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送灯散文

时间:2019-05-15 11:4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元宵夜送灯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元宵夜送灯散文》。

第一篇:元宵夜送灯散文

印象元宵节

除却吃元宵,元宵节这天还被称之为“灯节”,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保持着在这个夜晚张灯结彩、猜灯谜等习俗。印象中,家乡的元宵节与灯有关的习俗大抵有三:其一为挂灯笼;其二是撒路灯;其三是送灯。

送灯即给祖先的神灵送灯,是元宵夜这一天在祖坟举行的一场简易祭祀活动,其中,除了在灵前化纸外,将点燃的蜡头放置于祖先坟前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此谓之“送灯”。人们常常诙谐的说送灯的目的是给祖先捉虱子照亮。由于我家祖坟不是很远,因此,多年来,我们这个家族一直保持着在元宵节前后连续三天送灯的习惯。时代的不同,致使送灯的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些无可逆转的改变。记得十几年以前,每到正月十四这一天,爸爸都会在白天以秫秆(高粱秸秆)抓制成几个三棱锥形的灯笼骨架,之后,将其两面以烧纸粘好用来遮风挡雪,一面留出使空气及蜡烛的烟灰流动。夜幕降临之时,我们这一大家族的七个兄弟在伯父、爸爸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来到爷爷奶奶的坟地,划圈化纸,在飞扬的纸灰中,将准备好的半截蜡头点燃放到简易灯笼里。由于灯笼挡风的烧纸呈黄色,因此,我们感觉这种里面放了数根蜡烛的灯笼格外明亮,在月光照耀下,每座坟墓都顿成一个温馨而神秘的世界。而每逢积雪较厚的元宵节,我们干脆将巨大的雪块堆起或在雪中挖一深坑,燃蜡烛于其中。雪中的蜡烛显得格外明亮,将每个人的心也照得十分通透,我们感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月十五雪打灯”。无风的夜里,蜡烛会顺利燃尽,谓之“收灯”。

那时候,老一代人常讲送灯的蜡烛不能用整根的,否则将来这个家族要出光棍。在几十年不变的计划经济年代里,蜡烛每支一角一分,日常生活中,普通家庭都以稍微经济一些的油灯为夜晚的主要照明用具。以整支蜡烛送灯在彼时绝对是一种奢侈,整根蜡烛上坟出光棍一说也许是老百姓为了省钱为了理直气壮的以蜡头上坟而编制的一个不算美丽的借口吧。这个夜晚,每个坟头都有无数支蜡烛闪烁,一些家庭贫困意识更为贫困的人便打起了这些坟头蜡烛的念头。偷窃坟头蜡烛在彼时俗称“拔蜡头”,据伯父爸爸们回忆,早年爷爷率领他们到十几里地以外的杜家窝棚(此屯旧时因匪患业已消失)祖坟送灯返程时,我的调皮的二大爷就习惯于逢坟头便拔蜡头,以此作为一种乐趣和对巨大生活压力的一种发泄和释放。多年后,二大爷早已作古,此事虽然已成笑谈,但我仍能感觉一种贫穷落后之气穿越时空在那个赤贫时代隐隐袭来。

步入九十年代,随着高粱种植面积的巨减,秫秆在农村渐渐成了稀罕物,因此人们在元宵节送灯不再以秫秆扎制灯笼,而是以较为容易得到的纸壳箱子作为挡风的工具。相对于传统的烧纸灯笼,纸壳箱子具有空间大、无需费时扎制的优点,但是因纸壳较厚却不甚透亮,致使许多人家虽然在元宵夜送灯,但是坟头却往往不见灯光。另外,纸箱子上面的盖还极易被蜡烛的外焰引燃。虽如此,那些年,纸壳箱还是频频在三五之夜被人们带到了各自的祖坟之前。这也使得一些稍有点“经济头脑”的人开始考虑这些坟头纸壳箱能够给自身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了,他们常在夜深人静之时走坟串墓,毫不客气的将鬼神门前的这些纸壳箱一扫而光,一夜所得也足够换得几个酒钱了。我家祖坟及附近的一些坟墓常常会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当元宵之夜我们将蜡烛点燃满意的离开时,回头望闪烁的烛光正从那几个巨大的纸壳箱上面的出气口照向茫茫夜空。而次日黄昏,当我们再度拿着蜡烛来到时,便遗憾的发现那些被我们压好底部的纸壳箱都不翼而飞了,地下也毫无半点纸壳箱被燃着的痕迹,再看邻家的坟墓也是如此遭遇。这些特别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如此下三滥之举简直让我们哭笑不得。

进入新世纪,一种专门为元宵夜送灯习俗而发明的二极管小电灯悄然走入市场,这种灯基本都是纽扣电池提供电源,下设开关,外壳往往设计成莲花、元宝、灯笼、宝塔等人们喜闻乐见的造型。此时的蜡烛价格陡升,六根一包居然买到四元钱,且比从前一角一分钱一支的细了近一半。由此,人们开始普遍与时俱进的以这种物美价廉的极具时代特色的新产品代替传统的蜡烛。这种小电灯使用起来着实方便,只要将灯下的开关轻轻扭动,一丝亮光马上让灯体变得通红。无需自制灯罩,无需担心风吹雪打。每逢元宵之夜,所有的坟头俱是红光莹莹,有如漫天闪烁的星星。但是,这种新型灯的纽扣电池以及其塑料外壳也会给我们的土地及地下水造成新的污染。

化纸钱,污染空气;送电灯,污染耕地。未来的年代里,我期待会有什么低污染或无污染的新发明将这些传统的缺点多多的东西取而代之。而最理想的还是以一种新的合理的文明祭祖方式将这些缺陷十足的陋习取代。

我不相信什么神灵,但也绝不会对那些极端的年节不祭祀祖先的行为盲目点赞。我不相信祖先会在所谓的冥界使用我们焚化的纸钱,但却对逝去的先人永远心存崇敬和感恩。在无元宵可吃的年代里,人们尚且未能忘记以某种方式表达对祖先的缅怀,这些平凡而朴实的祭祀告诉我们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那就是为人要饮水思源,不能数典忘祖,这也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优良文明传统能够得以生生不息的一个巨大精神动力。元宵夜祖先坟前那些点点灯火也许不会照亮鬼神的世界,但我相信,那一星一点的微光一定会让我们这个民族的孝道薪火般得以永远传承......

第二篇:元宵夜遐想散文[定稿]

又是一年的元宵夜,抬头仰望夜空,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遥远的夜空,月儿圆,人儿缺,忽然想起已数载未在父母的旁侧共度元宵夜。一时间,乡思骤起,不知道家乡的月是否也这般圆亮,已是两鬓斑白的父母,此刻也许正倚窗对月叹息,想念远方的游子。

一枚枚靓丽四射的烟花,打破了夜空的寂静,也打破了我思乡的情愫。烟花点燃的一霎那,响彻云霄,震撼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扉。那美丽的烟花,好似火树银花随瀑布从天而降,晶莹发光,惟妙惟肖。又好似交织的彩绸灿烂如星,洒脱自如,耀眼夺目。天涯为之狂欢,海角为之喝彩,人们为之感染,纷纷不约而同的举起手机,拍照录制这激动人心的美丽时刻,无疑是让自己的心情更加充实完美。

是呀,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夸张的说,就像烟花争先恐后绽放的拼劲,为了展示自己的完美,不顾一切的绽放,怕被现实瓦解,怕被时代淘汰,所以不顾一切去追,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人们已经忘了生活的真谛,每天疲于奔命,穿梭在城市的楼宇中。

我觉得,人们不必那样浮躁,有梦固然可贵,但是品味生活更是尤为重要,名利财富都是身外之物。我们要享受生活,品悟生命,哪怕烟花易冷,我们也要学会坚强,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阳光。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的成长,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机遇,存在过,何必计较得失,尽力就好,读懂自己才是强者,就像烟花那样,耀眼过,灿烂过,哪怕是一霎那,也不孤单。

就像此刻的热情,淹没了那份冷漠,淹没了那份寂寞。整个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的人群沸腾起来,共度元宵佳节,共同欣赏烟花的美妙绝伦,那么,有谁能说,此时此刻的场景不是一种和谐呢?有谁能说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孤单呢?

来去匆匆,但是留下的是光的印记,是亮的魅力,瞬间的美丽也会让人回味,回味人生,回味生命,人生短短几十年,犹如烟花有靓丽,就有暗影,何必不珍爱生活呢!所以,我想说,人生走一回,有生命完美就灿烂,就不寂寞!正如有烟花打造美丽,烟花就不孤单。因而,我们要放弃浮华的心态,用心去品味生活的点滴,用情去享受人生的滋味,活得洒脱一些,活得真实一些。

第三篇:元宵夜的思念优秀散文

元宵夜的月亮

家乡看那真园

元宵夜的月亮

外地看像发扁

汤圆元宵一样的馅

味道就不一样的甜

是糯米和江米的区别

却都又白又黏又缠绵

是家乡的水清又亲那

映圆了月亮

润甜了汤圆

好喧闹的夜呀

她没兴趣去逛

年复一年的元宵夜

他在那边她在这边

她独自躲在屋里

闭上疲倦的双眼

粉墙 黑瓦 翘房檐

拱桥 水巷 乌篷船

这边还在飘雪

冰还封着河面

吻别贴脸的嘱咐呦

车上车下挥手的恋

她喜欢弯弯的月牙

可以骑在上面望远

她喜欢南飞的雁阵

回家的日子就有盼

霜叶红了盼冬雪

过了中秋盼过年

思念 思念 思念

在梦里在嘴边

在日子里一闪一闪

家乡的桃花都开了

蜜蜂和蝴蝶在纠缠

他好像在折枝呢

她心里好慌乱

这也有传情的眼

她不敢去对视

外面礼花飞上塔吊

花灯的光照亮了天

一双泪眼对寒窗

刷的把窗帘拉严

思念思念昼夜的盼

家人仿佛来在眼前

离家打工的日子啊

人在这边心在那边

第四篇:遥忆少时元宵夜传统散文

不知从何时起,元宵节的夜晚竟然变得如此地冷清。

我不禁想起了少时的元宵夜,那时的元宵夜,可绝不是这样。

记得那时,吃完晚饭,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百病”,所谓的走百病,就是在外面溜达,但需要走出家门,超过一百步才行。于是,父母亲领着我们五个孩子,一边走着,一边观赏着周围的景致,在街上走走停停,很是壮观。有时候,我因为懒怠,吃完晚饭,想先在家里呆一会儿,可母亲总是会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催促我,说:“别懒了,快出去走走,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走百步,驱病除灾,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于是,我懒洋洋地起来,和家人们出了门。可这一出门,往往会玩很长时间,家人们都已经回家了,可我仍在外面玩。这何止走了百步啊!几千步,几万步都有了。

入夜时分,天幕低垂,往往有一轮明月斜挂在天空中,皎洁地照耀着整个大地。可它并不孤单,那家家悬挂在门前的红灯笼与它遥相呼应,跳跃着火焰,向它问好。这些红灯笼,可不像现在商店里卖的红绸面的灯笼那样的高档。这些灯笼,都是当时的乡亲们就地取材,用高粱秸秆和红纸做成的。制作粗糙的红灯笼,只不过是用秸秆扎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红纸围绕在四周,套在一个有铁丝固定的木板上,在木板的中间点上一根蜡烛就可以了。制作精细的灯笼,工序可要繁琐多了,可灯笼也是漂亮极了。这样的灯笼,需把高粱秸秆从中间剖开,然后,再用薄薄的刀片把高粱篾子取下,按照喜好,编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当被牢牢地固定住后,再把裁剪好的红纸用浆糊粘在灯笼的骨架上,一件精美的灯笼工艺品就出现了。可在当时,拥有这样灯笼的人家并不多,记得每年挂这样灯笼的,不是村长家,就是当时的开砖厂的厂长家。看着村长、厂长家的孩子把灯笼挂出来,我们这些贫家子弟羡慕得不得了,可我们只有欣赏的份,而却没有触摸的份。而就这样远远地看着,我们就很欢喜了。

我们也有自己的灯笼玩具。找到一个罐头瓶子,然后在瓶子的底部中间位置滴上几滴蜡油,再把蜡烛粘在上面,点亮后,在罐头瓶子的四周均匀地拴上绳子,保持平衡后,用一根木棍拴上,灯笼就做成了。有时,父亲看我拎的灯笼太可怜了,就在百忙之中,用高粱秸秆给我扎上一个小型的红灯笼,拎着这样的灯笼,当时的我,高兴极了!

拎上灯笼,邀上几个小伙伴,我们就从家里出发,从前村走到后村,再从后村走到前村。微弱的烛光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我们就这样打打闹闹着玩了很久,正月的寒冷被我们炙热的身体阻挡在身体之外,肆虐的北风也无法把我们驱赶回家中。因为,外面引起我们的兴致的东西太多了。

最能够引起我们兴致的,是那时时燃放的烟花。伴随着鞭炮声,那一束束烟花从地面直冲云霄,像彗星的尾巴,扫出一道道光线,随后,在天空中迸溅开来,开放出美丽而多姿的花朵。当一处归为寂静后,很快,在另一处又会形成姹紫嫣红的景象。那时的人,虽然生活清贫,可是,在买烟花上他们是毫不吝惜的,“钻天猴”“魔术弹”……一个个地买回家里,要的就是一种节日的喜庆,要的就是一年的好兆头。元宵节的夜里,弥散着一股股硫磺的味道,可这味道,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是那么的沁人,那么地让人迷醉。

在行走中,会看到每一户人家的门前都燃着火道,那是人们用锯末子拌上柴油,一堆堆地堆放在门前。初燃的时候,火苗很足,蜿蜒地伸向远方,一家挨着一家。还有的人家,甚至会劈开一些木头柈子堆放在门前,燃烧起剧烈的火焰,往往能够引来许多人的围观。人们围着火堆,一边看着璀璨的夜景,一边唠着家常。

孩子的兴致总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我们于是再往远走,来到村头的一处池塘。冬季的池塘冰冻三尺,有时会凸起一个高高的冰包。我们就把灯笼放在池塘边,然后,一个个地,开始一点点地,小心翼翼地向冰包顶端走去。走到顶端,呐喊着,喧闹着,然后,坐在冰上,再快速地滑下来。那时的冰,真的很滑,不像现在的冰面,柔柔的,黏黏的,打个出溜滑也不尽兴。记得有一年,我们在元宵夜来到冰面玩耍时,一个小伙伴点燃了一个废旧的轮胎,当轮胎燃烧起来后,往冰面上一滚,轮胎就开始转动起来,像一个火轮一样。我还由于躲闪不及,被火燎到了头发,样子很是狼狈,却招来伙伴们的一阵笑声。

每一年的元宵夜,少时的我,都会玩得很晚。回到家里,母亲总是会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放到我的面前。那时的汤圆很是金贵,我家五个孩子,也只能买两袋,多了,父母亲是要斟酌一番的,毕竟,那时候的家境不容许买更多的汤圆。于是,每个孩子分到碗里的,只是几块,我舍不得吃,总是慢慢地咀嚼着,当里面的甜汁和我的舌头相遇的时候,回旋在味蕾间的,是无限的甜蜜。可我更愿意吃元宵,母亲炸出来的元宵,外皮脆脆的,里面糯糯的,甜甜的,总是会勾起我的食欲。

要睡觉了,家里也是灯火通明的,在仓房的窗台上,摆放着油灯;在居室的门口处,也摆放着蜡烛。父亲本来是想把居室中的电灯也开一宿的,可母亲舍不得,就关了。

年龄渐长,逐渐成熟的时候,是否也在把一些快乐带走?

考上大学后,每年的元宵节,我已经习惯了窝在家里看电视,母亲还是督促我出去“走百病”,我总是应付着转悠一圈,就回到家中。天太冷了,我已经不习惯在元宵夜出门了,可和家人一起看电视,感觉也很好。

工作后,成家前,仍是每年都在家居住。元宵节的夜晚,最大的活动就是家人聚在一起,打麻将。母亲打麻将很好,每次她总是赢得很多。现在,我多想看到母亲坐在麻将桌前,玩着麻将时那张慈祥而又幸福的笑脸啊!

成家后,仍是每年的元宵节都要回家,可渐渐地,家人们玩的兴致淡了。曾经的二哥,在元宵节的夜晚,总是会放很多很多的烟花,燃放烟花的时候,他快乐得就像个孩子一样。而今,现在的他,虽也买烟花,可要比以往少多了。他说,年纪大了,已经没有了那个兴致了。

今年的元宵节,我还是回到了农村的家。当夜色渐浓后,街灯点亮了,照耀着宽敞的马路。可马路上却很是冷清,只是在影影绰绰中,可见三两人在街路上行走。远处的几户人家的门前,红色的灯笼孤独地挂在那里,在微风中摇曳着。燃放烟火的,也不甚多,在天空中短暂地璀璨后,灯火依旧阑珊。

为了应元宵节这个景,我吃了两个汤圆,入口虽然仍是糯糯的,可在味觉上我并没有感受到香甜。难道,现在,连这过年里的最后的狂欢夜,也要变得寡淡无味了吗?

第五篇:难忘元宵夜火

在我们家乡,元宵节傍晚,吃饱喝足的大老爷们儿扛上一根葵花秆,慢悠悠地来到自家的草垛旁为孩子扎火把。火把不难扎,在葵花秆上捆上草就行。扎好了,再喊上孩子抱上一抱麦草来到自家门前,把麦草在门前堆成一座小山。做好这一切,男女老少便三五个一堆海阔天空地谝闲传。同时,在静静地等待一个神圣时刻的到来。天慢慢地擦黑了,金黄色的圆月从东边的山头上露出半边脸时,人们在喜悦地注视那轮照过秦汉照过唐宋的明月时,不经意间发现东边的山梁上有星星点点的火把亮了。于是,一个嘹亮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全村——东山上的火把亮了。仿佛一声令下,人们纷纷回到自家门前,进入自家院内。扛着火把的孩子老早等在堂屋门口了,单等当老子的来亲自点亮这火把。火把一着,就势将着了的一头伸进堂屋一燎,然后依次是阁房、厨房以及猪羊鸡舍。一一燎过了,烧掉屋内院内一切的晦气和霉气之后,这才扛着火把冲出院门,点燃门外那一堆白得耀眼的麦草。一时间,四处的人们欢呼着拥过来,你从这火上跳过去,我从这火上跳过来。吃奶的孩子由娘老子抱着跳,小脚老太太则被孝子贤孙背着跳。越是多灾多难跳火越不能少,越是大病缠身越要把握好这个难得的逢凶化吉、消灾避难的机会。在我的家乡,无宵节跳火似乎成了一种神圣甚至有点神秘的仪式。这一家的火灭了,那一家的火着了;这一家门前刚刚安静,那一边又是人声鼎沸。在一种喧嚣与混乱中,元宵夜的跳火程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着人们欢呼着从一个火堆奔向另一个火堆,你不能不相信这元宵夜火真的烧掉了你的一切失意,一切惆怅,从而不由自主地加入这欢乐的人群,与他们一块儿分享这火的温暖、热烈、热情和希望。终于跳累了,走出村外一看,嗬,东山上一排排火把犹如一条条火龙,西山上处处红亮的火堆犹如满天的星星撒落人间。而从村里出来的一个个点亮的火把,不约而同地走向祖祖辈辈约定俗成的最后的年火地,组成一个庞大的火堆,经久不熄,照亮了半边村庄,映红了半边天空。到这时,那无数的星星之火,让你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真的燃烧起来了,而且仿佛要烧尽一切的黑暗。亮起来的火把越来越多,村头那堆大火越烧越旺。一张张被火映得红彤彤的兴高采烈的脸,忘却了人生的一切烦恼与哀愁。慢慢地,从四面八方汇来的人们,围着这堆火组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人们说啊笑啊,跳啊唱啊,跑啊闹啊,把一切的快乐尽情地向别人毫不吝啬地抛洒。直到那堆火慢慢地熄灭了时,人们仍然围在那一堆灰烬前,享受着余火的温暖,沐浴着明月的清晖。老奶奶们拉着小孙子,指着月亮说哪是嫦娥,哪是桂树,并把这美妙的传说让孩子带进甜蜜的梦乡,直到第二天早晨,从温暖的炕上的被窝里醒来。

下载元宵夜送灯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元宵夜送灯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人的元宵夜

    一个人的元宵夜 一个人走在并不熟识的大街上,没有目的,没有目标,就这样走着。看着人来人往,听着欢声笑语,人群中,我孤寂的身影与这热闹的场景是那么的不相衬。就这样走着,像是在奈......

    元宵夜(共5篇)

    元宵夜 今年是龙年,元月十五,早晨还下着小雨,下午天气却颇好,金灿灿的阳光,在湛蓝的空中,照耀着大地。夜里,天空中的皓月悬挂着,倒映在一双双明眸里。小城的街灯明亮,夜色不再黑暗。......

    冬与灯优美散文

    某一天的清晨,朦胧睁眼,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中裹了一层被子。我将头探出去,毫无防备地被被子外的世界所弥漫的寒冷气息所偷袭,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真冷啊!原来今年的冬天就像我此时身......

    庆贺元宵夜诗四首

    庆贺元宵夜诗四首 赏 花 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 普天同庆贺上元 家家丹灯门楣挂 户户红绸当街悬 五色绢花织锦绣 七彩靓光扮鳌山 十里美景收眼底 万千看客肩比肩 看 扮 玩 辆辆......

    元宵夜的杂文随笔

    都说光阴似箭,真的太快了。刚送走丁酉的八月十五云遮月转眼就迎来了戊戌年的正月十五雪打灯。还好这场大雪下在了元宵节的前两天,今天是晴空万里,清风伴明月、白雪映红灯。在这......

    写在元宵夜的诗歌

    诗文草木白雪劈啪炸响含苞怒放绚烂了夜空/是花非花 火一样的激情 肆意着阵阵欢笑/家家盏盏彤红的祝福风中摇曳攀升直抵天庭/是梦 是幻 是天上 还是人间是星星 还是萤火虫是......

    送女求学亲情散文

    女儿要去重庆上大学,离家有1000多公里。南昌到重庆的火车没有直达的,只有两趟路过的。委实不方便。女儿在整理她个人物件的时候,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带上了,好几个大包,跟搬家没什......

    读后感,记我少年时元宵节送灯

    14年前母亲病逝,从那以后每年元宵节送灯,多是父亲带着我到毛竹园村的姥姥坟地、曾油坊lu水湾的爷爷奶奶母亲的坟地,读后感,记我少年时元宵节送灯。如果哥他们在家,由哥带着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