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同社会群体主观认知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工作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不同社会群体主观认知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工作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不同社会群体主观认知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工作论文》。

第一篇:浅谈不同社会群体主观认知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工作论文

摘要:不同群体对高职生就业具有不同的主观认知,笔者在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主观认知对高职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指出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工作要围绕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建立适合高职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同时要开展全方位的就业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心理干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再加上社会上“唯学历论”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专科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干预,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不同社会群体的主观认知是影响高职生就业心理的一项重要因素,正确引导不同社会群体的主观认知,将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

一、不同群体对高职生就业的主观认知所带来的影响

1.高职院校领导、老师对高职生就业的高度重视,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这样才能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才能增强高职的竞争力。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充分就业,就会使高职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下降,造成生源不足,专业萎缩,形成分不出招不进的恶性循环,高职的发展也必将陷入困境。因此,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就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尽管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而且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信息占有方面还是专业知识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2.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用一种以学科为本的模式培养人才,造成人们的思维定式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把职业教育视为“二等教育”,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更是其形象写照。“高学历运动”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剧烈扩张,冲击了职业教育,给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困难。殊不知一个岗位如果高中生能做的,而让本科生来做则反而效率低下,因为两者对职位的认同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努力程度。所以在美国,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一般会录用低学历者,即使高学历者愿意低就也没用。道理很简单,用人单位要录用的是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最高学历的人。因此,要改变这种在用人上浪费学历的不良风气,需正确引导社会风气,改变用人单位的主观认知。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应当以身作则,亮出“拒绝学历浪费”的大旗,岗位需要什么学历的人才,就招聘什么学历的求职者,让人尽其才,不同的学历者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3.高职生自身就业时不同的心理预期和偏好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情境不同,个体就业心理偏好和定位及成长经历与心理品质不同,故在临近就业时其心理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还是有一些普遍的共性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焦虑,如果高职毕业生个人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就会有受挫感,精神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高职毕业生的这种过度、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就业焦虑心理,则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2)自卑心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不少方面落后于本科学生,尤其在遭致较多负面的社会评价时,自卑感就会严重的困扰他们。

(3)抑郁心理,由于学业的压力使部分高职生长期处于抑郁的心态,而这一消极心态又集中体现在就业前夕,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

(4)自傲心理,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期望值过高,不愿到工矿企业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去。笔者对江西省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外语系、工商管理系大

二、大三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期望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受调查总人数的8%,期望月薪1000-2000元的学生占18%,期望月薪2000-3000元的学生占46%,期望月薪3000-4000元的学生占21%。但现实是目前我国大专毕业生的一般月薪水平在800-2000元之间,而在该学院学生中能有这种客观认识的只有26%。这说明该院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孤傲心理,这些同学往往陷入一种自设的困境,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出现很大反差。上述这些心理问题更增加高职生就业成功的难度。

通过对不同群体对高职生就业的主观认知,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社会群体的主观认知对于高职生就业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为此各高职院校开展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工作应注意上述影响。

二、开展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的方法和途径

1.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手抓毕业生就业推荐,建立一套有效的就业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有其独到之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开展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围绕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程、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理论方面的探索研究,建立适合高职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再者高职院校要注意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利用人才信息网、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高职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和开展求职就业技能训练。2.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调适就业心理

针对高职生各种就业心理误区,开展全方位的就业心理辅导,是高职院校就业干预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高职院校进行生涯发展辅导,是帮助就业期的大专生依据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适应职业的一项工作,它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准备,从而减轻就业心理压力。

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就业辅导中心,配有专职人员、固定场所以及必备的工作辅导工具。辅导中心应全面负责学校的生涯发展辅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计划工作,制定学校生涯发展辅导工作规划,密切注视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职业指导的调查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势及其趋向,并对未来人才消费进行超前预测,从而为学校调整和确定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供有力的参考。高职高专院校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队伍,使生涯发展辅导走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这些教师应能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职业状况和学生个体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涯发展规划,进而实现生涯发展目标;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生涯发展辅导中心能确保学生从入学开始,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个阶段都能得到指导和服务。

3.注重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品质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挫折或失败,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心理辅导中应重视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配备足量的心理辅导教师,建立良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有信心、勇敢、坚韧、乐观、灵活、思维开放、善于审时度势、富有挑战精神、具有风险意识、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等等。有效的就业心理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拓展思路,放眼未来;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坚强的意识,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心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总之,就业心理咨询有助于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是他们直面复杂求职环境的挑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4.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构建就业心理辅导的新平台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是搞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重要突破口。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经常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并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二是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面对面咨询,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中有关就业信息、就业技巧、职业道德、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使就业心理辅导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三是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由各系代表学校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校外学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实习中积累工作经验甚至教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是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业是就业心理辅导很重要的资料,他们求职的经历和应对挫折的经验对在校学生非常有说服力,他们创办的或任职的企业也不失为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总之,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料,能使学生对未来的生涯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朱以财.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干预防护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9.3

[2]袁兴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干预[J].文教资料.2008.32

[3]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第二篇:试析对高职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论文

摘要:

通过对2008年和2010年两次基本内容相同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说明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影响因素的认识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提出的一种强调主体自我意识能动作用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观自我感受(班杜拉,1994)。就业自我效能感,即指主体实现就业的信念、判断和自我感受。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就业的认知心态;二是个体对实现就业的行为意向以及情绪、态度等。

不断增强就业效能感,是保证高职大学生正确作出就业决策,成功实现就业的重要条件。2008年和2010年我们采用基本内容相同的问卷,分别对武汉地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江职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等五所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滚动调查。每次抽取600名学生为样本,两次回收问卷分别为502份、516份。有效率83.7%以上,男生分别为262、278人,女生分别为240、238人。大一学生分别为342、360人,大二学生分别为148、131人,大三学生分别为12、25人。本文不是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和全面分析,只是通过对两次调查的对比,从动态视角,探讨目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状况,并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几点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变化。

首先,从高职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心态看,其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学校和社会开展的就业教育,包括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更加满意、更加重视。学生对学校就业教育工作的满意度,由2008年的53.5%提高到2010年59%。对“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比例,2010年比2008年上升了三个百分点。

二是对影响就业因素的认识更趋理性。2008年“个人能力”、“学历”、“求职人太多”等排在前面的三个因素占83%以上,2010年的调查显示这三项的比例下降到75%。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重视,对学校和社会加强就业服务、改革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项的认同比例均有明显上升。

三是对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金钱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问题的认识有很明显的提高。其中对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认同率2008年为50.7%,2010年上升至54.9%;对金钱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的认同率2008年为13.5%,2010年上升至49.3%;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认同率,2008年为37.1%,2010年上升至42.4%。四是对毕业后出路的认识更加多元化,走自主创业之路的比例有所上升。2008年除了“找工作”外,其他方面所占比例很小。2010年“找工作”的比例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自主创业、求学深造、出国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其中自主创业由原来占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其次,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行为意向与情绪、态度看,其变化也很明显。

一是就业压力感有了明显降低。2008年学生的第一苦恼是就业压力大,其比例为44%;2010年虽然就业压力仍占第一,但其比例下降至39.2%。

二是选择工作考虑因素更理性化、多元化。2008年第一考虑因素排在前三项的比例依次是:“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占42%;“发展机会”占26.6%;“收入情况”占13.9%,总计占84%。2010年第一因素排在前三位虽然同样是这三项,但三项比例都有明显变化,第一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只占28.2%,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收入情况”上升到第二位,占26.4%,比例明显上升;发展机会退居第三位,只占15.8%,比2008年下降了10.8%。2010年以上三项总计只占61.4%,比2008年下降22.6%。这是因为其他因素,如职业风险、家庭需要、工作地点等的比例都提高了。

三是对毕业后有没有信心找到满意的工作持更谨慎的态度。2008年有信心的学生占57.4%;2010年下降至53.8%。从好的方面看,这更符合实际情况,说明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再盲目乐观,就业心态更趋理性。

最后,在看到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发生了积极变化的同时,调查也反映出学生原来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改变不大,甚至更趋严重,而且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就业压力目前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是高职大学生最苦恼的问题。

第二,学生选择职业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仍然比较严重。

第三,仍然有接近半数的学生对毕业后能找到工作没有信心。

二、高职大学生对就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认识的发展变化。

高职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两次调查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变化。

首先是,高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的调查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就业思想有影响、影响较大和很大的比例占81%。在学生对思政教育中各项满意度的选择看,排在第一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些结果说明学生越来越感到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加强道德品行修养的重要性;也说明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确实取得较好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一结果还说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两次调查的比较说明,学生更加重视教师的作用,并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两次调查所设计的这方面的项目是相同的,其中学生对教师队伍评价高的前三项的两次调查的排列顺序是:“道德品质”、“教学水平”、“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满意度差的排在最后的三项,2008年是:“关注和关心学生”、“人格魅力”、“创新能力”。2010年“创新能力”上升至第二位。学生的评价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大学教师队伍的状况,它说明目前我国大学教师队伍虽然从总体看业务水平和自身的道德品质状况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与新的形势和学生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与学生的亲和力、创新能力以及反映综合素质的人格魅力等项都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从总体看,学生对影响因素的认识更趋全面、客观、合理。这突出表现在:一是学生开始跳出就业看就业,逐渐认识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义,就业思想境界在不断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对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越来越重视,还表现在学生对“创新精神”及“自主创业”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二是学生对影响因素的看法,还有一些是值得重视的新问题。首先,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最大的影响。学校影响方面的试题,我们设计了四个选择项,按重要性排列的顺序,第一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按其所占比例,远比其他因素比例高。其次,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是影响自己学习、成才、就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最苦恼的问题”的回答,2008年“找不到学习动力”仅排在第三位,2010年则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就业压力”;对“学校应加强的工作”,2008年的第一、二、三选择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而2010年在第二、三选择中,“学习方法的指导”都排在前三位。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首先,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反对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片面追求就业率。就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是为了育人,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业教育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是大学办学宗旨中的应有之义。大学就是适应社会各种职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要使大学培养的人,与这种需要相适应,最根本的一条是培养目标,即培养怎样的“人”。现代意义的大学诞生之初,十分重视把培养“人”作为首要任务,重视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然而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更重视人的智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渐趋专业化、职业化。人的素质、人格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被忽视。自上世纪初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各门自然科学之间,而且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渐趋融合,不断走向综合化。各行各业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社会对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体现这种综合素质的创新能力、普适性能力以及人的精神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院校就业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这是时代的要求。

其次,针对目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变化状况,应特别重视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就业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更紧密地结合。要特别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大力推进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应采取多种方式,特别是通过多种实践方式,加强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团结合作、求实创新、关爱他人等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是下大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真正发挥广大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示范作用。三是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这是学生的认识对我们的重要启示。要认真探讨在就业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不仅要建立更多更好的校内学生之间互动平台,还要建立在校学生与校友,以及校友之间的互动平台。这对学生就业,对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四是把就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计划,全面建立具有各校特色的就业教育体系。从教育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创新就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就业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五是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调查研究,重视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在育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使高校就业教育,不断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适应。

第三篇:中介语石化之心理认知分析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介语石化、心理认知机制、二语教学、启示

论文摘要: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因此,石化成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本文从分析石化的内外因入手,探讨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一、引言

早在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1972年,发表《中介语》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又被Coder和W.Nemser分别称为“过渡能力”和“渐进系统”。中介语本身不仅是一个阶段—过程的双重系统,而且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即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创造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石化性的特点,其中最让人难以解释的是它的石化性。本文从对石化的内外因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教师提到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第二语言。

二、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其接受的输入多少,都会出现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保留并体现的倾向,这就是石化(Selinker,1972)。这种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石化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三、中介语石化产生原因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在Selinker的研究中,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第二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3.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这是学习者的母语潜在影响其认知目的语的结果。假如这种认知对目的语的迁移是促进的,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习了很长时间,也难以摆脱汉语在用词,语法或语音等方面的干扰,经常造出下面这类不正确的句子:

Thank you for solving difficulties for me.I am writing to reflect some problems.此处solve与difficulties,reflect与problems的不正确搭配即为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还是在受母语搭配使用思维的支配,说出了中式英语。

3.2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制约。在严厉的教学管理或替代式学习环境中它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和训练量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认知方式的发生,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在目的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也会引起迁移,多由教师教学不当引起。例如,在练习中过多使用he,而she的使用频率偏低,会使二语学习者在应该使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3.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包括学习母语)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proficiency)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的处理。这个策略包括: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reduction)、迁移(transfer)、省略(omissions)、替换(substitutions)、重构(restructuring),使用套语(formulaic language)等。学习的使用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宏观调控,对中介语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3.4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应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选择是什么样的交际策略反映了二语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二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二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反映中介语认知发生的交际策略有回避(avoidance)与替代(replacement)。回避指学习

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回避使用某种不熟悉的语言材料。然而,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就此止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会自觉地采取替代的方式。关于回避的经典研究是Schachter(1974)研究发现:讲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比美国本族语者使用少得多的关系从句,而用若干简单句来代替。语言学习者采用这种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由于相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形成迁移transfer。当然,引致石化现象的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

3.5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My classmates tell(told)me that thing.(学习者将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混用)

One of my friend(friends)is a manager.(学习者未能正确给出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 new life means live(living)with a man.(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动词live的谓语形式)

四、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介语主要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不正当的学习和交际策略产生的,尽管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多人还是不能通达外语目的地。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对学习者中介语及其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防止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出现石化现象,这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1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在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许多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于二语学习者没有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因此,教师应具备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4.2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

母语的干扰是石化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应该想方设法将正迁移最大化,而将负迁移最小化。但如何区分正、负迁移呢?作者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积累知识,区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但学习者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很难区分;所以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教师要首先区分,然后将两种语言的差别解释给学生听,并操练强化他们的记忆。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习者分析两种语言的区别,并反复举例进行比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4.3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

要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须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现在我国很重视英语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但很多英语老师的英语能力还欠缺,尤其在一些小城镇和边远县城。Krashen(1982)指出教师的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把语法和词汇知识解释给学生听,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第二个作用,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输入有助于学生习得,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并扮演好第二个角色。同时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应该选择一些新的、地道的教材和发音纯正的听力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而且这些材料要能为学生所理解。

4.4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理解错误,二是表达错误。理解上的错误往往说明二语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的无知,尚未掌握所学的目的语体系,一般不能由二语学习者自己发觉和纠正。教师应告知其正确的用法,使其成为他们新的语言知识。表达上的错误也许是由于二语学习者的笔误、口误或粗心、紧张造成的,教师可让他们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4.5重视交际中的情感因素

要消除情感障碍,就要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和加强积极情感因素。也就是要避免焦虑、抑制、自卑、性格内向等,并加强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学习者通常在学习初级阶段兴趣最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减弱,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初期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是大量的简单句型操练和抄写,这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渴望。对学生来说,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而效果又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尽最大努力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动机。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当学习者理解输入并且输入所包含的语法形式符合“I+1”(即比学习者目前中介语水平高一点点)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所以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这个原则。

4.6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运用

关于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应该努力发现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并训练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要让学习者既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注重语言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让他们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即整体性的学习策略(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作者认为学习者一方面应该使用交际策略来提高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差距”并努力掌握正确的目标语形式。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观,训练他们的交际能力,激励他们用结构多样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自如地使用目的语,不断地帮助学习者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有效输入,反复示范更为地道的表示法,帮助学习者攻克似懂非懂的薄弱环节,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系统,减少学习者使用简化、回避、放弃等学习策略的频率。

4.7适应目标语文化,缩小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差距

对文化了解越深,语用失误就越少,相应地语用能力越高,中介语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文化教学,传授与外语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有文化差异的内容应给予解释,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如果他们在交际中不能自觉使用,那么交际技能仍等于零。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外语交流过程中用外语的思维和文化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

五、结束语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每一个二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此类问题,认识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及第二外语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2]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3] Gass,S.& Selinker,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4.[4] 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Pergamon Press,1992.[5] Schnum ann,J.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R.Gingras(ed).Arlington: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978.[6] Selinker,L.Interlanguage.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7]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马丁.韦德尔,刘润青.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下载浅谈不同社会群体主观认知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工作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不同社会群体主观认知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工作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