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们的心声的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它就是—《阅读年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许凌浩写的《别人家的孩子》。
故事主要讲述了妈妈常常拿“我”和一个名字叫作—“别人家的孩子”的人作比较,通过“我”看电视、生病的事件来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个敌人在爸妈心里是完美的,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是啊,每个孩子都经常会听到爸妈说“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天天一回家就学习”、“你的表姐考上了重点大学,你怎么不像人家那么努力呢”……这些话听起来多么熟悉,当我们学习放松、退步,或者父母对我有什么新的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
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过后,我在家里想要休息一下,放松放松心情。我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自己最喜欢的零食,看着电视节目,边看边吃。妈妈拿起遥控器,将电视关上,板着脸,厉声地说:“作业写完了吗?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不是玩电脑,就是看电视,一点都不知道学习……”这时“别人家的孩子”就出现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一心想着学习,空闲时还帮父母做家务,你就知道玩,尽给我制造垃圾……”我感到有些委屈,妈妈,为什么她总是比我好?我到底哪里差,也许在别的家长心中,我也是优秀的孩子。妈妈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我站起来不满地说:“为什么你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好?那你找别人家的孩子做你的孩子好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希望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多发掘自家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适宜的表扬和肯定,尊重自己的孩子。我们也要努力做到最棒,追上别人家的孩子,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
第二篇: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马市坪乡小高小玉
从教两年,已经开始习惯了和言听计从的低年级小孩子们相处。今年开学初因工作调动,我来到了另外一个学校,负责教学校六一班的数学。全新的环境,朝气活力的同事,令我对工作充满充满了热情。可殊不知我的“命运交响曲”才刚刚奏响。
第一天,孩子们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上课铃声都停止了,几个男同学才懒懒散散的从操场向教室方向走来。对他们进行简单教育批评后,开始上课。自我介绍,了解同学,一切ok。为了不耽误课程,我紧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正当我讲的绘声绘色,突然瞥见后排有个同学心不在焉的看着窗外,嘴里还嚼着泡泡糖,时不时还吹出泡泡来。原来还是上课迟到那两个学生中的一个。我停止讲课,想要提醒他认真听讲。有的学生已经觉察出来,偷偷捂嘴笑着,有的同桌两人窃窃私语,比手划脚,更有甚者隔好几排扔小纸团提醒他。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把嚼口香糖的学生叫到跟前,狠狠教育了一番。火是发完了,可再也没心情去讲课,于是草草了事。
有了之前不愉快的经历,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孩子们安分守己了很多,倒也相安无事。
一天中午我早早进班,想利用辅导时间做个小检测。期间因为有别的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忙,我需要离开考场一段时间。走之前我三令五申不准交头接耳,不准抄袭。忙完回到考场,静悄悄的,孩子们都低着头奋笔疾书,唯有一个男同学不时扭着头和后面女同学小声说话。对,还是上次那个迟到并且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基地组织头号人物”。火山终于爆发。我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的训斥开来。他低着头,双手不自然的捏着衣角,就那么一直站着……最终事情以班主任介入,要求写一份书面检讨而结束。
晚自习结束,刚走出教室,几个女生就紧跟出来,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说开了。“老师,您别生气了,其实张恒通他不是故意违反考场纪律的。”“对,是您冤枉他了。”…… 从她们口中,我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面女同学因为感冒发烧,难受的厉害,小声哭了起来。张恒通听到后便安慰关心她,问她能不能撑下去,用不用告诉老师。结果被我逮个正着。
回想起来那天在办公室里,我只顾发泄着自己心中的怒火,他偶尔抬起头来,咬咬嘴唇,似乎想说些什么,看看连珠带炮的我,又低下头去,而我从始至终都没给他解释的机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都怪自己当时太鲁莽武断,没有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就凭印象去处理这件事情。想想当时的情景,真是悔不当初。我想第二天上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张恒通同学道歉,为自己犯下的错误。
是啊,作为一名老师,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却又觉得自己那么不称职。总是按照自己的印象去评价面对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对待处理事情,从未认真聆听过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那几名女同学没有找我谈心,也许我永远蒙在鼓里,永远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主观专断,蒙蔽了我的双眼,让我误会了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让我把学生拒之与千里之外,让我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不应有的隔阂。
在以后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觉得更多的是要放下老师所谓“高高在上”的身段,走进孩子们的心间,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内心,让每一朵有思想的花儿尽情绽放,开出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第三篇:心声读后感
心声读后感
(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培育这些花朵的辛勤的园丁。一位合格的老师,是能公平、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个学生相同的关爱和发展机会的。然而,把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这些的。
《心声》中,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可他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了。他非常伤心、难过,想到自己的遭遇竟与课文中的“凡卡”极为相似,不由得悲从中来,他的心与凡卡的心产生了共鸣。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偶然地得到了机会,并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课文。
作为一位老师,就不应该对学生存有偏见,应该客观、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朋友,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体谅他们、帮助他们,甚至关爱他们胜于爱自己。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那么,又怎么会出现老师体罚学生、学生顶撞老师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呢?
我想,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不是太缺乏沟通了呢?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做学生的,多体谅体谅老师;做老师的,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从何说起呢?有时候,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那便是尊重;有时候,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在一起,谈天说地,没有一丝隔阂,把他们看作是可以交心的知己,那也是尊重;有时候,赞同一个学生读独到的见解,那也是尊重;有时候,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那同样是尊重。
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同样,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心声》里的程老师,为什么一开始就不给京京一次机会呢?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不能公正、平等地对待。要是她能够给每个学生相同的机会、相同的爱,静静也不会如此悲伤了。
“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不知有多少学生的心中荡漾着这句话,希望老师能够给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但愿所有的老师,面对这些举着小手的孩子们,给予他们一份爱——一个机会,叫出他们的名字。
心声读后感
(二)《心声》讲述是的是京京想读《万卡》,但程老师不愿让声音吵哑的京京念,但是京京想到爷爷,却用心读书。全开时,赵小桢读不敢举手,京京就举了手。最后,京京用他的心灵之音征服了老师和同学。
京京被告知不能念《万卡》的故事时,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段写出京京的沮丧,对故事的喜欢他的期望和他的疑惑。
这篇《万卡》之所以能抓住京京的心里因为他同万卡一样。有一爱他的爷爷,京京的爷爷在乡下,他是在爷爷那里长大的,他不经回起他和爷爷在乡下的场景,后来他去城里上学,再也看不到爷爷了。他的爸爸妈妈又总是吵架,他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万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他和万卡一样有一个要好的女孩,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
京京甚至想像得出万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
当胖胖的赵小桢像一个爱撒娇的小姑娘奶声奶气的读书时,京京心想:不,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妖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所以说要好好读一篇文章,要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文章的语言,主人公的心里活动,只有准确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把课文读好。
程老师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课上要求大家表情朗读。大家把讲义拿出来。
那天由这几个同学朗读。
这个现象反映了一个现在教育的弊端,公开课流于形式化,公开课由于这种形式化逐渐成为一个精心准备的节目。
京京想念一段问老师可以吗时,老师说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表现了老师对个别学生的不肯定,学校本身就是要把一群愚昧的人带入知识的殿堂,而不是让本来就很优秀的学生拿来展示的。
心声读后感
(三)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心声》。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名叫李京京的小学生。京京的班主任程老师宣布,几天以后,京京他们班要上一节公开教学课。公开教学课讲的是一篇小说《万卡》,京京很喜欢这个故事。程老师点了六个同学的名字,让那六个同学明天留下来练习课文。京京希望自己也能读一点儿,却被老师否定了。京京很伤心,放学后京京到树林里去读课文。因为万卡的经历和京京十分相似,京京就投入了所有的感情来练习读课文。上公开课时,有一个同学太紧张,忘了词。京京就举起手,站起来继续读。他读的很好,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为什么仅仅因为京京嗓子沙哑就不让他读课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机会。程老师可能不知道,她这样做虽然是为了学校的荣誉,可她却深深的伤害了一个孩子的心啊!朗读课文就一定要有唱歌的嗓子吗?上公开课有不是开艺术学院,京京为什么只能躲在树林里读书呢?
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啊!
第四篇: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
今天早上我看了《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它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认为丰子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对孩子的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也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词进行了一些加工。而这一切又是真情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时会伤感,有时会捧腹,有时又会联想翩翩。
有一段话,让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给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 ”,他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期望去弥补往时的错失,也对自己的鲁莽后悔莫及,多么负责任的父亲啊!也许软儿已不记得这件早在十几年前的事了,可他还是向我们描述出来,如同对待一件大事,郑重地进行道歉,丰老先生这样率真的个性令我深思。
有的话又让我忍不装扑哧”一声笑了――“瞻瞻,你最纯真可爱,我每次剃了头,你都疑心我变成了和尚,好几时都不让我抱。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发现我的腋上长满了毛,又以为我是黄鼠狼,忽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好久都不理我”,那么可爱啊!都说,童年是天真的,是啊!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莫多的问号,大人们却非常死板,总也不能理解我们的内心想法,总拿我们说的话不当回事,或者应付两句就完事。不像我们小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和好奇,我们的世界总是那样的美丽、纯真,怪不得丰老先生会这么羡慕我们的童真。
童年就应该自然地过,不能做作,要真实,因为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
“止学”,不是教人们盲目地停止学习,而是叫你有质量有效果地去学习实践。前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此乃夫一座右铭也。不为什麽,只是喜欢,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三顿饭一样,不吃不行,人生的享受。
俺相信,当你喜欢上《止学》,沉浸于它博大深奥空间,并置身于人生胜败
荣辱漩涡中,加以日常运用实践时,你便已站在了生命的制高点上,无论你的人生状态是忙着还是闲着、是受宠还是失意、是清贫还是富贵、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会从容面对,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你的人生都会变得轻松自如,清静自在起来。
《止学》源于现实,高于生活,它集圣贤高度智慧与实践,清醒地引导人们去看清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什么是真实的、值得珍惜追求的,什么是虚幻需要舍弃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中的智慧,并明确智慧(道)与聪明(术)的界限,引导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作舍身取义正人君子,而不是贪图功利的势利小人。
《止学》以明智透彻的哲理,告诉我们怎样去认识人生中必须经历的关于名誉、利益、交友、情感等重大问题;怎样看待困境、穷富、苦乐等人生境遇;怎样与环境、与人、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它指出,祸患由于我们自己所做下的“因”产生,告诉我们修身养性、注重道德养成的重要性,君子贵在改变和战胜自己。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就在这样的取舍和掌握界限的“度”中平衡,同时在取舍中衡量其自身的价值与质量,并最终决定生命延续之长远意义。按照它的指向去经营人生具体环节,无不获得令人欣慰的成就。
捧读《止学》,想起了“
七、一”建党九十周年胡-锦-涛主席讲话中关于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要章节,这一理念体现了人民的政党关注民族兴盛生死存亡的高度责任感,这对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极其重要的大事。
第五篇:《延安的孩子们》读后感
读《延安的孩子们》有感
那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延安的孩子们》。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孩子们那种酷爱读书和爱护书籍的学习精神。
这篇文章讲的是:因为八路军子弟学校的图书不够,满足不了酷爱读书的孩子们,于是师生共同做“书”。周恩来同志知道后,买了许多书给孩子们,孩子们不仅高兴还很格外的爱惜的事。
啊,他们多么爱读书啊。虽然,他们出生在战争年代,但依旧如饥似渴的学习。可我们呢?
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师里上课。可是,有的同学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有的同学遇到问题就得过且过,不求甚解,也有的同学不学无术,做作业时急于求成而粗枝大叶……
再想想我。书柜上的书不可计数,可我有认认真真地读过、看过吗?摆在上面的书并不是一种房间的装饰,是增长知识的东西,可我却在上面乱涂乱画——一点都不珍惜。
所以,咱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也要学习延安的孩子们那种酷爱读书以及珍爱书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