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亮羽课堂勇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论文
论文关键词:预习学案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通过落实预习环节,在展示交流中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杭州市勇进中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不懈追求。本文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范例.从课堂预习、小组分工、互动交流、评价激励等方面介绍了初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开展“亮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
一、创编预习学案,课内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我们强调预习的质量。但学生应该如何预习?教师在学生预习环节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指导?这是我们首先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一年下来,初一语文组教师们以精心编写的预习学案,来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有效预习。
对语文学科而言,学案应当含有目标指引的预习学案,以任务型菜单的方式,将课文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分列其中,同时兼顾语文知识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所有任务都不出现答案,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填充。结合课时进度、学生能力发展和教材特点,我们尝试编制了三种形式的预习学案。
(一)单元预习学案
这类学案适合于单元主题相仿、文体相近、学习方法一脉相承、有利于总结归纳单元学习经验的泛读课文。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人物”和第六单元的“动物”话题的课文。在单元预习时通常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各篇课文的信息和知识要点。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学生在一个周期内(大约两周)反复训练,强化巩固认识。同时可以拉快进度(通常用6-8个课时可以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小组分工,例如每个小组主要负责一篇课文的展示,或者每两个小组负责一篇课文的展示而减少重复,提高展示效率。缺点是阅读跨度大,学生在课堂预习时容易目回吞枣,对课文细节不能深究,部分基础知识容易混淆,如作家的代表作等。
[例1]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案(节选学法指导)
一、反复诵读
1.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2.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能复述以下三个问题(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涵泳性阅读:先默读,品味优美词句再反复朗读精彩段落或句子,体会优美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好词佳句
4.声情并茂朗读:传达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
二、理清思路:通过关键词句,提纲竿领。重点是理清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三、品味语言:在涵泳性阅读时注重修辞句、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句式人称的变化……
四、联想拓展:同题材或者同作家的作品比较,积累并摘抄相关主题的优美词句。
〔例2]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物”对比阅读整理表(缩略)
(二)单篇课文的预习学案
这类学案适用于情感丰富、含义深刻、结构富于变化、篇幅较长的精读课文(如鲁迅的文章)。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指引学生细细品读。优点是可以以线索或主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讨论,在质疑与争辩中提升思想认识的境界,适合于公开课的前期准备。缺点是不利于切分成容量、难度均等的小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如果要人人参与展示,容易产生小组任务重复,并且会延长课时。
[例3]《社戏》学案(节选)
【学习目标]
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从儿童的角度理解这篇文章的审美情趣。
【预习和展示任务】
五、做个有品味、有情趣的人。(反复朗读下面课文“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就课文的这个结尾,结合文章细节,你能读出作者的哪些情感?)
1.美境:文中的词、句子写出了美,表现了(主旨)
2.美情:我喜欢文中的(人物)的(特点),因为(以文句说明)
3.美事:我想和他们一起去_(活动),因为__(生活体验)
(三)“比较学习”学案
作为以上两种学案的补充,这类学案需要打破单元界限,变主题教学为类型教学,选择有相同或相异比较点的课文,两两组合,同时预习,同时展示。这样便于指导学生熟悉文体特点,依据阅读方法,摸索学习规律,总结经验。同时便于老师开展阶段能力形成性训练,使原本分散在各个单元中的知识能力点整合成一定的序列,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强化和巩固。例如诗歌类《黄河颂》《诗两首》重在学习诗歌意象的解读和凝练语词的品析,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小说类《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最后一课》重在学习复杂的记叙技巧,感悟成长中小主人公“成长”中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周遭人物环境的影响;散文类《安塞腰鼓》《观舞记》学习依据线索和关键词句把握主旨,仿照句式和修辞描摹场景的写法;传记类学习写人叙事的角度和技巧;文言文《伤仲永》《孙权劝学》重在文言知识现象的整理、横向比较和对“终身学习”的理解。
通常,在课堂预习时,教师分发学案,学生每人一份,先在课堂上独立预习课文,圈点评注,记录疑问,然后查阅资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状态,面向个体及时纠正低效做法或解释要求。允许学生带教学参考资料、工具书,补充课本注释。学会快速检索信息,毕竟,正确使用资料也是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学生在对照答案,逆推思路的过程中也能提升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学习规范的表述方法。
深度预习阶段,在组长的号召下,集体讨论个人在预习时的疑难问题,确定小组展示的重点和难点,讨论后尚未解决或有争议的则写在座位附近黑板上,用“”代表小组已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用“?”代表重要但未解决的难题.提交给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联系课内外求证.解除纷争,达成共识。
二、明确分工任务,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展示
“尝试在先,先学后教”,当学生自主预习或小组交流之后,教师应该搭建平台,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并有机会探讨各种疑问,表达个人见解。与此同时,共性或典型的错误可以在集体指正补充的过程中,得以纠正;而所有的经验方法可以在比较鉴别中得以完善、巩固或强化。目前,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自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就有必要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以减少低层次重复的时间,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教师除在课堂上补充、归纳,更可以通过帮扶结对和捆绑性评价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的责任感。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使用任务专门化,把较复杂的任务分割为几个较小的部分,各个部分分别由几个单独的小组去分担。在展示课前的一天,教师通常会分发展示分工任务单,留足时间供小组长与组员共商展示的形式,并将各任务落实到个人。小组每位成员在个人预习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进一步的专题专项准备。为了使展示课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我们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语文学习所必须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要求,拟订了兼顾形式和内容的展示建议,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导—演—介—析一-悟—问—联~铺J",以便使学生在领取小组任务后可以灵活选择样式和与课文学习目标有关的内容来展示。
课前小组学生先将该组任务中的易错点、难题、优秀创作、课外知识、学习心得抄录在黑板上,然后按照抽签顺序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在黑板前展示;有时则是师生共同商讨确定两三个核心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竞赛汇报(语言赏析竞赛、抽签问答竞赛、限时速记课文等)。总之,你做名家访谈,我搞小品表演;你配乐朗读,我赏析点评;你写诗配画,我作词谱曲;你板书提纲,我讲解图表;你指名板演,我抽签问答;你质疑问难,步步紧逼;我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有错误,教师和学生共同指正;有缺漏,集体补充。身体和眼光随同学与老师讲解的位置而转动,避免长时间专注于一处而疲乏。同龄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似乎更容易被接受,而当纷争相持不下时,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聆听教师讲解,注意力格外集中。课后的口头或书面评语既肯定了学生的付出,又提供了指导,对其下一次更精彩的表现寄予期望,才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深化师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点拨提升
(一)学生在质疑补充中发现并创造,收获新知有时学生为了得到补充指正的分数,还准备了一些思考题,指名回答。问题一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争抢回答,非常踊跃。而学生的问题涉及课内课外,涵盖很广。
[例4]
在学习《秋天》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各种在预习课时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引发了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交流。“‘澳水因枯涸露出石头而更显清冽了’和秋天有什么关系?”我们讨论出了四季水位的知识。“为什么说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筛选了文中的意象,得出写的景物应该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同时符合季节特点的结论。“那满流着夏夜的热与香气的笛孔”一句,引发学生思考枚羊女和牛背上的笛声的关系,这恰好诊释了少女梦寐的具体内容,也体会出了诗歌的意境,进而能有感情地读出这首诗歌的意境。学生不仅理解了参考书上显得突兀的小标题“少女思恋图”思恋的对象,还补充回答是思念夏天的伙伴、玩伴。这个答案我个人认为比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更精彩,更贴近诗意。
(二)教师利用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当学生习惯于提问质疑甚至能主动寻求解答时,教师提问就更应该经过填密思考,精心设计,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要能精辟提炼要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的做法是:以学生的观点为核心,以一个宽泛的问题开头,激发一轮新的思维活动,教师要以开放之态接受任何答案。基本流程是:提供矛盾情景,以待学生解决—导向更深、更彻底的回答—将讨论导向新领域—将任务转回给全班。
[例习
问题:女锅为什么不用其他材料造人,而是用泥和水来做呢?(教师联系西方人类起源学说而提出。)
生1:因为人的皮肤是黄的,泥也是黄的。
生2:因为人刚生出来时身上有泥垢,就好像洗澡时可以搓出来的那种东西。所以会想到是泥做的。
师:有一定道理。你现在洗澡也会有泥垢,会不会认为自己是泥和水做的?(教师微笑,学生摇头。)
生3:因为当时人的生产力落后,都是靠天喝水,靠地吃饭。而人吃的东西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所以他们会想到第一个人也是土里出来的。才会有“大地母亲”这种说法。
生4:因为中国最早的人类都是在两河流域起源的。所以人和水、大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才会做这样的想象。
(真正理解了神话产生的背景和想象的现实依据)
问题源起于备课时教师自我的思考,没有标准答案,具有开放度和挑战性。在非评价状态中进行讨论,学生才没有心理负担。精神放松.灵感就更容易闪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参与;纷争、质疑、顿悟充溢了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文中找词句解读作用,学会了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创作,学会了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学会了依据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文体特点。而他们的创造力也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期。此时,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和同学的掌声也给他们以极大的成就感。正是这种成就感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完善评价方案,奖勤罚徽巩固小组成果
在“亮羽课堂”中,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在这种形式下,既要鼓励小组共同进步,又要肯定个人对组内的贡献,其中对学生的努力与付出,做客观公正的过程记录与结果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语文组精心设计了过程记录表,分重点讲解、质疑问答、赏析创作、板书演练、创意表演、指正补充、笔记检查等七个方面记录学生参与的内容和质量。
为了有效控制学生听课时的状态和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认真听取来自同学的交流,我们在课堂评价体系中设置了“指正补充”这一栏。这个项目为那些专心听课勤于思考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经过一年来的尝试,他们已经不满于将既成的知识和方法照搬呈现给同学。帮同龄人“纠错”是最能吸引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全情投人的。同时,课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另外,我们针对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成绩,设计了这样一份可以量化的结果评价表。
2009年语文学期总评成绩评价方案(缩略)
学生明确了这一评价方案后,对期末语文复习应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订正面批和积极完成课外自主练习而向老师提问的学生,课前课后都会紧紧跟随教师;午间休息和放学时段各组组长围着教室张贴栏,主动填充表格。至于组员写书面申请加分,组长与教师共同商讨打分细则的事情频频发生,常常把传统教学中向来“生意清淡”的语文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
与传统学习方式比较,我们从“重视认知训练”转为“强化学法指导”。“亮羽”是一种呈现和面貌。其深层的是学生的学习是有章可循、自主控制的“链式”接受,而教师则要面对的是生成性问题的“点式”辅导。教师让出了“链接控制的权力”是很有挑战性的。但这也是机遇,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又一个崭新的平台。
第二篇:勇当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排头兵
勇当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排头兵
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下午5点,忙碌了一天教学工作的莘庄镇小学青年科研骨干教师20余人聚集在北校中会议室,召开新学期首次会议。
莘庄镇小学领衔国家教育部《在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中开展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是国家教育部首选的全国20所实验校之一。学校以课题研究与实践为抓手,结合我区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进,认真推进、不断深入。学校组织青年科研骨干教师中心组成员自编一套《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校本课程教材,目前已编写完成二册,而且已投入使用,反映很好。
会上对参与编写教材并评选为一、二、三等奖的老师颁发证书,对第三册教材的编写,征询了意见,进行了研讨,落实了任务。
中心组组长顾颖布置了新学期青年科研骨干教师中心组工作。在科研部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理论,认真读好科研杂志,用科研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主动承担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活动。以项目研究为抓手,积极参与,并在区域和学校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进中,传递自己的智慧。
会议最后,科研部主任朱学弟作了讲话。从学校的百年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端品立行、迪新养正”办学理念,增添丰富的内涵;在创建“三个基地、三个项目、四个特色”的办学特色中奉献自己的智慧,为学校教育内涵发展,为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镇小的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莘庄镇小学科研部
第三篇:乡镇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时
乡镇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时
为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攻坚活动,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发挥教研员团队引领作用,12月12日县教研室初中教研员张丽华老师到乔官镇中学举行送课下乡活动,为乡镇学校带来课改“大餐”,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强大火力。
张丽华老师走进课堂执教《看云识天气》,老课文新教法,娓娓道来要言不烦,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课后评课时,教研员张丽华老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富有实效的建议,张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标、分析课标,抓住课标的“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先学后教、精讲点拨的理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做到课堂收放自如;语文教学必须牢牢抓住读、写两翼,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留给孩子读书的时间,给孩子创造写作的机会,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送课下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教育教学活动的交流,为推动区域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必将产生积极作用,对加快推进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刘树军供稿)
第四篇:文进龙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结题报告
正安县第二中学数学课题组
主持人:文进龙
摘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现实中,课堂提问常常进入误区,高效课堂的提问艺术既是启迪学生心智的手段,更是展现教师教育机智的技术和策略。问题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形式,高效课堂提问的艺术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是课堂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教学方式,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心智,提高思维能力。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也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阶梯,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初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不具有艺术性的问题相当突出,常常有如下误区:
1、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思考性。比如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2、提问的设计随意性强,问题无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连续性,前言不搭后语,思维胡乱跳跃。或在教学过程中横生枝节,突然提出某个问题,造成学生思维断层。
3、无视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事实,在提出问题上大包大揽。或者出于对自主学习的误解,把“提出问题”的任务当作一种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却不善于从众多问题中选择或者整合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以供学生进一步的探求。
4、提问的处理上缺乏科学性。问题提出后急于作答,没有给大多数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者过多地要求全班齐答,追求表面效果。
5、提问时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差生。对学生的回答常常是鼓励不足,而批评有余。以上所列举的种种误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质量,而且也使高效课堂难以真正实现。所以,我们应反思如何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2、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3、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艺术问题。高效的或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提问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一)提问的界定:这里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时提出的口头或书面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课堂提问艺术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课堂提问的艺术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的知识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实现自主建构。在课堂中,特别是“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环节,教师若能把握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必将较圆满地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
2.创造性学习理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再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问题解决理论
思维始于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提问不仅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且把它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尝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从教师角度研究
1、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研究高效课堂提问遵循的原则。
3、研究高效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4、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
(二)从学生角度研究
1、研究学生提问的情感氛围。
2、研究学生提问的思维氛围。
3、研究激发学生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组研究,可发现课堂提问随课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堂提问的基本技巧及策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表现得充分一些,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
2、通过本课题组研究,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提问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将问题设置梯度,分层提问,同学之间相互启发;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评价,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全员参与。
3、通过本课题组研究,恰当地运用提问艺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学习潜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同时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思辨比较法进行研究。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2月)
1、按照实验研究的内容,成立课题组。
2、分解课题,课题组各教师选定子课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
3、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
4、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二)实施阶段(2016年2月-2016年5月)
1、课题组制定实施研究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2、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3、各子课题成果提交实验研究小结。
4、展示发表阶段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1、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完成研究材料结集。
2、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3、根据情况对部分研究课题进行推广。
八、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研究的教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完成一篇论文、课题组完成论文的结集及结题报告。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成果
两年多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深入课堂实践的研究活动,结合本校实际,在数学、理化、英语等学科进行实验,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等方法,广泛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了经验总结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理论的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结合,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设计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总结出了“高效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写出了“把握提问艺术 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方法“等经验文章及案例设计、案例分析等;在学校上了课题研究展示课。主要成果如下:
一、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性
1、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2、提问应具有科学性
若问题过于呆板、机械,“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收不到好的效果。在本节研讨课堂教学中,已经没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提问时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生动含蓄,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积极地思考。有此可以看到新课程中可喜的变化。
3、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
4、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就会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5、提问应具有整体性
问题提出后,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应留有相应的思考时间,并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暗示。在本节课中,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中有发言人的角色,为了兼顾广度,教师在提问时还采用直接点名的办法,体现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上述原则我们归纳为三大条:
1、面向全体,营造民主气氛;
2、因村施教,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3、方法多样,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教师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关键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提问方法:
1)激趣式提问: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铺垫式提问:学习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分若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5)反馈式提问:在学习新课后或复习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
(一)从知识层面上研究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
1、巧抓问点
(1)设问:环环相扣,问在知识的疑难点
设问,它是一堂课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高质量的提问,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二这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往往就再知识的疑难点上,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问,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思路认真剖析,循序渐进地不断设问,不断引导,最后学生恍然大悟,会留下深刻难忘的记忆。
(2)追问:行云流水,问在思维的发散点
追问,是一连串问题的组合,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它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追问要为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服务,必须方向正确,许多课例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常常是教师课堂追问的关键之处。
(3)反问:出其不意,问在知识的生成点
反问,是我们教师在面对问题时,不予以直接正面的回答,而是将问题反方向加以转化,成为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问题,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刚学过某一知识后,有的学生就觉得简单的,懂了,开始放松自己,此时,出其不意的提出一些反问,动摇他们的自满,促使他们从另一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思考、再讨论、再认识。
(4)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5)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2.把握提问火候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3.选好角度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评价型问题„„。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直问还是曲问形式,正问还是反问。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而追问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究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二)从心理层面研究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
1、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1)畏惧心理
由于对自己不信任,有些学生害怕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越不敢回答问题导致表述能力越薄弱,而表述能力越薄弱就越没有自信,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的目的就不能加以体现。
(2)依赖心理
有的学生容易把生活中的依赖思想带入到课堂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当提出问题后就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同学和教师身上,习惯于听取答案而不是探究答案。
(3)急躁心理
有些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较快,而且比较注重问题的结果,他们在问题提出来后,不经过深刻的思考就给予简单的回答。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浮躁,甚至对别人的回答不屑一顾,容易造成自身对问题的一知半解,同时也容易对其他学生的思考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2、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有人作过一个比方: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良好的情感氛围,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
(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3)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4、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1)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提问要注意趣味性。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鲜、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
(3)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动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至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通过教学实践及讨论,总结出六大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表现:即求异设问,变中求新;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故设障碍,诱导思维;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迂回设问,退中求进,创设矛盾,激起波澜。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益良多,从而实现课堂高效的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成效和困惑
“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课题组成员对“课堂提问艺术性”概念理解上从模糊到深刻,实施操作上的从迷茫到清晰,经历了一个既痛苦又兴奋的思想认识过程,研究取得一定成效。课题组成员除了撰写相关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还身体力行开设了“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公开课,把研究成果,自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理论体系,为今后的实践和推广提供了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保障。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
1、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大量理论书籍和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查阅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深刻认识到“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核心,“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提问艺术”是“问题教学”的关键。
2、开启了教师研究的新渠道
在课题研究之前,对“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行为,老教师感觉是凭经验,新教师感觉是随意,若对某一“课堂提问”案例有效性进行评价,多是从经验到经验,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自课题研究实施两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每次公开教学的听课评课活动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堂提问艺术”当作听课、评课的切入点,相互产生共鸣,把课堂教学研究引向更深层次,“课堂提问艺术”成为研究突破口。
3、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初步掌握了“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形成机构和应遵循的原则,对“课堂提问”这一重要形式,认识上提高了、行为上自觉了,具体操作上得心应手了。大家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质
1、培养了学生善问、善思的良好习惯
在课题实施之前,学生往往满足于教材及教师提供的结论,在回答问题时基本上都是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和观点,不能较好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实施课题以后,往往会问几个为什么,人云亦云的状况明显减少,善于思考的习惯增多了。在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习惯于先思考后回答,回答后再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形成新的问题。
2、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是新时代人才的主要素质。在没有进行探究学习之前,虽然学生也能提出一些问题,但问题的类型比较单一,更主要的是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比较肤浅。而通过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所提出的问题深刻性明显增强。
3、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随着课堂提问艺术教学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现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景观。学生都有着探究知识奥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倾向和动机,课堂上老师的所提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些倾向和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把学生的潜能较好地发挥出来了,大部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活泼,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1、“提问”是一个古老而又年青的课题。说“古老”是因为古代先贤们教育弟子时就多采用问题教学的方法,说“年青”是因为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引起听课者的“非议”。“课堂提问”如此平常又如此深奥,经过两年的研究只能是管窥一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艺术性的研究需长期坚持下去,结题仅是一个阶段的小结。
2、“对不对”、“是不是”诸如此类的提问一定是“无效”的吗?一堂课中有80几个提问真的就“过多”了吗?教师“自问自答”式的提问方式就一定不可取吗?„„回答这些问题时,只能定性去分析、无法定量研究。也许这80几个问题的70几个是仅起双边交流之用,而关键问题就那么几个。回答这些问题真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问题设计涉及一个教师教学功底和文化底蕴,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能做到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而不留遗憾。
4、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情感和思维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提问”操作上要顾及每一个学生难度很大。很多时候仅停留在道义上的顾及而不是实质上的平等对待。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艺术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黄骅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黄教通〈2012〉9号文)
黄骅市教育局(通知)
黄教通〈2012〉9号
黄骅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市直及民办学校:
现将《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组织教师进行认真学习,结合实际,切实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黄骅市教育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试 行)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低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整体优化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任务目标
1.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观察、分析、实验、探索、推理、质疑、创造,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心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关于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教育智慧,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课堂教学中获取一种生命体验和职业幸福感,教学相长,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提高。
3.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对本校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经验的梳理分析,结合学校师资、生源、资源、设备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改进课堂教学流程,不拘一格,大胆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特色鲜明、便于操作、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提高校本研修水平。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重心,以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反思交流、专题学习、课题研究等多种活动为载体,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活动,提高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 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由学生完成,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为炫耀自我,而忽视学生主体性。
2.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进步的平台,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和优秀生的培养。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提倡采用学生全员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或实施分层教学,但必须避免等级歧视。
3.实效性原则。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每节课都要使学生有所收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着重提高能力、体验过程、学会方法。教学中不摆花架子,杜绝以任何名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4.前瞻性原则。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着想,不局限于知识结论的学习,要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具有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5.创新性原则。要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提倡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课堂组织形式,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提炼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但要注意切合实际,符合校情、师情和学情,避免一味求新,流于形式。
6.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会遇到学科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逐步完善、不断发展、力求优化,坚决避免急功近利思想。
四、方法策略
1.实行集体备课。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以学定教,形成相对统一的教学设计或者导学案设计,每位教师在应用时结合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和自身教学特点再进行适当调整。为减轻教师工作量,允许教师使用改进后的上一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或学案。
2.重视实践反思。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及时做好教后反思,对于教学的精彩片段或不足之处进行重点反思,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进教学,修订教案或学案,为以后使用者提供参考,并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3.开展专题研讨。围绕课标、教材、教法、学法等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教学案例为研讨主题,进行民主、深入的研讨,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4.进行专业引领。以局教研室和市进校为主,其他科室积极配合,认真组织好各级各类培训、讲座、观摩、学习等活动,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解决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
5.组织教学竞赛。开展校级、乡级和市级等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改革竞赛活动,在公开课、录像课、说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等常规活动中,突出教改主题和特色,开展同课异构、片段教学、教材剖析、案例评析等多样化的教研活动。6.优化评价体系。建立立足于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学评教,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活动时间、参与程度、学习方式和检测效果,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学会了多少,以此评价教学目标、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和达标情况。
7.深化科学研究。各学校要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分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和专题研究。要善于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3月)
3月上旬,教育局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成立市课改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和传 达文件,部署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工作。中旬,完成20所试点学校申报工作。下旬,各试点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定试点年级或班级,完成各项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明确教改方向,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教学模式设想和预期目标,报局教研室审核。
2.试点教改阶段(2012年4月-2013年4月)
各教改试点学校落实本校制定的实施方案,按照设想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整完善,优化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特色。教育局组织开展各类相关教研活动,5月份,组织全市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大赛,推动和强化课堂教学改革;10月份,组织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进行互相学习借鉴。
3.全面推广阶段(2013年5月-2015年5月)
对教改试点学校的先进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每年增加15所试点学校。积极发挥试点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广大教师能自觉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形成一批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期间,教育局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改主题活动,并进行检查督导,促进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完善。4.总结表彰阶段(2015年6月)各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形成经验材料,教育局择优汇编成册,在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上进行推广,并向上级有关部门积极推荐。对于在课改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黄骅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宣传推进、指导评价、督导考核和总结评选等工作。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市直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实施。
2.制度保障。制定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评价导向从重教转向重学。建立课堂教学改革专项激励机制,大力表彰教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教师。建立市、乡、校三级监测网络,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强化过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经费保障。各学校要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与课堂教学改革有关的资料购买、设备添置、学习培训和相关活动等方面的支出,要给予优先考虑。
附:黄骅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组织机构
主题词:教育 教学 改革 方案 通知
黄骅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2年3月5日印(共印60份)
附: 黄骅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组织机构
1.黄骅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康学树
副组长:王振岭 王金国 张新峰 孔令岗 孙玉德 成 员:张振兴 张立河 张汉斌 刘志刚 李 云 辛永文 张希之 卞金刚 胡文亮 2.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张振兴
副主任:陈金强 张俊霞 张建兵 成 员:各学科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