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八连诗歌欣赏(范文模版)
一、
偏远,破旧。
在初夏的阳光照耀下,宁静得有些出奇。
呀,怎么连队中心竟是一片灌木和杂草。
没错!那里就是礼堂的位置,你没了…。
不,在我的心中会永远保存你的影像。
那几溜排子房还在那儿?
对了!穿鞋带帽,男左女右,只是被新主人加了院子,显得有些凌乱无方。
马号、拖拉机房,粪班,还有菜园,我使劲地寻找着它们的模样。
啊,还是那片熟悉的土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稀奇的地方。
二、红色,当年。
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我们告别了城市,满载着青春的热血来到了这里。
种粮、放牧、挖渠、打坯。
是黄河水养育了我们,我们也无私地把青春的汗水洒在了这块土地上。
泪水、汗水编织着一个个动人的青春的故事。
她们就是她们,身材高挑儿,漂亮的脸蛋用不着加任何修饰。
他们就是他们,身材魁梧,用身体挡住了决了口子的大堤。
他们冒着违反纪律的危险相爱了。
三、蓝天,白云。
我们踏着生了痂的盐碱地,跨过一条长满杂草干枯的水渠来到了乌加河的岸边上。
我对我的爱人说:我在这里游过泳,也曾钓过鱼。
你看,那就是扬水站。虽然只剩下地基。
你瞧,就是这条渠它把扬水站的水排到乌加河里去。
我站在那黄色干硬的渠背上,仿佛是在睡梦中,不是梦!
我真的又见到了那几簇熟悉的死不了的枳机草。
河水已经不多了,已不可能游泳,但它还在流淌着,像是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劳改犯,兵团战士,现役军人,复员军人他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共同在那里战天斗地。
四、相机,拍照。
一群羊,一只驴拉着车。
这里是医院,那里是机修连,老房子还在,你瞧,团部的供销社依然竖立在那条宽阔路边上。
小学校已变成了木材加工厂,副业连,连同那高高的砖窑已全然不见。
我坐在汽车里,走在那条从团部到八连的黄土路上,仍旧还是那么遥远。
一条新建的铁路高架桥从它腰部飞过去,一下子斩断了我记忆。
我根本不想拍照它,它却过来抢眼。
说什么我也得去四连那里看看,因为老邢头儿也搬到了那个连。
记得那路边曾是冬天储存喂猪的胡萝卜窖。
有多少次我曾偷吃过那香甜的胡萝卜来充饥解馋。
还是那低矮的草坯房,一排草捆上抹着泥巴的房顶跟原来一个样。
老邢你还记得我吗?
记得!安玉海。
他已是八十二岁的老人,嗓音还是那么洪亮。
当然他是马号的老把式了。
他说这儿以后就归地方了,县里已经来人测量准备修路了。
老人的眼睛里迸发出火一样的光芒。
老人的希望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我坐在车上回过头望着这块熟悉的土地,你是圣地吗?不是。你是故乡吗?也不是。
但我知道,每一个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兵团战士都要回来见见你!
那是因为我们的青春曾在这里闪光!
第二篇: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始末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始末
【原创组图】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始末
2011-06-07 18:08:13| 分类: 【军史研究】 备注:因为受到“平必”的原因,地名使用了汉语拼音,给网友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
美丽的xi林guo勒大草原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并非始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6年2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内蒙古党委决定,由内蒙古军区(当时为大军区)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军区成立了以副司令员刘华香为首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筹建工作。同时北京军区在山西省雁北地区组建了华北农垦兵团。同年9月,内蒙古又设立了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四师筹建处,下辖两个团。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5月26日,中央军委将内蒙古军区降为省级军区。隶属北京军区领导。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组建了区直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安置下放干部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同时北京军区、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山西省革委会决定,撤销华北农垦兵团,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成立了由滕海清、吴先恩、权星垣、刘华香、倪子文、刘大礼、李惠民、雷代夫、刘延博、马亚夫、郭贤组成的兵团筹建领导小组。由原华北农垦兵团政委倪子文主持筹建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1969年1月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示:经毛主席批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列入北京军区序列。北京军区任命63军副军长何凤山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刘义荣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北京军区从下属各部队抽调3 266名现役干部到兵团任职。他们中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战争的军人。
196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这是一支以知识青年为主,包括现役军人、复员军人、地方干部、农牧场职工等群体组成的不戴军徽(领章、帽徽)的准部队。兵团接收城镇知识青年的条件是: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作风正派,家庭和本人历史清楚的工人、贫下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也象征性地接收少数“可教育好子女”。
兵团的番号和正规部队一样对外保密,统一称部队。在师的序号前加上“五七”二字(寓意为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团的番号则于124相加(寓意为兵团成立日期),成为信箱号。如二师十四团的通信地址是“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五七二部队138信箱X连”.。1973年12月,兵团司令部发出通知,从1974年1 月1日起停止使用信箱编号,通信地址一律改为书写兵团各部真实番号和单位名称。
原计划组建为6个师,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队。一、二、三师设在内蒙古的西部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四、五、六师设在与外蒙古接壤的xi盟。1969年组建起4个师,即一、二、三、六师,下设24个团、246个连队,干部战士共62278人,其中知青49452人(自治区外39362人,区内10090人,出身好的占85%,女知青占53%)、现役军人3266人、复员军人5354人、地方干部1567人、下放干部535人、农牧场职工5103人,大中专毕业生772人。
1970年,四、五师正式组建。至此,全兵团完成了组建6个师的建制,形成30个团、306个连队的规模。是年,接收城市知青26507人,其中区外21371人,区内5136人。
由于xi盟草原不适于发展农业,增加牲畜又超载,1972年11月,四师迁至伊克昭盟海勃湾市(今乌海市),形成“东二师、西四师”的格局。兵团实行完全军事化管理,军事训练和战备兵团组建初期以连队为单位出早操,白天劳动,晚上站岗放哨,每周夜间举行一次紧急集合,冬季进行长途野营拉练。当时兵团流行的口号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苦练一双铁脚板”、“兵团战士意志坚,三九寒天只等闲,为了埋葬帝修反,甘洒热血永向前”。
兵团战士担负着屯垦戍边的艰巨任务,但待遇是相当低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兵团战士实行供给制,每人发给安置费平均400元、个人津贴第一、二、三年津贴费每人每月分别为5、6、7元,(均比现役战士少1元),伙食费每人每月13.5元,由连队统一掌握。配发绿军装、被褥以及基本生活用品。每人每月供应粮食45斤、食油4两。很多连队建在荒无人烟、交通不便的地区,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各团只有放映队巡回到连队放映电影。
1969年初,中苏、中蒙关系出现紧张态势。8月23日,兵团开始进行战备教育,转入备战体制。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运输车辆,在成立初期使用的是北京军区“甲”字头军车牌号:“甲59”,如“甲591”为兵团一师。1972年改挂内蒙古地方“03”车牌,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车辆,在车门处喷有白圈“建”字标志。兵团还发行自己的报纸《兵团战友报》。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基本是白手起家的。兵团组建初期,各团战士自己动手进行脱土坯、烧砖、架电线、修路搞基本建设、修建营房。当年完成第一期土建工程,为行政、生活、文教卫生事业建成大量用房、交通和通讯设施。交付使用的房屋建筑面积达28.26万平方米,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进行了工业、农业、牧业、林业、水利等大规模基本建设。5年国家基建投资共计41625万元。
1969年兵团只有5个小工厂,年产值533万元,上缴利润113.58万元。到1975年,工业基本投资达13230万元,建成和接收大小工矿企业41个,有团级厂3个,营级厂1个。各师有被服厂、拖修厂、粮油加工厂、食品加工厂。
1970年,兵团司令部将原驻ba盟乌拉特前旗农场的二师十三团改建为工业团,接收了包头新生阀门厂、新生砂石厂、农药厂,新建了无线电厂、造纸厂,生产农药、化肥、拖车、阀门、农机配件、混纺布、棉纱、平板玻璃、煤、电、半导体元件等30多种工业品。6年产值达3100多万元,盈利1132万元,供销企业盈利244万元。
1969年7月,兵团直属团级企业化纤厂列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纺织车间和化纤车间分别建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台什村原内蒙古农业学校和西郊孔家营村。兵团战士参加了工厂基建和车间建设,到外地培训后的387名女知青战士成为技术骨干,第二年正式投产,5年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紧缺的化纤混纺布,填补了自治区化学纤维纺织品的空白。
兵团组建初有22个农业团,共5.1万人。在“农业学大寨”和“以粮为纲”口号下,兵团战士改造沙漠,治理盐碱,开荒造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荒136万亩,建成基本农田3.34万亩,植树造林6.96万亩。1975年,耕地面积由64万亩扩大到147万亩,灌溉面积由31万亩增加到49万亩。第一年生产粮食200万公斤,平均亩产31.25公斤。6年来,农业团生产粮食16787万公斤,上缴国家肉类706万公斤。xilinguole草原的牧业团,在当地蒙gu族牧民的指导下,战士们学会了放牧、接羔、挤奶、剪羊毛等技能,1974年牲畜总头数达到108.79万头(只),年平均增长22.4%,纯增4.6%,为自治区的农牧业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各农牧业团还种蔬菜、养猪,解决副食品自给问题。但是由于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粮食始终没有实现自给。
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二师十九团发生了闻名全国的“王亚卓(王文尧、恩亚立、邢卓三位知青的合称)政治冤案”。在“四人帮”的操纵下,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黄帅在日记中,大批“师道尊严”。三个人以“王亚卓”的笔名给黄帅写信,进行批评和批判。“四人帮”上纲上线,罗织罪名,“王亚卓”受到处分。
1972年5月5日,xi林guo勒盟wu珠mu沁草原刮起了大风,兵团五师四十三团二连一名战士将做过饭的热灰倒在草地上,引起草原大火。该团四连干部战士紧急集合奔赴火场救火。由于指挥不当,迎着火势扑打,很快被闷进火海,造成69名战士牺牲,100多名战士烧伤,有的战士终身致残。火灾发生后,兵团政委倪子文等当天赶赴现场,进行善后工作。第二天,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军区司令员尤太忠赶到灾情现场,听取汇报,用直升机迅速将伤员送往呼和浩特市各大医院救治。兵团政治部批准授予69名知青战士烈士称号,并为杜恒昌、胡国利、吴炳义、王占祥4位烈士追记一等功。
1975年4月20日,自治区革委会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6月24日得到批准后,撤销了兵团、师两级机构。农牧业生产团改为县团级国营农牧场,划归盟市领导,个别的下放旗县领导。兵团的34个厂矿企业,规模较大的移交盟市工交、建委、国防工办系统,其他企业划归自治区、盟市农管局和农牧场。兵团战士升学、参军、招工和口粮标准、公费医疗、探亲、病退、困退等政策一律不变。
从此,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退出了历史舞台,近九万名兵团干部战士以及他们血汗铸就的业绩淡出了无痕的岁月。
兵团战士曾经的疆场 如今依然美丽
当年去兵团第五师43团的路今天静静地消失在远方
1972年扑火牺牲的兵团69名烈士纪念碑
微风绿草中无语的永恒
流逝的岁月里迎来又一天的黎明
记着:一颗陨落的星(蒙语中敖敦是星星的意思)
当年牺牲的兵团战士的宿舍
当年的兵团连队的卫生所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兵团战士以及知识青年30年后重访xilinguole草原留下了永恒的情怀
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变动情况:
1971年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总人口为144600人,其中现役军人5600人,兵团战士101000人(包括75000名战士),家属为38000人。
1975年内蒙七万兵团战士转交地方:
一师,共接收19540人,7年内离开的共计6383人,其中病退938人,困退1362人,上大学1088人,参军91人,招工217人,调出2687人,死亡42人,其他原因减员48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626人,至1975年6月,实有人数为12441人。
二师,至1975年6月,实有人数为27054人,其中参加兵团3年以上的为26184人,3年以下的有870人,1255名长期逾假不归。
三师,共接收19325人,7年内离开的共计3272人,其中病退873人,困退966人,上大学813人,参军110人,招工510人;死亡29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699人,至l 975年8月,实有人数为15325人。
四师,共接收8491人,7年内离开的共计1815人,其中病退142人,困退284人,上大学436人,参军38人,招工46人,调出869人;死亡35人,逮捕1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242人,至l975年5月,实有人数为6620人。
五师,共接收11046人,七年内离开的共计2679人,其中病退173人,困退722人、上大学667人,参军73人,招工177人,调出的7人;死亡92人,判刑10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99人,至1975年5月,实有人数为8166人。
六师,共接收7906人,7年内离开的共计2566人,其中病退845人,困退826人,上大学572人,参军37人,招工32人,调出254人,死亡11人,提干14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46人,至1975年6月,实有人数为5269人。
备注:因为受到“平必”的原因,地名使用了汉语拼音,给网友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
第三篇: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亲历记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亲历记
建设兵团的前身
组建兵团是有传统的。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1个师转为建设师,其中15个师在甘肃、宁夏、山东、江苏和新疆等地建起一批军垦农场。1954年12月5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为发展军垦事业提供了模式。到1965年,农、军垦系统已经拥有2062个农场、146个工厂等。就在这一年,中共华北局书记李雪峰在视察时发现山西、河北、内蒙古都有一些面积不小的荒地,可以建设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粮食。这个建议被山西、河北的领导接受,而内蒙古领导不同意,因为此时内蒙古军区和北京军区是平起平坐的关系。1966年2月,内蒙古军区筹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同时北京军区筹建横跨山西、河北的华北农垦兵团。可是华北农垦兵团耕地有限,大片的白泥地寸草不生,也再无荒地可开,而且雁北地区的气候并不适合大面积耕种,所以始终没有达到设计指标。内蒙古军区主管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倒是守着大片荒地,却无人开发,同样艰难。1967年出现了两个新情况,不愿意联合办兵团的内蒙古领导被撤职;因中苏交恶,内蒙古军区从大后方变成前线,因所属军队甚少,划归北京军区领导。
筹办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文革”三年,积压了近千万“老三届”毕业生,1969年还将增加400万,仅靠到农村插队是插不完的,各地中学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国务院出于寓兵于农的考虑,商定在军垦和农场的基础上筹办兵团。
内蒙古开始了积极行动。66军政治部主任倪子文回忆:内蒙古军区政委吴涛再三对他说,华北农垦兵团条件不怎么样,前途不大,你们不是为缺少土地发愁吗?到内蒙古来吧,这里有劳改农场和79个农牧场,加上开发草原,有将近100万亩的土地,不仅可以干农业,也可以大胆上工业。1968年9月4日,吴涛列出新兵团的架子和名单,将内蒙古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分校及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华北农垦兵团,以及一大批靠边站的干部都囊括其中。北京军区只作了个别删节就上报了。而军委办事组考虑到内蒙古很难在短时间内上马大批国营农牧场,责成北京军区牵头。10月,倪子文带着华北农垦兵团干部处长王勇智、宣传处长张敬文以及秘书,到呼和浩特研究新兵团的编制。然后他们坐着军用吉普車勘察地形,看了几个劳改农场,并找当地老乡询问,定下师团驻地,以及可以开荒的地方,还敲定了化纤厂、电厂、造纸厂的厂址。11月27日,倪子文向北京军区汇报,认为在内蒙古建立生产建设兵团,具备基本条件,有发展前途。12月24日,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吴先恩在会上宣布,华北农垦兵团和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合并,建立新兵团。
新建立的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列入北京军区序列,正军级,兵团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兵团司令员由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何凤山兼任,第一政委由野战军政委兼任,因未到职,第二政委倪子文就成了实际上的政委。6000名现役军人奔赴内蒙古
北京军区以紧急战备的名义,从各部队抽调了6000名现役军人,组成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各级领导班子。1969年2月在兵团干部调配会议上,北京军区领导专门强调内蒙古很冷,要尽量选调北方籍干部。从兵团的花名册看,团以上干部大多是河北人,南方人仅有24名。他们大都经历过战争年代,不少人立有战功。接到通知时他们有的在支左,有的在接兵,而仅仅三两天后就出发了。北京军区包了一趟专列,从西直门出发,沿途到一个站上一批人,二三十节车厢很快就装满了。4月11日,2师政委田益国接到通知,他带着行李来到北京解放饭店参加座谈会。北京军区首长陪大家简单吃了顿饭,就和家属奔赴内蒙古了——领导不扎根,别人怎么扎根?
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呼和浩特召开成立大会,兵团部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党校院内。短短几个月,接收了5000多名复转军人,还派出接兵小组分赴北京、天津、保定、上海、浙江等地,接来5.843万知识青年,组建了4个师、24个团、246个连队。1970年又组建了两个师和15个团。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保存着几大本介绍信,来兵团的理由五花八门。不过所有来者都必须经过严格政审,出身不好、本人表现不好、海外关系复杂等均被拒之门外。1师师部设在巴盟磴口县,除了在包尔套勒盖西新建一个点外,接收了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五个农场和一个林场,以及在乌兰布和大沙漠中开垦8万亩土地。2师位于河套平原的乌拉特前旗,解放后这里建起若干劳改农场,关的都是10年以上的重犯。经倪子文向吴涛建议,劳改犯被迁徙到黄河以南。笔者所在的2师11团6连,就住进了乌海劳改农场的土坯房。
2师参谋长是江树和,他为了省出农田,把师部设在乌拉山脚下,顺山势盖起平房。本来2师参谋长另有人选,那人推说腰痛没有来。参加革命30年的江树和二话没说,连春节也没过,就直奔乌拉特前旗,这时2师师长、政委都还没有到位。江树和忙得团团转,要派工作组去北京等地接兵,要接待报到的现役军人,还要确定团址、连址,组织营建施工,架电线,铺道路。一年后,2师扩展到2万多人,组建了7个团和一个医院,还上马了煤矿、地毯厂、制药厂等。2师在兵团六个师中自然条件最好,人数也最多,到兵团撤销时拥有11个团近4万人,主要是北京知青。2师师长孟昭贤原是北京军区装甲兵技术部部长,有过两次大功,他非常注重人才。守总机的中年人宋魁,是位无线电工程师,让他去2师的无线电元件厂搞电子元件;在菜地干活的张鸿贞是高级会计师,调到2师军人服务社管账;还有来自北京电报大楼的、首都国际机场的、二龙路医院的、新华社的,都让他们专业对口。
3师师部设在临河县,除接收临河劳改农场外,还接收了巴拉亥和改改召林场,以及石兰计公社。2师和5师也分别接收两个公社,这在全国兵团中是绝无仅有的。3师师长张绍喜是参加长征的老红军,1933年参加革命时才13岁。兵团8名老红军中仅他一人在师部,他职务低是因为工作太好领导不放,三次错过提升。张绍喜身体不好,有冠心病、结肠炎,还曾两次心绞痛,病情一稳定他就返回师部。3师政委调任兵团政治部主任后,在他领导下,3师班子最齐整,兵团撤销时除孙副政委因严重心脏病提前几天离开,其他都是下了交接命令才走的。5师副师长江树和
1970年3月,2师参谋长江树和调任5师副师长。兵团考虑5师地处高寒牧区西乌珠穆沁旗,条件艰苦,又远离兵团,有的连队甚至在边防连前边,必须能够独立指挥。江树和虽是工农干部,但能写文章,脑子好,主意又多。他在呼和浩特三言两语接受了任务,立即出发了。坐火车只能绕道东北到赤峰,而赤峰离5师最近的连队还有700公里。为尽快到任,江树和坐飞机到4师师部海勃湾市,4师师长王本固用吉普车把他送到5师驻地西乌旗。5师各团相距七八十或上百公里,全是草原路,这么大距离,没有公共汽车,人怎么跑得过来?江树和首先给各团架电话线,并与车队说好,凡是咱5师的人,不管哪个团的,都捎回来,一个不许丢。本来兵团要把5师师部放在山沟里,江树和坚决不干,他对司令员何凤山说:打起仗来,周围那么多山洞,再跑也来得及。何凤山说:“你这个江树和真顽固!”江树和说不顽固没办法,2师师部放在乌拉山脚,因为四周有人烟,不愁供应。而5师连包卫生纸也要从赤峰运,师部不设在西乌旗怎么办?旗里有商业网,团里到师部办事,顺便把日用品拉回去了。5师医院也设计在山沟里,江树和坚决撤到西乌旗,并在西乌旗多盖几栋房子,建成转运站,赤峰搞个物资站,张家口搞个招待所,这样就盘活了进货渠道。
兵团每接收一名知识青年,国家就发给400元安置费,所以兵团的指导思想是人越多越好,而江树和则认为人越少越好,兵团拨给5师3万人指标,江树和只接1万人,锡盟一平方公里平均只有4个人,1万人就很不少了。他要求一个连队最多150人,坚决不能突破。江树和组织连队脱土坯,找石头,还请了一部分民工烧砖瓦,研究怎么盘火道和烟囱省煤,怎么烧炕更暖和。整整干了三个月,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10月兵团询问,江树和说住上了,兵团似乎不相信,全住上了?江树和重复了两遍:全住上了!
为准备过冬,江树和联系煤矿,5师的五六台车每天去拉煤和牛羊粪。他早想好了万一煤矿出不了煤,万一路断了怎么办,甚至准备摆不开就赶快撤退。江树和又自作主张,从承德、张家口、赤峰以及锡盟当地接兵,他说:“兵团也是糊涂蛋,叫我去杭州、上海接兵,来回多远?占干部占车不说,冬天零下50度,南方人保暖稍差一点就冻死了。5师从赤峰接了三四千人,他们生活水平不高,耐寒力又强,万一冬天连队取暖出了问题,叫他们带上伙食费回家过冬,放三个月‘鸽子,大家都高兴。”谢天谢地,5师安全度过了第一个冬天,没有冻死一个人。
江树和到任时,正值内地春暖花开,而西乌旗仍是冰天雪地。江树和在盖房子、拉煤的同时,用兵团给的几十台大型康拜因开垦荒地70万亩,兵团第一年只有5师上交了400万斤公粮。5师在牧业上也有贡献,几千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细毛种羊,一万多元的高加索种马、种牛,都十分娇贵,全国各地都来购买,经济效益相当不错。几年过去,5师每个团都建起了学校,有了相当的规模。
1974年江树和代师长兼党委书记,但直到兵团撤销,也没有正式任命,只能以副师职离休。江树和说:“组建兵团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到现在也说不清,上山下乡到底对不對?也没有一个所以然。但是,我们在高寒区安营扎寨,坚持‘8年抗战,这就是胜利。”过去一到冬天,锡盟几百里渺无人烟。有了兵团后,长达千里的荒漠地区,五六十公里就有一个村落,还有了煤矿,发电厂。兵团平时生产,战时就成了战斗队。
艰苦奋斗的岁月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初期还是财大气粗的。据倪子文了解,内蒙古与黑龙江、新疆、广州的兵团一样,都是中央计委直接拨款。因为想建成60万人的大兵团,一开始上得很猛,这样中央头一年拨款7000万,以后年年如此,没有削减下来,前后投资了几个亿。时任兵团后勤部副部长的郭贤回忆:兵团的物资系统直接到中央计委报计划,中央各大部都表示支持。兵团组建时正赶上有的部门下马,中央有大量积压的物资,还有大批靠边站的技术人员,都积极支援了兵团。兵团气派大了,光水泥就消耗了大几千吨,钢筋木材也是源源不断。不仅盖房子的三大材料,而且陆续上马的化纤厂、化肥厂、电厂等兵团重点工业项目,也是一路绿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是盈利的,组建时的五个小厂,年产值533万元。随后化纤厂、化肥厂、发电厂等重点工业项目投产,还有兵团大力扶持了几十个师属工业,不少项目填补了内蒙古工业的空白,兵团撤销时工业盈利1288万元。但兵团农业则有亏损。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在河套平原屯垦戍边,清代以来这里成了内蒙古的商品粮基地,素有塞上粮仓之称。当年傅作义绥远抗战就在这里解决了大兵团的粮食问题,而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为什么亏损呢?
主要是因为农业连队的定点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大多数连队选址不当。1师干部带足干粮和水,一大早骑骆驼从团部出发,在乌兰布和大沙漠中走个半天,估摸差不多了,停下来插一根树枝,定下一个连址,再往前再定一个连址。幸亏是夏天,先来者风餐露宿,在大沙漠中挖好地窖,才算有了安身之地。1师4团接收乌兰布和大沙漠北端的太阳庙林场,南边是固定的沙丘和半沙丘,北面是数万亩盐碱地。兵团战士靠柳筐、脸盆搬走沙子,种下小麦,并为每颗麦苗撑一个小泥伞。风沙很快埋住了泥伞和麦苗,战士们一边哭一边扒,反复几次,麦苗总算长大了,可是连种子也没有收回来。第二年再种还是颗粒无收。3师23团位于杭锦旗原巴拉亥林场,3连在盐碱滩和沙漠上种麦子,也是没有收成。4连开垦出300亩稻田,秋后收获了半麻袋稻谷。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每年需要国家供应57%的商品粮。笔者所在连队有500多人,刚开始食堂有商品粮做的白馒头,秋天自产的粮食磨成黑面,被兵团战士称为105粉,即100斤麦子出105斤面,而标准粉则是100斤麦子出85斤面。兵团战士一顿吃两个黑馒头,额外靠家里寄来的和津贴费换来的吃食。每天劳动强度大,又正值生长期,所以兵团战士满地扒胡萝卜,嚼麦粒。好在农活干完,全连集体钻被窝冬眠,不说话,也不动,生怕丢了热量。
衣服是兵团发的平纹布“兵团绿”,穿不了几个月就补丁摞补丁。工作条件艰苦,几乎每一位兵团战士都曾经历伤病。1972年5月5日,5师43团4连扑灭草原大火时,69人牺牲,100人被烧伤。建设兵团的撤销
1972年11月,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基本组建完成,从东到西沿边防线铺开6个师。据总参谋部的统计,接收知识青年最多的兵团是黑龙江、广州、内蒙古、云南,因为内蒙古原农场职工和复转军人不多,所以知青比例最高,达到77%。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因战备而生,机关按军队编制,随着国际形势缓和,现役军人并未减少,仍在全国兵团中排名第一,由此造成机关庞大,非生产人员过多。加上大量接收知识青年,开荒造田,农业却亏损2个亿,影响了国家财政,还影响了全国粮食购销计划,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从1973年开始,兵团从大军区建制中划出来,归省、自治区领导。撤销一些兵团,逐步缩小一些兵团的规模。1974年8月15日,农林部在听取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处长田际蕙汇报远景规划后,严厉批评道:“从你们兵团的发展情况看,和整个形势的要求差得太远。国家给你们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你们的生产水平太低……你们这么多东西,这么多人,向国家要饭吃,怎么行呢?请你们樊尚科副司令员和各位常委研究,什么时候能结束要饭吃的局面。看来给钱多了也有依赖性的副作用,钱给的少了反而促进自力更生,今后要把投资用在农业生产上。”
没有今后啦!一个半月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开始讨论撤销方案。1975年6月24日,撤消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部和师部,现役军人除部分复员转业外,回北京军区统一分配。35个农牧业团、宝格达山林场和6师工业团,分别归属内蒙古自治区国营农牧场(局)。11月1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停止对外办公。
第四篇: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屯杭锦旗40周年纪念大会致辞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屯杭锦旗
40周年纪念大会致辞
尊敬的各位战友,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金秋九月,杭锦草原生机盎然,流光溢彩。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屯杭锦旗4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杭锦旗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旗14万各族人民向前来参加纪念大会的各位战友和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40年前,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二十团、第三师第二十三和二十五团战士,满怀奉献青春、屯垦戍边的激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杭锦旗,在东起杭锦淖尔乡,西到巴拉贡镇的沿黄河地区和浩瀚的库布其沙漠边缘,开始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屯垦岁月,广大兵团战士们发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团结战斗、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在一片片荒滩和沙漠中边开荒挖渠、耕耘收获,边脱坯建房、营造家园,为杭锦旗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七年间,广大兵团战士在无一间住房,无一垄熟地,无一眼水井,无一棵树木的艰苦条件下,用勤劳的双手开垦耕地6.5万余亩,造林1000余亩,建筑房屋10万余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七年间,广大城市知识青年从祖国各地带来的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了兵团驻地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鱼水般的军民情谊、和睦的民族团结氛围进一步巩固发展。可以说,数万兵团战士在杭锦旗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有艰辛和酸
1痛,有磨练和成长,为促进杭锦旗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兵团撤销后,广大兵团战友还时刻不忘杭锦旗、关心杭锦旗,积极为杭锦旗发展献计出力。先后为呼和木独小学捐资,向独贵塔拉溃堤灾区捐款,创办科技生态公司发展甘草产业。今天又在兵团老战友的协调下捐资20万元实施助学工程,这是兵团战友们回报第二故乡的实际行动。杭锦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杭锦人民真诚感谢你们!
近年来,杭锦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过全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年以来,按照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结构转型、创新强市”、“ 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创新、发展、惠民,建设新型杭锦”引领杭锦旗各项工作为“一条主线”,加快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及农牧业向优化发展区“两个转移”,建设以锡尼镇、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为重点的“三个城镇”,加大生态环境、交通路网、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四个基础建设”,构筑塔然高勒煤电园区、杭锦能源化工园区、锡尼镇工业园区、巴拉贡新能源发电园区、亿利新型无机盐化工循环产业园区等“五大园区”,发展新型煤化工和煤电产业、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新型高档环保建材和陶瓷加工产业、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及多晶硅、芯片制造产业、无机盐化工产业、现代农牧业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等“七大产业”。随着一批以煤化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支撑的重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实施,高效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的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的巩固提高
与利用,城镇综合功能和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全旗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预计2009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亿元,增长16%以上;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增长3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增长59%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以上。
今天,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屯杭锦旗四十周年纪念活动,诚邀兵团战友相聚杭锦,参观兵团旧址、兵团纪念馆、兵团陵园等,考察故地的发展、了解家乡的变化,既是为圆战友们四十年前甘洒血汗、建设家园的梦想,又是为兵团战友们回报家乡、建设家乡搭建新的平台。杭锦旗的昨天,记载着各位战友的青春与热血;杭锦旗的今天,承载着大家的辛勤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杭锦旗的明天,更离不开你们的亲切的关怀和鼎力支持。我们衷心地希望,广大兵团战友和来宾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杭锦旗发展,常回来走走、常回家看看,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相信,在广大兵团战友的支持下,在杭锦人民的共同奋斗下,一个富裕、和谐、精彩的新型杭锦必将在鄂尔多斯西部崛起!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战友和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五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三团简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三团简介
七十三团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耐劳的队伍,有着光荣的历史。她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三团二营机炮连。1952年3月,机炮连奉命由库车随二营经过长途跋涉,进驻巩留县高尔基垦区,肩负着剿匪和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的重任。1954年部队集体转业,机炮连改为十团二营八连,在亘古荒原上开荒造田,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开垦荒地三万余亩。1958年10月,十团在八连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尔基农场。1960年1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发展,农四师党委决定在高尔基分场的基础上建立高尔基农场(1969年8月更名为七十三团)
七十三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境内,古属乌孙国地。团部驻地阔尔吉勒尕,东距巩留县县城28千米,西离伊宁市82千米,交通便利,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民性勤劳,人文荟萃,向为一方之要塞。
七十三团各族干部、群众在历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人民解放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兵团精神,拼搏创业,改造自然,在数九寒天里修渠筑路;在酷暑炎夏中开荒造田,终于在这块人际罕至、鸟兽不栖的苇湖碱滩上建成了现代化的农垦企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摘至《七十三团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