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论文

时间:2019-05-15 11: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论文》。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论文

一、经典引领——唤醒孩子本真

现今社会是上存在的诸多功利心理,对幼小的儿童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现今的学校教育趋势。如今一些学校教育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教学过程缺少了真、善、美、智慧与爱等非智力因素的渗透,缺少了对学生自身个性发挥和潜力挖掘的积极性,偏离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没有探明,但教师重点应放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上,纠正偏离了正确转道的学校教育。那么,面对这复杂、变化中的实际,如何来提倡智慧与纯真并存的课堂,打破功利思想的束缚呢?那就应该唤醒儿童的本真,唤醒教师尊重生命的本真。特级教师周益民在讲学中就曾进行过经典文化的诗化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了诵读经典的文化氛围,使孩子们徜徉在中国经典的文化情愫中,尽情展现儿童的“童真”。如周老师在《童年的月亮爬上来》这一主题阅读中,就以中华古典文明现象为切入点,组织了一次童真化的经典诵读课。我们先看周老师的选题:月亮。这一话题是中国的经典内容。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里,月亮这一普通的宇宙星球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既可抒发心迹,又可寄托愿望。月亮被无数的诗词歌赋所描写、引用,甚至被演绎成流传千古的神话;月亮成为人们向往的希望之地,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的载体。虽然月亮更多是为成人所引用和理解,但生活中,月亮更被赋予了母性的颜色,富有童话的光泽。在儿童的眼睛里,月亮是诗,是梦,是可以对话交流的。这种合理的统一使月亮的童谣童诗里生成了儿童对文化的构建。于是,孩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构建了自己的月亮印象。其实这样的文化构建,不只是简单的经典传承和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启发,一种心灵的滋养。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美妙的月亮世界,抒发了自己的心灵感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满足。教师应在引领孩子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及时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才能更好地走好未来的路。

二、语文阅读——感受心灵真实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多地分析课文结构已消融了孩子的兴趣;如今,机械的模仿训练,仍然充斥着孩子的语文学习;他们没有闲暇去读喜爱的书,没有精神的洗礼。背诵、积累、分析已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头号大事”。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似乎没有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需要在一种平静与闲暇之中才能完成,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摆脱“我要去记住”的桎梏,追求心灵的一份真实,让自己回归到阅读中,去感受,去领悟,才能“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孩子的兴趣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以理性及感性交融的视角去关注,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对文化的渴望。当兴趣产生后,没有了阅读的欲望,于是,“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成了我们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另外,作为教师,仍需加强方法的引导。以同一种方式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也是当前的学生阅读中的问题之一。实际上阅读的种类是各种各样的,依据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阅读分为探究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我们应根据不同读物内容的阅读目的,引领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三、智慧召唤——构建童话世界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中生成智慧。所有的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智慧与情感,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语句表达,才赋予了文章以灵魂,展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将这种艺术魅力传授给学生,使之传承下去。所以,教师要首先从文章中有所领悟,得到启迪,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智慧,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有益的语文信息,使学生能够学中质疑,学中思考。在质疑中产生智慧,并独立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疑问,理解和体会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式。当然,这种自主构建的过程,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因为儿童并不具备自主构建体系的能力。所以,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课堂生成、问题设计都很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许会自我领悟,这是一种本能的直觉;学生也会经引导后才能理解课文内容,这就是引导;学生也许需要告知才能知道课文内容,这就是指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关注学生的阅读时,要学会倾听,学会发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引导、激发、点化、启发。在语文的阅读中,为什么需要教师?正是因为文本中作者构建的智慧文本,学生没有能力“悟”透,才需要教师带领孩子们去感悟。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扇扇窗;只有关注儿童的心智,才能走进“真童本”。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之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之研究

摘要: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无可厚非,可有的老师刻意雕琢课堂,使课堂显得过于模式化,失却了教与学的本来面目,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难以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让语文课堂还原本色,返璞归真,才能得语文之真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80-0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改的推进,各种语文课堂教法如雨后春笋,各地的语文研讨观摩活动百花齐放,小学语文研究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动景象。然而,学习观摩了一些课,笔者发现有些课“妆”化得太浓,遮盖了语文课的本真模样。

1.1教师不主导

因为课改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很多老师便在课堂上“退居二线”,把课堂演绎成学生的“学堂”。学习目标学生定,学习方法学生选,学习遇到难题,自己讨论„„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不管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总是说“好”、“不错”,即使是非常离奇的观点,也不置可否,只建议学生再听听别人的意见。

1.2学生不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为了实现所谓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常常设计让学生读书、练笔等主体活动环节。学生是老师叫读书就读书,让练笔就练笔,甚至有的老师还根据自己的想法规定了读的方式和写的时间。一次听课,老师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因教学课文较长,学生读课文的时间难免要长些,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40分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间也是老师课前确定好的,为了能如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大多数学生还在书声朗朗时,老师却突然要求停止朗读。继而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1.3教学情境貌合神离

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应达到一种境界:仿佛一切活动都是在最需要的时候自然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了教学刻意安排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触安塞腰鼓的壮烈场面,让学生在课堂上拿起教室里的空的纯净水桶猛烈地拍打,顿时教室一片沸腾„„这样做给学生造成不爱护公物等影响暂且不谈,就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刻意追求一种轰轰烈烈的与安塞腰鼓形似的场面,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毫无帮助。

如此种种,对课堂过多地进行任性干预,背离了语文的“神”。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回归真实的常态,追求那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天成之趣。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真实的途径

2.1教师言行归真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权威角色。很多老师在办公室与同事之间谈话说笑亲切自然,可到了课堂上就不由自主地板起面孔,给自己戴上“权威”的面具。这样的老师,学生敬而远之,何谈亲而信之?新课程标准下的体验教育,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知识权威变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体验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走到学生中来,展现自己亲切和蔼的言行,发自真心地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而不是公开课虚伪地“怎么想就怎么说”,“说错了也没关系”进行鼓励;家常课就斥责、羞辱说错的孩子,学生实在不会就将答案和盘托出,灌输给学生。事实证明:教师真实的言行能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打消学生心里的顾虑,使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手脚,毫不拘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2教学情境归真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堂上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有效地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地动参与学习。上文中教学《安塞腰鼓》的老师,如果能运用信息技术,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引进课堂,将美妙的音乐、动人的画面、逼真的场景呈现给学生,让遥远的安塞腰鼓真正走进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这样不是更好吗?

2.3学生主体归真

我们的日常教学,不必刻意追求形式化的东西,顺课堂和学生之自然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春末,我校开展语文老师同题优课评比活动。刚上课不一会儿,起风了,天色也暗了下来„„作为活动组织者,笔者坐在教室里,忐忑不安,心里祈祷天公忍一忍。可事与愿违,只听“嘭”的一声雷响,狂风四起,窗外的杨絮逃难似的疯狂地往教室里窜。不一会儿,雨点急促地扑向玻璃窗„„教室里开始躁动,教师的精彩演绎成了徒劳。怎么办呢?正当笔者犹豫是否改期重上时,老师索性要求学生放下书本,一起来欣赏眼前的情景。学生忍不住议论开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背诵暴风雨的诗句,有的模拟暴风雨的声音。更多的学生展开想象,把自然说成是一个“英雄”、一个“魔鬼”、一个气吞山河的“诗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同学们斑斓的想象和诗意的语言,汇成了一段段文字,一首首小诗。

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原来预设的教学任务,但谁能说这节课学生没有收获?谁能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逊色于预设的教学任务的效果?试想,天气骤变孩子们已经坐不住时,老师仍然按原计划教学,学生能收获多少?这节课,老师大胆地凸显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果断地、顺着学生的认知意愿,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做法却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

事后,这位老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修改,集中装订成一本以《雨》命名的班级刊物。还以此为触点,开展了微课程――“雨”。学生们了解有关雨的知识,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歌颂雨,展现雨,领悟雨滋润万物的博大情怀。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探究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堂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只有与学生真心、自然地交流,学生才能处于自然的状态,真正投入课堂学习中。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一些作秀的课堂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真实、本色的课堂。“返璞归真”是我们孜孜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培英.课堂决策[M].高等教育出版社.[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三篇: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返璞归真

摘 要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在分析新课改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身的工作实际,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返璞归真”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朴实,扎实,真实

前 言

随着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这些奋战在基础教育第一县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老师有了越来越多地感受。新课程改革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缕缕春风的同时,我们也间或地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并非新课改的所期待的效果,诸如很多老师就课改而课改,出现“华而不实,浮而不深,燥而不爽”的现象。这样的一些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无大碍,却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凭借着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语文,又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千头万绪,模糊一片,有的甚至失却了语文课特有的个性、本色和本体。鉴于此,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这样才能把语文的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向来就应该提倡返璞归真。《辞海》上是这样注释“返璞归真”的: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语文教学中提倡“返璞归真”,就好像是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崇尚鲜花与绿草的气息一样,是从把语文能力看作语文知识的叠加的想法与做法中,走向让学生自由走进文本呼吸的教学。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所谓返璞归真就是指让学生自由地走进文本呼吸的教学。这种教学的特色可以用一个“实”字为中心来概括,诸如朴实、扎实、真实等等。在这里“朴实”小学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的需要,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质朴实效,首先一点就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文本。脱离具体的文本而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与浮华是明显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其次是不能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原本是为了在适应网络媒体内容的新颖等而采取的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的形象性,但他也有自身无法弥补的缺点,那就是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感悟文本的权利和享受;最后不能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冲淡教学的本质内容。“扎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的关键。做到扎实,就要通过阅读理解、诵读记忆、加强交流来促进积累;通过赏读,体验来感悟文本,让学生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其实,语文实践既可针对课文设计练习,还可拓展课堂的空间。“真实”小学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的追求。它将引导师生走进自然而真实的课堂情境,唤起师生共同的真实情感,鼓励学生“说真话,质真疑”,达到做真人的目的。这种教学,能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深入体验,智慧讨论,感受语文的美丽。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制定出具体详实的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求教师把课上得质朴实效,课文要读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予孩子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么,怎样的课才算是天然而去其雕饰呢?我们或许能从以下三个语文教学的误区中搞清楚它的真谛。

(一)脱离文本,追求课堂教学热闹浮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在这样一个“对话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文本”是三者对话的基础。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信源”是课文。课文是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师生情感依托的一方家园,是师生展示才华、提升感悟的一个舞台。舍此,就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教学。可是,时下有些教师只顾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脱离教材任意发挥。例如,在听过的一堂公开课上,教师执教《落花生》,在讲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你更喜欢谁”的讨论。“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精神被否定。虽然课堂上学生小手举个不停,说个没完,可惜学生得到的是不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文本的内涵把握不准。其实《落花生》的本意并没有否认桃子、石榴的价值,只是赞扬花生更朴实、有用,以此达到教育孩子做人要踏踏实实,对社会作贡献。这种道理是要让学生自己静心读书体会的呀!如果教师脱离课文,一味追求教学中的气氛活跃,那往往会变成画蛇添足,结果只会误导学生,人文熏陶更无从谈起。

(二)滥用媒体,剥夺学生感悟文本的权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了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革命。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弥补学生感知经验的不足,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现在,多媒体似乎成了一把万能的“金钥匙”,有的教师将所有的环节、所有的生字、所有的问题都做在媒体上,觉得这才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标志。其实不然,我们把文本变为各种各样的画面,表面上是借助于画面来解释文本,而实际上,画面在解释文本的同时,也就消解了文本的主题意义。这样易把学生引向一种固定的视觉形象,剥夺了他们再创造的自由。因为,一个最好的课件,也无法包含文本的所有内涵,反而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定势,于是学生琅琅的书声日渐稀少,学生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富有动感的媒体演示中浅尝辄止„„因此多媒

体要慎用,要牢牢把住媒体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个关,媒体只有用在教学的难点之处,文字无法表达之处,文本的重点必需解释之处,或用在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之处,才能显示媒体的优越性。诚然,需用媒体而惰于不用,这是对学生的罪过。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教师如果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海底,让他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就很容易读出喜爱之情。

滥用媒体,究其根源,是对事物两重性的认识不足所致,它既是认识的问题,也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还有一个评价体系疏漏的问题。

(三)活动形式纷繁,冲淡教学的本质内容。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符合个体认知规律的。但是,如果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那却是不足取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那种表面上看似“生机勃勃”的活动场面,实际上是散漫的、肤浅的活动。主要是由于教育者所提出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学生看似热烈讨论,其实是在浪费时间。由于过多地注重形式,教师看似也在作指导,其实并没有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这样的活动学生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笔者以为,形式和内容是对立的统一。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活动,应把“以活动促发展”作为指导思想,遵循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使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朴实”是返璞归真教学语文的需要。

真实朴素是语文课的基石。小学语文顾名思义姓“小”名“语”,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课程。因此小学阶段,严格的字词句篇基本功训练,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正如崔峦教授所说: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因此,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很好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做到“面向现实,课堂真实,教得朴实,学得扎实”,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简单教语文,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学得朴实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教师“讲风兴盛”,学生却“读风不起”。学生读书时的情景,这是与新课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的宝贵经验。“把握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观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通过读,既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让学生感受

文中“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又说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新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我,经过低年级的教学实践,我也从中积累了一些阅读教学经验。

1、读中结合图文训练。

小学语文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动画、音像等,并且大部分插图、画、音像都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故事。小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让学生先看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说话。在教学《咕咚》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装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哪些动物?讲了它们分别在做什么?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么样写小兔、狐狸、猴子等小动物们听到响声以后是怎么样的情景,再对比狮子的不同表现,让学生体会到小动物们茫然若失、盲目跑走,猴子却沉着冷静、善于动脑了解事实真相,为朗读作了充分的准备。这样由图像住处转化为文字符,让学生进一步了课文内容。这种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词语都是大有好处的。

2、读中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世界多美啊》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你讲,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的方式。道德让学生读文,想想小鸡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鸡孵化的过程以入对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你相信谁的话?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鸡孵化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鸡孵化的过程时,学生们异常活跃,各抒已见。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思维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3、读中进行说话训练。

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学习说话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以读与说有机结合。我在教学《猫和老鼠》第一节的第三、四两句话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后,再指名读后,我说:你们读得很认真,只是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头脑中没有出现花猫“睡觉”的情景。请你们想一下,花猫在“睡觉”,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当学生的思维一打开,他们就会产生许多奇特、丰富多彩的想像,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我看见花猫趴在地上睡觉;有的说我看到花猫眯着眼睛假装睡觉;有的说,花猫根本就没有睡觉,它在等待机会抓老鼠。这样,把学生带入

课文,他们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体会了花猫等待机会、胸有成竹抓老鼠的心情,这时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文中的形和情。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是“一石三鸟”。

4、读中进行展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可以用富有童趣的表演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表演让我非常满意。学生把小青蛙、啄木鸟、水牛、蜜蜂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学生愉快地表演中,他们也理解了从小青蛙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是最快乐的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啊》一课时,我就让小朋友们自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分组创作这幅画。教师分发给各组画有自然背景的画,并准备各种图片素材,如:各种动物、植物图供学生选用。学生可以有的贴图画,有的在图上用彩色笔涂涂画画,并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上,让学生进行评比谁的画片画得最好。有的在自然风景图上贴上了许多树,有的在地上画上了许多的小草,有的在图上画上各种动物,有的还在图上画了几座房子,就像是小动物的家,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听着学生的讲解,我真为学生的想象力叫好。学生通过这种形式,让文字转变成为形象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再拿起课本来读,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高有低,声情并茂。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是一箭又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让每个学生又喜又爱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我们只要把听、说、读、思、画等有机结合,互相相得益彰。真正把课上得朴实。

(二)本分为学生,以“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

《课程》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是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让学生在朴实的课堂中,感受成长的愉悦。

1、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互动对话中增强意识。

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新闻记者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利用期待,填补空白。接受美学告诉我拉,作品,意义的不确定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在“疏可走马”处进行想象,使学生在阅读期待中与伤口产生共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如

在学习课文“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见„„”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时,就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提问“如果你坐在这小小的船里,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看见了流星雨”、“看见了太阳系的行星”、“看见了长城”、“看见了北斗七星”„„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创造。

在一系列的阅读对话互动中,学生的这种阅读期待下的阅读已悄是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他们充分独到的见解、体验、意愿,在与老师的交流感悟中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像力,从而对体意境进行挖掘,对文体空白进行的填补,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行重塑和再创造。

2、利用期待,设置悬念。要抓住学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让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构成一定的美学距离,配成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乌鸦上当以后,会怎么样想,怎么样做?读读课文想想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这样的预设性悬念,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进行猜测,在阅读中沿着各自的思路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期待设置景蓄情,利用阅读期待故意设疑等等。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不念旧恶重要心理倾向。一成不变地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也只是预设方式,只能使学生生烦生厌,而教学程序或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随着阅读教学进程而巧妙地把“生成”与“预设”结合,从而使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2、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在互动对话中情趣共济。

师生是教学的参与者,他们真诚地敞开自己,彼此欣赏,互相悦纳。学生感受平等、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时受到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使使教学处处充满着奔涌的激情。这些是师生对话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在互动对话中,师生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实践,谈见解,磋感受,挖掘语言的人文底蕴,求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轻轻地》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爸爸昨天上晚班,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我”和“妈妈”轻轻地起床,穿衣、走路、说话,怕影响爸爸休息的事。下面是我教学这课的一个片段,足以印证师生的平等对话,建构了一个富有情趣的阅读教学情境:

生:轻轻地穿衣,轻轻地穿鞋,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该生读得很响亮)师:爸爸夜班天亮了才回家,现在终于睡觉了,让我们轻轻地读,别吵了他,听老师读。(老师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

生:老师读得真好听,我也要象你一样读。

师:(播放多媒体,边述说)天在蒙蒙地发白,爸爸拿着工具终于回到家里,一副疲倦

的样子。谁来读好这一段?

生:轻轻地穿衣,轻轻地穿鞋,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读了,很小心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爸爸太疲劳了,沉沉睡着,还发出鼾声,我觉得爸爸太辛苦了,所以我觉得要轻轻地慢慢地读,不要吵醒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又聪明又情事的孩子。

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人人参与对话,自己解读文本,形象地体悟文本的意境。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的碰撞,只有在这样平等互助的氛围中,才能擦出火花。老师不宜以隐蔽的权威者角色操纵对话的进程,而应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让阅读教学情趣共济,让对话充满人性的魅力。

3、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互动对话中张扬个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学生阅读文本是探索与创作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老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绪化的“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敏锐地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中张扬个性。《谁住顶楼》一文涉及到众多的人物形象,分房结束后势必产生对人物的感情评判罗在执教过程将近尾声时,让学生表演分房过程,有下面的一组对话:“你们为什么都要争着住顶楼?”一个说:“反正要有一个人住,不如我住。”另一个说:“住顶楼,站得高,看得远。”再一个说:“把方便留给最需要的人”„„我赞赏他们独到的见解。同时引导同学们共同认识:处处把方便留给别人。学生阅读存在着一个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理解延伸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受历史、传统、环境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加之学生本身的个性、学识、气质、情趣的不同,再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三、“扎实”是返璞归真教学语文的关键。

语文教学中的扎实,就是指扎扎实实抓读书,读课内书,读课外书;抓朗读、背诵、写作、写字这些基本能力的提高,然后才谈得上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等。语文毕竟是几千年来汉语言文化的积累与延续,是汉语言文化精华的集成,有它自身的特点规律,这一点不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一)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

语文学习是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也就缺乏后劲。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潜心读书”,让学生充分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让学生走进课文,揣摩文字,拥抱语言,感悟情感,促进有效的积累。

1、阅读理解促积累。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

《詹天佑》一文中“勘测线路”这一段,通过对詹天佑所做、所说、所想的具体描写,表现了他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爱国思想,是课文的重点段。可以对教学作如下组织:初读感受语意,细读感触语脉,品读体味语意,美读体察语情。以上四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层次、反复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必将有利于加快语言积累的步伐。

2、诵读记忆促积累。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要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诵读一些古诗文,名家名篇,格言警句、歇后语、成语等。这种诵读记忆,还可开展一些如《走进春天》的古诗欣赏活动,让学生们交流诵记描写春天的诗歌名句。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感受绿柳似碧玉的柔美春光;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品味早春时节万物萌动的勃勃生机。只有日积月累,博闻强记,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积淀。

3、加强交流促积累。

正因为阅读本身是个性化的生命过程,每个学生的选择会各有偏爱,各有对文本不同的见解。在动态的、合作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学生能围绕中心话题互相交流,彼此倾听,并作出补充、纠正、吸纳。他们能分享到众多个性的感悟与选择,在兼容个性和共性的心灵交融中才能采撷到更多更美的语言珍珠。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结束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交流是否应该修复圆明园。学生的发言会涉及到中国的历史、现实和将来;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及国民素质;涉及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外交姿态等诸多问题。在此过程中,必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发展、素养的提高。当然,这种交流切忌程式化,而应随机应变,见缝插针。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感悟。

感悟就是对事物在感触中有所领悟。它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文本,要想感知作者的所思所想,必然要通过体验和感悟这个途径。

1、赏读,实现与作者的对话。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玩味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鸟的天堂》一文,是巴金老人秀美文字之一,文中关于榕树描写的奇美文字,让世人惊为叹之。为此,在朗读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垂”、“卧”等词认识榕树的“形体美”;细读时,品味“一簇”、“不留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领悟榕树的“内在美”;精读时,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分享榕树所蕴含的“意境美”。如此将读、议、品紧密结合,审美积累就被有机地渗透到美丽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了。

2、尊重多元、独特的体验。

多元、独特的体验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前前后后多次出现“体验”的字眼。朱熹也曾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已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可见,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往往会调动个人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情感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不同的解读。而且学生对具体的阅读都有各自注重的焦点,并因为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体验、审美程度和阅读习惯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感悟,因此,学生对于课文的鉴赏常带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正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3、有机渗透,力促感悟的发展,情感的升华。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若教师能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有机地渗透,对教材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就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材料,获得更丰富的感受。《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一篇散文,教师在教学时带着孩子品读课文,就会被冰心的童心和爱心所震撼。但不要就此停下,可再一次牵着孩子走近冰心,从《雨后》到《纸船》,从《母亲》到《繁星》,感受冰心爱孩子、爱母亲、爱大海、爱星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怀,品味美文,感悟人生。至此,语文以它深刻的思想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净化着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

语言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层目标,“重在过程”是课改中的一大亮点。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达,既动口,又动手,在运用中更进一步地锤炼语言,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1、针对课文设计练习。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黄山奇松》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在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品读课文后,展示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们

稍作准备后便会妙语如珠:“我想介绍‘仙人指路’,所谓的‘仙人’,身材高大,比一棵黄山松还要高,‘仙人’手拿拂尘,嘴角带着微笑,好像在给游客指路呢。”“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鹅孵蛋’。天鹅正蹲在一座高高的悬崖上,孵着天鹅蛋,它仰望着蓝蓝的天空,心想:什么时候,我的天鹅宝宝们才能出世呢?那个时候,我就可以让孩子看一看这美丽的风光了。”这种设计是立足于文本基础上的实践,学生无疑比较容易接受。

2、拓展课堂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课堂不应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还应该在自然、社会、生活中。为此,我们应努力将课堂向自然拓展,往社会延伸,与生活连接,让学生投身自然,接触社会,融进生活,享受美好!如《乡戏》第二自然段写乡戏很受农民喜爱。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在讨论交流之后,很容易得出结论。但教师不能就此满足,可再一次启发学生:能举例说说你熟悉的人是怎样喜欢看乡戏的吗?学生静心思考后,必然会说出许多内容:

1、春节时,奶奶很早就煮好晚饭,让我一吃完就端板凳占座位。如果去迟了,只能坐在后面,那就看不清,也听不真了。

2、去年的一天,我跟外婆去三里路远的小村子里看乡戏,走了那么多路,外婆一点也不累,还非常精神。„„

四、“真实”是返璞归真教学语文的追求。

“真实”是语文之本,“真实”是教学之根。如果忽略“真实”,只在教学形式的浅层面上运作,就会使语文教学出现华而不实、浮而不深的怪现象。语文教学只有拥有“真实”,才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内心需求为出发点的,才能听到学生最真实的声音,才能唤起学生最真的感情。

(一)呼唤师生真实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是用心灵去碰撞的。”“心灵”指的就是满怀的激情。首先,良好的师生情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爱的结果,它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提升的沃土,是和谐而温馨的氛围,是真、善、美的结合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暖的微笑洒给每位学生。你轻轻的握手,表现出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无间;你抚一下他的肩膀,示意座下,传递的是对他的尊重和疼爱„„其次,教师自己要爱课文,善于挖掘课本的内在因素。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情感及学生情感达到的“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先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自己对邓小平这位伟大人物怀有深深缅

怀爱戴之情,才能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激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痛失伟人的悲哀,也让学生因有邓小平爷爷这样的伟人而骄傲;只有当自己沉浸于送别友人的离情中,才能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感染学生,让他们也体验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才会产生惜别后无限思念友人的情绪;只有对地球母亲怀着深沉的爱,才能在教学科学小品文《只有一个地球》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地球母亲的沧桑,从而让孩子树立起爱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并成为自觉的行为„„

(二)走向自然真实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应充满自然真实、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臆,入境始与亲。”在课堂上运用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在教学实践中,如采用以鲜美图画再现情景,用美妙音乐渲染情景,把自己当作角色进入情景等方法,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曾聆听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当老师讲到坐在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从容自若,谈笑风生时,老师的手指朝左边一点,说那边有一座千年古塔,塔雄伟壮观;又朝右边一指,说这边有一棵大树,树高大秀丽。这时有好几位学生的头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的手指转动。可见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老师所设置的氛围之中,完全投入到了老师所引领的知识层中。这样真实的课堂怎么能不让人为之喝彩呢?

(三)鼓励学生说真话,质真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敏捷灵活的,同时又具有独创性。如《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前文讲到公仪休特别爱吃鲤鱼,可是后文又说一位管家手提两条大鲤鱼,前来送礼时时,公仪休却说:“这鱼我不能收,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时,学生大胆地提出了他的疑问:“公仪休不是在撒谎吗?撒谎可不是好行为呀!”在成人看来,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也太容易理解了,可在孩子眼里,这个问题却包含着出孩子多少难解的困惑和求知的欲望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在仔细研读了公仪休“论吃鱼”的那段话之后,意见逐渐归于统一:如果说公仪休是说谎的话,那也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婉转的拒绝,更是一种聪明的自我保护。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引起了学生们深入的讨论,使正直、廉洁、机智的公仪休形象更丰满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课堂中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里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享受着语文的美丽;课堂外感受着生活中的语文,体会着活用语文的愉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湖北出版社2002.5

3、《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十二种现象》 作者:薛连宝 刘春双

《教学月刊 小学版》2004.1上 第12—15页 2004.2上 第13—16页

4、《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断想》 作者:田本娜 《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版》 2004.9 第13—15页

5、《在源头处做文章》 作者:潘照团 《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版》 2004.12 第29—30页

6、《实践性——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作者:辛亮 《小学语文教学》 2004.4 第14—15页

致 谢

毕业论文已经接近了尾声,在这里,我要向我的指导老师——魏薇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魏老师这么多天来给我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篇:追本溯源,返璞归真的语文教改教学的几点设想论文

摘要:面对湖南省大刀阔斧的教改,从语文本源中探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读、摘、写、基础题、古文阅读

一、返璞归真,以读实现语文的最大价值

书是人类知识的总统、思想的宝库,是蜿蜒绵亘的人类文明,是我们的生活;它雕刻我们的灵魂,完善我们的品性,开启我们的智慧,指引我们的方向;它给予我们成功所需的一切元素,它给予我们掌控世界的一切力量。历史上没有一个成功人士不是以书伴其终身的。从考试的角度看,读的多了,理解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就会水涨船高,几篇阅读理解又岂在话下?所以初中三年,应该拿出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包括古文),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汲取各种养份,这要比老师的说教有营养的多。当然这里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怎样读。因为这种阅读是高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个长期工程,万不可放任自流,没有章法,老师一定要制定出周详科学的阅读计划,正确引导学生有条不紊的进行,以让学生从中获取最大收获,让语文的价值发挥至极致。

这是个大胆的尝试!

二、形影不离,将读书笔记落实到实处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摘录的重要性和阅读难分伯仲,不可有半点小视、懈怠。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我们也不妨说“读而不记则惘”。将所读内容分门别类整理成册,条例化、系统化,变成知识网络,时时温故,不仅能使所读内容刻骨铭心,还可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将其内化为更丰富的养分,同时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另外,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理解能力。积累的知识多了,各种信息相互碰撞,融会贯通,才能推陈出新,提高对事物的鉴别分析能力,加深自己的见地。

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教会学生怎么写读书笔记,比如如何摘录,如何分类,如何温故等,总之依然要让学生有章可循,不能盲目蛮干。学生会干一件事,并尝到一定的甜头,才会有兴趣,并持之以恒。让摘录与阅读亲密无间,亦非易事!

三、由读生写,阅读的美丽延伸

如果说阅读是抽象的,那么写作就是具体的。阅读给了我们那么多养分,培养了我们各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这些东西怎么来展现,除了我们的言谈举止之外,文字是一条重要的具体可感的途径。

它可以展现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以释放我们的情感;可以自我剖析、反思,完成跟灵魂的对话;可以刻录我们每个时期的人生轨迹;当然,也可以揭露出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弱点,总之可以将阅读中一切无形的东西变得有迹可寻,所以,写作是对阅读的深化和升华,是阅读的美丽延伸。

另外,从选拔和检验的角度看,写作也是比较合理的形式之一。可见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教学中,老师应正确指导学生的写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写作变成一种自觉地行为,自然的化为阅读乃至生活的一部分,享受写作的快乐。

四、舍弃基础题,教改的重要反思

第一,语言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交流,而人们日常交流,很少用到生僻的词句,也很少操着浓厚的文学色彩说话,即使用错了个词,写错了个字,说出个病句,只要不影响理解,就无伤大雅;第二,读的多了,常用的、不常用的字词句无形中已据为己有,日常交流甚至写作足够用的了,错用词句的情况大多迎刃而解,根本没必要呆板、生硬的死记硬背;第三,基础部分各知识点,是个研之不尽、究之不竭的资源,随为应考,做了大量积累,但较之资源本身,仍是九牛一毛,永远无法做到全面掌控,用错的可能性还是无法避免,既如此,何必自讨苦吃?

所以,这场盛宴不要留给我们,要留给文字专家、语言学者,让他们倾其毕生之精力,实现属于他们的研究价值、人生价值。

五、重审文言文,尽享古文化的魅力

我们带领学生研究了那么多艰涩的文言文,且把考试对象定为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与字音、字形一样,比比谁掌握的词汇更多?抑或想的有价值一点,通过这种手段变相促进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其实学习古文的目的不外乎有两点:了解中华民族绵亘几千年的博大、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并将其精华继承、发扬光大,薪火相传;体会古语语言醇厚、隽永的古韵之美。

就第一个目的而言,我们对古文无需研究的过深、过细,毕竟不是所有同学都想成为历史学家,毕竟我们还有历史课程相协助,所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史书和文化著作分别编辑成册,简单的结合课下注释即能阅读,稍难一点的直接通读翻译,感兴趣的同学,看懂了翻译,可回头再读原著。对于第二个目的,就更不必以深度、难度为准绳,从语言角度出发,《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朝代的文化形式中各选几篇代表作,就足以体味、享受隽永优美的古韵了。这两个目的大多时候是合二为

一、融为一体的,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不妨享受其古韵之美,老师在指导的时候有所侧重即可。

总之,学生对古文的接触只是出于了解、感知阶段,而非研究阶段,不要在实词、虚词这些形式的东西上纠缠不清,还是一个字--读!只要通过阅读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古文的意义也就实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在大学作为专业深入探究。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创设阅读的空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阅读的时间:

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3、诱导阅读的渴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挑逗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每两周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白雪公主》《格林童话》等书籍,丰富了学生的头脑。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导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地──(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进入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有情有趣。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示“苍蝇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这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是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荷叶圆圆》第二段)

三、自主读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班中设立了“阅读章”。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读一点课外书,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一本书读完了,请他们写上看法,即可得到一枚“阅读章”。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赛”上,朗读自己读过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张“阅读证书”。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中的时间也围着我要读书。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的乐趣。

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我深信不疑。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臧远双 几十年来,我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让小学生快乐阅读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内容摘要】:现代语文是素质教育,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一)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写作的内功修炼 和平县浰源镇黄田小学 黄秋暖 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很多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摘要】群文阅读实际上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简称,是我们国家最近几年在阅读教学当中一种新兴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激发兴趣,学习语文√湘教在线来源:时间:[2008-12-20 23:25:55] 进入论坛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