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氏父子》教学设计(大全)
篇一:《杨氏父子》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篇二:《杨氏父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要是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不需要回答。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出示课件: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岛上建立核潜艇的计划。罗斯福小声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说:“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讲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出示课题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3、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设”应该怎么解释?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思熟读: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课件出示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提示:杨氏之子的言外之意:
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么_________。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_________。可见杨氏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语言风趣机智)
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四)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三、总结拓展
1、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世说新语小故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四、板书设计
第二篇:杨氏父子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诵
《竹石》《赠花卿》,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代聪明的儿童?(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 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总结拓展
1、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第三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今天我们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难理解。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幻灯出示)
3、指生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1.师:真了不起,刚接触古文,就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这么流畅。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读懂它?
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看课文插图理解;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 孔君平诣其()父 此()是君家果()为()设果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
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1)“儿应声答曰——” 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
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
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幻灯片出示)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生细读。指名答。(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当时的情况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那他就是小主人了。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
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幻灯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用了“未闻”这样——(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六、课外作业。把《杨氏之子》》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
会听
聪
反应快 杨氏之子
会说
惠
有教养
有礼貌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春光小学
曹龙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语言的艺术为单元主题,通过古今人物语言的艺术,展示了语言的魅力。这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共五句,短小精悍,文笔精炼,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思维敏捷,机智幽默的男孩形象。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同学们做到充分地朗读。针对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明白“家禽”的意思,与今义的不同。
2、理解本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背诵课文。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语言的艺术。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我确定“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以理解文言文作为突破口。教学时,第一个环节,检查初读,整体感知,指名大声朗读文言文,结合正音,并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注意停顿;第二个环节,根据注释,理解文言文意思。学生根据注释,自己试讲文言文的意思,之后小组互讲,全班交流。提出这个要求后,尝试理解,交流汇报。如你读懂了哪些地方或哪个句子?有生很自信地回答:我读懂了杨氏之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然后,他朗读:“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甚”是很,非常的意思。”抓住“聪惠”一词,引导杨氏之子何以聪慧,表现在哪?”引出下面有客孔君平来家招待而智答的故事。根据学生的回答,逐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这样一来,请同学们用现在的话来说说《杨氏之子》就很好解释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感受语言的妙处,拓展延伸。既然杨氏之子如此聪明,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他妙答的机智。学生畅所欲言:孔杨关系亲密,孔有意逗逗杨氏之子,以姓氏发问,杨氏之子立即也以孔氏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妙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孔音刚落,他就应声而答;妙在答而不忙,含蓄婉转,不失礼貌;妙在话中有话,温文尔雅,机智幽默。
不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时间调控上还有欠缺,最后总结有些仓促;有些问题学生思考不足;课堂没有安排背诵时间等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改进教学水平。谢谢!
第四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情分析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教学准备
1.《世说新语》的资料。
2.课文插图。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感知文言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3、能借助注释、插图、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杨氏之子。课题是什么意思?(姓杨的人家的儿子)(板书:10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乃应
3、引导学生读懂停顿。
a、指名朗读
b、交流讨论
c、归纳节奏
d、齐读课文
三、精读品味
1、回顾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2、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2)小组学习。(3)全班汇报。
3、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四、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此”——这个(杨梅)“果”——水果 “君家果”——你家的水果(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感悟对答之巧。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随机解释“惠”同“慧”,通假用法。(2)品读“未闻”之妙。
君家——夫子家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提示“未闻”不讲解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A、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B、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五、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名学生读文,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板书设计
杨氏子孔君平杨梅孔雀
教学反思
10杨氏之子
第五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五()的同学们,大家好。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黄,来自英才小学。大家可以叫我黄老师,在五年的语文学习中,大家积累了很多古语名句,现在咱们就来练上一练,怎么样?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
1、师:知之为知之„„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教学过程: 1 引出文言文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吗?出示“孔子、刘向、孟子”你们看,这几位都是生活在古时候的人,古人说的话好像有点难懂,有没有谁能选择其中的一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说什么意思。
真不错!都能读懂古人的话了。我们把古人那样记录文字称作-----文言文(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我们从课题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杨氏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文章写了杨氏子的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文章,去走近他、了解他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课件示全文。
2.读了一遍课文,对文言文有什么感觉?(短55字、难读、难懂)不怕,我们有办法,是什么?(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几个同学来读读吧,一人读一句。谁来读第一句?指导写“惠”,用心才能生惠。
第二句?强调“诣”的读音、字形、意思。拜见自己尊敬的人或长辈。第三句?强调“为”的读音。第四句?强调“曰”,与“日”字形相比较,理解意思。文言文里曰就是说的意思。第五句?强调“应”的读音。
3.师:读古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准,但这还不够,还得按照古文的节奏读,才读得有韵味,才便于读懂。听老师读,请同学们认真听,拿好笔,在老师有停顿的地方画上“/”。(师范读)
指名说:老师在哪些地方注意了停顿?
生说完后课件出示全文停顿图示,学生对照修改。
现在请大家在下边按节奏读一遍试试看。再指名读。齐读。
三、品读
1.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还不够,还得读懂意思。请同学们小声读全文,借助注释说说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
整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板:甚聪惠)齐读第一句。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杨氏子聪明呢?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①应声答――反应快;②听出了话中话――会听;③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反驳孔君平说的“此是君家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3.课前,我查了《辞海》,在《辞海》里“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也就是有教养、有礼貌。你能从文中看出杨氏子有教养、有礼貌吗?(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体会:①设果――懂得待客之道。谁为谁设果?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是他家的客人。摆了多少水果?怎么看出来的?②夫子――尊敬他人。夫子是古代对文学境界相当高的一种尊称。补充孔君平的资料:孔子的第26代后人,很有文化。③未闻――得体、间接、委婉。“未闻”什么意思?加上“未闻”为什么就显得有教养、有礼貌?)(加上“未闻”,否定了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也就否定了杨梅是杨氏家的果子的说法。师:要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改一个标点即可:“孔雀是夫子家禽?”行吗?不行,显得咄咄逼人。加上“未闻”表达的意思要间接一些,婉转一些。)想想看,杨氏子在说这句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指名读杨氏子的话。
师: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孔君平,又不让对方感到难堪。真是再好不过的回答了,觉得杨氏子怎样?(甚聪惠!)。而且,这杨氏子是应声而答,在极短的时间里不但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还得体地反驳了他,如果你是孔君平,会怎样夸赞杨氏子?(汝多智也!甚聪惠也!)
4.师生合作背诵课文。
5.小结学法:读准音,读出节奏,读懂意思,背诵。
四、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1回顾方法: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大家都有着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学得很棒。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今天这个故事有趣吗? 2这个故事选自一本书-------《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个叫刘义庆的人写的,主要记录了汉朝末年到晋朝的一些小故事。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读懂《世说新语》里面的另一个小故事。3.阅读《徐孺子》。(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杨氏之子
甚聪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