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对当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对当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对当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论文》。

第一篇: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对当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先生在其《实习三年》一书中全面、详细、深入地阐述了他关于实习的意义、原理、阶段、内部及指导等方面的思想,对我国当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实习应当贯穿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实习应当是经过系统组织和周密计划的;教育实习的范围和内容应当既广泛又深入;教育实习应通过为社会服务来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教育实习应重视师范生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品性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张雪门教育实习幼儿教师职前培养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先生于1961年8月在台湾出版了一本专门论述幼儿师范教育中实习问题的著作—《实习三年》。这本书完整地反映了他关于教育实习的思想,其论述涉及了实习的意义、原理、阶段、具体内容及实习指导等方面的问题。他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用生动的案例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完整而深刻的阐述,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当今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论实习的意义

(一)实习是解决师范生与儿童和社会的隔膜的‘准一出路

张雪门对实习意义的论述是从当时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存在的问题人手的。他指出当时的幼儿师范生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了解儿童;二是不了解社会。要解决这些问题,靠在师范教育中增设关于儿童和社会的课程是无计于事的,“除非师范学校全部课程按着师范生实际行动分作不同的阶段。”[ll于是他进一步指出:“要想克服这些教学上、教师业务上以及行政处理社会辅导上存在的种种困难,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实地上实习。n}Z}为了便于实习,张雪门认为:“重要的还是在于师范学校能设立幼稚教育实验区。”这种实验区的模式是“凡区内学前儿童人数、居民职业、有关机构、公共场所、以及招生、设备、组织课程、指导活动工作都由师范生自行担任调查统计研究与试验,这不仅可以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而且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中获得各种不同的社会经验。

(二)实习是幼儿教育师范生获得真实知识和增进时职业的热爱的重要途径

张雪门认为:“一种真实知识的获得,是应该以直接经验做基础,再来扩充间接的经验(就是书本的知识),才会融会贯通……知识能使人知其所当为,但愿为和不愿为,却是由于感情……(而)感情必须在于行动的锻炼。;}4}他将上述对实习意义的认识具体阐述为:}}1.在实习中常会体验到学理的意义,使你不但可以印证学理,有时还可以找到新学理。2.在实习中始能切实注意到儿童教育问题而求其解决。3.实习是师范生加人儿童队伍唯一的机会。4.实习是培养师范生忠实负责,详于计划,坦率和平,谨慎有恒,勇敢果断等习性的开端”。

张雪门先生对实习意义的认识,虽然是基于50,60年代台湾地区的师范教育状况,但其实他所发现的问题,在我国大陆当前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而且问题还比较严重。

二、论实习的原理

张雪门指出:“会骑马的人是从马背上学会的;离开了马背,尽管念一辈子的骑马术,如果跨上马去,还是会从马背上翻下来。那末,专从书本讨经验的人,无论对教材或教法的研究下过多深的功夫,一旦实际与儿童对面,那几十双小眼睛,就可以使你‘丧魂落魄’‘手足无措’了。rr}b}这就是他“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理论,由此他认为实习如果不能根据正确的原理去组织,也会导致畸形发展。“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门但是如果做的法子不正确,也会导致全盘皆输。而正确的做的法子就是要坚持生活教育的观点。生活教育中的生活应该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生活。‘最有效的生活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他认为,实习如果没有计划和准备,那就是与教学做合一的原理相抵触的。同时他进一步指出,系统组织的实习包括四个要素:有步骤,有范围,有相当的时间,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张雪门对幼师三年的实习计划从内容到方法都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规划,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应该由广泛的人来担任师范生的实习导师,如幼稚园教师、教导主任、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会计等都可以成为师范生不同实习阶段的导师。

三、论实习的阶段、内容及指导

(一)实习的阶段

张雪门主张实习应当提前到第一学年开始。根据其应当有步骤地开展实习的观点,他将实习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参观,时间为一个学期;二是见习,时间也是一学期;三是试教,时间是二年级一学年;四是辅导,时间是三年级一学年。[8]实习的阶段贯穿了师范生培养的全程三年,《实习三年》一书也因此而得名。

张雪门有关实习四阶段的思想是在总结其早年在北平幼稚师范时的办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且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师范生进行全程实习,对于早日形成他们的专业意识、专业情感和专业能力十分必要。这四个阶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观摩到参与、由参与到负责的层层递进的安排,完全符合师范生的学习规律,而且其中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他认为实习应当是有系统、有组织以及有步骤的思想。

(二)实习的内容及指导

实习的四个阶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及指导策略都有所不同。张雪门对此从如何准备、具体内容、实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述。

1.参观阶段的内容及指导。

张雪门认为参观是实习的开端,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幼稚园的基本观念。参观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人学的第一学期。最好在理念一致的学校中心幼稚园进行,以利于保证师范生形成正确观念,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旨在进一步坚定和充实学生已经形成的基本观念。另外为保证实习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张雪门十分注重参观前的准备,详细地列出了两个阶段的参观应注意的事项。关于参观的具体范围与内容,他认为参观的范围宜拓展到各种类型的幼稚园、小学低年级、社会教育、地方教育行政以及各种的社会建设。根据参观的阶段,参观的范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于幼稚园行政及教学的参观,应当包括设备、教师与儿童、儿童与习惯、各科教学的过程、整个的设计以及行政等,其中每一项都详细地列举了具体内容;二是对小学、托儿所及其他机关的参观。他认为“师范生更应该参观社会……以增进社会的知识,明白社会的真相,唤起改造(或建设)社会的兴趣与决心。”[9]对社会的参观可以从家庭和机关两方面人手。参观后还应组织讨论和报告,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2.见习阶段的内容及指导。

张雪门认为:“见习是把师范生从参观中所得的经验,再经过一次行为的表演,使得他们的认识更清楚,观念更坚定,而且加深他们对于教育的看法,不应当仅仅以为是一种知识,并应有相当的热诚和技能”。yob他强调对见习的准备,认为见习必须有步骤地进行。见习内容具体分为两大部分:幼稚园行政和事务的见习以及教导见习。前者可见习的事项包括:供招生用的各种簿册、供测验用的各种工具及材料、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制作教室用气象日历及检查卫生、出勤等的表格、填写每学期儿童成绩并通知家庭、协助布置教室、预备儿童餐点、协助检查清洁、协助种牛痘、协助量儿童体重及身长、参与外出旅行时的管理、协调各种会议的列席和出席日程等。!川后者可见习的内容有:参与各种教学材料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对各种教学行为的学习和参与。见习结束后要进行讨论和报告。可以看出,张雪门所说的见习实际上要求师范生不仅要“看”,而且要有一定的“做”,即见习应是一个边看边做的过程。3.试教阶段的内容及指导。

张雪门认为试教是给师范生一个较长时间的独立负责的机会,所以他提倡师范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一些闲置的资源,办不收费的平民幼稚园,作为试教的场所。平民幼稚园的一切工作由师范生承担,教师起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师范生的试教事项包括招生、开学、编制课程、课程实施、月终报告、学期终了。oz}每一项目下面都有许多具体的事宜。对于师范生在试教前关注的事项,如教材的选择与排列、教具的使用、教案的编制与实施等问题,教师除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书外,还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辅导,阐明具体的方法和标准。除上述试教内容外,还应包括向社会试教的事项,如种牛痘、通俗讲演、参观教育、举行扩大儿童节、创办新平民幼稚园。此外,他对试教的计划、讨论和报告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提供了一些范例。

A..辅导阶段的内容及指导。

张雪门认为:“一个师范生从参观开始,完了试教,可说对教育已经打定了一个基础。可是这一种基础是非常脆弱的:教育的情感不高,而教育的态度又不够积极,所以更需有一个阶段—辅导,使之实际辅导社会的建设,方能从实践中了解教育的真正价值,而一个教育学者坚贞卓绝的人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不断的努力中始能长大起来”。[13辅导的内容分为纵横两部分。纵的部分包括儿童、家庭、托儿所、小学低年级。横的方面与社会相联系,如社区调查、营养站、卫生站、辅导会、导生班。这些工作全部由三年级的师范生自己计划、分配工作和检讨改进。在这一阶段,师范生不仅要了解儿童,更要了解社会,从事整体的社会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辅导阶段的设立反映了张雪门把幼儿教育事业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大幼儿教育思想,反映了其对师范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殷切期望。

四、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对当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

张雪门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整个实习过程,使得三年实习计划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理性与情感分离以及幼儿教育与社会相隔膜等问题。我们认为,其至少对我们当前的幼儿教师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教育实习应当贯穿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关键一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促使学生掌握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实际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在实践这一环节,必须要有时间上的保证。}.ya}当前,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中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笔者认为,对于未来的幼儿教师培养来说,仅仅在职前培养后期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并不够,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只有借鉴张雪门关于“全程实习”的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类课程对师范生的全方位培养功能。

(二)教育实习应当是经过系统组织和周密计划的教育实习作为幼儿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它不仅应当贯穿师范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且必须基于幼儿教师成长的规律和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系统组织和周密计划。张雪门在强调对教育实习的宏观规划和组织的同时,也强调对每次教育实习的具体组织和精心安排。而在当前对教育实习的组织和计划普遍存在不足的形势下,如何依据职前幼儿教师成长规律,科学地组织教育实习,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深人研究。张雪门有关教育实习的思想和实践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

(三)教育实习的范围和内容应当是既广泛又深入的“从实习内容看,张雪门先生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的工作。.>ys}他认为实习应当是全方位的,师范生的实习范围.不应只囿于幼稚园这个相对狭小的天地,而应以幼稚园为中心,兼顾到社会中与儿童相关的各种事务。这种教育实习思想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当前对实习范围和内容的固有思路。我们通常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仅局限在托幼机构内部,同托幼机构中保育员和教师一起工作的实习。张雪门不仅认为教育实习的范围应当拓宽,还认为教育实习的内容应当深人。他在实习的各个阶段不仅为师范生安排了教师工作的实习,还为师范生安排了幼稚园行政和事务的实习内容,这对我们当前仅将教育实习局限在保育和教育工作两部分的观念有很重要的启发。另外注重通过实习来培养师范生的创业能力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教育实习应当通过为社会服务来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被称为教育的‘第五目的”。[16]张雪门始终把幼儿教育看作社会事业的组成部分,认为只有通过服务社会才能使未来的教师更加认识到幼儿教育的价值和身为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提出的诸如让师范生办不收费的平民幼稚园,以及鼓励师范生做社区调查,到营养站、卫生站等处去辅导社会等的理念,体现了其对师范生能力的充分信任。目前我们比较强调通过实习使师范生更加了解儿童、了解幼儿园的教师和各项_l作,至于如何通过实习培养师范生的社一会责任感则关注较少。因此,在当前的幼儿教师教育中重视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给他们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使未来的幼儿教师更了解幼教事业的价值,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五)教育实习应当重视师范生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品性的形成“职业情感形成的关键是必须要有个人自己的‘体验’,要有发自内心的思考判断,这就需要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具体活动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问张雪门十分重视师范生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品性的形成。他明确提出:对儿童、对职业的爱,只有在实习的行动中去培养和体会;职业的素质也只有在实习中去锻炼和提升。我们目前对实习作用的认识比较强调师范生认知层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实习对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而张雪门对师范生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品性的重视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开阔的视角与有益的启示。

第二篇:论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前培养的实效性

论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前培养的实效性

姓名:陈莉学号:20101727专业:生物教育 个人简介:陈莉女1991-09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大专

摘要: 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从师素质,获得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通常我们就把教育实习看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重要“实战演习”,同时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总的测试.关键词:教育实习师范实习生职前

正文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经济影响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而高师院校的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相比就业情况就更不容乐观。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教师行业日趋成为一门热门的行业,许多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以及地方上的教师招考来加入教师这行,而作为师范生本身由于受专业上的限制,以及院校扩招和国家教师认证制度实施的影响等种种原因,使着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不断加剧。面对这种种的就业压力,师范生们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实践经验成了关键因素,而教育实习就是这其中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从师素质,获得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通常我们就把教育实习看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重要“实战演习”,同时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总的测试。但是,目前由于高师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招和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使着教育实习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难题。

一、教育实习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正确的实习观,一部分学生对教育实习的目的认识不够

一些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去“玩”,或认为至少比在学校上课轻松。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师范学生人数的增加,部分学校采取了集中、分散等实习形式。分散实习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指导和锻炼,而一些学生却靠社会关系,随意找所学校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上章来敷衍学校,自己则去干与实习无关的事情,也有一些同学在实习过程中,目空一切,不听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避而远之,让实习学校对教 1

育实习的价值产生了质疑。

2.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科学,实习内容单薄、质量不高。

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和实效性,既要考虑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又要保证实习计划的圆满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主观随意。因为不管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在最后半学年由于忙于奔跑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根本就无暇顾及学校这时安排的实习任务,所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从根本上影响教育实习的质量。并且再去实习的大部分学生仍处于听课中,很少会接触真正的讲课,剩下的时间还要帮指导老师做一些杂事:如批改作业、试卷或监考等,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实习的目的。

3.教育实习指导力量不断弱化,缺乏与中小学机构的教学联系

其一 高校教师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不力,因为高校扩招以来,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一直存在,人均授课量在成倍的增加。一般是指导教师将实习学生送到各个实习点之后,再也无暇顾及,于是教育实习工作显得更加随意。其二 中小学对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重视程度在不断弱化。当前,由于大多中小学校担心教育实习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一般会找出若干种理由拒绝或少量接收师范生到校实习,即使接受了学校也不会投入过多的力量。加上一些任课老师责任心不强,实习指导过程大多走走“过场”,致使许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仍对一些教学常规、授课技巧、班主任工作等技能还懵懵懂懂,这不仅有害于实习生本人,更有害于教育本身。对今后实习生走上工作岗位,就从事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造成较大的隐患。

4.忽略了实习中对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事业心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今天的师范生就是明天的教师,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是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转移到学生的头脑,而首先是建立跟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因此通过教育实习塑造实习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其高尚的师德应成为教育实习目标体系的重要内容,绝不能忽视对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和师德培养。

二、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

1.树立正确的实习观,更新教育观念。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在理念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广泛的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要把教育实习当成一种职业、一门艺术,置身于教学艺术的构建中,做学生的朋友,老师的肩膀,让自己时刻保持创造的活力、教研的乐趣。

2.完善教育实习制度,调整实习的时间和内容。

首先应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加大教育实习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变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比如说,就是把教育实习分多次进行:如第一次可安排在第二学期,时间1周,内容以调研为主,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过程;第二次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时间3周,结合课程及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以观摩、听课为主,并进行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应用的调研,让学生体验学校教学改革的进展;第三次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大三下或大四上学期任意一段较集中的时间参加实习(专科在大二下或大三上),这样就可以将实习时间错开,避免实习教师扎堆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 结合见习班主任工作,观察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让学生有更多接触、了解、参与学校教学的机会,以达到避免干扰教学、拓展实习内容的目的。

3.加强师范生实习的组织管理,增强与中小学之间的广泛联系

目前教育实习的主要形式有:集中、分散二种实习形式。为了能让实习达到管理有效、指导有力的目的,各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宜的组织管理形式,更要注意充分发挥各实习基地、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作用,及早培养实习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同时由于我国高师院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等陋习,造成了与中小学机构联系不紧密,高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脱节的现象。所以应大力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从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等各方面入手主动去适应,积极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与指导。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4.完善教育实习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高师院校应更新观念、加强对教育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增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同时,强化对教育实习的计划、组织、指导、考核等各方面研究,进一步完善教育实习质量考核体系,制定科学的实习目标及考核细则,及时反馈,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实效。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走向未来职业的重要窗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不光需要实习生本人也需要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的共同努力。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个人认为教育实习是我们人生一次重大的角色转换,是提升我们成长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我们要好好利用每一次教育实习。因为从这里面我们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符号形态的知识,还有过程、经验和成长实践的知识,这些都是与我们自身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实习理念将直接影响我们实习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也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实习改革实践为例张伟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5(4)

[2]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巧兰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8(6)

[3] 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和创新的思考季新华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 7

(3)

[4] 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师教育实习的思考秦文俊 职教论坛

[5]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6]李尚志.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三篇: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由电影《孔子》引发对当前教育的思考

在课后我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感触颇深。首先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从各方面了解了孔子,以前我们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论语》,可是这部影片通过对孔子如何从政以及在政治方面的才能,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最重要的是从电影《孔子》中引发了我们对当今教育的思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地域和民族等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钳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使得文化下移,加快知识流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教无类”,即教育公平,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安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 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 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 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 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强想的 “大教育观”

在我国,满足了一部分对象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向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教育补偿。我们应当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倾斜,同时,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老少边穷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二、启发式教学思想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孔子的《论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学生态度和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地回答,为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他总是用浅显的道理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受益很深。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在告诉学生,做事要按道义,即不刻意强求,也不无故反对,不分远近,一视同仁。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许多教师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依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情况施以教育。

今天,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如一的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及天赋不同,这样就会在学习中出现“好、中、差”三类不同的学生。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真诚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与此同时,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观察他们的性格、爱好、专长以及心理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掌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在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问题,交给他们不同难度和份量的作业,达到好生吃得饱,差生不费力,使他们人尽其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同时也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要遗弃差生,更不能讽刺排挤他们,做到诲人不倦,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在帮助与关心的同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四、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学与思的紧密结合是孔子教育原则的重要出发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只学习不思考必然一无所获;反之,过多思考而不学习必然陷入困殆的境界。孔子强调把学与思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孔子最为强调的和重视的,他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从中获得启示,得到启迪,合理的吸收;对于其中还不成熟的过于保守的部分,我们要加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使之更好的为教育现代化服务,推动我国教育的变革和新跨越。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其素质教育思想的结晶。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很多相通之处,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用之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孔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社会理想基础之上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孔子为实现其社会理想,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以教育为手段,传播其仁爱思想,最终达成人人受教育,社会高度文明,从而实现其理想社会目标的精神诉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益启示。

第四篇: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 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班级:09教31

学号:09093018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他的 “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即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他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提倡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陈鹤琴选择将自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陈鹤琴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儿童的天性本是纯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过早的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将是对天性的抹杀,会让他们过早的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方法,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不能促进其天性的发挥,反而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而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应当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重视自然的力量,但并不代表他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提倡要让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并且他还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以儿童作为主体的观点。

对于教育过程,陈鹤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相同的主题活动中,采取不同层次的活动。接受能力强的,本身条件好的,可以提高活动的难度;接受能力低的,本身条件弱的,可以适当降低活动难度,使幼儿不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跟不上教学节奏而产生压力和自卑感。教学过程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渗透教育,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都可以在课堂过程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巩固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达到能力的提升。

对于家庭教育,陈鹤琴也有一系列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儿童,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导他们,让孩子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和良好体魄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要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心理,明白儿童所想所要的。因此,要想对儿童的教育能够成功,就必须充分了解了儿童,否则按着成人的想法实施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导,将会导致儿童过早地被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影响,从而对其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与当今所提出的重视幼儿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更是如今幼儿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再看看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

张雪门作为与陈鹤琴同时代的著名幼儿教育家,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实际工作,他对中华文化和我国幼教理论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行为课程”模式,体现了独特而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

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幼儿教育的目的首先且必须是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并培养儿童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不断改变发展的环境。

1929年,张雪门首先在《幼稚园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同时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幼儿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他认为不应当把课程仅视为“知识的积体”,而应当是把“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对于他的观点,他还补充说到:“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和陈鹤琴一样,张雪门对于课程的内容也认识到了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强调,课程的内容因生活而开始,也因生活而结束。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首先培养他们基本的实际行动,凡是能够让幼儿实际行动的,家长和教师都要给他们足够的自己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际中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实际中发现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

因而,张雪门的幼儿园的课程概括的说就是,幼儿园课程必须和儿童的生活相联系,提供可以让儿童自由活动的真实场景,让儿童能够自由的进行发挥创作。

在教学方法上,张雪门提出要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只有行为没有计划、实行和检讨的设计步骤,算不得有价值的行为;只有设计没有实践的行为又是空中楼阁。所以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这要求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选择与学习单元有关的材料,并且这些材料要和儿童的生活相融合。这不仅是体现了他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更是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需求。

张雪门和陈鹤琴在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探索中,虽然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其实在的内涵是相似的。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的学前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幼儿的经验“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简言之,行为课程就是要用幼儿的行为、经验来构建幼儿园的课程。而陈鹤琴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即她的“活教育”思想。要求以社会生活中的活材料、活方法,来培养“活学生”。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上,主张以“整个教学法”的思路,按照“五指教学”的模式,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这个讲究的是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育的本质是“活”的。

由此可见,陈鹤琴和张雪门的教育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张雪门和陈鹤琴都是20世纪,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具有杰出贡献的教育大家,在幼教改革之路上,他们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思想也必定在幼儿教育之路上引领着我们,为我们指明方向,将我们带到科学教育幼儿的大道上。

第五篇: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与启示教育论文(共)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重视工具性则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存在;重视人文性则忽视了科学对于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作用。我国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改革,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

什么是人文主义教育?所谓人文主义教育,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人本身就富有个性。其目标就是培养学习知识、能力与人格、思想价值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其途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能力,通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进而将自由平等博爱融入心田。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且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古希腊的雅典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经济繁荣,且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雅典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要求把他们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既美且善的人”,即“雅典的合格公民”。雅典还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人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所谓人多方面和谐发展,在希腊时代,主要指一个人在智、美、德、体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塑造。

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是对希腊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成为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雄辩家应具备有广博的学识、独特的修辞修养、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等,其教育内容有修辞、文法、历史、文学等诸多文雅学科,被称之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然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尚处于原始混沌的状态, 人文主义教育集中体现在以人文学科训练、培养全面的人。”[1]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成形

人文主义最为明确地提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袁锐锷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事文化活动时所研究的对象,是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以人和自然为中心的世俗文化;二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提倡“人”或“人道精神”。[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尊重儿童,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全知全能、身心或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同时,还强调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教学方法,用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艺复兴前后经历了近三百年,虽然这其中的人文主义仍然存有很大的局限性,可它作为当时思想的主流,广泛渗透到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引导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方向。

3.启蒙时期至20世纪初,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遭遇挑战

培根的“归纳法”把科学的理念引进了教育,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生产力的飞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也越来越需要科学技术,教育就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使其培养的人符合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欧洲的教育由原来的贵族垄断,逐渐向平民开放,教学的内容开始重视实科知识,接近生活实际。唯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人文主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为资产阶级创造更多财富的培训工人和职员,教育体现出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把人异化成没有精神和情感的“机器”。“人”在这一时期的意义是理性的,是逻辑学、符号学概念上的人,教育所追求的是高效,而不是学生的成长。

4.20世纪下半叶,“非理性人文主义”的诞生

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非理性人文主义”是针对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泛滥,使人失去了自由,从而变成机器的奴隶而提出的,它是以人 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观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与之前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不同。首先,它更加重视个体本质的生成。古典人文主义主张重视全人的发展,主张对人实施智、德、体的全面教育;而非理性人文主义则重视人的本质的生成,很少关注人的智、德、体的全面教育,使人自由的生成他自己。其次,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并未给人类带来福祉,所以,非理性人文主义开始轻视科学,而古典人文主义的知识包罗万象,既有人文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

5.20世纪后期,“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试图完善“人文主义” 教育理念

在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受到社会的谴责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这一观点反映到教育上就是提倡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高度融合,即科学人文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但科学人文主义并不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简单相加,它对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现代语文学科指导思想的变迁,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唯工具论盛行

语文学科唯工具论的盛行是由于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即人文主义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人文主义遭遇挑战。科学主义思潮过度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度赞扬理性,重视技术因素,忽视人的情感。他们无限的扩大科学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主义是万能的,产生科学主义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主张把科学主义应用到所有的学科领域中去。

在科学主义万能论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出现了唯工具论,即把自然科学中的理性化方式放到语文教育中。唯工具论认为,语文是学语言的,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也是工具;认为语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忽视了语文教育中思想文化熏陶,把语文当做一门“技术”来学,把形式上的目的当做其根本目的。语文教育工具论表现出对本学科偏执,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片面强调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工具论的指导下,现在的语文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往往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探讨文章用了多少比喻、多少拟人,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文本,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熏陶,同时也与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偏离。无论是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唯工具论严重忽视了这一点。

正是在这种“生存危机”的冲击下,现代人开始反思、批判语文教育的唯工具论,开始呼唤人文性的诞生。

2.人文性的回归

科学主义在主张科学技术万能的同时,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一些灾难使世界各国开始了对科学主义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人文主义的回归,但人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注重人文性,忽视科学,放弃科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新人文主义即非理性人文主义产生。

新人文主义思想反映到语文中就是语文教育界要求其人文性的回归。吴治中说过:“语文教育人文性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它包含三层意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概括地说,语文教育人文性就是教人如何做人。”[3]由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变得呆板和沉闷,为了还语文以它原有的面貌,新人文主义教育家极力呼吁语文人文性的回归,希望以此来促进语文这门母语课程的发展。新人文主义融合到语文教育中去,开始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德育的发展,然而,新人文主义者想要单凭人文性就把语文引向成功,培养出合格的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摒弃了科学主义,否定了科学的价值,制造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对立。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观点符合当前科学人文主义思想的需要,是对以上两种偏激教育观的纠正和综合,是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

有关语文教育的任务,陆俭明教授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4]陆教授说的语文教育任务,前两个方面是指语文的人文性,第三个是说语文的工具性,我们要明确语文的工具性是其基本属性,可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语文能力和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培养其文学素养。

学生只有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提高其语文能力;也只有在语文知识和能力得到实现和完善时,才能通过感受与鉴赏、思考和领悟、发现与创新等高级思维模式和致思途径,使学生欣赏感悟到语文的文字美,感受到语文中所蕴含的内容美。语文教育的这两方面属性是不矛盾的,两者可以很好的交融。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不是二者机械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融合,二者之间应有一个递进的循环,这个递进的循环就表现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顺序中。”[5]

我们把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应用到语文教育中来,就是要以其工具性为基础来促进其人文性的发展。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没有了工具性,人文性就很难实现,工具性是人文性实现的基础。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语文教材改革的人文主义方向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对象,它对于学生和老师人文性思想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制备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体系。我国的教材出现过不同方面的改革,但都是小修小补,它已经很难适应语文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语文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对教材进行新的改革,以使它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的语文教材应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题材。比如鲁迅的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很富有情趣,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这类文章要多选。而像《纪念刘和珍君》、《药》、《拿来主义》这类文章则晦涩难懂,读起来毫无生机,远离学生的生活,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所以我们要少选甚至是不选。我们的教材是拿给学生用的,所以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过程。自从新课改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开始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比如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就把学生作品选进了课本,给课本增添了生机和趣味。另外,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如火如荼地展开,把学生能亲身感触的文化吸引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虽然我们强调课本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关注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但这也不是意味着要牺牲选材的审美性和思想性。由于学生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一些事物还不具有辨别力,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有可能是低俗的,不雅的,所以我们在选材时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要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转变自己的想法。

其次,我们在考虑到选材关注学生,满足学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选材在排列上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它们的排列要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例如苏教版中采用“模块”来构建知识体系,在关注人文性的同时考虑到知识的排列,使其系统化,让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在知识点不断累积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向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关系,这种双边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授。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师不会去考虑学生是否听得懂,只负责教“书”;学生也不会去思考自己是否理解,只是不停地往脑袋里灌输。长时间下来,学生语文课变得越来越厌倦,语文也很难取得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要立足于学生,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和个性,使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人的发展,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指导者。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教师为了改变课堂教学,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比如,多媒体,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等,但在考试的压力下,这些手段往往只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是没用的。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个体,有自主性,课堂完全可以成为探讨式、研究式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抛出引子,让学生自己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并不断获得成长。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新者。

其次,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还要注意到,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他还是哈姆雷特”,尊重学生主体,但也要对课本有基本的尊重,这样才不会偏离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其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

3.师生关系调整的人文主义方向

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于师生关系的把握很模糊,而师生关系往往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学科中师生关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我们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个体的存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但同时,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使得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还要注意使用科学的管理教育方法,使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得以完成。

语文学科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灵世界,为自己的教学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不像数学一样,它本身含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它应该生活在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当中,所以师生关系的构建应该奔着人文主义方向前进,改变过去师生关系冷漠、教学环境紧张的局势。

另外,语文教学的师生关系还要强调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的一种科学性。教师在对学生关注的同时,要学会使用适当的科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的方向,这样老师巧妙地运用科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也会在这种进步、科学的环境中得到改善。

所以,我们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沿着科学和人文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不断融合完善。

4.教师评价体系的人文主义方向

我们的教师评价体系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使我们的评价体系多样化,不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要全面的关注学生,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语文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应该是多元化的。语文中含有丰富的内容:基础知识,写作,朗读能力,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像口头言语表达和朗读通过我们平时的笔试是无法进行评价的,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可能考试考不好,但在这些方面可能就很优秀,这样的能力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甚至会成为学生生存的本领。教师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正确的评价方式,而且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富有个性的学生,使国家的人才多样化,使我国的教育界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语文教育评价还要制定可行的、科学的、能操作的评价体系。语文学科不像数学、生物、地理等自然学科一样,作为自然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即使是些问答题,其主要观点仍是确定的,可是语文的评价体系有很大的灵活性。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评价已经是可操作的,可是像一些阅读和作文方面的评价则主观性很强,很难有效地实施。比如作文部分,大家都知道诗歌在我国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可是在我们的考试中却对诗歌进行了限制,一般的体裁要求都是“除诗歌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歌没有很好的可以具体操作的评价体系。另外,像其他体裁的作文,对于不同的阅卷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其好坏也就不同,所以其评价体系也是比较薄弱的。对于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这些无法操作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制定出科学的、可以执行的评价体系,以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评价体系应该是人文性和科学性的有机融合和统一。

人文主义在人类存在的几个世纪中,不断被提出,不断成为教育的主要研究思想,可见它对我们教育的意义之深远。语文作为教育中的一个分类,自然要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而且在它的影响下,语文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语文学科人文精神的回归,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局面,这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出21世纪合格的有健康人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建平,田金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2]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吴治中.人文性—语文的根本属性[J].职教通讯,1997,(3).[4]陈文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流失与回归[D].云南师范大学,200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下载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对当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对当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