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一: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
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
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
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
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
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
(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
(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 微风吹拂 凉风习习清风徐徐 毛毛雨 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细雨绵绵 绵绵小雨 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 细雨飘零阴雨绵绵 淅淅沥沥 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E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3、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西塞山:郁郁葱葱 青翠 ;桃花:粉红; 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 板书)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
(1)色彩丰富而协调。
(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
(3)以动衬静。
(4)写得生机勃勃。
(三)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
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1、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板书:
23渔歌子
唐 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 不须归
自由自在篇二: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一):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
(一)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 鳜鱼 箬笠 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
(二)!
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着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
(三)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
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师: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___,也闻见了___.生1:鳜鱼在水中嘻戏
生2:鳜鱼在水中说悄悄话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声音
生4:闻见了桃花的清香
生5:闻见了岸边青草的味道。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美的画面。难怪张志和的好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称赞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这首词中,好吗?找生读
指导朗读:
师:白鹭如此的纯洁、悠闲、自由自在,语速再慢些,声音再轻些。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看,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读出鳜鱼的欢快!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张志和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微微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多么逍遥自在,读出那份无忧无虑。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风再轻些、雨再小些!。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的说:晨曦微露的早晨,张志和缓步来到西塞山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还有那淙淙的溪流声,如何不让他陶醉,如何不流连忘返呢?斜飞细雨中,他一遍遍浅吟低唱:(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走近些,走进张志和,走进词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展翅飞翔,忽而低悬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又峭立于树梢指头,忽而又飞向高空展现优美的身姿;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娇嫩,发出阵阵清香;水里的鳜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荡舟江上,尽心垂钓;任微风拂面、任细雨飘飘洒洒,多么逍遥自在、从容快乐。同学们,把他的那种逍遥自在,从容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预设: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全班吟诵:
师:让我们静静的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同学们,读吧,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我们刚才反复吟诵,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读出了词中人,但还不够,还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课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张志和,皇上爱其才,封官又赐名,张志和心性耿直,后来他因得罪了权贵,被免去官职,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出示古诗:全班读)
2、师生和诗:
师:同学们,先自由的读一读,哥哥在劝弟弟干什么?(快点回家)这样吧,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我来催催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认真听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由慢到快)
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师:好一个“不须归”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师:正因为张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3、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篇三: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江南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江南的诗情画意;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老师们说,咱班是个非常优秀的班级,我想来自这个班的孩子一定是群优秀的孩子,我可以这样理解吗?(生:可以)一定是群会学习的孩子,是吗(生:是)。老师看出来了,从你们端正的坐姿,热情的眼睛,微笑的脸庞。老师喜欢你们!我也可以认为你也喜欢我吧?(生: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
师:请同学们静静的听一听,这样优美的音乐将把我们带入世外的意境,你仿佛看见了些什么?
2、交流感受。
生1:我仿佛看见了蒙蒙细雨中有人在欣赏美景。
(师:你想到了画中的人)
生2:我仿佛看见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有个牧童正在放牧,他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短笛。
(师:你是用心在倾听)
生3:我仿佛看见在一座绿意盎然的山顶,有几个人在哪儿喝酒吟诗,他们讨论着如何把这美丽的景色用诗歌记录下来。
(师:你已经和音乐相通)
师小结:一段好的音乐令人回味,一段好的文字也能这样,从这段文字中你仿佛又看见了什么?
3、教师配乐范读。
4、交流感受。
生1:我仿佛看见美丽的江南有青山,有绿水,有游鱼,还有钓鱼人。
(师:你是用心在读这段文字)
生2:我仿佛看见了美丽的江南,吹着风,下着雨,有一个人在溪边钓着鱼,很快乐的样子。
(师:你是用心在和这段文字对话交流)
5、出示教学内容,板书课题。
师:刚才我所读的这段文字正是唐朝著名词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他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其中的第一首。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词人,更是一位画家,当他被贬官以后,再也无心官场,于是流落江湖,在江湖当中去感受湖光山色,因此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景。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志和的词中去领略一番。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所以我在上课伊始营造了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也能像老师一样有滋有味的读下来吗?)
生1:……
(师:你读得非常的熟练)
生2:……
(师:你读得有点点快)
生3:……
(师:你读得真棒,读出了词的味道了)
2、师小结:词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呢?词过去是用来歌唱的,所以它更讲究音乐感,讲究快慢缓急,讲究轻重变化,每个字都好像在乐谱中一样,不要太快,太快了词的味道就没有了。
3、指名再读(感受词的味道)
4、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本环节要求学生先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
三、走进文本,精读感悟
1、思考:你从这首词中看到了什么?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言情,也就是说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感情,诗词言志,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志向,诗词很多时候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画,从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生2:箬笠、蓑衣、渔翁
3、师生共同回顾本首词所描绘的景物。
(师:这首词描绘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箬笠、蓑衣以及隐含在画面中的一个钓鱼的渔翁)
4、了解词的内容
(师:同学们,诗词的语言很精练,他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这首词也不例外,他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却没有给我们描绘出他们的颜色、姿态,我们能不能给他添上颜色、姿态。)(生:能)
5、出示课件,小组内合作讨论。
()西塞山 流水()
()桃花 白鹭()
()箬笠和蓑衣 鳜鱼()
()斜风
()细雨
(师:同学们可以补充在前面,也可以补充在后面,可以补充颜色,也可以补充姿态。要不要大家交流一下。)
6、师生交流讨论结果
生:(高高、碧绿、绿的滴下来、又高又翠、高大)西塞山
生:(粉红、鲜艳、火红、盛开、千姿百态)桃花
生:(青绿色)箬笠和蓑衣
生:(轻轻、微微、细细)的斜风
生:(温柔、绵绵、细细、毛毛、柔柔)的细雨
生:(清澈、哗啦啦、花花)流水
生:(肥肥、肥美、自由自在、活泼)的鳜鱼
生:(雪白、飞翔、翱翔)的白鹭
7、了解词的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些景物和姿态进行了描述,能不能把这些景物和颜色送到词中去,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8、学生自由讲述词的主要内容。
9、指名学生讲述诗词的主要内容。
(师: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描绘的画面展现出来,谁来试一试。)
生1:……
(师:你也许和他说的不一样,但会和他一样精彩。)
生2:……
(师:你描绘得非常的准确,把我们带入了词人的所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但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人们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想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我通过让学生读文和想象,由词到画,感受江南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0、用一个词概括江南的景色。
(师:如果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的景色,你会用个什么词?)
生1:千姿百态
生2:景色宜人
生3:景色优美
11、讨论: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江南?
(师: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生:美了),美得像(生:一幅画),但我还对美丽这个词有点不满足,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比如说北国的千里冰封的美,南国的椰树、大海的美;比如柳叶湖的烟波浩渺的美,太阳山鸟语花香的美。春天有春天的美,夏天有夏天的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的美,那么江南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美,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江南?)
出示课件:()的江南
12、师:你可以用我们学的这首词的某种事物的颜色来形容,也可以用其它的词。生:(碧绿、五彩缤纷、宜人、桃花遍地、溪水潺潺、青山绿水、粉红、多姿多彩、湿漉漉)的江南
13、回顾已学过的描绘江南的词。
(师:这就是江南,这就是江南独有的美,那么景色宜人,那么多姿多彩,这样美的江南,人人都喜欢,不仅张志和喜欢,还有个有名的诗人叫白居易吧,他也写了一首有名的词叫《忆江南》同学们会背吗?)
(设计意图:适时地渗透已学的有关江南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江南景色的美,诗词意境的美。)
14、指导背诵。(齐背《忆江南》)
(师:这么美的景色不应该停留在文字上,而应该通过我们的语言传递出去,从你的表情上,从你的眼神中让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来让我们来读一读。)
15、齐读,感受词的意境。
(师指导:请同学们用清亮的声音,读出诗人的悠闲与悠然。)
16、理解诗歌意境,思考:如何感受到渔翁的悠闲自在?
(师:我们刚才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色,除了景色外,文中还隐含着什么?(生:一个人),那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悠闲自在、悠然自得)师追问:怎样感受到渔翁的悠闲自在?(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17、本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师:诗人不怕微微的风,不惧细细的雨。在溪边垂钓不愿意回家。那么此时词人有着怎样的心情?)
生1:快乐:
生2:轻松愉快
生3:舒服
生4:喜悦:
18、了解古代诗词景物寄托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词在文中有吗?(生:没有)那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生:作者笔下的景物)师追问:作者笔下的景物真的能表现人物的心情吗?
19、课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0、提问: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1:孤独
生2:失落
生3:伤感
21、师追问: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失落、伤感?
(师小结:看来词中的景物能够表现人物的心情,这个同学给我们的启迪我应该记住,同学们也应该记住。)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古诗词是通过写景来表现人物的心情的这一写作特点,同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词的魅力)
22、再读课文,让我们再次体会词人的悠然自乐,自由自在。
(师:词人岂止是不须归,简直是不思归,简直是不愿归,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进词人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最真实的心跳。)
23、配乐读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的朗读训练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二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江口中心小学
李家喜
一·复旧导新,板书课题
1·师:我们已经到了四年级,古诗词也积累了不少,现在还能记得吗?老师现在来考考大家,谁能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词。
生:《咏柳》生《春日》生《忆江南》
2·师:同学们这些都是同一主题的诗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词—《渔歌子》。
3·质疑课题
师: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渔歌子什么意思?
师:渔歌子是一种词牌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等。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渔歌子》就是写渔夫的。后来词的内容就与词无关了。会另起个题目,如菩萨蛮---大柏地·沁园春—雪。
二·初读诗词
1·师:首先请同学们听配乐词朗诵《渔歌子》播 2·生自由读这首诗,要读的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生A 师点评:你读的很流畅,听得出你刚才一定读的很认真。
生B 师点评:你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
4·师给词标注停顿,生在读这首词,要求: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读得有节奏
5·指名读生A师点评:你读的有板有眼,富有节奏,不错。B)生师点评:你读的抑扬顿挫,读出了词的味道,真棒!6·现在我们大家一齐把这首词美美的读一读。三·再读诗词。1·再听配乐词朗诵。
师:同学们听得都很投入,有的甚至眯上了眼睛,陶醉在了词的美妙境界中,真了不起。你们都在词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似乎从词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
预设一: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飞过。
师:你是从哪行词中读出这样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是啊!初春的西塞山上刚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去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上徘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鸶轻盈的飞翔在山间·江上,发出轻快的鸣叫。谁能用朗读把老师描述的画面再次展现出来。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青山耸立,白鹭飞翔,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白鹭那轻盈的姿态。
预设二:生():我看到了白鹭飞翔,粉红色的桃花,;绿色的流水还有那肥美的鳜鱼。
师:你是从哪行诗句中读出这样的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预设三:师:谁再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桃花开得正旺盛,江中还有一条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
师:你是从那句词中读出这样画面的?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他们都开得什么样啊?
生:有的还是花骨头含苞待放,有的刚展开两三瓣花瓣,有的全开了露出了细细的花蕊。
师:说的真美,满树的桃花姿态各异,借着春光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你闻到了花香的味道?你能读出这淡淡的幽香吗?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点缀了无边的春色,淡淡的香气在山间江上飘荡,若有若无。你还听到了什么没有?
生:潺潺的流水声。
师:那清澈见底的江水还倒映了耸立的青山,优雅的白鹭,还有那桃花美丽的身姿。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把如此优美的画面呈现出来吧。
师:小结上阕,青山耸立,白鹭飞翔,桃花怒放,流水潺潺,鳜鱼潜游。这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优美动人的画面。
2·读词的下阕
师:你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渔翁在小船上钓鱼。
师:渔翁的穿着如何?当时的天气又是怎么样的?、生:用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小船上悠闲地垂钓。师:有进步,看来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你能再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吗/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看来你是身临其境了。大家知道箬笠和蓑衣是什么吗? 生():用箬竹叶编织的宽边帽,用草·粽叶编的雨披。师:当时的风大雨大吗?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不大。从“斜风细雨”知道的。
师:柔和的春风吹着细细的雨丝,使他们斜斜的落下。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绘的正是这种意境。“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需要,没必要,不想要。
师;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这两行诗句,想一想此时的渔翁为什么“不须归”呢?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的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张志和,少年得志,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他,赐名志和。令待诏翰林,因功授左金吾大将军。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去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后来朝廷派人去找他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这两首词。师;乐是„..且须归
生:(齐读)西塞„..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归。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归。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归。生:不须归。
师:(指着学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了。生: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一会。
师:你们三个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据他的好朋友,当时的湖州太守,著名书画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师:是啊,那他为什么还要钓呢?
岑参在《渔父》这样写到“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这就是说诗人垂钓不在于取鱼而在于获得一种心境。(悠闲自在的生活情境)(闲情逸致,钓鱼的情怀)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经上千年了,后人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的一句话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用到。你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生:不知道。
师:好,我给大家提示一下:如果朋友看到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
生(齐声)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如果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来安慰自己。生(齐声)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看来斜风细雨不须归不仅指自然界中的斜风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的困难。对于这首词中的哪句诗会流传千古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词还会千古流传。从同学们的口中流传下去。最后让我们在《渔歌子》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播放音乐)
第三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为什么喜欢钓鱼?
今天,我们学的词人张志和也很爱垂钓,他喜爱的原因是否跟你们一样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中,一起去领略作者的心境吧!
2、了解词牌名。
让我们齐读课题.了解词:这是一首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出示课件】,所以又叫长短句。
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它的词牌名。读关于词牌名的介绍。《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
范读、齐读课题。二、一读——字正腔圆地读。
1、练习读。有人说诗词是语言的贵族,这首词一共27个字,非常简练,因此,读的时候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准确。请大家甩开声音练读一下吧!
生自由大声地练习读。
2、指名读。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3、学习生字词。
塞:还有哪些读音?【出示课件】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
西塞山在哪?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鳜:有一个很复杂的字“鳜”。知道什么是鳜鱼吗?我么一起来写一写。(老师范写“鳜”字)
箬笠、蓑衣:见过吗?分析字形,知道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引导学生记住字的偏旁)
4、齐读:学好了生字,让我们一齐字正腔圆地读一读吧!
三、二读——琅琅上口地读。
师:这是一首供渔人唱歌的小曲,是一首歌呀。我想请我们班歌喉最亮的学生读一读。
生读。
1、发现押韵。
“斜风细雨不须归”,还有哪些字也表示“归”的意思?(回、还、返),把它们代替“回”字可以吗?
生思考并回答。
师小结:古代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如果我们读的时候将押韵的字拖长,再配合节奏,读起来就会琅琅上口。
2、指名读出节奏。
3、齐读:让我们一齐琅琅上口地读一读吧!
4、听歌曲,感受音乐美:这首词押韵如此动听,就像一首欢快愉悦的小曲,想听吗?(播放《渔歌子》的儿歌)
四、三读——历历在目地读。
师:好的诗词不但像一首歌,也像一幅画,所以我们要历历在目地读。什么叫历历在目地读?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生圈划出景物并作答。
师:短短27个字,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的景象,这完全就是一幅画啊!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出示课件:景色插画】
2、师范读,想象画面。
师:难怪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点评这首词,说它“词中有画,画中由词”!更有人称赞这幅画简直活了,说它既有色彩,又有声音,可谓有声有色!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一些怎样美丽的色彩呢?【配乐范读】
3、学生交流:看到的各种不同的色彩。
4、学生交流:听到的各种不同的声音。
师小结:我们甚至还闻到了——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板书:悠然自得】
5、引导读出意境:同学们把短短27个字想象成这么丰美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将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词中,美美地读一读吧!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个别读:
——纯洁的白鹭,自在优雅地飞着,请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桃花红、溪水蓝,欢快的鳜鱼似乎要跃出水面,请读出那份欢快。
——张志和身披蓑衣、头戴箬笠,迎着微风沐着细雨,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多么逍遥,多么惬意。
——春风柔柔地吹着,细雨轻轻地飘着,渔人流连其间,久久不愿回去。
6、引导齐读: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细雨飘洒,任空气芬芳扑鼻,同学们,读出你的感觉吧【配乐齐读】
五、悟主旨。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课件出示。
2、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说一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3、师生表演:老师当哥哥,学生就是张志和。一起和诗。
师:乐是**钓是闲,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草堂松径已胜攀,生: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太湖水,洞庭山,生:青若笠,绿蓑衣,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你为何不归?(在充分理解、体会张志和当时的处境前提下,身临其境地说。)
师:弟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悠然自得的生活)
小结: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并非真的在钓鱼!而是在享受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六、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启示,同样在几十年后的唐代,也有一位别贬官的诗人,也常在江面垂钓,不愿意离去,并写下了这么一首诗。【出示:江雪】
老师配乐朗读:听一听,他的心情是否跟张志和一样?又是什么心情呢?
生交流。
了解作者背景,理解心情。【出示作者生平】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 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必须要学会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这样我们就能成为更多诗人的知音,在作品中与他们微笑相遇。
【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垂钓的诗,诵读,了解作者的身世,理解他们的处境、心境、走进他们的内心,并试着写几篇文包诗,体会千古垂钓情。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一首歌
字正腔圆
悠然自得
琅琅上口
一幅画
历历在目
第四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渔歌子》第二课时
系部:教科系小学教育专业09小教班
教师:方娅(09407050323)
授课班级:四年级
科目:语文 时间:2012年5月26日
地点:理C-303
一、课题名称:《渔歌子》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鳜”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准字音,理解全诗内容,字正腔圆地富含感情地吟诵全诗,体会诗人心志平和达观闲适的生活态度。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初读、复踏、细读、齐读等多种读的方式体会全诗所表达出的诗情画意,通过发现诗中景物和动笔绘画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熟知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1.好朋友颜真卿对张志和的评价: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挥毫泼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我们这节课就来继续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诗,通过读来体 会作者是怎么表现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二)“解”诗,细读景物
1.出示《渔歌子》全诗:(1)齐读,要求读音准确,字正腔圆。(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2)边读边找出诗中所描述的景物。(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景物在黑板上作出简图。
2.再读:全诗的前两句。要求读出自己对这幅美景的理解。
(1)问:为什么作者只写桃花,而不写杏花、梨花呢?(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预设:——既然不是人间,是什么呢?——仙境。——对,是仙境,是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复踏前两句。
①青山、白鹭、粉桃、碧水,足以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墨画,振翅的白鹭,更给这一幅静静的画面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趣。读——
②清亮的流水中,山跃动起来,生机无限,山间,坡底,满是一片儿一片儿如红云般的桃花,绚丽无比,读——
(二)细读诗眼,体味情语。
1、过渡:前两句虽然把画写得很美,但是它只能算是背景。后两句也在画画,画面中还出现了一个主景“人物”,这个人在画中,就像“画龙点睛”一样重要。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画中人”是怎样的吧!学生齐读诗歌的后两行。
“这画中的人物是谁?”——“诗人。”“渔人”
2、猜猜诗人此刻有怎样的表情。(出示图片)——闲适,悠然。
① 进一步引导: 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呢?——景色很美,很惬意。
②对,我们结合图片,深呼吸,你闻到了什么?——桃花香;你听到了什么?——流水声,白鹭振翅声;你看到了什么?——风景如画。
③问:所以,如果是你到了这样的美景当中,你舍不舍得回去?——不舍得。
④哎呀,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所以张志和就说了,点诗最后一句,读——
3.再把“不须归”的感情带进去,读一遍。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第五篇:渔歌子 教学设计
渔歌子 教学设计
西安市新城区昆仑小学
王娅琳
教材简析 :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23课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看,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同时,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脱俗的生活情趣。学情分析
依据词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教学以品读词中景,领悟词中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感悟情愫,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细细品味,从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并掌握古诗词的研读方法,体会词人的内心境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田园美景,感受中华文化经典,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诵读和积累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想象,感受词中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记得在第一课,我们就学过一首词,叫《忆江南》,结合预习谁来说说有关词的知识。了解词: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曲谱。填词的人一般会根据词的内容再给词起个题目。但有时候词的内容和词牌吻合,就不需要再起题目了。比如 《忆江南》。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 《渔歌子》也是如此。
2、了解课题.词牌名:《渔歌子》是词牌名。从“渔”字我们可以猜到这首词和谁有关?《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范读、齐读课题。
二、研读词景词情
1、提出诵读要求: 一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二读——读出节奏,琅琅上口地读。三读——读中想象,历历在目地读。
2、完成:一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
·自由练习度:请大家放开声音练读一下吧。读的时候读准确,要字正腔圆地读。
·指名读: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学习生字词。塞:还有哪些读音?(课件出示)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西塞山在哪?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鳜:有一个很复杂的字“鳜”。知道什么是鳜鱼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老师范写“鳜”字)箬笠、蓑衣:见过吗?分析字形,知道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引导学生记住字的偏旁)
·齐读:学好了生字,让我们一齐字正腔圆地读一读吧!
3、完成:二读——读出节奏,琅琅上口地读。
·读出节奏。师:我们都会唱歌,我们知道,歌曲都有节奏。这是一首供渔人唱的小曲,肯定也有节奏。我们再来读一读,试试能不能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加上节奏。自由练习读---指名读。
·发现押韵。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词一般读起来都比较顺口。这是为什么呢?押韵。“斜风细雨不须归”,还有哪些字也表示“归”的意思?(回、还、返),把它们代替“回”字可以吗? 生思考并回答。师小结:古代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如果我们读的时候将押韵的字拖长,再配合节奏,读起来就会琅琅上口。
·指名读出节奏和押韵。·齐读:让我们一齐琅琅上口地读一读吧!
·听歌曲,感受音乐美:这首词押韵如此动听,就像一首欢快愉悦的小曲,想听吗?(播放《渔歌子》的儿歌)
4、完成:三读——读中想象,历历在目地读。·师:好的诗词不但像一首歌,也像一幅画,在我们刚才的朗诵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圈划出9处景物并作答。)
·师:短短27个字,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的景象,这完全就是一幅画啊!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出示课件:景色插画)
·师配音范读,生想象画面。师:难怪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点评这首词,说它“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更有人称赞这幅画简直活了,说它既有色彩,又有声音,可谓有声有色!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呢?(配乐范读)
·学生交流:看到了哪些色彩?(西塞山的葱绿,白鹭的洁白,桃花的粉红,流水的清亮,鳜鱼的淡黄,箬笠的青蓝,蓑衣的草绿。我们用成语来形容,这可真是五彩缤纷,清新亮丽)听到了什么声音?(白鹭嘎嘎,落花簌簌,流水哗哗)闻到了怎样的味道?(桃花的香味,春风送来山里百花香)同学们把短短27个字想象成这么丰美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将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词中,美美地读一读吧!置身这样的情境,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悠闲自得,舒适自由)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写到“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多说几遍)
5、引导读出意境: 师:下边,就让我们来个合作读诗吧。老师描述,你们和诗 ——宁静的西塞山苍翠葱郁,纯洁的白鹭自在优雅,请读出那份悠闲、宁静。——桃花红、溪水蓝,欢快的鳜鱼跃出水,请读出那份欢快。——春风柔柔地吹,细雨轻轻地飘,诗人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沐浴其间,流连忘返。让我们全班起立,静静地站在青山前,溪水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芬芳扑鼻,同学们,读出你的感觉吧(配乐齐读)
三、悟主旨。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了解背景,课件出示。师:所以,当弟弟流连山水时,哥哥也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劝他回家。
·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
·师生表演:老师当哥哥,学生就是张志和。一起和诗。
师:乐是**钓是闲,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草堂松径已胜攀,生: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太湖水,洞庭山,生:青若笠,绿蓑衣,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你为何不归?(在充分理解、体会张志和当时的处境前提下,身临其境地说。)
师:弟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悠然自得,自由,轻松,率真)
小结: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并非真的在钓鱼!而是在享受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四、拓展延伸。
· 师:同学们,同样在几十年后的唐代,还有一位被贬官的诗人,也常在江面垂钓,不愿意离去,并写下了这么一首诗。(出示:江雪)他的心情是否跟张志和一样?又是什么心情呢?(凄凉,孤独)。
·另外,苏轼因为特别喜欢张志和的这首词,把它写进了自己的一首词《浣溪沙》中。(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必须要学会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这样我们就能成为更多诗人的知音,在作品中与他们微笑相遇。
六、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垂钓的诗,诵读,了解作者的身世,理解他们的处境、心境、走进他们的内心,并试着写几篇文包诗,体会千古垂钓情。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 张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