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1:1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

第一篇:《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特色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及设计意图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评点现代教学媒体合理有效地使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本设计通过“像”“文”对照,展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情境”,多向导读,丰富和拓展学生阅读的“心境”,这是对导读的一种新探索。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评点教师不问不讲,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读,自己发现要点。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评点找合作伙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学习,品味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台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评点教师走下讲台,听学生的见解,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讲台成了学生自由发问、自由表现的舞台。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3、、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评点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将传统的“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变成了一种个人需求和个人欲望。

六、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总评】设计者打破语文课堂“一头沉”的局面,转变观念,转变教的方式,把原来的口授、设问、解答变为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质疑解难、设计板书、上台板演、汇报成果,自始至终通过读来抒发自己的体验,逐步将学生带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境界。

第二篇:《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2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总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举一反三法、朗读体会法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 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

(三) 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并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是:水:静清绿

(3)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这时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比较这两个句子,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补充句子,选喜欢的说一说。

1、街道上的人真多啊, 2、校园真安静啊, 3、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4、花朵真香啊,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2、借助图片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有什么样的特点。(山:奇、秀、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呀。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 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

(五) 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作业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描写一处景物。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画卷)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3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5

● 教学模式:质疑问难,主动求解

围绕课题 初悟课文 扣重难点 总结质疑

产生疑惑 解决初疑 质疑释难 拓宽思维

引疑 疏导 点拨

● 教学目标:

1、 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 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 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 教学时间:2课时

●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 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 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 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 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 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 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 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讨论。

(1)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 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B、 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 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 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

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19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组有三篇课文,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学生怎样做人。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特别要注意边读边展开想象,使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本组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本组教材的教学,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课时安排:

1、桂林山水

2课时

2、林海

2课时

3、古诗三首

2课时

积累运用

3课时

1、桂林山水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要求:

1、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在脑海中浮现。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投影彩图,提问:谁知道这幅图画的是哪里的景色?(桂林山水)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素有“山水佳天下”的美名。

二、板书课题

三、边听录音边思考: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佳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桂林山水佳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2、你同意这种评价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在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在集体交流。

(桂林的山……桂林的水……)

有图片的同学可以展示图片

3、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找同学读读。

四、指导朗读课文,读后回答: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桂林山水的特点)

2、自由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读后讨论交流。

A、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将漓江和大海、西湖作比较,强调漓江的美有它独特的地方。

、漓江水有三个特点:静、清、绿。

、写人们荡舟漓江上的感觉。

B、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

C、作者为什么在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前面都加上一个“真”字,它起了什么作用?

(真是“的确”的意思。一个真字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D、作者写的是漓江水的特点,为什么要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

(通过比较,强调漓江水有它独特的美。)

3、按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投影出示问题)

A、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各是什么意思?

(用泰山、香山与桂林山作比较,以突出桂林山的特点;

具体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

B、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C、作者为什么要在桂林山的“奇、秀、险”前面加上一个真字?

D、作者写的是桂林山的特点,为什么要先写“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

4、指导朗读第四段,读后回答?

A、“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山?“这样的水”指的是哪样的水?

B、“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

(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

C、“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感到像是走进了

连绵不断的画卷?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因为桂林山清水秀,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一片诗情画意。所以说……)

D、“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中的“碧”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碧:碧绿。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爱。)

E、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先小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前后呼应)

五、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去观赏桂林山水,具体描写了

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比喻句。

3、笔答P4第二题。

七、板书计划:

静……不流动

漓江水 清……见沙石

绿……是翡翠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奇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 色彩艳丽、倒映水中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4、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8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文在布局谋篇时,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作者再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时,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且词藻华丽,很多四字成语值得学生积累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可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揭题: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桂林山水,听录音或教师在读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初读入情

1.大声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2.交流。桂林山水甲天下。(用抓关键词的方

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三、精读融情

桂林山水何以被称天下第一呢?让我们走进桂林,细细观赏哪里的水、那里的山。

(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第二小节。找出文中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词?(静、清、绿)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讨论交流: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理解“无瑕的翡翠”,学习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此时此刻,假如你坐在船头,你最想做什么?

用“漓江的水真( )啊!我真想( )”说话。

4.指导朗读: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变调)

5.总结学法: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

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⑴ 中心句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

⑵ 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

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⑶ 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⑴ 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⑵ 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⑶ 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

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⑴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⑵ 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⑶ 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 nga.真清啊 nga,真绿啊 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先学懂词意:

舟,指小船;

碧波,碧绿的波浪;

画,画卷;

游,游览。

再学懂句意: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0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特色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及设计意图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评点现代教学媒体合理有效地使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本设计通过“像”“文”对照,展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情境”,多向导读,丰富和拓展学生阅读的“心境”,这是对导读的一种新探索。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评点教师不问不讲,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读,自己发现要点。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评点找合作伙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学习,品味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台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评点教师走下讲台,听学生的见解,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讲台成了学生自由发问、自由表现的舞台。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3、、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评点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将传统的“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变成了一种个人需求和个人欲望。

六、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总评】设计者打破语文课堂“一头沉”的局面,转变观念,转变教的方式,把原来的口授、设问、解答变为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质疑解难、设计板书、上台板演、汇报成果,自始至终通过读来抒发自己的体验,逐步将学生带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境界。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桂林山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

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1、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

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

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2

一、审题听读,初步把握整体

揭示课题后,稍作讨论,让学生审题得知:本文要描写“山”景、“水”景,而此“山”此“水”位于“桂林”;紧接着便可以情境化语言“带领”学生闭目静听课文录音,借此“游赏”桂林山水,听读“游赏”完毕,让学生稍作回味后,教者归纳:

①跟随导游——课文录音,我们观赏了桂林山水的秀姿美态,由衷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导游——课文先总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引起我们的游赏兴致;接着分别让我们“看”了瑰丽的漓江水和秀美的桂林山;从而使我们具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将山水相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

这便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段落结构。

二、看图自读,具体探索内容

首先出示挂图(或揭示课本中的彩图)。

然后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出示思考题)边看图边读文:

①仔细看图,观察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

②图文对照,找出文中与画面直接对应的语句;

③仔细读文,找出文中概括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字词以及具体描绘这些特点的语句;

④赏图品文,体味这些语句在反映桂林山水特点上的精妙贴切。

这样图文对照,看图帮助了读文,读文引导了看图,促进了观察力与理解力的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而一些富有表达力的重点字、记号、句等“双基”因素也在学生自品和教者点拨中得到落实。

三、择要引读,深入理解重点

此前,学生已“理智”地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里专将直接描写这些特点的语句提取,引读欣赏,强化重点:

引:(身临其境般读第一节后)啊,果然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

齐:静得……

引:漓江的水真清啊——

齐:清得……

引:漓江的水真绿啊——

齐:绿得……

引:(读完该节末句)再看,桂林的山水真奇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秀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险啊——

齐:(略)

至此,教者再以导游身份深情赞美地诵读末节。

以上引读过程还可以由男生引读、女生齐读和女生引读、男生齐读的方式重复进行。

四、辨析分读,直观发现写法

首先略作启发,让学生把第二、第三节都分为两层。

接着指名两学生(或指两组、或分男女)对每节都各读一层,有意识地显示出漓江水与大海、西湖的对比关系以及桂林山与泰山、香山的对比关系。

然后让学生从分组朗读中直观发现这一对比手法对桂林山水美景的衬托作用,体现了“甲”字。

最后仍以对应分读方式,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出来,体会它们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理解“画卷”的深刻含义。

五、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

在以上内容、结构、语言特色都已分析就绪的基础上,根据已形成的整体板书指点学生全面回顾课文,然后身临其境,以真切的情感进行欣赏性的朗读,寄赞美之情、爱恋之心于每词每句之中。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有关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去游览?你最喜欢哪里的美丽景色?(生回答)是啊,美的景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1、听完老师朗读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认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宝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后面不理解的词语。

3、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用直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认读生字

2、回答问题:

1)、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桂林的山美(或水美)?(学生可能会回答善美或者是水美。)我相机指导学生欣赏课文内容。

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的什么特点?(板书:静清绿)

4)、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惊叹的语气。

5)、范读,学生练读,指名有感情读。

3、欣赏美景(漓江的水的图片)

五、总结学法

1、说一说我们在欣赏桂林水的方法是什么?

1)、找出相应的语句。

2)、总结桂林水的什么特点?

3)、有感情的练读课文。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欣赏桂林的水。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自学课文

七、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配合板书

山:奇秀险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欣赏桂林的山

八、学习对比的方法。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美丽景色,但课文却又向我们介绍了大海、西湖、泰山和香山呢?(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桂林山水的美,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

九、欣赏美景(欣赏图片)

师生边欣赏山水边读课文:‘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现在你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了吗?进而指出桂林山水美如画。

十、总结学法

1、桂林山水的景色是美的,你最想对桂林山水说些什么?

2、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在写景的作文中也要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景物,使我们看到的景物能够体现在我们的笔下。

第三篇:《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4、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2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总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举一反三法、朗读体会法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 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

(三) 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并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是:水:静清绿

(3)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这时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比较这两个句子,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补充句子,选喜欢的说一说。

1、街道上的人真多啊, 2、校园真安静啊, 3、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4、花朵真香啊,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2、借助图片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有什么样的特点。(山:奇、秀、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呀。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 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

(五) 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作业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描写一处景物。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画卷)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桂林山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

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1、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

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

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5

一、审题听读,初步把握整体

揭示课题后,稍作讨论,让学生审题得知:本文要描写“山”景、“水”景,而此“山”此“水”位于“桂林”;紧接着便可以情境化语言“带领”学生闭目静听课文录音,借此“游赏”桂林山水,听读“游赏”完毕,让学生稍作回味后,教者归纳:

①跟随导游——课文录音,我们观赏了桂林山水的秀姿美态,由衷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导游——课文先总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引起我们的游赏兴致;接着分别让我们“看”了瑰丽的漓江水和秀美的桂林山;从而使我们具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将山水相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

这便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段落结构。

二、看图自读,具体探索内容

首先出示挂图(或揭示课本中的彩图)。

然后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出示思考题)边看图边读文:

①仔细看图,观察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

②图文对照,找出文中与画面直接对应的语句;

③仔细读文,找出文中概括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字词以及具体描绘这些特点的语句;

④赏图品文,体味这些语句在反映桂林山水特点上的精妙贴切。

这样图文对照,看图帮助了读文,读文引导了看图,促进了观察力与理解力的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而一些富有表达力的重点字、记号、句等“双基”因素也在学生自品和教者点拨中得到落实。

三、择要引读,深入理解重点

此前,学生已“理智”地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里专将直接描写这些特点的语句提取,引读欣赏,强化重点:

引:(身临其境般读第一节后)啊,果然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

齐:静得……

引:漓江的水真清啊——

齐:清得……

引:漓江的水真绿啊——

齐:绿得……

引:(读完该节末句)再看,桂林的山水真奇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秀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险啊——

齐:(略)

至此,教者再以导游身份深情赞美地诵读末节。

以上引读过程还可以由男生引读、女生齐读和女生引读、男生齐读的方式重复进行。

四、辨析分读,直观发现写法

首先略作启发,让学生把第二、第三节都分为两层。

接着指名两学生(或指两组、或分男女)对每节都各读一层,有意识地显示出漓江水与大海、西湖的对比关系以及桂林山与泰山、香山的对比关系。

然后让学生从分组朗读中直观发现这一对比手法对桂林山水美景的衬托作用,体现了“甲”字。

最后仍以对应分读方式,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出来,体会它们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理解“画卷”的深刻含义。

五、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

在以上内容、结构、语言特色都已分析就绪的基础上,根据已形成的整体板书指点学生全面回顾课文,然后身临其境,以真切的情感进行欣赏性的朗读,寄赞美之情、爱恋之心于每词每句之中。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6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

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⑴ 中心句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

⑵ 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

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⑶ 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⑴ 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⑵ 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⑶ 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

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⑴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⑵ 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⑶ 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 nga.真清啊 nga,真绿啊 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先学懂词意:

舟,指小船;

碧波,碧绿的波浪;

画,画卷;

游,游览。

再学懂句意: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7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8

● 教学模式:质疑问难,主动求解

围绕课题 初悟课文 扣重难点 总结质疑

产生疑惑 解决初疑 质疑释难 拓宽思维

引疑 疏导 点拨

● 教学目标:

1、 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 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 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 教学时间:2课时

●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 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 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 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 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 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 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 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讨论。

(1)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 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B、 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 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 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

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19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本组有三篇课文,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学生怎样做人。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特别要注意边读边展开想象,使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本组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本组教材的教学,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课时安排:

1、桂林山水

2课时

2、林海

2课时

3、古诗三首

2课时

积累运用

3课时

1、桂林山水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要求:

1、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在脑海中浮现。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投影彩图,提问:谁知道这幅图画的是哪里的景色?(桂林山水)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素有“山水佳天下”的美名。

二、板书课题

三、边听录音边思考: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佳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桂林山水佳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2、你同意这种评价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在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在集体交流。

(桂林的山……桂林的水……)

有图片的同学可以展示图片

3、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找同学读读。

四、指导朗读课文,读后回答: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桂林山水的特点)

2、自由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读后讨论交流。

A、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将漓江和大海、西湖作比较,强调漓江的美有它独特的地方。

、漓江水有三个特点:静、清、绿。

、写人们荡舟漓江上的感觉。

B、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

C、作者为什么在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前面都加上一个“真”字,它起了什么作用?

(真是“的确”的意思。一个真字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D、作者写的是漓江水的特点,为什么要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

(通过比较,强调漓江水有它独特的美。)

3、按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投影出示问题)

A、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各是什么意思?

(用泰山、香山与桂林山作比较,以突出桂林山的特点;

具体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

B、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C、作者为什么要在桂林山的“奇、秀、险”前面加上一个真字?

D、作者写的是桂林山的特点,为什么要先写“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

4、指导朗读第四段,读后回答?

A、“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山?“这样的水”指的是哪样的水?

B、“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

(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

C、“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感到像是走进了

连绵不断的画卷?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因为桂林山清水秀,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一片诗情画意。所以说……)

D、“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中的“碧”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碧:碧绿。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爱。)

E、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先小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前后呼应)

五、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去观赏桂林山水,具体描写了

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比喻句。

3、笔答P4第二题。

七、板书计划:

静……不流动

漓江水 清……见沙石

绿……是翡翠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奇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 色彩艳丽、倒映水中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1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特色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及设计意图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评点现代教学媒体合理有效地使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本设计通过“像”“文”对照,展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情境”,多向导读,丰富和拓展学生阅读的“心境”,这是对导读的一种新探索。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评点教师不问不讲,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读,自己发现要点。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评点找合作伙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学习,品味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台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评点教师走下讲台,听学生的见解,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讲台成了学生自由发问、自由表现的舞台。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3、、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评点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将传统的“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变成了一种个人需求和个人欲望。

六、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总评】设计者打破语文课堂“一头沉”的局面,转变观念,转变教的方式,把原来的口授、设问、解答变为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质疑解难、设计板书、上台板演、汇报成果,自始至终通过读来抒发自己的体验,逐步将学生带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境界。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有关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去游览?你最喜欢哪里的美丽景色?(生回答)是啊,美的景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1、听完老师朗读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认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宝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后面不理解的词语。

3、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用直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认读生字

2、回答问题:

1)、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桂林的山美(或水美)?(学生可能会回答善美或者是水美。)我相机指导学生欣赏课文内容。

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的什么特点?(板书:静清绿)

4)、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惊叹的语气。

5)、范读,学生练读,指名有感情读。

3、欣赏美景(漓江的水的图片)

五、总结学法

1、说一说我们在欣赏桂林水的方法是什么?

1)、找出相应的语句。

2)、总结桂林水的什么特点?

3)、有感情的练读课文。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欣赏桂林的水。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自学课文

七、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配合板书

山:奇秀险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欣赏桂林的山

八、学习对比的方法。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美丽景色,但课文却又向我们介绍了大海、西湖、泰山和香山呢?(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桂林山水的美,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

九、欣赏美景(欣赏图片)

师生边欣赏山水边读课文:‘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现在你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了吗?进而指出桂林山水美如画。

十、总结学法

1、桂林山水的景色是美的,你最想对桂林山水说些什么?

2、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在写景的作文中也要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景物,使我们看到的景物能够体现在我们的笔下。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3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文在布局谋篇时,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作者再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时,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且词藻华丽,很多四字成语值得学生积累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可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揭题: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桂林山水,听录音或教师在读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初读入情

1.大声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2.交流。桂林山水甲天下。(用抓关键词的方

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三、精读融情

桂林山水何以被称天下第一呢?让我们走进桂林,细细观赏哪里的水、那里的山。

(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第二小节。找出文中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词?(静、清、绿)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讨论交流: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理解“无瑕的翡翠”,学习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此时此刻,假如你坐在船头,你最想做什么?

用“漓江的水真( )啊!我真想( )”说话。

4.指导朗读: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变调)

5.总结学法:

第四篇:《桂林山水》的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的中心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第五篇:桂林山水 教案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教学模式:

质疑问难,主动求解

围绕课题 初悟课文 扣重难点 总结质疑

产生疑惑 解决初疑 质疑释难 拓宽思维

引疑 疏导 点拨

教学目标:

1、 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 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 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点: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 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 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 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 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 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 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 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讨论。

(1)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 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B、 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 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 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

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通过学文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桂林山水 教案 篇3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棗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棗(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棗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漓江波?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下课。

桂林山水 教案 篇4

桂林山水学习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朗读感悟。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③学生自由朗读。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师: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三、理清文章思路。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②归纳。

四、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五、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六、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学生相互交流。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二、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②仿照课文,写句子。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③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桂林山水 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三)合作交流

(一)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二)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

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1)漓江的水真静啊!(2)漓江的水真清啊!(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图。

桂林山水 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总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举一反三法、朗读体会法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 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

(三) 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并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是:水:静清绿

(3)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这时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比较这两个句子,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补充句子,选喜欢的说一说。

1、街道上的人真多啊, 2、校园真安静啊, 3、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4、花朵真香啊,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2、借助图片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有什么样的特点。(山:奇、秀、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呀。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 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

(五) 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作业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描写一处景物。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画卷)

桂林山水 教案 篇7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 教案 篇8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

1。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

二、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

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习重点句,领会意思和作用。

1。生读第四节找出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了解句子的作用。

四、展开朗读比赛,再次领略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下载《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桂林山水 教案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2.基础知识: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写法。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

    桂林山水 教案

    桂林山水 教案汇编十篇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二、依据自学提纲,学第三节(出示学......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龙门第二实验学校 四二班 梁 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读中入景,读......

    桂林山水 教案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集合九篇桂林山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