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痛苦绽放美丽》小学生读后感650字
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永远的享受,而在于经历之后,那绽放的永恒的美丽。
头:“鹰是天空中的帝王,振翅飞翔,让人肃然起敬。可又有谁知道,鹰承受了多少的痛苦与折磨!雏鹰在巢穴里刚可以探出头的时候,它们的母亲就把它们放在悬崖边上,然后推下去,羽毛还未长满的雏鹰使尽全力往上飞,当然,不能飞的鹰将被活活摔死。这仅仅是一道工序,更让雏鹰痛苦的还在后面。母鹰把它们的翅膀折断,然后再次推下悬崖,当最后一只鹰从悬崖下飞上来的时候,它将拥有丰满的羽毛和更加强硬的翅膀。它将是浩瀚天空中的霸主,长鸣一声,气吞山河”
我沉默了:鹰的前半生承受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是,它的后半生叫人无不惊羡它的魄力和逼人的气势,便想,鹰就是题目中痛苦绽放的美丽吧!
联想:记得“感动中国”里面的人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人间的美,我甚至被感动得落下了眼泪。魏青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邰丽华无声中体现人性的壮美;黄伯云“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他们都是在无数的痛苦后,表现出人性的高潮。记得洪战辉说过:“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同情的根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他之所以能从一个无人抚养的孩子成为一个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相信他一定经历了别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又想,他们之所以感动了我,不是因为他们现实的成就与名声,而是他们那让人潸然泪下的痛苦经历。是的,他们也是痛苦中绽放的美丽!
感:在经历过风雨的洗礼,阳光的暴晒后,如果你能坚定,顽强地站起来,那么请你相信,你的人生将在彩虹的氤氲中显得更加美丽。
第二篇:美丽绽放
美丽绽放
我正坐在阳台上复习。忽然,一片云遮住了太阳。不一会儿,太阳又露出脸来。一片小小的花影投到了书页上。我抬起头,发现了一抹淡淡的色彩。白里透着点粉,还有那么一丁点若有若无的紫色,在阳光下倚窗而立,显得柔弱却又有力。
它的绽放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个花盆本来是种的一株兰花,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兰花就被移栽到了另一个稍微大一些的盆子里。满满的一盆土就和盆子一起静了下去。可是,就在几天前,我正在给阳台上的盆栽浇水,却意外发现空盆里竟抽出了几点嫩绿。很想看看它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就也为它们浇了点水。
然后,我也就没怎么在意。甚至可以说再一次把它们给忘了。也许因为深知自己的使命,这几个小芽长得飞快。才过了几天,它就有近十厘米高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它居然开了花。那清爽淡雅的色彩,令人叫绝。我又为它浇了点水,几粒晶莹的水珠“停”在花瓣上。看,有一滴水珠正“挂”在花瓣的边缘上,一束阳光照射着这株花,水珠折射出了耀眼的光芒。慢慢地,又是一滴水珠落了下来,恰好和先前那一滴水珠融为了一体,一起滴进了土壤里,渗了进去,悄然无声地滋养着这几株坚强美丽的生命。这几朵绽放枝头的花儿在春风的轻抚下轻轻地颤。再转身看看盆里的玫瑰,没精打采地举着几朵裹得很紧的花苞。兰花却也翠绿,只是也还没有抽出枝条。阳台上,只有这几朵小小的花儿在轻诉春语,呢喃低唱。在春风中,它们微微地颤,好像是白衣女子在枝头凝望。在微风中,她们轻歌曼舞,优美而坚强,犹如柔软的绸带中又带着几份刚强。
凝望着这几株微微摇曳的花儿,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我们都是正在生长的嫩芽,还没有开出足以让别人关注自己的花儿。但是,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地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自己一定会有“花开时”,坚信自己会像那几株花儿一样在属于自己的春天里,在属于自己的阳光下美丽绽放!
初一:徐钰
第三篇:痛苦绽放美丽,挫折成就人生作文
痛苦绽放美丽,挫折成就人生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痛苦绽放美丽,挫折成就人生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应该为自己庆幸,因为只有经过这些痛苦和压力的磨练,我们才能绽放美丽,成就人生。
——题记
有一种蛾子叫做“帝王蛾”。它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小的茧中度过的。而当它的身体发生质的变化时,那个小洞无疑成了阻碍它的一道门槛。有太多的幼虫因过不了这道门槛而力揭身亡了。有人怀了恻隐之心,用剪刀将蛾茧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吹灰之力便轻易地从牢笼里出来了。但它成不了真正的“帝王蛾”——它无论怎样也飞不起来了,只能拖着残缺的翅膀爬行,不久就将死去。
鹰能遨游蓝天并不是偶然的,是因为在此之前鹰经历了常人所无法理解的痛苦和煎熬。在老鹰筑巢时,它将巢选择在悬崖峭壁上。它将巢里先整一些荆棘,然后再整一些绒毛,在幼鹰刚孵出时,老鹰便将绒毛抖落,只留下荆棘让幼鹰成长。但这仅仅只是皮毛,在幼鹰羽毛还未丰满时,老鹰便会将它们推下悬崖,若它们不使尽全力往上飞,便会被活活地摔死。即使活下去的也逃避不了下一次的劫难。只有忍受无数次被摔死的危险,它才会成为浩瀚蓝天的霸主,才有拥有令人惊羡的魄力和气势!
是的,挫折使人奋进,苦痛磨砺人的意志。蛾子如此,老鹰如此,而我们人呢?更应该如此司马迁受宫刑,能忍辱负重著写了留传千古的`《史记》,苏轼牧羊十几载才得已返回家园……想想如若他们遇到挫折一蹶不振,那么又何谈以后呢!
龙虾的每一次脱变都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即使受尽挫折与痛苦,但是为了以后的生存它还是挺过来了。而寄居蟹却只寻可以避居的地方,从未想过以后,总活在别人的庇护之下,永远也发展不了。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曲折之路的。
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有挫折,然而也正是因为挫折,生活才会如此多彩,面对生活与学习,若遇挫折,你必须去正视它,与之搏斗,你才会战胜它,反之你将会一蹶不振。要像李白一样遇到挫折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胸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自磨砺出。要感谢挫折,只有经过它的磨练我们才能绽放美丽,成就人生!
山野中的花,自由吸取所需的养分,生命旺盛,奋斗进取,以花香和花艳来回报大地。
花盆中的花,养尊处优,弱不禁风,当生存的空间不再温暖时,便颓废,绝望了。
——后记
第四篇:读后感2一个美丽的痛苦
美丽的痛苦
——读《青铜葵花》有感方序真
在这个充满没事和平的时代,痛苦对于我们说是人人排斥的东西。可是,我却认为痛苦是不可缺少的。
我读过一本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里面讲述了一个男孩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女孩有着星空般的眼睛,男孩有最朴实的脸,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烁着纯真。很有意思的名字,很有意思的书名。可笑的命运将他俩成为了相称的朋友,亲如兄妹。葵花本是城市人,但因为父亲的逝世而被青铜家收养。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一起玩耍。在这几年时间里,他们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里面有数不清地快乐时光。但,可笑的命运将他们相遇又分离。葵花又回到了那充满喧闹的大城市。而青铜,这个瘦弱的哑巴男孩,只能默默遥望着葵花所在的城市,眼里有道不完的相思……造化弄人,命运在捉弄人。
我记得曹文轩讲过:每一个时代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所有的。青铜或许还无法承受这种痛苦,但他以后就会明白,痛苦是成长无法或缺的东西,就像欢乐,她们是如圣者般的姐妹,成长的路上固然辛苦,因为那是一段酸甜苦辣的过程……有痛苦就有成长,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的。所有的一切,背叛、悔恨、离别、伤心……他们是成长的调味剂,没有他们,哪有之后的处惊不变,在乱世中的那份坚强、稳重。
除了痛苦,还有心底的善良。青铜的善良让我一再动容,只要你纯真善良,即使你再不漂亮,依旧可以让人尊重。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她们没有天生丽质的面孔,也没有傲人的成绩,但她们有最纯真的心。她们经常帮助同学,朋友有什么困难她们第一个帮助,虽然有时会发点小脾气。
现在的我们,活的太过于欢乐,缺少点痛苦来敲醒我们,告诉我们:不能再沉迷于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了,要用痛苦来丰富、深刻我们的生活!
《青铜葵花》想要告诉我们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第五篇:范爱农读后感0字300字
范爱农读后感200字300字
范爱农读后感200字
在鲁迅先生接下来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范爱农先生,他的外表虽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满了他当时对整个黑暗社会的焦虑、担忧和痛恶,他对社会上的那些肮脏、龌龊的反动势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对社会进行冷嘲热讽,最后溺水身亡。读完全篇文章,才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对范爱农先生的无比钦佩之心、无比怀念之情。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范爱农先生和徐锡麟先生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先辈。他们同情广大劳动人民,胸怀着一颗不与反动势力妥协,并坚决与之抗争到底的决心。
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在《范爱农》一文中,先从表面言行去描写范先生的如何可恶、如何可恨,再渐渐地引领着读者走近、深入范先生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范爱农这个人无论在那个时期(日本留学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建立)都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在日本留学时,徐锡麟被杀后,范爱农那冷漠的表现在鲁迅笔下完全冷冻住了,无论是什么读者,我想都会和鲁迅一样讨厌这个人,讨厌这个离奇而可恶的人。而在辛亥革命时期,他的形象竟是来了个600°大翻转成了个“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的人。之前的误会消除了,人们对这个角色的“警戒”也消除了,而鲁迅也和范爱农成了亲友:谈革命、揭露军阀、为绍兴的光复而喜为做学兼工作而戒酒、范爱农也会时时为鲁迅担心!读者们刚对这个角色起了好感,可鲁迅的笔锋又一转——似乎将范爱农世界的天和地换了个个儿!革命失败后,范爱农和之前
那个令人生厌的留日学生没什么区别了。可毕竟朋友一场,在得知范爱农溺死后,鲁迅心感悲凉,凉如夜半寒水凄惨而离奇地去了!鲁迅觉着社会对范爱农的死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鲁迅开始反思与批判,用笔杆子与黑暗战斗!
范爱农在看戏的归途中,微醉着,在水里淹死了。自杀?失足?其实鲁迅这里探索的并不是范农那天夜里的死因——这并不重要,范爱农不是拿破仑,他的死因不会有人感兴趣。
鲁迅通过大段文字来描写革命后的现实,这才是范爱农悲剧的根源吧。一个思想上觉醒的知识分子,而且穷,到最后只能“寄食”为生,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生存的冲突,他死了,对自己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他生错了时代。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外在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草房换成了高楼,小车代替了步行。但风烛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华丽服装,也还是快要入土的死
相。中国必须再次进行一次根本性变化,才会真正醒过来。没有百年以上的斗争,中国人的思想真正觉醒,民主真正的实现,这些都还将是一个梦。
现在,穷人还是不要读书好些。醉着,昏着,疯着,感受到的只是肉体上的一些痛。一读书,就会多一层痛。
如果科学发达,有一种让人忘记知识的药,我就是倾家荡产,也买来吃下去。(也许,酒精就是其中一种?有人骂道,妈的,我要用酒淹死烦恼,可是烦恼学会了游泳。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
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鲁迅在安徽巡抚思铭被刺杀后的同乡会中,发现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对鲁迅的意见大抵是反对。一问才知道: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鲁迅就愤怒起来了,觉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也害怕,于是坚持要发电。于是两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鲁迅厌恶范爱农甚过满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两人才在绍兴相见,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时鲁迅又翻出那段往事,范爱农与鲁迅处处作对,原来是鲁迅再税关的一次摇头,使范爱农以为鲁迅瞧不起他。
这告诉我们,要与他人多交流、沟通,阐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
误会。如果鲁迅在同乡会上问一问范爱农,或许两人早就成为朋友了。
我们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加以体谅,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错。但原则上的问题不能让步。鲁迅和范爱农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同时,我们对事物也不要太敏感,范爱农把鲁迅的一次摇头当作轻视,实在不应该。
总而言之,只要有宽广的心胸,就会避免很多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