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模版)
结合本班实际,就地取材,发散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增加了课堂容量,新颖的巩固练习。用一些动物的名称给小组命名,如:老虎队、狮子队、大象队、军犬队……等,同学们感觉很有意思,并且具有挑战性,再进行对抗赛时,表现的很踊跃,并评出了优胜队。
节课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的结果都不需要约分。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做些准备。就本课的教学谈以下体会。
1.结合本班实际,就地取材,发散学生思维
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拿本班期中考试的情况导入。
“期中考试结束了,我们班有两名同学成绩优秀得了满分,同学们猜一猜。”
让学生产生想知道是谁的悬念,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掌声鼓励。还有一个同学在师生心目中学习有困难,可是这次考试表现非常出色,应该是谁呢?老师告诉你们是康佳林,掌声鼓励。你们给的只是精神鼓励,老师想给他们以物质奖励,每人一朵老师亲手做的花。”
出示用来做花的材料。
“给得满分的一朵红花,得99分的一朵黄花。”板书:2/5和1/5。
同学们根据所得信息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的轻松、容易,掌握牢固。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增加了课堂容量。
教学本节内容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涉及到了分数加减法,这样老师就可以随及指导,改变了课本上规定单一的分数加法和分数减法。用一课时的时间,顺利的完成了两课时的内容,学生还得到了充分的巩固和练习。
3.新颖的巩固练习
用一些动物的名称给小组命名,如:老虎队、狮子队、大象队、军犬队……等,同学们感觉很有意思,并且具有挑战性,再进行对抗赛时,表现的很踊跃,并评出了优胜队。
4.教学程序有待考虑。
如:5/6+1/6出示的图片应考虑是否必要,怎么出示。
5.课堂语言组织较差,想用一些幽默性的语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篇:《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整、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计算和以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以吃饼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了如下的设想:
一、找准目标,突破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二、通过图片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吃饼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在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时,学生提出: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时,分数怎样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呢?,这说明本节课已经激发学生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会自主地探索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放手,才能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意义,后总结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学习计算方法,再学习意义。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能根据分数单位进行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量,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教学时让学生举出分数的例子,口答分数加减法,举例列算式,再观察,计算,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口算举例比较交流概括验证这样一个全过程。课上,我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第三篇: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设计目标: 1.探究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直观
的方法理解和掌握简单分数的加、减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
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迁移和类推能力。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究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
一定的感受。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体会学习是实践、探
索的过程。能自觉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提问、专心做习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并理解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掌握算法。提出简
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有条理的思考。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
义,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例题先
让学生学生分两次在一个长方形里涂色,后分别提出求和求差
的问题,根据已有的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列出算式,再借
助直观图形以及对分数的理解,探索交流算法。“想想做做”联
系生活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计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自备的圣诞礼物、贺卡及题卡。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谈话:孩子们,明天就是……?看,这是谁?圣诞老人今天走进我们的课堂,瞧,他带来了许多礼物准备送给你们呢!
圣诞老人话外音:孩子们,你们好!我的礼物背后有一些问题需要你们解决,你们有信心吗?(课件播放)
2.引入:(课件出示)
(1)圣诞老人的第一份礼物,是什么?
(2)(指名)问:琪琪,这块巧克力平均分成几份?
继续问:琪琪,如果你分得3份,那么你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明明(琪琪同位),你分得2份,你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3)提问:两人一共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你们能列式吗?
学生接话齐答:圣诞节。
学生齐答:圣诞老人。
学生看大屏幕画面深受感染,表现很有信心,齐答:有。
学生看到屏幕上的画面,高兴齐答:巧克力。
琪琪看屏幕画面作答:巧克力平均分成8份。
琪琪答:我分得这块巧克力的3/8。
明明答:我分得这块巧克力的2/8。
被教师随机问到的学生作答,而其他学生关注地倾听。
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
考列式,积极要求汇报。
以临近的圣诞节为教学时机,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圣诞礼物创设适宜的场景和氛围,课件演示的效果使学生很快进入虚拟的情境中,激起了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多媒体课件动态画面以及现场示意礼物,使学生感觉真实,一下就吸引了学生。
教师随机请出两位学生作现场举例,提问自然贴切,切实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1)指名学生列式,师板书:3/8 +2/8
师:3/8 +2/8等于多少?你们想自己试一试吗?
好,你们可以借助长方形代替巧克力,先把它的3/8涂上红色,表示琪琪吃的,再把它的2/8涂上绿色,表示明明吃的。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例题图及问题)
(2)交流: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涂色?
师:3/8 +2/8等于多少?(板书5/8),5/8后面有没有单位名称呀?
(3)师再用课件演示3/8涂红色,2/8涂绿色。
师:5/8是怎么得来的?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指名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5)师:孩子们真聪明,现在知道琪琪和明明一共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2.学习简单的分数减法。
(1)师:琪琪分得巧克力的3/8,明明分得巧克力的2/8,你能提一个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当学生提出:“琪琪比明明多分得多少?”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多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来表述完整。)
师:谁能列式? 板书:3/8-2/8
(2)师:还以长方形代替,现在算一算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问题)
(4)3/8-2/8等于多少?
你是怎样算的?组织全班交流。
(5)师问:现在知道琪琪比明明多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3.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你们真不简单!自己学会了新知识。谁能说说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
(板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生较迅速地汇报出正确的式子。
学生踊跃齐答:想。
学生明确了操作意图,打开书第105页在书上按要求涂色。观察思考后,试着进行计算,将结果填在书上。
一生上实物展示台展示红色涂3份,绿色涂2份。学生借助直观图以及已初步获得的对分数的理解,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诉小组里的小伙伴。在小组里互相补充、完善想法。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①从图上看出,红色涂3份,绿色涂2份,一共是5份,占长方形的5/8。
② 3/8是3个1/8,2/8是2个1/8,3个1/8加2个1/8是5个1/8,就是5/8。
学生思考提出合适的减法问题。
学生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能提出比多少的减法问题,但刚开始可能不够完整。
学生独立计算,结果写在书上后,可以小声与同桌交流算法。
生答:3/8-2/8=1/8。
有了加法的基础,学生运用推理、迁移,参考刚刚学过的加法算理,能回答出3/8-2/8的算法(答案略)。
学生接话齐答:1/8。
生结合刚才学习的两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回答出所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
教师将例题图中静止的长方形与巧克力恰当地连到一起,可以把学生及时地拉回到利用书上的长方形的涂色操作中,使学生涂色操作的经历、经验成为探索算法的基础。
学生能解答的就给学生解答,教师决不包办,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思考、独立尝试的机会。
初次学习分数计算的问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这类问题没有单位。
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探索和交流想法,能注意运用直观图和已有的计算经验自己算出得数,体现人人动手、动脑观察、比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优越性。
利用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将分数加法算理理解在心。
提出分数减法计算问题学生是初次遇到,在例题情境中尝试让学生提分数减法的问题,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更易激起进一步解题的欲望,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对学生提出的不够完整问题,教师注意联系分数作补充,训练学生会提问。
教学中注重对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充分的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
并在计算后回到情境问题中。
让学生自己发现新课题,使学习内容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三、练习巩固,运用拓展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播放)
(1)师:圣诞老人今天的第二份礼物:一杯矿泉水。
生活中我们都要喝水。关于喝水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来听听。
你们能解决吗?
(2)评讲,指名:你是怎样算的?
(3)师:你还能提出减法问题吗?怎样解答?
2.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
(1)师:圣诞老人的第三份礼物是什么?圣诞老人送来彩纸给大家新年布置教室呢!
(师将一张粉红彩纸礼物送给同座的两学生手上,请两生扮演读图中信息、问题。)
瞧!我们的媛媛和军军正交流用彩纸做东西呢!
要解决什么问题?
(2)请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播放)
(1)师:圣诞老人听说三年级红领巾试验田种植了蔬菜,也来到菜园。师:听了小种植员说的信息,圣诞老人想知道你们会不会提问题呢,同位赶快合作商讨一下:能提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指名请同座位两学生分别提出加和减计算的问题,口头列式解答。
(3)请其他学生评价。
(4)师:孩子们,你们真棒!圣诞老人高兴地给你们送上两份贺卡礼物:“红领巾真能干,种好你们的试验田。”、“红领巾不简单,学习劳动有收获。”教师借机表扬发言的同位两学生合作得好,并将圣诞树上的这两张贺卡摘下,送给他俩。
4.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播放)
师:快来参加“圣诞题卡大赛”。圣诞老人为我们准备的题卡就在书第106页第2题,又对又快的孩子可以上台摘取圣诞树上的题卡进行答题。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思考完成第1题。
生说算式:1/5+2/5=3/5
生在全班交流算法。
生依据题意,提出:第一次比第二次大约少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并列式解答。媛媛和军军分读图中信息及问题。
学生理解题意,运用刚学的分数加减法独立思考解答。
学生仔细听着屏幕上小种植员说种植信息:这块地的2/5种西红柿,1/5种茄子。
同位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两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分别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其他学生认真听取两位同学的发言,并作出正确的口头评价,学生从“问题提得很完整”、“解答正确”以及适当的指正等方面给予评价。
学生注视大屏幕,听圣诞老人的贺卡祝语。
两位学生拿到贺卡。
学生积极认真地投入到第2题的加减计算中。
三位做得快的学生走上讲台,分别摘下写有算式的三张圣诞(题)卡,揭晓结果,其他学生倾听答案自己批改。
三位学生得到圣诞卡的奖励。
将练习也自然地设计为圣诞老人带来的礼物中,使情境学习贯穿始终,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减。
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第1题的练习补充了减法问题,不仅充分发挥了一题多用的功能,也体现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
在练习中,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计拿到礼物的学生来扮演图中人物,说信息、提问题,使读题的形式变得生动、多样。
课堂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理念,除了教师评价外,还为学生创造相互学习、评价他人的机会,重视培养了生生间的互评。来自学生、教师的口头评价,还有教师的体态语言评价(赞许的微笑和神态、夸赞的大拇指等)及物化奖励等即时评价都起到了赏识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老师的评价、圣诞老人的评价语还有拿到贺卡的学生流露出的兴奋情绪,使学生受到不断的鼓舞。
教师的适时表扬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将第2题单纯的计算改在最后练习,考虑到直观到抽象的原则,有了前面的训练,此时学生能较熟练计算。巧妙地将第2题设计为圣诞题卡,使枯燥的计算练习也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孩子们,今天圣诞老人陪伴我们一起度过了一节愉快的数学课,你们高兴吗?那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没有什么疑惑?
师:孩子们,你们的收获可真多。短短的40分钟就要过去了,最后圣诞老人送给我们班全体同学一张圣诞贺卡:祝孩子们圣诞快乐!学习进步!快快乐乐学数学!(课件播放)这也是老师想对你们说的话。
(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学生愉快地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
有疑惑的学生可以在此提出疑问,其他学生可以给予答疑。
班长代表全班同学收下精美的圣诞贺卡(下课将贺卡贴至黑板边。)
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让学生自我小结,有利于知识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再次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在学习中给学生小结反思、查找问题的时机,也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
美好的祝愿,亲切的话语,增进了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拉近了师生关系,使数学学习成为“愉快数学”。
第四篇:分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分数的加减法——折纸》教学反思
优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探索小组合作,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到最后的又来解决折纸中的数学问题,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中,学生的数学思想得以显现,思想有了着落点,智慧的生成也就成了必然。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学习的时机;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如:转化思想的渗透,鼓励算法的多样话和优化算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运用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智力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能,除教师价外,让学生自评,互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难点的突破不够自然,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仍局限于教学预设,未能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调整教学策略;作业设计中的解决问题,可以设计得更开放性,让学生自己来提问题,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措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局限于教学预设,注重课堂的生成,能够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环节,用以更好的教学。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抓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旨,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我只是在一旁适当加以引导,效果不错。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让我感受颇深的是: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看课外书的时间》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北师大版《看课外书的时间》,个人觉得内容比较简单,教学的重点在于小数和分数之间的互化,并进行比较大小。我的教学设计是参考网上的,并做好课件,想尝试一下,网上这样设计的教学案例,经过自己加工后,课堂效果会是如何让?出现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时间来不急,练习没有讲完,只能留在课后
2、整个流程很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学生举手明显比以前少多了,而且都有点发呆
3、没有关注细节方面,很多细节都没我忽视了!
4、没有把握好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只会一笔带过!对于课堂中的不和谐的声音,不知道如何让处理。
5、教育机智不够!
反正个人觉得自己很不理想,我需要很多方面要加强!
《看课外书的时间》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前,学生分别认识了分数与小数,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与小数的大小,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在这个一基础上的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挑战性,教材出示了两个小朋友看课外书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一个是用分数,一个则是用小数,然后请学生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比较两个用不同形式表示的数,这是一个新知识,也是学生认知上的新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则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也得出了和书上一样的四种比较方法,即使没有书上的那么完整,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探索。第一种用画图的的方法,直观地比较两个小朋友看书的时间;第二种通过简单推理的方法,得出谁用的时间多一些;第三种是将分数表示的时间转化为小数,然后再比较时间的多少;第四种则是将小数化为分数,然后再比较。1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渗透在其中,将分数化为小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将小数化为分数对于个别学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练习时多安排一些小数化为分数的练习题,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组合图形面积》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复习形式引入组合图形,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中,学生更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为做题而做题,而是善于归纳方法,思维在探索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我个人认为,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组成的一种图形。解决几何图形的面积,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渗透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策略。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估计不规则图形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学生在图形上画规则线,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继而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都给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不强求学生思维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色。还给学生学习得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引导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时,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最朴实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我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但是大部分内容还是在我的带领下完成,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改正。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尝试与猜测”中的内容。教材在这一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主要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同学们早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像这样有趣的数学问题就是鸡兔同笼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接着我和学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我没有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因此部分学生对列表法掌握得还蛮可以的。在教学列表法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去试着解这种类型的问题,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点阵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点阵中的规律“这一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进而推导出后续图形点的数量。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教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与同行们交流。
一是为学生搭建探索问题的平台,鼓励学生探索和交流。从课堂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点阵中的规律”这一教学活动时,在学生明确任务后,探索点阵中的规律时,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素材,从本节课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点阵中的规律,是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猜测,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搭建探索问题的平台,并鼓励学生能够积极探索和交流。
二是积极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策略。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必然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在探索点阵中的规律时,教者并没有局限于求正方形面积的方法:1×1,2×2,3×3,4×4,„„n×n,而后又引导学生探索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1+3,1+3+5,1+3+5+7,„„1+3+3+7+„„+(2n-1)而正是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方法,才能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并以此作为一种长期渗透的教学策略。
点阵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本课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图形,旨在训练学生的发现规律,寻找最佳方案的能力。每幅图都隐藏了各种各样的规律,有些比较表面的,只是一些表层的规律,而且是数和数之间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困难,问题在于不断地推下去,越到后面难度就越大,由此,刺激学生思考新的深层的规律,并且把规律和图形结合起来,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一个追问的过程,能大大地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本课还有很多值得提高的地方,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必须要在此方面下大工夫,重点的地方应让学生多说,说透,还要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摸球游戏》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是在前两个年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和发展,这时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用描述性语言说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会用分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体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和客观性。
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这不仅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的合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想象、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与此同时,也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应用部分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活动方案》教学反思
本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的活动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先复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随后提出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自主设计,因此把这一设计活动安排在小组内进行,各小组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方案。在交流时,首先请各小组汇报设计的方案并说一说设计时的想法,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学生在交流汇报后,我把每一种方案的设计都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方案中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有些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来说,十分抽象,也难于理解。
《迎新年》教学反思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造性利用教材
我的第一个活动设计是感受最深刻的。为了让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一个活动中,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从自己班级的节日活动调查入手,再与淘气班的来比,孩子更喜欢也更自然。原来计划让学生随意说出自己在节日里的活动,教师及时板书,接着整理分类,再让学生调查填表分析的。可是后来再仔细想一想,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值得吗?再回过头看一看教学目标,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而是主要让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对分数的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教师提前做好了解,大致分了几类活动,让学生调查统计填表。这样活动的目的性就很明确了。
另外,调整了长跑接力中的前2个环节。由于这幅图如果让学生先按教材上的顺序标出不合理的位置之后,对于后面自己重新设计产生视觉障碍,本来就不长的路线上面标的都是点,混淆了学生的视觉,易产生错误,所以教师就让学生先来设计,再通过对比,认识到表格中设计的不当之处。
2、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的前提。
本节课营造民主的和谐的共生的课堂氛围,很利于思维的开放。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激烈辩论,甚至几次与老师争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的课堂那强大的生命力。说到此不由的想起一句话: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课堂上,师生不就在共同创造和欣赏着美景吗?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为了创造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铺地砖》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是运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方法对数学实践类课做探索的,课后我作了如下反思:
1、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方法的介入,固然能将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能解决一些在课堂中自已无法解决的生活实践体验,学生能共同探讨的环境中,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兴奋地参与学习活动,但我透过现象作冷静思考,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干扰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脆弱,无疑给学生的学习活动进程带来了制约与干扰,尤其表现在个别学习能力薄弱的同学身上,热情与欲望总得不到很好的倾泻而使他们留有遗憾,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此类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深思。
2、“数学和生活同在”,丰富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堂掌握解决生活问题方法,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最终更好地走向生活这是我们窒待研究探索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数学学习中,如何让学生掌握一种建模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bi)益的,这堂课中,如果将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归结成能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在个性中找到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共性,我认为,本设计也就为学生的学习找到了源头与归宿。
《铺地砖》教学反思
在《铺地砖》教学中,我是运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方法对数学实践类课做探索的,课后我作了如下反思:
1、“数学和生活同在”,丰富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堂掌握解决生活问题方法,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最终更好地走向生活这是我们有待研究探索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设计方案,分工合作,老师给予适当的指点。课堂内顿时热闹非凡,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分工去操作。量的量,算的算,长的、短的、各种工具都派上了用场。看着这种情景,我也笑了。
3、这节课,通过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他们发现了大图形的长、宽、面积与小图形的长、宽、面积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对各种方法的判断,进一步理解了求“能铺多少块”也就是求“大面积里面包含几个小面积”,而这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以,通过这一策略,学生对本课知识能够掌握得比较好。
第五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能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还通过网络、杂志寻找到了一些案例。总觉得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多是不赞同和疑惑。我个人认为,的确要以学生为本,我们课的教学设计就要高效,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经过不断反思和考量。我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下面几点是我自认为处理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处理好了内容与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出示例1的改编题。后面在练习时,就充分利用书本的练习十四的第3题与第4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与体验数学价值。
二、处理好处法与算理的关系。
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11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我是先引导学生理解“种黄瓜”和“种番
24茄”,从而一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强化了单位“1”的辨别。接着我让每个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使学生通过图形结合,认识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只有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进行计算。
三、处理好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十四的第3和第4题,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予以解决。所以计算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列式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教计算方法。
当然,现在回想,也有些改进的地方。
一、由于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全班再一次结合图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只是指名学生上投影仪来演示,再交流算理。担心个别学生不去听讲学生的意见。
二、练习题要更加有趣味性。这也许有难度,主要我的所教班级,基础不好,因此只能完成基本题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