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乾隆夜走野兔岭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六十大寿临近,乾隆爷觉得自己在花甲之年还是腰不疼气不喘,心里这个高兴。心念一动之下,就想效仿爷爷康熙办这么一回千叟宴。
乾隆夜走野兔岭什么叫千叟宴呢?就是召集三千名有名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来乾清宫吃一顿满汉全席,以昭示自己皇恩浩荡,与民同乐。这差事当然要交给自己的亲信,也就是和 来办,然后他自己闲着没事,就打算去江南走一遭。
乾隆这一辈子,总共六次下江南,这回是最后一次,他扮作商人就上路了。
这一天,来到湖州地面,只见此地鸟语花香,湖光山色,乾隆好不高兴,不知不觉就上了一座名叫野兔岭的山。为什么叫野兔岭呢?因为此岭多野兔,还险峻异常,一般猎人不乐意来,就成了野兔的乐园。岭上有一座小庙,干净又雅致,乾隆一身武功,倒不怕山路不好走,他想上去休息一晚,第二天再走。庙里有一位老方丈叫知空,一个小和尚释远,见来客气宇不凡,衣着华贵,两人慌忙把客人让进来。
在禅房落座后,知空陪着乾隆谈些经文典故,释远就出去弄斋饭。
不多时斋饭端上来,乾隆就有些不高兴,怎么呢?端上来的都是些野菜红薯!你想他在皇宫里山珍海味都吃惯了,哪还咽得下这个?老方丈看出来了,就解释说:“施主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受灾了,山下人家自己都要度饥荒,更不要说来施舍我们,眼下有这些吃的就算不错了。”
原来是这样,乾隆听了暗暗记在心里,然后拿出带来的干粮,自己吃了点,剩下的一股脑给了知空和释远,两人自然千恩万谢。
此时天色不早,知空就安排乾隆到东厢房安歇。
乾隆躺下后辗转反侧,子夜时分还是睡不着。他想着湖州既然受了灾,按理说该减免赋税才是,可是地方官怎么不上折子奏报?他正在炕上烙大饼呢,忽然看见西厢房还有灯光,不由就纳闷,都这么晚了,小和尚释远怎么还不睡?他就爬起来悄悄走到西厢房外,在窗户纸上舔了个窟窿朝里看。
这一看,乾隆更纳闷了,只见释远捧着个夜壶,在油灯上烤,烤一阵子,就转一下,再烤一阵子,再转一下。仔细一看,夜壶口还是堵着的,这是在做什么?乾隆没敢声张,悄悄回到东厢房睡下了。这是他多次微服私访的经验,深山古寺,人生地不熟的,万一撞破人家的秘密,麻烦就大了。
第二天天不亮,乾隆就起床告辞,想不到被知空拦住了:“施主慢走,用过斋再走不迟。”乾隆没办法,只好坐下来。可是斋饭端上来,他发现竟然是白米饭,不再是野菜红薯了。这就奇怪了,一夜之间,怎么就有白米了?知空忙解释道:“今早我起床开庙门,发现门外竟放着一袋白米,想必是贵客临门,我佛特意恩赐的吧。”乾隆听了暗暗得意,自己是真龙天子啊,连住破庙都有佛爷送粮食。他这一顿吃得好不欢畅,连吃三碗才罢休。
临走前,乾隆执意要留下一些银两酬谢,可知空执意不收,还说:“这粮食是佛爷赏赐的,就该用来接待四方客人,真要收了钱,恐怕佛爷也会怪罪。”
乾隆听罢,觉得知空为人厚道,绝对不是歹人,就趁着释远去外面洗碗的工夫,悄悄对知空说了昨晚的事,问他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知空想了想,才说:“施主,我们练的是童子功,所以夜壶用不了多久就会结一层白垢,对着火烤可以去除白垢。”乾隆还是有点想不通:“那为什么要堵上壶口呢?”知空听了,结结巴巴地说:“这个,可以让夜壶热得更快。”
乾隆见问不出什么,就下山去找湖州知府。等进了湖州知府衙门,他手里有御牌,身份一亮,湖州知府带领师爷衙役就跪了一地。乾隆不跟他废话,问湖州是不是受了灾,为什么不上报?知府头摇得像拨浪鼓:“皇上,我们这里没受灾啊,您看,这不风调雨顺,柳绿花红吗?”见乾隆不信,他又说:“请皇上随我到集市上走走。”
乾隆点点头,一行人浩浩荡荡就上了街。要说湖州真是富庶之地,店铺林立,欢声笑语,没有一点受灾的情景。乾隆爷这个高兴,边走边看,忽然见一家饭馆门口排着一溜儿人,就问知府。知府回禀道:“回皇上,这家店新近做出一道名菜,叫做焖兔肉,美味非常,但是每三天只供应一道,所以需要排队预约。”
听这么一说,乾隆也来了兴致:“既然这样,朕也要享享口福。”皇上当然不用排队,知府直接去找饭馆老板,没想到老板苦着脸说:“这道菜不是我们做的,是别人做好了送来的。请稍等片刻,送菜的人马上到。”
等就等吧,乾隆也不生气,就坐在店里喝起了茶。不多时,一个戴头巾的半大小伙子进了店,把一个食盒打开,露出里面的兔肉。闻着扑鼻而来的香气,乾隆觉得自己都要融化在兔肉里面了,急忙拿起筷子吃起来。吃了一大半,才想起要是把做菜的厨子弄进宫多好啊,不就每天都能吃到这美味了吗?于是就喊来小伙子:“过来,朕有话要问。”
小伙子走到近前,乾隆怎么看怎么眼熟,忽然道:“你把头巾摘了。”小伙子左右躲闪就是不摘,旁边的知府急了,过去一把就扯去头巾,结果露出一颗光头,是小和尚释远!
乾隆爷一下子就想起昨晚释远烤夜壶的情景来了,但他碍于面子没好意思明着问,而是绕了个弯:“你这个兔肉,是不是装在一个圆咕隆咚的东西里面,塞住口子,然后用慢火烤的?”释远还没认出眼前这位皇上就是昨晚的施主,懵懂地点了点头。乾隆立刻捂住了胸口,喊着:“快!快!”知府慌忙过来:“您龙体欠安?”“不是,给我个痰盂!”痰盂送到,他哗啦一下子,就把吃进去的东西原样吐出来了。
漱过口后,乾隆爷的火就上来了:“大胆释远,身为出家人,竟敢杀戮野兔,大肆烹饪出售,该当何罪?”
释远一听扑通就跪下了:“小僧知罪,可是没办法啊。今年早春三月遇上春旱,禾苗大半枯死,乡下人家都在度饥荒,哪还有人到我们的小庙施舍?野兔岭一向野兔众多,常常有撞树死的,掉崖摔死的,我就捡了来,放在那个……”说到这里,释远看了一眼乾隆,才继续说:“放在那个圆骨隆咚的东西里烤。为防香气散出,我就用塞子塞住壶口。不过圆咕隆咚的那东西是新买的啊,而且洗涮多次,兔肉我也从没有吃过,都用来换白米了,换来就悄悄放在山门外。我师父还以为是佛祖慈悲,其实都是我用兔肉换回来的。”
听到这里,乾隆才知道今早吃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这时他不那么恶心了,就和颜悦色地问:“你说乡下在度饥荒,可是现在大街上买卖兴隆,游人如织,哪有受灾的样子?”释远叹口气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城里人大都富裕,本地受灾,他们就花钱买外地粮食,就连这种高价兔肉都要排队来吃。可是乡下庄稼人没有积蓄,一旦受灾就要忍饥挨饿,连我们的小庙都受牵连。”
乾隆听完,就问知府:“看来乡下是真的受灾了,你怎么不报?”
知府吓得面如土色,边磕头边低声说:“我是报给和中堂的,但他在回文里说万岁爷今年要办个千叟宴,为图吉利所需花费不动用国库,要各府今年的十分之一赋税承担。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说还是不要报灾免税为好。”
这话一说,乾隆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因为办千叟宴这话千真万确是他说的。既然这样,他倒不好怪罪知府了,只是说:“朕特批,湖州今年的赋税就免了。”
追查来追查去,原来根子在自己身上,乾隆好生不痛快,也没兴致继续游江南了,想着还是回京吧。临走前想起老方丈知空,他肯定知道小和尚烤夜壶是在煮肉,不然就不会编一套假话哄骗自己,害得自己大吐特吐。想到这里,他带着释远和一班衙役就上了野兔岭。
老方丈知空听了经过,合掌说道:“释远的事贫僧确实早有察觉,但是他正在成长之年,野菜之类哪能填饱肚腹。佛门讲慈悲,老僧讲人心,就不再管他了。”说着,他叫释远过来,指着他的秃头说:“我并没有给释远烧戒疤,就是想着不管怎么说,他也不适宜留在佛门。好在此人有烹调的天赋,无师自通能把一只野兔做成名菜,还俗之后必是名厨,以后独立谋生不成问题。”
知空这么一说,又勾起乾隆的馋虫来了。他想起释远的烧兔肉堪称一绝,连自己吃惯山珍海味的嘴都被吸引住了,要是带到皇宫,换个大瓦罐焖起来,自己不就随时能饱口福了吗?想到这里,他也顾不得追究知空了,对着释远宣布:“朕着你立刻还俗,随朕回京担任御厨一职!”
转眼间,乾隆爷的六十大寿庆典就要到了。千叟宴是和中堂张罗的,不过场面比原计划要小多了,因为乾隆下旨了,开支来源由各府的十分之一赋税,改成国库直接开支。数还是那个数,但国库开支要明着下账的,和 就不得不悠着点儿了。
满朝文武及三千位六十岁以上老人就座,乾隆爷这才吩咐上菜。第一道菜,就是释远小和尚的兔肉。当然现在不能用夜壶啦,改成了大瓦罐。名字也好听:罐焖兔肉。乾隆看看众人,尤其是和,慢慢悠悠地讲述起来:“这道菜还有个来历——”当然他隐去了夜壶一节,换成了大瓦罐,不然皇上的脸面往哪搁啊?然后就借题发挥:“为官者最重要的是不媚上,不欺下,明明贫富不均,老百姓受苦,为了朕的大寿竟隐瞒不报,结果逼得庙里的和尚都烤开了兔肉,朕有过啊。希望各位引以为戒,不要让这种事再次出现!”
下面众臣山呼万岁,可也都没当回事,每次开宴会,皇上不都要这样来段开场白吗?现在最要紧的是大快朵颐!
过了半个月,乾隆爷又微服出宫溜达了。他想去找和中堂聊聊,因为千叟宴上那番话,大半倒是讲给和中堂听的,现在他想听听和中堂的感想。没想到刚到和 府所在的那条街,就被一家酒楼的招牌吸引住了。上面写着八个字:皇家秘制,罐焖兔肉。他知道这一家酒楼来历不凡,幕后老板正是和中堂。这是怎么回事?不由就进去看个究竟。店小二不认识乾隆,一见他进来就吹开了:“看您老衣饰华贵,气宇不凡,是不是来道我们的招牌菜——罐焖兔肉?贵是贵点,但这是我家老爷在千叟宴上吃过后,进御膳房花了三天时间才学来的,真正皇家秘制,包您满意。”
乾隆听罢,在心里暗暗叹了口气,知道自己的一番告诫,又成了和 的耳旁风。不然他不会挖空心思,去御膳房学习这道菜。由此而知,其他官员更是不堪。
其实,在那个年代,想要彻底整顿吏治,哪是一道菜和皇上几句话就能解决得了的呢?能起的作用,不过就是“罐焖兔肉”作为皇家名菜,流传至今罢了。
第二篇: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黄帝尧舜禹 约170万-4000年前 黄帝尧|舜夏朝 前2100-1600 启 阳城 商朝 前1600-1100 汤 盘庚→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镐 东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 洛邑 战国 前475-221 / /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阳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汉高祖 长安 新朝 8-23 王莽 长安 东汉 25-220 光武帝 洛阳 三国
/
魏 220-265 曹丕 洛阳
蜀 221-263 刘备 成都
吴 229-280 孙权 建业
西晋 265-316 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420 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304-439 / /
南北朝 420-581 / /
隋朝 581-618 杨坚 大兴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 /
宋朝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临安
辽朝 916-1125 耶律阿宝机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兴庆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 北京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 黄帝 尧 舜 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国学×参考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
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晋灭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34年 北魏分裂东西
577年 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继承北周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 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 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780年 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国学×参考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 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 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 维吾尔贵族大和卓 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初中需要掌握的朝代线索: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
帝谱
【远古】 盘古氏 有巢氏 女娲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帝 舜帝 禹
【夏朝】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
【商朝】 商汤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纣
【西周】 周武王 周成王 周康王 周昭王 周穆王 周共王 周懿王 周孝王 周夷王 周厉王 周宣王
周幽王
【东周】 周平王 周桓王 周庄王 周釐王 周惠王 周襄王 周顷王 周匡王 周定王 周简王 周灵王
周景王 周悼王 王子 周敬王 周元王 贞定王 周哀王 周考王 周威烈王 周安王 周烈王 周显王
周慎靓王 周赧王
【春秋五霸】 齐国 晋国 楚国 吴国 越国
【战国七雄】 齐国 楚国 秦国 燕国 赵国 魏国 韩国 【秦朝】 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西汉】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汉昭帝 昌邑王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 孺子婴 【新朝】 王莽
【东汉】 汉光武帝 汉明帝 汉章帝 汉和帝 汉殇帝 汉安帝 汉少帝 汉顺帝 汉冲帝 汉质帝 汉桓帝
汉灵帝 汉少帝 汉献帝 【三国】 魏国 蜀汉 东吴
【西晋】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东晋】 晋元帝 晋明帝 晋成帝 晋康帝 晋穆帝 晋哀帝 晋废帝 晋简文帝 晋孝武帝 晋安帝 晋恭帝
【十六国】 前赵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北燕 前秦 后秦 西秦 前凉 后凉 南凉 西凉 北凉 文夏 成国
【隋朝】 隋文帝 隋炀帝 隋恭帝 秦王 越王 【唐朝】 唐高祖 唐太宗 唐高宗 武周圣神皇帝 唐中宗 唐殇帝 唐睿宗 唐玄宗 唐肃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顺宗 唐宪宗 唐穆宗 唐敬宗 唐文宗 唐武宗 唐宣宗 唐懿宗 唐僖宗 唐昭宗 唐哀帝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 吴 南唐 吴越 楚 闽 南汉 前蜀 后蜀 南平北汉
【辽朝】 辽太祖 辽应天后 辽东丹王 辽太宗 辽世宗 辽穆宗 辽景宗 辽萧太后 辽圣宗 辽兴宗
辽道宗 辽天祚帝 【北宋】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高太后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南宋】 宋高宗 宋孝宗 宋光宗 宋宁宗 宋理宗 宋度宗 南宋谢太后 宋恭帝 端宗 帝昺
【大理】 太祖 文经帝 文武帝 广兹帝 应道帝 昭明帝 宣肃帝 秉义帝 圣德帝 天明帝 孝德帝 上德帝
上明帝 保定帝 文安帝 宣仁帝 正康帝 功极帝 亨天帝 神宗 孝义帝 天定贤王
【西夏】 李元昊 李谅祚 李秉常 李乾顺 李仁孝 李纯佑 李安全 李遵顼 李德旺 李睍
【金朝】 金太祖 金太宗 金熙宗 海陵王 金世宗 金章宗 卫绍王 金宣宗 金哀宗 金末帝
【元朝】 太祖 太宗 昭慈 定宗 钦淑 宪宗 世祖 成宗 武宗 仁宗 英宗 泰定帝 天顺帝 文宗 明宗
宁宗 顺帝
【明朝】 明太祖 明惠帝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代宗 明宪宗 弘治皇帝 明武宗 明世宗
明穆宗 明神宗 明光宗 明熹宗 明思宗 南明弘光帝 南明隆武帝 绍武帝 监国 永历帝 定武帝
【清朝】 清太祖 清太宗 顺治皇帝 康熙皇帝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 嘉庆皇帝 道光皇帝 咸丰皇帝
清穆宗 清德宗 清逊帝
第三篇:乾隆巧劝将相和历史故事(推荐)
1776年3月的一天,乾隆皇帝召唤他所宠爱的新任军机大臣和珅和三朝元老刘统勋一起,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前观景赋诗。除了游山玩水,乾隆此行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劝和二人。因为,乾隆早已发现和珅和刘统勋不和,为了“大清事业”,乾隆便有心调和二人。
正在欣赏秀丽的山川景色,乾隆问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学识渊博的刘统勋随口即应:“君皇高,微臣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珅一向以逢迎拍马著称,这次看到刘统勋抢在他的前面,十分不快,借题发挥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河与流明指热河由东向西流入离宫湖,但暗指自己和刘统勋,并借宫廷礼仪东为上首、西为下首来贬低刘统勋,暗示你刘统勋再老再有能耐,也在我和珅的下首。刘统勋岂能不明白,背着乾隆狠狠地瞪了和珅一眼,心想:“老狐狸,走着瞧!”这时,三人来到一座桥上,乾隆又要求和珅和刘统勋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成一首诗。刘统勋不放过报复的机会,捋捋胡子,望着清波中自己老态龙钟的面容,偷视和珅自负的得意之形,边走边咏道:“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鷄(鸡的繁体字)。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和珅听出弦外有音,便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和珅是在告诫刘统勋不要多管闲事,否则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听到这里,乾隆见时机已经成熟,当即上前每手拉住一人,面对湖水和湖面上三人的合影,说道:“孤家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 乾隆以诗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和珅和刘统勋的不满,要求二人同心协力辅佐朝廷。
刚才还自恃才高、以弦外之音互相攻击的二位臣子一听,不禁为之一震,深为乾隆如此循循善诱而感动。二人顿时拜谢乾隆,握手言和。
乾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急于求成,以帝王的权威进行斥责和压服,而是因人而异,精心选定劝导环境,在观景赋诗的基础上,抓住恰当时机,及时诱导,巧妙地运用暗示,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使二人放弃个人恩怨,言归于好。
第四篇: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二)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
(二)《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
(二)管仲辨忠奸
管仲是春秋时期政治家。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后,进行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霸主。齐桓公对管仲十分尊敬。管仲病危时,齐桓公亲自去他家看望他,看到管仲病情很严重,恐怕没有好转的希望了。齐桓公不禁悲伤起来。心想管仲一去,我就像失去左膀右臂一样,齐国没了管仲还有谁能辅佐我理政啊,我可不想自己的国家再度陷入战火岁月啊。于是不禁流下伤心的泪水。管仲劝齐桓公不要悲伤,说:“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我也不能长生不老啊!”齐桓公握着管仲的手,两眼含泪地说:“您生病了,有什么话要嘱咐我的吗?”管仲回答说:“我希望主公能够远离易牙、竖习、常之巫、卫公子启方这一伙人。”齐桓公不解,心想这些人平时对我都是必恭毕敬,为什么要我远离他们呢,于是问:“当初我身处险境,无米无粮,是易牙亲手煮了他儿子的肉来孝敬我,使我免受饥饿之苦,这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儿子啊!这难道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管仲说:“虎毒不食子,老虎都不会吃自己的孩子,更不要说人了,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子女的,他对自己的儿子都这么残忍,又怎么能对您好呢?他这样做无非是想讨好您,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啊。”
齐桓公被管仲的分析折服了,又继续问道:“竖习不惜阉割自己来侍奉我,这可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啊,这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自己的身体和终身幸福啊,这又有何值得怀疑呢?”管仲说:“世间之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竖习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那又怎么会爱惜您呢?他这样做不过是想赢得您的信任,整日陪在您的左右,对您阿谀奉承,使您成为不听忠言的昏君啊!”齐桓公听到这里,着实出了一身冷汗,没想到自己一时疏忽,险些就成为昏君了。于是又问:“常之巫能够占卜人的生死,为我治病,难道也不能信任吗?”管仲答:“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大王不相信天命固守本分,而是依靠常之巫,想长生不老,他必然会利用您胡作非为啊!自古就没有长生不老的仙丹,他所谓的灵丹妙药说不定是慢性毒药,他是在害您啊!”齐桓公又问:“卫公子启方侍侯我都十五年了,也没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就连他父亲去世,他都没有回去奔丧,这样的人难道对我还不够忠心吗?”管仲说:“天地间,没有不爱自己父母的,卫公子对待自己的父亲尚且如此,又怎会真心对待您呢?” 齐桓公觉得管仲说的有理,想了一下说:“您请放心,您的话我都记住了,我会按照您的意思去办的。”管仲听到这也就安心的去了。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就立刻把这四个人都赶走了。哲理点拨
管仲看问题深刻透彻,能够看出小人往往装出一副忠诚的面孔,投齐桓公所好。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爱听阿谀奉承的话,不愿听逆耳忠言。
判断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是真心诚意,是否是值得交的朋友,不仅要看他对你怎样,还要看他日常的言行举止,如果他只会一味的向人谄媚,缺乏仁义道德,此人就不值得深交。而那些能够真心为你提意见的人才是可靠的。现代人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那些能够对自己道德品质提升有益的人做知己。子胥奔吴
伍子胥,楚国人,后来逃到吴国,成为吴国大将军。他的父亲,伍奢,本是楚平王时太子的老师。后来有人诬告太子谋反,太子被囚,伍奢也因此受到牵连。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楚王定罪后,楚王身边的奸臣就对他说,伍奢有两个儿子,现在在外地求学,他们年少的时候在楚国就小有名,他们不仅十分孝敬伍奢,而且也很有智慧,现在大王定了他们父亲的罪,将来他们一定会回来报仇的。不如设计把他们召回来,一起杀了,以免后患!楚王听了小人的谗言,于是放出话去说:“只要伍尚(伍子胥的哥哥)、伍子胥两兄弟肯回到楚国,我就赦免你们的父亲。”伍尚听到这个消息后,亦喜亦悲。喜的是父亲有可能被赦免,悲的是楚王的话有可能是假,让他们自投罗网。于是伍尚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弟弟伍子管。伍子胥听完后认为这一定是楚王设的计,不能相信。而伍尚则说:“楚王的话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伍子胥说:“那您看目前我们怎么办呢?”伍尚说:“如果我们明明知道回国能够赦免自己父亲的罪,而不回去,那是不孝。但是,如果我们都回去,而楚王的话又是假的,是他设计杀害我们,那么父亲被人杀死做儿子的无力报仇,那就是没有谋略。”伍子胥问:“大哥,您有什么妙计吗?”伍尚说:“而今之际,我们只有依照每个人的能力才智进行分工,各自去应对眼前的形势才是明智之举。弟弟,你才智过人,又善于领兵打仗,我不及你。你还是逃亡到国外吧,由我回去陪父亲。”说完,伍尚一个人回到楚王那里,果然被楚王囚禁起来。伍子胥骑着快马,日夜兼程,准备逃往外国,半路上还是不小心被楚王派来的使臣追上了。使臣们好言相劝,劝伍子胥回楚,伍子胥不但不听,还张弓搭箭,对他说:“我父亲已经被判了罪,为什么还要把他儿子召回去杀害呢?”使臣看出伍子胥不肯轻易上当,任凭自己说破口舌伍子胥也不肯相信,一时也没了办法。伍子管说完,冲着使臣做出射杀的样子,吓得使臣转身就跑。使臣跑后,伍子胥继续赶路,终于逃到了吴国。他的父亲和哥哥听说伍子胥已经逃到了吴国都说:“子胥逃到吴国,那楚国距离亡国日子也就不远了。”不久,楚王就处死了伍尚父子俩。哲理点拨
人和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个人能力的差异,使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都尽情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就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如伍尚兄弟在面临楚王以其父生命做威胁时所作出的决定一样,他们一个心怀仁慈,一个智谋过人,于是根据自身性格特点,既尽了孝道,又为父报了仇。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面临挑战时,也要向伍尚兄弟一样,度能任事,依照每个人的实际特点和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宁吃一鲂,不吃一筐
子贼做了鲁国的地方官后,想在这里大干一番事业。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治理自己所管辖的地方。但是又苦于身边没有一位贤士相助,自己总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就到处打听,此地可有名人贤士,他要亲自拜访,以求治理良策。一天,手下人告诉子贼说此地有个名叫阳昼的打鱼人,平时很有思想,是个有识之士。子贼得知后就身着平民的衣服,带着钓鱼的用具,由手下认识阳昼的人带路,去河边寻找阳昼。来到河边,只见阳昼头戴斗笠,身上背着水壶,身旁放着鱼篓,双手紧握鱼杆,聚精会神的正在钓鱼。子贼轻声走到阳昼身边,先作一揖,恭敬的说:“您好,我是此地的地方官。今日特来向您讨教。”阳昼瞟了一眼子贼,继续目视前方,专心钓鱼,说:“我只不过是个渔夫,有什么可教给你的呢?”子贼说:“我听当地百姓和手下人说,您是个很有头脑的聪明人,您能否教我些治理此地的好办法,我很想把这里治理好,为民谋福利啊。”阳昼说:“看来你是个好官,心怀大志。但我只是个老百姓,不懂得治国之道,你若想听,我只有一个钓鱼的好办法,可以告诉你。”子贼很高兴,说:“那好啊,钓鱼的办法也行,您说说看。”阳昼说:“经常钓鱼的人都知道,坐在河边钓鱼,有一种名叫阳桥的鱼会很快来咬钩,用不了多久就会掉到一大筐。”刚说到这,就见鱼线晃动,有鱼咬钩,阳昼迅速扬起鱼杆,钓上一条鱼。他并不把鱼放在鱼篓内,而是继续说:“大人请看,这就是阳桥,您看它肉少,骨大,吃起来味道也不好,钓鱼的人都不愿意要它。”说着就把它仍进了水里。继续放饵钓鱼。“还有一种鱼叫鲂,又肥又香,非常的好吃。只是,这种鱼不易上钩,半天也钓不到一条。不过,人们宁吃一条鲂,也不愿吃一筐阳桥啊。”阳昼说。子贼恍然大悟,说:“宁吃一鲂,不吃一筐。其中的道理深刻,您是告诉我做事要抓重点,为百姓办事可多可少,只要把百姓最关心的和最喜欢的事办好,就会得到拥护和支持啊。” 哲理点拨
哲学上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分。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事情才容易解决。找不到主要矛盾,即使费再多的力,也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一定先找出事情的主要症结,着力解决它,主要矛盾解决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不要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只能是白费力气,一事无成。
借惩暴君,巧谏国王
这天,魏文侯心情不错,就命乐师弹琴,魏文侯亲自起舞,诵赋。魏文侯一副全心投入的样子,使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感动。没想到大王还有这样一手高超的诵赋本领,平日里大王在朝上很是威严,大臣们都有些害怕。今天见大王有如此闲情雅致,在场的大臣们也很兴奋。有的也不禁翩翩起舞。不会跳舞的就在旁边不住的点头,夸奖大王跳的好,诵的妙。魏文侯看到大臣们这样欣赏自己的表演,就更加的高兴了。于是就即兴做了一首赋,当他朗诵到:“让我的话无一人敢违背”时,乐师突然停止鼓琴,并将案上之琴举起来向魏文侯砸去。刚才那其乐融融的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紧张的氛围,两旁的大臣吓得瞪直了眼。魏文侯也大惊,幸亏两旁武士眼疾手快,一把抢过乐师手中的琴,并牢牢把乐师按在地上。
魏文侯实在太生气了,本来自己今天心情很好,却被乐师搞得一塌糊涂。恨不得一口一口撕下他身上的肉。他坐在桌旁,吹胡子瞪眼,喘着粗气,怒视着乐师。两旁大臣都有些害怕,心想,这个乐师,太大胆了,竟然敢打大王,不是找死吗。乐师却神态自若,安静地趴在地上。魏文侯看到乐师竟然这种表情,就更加气愤了。大喊:“执法官来了没有?我要治这不知天高地后的乐师的罪。”执法官忙快步跑到魏文侯面前,弯腰鞠躬,说:“大王,臣在,您有何吩咐。”魏文侯说:“按照我国法律,臣属打君主,应该判什么罪?”执法官说:“禀报大王,应判死罪。”说完,魏文侯喊道,“听到没有,快把这浑蛋乐师给我拉出去,砍了!”说完,摔袖就要走,乐师听到这,忙说:“大王,臣有一言,请您听我说完,再让我去死吧。”魏文侯不耐烦的说:“快说,快说,我一刻也不想再见到你。”乐师说:“过去,尧、舜为君主时,唯恐自己的话没人反驳。后来桀、纣为君主时,唯恐有人反驳他的话。今天您所讲的话和讲话时的神态颇像桀、纣啊。我心中气愤,心想一定是他们的灵魂覆到了您的身上,因此,我举琴就打。我是在打桀、纣的灵魂,让他们不要依附在您的身上,也使您成为暴君、昏君。我在打他们,不是在打您啊。”魏文侯听到这,知道自己错了,就命人把他给放了。哲理点拨
自己讲出的话不许别人反驳,这是何等的霸道,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就是如此。世上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说出的话百分之百正确,因而就该允许别人提出异议和意见。魏文侯借跳舞、诵赋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独裁思想,向众人呈现了其内心的真实愿望,这个愿望应该说是很危险的。而如果以乐师的身份直言相劝,肯定不会奏效,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乐师“借惩桀、纣,巧谏国君,不但保全了魏文侯的面子,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更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这是何等的聪明。惊弓落雁
更赢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神射手,他的射箭技术高超。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甚至水中游的,他都能射落。因而更赢的名字天下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各国的箭手也都纷纷来到魏国向更赢求教或者挑战,更赢的箭术当然无人能敌。魏国国王对更赢喜爱备至,不仅赐给他金银珠宝、田地房屋,而且还经常请更赢到王宫饮酒、外出打猎,简直比对待亲兄弟还亲。
国王是个打猎迷,这天,国王打算去野外打猎,邀更赢同去。天气晴好,国王的心情更好,他策马扬鞭,好不快活,不一会儿就到了狩猎地点。他和更赢说好,一人带一队士兵,看哪个队打的猎物多,时间就以现在开始到日落时分止。更赢欣然同意。说完国王身背弓和箭,迅速冲入树林,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更赢则从另一条路冲入,丝毫也不示弱。时间过的真快,很快太阳就要落山了。更赢得猎物不少,有鹿、兔子、鸟、还有野猪等等。手下士兵高高兴兴的背着猎物准备出林去见国王。再看国王这边,猎物也不少,国王心想今天肯定不会输给更赢了。两队人马来到集合处,国王命人分别查验双方猎物数量,结果打了个平手。国王不服气,一定要分个胜负出来。更赢知道国王想赢点面子,于是就说自己甘愿认输。国王不从,还想再比试一下。这时,只见一队大雁由南向北飞过,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过了一会,正当国王和更赢商量如何再分胜负时,一只孤雁从远处飞来,它叫声惨烈,飞的也很慢,显然是跟不上队伍了。更赢于是对魏王说:“大王,您看这只大雁,我可以不用箭就把它射下来。”魏王不相信,说:“不用箭?怎么可能,如果你能不用箭就把它射下来,今天的狩猎比赛就算你赢。”只见更赢从身后取下长弓,当那只孤雁飞临他上空时,拉弓,做出射箭的姿势,只听得弓弦“嘣”的一声响,大雁也应声落地。魏王顿时傻了眼,奇怪的问:“这是怎么回事,没有用箭,大雁怎么就落下来了呢?”更赢笑笑说:“大王,这只雁,飞得很慢,说明它受过重伤。”说着,指着大雁尚未痊愈的伤口给魏王看。“它叫声悲哀,说明它长时间失群。伤未愈且惊魂未定,猛听到强弓的声音,便吓得跌落了下来。”听了更赢的话,魏王对他彻底服输,人们也更加佩服更赢了。哲理点拨
更赢不用箭,只用弓弦发出的声音就使大雁落地,听起来这是多么高超的箭术啊。其实,如果不是大雁受过伤未愈,又脱离队伍,是不会被弓弦声吓倒的。这就是更赢的妙处所在。求知不难,难就难在精益求精,举一反三。更赢的箭术已经达到了这个境
界。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不但要认真、刻苦学习知识,还要具有孜孜不
倦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侯赢难信陵君
信陵君,战国时魏国贵族,以礼贤下士著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侯赢,战国时魏国的隐士,后来被信陵君迎为上宾。
信陵君虽具有礼贤下士的本性,但是却并不为人所知。而侯嬴在未投到信陵君府上时,只不过是个给富贵人家看门的门夫。但是他智慧过人,极有谋略。信陵君听说后,打算请侯嬴到自己府上做谋士。于是就派人去请侯蠃,谁知侯嬴不但不感激,而且还说:要信陵君亲自为他驾车,亲自把他接过去才行。来人气得火冒三丈,心想你是什么身份,竟然敢让我们公子为你驾车,别做梦了。于是,气冲冲的回去禀报信陵君。没想到,信陵君听到这话后,反而欣然同意。府上的谋士们都反对,说侯嬴太狂妄自大了,公子万万不能为他驾车,那样有失贵族身份等等。信陵君主意已定,任凭谋士们怎么说,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于是,信陵君为侯嬴驾车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市场上的人们感到很好奇,都来看信陵君为侯嬴驾车,信陵君的随从们也都在暗骂侯嬴。信陵君来到侯嬴看门的地方,恭恭敬敬的给侯嬴作揖,请他上车。侯嬴也不客气,大模大样的坐上车。待侯嬴坐稳,信陵君问:“先生,您可坐好了?”侯嬴点点头。于是信陵君驾车,俨然一副车夫的样子。这时信陵君的随从们更加气愤了,真想一把把侯嬴拽下来。车子驶到了集市,侯嬴突然说:“停车,我要去拜见朋友,你在这里等我!”信陵君就把马勒住,搀扶侯嬴下车。侯嬴慢条斯理的走了,过了好一会也不见回来。信陵君的随从们都等烦了,纷纷劝说:公子回去吧,不要等了,您对他已经仁至义尽了。信陵君不听,仍旧耐心的在车上等。集市上的人也都过来看热闹,都说侯嬴太过分了。侯嬴其实正在不远处和朋友喝茶聊天,朋友几次催他该走了,别让信陵君生气,可是侯嬴就是不走。等到太阳快要落山了,侯嬴见信陵君脸色始终没有变,才向朋友告辞登车。
到了信陵君家中,已是吃饭的时间了。信陵君命人准备上好的酒菜,并请了许多有名望的宾客,给侯嬴接风。信陵君请侯嬴坐在上座,亲自为他斟酒,并一一向宾客介绍侯嬴,客人们都感到很惊讶。酒喝的正畅,信陵君站起来向侯嬴敬酒。侯嬴对信陵君说:“今天我也够难为您的了,我只是个看门的,而公子却亲自驾车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子本不该对我有过分的表示,而今天公子却对我这样客气。我为了成就您的爱士之名,所以故意让您在集市上等了那么久,又去拜见朋友,以此来观察您的态度,可是您始终很恭敬。而市场上的人都骂我是小人,视您为君子。”这下在座的宾客们才明白侯嬴的用意,他是在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作宣传啊。酒宴结束后,侯嬴便成为了信陵君府上的贵宾。哲理点拨
信陵君虽有礼贤下士的本性,但却不被人所知,而侯嬴则利用信陵君为自己驾车、敬酒等事,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本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免费为信陵君做了一次广告,使众人都对信陵君的品性有所了解。
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果没有机会,即使有再多的本领也不会施展出来。因而像侯嬴这样的抓住机会主动向别人推销自己是很重要的,这将成为你事业成功的敲门砖。淳于髡见梁惠王
淳于髡是齐国人,在历史上以博学、善辩、能够体察人的心思而著称。他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学术上并不专注于一家。他很仰慕晏子的为人处事,因而也经常讽谏劝说君主,但他很注意察言观色、揣度对方想法。
淳于髡的一个朋友当时在梁惠王府上做谋士,于是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说淳于髡是个难得的人才,不仅学问精深,而且懂得治国之道,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辅佐,一定能够建功立业的。于是,梁惠王准备召见淳于髡。第一次,当淳于髡被带进梁惠王处时,梁惠王正在看马,有人给他从国外献了一匹好马,此马与中原的马匹很不相同,不仅个头高,而且毛色鲜艳,气质动人,梁惠王爱不释手,左摸摸,右看看,就是舍不得放手。本来还想骑上试试,可有人通知他淳于髡来了,他才恋恋不舍的让人把马带走,令左右人等退出,回到坐位上召见淳于髡,可是心里还在想着刚才那匹好马,不免两眼发直。而淳于髡见到梁惠王并不说话,也是呆呆的站着。梁惠王心里很纳闷。
不久,梁惠王又召见淳于髡。这次,恰逢有人给梁惠王进献了几个歌妓,听手下人说这几个歌妓不仅长的漂亮,而且舞跳的更好。梁惠王看到这几个绝色美女,还没等欣赏她们跳舞,已经被她们的美貌吸引住了,眼睛直直的盯着她们,看个不停。当听到有人报告淳于髡来了的时候,他又让舞女们退下,令左右人等退出,回到坐位上召见淳于髡。回到坐位上的梁惠王脑子里还在想着刚才那美貌姑娘。脸上不禁泛起一丝笑意。这次,淳于髡还是傻傻的站在那,一句话也不说。这下,梁惠王可气坏了。等淳于髡走了以后,他找到举荐淳于髡的人,问:“你不是说淳于髡比管仲、晏婴还要高明吗,怎么我独自召见了他两次,他什么也不说,这是为什么啊?”举荐的人把梁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我第一次见大王时,他刚刚看过一匹好马,我的到来使他不得不让人把马牵走,但是心思还在马上;第二次,他刚刚看过几个绝色歌妓,还没来得及欣赏她们跳舞,我就来了,他虽然命舞女下去,但是,脑子里还在舞女身上,所以我什么也没说。”举荐人把这些话告诉了梁惠王,他惊讶的说:“哎呀,淳于髡真是个圣人啊!第一次淳于髡来见我,有人给我进献了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试骑,见他来了我虽斥退,但是心里还想着骑马的样子;第二次淳于髡来见我,有人给我送来几个舞女,我还没来得及欣赏歌舞,见他来了我又斥退了左右下人,但是脑子里还是想着那几个美貌歌妓。” 哲理点拨
淳于髡得到梁惠王的召见,按理来说应该高兴,并急于表现自己,但是他却不然,而是察言观色,发现梁惠王的心思并不在自己身上,即使说的再多也没用,梁惠王根本听不进去,还不如不说。这样反倒引起了梁惠王的兴趣。这就是淳于髡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注意交谈的技巧,有时口若悬河的人并不一定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惜语如金的人也不一定不能说服人,关键是要把住对方的关注点。只有找到对方的兴趣所在,顺着对方兴趣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