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19-05-15 11:3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第一篇: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

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第二篇:《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反思

教学古诗《峨眉山月歌》时,这节课上得十分开心,学生的激情感染了我,而他们也在这样的课堂里得到了诗与诗外的丰富感受。

1、拓展知识,燃热情。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前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峨眉山月歌)齐读课题。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板书:李白)

师:你知道李白吗?说说你知道的关于李白的知识。生: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诗人。生: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生:李白爱喝酒,而且常在酒后写下名篇佳作。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通过介绍把李白带到了我们中间。[感想] 在日常的古诗教学中导入往往是不被重视的,可当学生讲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酒后写作后,我惊喜地发现了在学生眼中闪烁的知识积累被肯定后的愉悦,这就是学习古诗的动力。想起我们儿时的学习经历,被刻在记忆深处的有时就是那么一句有关联的题外话,一个新鲜词眼便会让自己兴奋不已,这种学习的热情不正是教师想为学生点燃的吗?

2、学诗立意,先抓情。师: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

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李白的诗。师:这些诗分别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心情? 生:思念家乡、怀念友人、赞美河山。

师: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心声,古人写诗也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峨眉山月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感想] 由众多的情感表达引入本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既是一个铺垫,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条主线,是理解内容的突破口,紧扣情感进行教学能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要包含的意蕴。

3、身临其境,显真情。

师:这首的妙处在于这短短28个字的诗中却有五处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勾勒“峨眉山、明月、平羌江、三峡”图。)师:古人常说人月两团圆,可此时作者抬头所见却是清秋半轮月,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生:他会埋怨道:半轮月亮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圆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和朋友再相聚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么? 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感想] 月亮本是诗中一个普通景物,但古人对月亮往往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抓住月亮这个感性的景物,由景入诗,由诗及人,由人及己,层层深入,步步入境。在生活经验与体悟诗歌的基础上让作者的感情从学生的口中自然流露,娓娓道来。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月亮成了学生们走入李白内心的桥梁,成了作者和读者宣泄感情的共同媒介。

4、反差体验,悟深情。

生:“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指谁? 生:是李白的好朋友。

师:李白连夜赶路行程匆匆,也许还没来得及向朋友、亲人告别呢。想想这时李白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无可奈何。生:渴望与朋友再欢聚。

师: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师:你理解李白此刻的心情吗?再读诗体会体会。(自由读,齐读)[感想] 古诗中的“思君”一词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中的人与景无不关合着一个“情”字。今天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的迅捷明了,与作者的“无处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更进一步领悟到诗人的情真意切,思念无人与说的无奈。在角色体验之后,在“情”字入心之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的语言妙处的领悟皆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真正是情由心出。

第三篇: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

本周四,上了一节录像课《峨眉山月歌》,上课后,将录像后的成品自己看了两次,也借此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综合前期的备课、上课、再备课,自觉本课有如下进步:

第一、依据新课标中对中年段古诗的目标来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中,3-4年级古诗教学方面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重在情感的体验以及想象力的激发,据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除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目标外,还有关于“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将目标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

第二、吸收了本学期备课组在古诗教学方面的结晶,流程比较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比较顺利。本学期,区级古典文学现代化的课题观摩会在我校举行,同年级付晶老师要上一节展示课。整个磨课的过程跨度将近一个月,有备课组互听、互评,校长指导、区级教研员下校指导、市级教研员指导。我全程参加了,吸收了部分精华。特别是古诗教学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这几个流程,而且每个流程如何贯彻落实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我的教学中,我吸收了这些精华,并且加以了运用,实现了过程清晰,学生走入了诗歌的情境,领悟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浓浓的乡愁。

第三、教学语言更加精炼,对课堂的操控更加成熟。以前上课时,由于自己没有谱,这个“谱”我理解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理论的研读、备课的准备充分等,由于事先的积累不够,会出现课堂上有废话,操控不了整个课堂,教学重难点没有突破,在一个细节问题上纠结顾此失彼等情况。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以及对教学的领悟力有所提升,表现在备课上,更加有的放矢,上课中,语言比较规范,课堂的呈现也在可控的范围内。

第三、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表现能力较强。这节课本学期曾经上过一次,当时是校长推门听课。第一次上课,我自己对教材吃得不够透,诗中五个地名,没有提出来让学生去发现,甚至自己也没有搞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于是教学中没有呈现。在领悟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阶段,辅助的烘托比较少,比如说图片、音乐都没有,学生出现了地名不会读、背诵不顺畅的情况。这一次上课,备课方面我进行了调整,重备前,反复查找资料,首先自己把诗歌吃透,然后把自己的关于地名的思考加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圈划、思考,一起理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在入诗境悟诗情环节,我加入课图片和音乐烘托,教学效果比第一次上课要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但是,本次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入诗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时是围绕“作者此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复习的过程,对于诗歌已经十分熟练了。完全能否揣摩到我问这个问题的意图,马上就心领神会地说“看到了头顶的半轮月亮,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在这时候,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就带领同学们通过感情朗读进入诗歌描绘的世界。但是整个只有月亮的世界太单薄了,事实上,作者坐船漂流在江面上,是可以见到特别多的景物的,这些景物与月亮在一起,才更有意境更真实。可是,通过两个孩子看似完美的回答,我就将想象的脚步停留在此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打开,是本节课的硬伤。

第二、自身的形象需要再打磨提升。整堂课下来,我虽说有微笑,但是语言不够活泼、肢体语言太过古板略显僵硬,头发也没有整理好。离理想的小学老师外形活泼、贴近小孩子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还有距离,自己平时要试着去调整,多录音录像,对照不足去改。

第三、自身的基本功需锤炼。在教学录像中,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板书很快、而且不够美观,在说话时有时停顿过长、有时会有一些方音出现。一节完美的课堂,这些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要有意识去改进。

通过这节课,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有待发展的空间,今后要落实,离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和完美的教师形象还很远,尝思索、勤调整,朝着目标去。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2

拿到一首诗,我们要首先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对于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找题眼,以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为题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如果用上这样的方式就很不错——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3

今天我教学了古诗两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开始了思考这堂课了,为了突破枯燥的古诗教学,我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法。

上课一开始必要的导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这节课后的任务就是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故事!看得出许多学生都有点畏难的表情,但是碍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张张惊讶的嘴而已。

既然觉得有难度就好了——有压力才有动力!接下来我就发问了,同学们都感到有难度,你们觉得难在哪里?提出来说说!这下子,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听得也认真多了!而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每当一行诗歌的重点、难点突破了,我就让学生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我此举的目的:一是真要听听他们会说了没有;二是没有举手的人要么没有听课,要么还有问题,乘机发难(哈哈哈!我觉得我有点阴险的!)双重压力之下,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主动了!

而在讨论中,老师的巡视也应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安排小组代言。今天我就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们交流,并让他们帮我代言。

今天连上两节课下来,大家好像都没有累得感觉,今天的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大方向上,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细节上耍耍阴谋也无妨!

教学之后,我又跟师傅教科室夏炎洁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们对情景教学和日常能力教学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够像特级教师那样把技能训练和情景教学结合在一起还真的不容易!这将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今天开始我对刘一洲、杨开来等人开始了“绝对板脸”制度,同时辅之以谈心制度,效果还挺灵的。当然看着这些“活宝”,心里还是挺想笑的,强忍着还真有些难过!呵呵!不过能制服他们就要这样!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4

《彩色牛奶》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活动,这节语言课有两个目标,分别是:1.理解故事中有关“彩色牛奶”的变化过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2.关注蔬菜的颜色特征,尝试根据故事中的句式进行仿编,表达“变”的过程。

这个活动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起幼儿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中“变”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感受“变”的神奇和有趣。第四个环节是游戏“喂奶牛吃蔬菜”尝试仿编故事情节。第一个环节中通过提问你认识吗?他有什么本领?这头奶牛神奇在什么地方,引起幼儿的兴趣。但是前期经验准备不够,导致幼儿觉得奶牛能挤出奶是神奇的地方,因而没有关注到牛奶颜色的不同。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请幼儿分段欣赏故事,为下面的创编做准备,同样也是为了达到目标一:理解故事中有关“彩色牛奶”的变化过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们看的时候兴趣还是比较浓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很乐于动脑筋。但位子安排似乎欠妥当,有几个小朋友看不见,因此就站了起来,有几个干脆走神,效果不是很好,但这头奶牛的神奇和有趣小朋友还是感受到了。第三个环节完整欣赏故事。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对故事有个完整性的理解,并尝试跟着一起说说,回忆第二个环节中的“彩色牛奶”的变化过程。可是在正式进行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设计对幼儿来说有些难度,部分幼儿根本跟不上flash的语速,以至于幼儿说的少了。第四个环节是游戏“喂奶牛吃蔬菜”,尝试用故事中的句式结构仿编,是为了达成目标二:关注蔬菜的颜色特征,尝试根据故事中的句式进行仿编,表达“变”的过程。由于幼儿的前期经验不足,蔬菜图片有限,不足以丰富幼儿的认知要求。在这个环节的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如蔬菜图片是由课件呈现,而动物图片是挂在黑板上的,因而体现不出“喂”的过程。或者改成全部由课件呈现,完善课件制作,体现“喂”的过程,或者改成每个幼儿都能选择一张蔬菜图片,进行喂奶牛吃并尝试仿编句式结构。

语言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幼儿说,如果老师准备的材料不够充分幼儿觉得没什么可以玩的,会让幼儿觉得很没意思,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幼儿的前期经验也不够充分的话,也会失去说的机会,也同样会让幼儿无话可说。这个问题是以后的语言课中非常值得我去思考的。通过了这个活动我得到了很大的教训,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到了一些语言课的技巧。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5

教学古诗《峨眉山月歌》时,这节课上得十分开心,学生的激情感染了我,而他们也在这样的课堂里得到了诗与诗外的丰富感受。

1、拓展知识,燃热情。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前我们已经学了

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峨眉山月歌)齐读课题。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板书:李白)

师:你知道李白吗?说说你知道的关于李白的知识。生: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诗人。

生: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生:李白爱喝酒,而且常在酒后写下名篇佳作。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通过介绍把李白带到了我们中间。[感想]在日常的古诗教学中导入往往是不被重视的,可当学生讲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酒后写作后,我惊喜地发现了在学生眼中闪

烁的知识积累被肯定后的愉悦,这就是学习古诗的动力。想起我们儿时的学习经历,被刻在记忆深处的有时就是那么一句有关联的题外

话,一个新鲜词眼便会让自己兴奋不已,这种学习的热情不正是教师想为学生点燃的吗?

2、学诗立意,先抓情。师: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

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李白的诗。

师:这些诗分别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心情?生:思念家乡、怀念友人、赞美河山。

师: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心声,古人写诗也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

情感,这首《峨眉山月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感想]由众多的情感表达引入本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既是一个铺垫,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条主线,是理解内容的突破口,紧扣情感进行教学能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要包含的意蕴。

3、身临其境,显真情。

师:这首的妙处在于这短短28个字的诗中却有五处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勾勒“峨眉山、明月、平羌江、三峡”图。)师:古人常说人月两团圆,可此时作者抬头所见却是清秋半轮月,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生:他会埋怨道:半轮月亮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圆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和朋友再相聚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么?

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感想]月亮本是诗中一个普通景物,但古人对月亮往往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抓住月亮这个感性的景物,由景入诗,由诗及人,由人及己,层层深入,步步入境。在生活经验与体悟诗歌的基础上让作者的感情从学生的口中自然流露,娓娓道来。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月亮成了学生们走入李白内心的桥梁,成了作者和读者宣泄感情的共同媒介。

4、反差体验,悟深情。

生:“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指谁?生:是李白的好朋友。

师:李白连夜赶路行程匆匆,也许还没来得及向朋友、亲人告别呢。

想想这时李白又是什么样的心情?生:无可奈何。

生:渴望与朋友再欢聚。

师:“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师:你理解李白此刻的心情吗?再读诗体会体会。(自由读,齐读)[感想]古诗中的“思君”一词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中的人与景无不关合着一个“情”字。今天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的迅捷明了,与作者的“无处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更进一步领

悟到诗人的情真意切,思念无人与说的无奈。在角色体验之后,在“情”字入心之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的语言妙处的领悟皆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真正是情由心出。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6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7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目标为: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2.简述基因重组的概念含义和意义;3.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含义和最基本工具;4.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其中,前三点内容是B级要求,而最后一点内容是C级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表格形式,将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类型、特点、意义等进行了比较复习,既区分清楚了三种可遗传变异,也节约了复习时间。

在复习基因突变时,向学生补充了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原核生物基因结构以及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转录翻译过程的区别,这些知识的补充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基因发生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的原因。从学生反馈来看,补充知识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由于基因工程内容在选修3教材中是重点知识,所以在本节课中只是简单复习了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和四步操作流程,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基因重组形式。

同样借助表格形式,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进行了比较复习,并结合典型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育种方法。最后,利用例题4和基础题6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多种育种方法的综合考察能够很好地分析作答。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8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9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0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课始,我让学生谈谈对峨眉山的了解,学生由于之前读了《补充》,举手挺踊跃的。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学习诗歌,我引导学生看看图片,读读诗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这一问题,贯穿全课。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默默地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进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呢?我决定从听觉方面入手,于是问学生:李白此刻在图片上的哪个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会听到什么呢?

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交流时,说得流畅,轻松!此刻,他们仿佛真成了诗人,读起来也特别有味道!看来,教学古诗,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有时一个问题,便推了学生一把;有时看一下图片,学生便借机跳入了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不必囿于理解诗意,解释关键字词;进入情境,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1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习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根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拟丰富,大局部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根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局部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感悟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2

本课是一节三年级课,无论在导入,还是在全部课程环节中,我在充分懂得新课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抛弃旧观念,旧模式。首先,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师生谈话中了解歌曲内容,在游戏节奏中控制歌曲难点。然后创设情境,把有活力、有创意、求知欲望强、情绪丰盛的学生们到入到所创设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欲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旦被激发,就能推进其自身发展。

果真此,模仿、儿歌、游戏贯穿在特定的情节中,加之一些有趣的语言,使学生乐此不比的跟着你的思路走,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积极、自动地参与,勇敢、自信地表现,积极、快乐地发明。学生的表现很杰出,真让我佩服他们的聪慧。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育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敬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所以在游戏表演中,我以小鸟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游戏,坚持良好的交换,做到师生互动,并且发明协调民主的教学气氛。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3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明朗。对于初次接触诗词鉴赏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课程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引路人,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学生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课堂上才能奏起美妙的交响曲。因此,课前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于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难点、需求,据此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堂上设置了以下环节:①激趣导入,以含有“月”的诗句切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②反复诵读,以读代悟,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师生吟诵等,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诗词大意,掌握诗词节奏,理解诗词内容,揣摩诗词意境,直至悟情悟理;③研读探究,通过对重点词的品析,探究诗词内涵,理解诗词意象,领悟诗词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从而保证本课的教学重点;④品读感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散文化扩写,使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鉴赏水平,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⑤拓展延伸,赋予“月”这个意象以新的内涵,拓展学生视野、扩充诗词积累、理解典型意象,使学生明白传承中应有所创新,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养。

本文的亮点在于辩论赛环节,通常教学中会将“思君”定义为思友,怀乡、念亲,而忽略了“月”这个意向的丰富内涵,忽视了李白“月奴”的情结,他以月为知己,对月情有独钟。此处引入辩论赛,正方的观点为“思君”即思念朋友,反方的观点为:“思君“即思念月亮,双方各以例句佐证,各执己见,畅所欲言。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锤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让学生明白了“诗无达诂”的道理,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这正是诗词鉴赏的魅力之所在。

教学中的生成点常常令教师身心为之一振,不禁为学生阅读的仔细而喝彩。本课教学中,赏析第一句“峨眉山月歌半轮秋”时,本以为学生只能说出时间、地点,谁曾料,一位同学就提出了“秋“为何放在句末这个问题。此时,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生成点并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秋”不仅点明季节,还符合古语语序,更暗合了押韵,体现了诗人遣词的非凡功力,也让诗歌充满了音韵美。紧接着另一位同学又注意到“半轮”,说在地理课上学过,半轮指上弦月或下弦月,说明诗人是在秋天的一个月初或月末乘船出行。教师及时补充,“是农历的月初或月末”。一下子就将赏析带入了更深层次,也为下面的剖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

培养美的情趣,接受美的熏陶,领略美的意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有很多缺憾之处:

①看似简单的四句诗歌,却因其为古典诗词,对初学者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多读、多思、多练、多感悟、多品味、多体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

②在备教材、备学生的时候,我总是想得很多、很充分,但实际操作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最后扩写环节,你无从知道孩子想要表达的东西。交流时有个学生说道“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的情感很多,说不清”,当时,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可以用“情感复杂”来替代。现在想来,应该改为:适逢大唐盛世,年轻的诗人扬帆远航,内心既有对故土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渴盼,更多的是一份对理想的执着,对未来的期许。这正是盛唐的气象,盛唐的精神,他的核心就是“积极进取”。今天的我们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更应学习这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这样处理既给出了范例词句,又让学生明白该从哪些角度切入。

③我也经常和同事一起探讨,大家总是给我一些很好的建议,我也说,其实原本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体现人文思想,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一切都要为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而服务。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不妥之处,还望评委斧正。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4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备课时,我翻阅了“唐诗鉴赏”这本字典,了解到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并且,这5处地名在诗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诗人写作诗歌时巧妙地把它们融合在了诗句的各个部分,实在令人佩服。再从诗的整体来看,短短四行字,却给读者展示了从四川清溪到长江三峡的千里出游图,其磅礴气势也令人折服。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抓住了这两点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解题,“峨眉山月歌”这个诗题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诗歌,即这是一首写峨眉山月亮的诗歌。

接着,我告诉同学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要求同学自由读古诗,找出这5处地名来。5处地名找出来以后,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时若放手让他们自己来读懂诗意对于半数同学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解释诗意,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果然,学生对诗句中倒装的写法不明白,这“半轮秋”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在老师提醒“半轮是用来修饰月亮的”后,学生才弄明白了诗句第一行的意思。在此,我结合半轮月,配以简笔画介绍了上弦月、下弦月,了解了诗人出游的大致时间。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从字面解释并不难,主要是学生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生活中人在动景物跟着动的生活经验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当。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行只要明白“发、君、下”的意思,诗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解古诗的大意,第三遍品读古诗的要求是根据整首古诗的理解写出李白的出游路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在脑海中展现出这幅千里出游图来。或许是因为对诗句理解不透彻,或许是因为平时很少看地图,对此线路缺少了解,这条“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峡”的线路图出错的同学很多,特别是渝州和三峡的次序,大部分同学给换了位置。我立即想办法补救,以讲台为“清溪”要到“三峡”去,以次明白了“三峡”是最终目的地。教室的一过道为平羌江,我顺江而下,向后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轮秋月,前面不远我将要到达的地方是“渝州”。学生对这样形象的说法更能接受。

最后,在有节奏地朗读故事的基础上还留有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形成积累。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还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画面以“山月”为题说一段话的训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水平限制了这个训练,难以完成美的欣赏与创造,只有以教师语言给予补充,此教学设计得再思改进。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5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和诗人,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

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

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第四篇: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篇一:峨眉山月歌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今天给小学四年级学生上了一课,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教学内容是《峨眉山月歌》,一个课时。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习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较丰富,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 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基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对课堂和学生的把握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这一个环节到这里为止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紧接着我顺着“思君不见”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上我感到自己的语言非常的匮乏,对学生缺乏了解,学生的思路和自己的不同,导致我脑中所备的教案开始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停的在和学生兜圈子,问题设置不明确、不简洁,导致学生的无所适从。虽然在小张老师的帮助下,控制了课堂,最后也让学生自己说出了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但是总感到非常的牵强,没有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这是我上的第一堂课,通过这次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我的粉笔字写的并不是很好,缺乏一种权威。

2、教师的一些课堂语言很匮乏,表扬学生和描述一些问题的时候语言很单一,没有吸引力。

3、自以为课备的很充分,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出现遗漏。备教材,更要备课堂,备学生。

4、课堂驾驭能力不行,缺乏一种教师的权威。篇二:3《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教学后记 篇三:古诗《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们会背许多首古诗,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词意: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

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四、作业园地。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课后第四题。

3、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宝库中,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填一填,再收集几句写下来。

⒈野旷天低树。

⒉,低头思故乡。

⒊春风又绿江南岸。⒋可怜九月初三夜。

板书设计:

月 半轮

峨眉山月歌 影 江水流 写景

思君 抒情

课后反思:

请你

篇四: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篇五:《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教后反思

教学《古诗两首》课后反思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两个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两首诗整体朗读,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秋、月、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与《望洞庭》对应的办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绍地名。同时,为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

而后,讲解了古诗两大主题“写景、抒情”,引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开阔学生眼界。

问题思索:

古诗情韵在读时是不是应该注意轻重音的指导,与速度的点拨呢。

第五篇:《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明朗。对于初次接触诗词鉴赏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课程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引路人,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学生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课堂上才能奏起美妙的交响曲。因此,课前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于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难点、需求,据此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堂上设置了以下环节:①激趣导入,以含有“月”的诗句切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②反复诵读,以读代悟,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师生吟诵等,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诗词大意,掌握诗词节奏,理解诗词内容,揣摩诗词意境,直至悟情悟理;③研读探究,通过对重点词的品析,探究诗词内涵,理解诗词意象,领悟诗词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从而保证本课的教学重点;④品读感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散文化扩写,使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鉴赏水平,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⑤拓展延伸,赋予“月”这个意象以新的'内涵,拓展学生视野、扩充诗词积累、理解典型意象,使学生明白传承中应有所创新,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养。

本文的亮点在于辩论赛环节,通常教学中会将“思君”定义为思友,怀乡、念亲,而忽略了“月”这个意向的丰富内涵,忽视了李白“月奴”的情结,他以月为知己,对月情有独钟。此处引入辩论赛,正方的观点为“思君”即思念朋友,反方的观点为:“思君“即思念月亮,双方各以例句佐证,各执己见,畅所欲言。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锤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让学生明白了“诗无达诂”的道理,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这正是诗词鉴赏的魅力之所在。

教学中的生成点常常令教师身心为之一振,不禁为学生阅读的仔细而喝彩。本课教学中,赏析第一句“峨眉山月歌半轮秋”时,本以为学生只能说出时间、地点,谁曾料,一位同学就提出了“秋“为何放在句末这个问题。此时,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生成点并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秋”不仅点明季节,还符合古语语序,更暗合了押韵,体现了诗人遣词的非凡功力,也让诗歌充满了音韵美。紧接着另一位同学又注意到“半轮”,说在地理课上学过,半轮指上弦月或下弦月,说明诗人是在秋天的一个月初或月末乘船出行。教师及时补充,“是农历的月初或月末”。一下子就将赏析带入了更深层次,也为下面的剖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

培养美的情趣,接受美的熏陶,领略美的意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有很多缺憾之处:

①看似简单的四句诗歌,却因其为古典诗词,对初学者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多读、多思、多练、多感悟、多品味、多体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

②在备教材、备学生的时候,我总是想得很多、很充分,但实际操作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最后扩写环节,你无从知道孩子想要表达的东西。交流时有个学生说道“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的情感很多,说不清”,当时,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可以用“情感复杂”来替代。现在想来,应该改为:适逢大唐盛世,年轻的诗人扬帆远航,内心既有对故土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渴盼,更多的是一份对理想的执着,对未来的期许。这正是盛唐的气象,盛唐的精神,他的核心就是“积极进取”。今天的我们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更应学习这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这样处理既给出了范例词句,又让学生明白该从哪些角度切入。

③我也经常和同事一起探讨,大家总是给我一些很好的建议,我也说,其实原本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体现人文思想,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一切都要为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而服务。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不妥之处,还望评委斧正。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2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习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根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拟丰富,大局部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根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局部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感悟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3

本课是一节三年级课,无论在导入,还是在全部课程环节中,我在充分懂得新课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抛弃旧观念,旧模式。首先,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师生谈话中了解歌曲内容,在游戏节奏中控制歌曲难点。然后创设情境,把有活力、有创意、求知欲望强、情绪丰盛的学生们到入到所创设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欲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旦被激发,就能推进其自身发展。

果真此,模仿、儿歌、游戏贯穿在特定的情节中,加之一些有趣的语言,使学生乐此不比的跟着你的思路走,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积极、自动地参与,勇敢、自信地表现,积极、快乐地发明。学生的表现很杰出,真让我佩服他们的`聪慧。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育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敬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所以在游戏表演中,我以小鸟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游戏,坚持良好的交换,做到师生互动,并且发明协调民主的教学气氛。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4

本周四,上了一节录像课《峨眉山月歌》,上课后,将录像后的成品自己看了两次,也借此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综合前期的备课、上课、再备课,自觉本课有如下进步:

第一、依据新课标中对中年段古诗的目标来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中,3-4年级古诗教学方面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重在情感的体验以及想象力的激发,据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除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目标外,还有关于“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将目标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

第二、吸收了本学期备课组在古诗教学方面的结晶,流程比较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比较顺利。本学期,区级古典文学现代化的课题观摩会在我校举行,同年级付晶老师要上一节展示课。整个磨课的过程跨度将近一个月,有备课组互听、互评,校长指导、区级教研员下校指导、市级教研员指导。我全程参加了,吸收了部分精华。特别是古诗教学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这几个流程,而且每个流程如何贯彻落实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我的教学中,我吸收了这些精华,并且加以了运用,实现了过程清晰,学生走入了诗歌的情境,领悟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浓浓的乡愁。

第三、教学语言更加精炼,对课堂的操控更加成熟。以前上课时,由于自己没有谱,这个“谱”我理解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理论的研读、备课的准备充分等,由于事先的积累不够,会出现课堂上有废话,操控不了整个课堂,教学重难点没有突破,在一个细节问题上纠结顾此失彼等情况。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以及对教学的领悟力有所提升,表现在备课上,更加有的放矢,上课中,语言比较规范,课堂的呈现也在可控的范围内。

第三、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表现能力较强。这节课本学期曾经上过一次,当时是校长推门听课。第一次上课,我自己对教材吃得不够透,诗中五个地名,没有提出来让学生去发现,甚至自己也没有搞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于是教学中没有呈现。在领悟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阶段,辅助的烘托比较少,比如说图片、音乐都没有,学生出现了地名不会读、背诵不顺畅的情况。这一次上课,备课方面我进行了调整,重备前,反复查找资料,首先自己把诗歌吃透,然后把自己的关于地名的思考加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圈划、思考,一起理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在入诗境悟诗情环节,我加入课图片和音乐烘托,教学效果比第一次上课要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但是,本次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入诗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时是围绕“作者此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复习的过程,对于诗歌已经十分熟练了。完全能否揣摩到我问这个问题的意图,马上就心领神会地说“看到了头顶的半轮月亮,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在这时候,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就带领同学们通过感情朗读进入诗歌描绘的世界。但是整个只有月亮的世界太单薄了,事实上,作者坐船漂流在江面上,是可以见到特别多的景物的,这些景物与月亮在一起,才更有意境更真实。可是,通过两个孩子看似完美的回答,我就将想象的脚步停留在此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打开,是本节课的硬伤。

第二、自身的形象需要再打磨提升。整堂课下来,我虽说有微笑,但是语言不够活泼、肢体语言太过古板略显僵硬,头发也没有整理好。离理想的小学老师外形活泼、贴近小孩子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还有距离,自己平时要试着去调整,多录音录像,对照不足去改。

第三、自身的基本功需锤炼。在教学录像中,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板书很快、而且不够美观,在说话时有时停顿过长、有时会有一些方音出现。一节完美的课堂,这些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要有意识去改进。

通过这节课,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有待发展的空间,今后要落实,离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和完美的教师形象还很远,尝思索、勤调整,朝着目标去。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5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6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7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目标为: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2.简述基因重组的概念含义和意义;3.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含义和最基本工具;4.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其中,前三点内容是B级要求,而最后一点内容是C级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表格形式,将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类型、特点、意义等进行了比较复习,既区分清楚了三种可遗传变异,也节约了复习时间。

在复习基因突变时,向学生补充了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原核生物基因结构以及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转录翻译过程的区别,这些知识的补充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基因发生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的原因。从学生反馈来看,补充知识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由于基因工程内容在选修3教材中是重点知识,所以在本节课中只是简单复习了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和四步操作流程,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基因重组形式。

同样借助表格形式,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进行了比较复习,并结合典型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育种方法。最后,利用例题4和基础题6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多种育种方法的综合考察能够很好地分析作答。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8

《彩色牛奶》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活动,这节语言课有两个目标,分别是:1.理解故事中有关“彩色牛奶”的变化过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2.关注蔬菜的颜色特征,尝试根据故事中的句式进行仿编,表达“变”的过程。

这个活动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起幼儿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中“变”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感受“变”的神奇和有趣。第四个环节是游戏“喂奶牛吃蔬菜”尝试仿编故事情节。第一个环节中通过提问你认识吗?他有什么本领?这头奶牛神奇在什么地方,引起幼儿的兴趣。但是前期经验准备不够,导致幼儿觉得奶牛能挤出奶是神奇的地方,因而没有关注到牛奶颜色的不同。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请幼儿分段欣赏故事,为下面的创编做准备,同样也是为了达到目标一:理解故事中有关“彩色牛奶”的.变化过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们看的时候兴趣还是比较浓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很乐于动脑筋。但位子安排似乎欠妥当,有几个小朋友看不见,因此就站了起来,有几个干脆走神,效果不是很好,但这头奶牛的神奇和有趣小朋友还是感受到了。第三个环节完整欣赏故事。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对故事有个完整性的理解,并尝试跟着一起说说,回忆第二个环节中的“彩色牛奶”的变化过程。可是在正式进行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设计对幼儿来说有些难度,部分幼儿根本跟不上flash的语速,以至于幼儿说的少了。第四个环节是游戏“喂奶牛吃蔬菜”,尝试用故事中的句式结构仿编,是为了达成目标二:关注蔬菜的颜色特征,尝试根据故事中的句式进行仿编,表达“变”的过程。由于幼儿的前期经验不足,蔬菜图片有限,不足以丰富幼儿的认知要求。在这个环节的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如蔬菜图片是由课件呈现,而动物图片是挂在黑板上的,因而体现不出“喂”的过程。或者改成全部由课件呈现,完善课件制作,体现“喂”的过程,或者改成每个幼儿都能选择一张蔬菜图片,进行喂奶牛吃并尝试仿编句式结构。

语言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幼儿说,如果老师准备的材料不够充分幼儿觉得没什么可以玩的,会让幼儿觉得很没意思,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幼儿的前期经验也不够充分的话,也会失去说的机会,也同样会让幼儿无话可说。这个问题是以后的语言课中非常值得我去思考的。通过了这个活动我得到了很大的教训,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到了一些语言课的技巧。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9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习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较丰富,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基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感悟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0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课始,我让学生谈谈对峨眉山的了解,学生由于之前读了《补充》,举手挺踊跃的。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学习诗歌,我引导学生看看图片,读读诗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这一问题,贯穿全课。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默默地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进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呢?我决定从听觉方面入手,于是问学生:李白此刻在图片上的哪个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会听到什么呢?

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交流时,说得流畅,轻松!此刻,他们仿佛真成了诗人,读起来也特别有味道!看来,教学古诗,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有时一个问题,便推了学生一把;有时看一下图片,学生便借机跳入了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不必囿于理解诗意,解释关键字词;进入情境,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1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同时对古诗的押韵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第一、二行,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倒置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峨眉山半轮秋月”,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这个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回忆了李白颂月的诗歌,补充了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理解诗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写法。学生刚上四年级,课上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现在想想,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

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2

今天我教学了古诗两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开始了思考这堂课了,为了突破枯燥的古诗教学,我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法。

上课一开始必要的导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这节课后的任务就是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故事!看得出许多学生都有点畏难的表情,但是碍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张张惊讶的嘴而已。

既然觉得有难度就好了——有压力才有动力!接下来我就发问了,同学们都感到有难度,你们觉得难在哪里?提出来说说!这下子,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听得也认真多了!而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每当一行诗歌的重点、难点突破了,我就让学生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我此举的目的:一是真要听听他们会说了没有;二是没有举手的人要么没有听课,要么还有问题,乘机发难(哈哈哈!我觉得我有点阴险的!)双重压力之下,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主动了!

而在讨论中,老师的巡视也应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安排小组代言。今天我就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们交流,并让他们帮我代言。

今天连上两节课下来,大家好像都没有累得感觉,今天的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大方向上,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细节上耍耍阴谋也无妨!

教学之后,我又跟师傅教科室夏炎洁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们对情景教学和日常能力教学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够像特级教师那样把技能训练和情景教学结合在一起还真的不容易!这将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今天开始我对刘一洲、杨开来等人开始了“绝对板脸”制度,同时辅之以谈心制度,效果还挺灵的。当然看着这些“活宝”,心里还是挺想笑的,强忍着还真有些难过!呵呵!不过能制服他们就要这样!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3

拿到一首诗,我们要首先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对于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找题眼,以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为题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如果用上这样的方式就很不错——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 “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4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备课时,我翻阅了“唐诗鉴赏”这本字典,了解到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并且,这5处地名在诗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诗人写作诗歌时巧妙地把它们融合在了诗句的各个部分,实在令人佩服。再从诗的整体来看,短短四行字,却给读者展示了从四川清溪到长江三峡的千里出游图,其磅礴气势也令人折服。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抓住了这两点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解题,“峨眉山月歌”这个诗题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诗歌,即这是一首写峨眉山月亮的诗歌。

接着,我告诉同学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要求同学自由读古诗,找出这5处地名来。5处地名找出来以后,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时若放手让他们自己来读懂诗意对于半数同学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解释诗意,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果然,学生对诗句中倒装的写法不明白,这“半轮秋”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在老师提醒“半轮是用来修饰月亮的”后,学生才弄明白了诗句第一行的意思。在此,我结合半轮月,配以简笔画介绍了上弦月、下弦月,了解了诗人出游的大致时间。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从字面解释并不难,主要是学生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生活中人在动景物跟着动的生活经验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当。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行只要明白“发、君、下”的意思,诗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解古诗的大意,第三遍品读古诗的要求是根据整首古诗的.理解写出李白的出游路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在脑海中展现出这幅千里出游图来。或许是因为对诗句理解不透彻,或许是因为平时很少看地图,对此线路缺少了解,这条“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峡”的线路图出错的同学很多,特别是渝州和三峡的次序,大部分同学给换了位置。我立即想办法补救,以讲台为“清溪”要到“三峡”去,以次明白了“三峡”是最终目的地。教室的一过道为平羌江,我顺江而下,向后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轮秋月,前面不远我将要到达的地方是“渝州”。学生对这样形象的说法更能接受。

最后,在有节奏地朗读故事的基础上还留有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形成积累。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还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画面以“山月”为题说一段话的训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水平限制了这个训练,难以完成美的欣赏与创造,只有以教师语言给予补充,此教学设计得再思改进。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5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下载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1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4、理解诗人的心......

    古诗《寒食》《峨眉山月歌》

    《寒食》 【诗文解释】 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词语解释】 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峨眉山月歌语文教学反思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

    峨眉山月歌课程教学反思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由于学生预习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 望洞庭 峨眉山月歌》教案[模版]

    3.古诗两首 望洞庭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本课生字,两......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一、诗中有以下几个难点:怎样理解“镜未磨......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塘墀中心小学郑兰英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完成了教学重点中,学生对于该诗诗境的理解。在对诗的意境理解上,学生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揣摩让我为之一惊,通过图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