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的小河情感散文
家乡的小河常常在我梦中萦绕,那柳,那泉,那鱼,那鹤,成为心中久久的怀念。
我最初认识小河是在丈夫口中。闲聊时丈夫总给我提起他的小河是多么有趣,小时候他和小伙伴在河 里游泳,被父亲发现后撵着追打。他和小朋友去河里割草,他们把逮来的鱼放在火上烤。发大水的时候,上游的鱼被水冲下来,欢蹦乱跳,他们挽着裤腿,光着脚在河中踏鱼。听着这些的时候,我很入神。此后常常回家,总要去小河里看看。
记忆深刻的是一年的初春,我的孩子大约六七岁的样子,我带孩子去小河里玩。远望新柳如烟,一片鹅黄淡绿,河中飘浮着朦胧的春气,阳光暖暖的,象玉一样的温润,洒在我和孩子身上。河里很静,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我们顺着静静的流水寻找。那水流细细的,很清澈,水底的绿草,小鱼,细石清晰可见,一直延伸到河的源头。啊!这是怎么样的源头啊,在一大片细沙中,匆匆的冒出很多的泉眼,有五,六个大眼,其他的小,他们象大小不等的龙口一样向外吐水,吐出的水花翻卷着,跳跃着,溅向四周,白花花的水一会就变的清澈透亮,然后汇集起来,形成了这静静的小河。我们高兴的在泉边呆了很久,并试着向泉眼扔石头,想挡住龙口的吞吐,可一切都是徒劳。枉费了一番心机之后,我们便去下游找鱼。
初春,河里的鱼很小,很细,有的地方有三五条,在草从里窜动,有时又呆呆的,一动不动。有的地方是一窝一窝的小鱼,挤在一起,窃窃耳语,象是在集会。我和孩子兴奋的拿着小棍去拨弄他们,小棍的影子刚入水中,小鱼受到惊吓,倏的散开了,立刻逃的不知去向,这样的游戏我们做了很久,直到很累了才收兵回家。最难忘的一次游河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由于长时间的劳累,我整日处于焦虑不安与烦躁不堪中,脑中象有一列火车总在隆隆的奔驰,想停,但停不下来,身心疲惫之极,无意间步入了小河。
沿着满是椒林的小路走,花椒嫩叶的清香味扑面而来,嗅着这淡淡的气息,在这静谧的自然中,我浮躁的内心渐渐平息下来,安宁下来,我恍惚进入了画中,这是怎样绝美的自然啊;河两岸铺满着大片大片的绿,一望无际,平展,开阔。是谁把绿汁泼洒了一地,来不及收起,把河两岸都染绿了呢在这绿色的大地毯上洒落着朵朵洁白的花,静静的,稀疏的,那是农人的羊群。孩子的欢叫声传来,这边喊,那边和。这是放学后孩子们来河里玩耍,他们玩水,摸鱼,嬉闹,纯朴的脸上散发出泥土的气息,水的气息,使人感到分外的亲切自然。有的农人在河边割草,饱经沧桑的脸上渗出亮晶晶的汗水,累了,歇下来独自抽上一袋烟,很悠闲的样子。凝望远方的山峰,一峰连着一峰,青色越来越淡,一直消失在云气暮色里。忽然,两只白鹤翩然飞起,象两块张开了的洁白的手绢在飘,悠悠然掠过河面,仔细的停歇在对面的小山峰上,发出悠长的叫声。黄昏中,流水,绿地,青山,白鹤,我沉醉在这自然中,所有疲惫烟消云散。
后来也常常下河,但河里慢慢种上了果树,开恳成农田,泉渐渐的干涸了,鱼也消失了,也不见了白鹤的影子。这里虽然给农民带来了一些经济上的收益,但再也找不回河里的那种感觉了,或许,小河只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记忆吧。
第二篇:母亲的小河情感散文
女儿拿来一粒橘子的种子,期望来年能长成小树,结出甘甜的果实。我问:“你打算把它种在哪儿?”“花盆里。”“花盆里怎么能种的下!你见那棵树是长在花盆里的?”女儿有些茫然。我说:“我们就给它种在楼下那棵树旁边吧。”“好呀,好呀。”女儿非常高兴。
下午女儿一放学就追着我要去种树,我去阳台拿了把种花的小铲子;女儿从文具盒里拿出一个纸包,从纸包里拿出颗干瘪的种子。出门前我又拎了一桶水。即便我也深知那颗种子肯定不会发芽;却不想打消女儿的热情,就做也做的认真点吧。
我们在楼下那棵大杨树下,种下了那颗种子,此后,每天女儿放学都会先跑过去看看,一遍一遍问我什么时候发芽。我总是说:快了,快了,需要时间。我真的不想女儿失望。
今天我走在河道里,一不小心就发现,原来地面上的草儿都已经冒尖了,树枝上也都满是嫩嫩的新芽,仔细看过去还都是绿了。突然我就想,我何不在这里挖一棵小苗,然后偷偷的埋在树下,等女儿回来一定会非常开心。我知道这是一个谎言,即便是我把一颗小苗移过去了也活不了几天,难免女儿还是会伤心;可是我想,我不能给女儿实现梦想,不也可以让她的梦想得以延续吗!
昨天吃午饭的时候女儿问我。“爸,我要是学工业设计,去哪儿学啊?”我说:“去意大利,正好你哥也在哪儿,到时候去找你哥,意大利的工业设计是最好的。”女儿很坚定的点点头。“嗯,嗯。”
我有一个梦想,时常幻想着将来我女儿制造的每一件产品,每一个茶杯,每一把椅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私人定制。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除了很多的书什么也没有;床是两只长凳上面放一块木板,衣服都是放在炮弹箱里。家里唯一一件象样的家具就是父亲专门给我姐打的书柜,上面放了许多的书。我知道我看不懂,就时常的趴在书柜下面仰望上面的那些书,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我也会搬来个小凳子上去翻看。有的全是字,我就只翻翻,看看封面;有的有插图,我就看里面的插图。也是三年级的时候,老师让画一幅画,我就照着书里的插图画了一只独角兽,几天之后,老师通知我加入班里的图画小组。我关于对书的敬仰和崇拜或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现在的新华书店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很多的书,让人看了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那时候可不是。每当听说书店来新书了,父亲就会立马骑上车去找我姐,只要我姐相中了,父亲就会四处跑着去借钱,给我姐买下来。
我的父母都不认识字,所以在他们眼里,我姐学习好是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在我也就特别的羡慕。有时候我甚至就想,我父亲对我姐比对我好的多。
八六年的时候,父亲要退休了。那年我最小的姐高中毕业,我刚上高中;我不知道在那段日子里我的父母有多少个夜晚都没能睡好觉,最后他们选择了让我弃学,接班参加了工作。
后来母亲每当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嘴上都会一直念叨。“幸亏你姐那年考工考上了。”我想倘若我姐那年没有考上,我的父母估计就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我姐了!
我成了一名工人,虾着腰,摇着机床的手柄。我并不讨厌这份工作,只是每当面对它,心里就会有几分凄凉。父亲说:“学会这门手艺,将来肯定饿不着。”可是若干年后,我宁肯饿死也坚决不碰那门手艺。
日光清朗,柔风拂面。我在从家到河,从河到家的路上,来了又往,去了又还。我在不停的思考、挣扎、挖掘。
父母可能给了我姐一对翅膀,却给了我他们身躯的全部,思想、胸膛、脚步。
第三篇:小河散文
记忆中总有河流缓缓地流淌,流淌,就那样迎着夕阳一直流淌……
我家的后面有一条小河,它的确是一条小河,外人见了说那是一条沟,而我们前后两村的人总是很尊敬地称他为河!同时大约是太喜爱他了,就称他为小河,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要与西边的大河相区分吧!
小河从后村东面距离村子两里多的大水库出发,一路哼着自己编的歌谣,缓缓地、高兴地流向村西头的大河。那个大水库诞生了,它便也跟着出生了,年岁也不小了吧!它的存在不仅缓解了水库的洪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划分开了我们村和后面的邻村,小河以南是我们村,以北是后村。有了它的存在,外人一下子就分清楚了两个村。
小时候的小河是孩子们的天堂。捉鱼、摸虾、拾田螺,总之只要在水里玩就好了!玩到家长气急败坏地去把那罐头瓶子连带好不容易才捉到的几条小鱼苗苗“啪”地丢进水里、一把拖起孩子连训带骂地拽回家,还是不肯罢休。一会功夫就见到那孩子手里拿着卷好的煎饼又出现在小河边了!刚才的打、骂、训丝毫没留下痕迹,他在聚精会神地指挥别人怎么捉鱼呢!你看那浅水处端着渔网捞鱼的小男孩,捞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就差戴一副放大镜了!“这么个认真法要是用在学习上就不得了了”,岸边乘凉的老爷爷说。看他:时而兴奋地手舞足蹈,时而惋惜地直摔渔网,衣服都湿了自己也没注意到吧,估计回家少不了一顿臭骂!? ? ? ? ? ? ? ? 在小河的另一节水多而深点的地方,也有捉鱼的,他自有他的法儿。估计是从家里偷来的小盆,里面放上一点馒头之类的鱼饵,上面蒙了塑料布,塑料布剪了一个小小的圆圆的口,用绳子砸紧,顺便留出足够长的绳子,只见他一手牵着绳子,一手将小盆轻轻地推入水中,剩下的就是耐心地等待了!等待的功夫他可以做各种事:去看别的小朋友是如何捞鱼捉虾的;到岸边看大人们下棋、打牌;甚至还跑到小河边的菜园子里偷个萝卜来啃着……时间差不多了,萝卜也啃完了,他便满满地收绳子,小心翼翼,等到小盆靠近岸边了,快速端出。哇!小盆里面好热闹。小鱼儿们因受惊而乱窜,尤其是当那只兴奋地、激动的小手伸进小盆里后,鱼儿们更是拼命的逃啊逃,然而没用了,谁让你嘴馋贪吃!
弟弟是捉鱼的常客,这两种方式他都热衷!然而捉来的鱼回家后也就是扔一边,至于是油炸了给他吃,还是扔了喂鸡,他都不在乎。大概对于捉鱼者来说,最大的乐趣不是吃鱼而是捉的过程吧!
小河里孩子们玩地不亦乐乎,岸边树荫下乘凉的大人们更是优哉游哉。有下棋的,看棋的比下棋的还急;有打扑克的,照例围着一群看客,七嘴八舌,搞的输了的人觉得自己忒笨,一气之下站起来走人,看者自然坐下。也有输了也不走的,就是不走的;那胡子白花花的,拄着拐杖的不打牌也不下棋,就坐在树荫下有一句每一句的闲聊;还有在地里劳累了一上午的,跑到小河边洗洗脸,洗着洗着干脆把胳膊也洗了,干脆走到水里恨不能把全身都洗洗,最后脱掉凉鞋,把鞋子洗得干干净净,穿上,到河堤的树荫下休息……总之小河不仅是孩子们的天堂也是大人们的天堂,夏天因为有了小河而不再炎热。
小河的南岸是一条小路,小路的南边是一片菜园,各家都有一小块。在小河的滋润下,菜长得肥肥胖胖的。
河边有各种树,我最喜欢的是一种能结一串串的小燕子似的果实的一种树,我不知道它究竟叫什么名字,村里人都叫它燕子树。燕子树树干是黑色的,夏天会爬满了蝉,大概它的汁液特别甜吧!
小河上架着一座三孔石拱桥,我对桥的认识就是从它开始的,后来听爸爸跟我说过南京长江大桥,长得我无法想象。夏天暴雨过后,小河便愤怒一般,桥的三个孔都注满水,发泄似的奔流,河岸两边冲刷的干干净净。没几天就平静下来了,只有中间一个孔有水,依旧是缓缓地、慢慢地、高兴地流淌。
如今小河真成了沟了,满是垃圾,河两边盖满了房子,河岸修砌得整整齐齐,打牌下棋的人依旧有,只不过由河堤挪到了桥头上,至于小孩子们,怎么可能下河呢!
第四篇:回想家乡的情感散文
坐在这座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就像坐在了家乡的最高的山上,坐在了历史的起点,我颇有感慨。回想这么多年来,从小离开家乡,已经几十载。从家乡到城市生活,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从一个思想又奔波到另外一个思想中。就像奔腾的河水一样,就像生命总在延伸、生命总在燃烧一样。而风尘中,好像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故乡;都有一种情感,让我感到亲切而又深沉。
但我却不敢回头。怕转过身,天空被浪漫的诗人一笔一首柔情,被天才的画家一幅一色山水。而那种柔情,那一幅幅熟悉的山水又会勾起我的乡思之情。我又怕从家乡方向传来田野里的沙哑和一只鸟的哽咽;让我回想时,掩饰不住我内心的忧郁,禁不住那无比的忧伤和心痛。我的乡思之情啊!沉沉的,湿湿的,浓浓的。我的乡思之情啊!让我不敢亲吻,更不敢侧耳倾听!
面对我的家乡,我就是一个浪迹天涯的孩子,我的心中永远牵挂着家乡。面对我的家乡,我就是一轮穿过早晨,来到黄昏的月亮,永远照耀着我的家乡。面对我的家乡,我永远不在远方,我就是一朵随意开放的花,只有开始,或者更远的开始。面对我的家乡,我掩住我的伤口,并擦去泪水。面对我的家乡,我是幸福的,我是骄傲的。
回想我的家乡,我这个痴情的孩子,又怎能不热血沸腾,不热泪盈眶呢?回想我的家乡,我在感叹之中,在感恩之中。这些年来,我走过很多城市,但永远不会忘记我那深爱的家乡。想起家乡,就要捧起一把家乡的土,放在鼻尖,深情地嗅一口,那种淳朴而又甜甜的味道,会让我顿时心潮澎湃。一捧乡土,就是我生命的根!抬头看那袅娜的炊烟,在天空中形成一幅幅抽象的风景画。看那清澈的流水,看那疯狂滋长的柳条。还有那记忆中的每一双热情的双手。对了,还有那最亲切、温暖的乡音,从远到近,从微弱到热烈。就像一个悠然回顾的深黄之秋,就像在我的灵魂深处一节节拔起的翠竹,让我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让我不忍离开,不忍再问一朵花的零落。
终于我的思绪又回到这座城市,回到现在中,回到了午后的一米阳光里。终于我的心情平静下来,咽下火热的情愫,执著的向前走。听,一长声的鸟鸣,让我忍不住抬起头,看湛蓝的天空中,一行鸟儿衔着我沉沉的乡思,正飞回我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飞回我的家乡,飞回我熟悉的田园;直到起点,直到一坛老酒里,直到一颗粮食的深处。我的家乡,我的灵魂的栖息地。
第五篇:我的家乡情感散文
走在异乡的马路上,偶尔会遇到一辆迎面而来或擦身而过的拖拉机,拖拉机是近十年来农村常用的生产工具,耕田犁地、运送粮食都需要它。每当看到那熟悉的拖拉机,听着它发出的突突声,心中倍感亲切,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农忙时的情景,每到农忙时节,此起彼伏的突突声昭告和喧腾着农忙的热闹和繁荣的景象。身在异乡,凡是看到或听到一丁点儿关于故乡的蛛丝马迹,都能勾起游子心中一大片回忆。
一一题记
(一)农事生产
十九岁那年,我在老家待了一年,跟着父母,顶着风吹日晒,在泥土堆里摸滚打爬了一年,所以对家乡的农事生产多少了解一些。
农村人闲不住,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始在田间地头忙碌,这里挖挖,那里刨刨,为春耕春种做准备。家乡的春天是很美的,各种花草树木,耐过了一个冬的严寒,终于盼来了春天,自是要尽情地把生命力展现。几场春雨过后,村子里到处都是桃红柳绿。我们家住房建在高处,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对面的山尖,我总是喜欢向远山眺望。忽然就在某一天的清晨,我我往对面山上一看,山上已经变成了一片鹅黄。这片鹅黄在看了一个冬的枯枝败叶的麻木许久的眼睛里,自是鲜嫩无比,那鹅黄让我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带给我一种全新的希望,使我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对面山坡上的树木就在我的眼中不断地变换着颜色,从鹅黄到嫩绿到青绿再到深绿,直到冬天又变得枯黄,落叶尽数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树叶的繁茂和衰枯就在四季里轮回交替着。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到了清明节,人们便开始真正的忙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播好了种,秋季才有好收成。我的家乡在湖北襄阳,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清明节前后,当眼中开始出现铺天盖地的绿时,大人们便开始浸泡稻谷种。谷种发芽后,就均匀地撒在早已准备好的肥沃、细软、潮湿的泥土中,上面用薄膜给它搭起一个低矮的温棚,来培育幼苗。待幼苗长到两三寸长的时候,就用铁锨轻轻地铲起,然后均匀地抛撒在秧田里,长大后再移栽到水田中。
与此同时,还要播种一些山坡旱地上的农作物,像芝麻、黄豆、绿豆、花生、棉花、玉米等。有些作物的种子是用播撒的方式耕种的,比如芝麻、黄豆、绿豆,把地耕好,耙平之后,再把种子均匀地抛撒在土壤里,在用犁耙轻轻地翻动一下泥土,把种子盖住。只要阳光、温度和水分充足,它们就会破土发芽。花生、玉米和棉花是用点种的,在犁好的松软泥土上,用锄头浅浅地挖个窝,丢几颗种子,再薄薄地盖上一层土就可以了。玉米和棉花,若想长势好,可以先育苗,育苗是用水、泥土和肥料混合成湿润的泥土,再用一种类似于打气筒的器具做成一个个圆柱形的小泥柱,在泥柱上放上两颗玉米或棉花种子,然后搭上温棚,让它们慢慢发芽。等幼苗长到两三寸高时,就可以移栽到地里了。旱地作物,成活以后,施点肥,除除草,打一点杀虫剂就不管它们了,到了成熟期,只管去收获。
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油菜就可以收割了,割完油菜,又要赶紧犁田,放水,栽一些油菜茬秧。田处理好了,秧田里的秧苗也可以移栽下田了,于是全家出动,一人搬一个小板凳,去秧田拔秧苗,秧苗拔够数了,就开始插秧。初学插秧者先学着打线,将一块田均匀地分成若干等分,中间留一些行距,方便日后拔草、除虫。每条小块左右打两条线,中间插五颗秧苗,每颗秧苗上下左右都要留大半尺的距离,方便秧苗长大后开枝散叶。熟练的插秧手插出来的秧,又快又好,只见他的手在水田里快速地点击着,无论是横看还是竖看,一排排,一行行都是整齐的。初学者插出来的秧就显得有些凌乱,有时秧苗没插牢固,还会漂在水面上,还得重新再插,虽然不整齐,不过长大后也看不出来了。其实我很不喜欢在水田干活,总觉得水中有很多虫子咬人,最讨厌的就是蚂蝗,它刚开始爬在腿上的时候,没有太明显的感觉,等到有点轻微的疼痛时,它们已经把头伸进肉里,吸了半天的血了,要使劲拉才拉得出来,有时会在腿上发现好几条蚂蝗,看到那黑黑软软的东西,心里就发怵。
油菜茬秧插完之后,麦子又黄了,又要开始收割麦子。在十几年前,人们都是用镰刀手工收割麦子。晴朗干燥的天气,最适宜收割,一人一把镰刀,外加一个水壶,到了麦地,甩开膀子,迅速地收割,只听见镰刀咔嚓咔嚓直响,身后的麦子就倒下一大片。有时累了就伸一下腰,渴了就喝一口水,继续挥汗如雨地干着,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可谁也不敢停下歇息,因为要趁着好天气抢收粮食,万一哪天下起一场大雨,麦子可就要烂在地里发芽了。农忙时节,天刚蒙蒙亮就出发,一直到月亮出来才回家,一天麦子割下来,胳膊会痛,腰也痛得直不起来,全身酸痛,多割几天,身体慢慢适应,疼痛才有所减轻。自己做了农活,才真正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麦子收割完毕,先放在地里把水汽晾干,到了傍晚便开始捆绑装车,拉到打谷场上码垛放好,等所有麦子都收割完之后,再用脱粒机把麦粒打出来。打麦子之前要先把打谷场用碾子碾压得平整光滑,方便晾晒麦粒。用脱粒机打麦子,至少需要七八个人,有的人负责往机器里塞麦穗,有的人用铁叉叉走从机器出来里出来的麦秆,有的人用木锨扬麦粒里的空壳。当辛劳一季的农民看到那粒粒饱满的麦粒,从机器里哗啦啦地流出来时,他们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因为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收获。
麦子收完、打完之后又开始犁田插麦茬秧,我们那里都种两季庄稼,油菜和麦子收割完之后,再插水稻,田地不会闲置。这一季秧插完就是端午节了,忙碌的农活暂时告一段落,偶尔会去田里看一下水,杀一下虫,除一下草。
到了七月中旬,旱地里的作物开始陆陆续续地往回收。六七月份,是稻谷生长的旺盛期,那一块块绿油油的稻田,是夏季里最美的风景。八月中秋节前后,稻谷开始成熟,整个大地又变成了金黄色,看着沉甸甸的谷穗,农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稻谷和小麦的收割方式都是一样的,好在生产力的发展,让联合收割机走进了千家万户,联合收割机省时省力,在地里走几圈,一粒粒麦子或稻谷就进了口袋,收割庄稼再也不用那么辛苦。
稻谷收割完之后,休整一个多月,又开始种油菜和小麦,油菜和小麦要等到来年三四月份才能收割。这时,农民才算真正闲了下来,偶尔为过冬过年做一些准备,在大雪纷飞的冬季,他们企盼着来年的丰收。
(二)农副产业
近几十年来,家乡的经济迅速发展,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家用电器早已普及,有些家庭开始添购小车。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国家的惠民政策和农副产业的发展。
家乡的农副产业多种多样,只要有本钱,有技术,有胆量,想做哪样就有哪样。家乡的农副产业主要有渔业养殖、水果种植和培育香菇、木耳等。
家乡的鱼塘都是用水田改造的,谁想承包鱼塘,就要到乡镇上竞标。谁出的价钱合理,谁就会拥有承包权,合同期长则十年八年,短则三年五年,合同期到了又开始下一期的竞标。渔业养殖户在春天往鱼塘里放一些鱼苗,定期投放一些饲料,到了年前就可以撒网捕鱼了。
水果产业主要有桃子和西瓜,还有少许的李子和板栗等。桃主要有水蜜桃和油桃两种。那满山遍野的桃园也是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花开时节,到处都是粉红色的花海,吸引着无数人观光摄影。果实成熟时,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那一个个桃子在绿叶中露出红红的脸颊,等着人们去采摘。香甜可口的桃子,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被一辆辆大卡车运往外地。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也开始注重养生,木耳和香菇能排毒、抗癌,营养价值高,所以销路也很好。
最近几年,家乡开始种植玫瑰花,逐渐向花卉产业发展。
除了上述几种经济收益比较大的农副产业外,还有一些小副业。到了春末,当听到第一声春雷响彻天空时,蜈蚣就从地下钻了出来,药材铺就开始收购蜈蚣。一些身强力壮的男人就在深夜提着电灯,翻山越岭地抓蜈蚣。身手敏捷的人,一晚上可以挣一百多元。
山上的野山楂、野菊花、桑树叶和很多药草都可以卖钱。只要一到季节,身体健朗的婆婆妈妈就会上山采摘,手脚麻利的人,一天也可以挣百八十元。山上到处都是宝,只要你勤劳,就不愁没钱用。
农副产业为家乡的经济带来了发展,但过度开发也有弊端。土地的大量开垦,让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树木过度砍伐会带来风沙,容易引起泥石流。最近两年回乡,明显感觉风比以前更多、更大了,未来的环境隐患令人担忧。我觉得家乡应该果断采取措施,退耕还林,治理环境。
(三)土特产
家乡的土特产也很多,有烟熏腊肉、面椒、豆腐乳、豆鼓、咸菜、皮蛋和酱萝卜等。皮蛋和酱萝卜可以算得上是家乡真正的特产,尤其是酱萝卜,只有我们那儿的人才会做。
在家乡,每家每户家里都有皮蛋。想吃皮蛋,把家里的鸡蛋往街上一提,在皮蛋师傅那儿沾一些皮蛋用的材料,付几元钱的材料费,拿回家放大半个月就可以吃了。有时候肚子饿了,嘴馋了,拿出来剥壳洗净后直接就吃,还可以凉拌做菜。我们家乡的皮蛋蛋清是透明的,蛋黄还是原来的黄色,味道不咸不淡,吃过后唇齿留香。皮蛋到处都有,可很多皮蛋都是黑色的,吃起来又咸又涩,无论是颜色,还是口感,都不如家乡的皮蛋。
酱萝卜在襄阳有个工厂专门生产,用一种圆形的萝卜和盐、酱油一起腌渍、浸泡,估计浸泡时间需要很长,因为那萝卜从里到外要全变成酱色,才算入色入味。酱萝卜就是一种咸菜,吃的时候把它切丝,反复淘洗几次,把咸味去掉一些,凉拌或炒青椒,吃起来特别下饭。在广东,大型超市也有酱萝卜卖,不过要十几元一斤,在老家只要几元钱,贵了一大半,看来还是物以稀为贵。去年见到一个武汉的同事从老家带来一些特产,其中就有酱萝卜,只是那酱萝卜已经切成细丝,用塑胶袋真空包装着。只见那袋子上写着“孔明菜”,印着诸葛亮的图像,诸葛亮的家乡就在湖北襄阳,厂商大概是想借着古人的名气将品牌打响吧。
其实在远离故土的游子心中,家乡的一切食物都是特产。家乡的人亲,家乡的水甜,家乡的饭菜香。农民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和粮食,不怕农药,没有催生素,依着时令吃着新鲜的食物,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喜欢吃家里的米饭,尤其是新谷子打出的米,新米做的饭,有一股自然的甘甜味,不要菜也可以吃几大碗。最喜欢吃土灶烧柴煮饭后铁锅里留下的锅巴,把那金黄的锅巴铲起来,夹点豆腐乳或咸菜或辣椒酱,又香又辣又咸,一口咬下去,咔嘣咔嘣直响,有时一家人都抢着吃,一锅饭的锅巴一抢而空,现在想起那滋味就想流口水。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世世代代的家乡人,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