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我认为不足之处: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第二篇: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林建华
2013.10.29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小黑板 灭火的方法 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实验室 熄灭酒精灯 吹灭蜡烛 森林火灾 熄灭天然气灶 油锅着火 练习: 反思:
第三篇:《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
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燃烧和灭火”的课题为中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讲台、实物、图片及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方案,并用查资料、讨论和实验验证,得出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进而迁移到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辨论存疑,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如:放热、发光是否是燃烧,物质是否都能燃烧等。而活动与探究、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展示达到了实验解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且形成了共识,如燃烧是有条件的。拓展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如燃烧的条件除课本上知识外,还与物质的状态(木炭与酒精)、形状大小(木块与刨花)等因素有关。创设的教学情景既生动、真实而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的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益高。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2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3
1.教学目标的设置: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体现在“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这两点充分围绕了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再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是作为青年教师比武的一堂比赛课,因此,在生源方面选择了优班,其学生基础较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强。对于这样的学情,个人认为需要在“了解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再拔高一个台阶,即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如“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实验,可以在设置问题“如何在该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改进,使得实验的实施更加环保?”。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知识、一个实验以及一堂课来完全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向学生灌输化学实验中我们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能掌握的.化学实验知识。
另外,在贴近生活方面,我选择了“灭火毯”。灭火毯的主要灭火原理是将灭火毯扑在燃烧物上,以隔绝空气(氧气)来达到灭火的。但是这个灭火毯的灭火原理与使用方法与我们课的前半部分的“酒精灯洒到桌面上”以及“燃气管着火用淋湿的被褥盖住来灭火”的学习效果是相似的。
反思修整意见:建议在这个地方,应选择另外一种新型产品或灭火设备,本着提高学习内容层次的目的进行教学,或许会使整堂课显得有松有驰,有易有难。或者这个地方可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2.对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考虑不周:
学生在“熄灭蜡烛”实验比赛的基础上,找到了几种灭火的方法。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同学们想到的一点都是“吹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是在我的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作用,只是考虑了“吹出的气体使得烛火周围的温度降低了”,破坏了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因此,在学生答道“二氧化碳”这一作用时,教师应给予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再引导他往破坏灭火原理的方面去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遏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急于将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反思修整意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该如何具体地实施出来呢?从这堂课中,我得到了一丝启发。充分了解学情,不仅仅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思维方式。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解释问题,给予他们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空间,允许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老师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才不会做课堂上的教师铺好路的走路人,而是自己开拓新的捷径。学生从他们自己的思维多方面理解会更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在课堂上高校的学习状态。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后一单元,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后,对新知识的再次学习,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升华与运用。这课题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与生产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学生被动接受不难,我们教学时应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来主动学习为好。
二、学情分析:
1、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有自学这一块知识的基础。。
2、本课题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意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步骤与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实验分析与问题讨论 →新知归纳→习题反馈 →及时小结。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锻炼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不断地进行思辨,以此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学用结合的思想,学以致用,进行消防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含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防火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
五、教学难点
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灭火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烧杯、蜡烛、铝片、火柴、白磷、红磷、盐酸、饱和的碳酸钠溶液、
铁架台、坩埚钳、镊子等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八、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点燃一张纸
:这张纸怎么了?这种现象叫什么?
:这张纸着了。这种现象叫燃烧。
:除了纸可以燃烧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燃烧?
:…...
:那时因为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燃烧得。
:那是不是所有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呢?
:为什么在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燃烧,开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
:为什么这时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实验,我们知道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就是物质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让一根火柴燃着有那些方法?
:……
:加热铜片,火柴燃着。
: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在工业上高温加热、炼钢等,都需要燃烧产生的热能。燃烧是否总是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利呢?
:……
:燃烧确实是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利,但它对人也显现出有害的一面,比如火灾会烧毁财物,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掌握了燃烧的规律,在需要燃烧的时候,就要努力创造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再不需要火,那我们怎么办?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灭火的知识
:用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能灭火?
:
:使火与空气隔绝;降低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清除掉可燃物。总之就要设法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习题见投影。
九、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2隔离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十:教学反思:
1、采用这种实验探究活动、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一定得积极表现,主动参与,效果一定会很好。
2、通过组织学生自学活动、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接受有关燃烧与灭火等新知识,然后及进用习题加以巩固提高。
3、运用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 实验分析与问题讨论 →新知归纳→习题反馈 →及时小结的教学过程,学生反映积极,效果也很好。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5
经过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老师念,学生写和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思考,教学中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殊不知赶进度会使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清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二、学生课前预习
之前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本课题的知识点有个大体的认识,并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在哪里,而学生往往是不会课前预习,如果老师给留下预习某一课题的作业,学生经常只是简单的`看看书,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印发一些“预习学案”或者在导学案中加入预习部分来帮助学生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落实
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中表现很积极,但是课后习题却不会做。我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偷懒了,跟着别人的话后音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回来,而不是集体回答。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改进,相信自己会进步的地更快!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6
本课的教学中心,必须突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都是以“知道”为主,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仍应达到理解、应用,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实现。
目前,有些教师将这一类课,划为无关大局的附属性、过渡性的课,随意的照本宣科,或者用一些拼凑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等等。殊不知教学是连续性极强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层次、广角度的,如果在全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学习上的断层,这将造成多少能力急需发展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呀!耳边时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积极利用教科书资源,认真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有效措施,而且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包括自身、学生和教材等诸方面的)。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从燃烧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我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在生活中和前期的化学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一定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如果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感性认识、知识和能力储备,抛开课本的教师演示实验进行探究的做法,做一个思维的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起新知识,然后把实验设计和操作都交给学生,从思维上提高一个层次,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等各方面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到燃烧的共同特点,之后,请学生将这些共同特点整理为一句话,即可得到燃烧的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的各种储备,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整理的过程就是让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如此,当学生建构出燃烧概念后,我及时大力肯定学生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极大的鼓舞了学生,让他们从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处理不合适,如果让学生总结共同特点的时候,直接告知学生,这样总结出的共同特点就是燃烧的概念,问题的导向性更明确,学生的思路也清晰。
接下来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石子、纸片、木炭、二氧化碳等一些物品,设计对比实验轻松得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演示了多种灭火的方法,在展示的时候也能清晰表达从实验操作到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由此看出,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不仅学的快,更能学的好!
学生已经用常见物质探究获得了燃烧条件,课本原有的用红磷和白磷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我就处理成演示实验,学生对课本中本实验设计的讨论问题可以脱口而出,由此证明学生对燃烧条件掌握的非常好。我还对此实验做了实验改进,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我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动画视频,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再看视频,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终生所需,也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但是,在安全教育上,本节课也有一个疏忽的问题,本节课安排的学生实验设计许多易燃物,学生的课桌上也有许多书本没有完全清理,我没有及时强化学生清理课桌上的纸张等易燃物,留有安全隐患,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注意相关问题。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观看】
【思考并回答】略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燃烧事例?请与大家交流。
【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
【提问】燃烧具有什么特征?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务】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通过自己10分钟的探究活动寻找物质燃烧的条件。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上。
【小结】燃烧的条件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的条件示意图完成课堂练习。
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水火相容》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的燃烧。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演示实验】多次点燃一支蜡烛,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
分析小结练习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师生一起庄重承诺: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9
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此外,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1、做 “活动与探究”之白磷燃烧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让学生来操作,效果打折扣。2、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0
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逐渐领悟到课改的新理念中强调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使学生喜欢化学,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知识非常有用,其次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效利用实验等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要提供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燃烧与灭火》这一节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实施教学后有不少感触。
一、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一节内容中包含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爆炸、灭火的原理、常用的灭火方式、常见灭火器、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首先我将燃烧和灭火作为第一课时内容,燃料充分燃烧作为第二课时。因为燃烧与灭火自然顺延的,分开教学,在探究上有脱节,所以尽管第一课时内容较多,但因为前后联系学生应该很快得出结论。关于灭火,教材中着重强调火灾的危害和灭火的原理,课后练习中提出了一旦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该是燃烧及燃烧的条件。但我认为,灭火在知识点上可以作为燃烧的延伸,但在实际生活中消防知识却非常重要,在技能目标上必须加上对消防知识的应用。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起点知识。学生对燃烧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未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过燃烧。学生知道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用水、灭火器才等进行灭火,但经历过火灾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灭火器的学生也没有。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消防知识的传授也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准备:由于本节内容生活中比较常见,我提前请学生收集有关火的`用途、火灾的危害以及常见灭火器材、灭火方法的有关信息。
三、教学后记: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我出示了一张火灾的图片,引导学生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你被困在其中,你知道如何应对吗?这引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学生的第一个兴奋点出现。紧接着学生交流了什么是火,什么是燃烧,提供学生施展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题被自然引出。可以说所有没有学生开小差。
2、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方式,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
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通过三种物质的对比试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课本实验本身没有粉笔头这个物质,我通过改进后,粉笔头无论多高温度,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就总结物质必须有可燃性,这是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从灭特殊物质的着火到商场宾馆突发火灾的灭火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特别是在强化问题的教学环节中,不是去解决一个普通的问题,去复现已学知识,而是从油的着火,电器的着火,图书馆的着火这些特殊环境的火灾的扑灭的角度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
4、消防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受欢迎
在灭火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教学。把火灾发生时的正确求救、自救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进行总结。100%的学生能掌握课堂学到的消防知识,整堂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5、存在问题:
课件应再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这样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学习到应对灾难的本领至关重要。知识结束后,应进行火灾演练,看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逃生,这样会更好。
总之,经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学生小组学习为教学主渠道,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爆炸的原因和安全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1、以导学稿为载体先进行课前预习,了解这节课的大概内容和重、难点。
2、把自己预习不会的内容做好记号,以便在课堂上能够解决。
3、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究面粉的爆炸实验方案和改进方案(说明:很少有同学能把这实验做成功)。
4、查阅有关广州某酒楼煤气泄露爆炸的资料,自己分析爆炸的原因等。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广州某酒楼煤气爆炸的看法和面粉爆炸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爆炸的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1、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后,应提供对应的实验用品让学生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来验证本组的假设,但没做到。
2、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问题而其他组提出反驳意见后,这组同学可根据反驳意见做对应辩论,互相反驳,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总担心浪费时间,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都不足。
3、爆炸这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不感大胆放手学生实验,所以效果不太明显。
4、面粉爆炸实验成功率低,只有展示氢气爆炸实验,对粉尘爆炸说服力不大。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中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先提出个人猜想,再为了验证猜想去做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很有帮助。
对于使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2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在某位教师在上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的复习课教学公开课中,当说到灭火的原理时,听到有学生把第三条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学生为什么把“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一种物质的着火点是固有的,是一成不变的,是不可能降低的。可为什么会有学生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教师在教学时这么说而学生跟着学的话,学生是不可能懂得这么说的。许多学生都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学生在这个时期,很难判断出教师说的话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怎么说,学生也就跟着怎么说了。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因为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的话,一年害一批学生,十年就害一代人了。想到此,心头战栗不已。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3
在初三上《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的时候,我课前预先留给学生的“前置小研究”是这样的:
请你任选一个“前置小研究”完成。
1、有一个化学兴趣小组,猜想燃烧可能与某些因素有关,他们借助于以下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请你根据这个小组的探究思路,试着分析一下他们是怎样猜想的呢?
2、在你的家里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正在燃烧的蜡烛,并说一说你的做法所涉及到的灭火原理。参考物品:蜡烛、玻璃杯、剪刀、小勺、湿布、水、食醋、碱面(或苏打)。再请你说一说,
下面我想说一下设计的意图。
一、为什么是两个前置小研究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第一个前置小研究是为课本中燃烧的条件的探究而服务的,第二个前置小研究是为灭火的原理而设计的。
对于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教材中有现成的探究方案,但是由于涉及到对照试验和控制变量的化学学科核心的思想,如果课上直接让学生体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设计第一个前置小研究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顺着“这个小组”的探究思路预先产生一种体会,体会猜想——实验——结论的探究思想,少数学生还能从每一个猜想的验证过程中体会对照试验的运用,还有很少数的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猜想综合起来,涉及到化学学科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甚至可以说出来第一个猜想的验证是控制了氧气和温度这两个变量,而保留了是否是可燃物的变量;第二个猜想的验证是控制了可燃物和氧气这两个变量,而保留了温度是否能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个变量;第三个猜想的'验证控制了可燃物和温度这两个变量,而保留了是否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这个变量。
对于灭火原理的探究,我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从感性的生活体验总结灭火的道理,如果学生两个前置小研究都做的话,我预期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的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在灭火时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
通过课堂的调查,发现有大约有20%的学生选做的是第一个,大约有60%的同学选做的是第二个,还有大约20%两个都做了。
选做第二个前置小研究的多,说明学生更加喜欢动手体验类的前置小研究,为了熄灭燃着的蜡烛,他们既有用嘴吹灭的,有用扇子扇灭的,有用剪刀剪断蜡烛的,有用玻璃杯盖灭的,有用湿布盖灭的,有用水浇灭的,有用碱面和食醋尝试产生二氧化碳而灭火的,甚至有同学用两个手指头捏住棉线熄灭。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做第二个前置小研究的同学没有预习或没有很好地预习教材文本,这也反映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现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还需要加强。第一个前置小研究选作的同学少,说明学生相对不喜欢那种做题类型的前置小研究。而两个前置小研究都作了的同学,是那些平时学习习惯好且自学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能认识到或者模糊地认识到我设计这两个前置小研究的目的。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4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涉及到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接近,所以为绝大数上公开课的老师所选中。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我也选择了这个问题,原因有如下三点:
1、五年之前我也选择过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展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效果并不太好;
2、前年在城北初中举行的县级骨干教师展示课上,我也选择了这节课,并且当时对教材中的“可燃物燃烧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一根火柴和一根小木条分别放出铜片(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的两端,用酒精灯加热。其时还为自己的实验改进而得意过。但现在想来当时的那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3、由于我校规模相对较小,听课的领导大多是非化学出身,如果说选择纯化学类的课堂,一来不宜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希望自己的课上完之后,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一些什么。
基于以上的三点想法,本人选择了《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作为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展示。
首先,在课前我将以往用过的课件和别人的课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首先,上次在城北初中的展示课用的课件,在视频的选择上,还不是很好。当时选的是“火的发现和利用”这段录像,这段录像一是时间稍长一些,二是没有突出火的两面性。不能对学生渗透对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而这次选择了两个视频,一正一反,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神八”升天的图片(这张图片是否妥当,还有待探讨),学生很容易得出火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这就很自然的导出本课的课题。“火能给人类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使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此,认识火,用好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课堂引入自然贴切,又能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
二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进行猜想燃烧条件时,学生毫不考虑的说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并未体现)。从科学探究的步骤来看,这属于猜想,如何来验证猜想。当然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酒精和水,此处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进而得出结论(课后有老师提出该实验无需让学生来动手实验,因为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事实。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请学生上台来进行操作)。实验二: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再用烧杯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罩住,发现蜡烛熄灭了。从而得出结论: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实验三:分别用坩埚钳夹持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在做此探究实验时,我是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其目的是想做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教材中的三个探究实验其实都非常简单。考虑到不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并没有对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当时的想法就是:课堂中能简单的要简单,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和课堂。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故弄玄虚、隔靴搔痒,那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在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老师的书为什么燃烧起来?学生回答:书没有达到着火点(当然,如果没有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没有点燃,这时教师要紧跟其后,是不是可燃物只有“点”才能“燃”?这样就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的加以理解了。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烧之前,都有“点”这个动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可燃烧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得出可燃物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就能燃烧。譬如: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火柴头上,一会儿功夫火柴就能燃烧起来。)
对于教材中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的处理,我是通过教师自己演示来实现的。对于这个实验课后我在想个几个问题:一是当时我就把手绢(实际上眼镜布)就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里,学生也看了这个事实(烧杯上贴有标签),所以在我演示这个实验时,也就不存在魔术可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实验而已,学生的兴趣也就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二是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放在什么位置,也需要进行重新的思考。三、实验过程中,我为了防止酒精燃烧完后,继续燃烧手绢,所以迅速的将其伸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问学生手绢有没有被烧坏。课后有老师提出:能否让手绢一直烧下去,让手绢自然熄灭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我到实验室里进一步的加以实验和探究。也需要去查阅一定的资料,看一看酒精的着火点是多少?手绢的着火点又是多少?进而整理成一篇很好的实验型的论文,应该说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对自己和同行应该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老师提出来可以在手绢燃烧过程中,轻轻抖动手绢,火焰即可熄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去实践一下。
在这节课中,我还引入了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不过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自己猜想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进而进行归纳和整理。我觉得这个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考虑在反思的后面增加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的事实,从而颠覆“水能灭火”这个事实。“水也能生火”,引导学生反思:在什么情况下水就不能灭火?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作为进入新浪的第一篇博文,我还是想多写一点。走进新浪博客,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的博客定位是:专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教育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5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小魔术-----魔棒点灯,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点燃酒精灯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魔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场逃生72字口诀,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我去归类。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作为了解性内容,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一一讲解,简单提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去看。还有就是火场逃生72字口诀,改为由学生齐声朗读出来,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本校的资源设备,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第四篇:《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范文1
1、教学目标的设置: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体现在“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这两点充分围绕了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再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是作为青年教师比武的一堂比赛课,因此,在生源方面选择了优班,其学生基础较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强。对于这样的学情,个人认为需要在“了解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再拔高一个台阶,即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如“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实验,可以在设置问题“如何在该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改进,使得实验的实施更加环保?”。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知识、一个实验以及一堂课来完全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向学生灌输化学实验中我们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能掌握的化学实验知识。
另外,在贴近生活方面,我选择了“灭火毯”。灭火毯的'主要灭火原理是将灭火毯扑在燃烧物上,以隔绝空气(氧气)来达到灭火的。但是这个灭火毯的灭火原理与使用方法与我们课的前半部分的“酒精灯洒到桌面上”以及“燃气管着火用淋湿的被褥盖住来灭火”的学习效果是相似的。
反思修整意见:建议在这个地方,应选择另外一种新型产品或灭火设备,本着提高学习内容层次的目的进行教学,或许会使整堂课显得有松有驰,有易有难。或者这个地方可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2、对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考虑不周:
学生在“熄灭蜡烛”实验比赛的基础上,找到了几种灭火的方法。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同学们想到的一点都是“吹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是在我的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作用,只是考虑了“吹出的气体使得烛火周围的温度降低了”,破坏了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因此,在学生答道“二氧化碳”这一作用时,教师应给予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再引导他往破坏灭火原理的方面去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遏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急于将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反思修整意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该如何具体地实施出来呢?从这堂课中,我得到了一丝启发。充分了解学情,不仅仅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思维方式。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解释问题,给予他们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空间,允许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老师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才不会做课堂上的教师铺好路的.走路人,而是自己开拓新的捷径。学生从他们自己的思维多方面理解会更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在课堂上高校的学习状态。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范文2
本节课,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学生小组学习为教学主渠道,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爆炸的原因和安全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1、以导学稿为载体先进行课前预习,了解这节课的大概内容和重、难点。
2、把自己预习不会的内容做好记号,以便在课堂上能够解决。
3、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究面粉的爆炸实验方案和改进方案(说明:很少有同学能把这实验做成功)。
4、查阅有关广州某酒楼煤气泄露爆炸的资料,自己分析爆炸的原因等。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广州某酒楼煤气爆炸的看法和面粉爆炸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爆炸的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1、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后,应提供对应的实验用品让学生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来验证本组的假设,但没做到。
2、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问题而其他组提出反驳意见后,这组同学可根据反驳意见做对应辩论,互相反驳,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总担心浪费时间,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都不足。
3、爆炸这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不感大胆放手学生实验,所以效果不太明显。
4、面粉爆炸实验成功率低,只有展示氢气爆炸实验,对粉尘爆炸说服力不大。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中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先提出个人猜想,再为了验证猜想去做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很有帮助。
对于使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范文3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涉及到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接近,所以为绝大数上公开课的老师所选中。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我也选择了这个问题,原因有如下三点:
1、五年之前我也选择过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展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效果并不太好;
2、前年在城北初中举行的县级骨干教师展示课上,我也选择了这节课,并且当时对教材中的“可燃物燃烧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一根火柴和一根小木条分别放出铜片(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的两端,用酒精灯加热。其时还为自己的实验改进而得意过。但现在想来当时的那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3、由于我校规模相对较小,听课的领导大多是非化学出身,如果说选择纯化学类的课堂,一来不宜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希望自己的课上完之后,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一些什么。
基于以上的三点想法,本人选择了《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作为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展示。
首先,在课前我将以往用过的课件和别人的课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首先,上次在城北初中的展示课用的课件,在视频的`选择上,还不是很好。当时选的是“火的发现和利用”这段录像,这段录像一是时间稍长一些,二是没有突出火的两面性。不能对学生渗透对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而这次选择了两个视频,一正一反,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神八”升天的图片(这张图片是否妥当,还有待探讨),学生很容易得出火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这就很自然的导出本课的课题。“火能给人类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使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此,认识火,用好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课堂引入自然贴切,又能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
二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进行猜想燃烧条件时,学生毫不考虑的说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并未体现)。从科学探究的步骤来看,这属于猜想,如何来验证猜想。当然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酒精和水,此处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进而得出结论(课后有老师提出该实验无需让学生来动手实验,因为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事实。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请学生上台来进行操作)。实验二: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再用烧杯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罩住,发现蜡烛熄灭了。从而得出结论: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实验三:分别用坩埚钳夹持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在做此探究实验时,我是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其目的是想做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教材中的三个探究实验其实都非常简单。考虑到不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并没有对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当时的想法就是:课堂中能简单的要简单,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和课堂。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故弄玄虚、隔靴搔痒,那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在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老师的书为什么燃烧起来?学生回答:书没有达到着火点(当然,如果没有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没有点燃,这时教师要紧跟其后,是不是可燃物只有“点”才能“燃”?这样就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的加以理解了。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烧之前,都有“点”这个动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可燃烧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得出可燃物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就能燃烧。譬如: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火柴头上,一会儿功夫火柴就能燃烧起来。)
对于教材中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的处理,我是通过教师自己演示来实现的。对于这个实验课后我在想个几个问题:一是当时我就把手绢(实际上眼镜布)就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里,学生也看了这个事实(烧杯上贴有标签),所以在我演示这个实验时,也就不存在魔术可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实验而已,学生的兴趣也就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二是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放在什么位置,也需要进行重新的思考。三、实验过程中,我为了防止酒精燃烧完后,继续燃烧手绢,所以迅速的将其伸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问学生手绢有没有被烧坏。课后有老师提出:能否让手绢一直烧下去,让手绢自然熄灭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我到实验室里进一步的加以实验和探究。也需要去查阅一定的资料,看一看酒精的着火点是多少?手绢的着火点又是多少?进而整理成一篇很好的实验型的论文,应该说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对自己和同行应该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老师提出来可以在手绢燃烧过程中,轻轻抖动手绢,火焰即可熄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去实践一下。
在这节课中,我还引入了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不过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自己猜想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进而进行归纳和整理。我觉得这个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考虑在反思的后面增加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的事实,从而颠覆“水能灭火”这个事实。“水也能生火”,引导学生反思:在什么情况下水就不能灭火?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作为进入新浪的第一篇博文,我还是想多写一点。走进新浪博客,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的博客定位是:专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教育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范文4
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机整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有效的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完成了知识目标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活常识,掌握了自救知识。成长记录卡的设计为教师了解学生在通过此次学习,让我认识到了备课中的不足,也从中看到了问题。
如在备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缺少具体的了解,不能掌握每名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在课前准备上过分的.强调了自我在备课中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备学生,只是一味的在发挥自己的特长,忘记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发展自己、创新自己。
课堂形式过于模式化,在课前准备中应通过问题导读单,问题生成单等掌握学生存在的真正问题,有目的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课堂流程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课堂的多变性,多给学生空间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备课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后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和练习,结合问题设计出有自己特色、充分发挥自我特长的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应多设计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创新,设计多条思路以便应变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心得:
充实自己、丰富知识、掌握多种技能;不断学习、接收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设计情境;建立课程资源体系,参考教学资源,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备好每一节课。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范文5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在某位教师在上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的复习课教学公开课中,当说到灭火的原理时,听到有学生把第三条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学生为什么把“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一种物质的着火点是固有的,是一成不变的,是不可能降低的。可为什么会有学生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教师在教学时这么说而学生跟着学的话,学生是不可能懂得这么说的。许多学生都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学生在这个时期,很难判断出教师说的话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怎么说,学生也就跟着怎么说了。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因为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的话,一年害一批学生,十年就害一代人了。想到此,心头战栗不已。
第五篇: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此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学生也能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部分资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每组同学的观点应归纳到黑板上,在学完燃烧条件后,可分组讨论学生所说摩擦、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深。
2、对于灭火方法或火灾逃生措施配上一些关于指错找错的画面效果更好。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