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正的人总给我一种永远不会生气的错觉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1:1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观正的人总给我一种永远不会生气的错觉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观正的人总给我一种永远不会生气的错觉杂文随笔》。

第一篇:三观正的人总给我一种永远不会生气的错觉杂文随笔

下午和闺蜜聊到「三观」这件事的时候,想起这两年已经很少再说喜欢三观正的人这类的话了。在是非观念都比较明确的条件下,我只想和三观合的人做朋友——这也是十来年关系依然很好的原因。

关于三色事件,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说,没受害,没参与,谁也不信,并将此事直指为国民狂欢等等。闺蜜也举例说,有人认为江歌案中,刘鑫被人肉被辱骂日子过不下去很可怜,我也在这阵子看见舆论突然一边倒为刘鑫说话。因为这些话,我这几天总是会想,这是所谓的三观正吗?如果是的话,那我承认自己确实没有正确的三观。这些人总给我一种永远不会生气的感觉,凡事都能分析出“两面性”,不站对错,永远客观。

我真的不行,我心态不好。这些社会的黑暗面总是时时刻刻让我想到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一定与之同归于尽。曾经我也是看不惯种种社会新闻而忿忿不平的人,而成年后说话越来越克制。但是非对错,我还是以主观意识去判断,于是身边留下的朋友渐渐都是与我观念相通的。

我不再讲,喜欢和三观正的做朋友,我还是有脾性,做不到冷眼旁观。你看一辈子这么长,三观合的人才能一起陪伴到老。宁愿袒护九分善良一分自私,也不要对九分丑恶有一分恻隐。

第二篇:我的三观杂文随笔

三观即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俗的讲,人生观是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价值观是人这辈子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

人生观:

我个人认为人这辈子就是要活得开心,家人朋友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做自己热爱的餐饮工作、找一个靠谱的人结婚相伴一生。在爱情里我可以付出很多,前提是理解我,必须三观一样。要去很多地方,热爱电影、看很多的书、写很多的文章、热爱美食、生活、运动、即使不是大富大贵、生活充满阳光,细水常流。

价值观:

最尊贵的首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健身运动,第二是工作、没有工作怎么让家人生活的更加好,必须给家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第三是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第四是爱情,家的构成是爱情。有了工作和家庭然后我自己再组建一个

幸福的家,第五是朋友。可以不多,但一定有两三个非常非常铁的。关键时刻会互相帮助。第六是旅行,我要去很多

很多地方,第七是电影,我巴不得把所有的好莱坞战争片看完,第八是写作。写工作生活美食和自己。

世界观:

世界是由万千生物组成,我们要和谐共处,热爱动物植物。来到这个世界就几十年,多去外面世界看看才知道世界长

什么样子。“不看看世界,何来的世界观。充实自己的灵魂,感谢这个地球给我们带来一切,空气、水、食物。

第三篇:别把三观当游戏杂文随笔

吴老师临时家里有事,周一的课程没法来上,来了一位美女老师,自我介绍中她讲到是吴老师的夫人。那我们暂且叫她吴师母。吴师母讲课非常有趣,“学习马克思哲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你们如何看待其中的逻辑关系?”

“老师,我觉得世界观是认知的基础,世界观使我们全面了解的前提,是看问题的基础,所以我觉得世界观应该排在前面。然后是价值观,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对事物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后最深刻的,便是付诸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体会的人生观”。老师点点头,以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感来讲述自己对三观的理解,“我刚开始毕业的那会去了一个很好的企业,上班实习期间老板给我发了一个诺基亚,那个时候多么骄傲的事情,我一直渴望着自己能够成为职场女强人,我以为那是我想要的生活。

三年过去了,我被社会磨平了很多,我开始发现我以前想要的生活并不是我喜欢的。于是我很坚定的选择去读书,读了硕士,读了博士,然后就成为了现在的我。我的老公是我读博士的时候认识的,成了家以后,他总喜欢说:“女人做个贤妻良母就好了,这是家庭必不可少的”,到现在回看我的过去,你也许没法相信当初初入社会的我雄心勃勃,而现在我真的喜欢做一个贤妻良母,我一年只上两个月的课,平时在家带孩子,健身,孩子不在家,我看看书,写写论文,孩子一回来,我就放下书,给孩子洗衣做饭,带着孩子出去玩。

当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的时候,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也逐渐在发生改变,这就是一个人成长带来的变化。每个人的三观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我的三观改变吻合了我的老公,或许是我的改变,这样便有了我这个尚且还算幸福的家庭。我身边有一对朋友,上学那会儿我们都很羡慕,男孩子长得很高1米85,女孩长得很漂亮,当时都觉得他俩般配,但是后面的生活发现适合一起生活的,三观吻合真的很重要。

男孩子很暖,心很细,结婚以后他忙着照顾家庭,妻子,女儿,可是那个女孩子很喜欢美丽,有了家庭以后依然喜欢年轻读书那会儿毫无顾忌的玩,每天打麻将,喝酒唱歌,打扮,很少去照顾家庭还有孩子;日子长了,还时常抱怨自己的丈夫,没能力赚大钱,没权也没钱。

中间闹过几次矛盾,本来准备离婚,我作为好朋友,那个男孩子是我男闺蜜,我就劝他算了孩子也有了,能将就就将就过日子吧。可是后来,有一次他妻子出去打麻将,三天两夜没回家,早上晕晕乎乎开着车,在国道上撞上了一辆车,那辆车中一个家庭,一个孩子腿折断了,一个孕妇流产了,我的男闺蜜赶到现场替他妻子处理现场,帮忙料理后面的赔付,给对方赔礼道歉,想方设法私了,没想到,他妻子回去睡觉,然后心安理得地问他:保险公司赔了多少,男闺蜜丝毫没想到跟自己一起i生活的女人,撞了别人,孩子流产,竟然无动于衷。

于是,第二天他毫不犹豫去跟她离婚了。这就是三观的重要性,不同的轨迹选择,不同的人生下场。”吴师母的课讲的很独特,都在讲身边的事,却似乎可以跟理论联系在一起。哲学,不是无处可用,而是无处不可用。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三观又是怎么样的?三观无所谓好坏,高尚与低贱之分,适合处境和心意的也许才是最好的。

第四篇:三观和认知不和杂文随笔

现在越来越觉得三观和认知不和、以及行为。

对于我而言,糊糊是零食,可吃可不吃。小时候吃也是偶尔我一时兴起或者我爸一时兴起,二十几年不会超过十次。

在家大多数是我爸泡而不是我,少有的几次自己泡因为不得要领基本都是失败告终。

所以对于我来说,泡糊,并不是一个必须知道的事情。

我的朋友,在我说终于会泡糊的时候说你居然才会?我说对啊,然后她说你连这点生活技能都不会?

这话我就不乐意了,泡糊怎么就成必备的生活技能了?

她又接着说,这个不是每个人都会的吗,糊不是必备的吗?

我回答不。我并不经常喝这个,以前也泡也多不是我。

中国这么大,大学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已经让学校成了一个缩小体,南北差异、地区差异在这里逐渐的体现了出来。

我是标准的南方人,从小到大从没去过北方。去过最北的地方是青岛。

在和我的同学相处过程中大体是愉快的,但渐渐的临近毕业,反而变得让我很无所适从起来。

我习惯去迁就别人,有时候有差异的地方也就稍提一嘴不再多说。

我朋友,北方姑娘,大大咧咧没毛病。但是她经常强加自己意愿在别人身上,比如上面说的,她认为泡糊是个生活必备技能,你不会,你就是个弱鸡。她就并不在意你是否经常、或者必须需要这项技能,她认为,就是你必须。

我不敢说我从来没有做过把思想强加给别人这种事,但是基本上是不会,别人本来生活的环境就和我不一样,我们接触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要拿我的标准去丈量别人?

第五篇:北大校长的三观的杂文随笔

5月4日,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致辞中,校长林某某要北大学子“要励志,立鸿鹄志”,可惜这位仁兄将鹄(hu)读成了浩(hao)。这件事原本不值得去揪住不放的,天下没有人能保证认识所有的汉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可是,这位林校长第二天就发表了《致同学们》的公开信,为自己读错字辩解,这可不像是大家风范了。尤其是在文末提出了这样的治学观“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此话就大谬不然了。这反倒促使我要质疑一番这位校长的“三观”了。

其一,林校长的“学习观”。

他在公开信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为自己读错字辩解,说自己生不逢时,上中小学赶上“文革”,书没有好好读,似乎都不知道“鸿鹄”两字的出处。咱也是从“文革”中读中小学过来的人,却知道我们的课本中有司马迁《陈涉世家》这篇文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反映农民起义的文章肯定入选课本,更何况陈胜、吴广起义作为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值得大书特书。“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林校长也太以为别人也孤陋寡闻了吧?又称他当年高考作文占了80分,语句和语法只有20分,请注意“鸿鹄”并不属于语法范畴,偷换了概念。难道这就是一位学者的“学习观”?

其二,林校长的“哲学观”。

林校长所称在中小学读了大量的毛选,列举了《矛盾论》、《实践论》等,毛主席写的文章可谓是文采飞扬,令人敬仰,特别是有关哲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相信这样的辩证法、方法论,是极富那个时代特色的,可笔者不明白这位鼎鼎大名的林校长,发生了“错字门”事件后,还在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丝毫没有反思自己的内因。这样的“哲学观”与“方法论”,恐怕不是一名大学校长所应具备的特质吧?令人不敢恭维。

其三,林校长的“治学观”。

最后,林校长的“治学观”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他声称“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此话我怎么听起来有这样的言外之意,那就是“我是校长、我是权威,容不得你们来质疑。”林校长之所以能够爬上名校校长的高位,没有一点学术造诣(yi)恐怕是不可能的,也许他会读成造指(zhi)。

作为“科学家”,如果不去质疑前人,又怎么可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韩愈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数学家的复旦老校长苏步青曾说:“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假如哥白尼不去质疑、辨析,又怎么去迈向未来呢?

在凡此“三观”集一身的校长治下,学生真的能学到学问?这样的名校,不上也罢,去了可能会误人子弟!

下载三观正的人总给我一种永远不会生气的错觉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观正的人总给我一种永远不会生气的错觉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