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来孤独,却渴望拥抱相似的灵魂的杂文随笔
就在前不久我和男朋友分手了,究其原因无非是互相心里都没有彼此,唯一支撑我们当初在一起的理由是因为我们彼此是相似的人,拥有相似的灵魂,懂我们彼此心底那点独立不认输的骄傲。
我们两个是经过朋友认识的,但我们两个没有见过面,因为他在部队当兵没有办法出来,我也没有办法进去。只能通过某聊天软件联系,刚开始聊发现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爱好。例如我喜欢历史对军事、政治等很感兴趣,而且总有一些独特的感想,他也一样跟我非常契合。我们有着同样喜欢的书,同样喜欢看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同样喜欢部队有这兵团的情节等等……
促使我们聊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在一起了。刚开始谈恋爱有点喜不自胜,过了几天我渐渐发现不对,他有时拿到手机刷空间听歌都不找我聊天,我们之间打电话几乎没有话说满是尴尬,而且我们之间相处更像是朋友知已,在一起如同一潭死水没有什么波澜,也没有情侣之间那种甜蜜。
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分手虽然觉得自己有点任性,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喜欢的人在一起,是对他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伤害。我把我的想法同他说了,他说他也一样就这样我们没有悲伤没有留恋的把这段恋情走向终结。
也许当初我们在一起,只是觉得我们在自己人生过去的二十多年纪,从来没有找到如此契合、懂得自己的人。想要抓住彼此不想错过,等真正在一起之后才发现我们拥有的只是相似的灵魂,因为太懂太明白,因为同样骄傲独立,反而成了最后分手的枷锁。
因为人生来孤独,却渴望相似的灵魂,一旦抓住就不想放弃。
第二篇:每个人都生来孤独的杂文随笔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可我们却不再尝试了解对方。最近我在看沙海,我在刷漫威,我在追星,可是这些我都没有和你们提起,也懒得提起。
我们用小小的手机屏幕掩饰无言,用微笑演绎亲近。
当你存在时,你便是孤独一人了。
小时候无比敬仰的、像神一样无所不知的爸爸妈妈也渐渐变得固执、陌生,你喜欢什么,你最近在看什么、听什么,不是没有尝试过沟通,可每一次,每一次,他们的不知所云,甚至拒绝、厌恶的表情都能一点一点将你的热情浇灭。
我的爸爸妈妈不是不爱我,不是不关心我,可我每次试图和他们聊天沟通时,他们要么爱搭不理,要么上纲上线。
我:“啊啊啊,我和你说啊,钢铁侠真得好帅!蜘蛛侠真得好可爱啊!”我爸:“嗯嗯,不过这些疯子电影还是少看,一天就知道崇洋媚外,记得要认真学习,多看课本才行!”我:“……我知道了。”
我:“哇,妈妈,我最近又脑洞了一篇新文章,你看看啊!”我妈(瞄了两眼):“你写的什么哦,疯子一样,看都看不懂……”我:“啊,真的看不懂吗,哪里哪里,我给你解释啊。”我妈(微笑):“不用,不用,反正我也听不懂。你最近看学习了吗,一天到晚不务正业。”
是不是父母看他们的孩子,永远都是居高临下的,带着权威和不容反驳的固执。永远都能从一件小事上升到对子女的为人、成长、个性的负面评价。是不是父母的爱永远只能藏在咄咄逼人、尖酸讽刺的只言片语中。
于是,迫不得已,我只能尽量避免和他们交流,我所有的喜悲都只能藏在心里。
我理解的,子女的灵魂就像父母永远到不了的明天,我以为我们至少可以相互体谅,可我们却仍由事态发展,成了永不相见的飞鸟与鱼。
可能是我思虑过多,也可能是我过分敏感,从小我就体会到,父母对我的爱,并不完全是纯粹的、真挚的,为了维持这份爱,我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否则我就要被抛弃了。在他们疼爱我、夸赞我的前提下,是我要乖乖穿衣、吃饭,是我要认真努力地学习考试,是我要安静。
我是三姑六婆八卦时的谈资,就像小丑一样,被人剖析嘲弄……
当我让他们失望时,他们也不会打我,可有时候言语和表情肢体上的冷暴力更伤人心,在尴尬沉默的氛围中,他们冷着的脸,不屑的神情,犀利的言语,像无限制的尖刀刺剑将我射入深渊,永无光明。
别看小孩子一副缺灵魂短智慧的天真样,好似永远只会在父母的臂弯里撒娇耍赖,可是动物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是镌刻在千万年进化基因里的,一旦大人们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他们便会竖起耳朵,内心百转千回,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
你不能说这是世故圆滑,这只能算一种生存本能,一种类似于在大自然中,雏鸟为了获取更多食物,便叫得更大声,嘴巴张得更大的生存策略。
于是我也不例外,我也精明啊,在我自己还没意识到的时候,我便对所谓的疼爱有了危机感,我不再过分耍混撒娇,我也会学着安静、学着成熟,尽管那根本不是出于我的本意。
后来,我就变成了一个敏感、自卑、喜欢讨好他人,厌恶社交的死宅。我曾一度将《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几米)奉为圭臬,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和父母相同的错误。可是后来我惊恐地发现,我“完美”继承了父母尖酸刻薄、冷嘲热讽的说话方式,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只顾自己嘚啵嘚啵地表达,我对交流这件事就更显疲惫。
再后来,为了避免自己无意间伤害他人,我就变得沉默了。我成为了朋友们口中最棒的倾听者,那些发泄出来的不安与黑暗,在我这里有进无出,说过了便忘了。
可惜我也是一个社交动物,我也有想要倾诉的时候,那些矫情的、天马行空的、无聊的想法,都只能被我强行倒入密闭的锅中,希望能几勺子搅合搅合化为干净无害的矿泉水。
能找到认真听你说话的人,多难得啊。
哪怕是我的父母,他们有时也应付了事,就像放了个屁,不值一提。
长夜漫漫,明灯半盏,一人独坐,谁人不是生来就孤独。
第三篇:别害怕孤独,人总要学会独处杂文随笔
最近在看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深深意识到学会独处的重要性。虽然我从未在读书期间像有些女孩子那样,上个厕所都要好朋友陪着,但我的确是个害怕孤独的人。
前一阵子去见一个朋友,还特意跟他提到这个问题:一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实在无法想象。他听了我的问题,二话不说,就一直站在窗前发呆。我以为窗前有什么特别的风景,就也凑过去看。
这时,他说话了:一个人生活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是白天,我会经常这样站着看外面。我说:外面有什么好看的?不过是几个行人而已。他又说:并不是为了看什么。我只是保持站着的状态,然后冥想。
哦,是这样啊。我回答:看来,一个人的日子不好过,太孤单太无聊。他笑了:其实,这种站在窗前冥想的机会不多。因为白天一直上班,晚上回来看看新闻、用用电脑就该洗洗睡了。并没觉得不好过。
原来如此!估计因为工作忙,他没时间想太多。我又感叹:我觉得人衰老得好快,想想真是可怕。他看了我一眼,说:我们不是衰老,是长大。人不能一直幼稚下去。我觉得你会对独居生活和变老产生不好的想象和恐惧,就是没长大的表现。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他的话,的确是这么回事。作为一个30+的人,我的很多想法始终很幼稚。所以,当看到刘若英写道,她从很小的时候就自己住一个房间,并且把自己关在房间的衣柜里面,自顾自地玩游戏,甚至一人分饰多角,编织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时,我感到很惊讶。
刘若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陪伴(他们早就离婚了),也没有同龄人相伴(跟她共同居住的祖父母平均年龄比她大60岁)。虽然学校里有同学可以相处,但毕竟时间短,而且大家都认为“父母离婚的小孩很可怜”。但刘若英从小习惯了自嘲,并不觉得自己可怜,反而发自内心地说“我比其他人幸福”。
之所以觉得“比其他人幸福”,是因为她认为“别的同学经常抱怨父母吵架,或者动手揍他们”,而刘若英则洒脱地写道:他们(她的父母)几乎不会同时出现在我的面前,所以我不可能因为他们彼此间的恶言相向而感到紧张和苦恼。至于被打就更不可能。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特别疼她,所以她觉得“很幸运”。
刘若英说,需要应对苦恼时,她从不跟别人说,而是跟自己对话,试着自己找答案。特别是当感到寂寞,或必须忍耐某些嘲讽时。因为她觉得: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她都得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开心地生活下去。
我想,这种智慧只有善于独处的人才能掌握吧。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整天呼朋引伴的,心中一有什么不平之事,肯定会向朋友们诉说,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出主意,也不管有没有道理,最后不把我们的脑子给搞糊涂才怪。
所以,刘若英这种习惯孤独、乐于自己寻求答案的生活方式,很值得学习。一个人住、没人聊天怕什么呀?我们可以自问自答。一个人吃饭怕什么?我们可以有更多自由和选择。冬天一个人怕冷,有电热毯、暖宝宝;夏天怕热,有电风扇和空调。写到这里,不禁要跟着刘若英欢呼了:我们多么地幸运,有选择的权利。
刘若英还说:就算待在家里,我的心也能天南地北到处遨游。因为我的心思始终都只跟自己一起。多么通透的活法呀,这又让人想起了张德芬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以,别再流连外面的花花世界啦,练习独处的能力才是正道呀。
第四篇:人的一生可以有多孤独杂文随笔
我想他这一生一定是孤独的。
我的大爷爷,我们是有一家人,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吃的饭,配的菜都是从同一个锅里盛出来的。但是我们很陌生,陌生到平日见面我只是习惯性地叫他一声大大,他也不怎么理会我。
很小的时候就听闻我的大大从前是个有学识的有魄力的人,曾经是镇上的保长,极其受人尊重。只是我看到的大大同别人口中听说到的一点也不一样。
我印象中的大大不爱说话,受了委屈也不说,甚至有点战战兢兢,特别是面对我奶奶的时候;饭不敢多吃,菜不敢多夹,吃饭速度十分快,永远都是第一个吃完饭离桌的人,从来不过碗,也不知道吃饱了没有。
小的时候,也没有在意过,后来长大点会给大大盛饭了,给他多盛些,他基本都能吃得很干净,所以我很怀疑他骨瘦如柴的样子,是不是因为经常吃不饱也不敢说。
从前能为全镇人民负责的人,如今却连饭都不敢多吃,为什么如此害怕奶奶,他眼里常含泪水,是不是有什么样的心事?
我从来都不知道,我们是家人却鲜少交流。
直到某天,我的姑婆,我大大的唯一女儿去世大约一周后,我回到家,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我的大大也从房间走出来坐在我旁边,脸上微微笑着问我,是不是你的姑婆不在了?
我手足无措,两眼放空得看着他,我看到了他垂老眼睛里隐藏的泪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因为所有的大人都跟我交代不要告诉他,怕他难过。
我忐忑结巴地说没有啊,别过头,不敢继续看他。他轻微搭话着,我都知道了,有人告诉我了。
过了一年我的爷爷也去世了,当时我的大大已经躺在床上无法起身了,那天给他送饭,他轻轻对我说,你爷爷也走了。
这次没有笑,在昏暗的电灯下,眼里全是茫然,从那以后话本来就少的大大,变得更寡言了。
岁月真的喜欢跟大大开玩笑,爷爷刚离开没过多久,我的奶奶也去世,对他很不好,他很害怕的奶奶也走了。
他唯一的媳妇,也许他曾想过那是唯一能给他送终的人,原来也比他走得快,这次他没有说话,他只是看着我,眼角流下泪水。
这是我第一次在沉默爱笑的大大脸上看见眼泪这东西,我以为人老了不会流眼泪,九十多岁的大大,是真的哭了。
活到即将上百,有了曾孙,本来四世同堂,却落下的是孤独一人。
上一辈人最注重的就是养老送终,而他走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女儿,唯一的儿媳妇都走在自己的前头,很多人说他命硬,他就是这个命。
后来的我,回想起来,好像比他刚离去的那天更难过,想必他这一生是多么孤独。年轻时候有多威望,有多地位有什么用。
他离去的那个傍晚,没有一个人在身边,他选择我们都去吃饭的时间悄悄离开。
出殡的那天很多人来送别,镇里上上下下好多人为他吊唁,可是他唯一的命根子,早已不在人世。
离去本就悲伤,孤独的离开更令人心痛。
或许人这一生就是孤独的。一个人来到这世上,最后还是一个人离开这世界。
第五篇:业绩越优秀人他们的工作做法越相似生活态度也越相近的杂文随笔
这两天,我和老张去商场看了一下家用电器,想置办些新的家电。因为是下班之后去的,家电的区域人并不是很多,祷告是一名中年女性,装扮得体,给我们很详细的介绍了一下电器的特点,价格等等,让我和老张有了一个大概的预算,对她的服务也是很满意,互相留了微信,准备定下来的时候就联系她。
第二天再去的时候这位导购不在,给我们介绍的是另一个导购小姐姐,虽然人也很热情,但是专业上和对电器的了解来讲,带给我们的帮助并不多。老张和我商量了一下决定等之前那位导购有消息之后再做采买。很快我们联系上之后就交了定金准备购买一系列套餐。这期间还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导购,无论有没有问询的客户,全程都是坐着的。
我想这位全程都是坐着的导购小姐姐业绩一定不是特别好,也没有哪个客户喜欢和坐着的导购了解产品。而那位对产品介绍的非常详细的小姐姐总有一天业绩一定会很好,因为她的专业和真诚是消费者可以感受的到的,她能帮助消费者选择合适的产品,消费者也一定能帮助她提高自己的业绩。
我想起我上班经常路过的一家中式汉堡店,很多上班族应该都吃过,就一个烧饼夹个煎鸡蛋,一片火腿肠那种的,一辆小吃车就可以搞定。这家店的生意非常好,每次我从那里路过周围都围满了买汉堡的人。如果买过几次的人就会发现,去她那里购买的很多都是回头客,而且很多回头客都会给朋友或者同事捎带上几份,因为口味好,干净卫生,价格实惠,材料新鲜,很多人就愿意吃她家的汉堡。再加上这家店的老板很会做生意,从来都是笑着招呼前来购买的客户,那种热忱让人一看就感受到了诚意和善良。
我想这家店的生意应该会一直火下去,因为笑容和热情最能感染人,而产品的质量从一而终也是一大亮点。
做生意的都希望自己永赚不赔,上班的都希望自己业绩优秀,但只有少部分人才会想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要去付出什么,要怎么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你是上班族,观察一下那些业绩特别优秀的同事,就会发现,他们是比一般的同事是更努力一些的。
我之前的一个同事y女士是销售部业绩第一名,而且是连续好几个月都是第一名的那种。她比我们优秀在哪里呢?据我观察,她思考的最多的就是关于怎么提升自己的业绩,她会考虑客户需要的是什么?客户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如果我是客户,我会怎么想?客户在哪个时间段会比较方便讲话?我后来明白,如果想要成功签约,首先你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了解自己和客户之间能走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而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将决定着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那些业绩更优秀的人,他们大多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敬业,有着自己极高的职业操守。他们跟客户之间更多的是双赢的关系。他们相信努力会让生活变得更好,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宽容。
他们有着良好的工作习惯,比如今日事今日毕。他们也懂得劳逸结合,适时的给自己放松。他们很自信,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他们也不会偷工减料,因为一切有为法,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他们知道客户会给他们最好的答案。
据科学研究,全世界成功人员的共同点只有四条,喜欢,自信,悟性,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