价等等。如果我们采取“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办法,肯定都抓不好。我们分轻重缓急,采取“话题式”教研,重点突破的办法,把课程改革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如:《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等等。每个专题的探索,我们都做到有方案、有过程控制、有总结;每个“话题”的探索,都使老师们观念上有所收获。

案例研究。我们通过组织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等形式进行了案例学习,请县教研室刘桂华老师到校听课、指导、分析。引导老师们边学边做,边做边创,在讨论、研究中,老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攻略。

3.互助带动,反思提高。

为使教学研究 经常化,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师师互进。集体备课需教研组长精心策划,全员教师参与,共同学习指导,避免集体讨论、交流与反思流于形式。借鉴了“个人先期备课、集体研究、形成通案、个性化修改、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思路,浓厚了教研氛围,在集体备课中突出抓了三个重点:一抓个人研究的落实。每位教师在全面掌握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初步教学思路,形成简案。备课组长对每位教师的简案进行审查签字,并把简案纳入备课考核之中;二抓集体研究的效度。统一研究时间,统一研究地点;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突出课堂设计,突出学法研究;加强检查和督促。三抓个性化修改操作的实效。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结合学情修改。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真备学生,根据学情对通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二是结合特长修改。教师充分考虑发挥自身的特长修改通案,突出自己的特色。学校将个性化修改,作为备课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们坚持在反思上做文章。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写出个人的简短教学后记,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让教师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成败、启示和顿悟,记录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心路历程,养成自觉学习、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达到教学与教研的同步,实现教学与教研的共进。校本教研,给教师搭建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提高的平台。

四、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不断总结 1.经验:

①我校领导班子思想解放,勇于开拓,不等不靠,大胆带领教师开发和研究适合我校需要的校本课程。

②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整合一批青年教师的个性特长,使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条件,既拓宽了青年教师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又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③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且纠正了自己过去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并把好的习惯和能力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了各科的学习成绩。我校期末统考成绩良好。

2.存在问题:

①缺少专家的引领,所以造成老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底气不足,开发的深度不够。

②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五、下步工作设想:

基本思路:继续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有效落实教学常规,科学开展课题研究,注重提高教师群体素质。

1、严格执行新课程课时计划,确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顺利实施。要开齐学科,开足课时,特别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继续加强新课程教材研究。通过课改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的培训,帮助教师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促进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有效提高。

3、扎实深入的开展校本教研。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提高教研员及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培养特色典型,形成骨干梯队。要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成为教学的优秀典型;本着边实验,边落实,边总结,边提高的宗旨,充分发挥特色典型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努力达到有办学特色的学校。

龙街二中教务处

下载对开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反思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开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反思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学校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特制规......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一、课程定位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

    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总结

    强化校本课程总结 校本课程的设置,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主要补充,对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 《家乡名胜古迹》 系别:教育系 班级:07(1)姓名:李宗飞 学号:0708116 校本课程开发 题目:《家乡名胜古迹》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

    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汇报

    开发校本课程 创建学校特色 曹东庄小学是一所农村一类小学,在校学生313人,教师21人,下辖一个完小、两个教学点。近几年来,在教育局、茶棚乡中心校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们依据《......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盖州市第二高级中学一.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按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三级(国家、地方、......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张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