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琴师诗歌精选
1偶感时光促短
叠加后的日子两步并作一步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去截取自指缝散落下的光阴
而我,织丝的双手却从不敢停歇
即便
它是一件皇帝的新装
2红尘与宣纸
不时的打着照面,倔强
是思想的一针强心剂
用幻渺收拢弦声,月光坠入情
穿越过光年,仿见
写词人的手还在颤抖不已,几次断肠
看戏人却依旧痴傻
呆等,一片繁华眼前掠过
景凄物非
3闲暇,眼眸会穿过一切阻碍
到达风居住的街道
捕捉线条。瞭望,一片云的变化
梳理成章,临摹成画
灵魂,会在此刻变的沉寂、棱角分明
云锦之后,不知名的琴师
在唏嘘中衔接天外来音
轻轻,敛癫狂三分,却数不出
又排列诗句几行
过往,常常若鳞片般晶亮
七秒记忆便铭记一生
有意无意,缔造繁星穿越银河的壮举
见落魄的蝴蝶,虚接断了的弦
却一直不曾想象,一婉明月隐于黑云之后的暗夜
字里行间燃起一盏灯
半阙词稳稳端坐,烟火殆尽后的明亮
急寻
早年你为我披过的那一件蓑衣
第二篇:观海上钢琴师有感
观《海上钢琴师》有感
在一个选修课的夜晚,看了一遍《海上钢琴师》,片子的内涵真不错。我不知道该片是不是好莱坞拍的,如果是的话又平添了我对好莱坞电影的好印象,在我所接触到的位数不多的好莱坞电影当中,我觉得其影片之所以风靡全球,其核心的价值观导向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们所倡导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理想主义”“人的情怀”,而不是单单是庸俗的商业片。
该片情节毋须笔者赘述,我想简短的说一下看了该片之后的感受:该片主人公的名字也就是那个海上钢琴师,我只记得他叫1900(nintieehandrerd),他的短暂的一生就是在海上度过,生于海上,死于海上,大海成就了他伟大的钢琴艺术。他的一生从未踏足陆地,他只是从来来往往的过客中领略生活、观察生活、解读生活然后在钢琴中表达出来。在我看来,该片的第一重寓言就是陆地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世俗的诱惑,人一旦有了世俗的欲望,肯定会影响到他的艺术生活,使得他的生活就像无根的柳絮飘忽不定。而大海是成就他艺术的立足之地,在这里,他能感受到生活的一切,并付诸钢琴来表达。而他的要求很简单,只是在海上,在那艘穿上给来来往往的旅客提供
艺术的享受,(尽管大多数人,不能领略其艺术的真谛)使得他们在无趣的旅途上平添乐趣。但是即使这样他还要承受来自陆地的挑战:一位自诩为爵士音乐的黑老大来到船上要和他PK。而海上的钢琴师,在他有限的生活经验当中,他还没有认识到这一挑战对其自身产生的影响。挑战伊始,他还被黑老大的钢琴所打动,甚至感动的流泪,并且自觉地一个音符不错的对黑老大的演奏进行模仿。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自然流露。虽然是世俗的音乐,但是也由他魅力之所在,但当黑老大的挑战的意图肆无忌惮之时,我们的海上艺术家,以其精湛的琴艺,把陆地上的艺术家彻底击倒,最后对所谓的爵士音乐,我们的海上音乐家以一句极其世俗的话来评价:去他的爵士音乐,在我看来这是该片的第二重寓意:这不只是两个人的较量,而是艺术与庸俗的较量。
该片的第三重寓意就是,海上的音乐如果不在陆地上扎根,他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于是海上钢琴家在巨大的爆炸声中与那艘海船消失了。然而他留在人家的杰作却时时能够打动人们被庸俗所缠绕的那颗向往纯然美好的心灵。
由此我想到,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为世俗所接受,他们也不屑于被世俗所接受,古往今来的大
艺术家的心境、行径莫不如此。所以海上钢琴师的演奏也成为一曲广陵散,尔后绝矣。
从社会化角度看
人,自从出生于这个世界,他就永远的从属了这个时代所属的社会,成为了社会的一员。从此也证明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的生活。但是要想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生存乃至生活下去,就必须经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和身体教育活动,使自己知道社会或群体对自己有何期待,规定了那些行为规范,并且逐步具备实现期待的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历程分为儿童期社会化,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在儿童期社会化的阶段,人经历的是道德社会化阶段,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最基本能力。并且开始了最初的性别社会化;在青春期时,人们就要经历政治社会化,和继续道德社会化、性别社会化;到了成人期,人们的各项社会化指标都应达到一个标准阶段;乃至后来在社会活动中,其社会行为应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影片中的1900,他以上的各种社会化都是在不完善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所以就有了影片中的那一幕幕
令人揪心的片段。乃至其最后致死也不愿意踏下那船一步。
我们知道社会化的因素包含遗传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影片中,1900的身世并没有突出表明。但其中的一个细节,细心的观影者会发现,1900与其养父在一张报纸上找到了与1900同姓的人士,是一个皇家贵族。这也许就到出了1900的身世背景,也正映射了1900在以后生活中对上流社会那种行为的应对自如。这正是遗传因素的作用。
社会环境因素有很多种,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等。然而1900他自从上了船,他就没有完整的家庭,没有受过高等学府的教育,没有同龄人与他分享快乐,更看不到外面世界那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俨然已经成为了社会边缘化地产物,所以他至死都不敢逾越他的心理障碍,也没有走下那艘船。
影片中的几个细节,是值得我们一评的:
第一,1900遇见了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但是他不懂得怎么去跟女人交流,来获得她们的芳心,所以在此过程中,他显得的笨拙可掬。这正是社会化不完善带来的影响。但我们也从中看出了他美好的一面,一个单纯天真的男人,起码那种对于女方的感觉,是真
挚的。
第二,在影片中,1900与一个陆地上的著名钢琴师比试琴技,然而他在前两局并没有展现出他的真实技艺,而是以游戏的心态去比赛,甚至为对手的琴技而感动,这正体现了1900单纯天真美好的一面,可是另一面也体现了社会化的不成功。
第三,在影片的最后,1900与其朋友在船上的一番对话,真的是让我们震撼并且感动至深。我为其的命运感到同情,也为其的思想感到动情。当然影片的最后是以悲剧结尾。但是也许,对于1900,也许是另外一种解脱。
1900,他是一个天才,在钢琴上有他自己的骄傲。但是,人没有经历社会化这个过程,这必将导致最后为社会边缘化,产生人生悲剧。希望此类悲剧,将不再重演与生活。为人们,祈福!
第三篇:大陆的诱惑——观海上钢琴师有感
大陆的诱惑
我难以相信一个人从来没有离开过大海,一生都待在船上,直到死都没有到过陆地。1900,丹尼 博德曼 TD 雷蒙 1900,一个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蒸汽船上的孤儿,一个没有名字,没有国籍,没有父母的孤儿,他甚至从没有在大陆上存在过,是的,没有存在过。他被船上的一名烧炭工捡到,在新世纪的第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周的第一天,没有文化的丹尼给了他一个名字,1900。从小,他在船舱,养父闲时会教他认认字。但是好景不长,养父在他8岁的时候因意外事故而死,从此以后,1900就真的是一个孤儿了。
他长大了,成为了船上的钢琴师,天才钢琴师。他认识了来自大陆的康恩,一个小号手。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这个来自大陆的小号手晕船晕的站立不稳,狂吐不已的时候,1900悠然自得的带他去大厅弹琴,于是上演了一出海上钢琴华尔兹,船随着风在摇曳,钢琴在摇晃的大厅里舞动,音乐随着雷鸣在飘荡,这个场景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然而,钢琴随着风暴冲破了玻璃,冲进走廊,眼看就要撞上船长的房间,但1900没有停,不是他不想听停,而是音乐还没有完,他为了演奏一曲完整的音乐而不得不撞上船长的房间,即使会被惩罚。
当康恩怀疑1900去过大陆的时候,1900不做解释,因为他内心其实是向往大陆的吧,不然他为什么要通过电话和大陆的人聊天?为什么想了解大陆的一切?所以康恩问他为什么不试着离开大海,去到陆地,只是去看看陆地。他也问了无数个为什么,只是自己也找不到理由。他在船上为上等舱的人弹奏,也为下等舱的人们弹奏。他从不遵循什么规矩,想怎么弹就怎么弹,全看他的心情。他在弹琴的时候可以神游世界,也可以窥探人心,弹出属于你个人的节奏。
他不想离开大海,但是他的音乐却远飘世界。当客人们离开船,来到大陆的时候仍然会竞相传颂他的音乐,于是,他虽未着大陆一步,却引来别人的嫉恨。于是那场惊心动魄却又轰动精彩的钢琴竞赛就开始了。最后,那个自认是世界最好的钢琴家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这场斗琴也让更多人为之而折服,他的琴技怕是绝无仅有,他是唯一。
斗琴前,康恩曾问他怕不怕?他没有回答,他只说他不知道。是啊,他不知道,他没有离开过大海,没有离开过船,他也不觉得自己是别人口中的天才钢琴家,同时他也不知道别的家,他当然不知道。同时他的心中是平静的,他没有要与谁一较高下的心,他只是想自己一个人弹他自己的钢琴。他甚至想不通为什么他们要找他斗琴,有意义吗?
结束后,那个钢琴家走了,来的时候是意气风发的,走的时候却是灰溜溜的,1990只说了一句“去他的爵士乐!”没有高兴,没有得意,有的只是如小孩般的不满。这时康恩再次问他为什么不离开船去大陆看看,他可以把音乐带到大陆,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音乐,同时他可以名扬万里,名誉、金钱、女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然而,当他听到自己的音乐从一张光盘里放出来时,他后悔了,他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他想把世界上唯一一张他的光盘送给那个他一见钟情的女孩儿,最后却没有送出去,他亲手毁了这张光盘。
他不开心了,一向无所谓的1900陷入了迷茫的怪圈,他爱上了那个女孩儿,但她在陆地上,而他在船上。他想了好久才压抑心中的挣扎,继续快乐的弹琴。几年后,他决定去陆地,他想看看女孩儿生活的陆地,想去感受人们向往的陆地。当他穿着康恩的大衣,在与所有人都不舍的告别后,他走了。也许他突然听到了大海的声音,也许他早已把船当做自己的家,总之,在踏板上他驻足了很久,最终,他丢了帽子,转身,上了船。从此,他与大陆擦身而过。他放弃了大陆,就等于放弃了一切。他放弃了金钱、名誉、初恋,唯独留下了音乐。最后,当所有人都离开了船,他还在船上不愿离开。即使船要被炸沉了。当世界上唯一一个知道他的存在的康恩来船上找到他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一生都不愿下船的原因:整座城市,你根本无法看到他的尽头,在跳板上一切都很好,可是让我停下来的是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没有尽头,我看不到的是我下船后的未来,我看不到世界的尽头。钢琴键有始有终,你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钢琴一共有88个键,没有人能对此产生怀疑,没有无限的因素在里面,你才是无限因素的主导,在那些琴键上,你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有万千变化,我喜欢这样,我只能过这样的生活,然后你突然在我面前扔一个上面有万千琴键的键盘,他们无穷无尽,键盘是无穷无尽的,在上面演奏音乐是不可能的,你根本没有站在合适的位置上,那是上帝的钢琴。即使是街道也是无穷无尽的,你根本不可能选择站在哪里。一个女人,一幢房子,一块属于自己的风景的土地,还有一种死亡的方式,那整个世界都只是重压压在你身上,想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让人崩溃!我是生在这船上的,我已经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但每次这里都会容纳两千人,而且还承载了人们的愿望,但是没有比船头和船尾之间更适合的了,你演出了自己的快乐幸福,但那是在一架有始有终的钢琴上,那是我所学会的生活方式。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太过于美丽的女人,是一段太长的航程,是太过于浓郁的香水,是我不会弹奏的曲子,我永远都不能离开这艘船,最起码,我还能退出生命的舞台,毕竟,我不为任何人而存在!
第四篇:读《英国单手男成钢琴师》有感300字
读《英国单手男成钢琴师》有感300字
世界上,有许多伟人,而在这群人里面,有一些不曾为身体部分残疾而沮丧,而是自强的站了起来,为成就梦想全力以赴,然而尼古拉斯·麦卡锡就是其中的一位。
尼古拉斯·麦卡锡天生就没有右手。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爱上了音乐,之后的岁月里,麦卡锡借助一个简陋的电子键盘自学弹奏,他的父母认为麦卡锡弹的曲子跟立体音响没什么区别。之后,他成为了英国第一个残疾人管弦乐团——帕拉管弦乐团的成员。
尼古拉斯·麦卡锡天生就没有右手,是多么可悲的啊!可是,他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执着而坚定,没有一丝的顾虑。
刚开始,他还看不懂五线谱,只是不断地听各种乐曲并试着弹奏,慢慢的,他甚至跟原唱没什么一样。后来,他进入了帕拉管弦乐团,后来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
我们天生没有残疾,可是自己的目标总是漂浮不定,没有从头至尾的拼下去,总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掩饰自己的不足,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只会一直拖下去,甚至是能拖就拖,不能拖就对付过去。
而现在,尼古拉斯·麦卡锡就是一个榜样,一个让我们该掉坏习惯的榜样!
第五篇:读《孔子学鼓琴师襄子》有感
读《孔子学鼓琴师襄子》有感
琴友: 王智晔
学琴之初,极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比如最基本的右手八法还没有完全掌握,就着急要弹开指小曲;开指小曲还未弹得精到,就想着《古琴考级曲目》里四级、五级的曲子;貌似废寝忘食几日,啃下一首四级曲目,还洋洋自得,结果一出手即是漏洞百出;这些说的都是我本人,至今回想起还愧意难当,懊悔当初的无知。
之后找到一些琴人或古琴名家学琴的文章来阅读,有的是这些名家怀念自己恩师时写下的,有的是自己撰写的学琴心路历程或是教授古琴的方法,有的是这些古琴名家身边的亲朋好友讲述经别人之手记录下来的。印象深刻的有:梅曰强老师回忆自己向广陵派第十代宗师刘少椿先生学习《梅花三弄》时,刘少椿先生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梅曰强老师当着自己的面一口气连弹三十遍长锁指法不错,方可传授。长锁十一声,几百下的触弦,一气呵成,梅曰强老师坚实的古琴基本功使得他成功的受教育于刘少椿先生,成为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再有:瑞典的汉学家林西莉撰写的学琴心得,她在她的书中写到:“却没想到学的过程缓慢而艰难,老师一次教一个音,弹好一个音再教下一个,而不像钢琴有和弦和练习曲,很多天下来我才学了十个音。我耐不住了,便问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些和弦、练习曲之类的做指法练习,王迪非常震惊:这就是你的想法?我实在是太遗憾了。音乐是要用心感受的。它应该是让你的思想和自然沟通的方式,你怎么能用古琴作为音节练习呢?” ——林西莉《古琴》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很好的帮助我认识到学好琴非一朝一夕,不可性急呈能,欲速则不达。
读《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则从另一个侧面告知学琴应持有的态度:“从得其曲”到“得其数”进而“得其志”最终到“得其人”.从来只要是谈及这篇出自《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学琴的文章,人们把目光都是聚焦于孔子身上,赞扬孔子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而我感兴趣的不止于孔子的好学不倦,还有师襄子授琴的方法。我常想:师襄子向孔子授琴之始,是没有把将要传授的曲子是什么事先告知孔子的,只是教孔子一个音一个音的弹,直到整首曲子教完。孔子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不仅只是达到技艺纯熟,还要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彻底理解乐曲的内涵与意境,成为作曲者知音。孔子在最终“得其人”后对师襄子说完自己对琴曲的理解,使的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这时才告诉了孔子这首曲子来历和名字。假设师襄子一开始就告诉孔子学到的是叫《文王操》的曲子,孔子是否就先“得其人”、“得其志”从而“得其曲”,最后转而“得其数”了呢?
我折服于“古琴悦己”这一说法。同时又赞同古琴家王迪老师所说的“音乐是要用心感受的。它应该是让你的思想和自然沟通的方式。”我极其认真地选择了古琴这一中华民族神圣而又古老乐器,作为我的思想和自然沟通的纽带。请老师传授我一些缔造这一纽带的法门吧!如果将“长锁”准确无误的连弹三十遍也是这法门其中之一,那么我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