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灵时童谣拼音版翻译及赏析

时间:2019-05-15 12:4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桓灵时童谣拼音版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桓灵时童谣拼音版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桓灵时童谣拼音版翻译及赏析

桓灵时童谣带拼音版,这首民谣,用一两个典型的细节,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夸张,将一个个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并列起来,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材的虚伪、腐朽与可笑揭示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战斗与讽刺艺术。一起学习一下桓灵时童谣带拼音版,桓灵时童谣翻译,桓灵时童谣赏析吧!桓灵时童谣带拼音版

huán líng shí tóng yáo

桓灵时童谣

jǔ xiù cái,bù zhī shū。

举秀才,不知书。

jǔ xiào lián,fù bié jū。

举孝廉,父别居。

hán sù qīng bái zhuó rú ní,gāo dì liáng jiāng qiè rú jī。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童谣翻译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根本不懂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

被荐举品德高尚因孝顺而闻名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

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是干吏良将实际上却怯懦不敢担当;胆子如鸡一样小。

这首民谣,用一两个典型的细节,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夸张,将一个个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并列起来,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材的虚伪、腐朽与可笑揭示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战斗与讽刺艺术。一起学习一下桓灵时童谣带拼音版,桓灵时童谣翻译,桓灵时童谣赏析吧!桓灵时童谣赏析

这首民谣,用一两个典型的细节,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夸张,将一个个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并列起来,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材的虚伪、腐朽与可笑揭示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战斗与讽刺艺术。“举秀才,不知书。”凡举作秀才科的人,本应文才深秀、学富五车,但实际上却连字都不识。“察孝廉,父别居。”这位被荐之人,竟是与父亲分居而住,就中国古代家庭观念来看,无疑是不孝之举了。“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与清白,可能是性质相近的两个科目。故清白、寒素科出来的,应是出身清贫、为官清正之人,而实际上,劳动人民的评价则是“浊如泥”,可见他们是当不起那四个字的。“高第良将怯如鸡。”汉代不仅文官由重臣推荐,武将也如此。被荐之人,应“刚毅武猛,有谋谟(《顺帝纪》)”,然而实际上却胆小如鸡,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第二篇: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1

周颂·时迈

先秦 佚名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译文

武王各邦去巡视,皇天视他为儿子。佑我大周国兴旺,让我发兵讨纣王,天下四方皆惊慌。安抚众神需祭祀,山川百神都来享。万国主宰是武王!

无比荣光周大邦,按照次序来封赏。收起干戈和兵甲,强弓利箭装入囊。讲求美好的道德,遍施中国各地方。周王永保国兴旺!

注释

时:语助词,一说为“按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

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

昊(hào)天:苍天,皇天。子之:以之为子,谓使之为王也。即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

实:语助词。一说指“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

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震:震动,指以武力震动威胁。之:指各诸侯邦国。

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

怀柔:安抚。怀:来。柔:安。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此句谓祭祀百神。

及:指祭及。河:黄河,此指河神。乔岳:高山,此指山神。

允:诚然,的确。王:指周武王。维:犹“为”。后:君。

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

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序在位:谓合理安排在位的诸侯。

载:犹“则”,于是,乃。戢(jí):收藏。干,盾。干戈:泛指兵器。

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处用为动词。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

我:周人自谓。懿(yì)德:美德,指文治教化。

肆:施,陈列,谓施行。时:犹“是”,这、此。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

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鉴赏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此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此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

创作背景

这是周武王灭商后,巡行诸侯各邦,祭祀苍天和山川诸神的诗。《国语》说此诗为周公所作。

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2

时迈

题解: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

【原文】

时迈其邦1,昊天其子之2,实右序有周3。薄言震之4,莫不震叠5。怀柔百神6,及河乔岳7,允王维后8。明昭有周9,式序在位10。载戢干戈11,载橐弓矢12。我求懿德13,肆于时夏14,允王保之15。

【译文】

现今众多的诸侯邦国,皇天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实在能保佑、顺应大周王朝。如若武王向他们施威,他们没有不震惊慑服。武王能安抚天地众神,以至黄河和高山。武王作为我们的君王,实在能发扬光大大周功业。他接替文王登上王位,就收藏了兵器,并把弓箭收入皮囊。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施美德于天下四方。武王实在能保持天命啊!

【注释】

1.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

2.昊天:苍天,皇天。子之: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

3.实: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

4.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震:威严。此指武王以武力威胁、施威。之:指各诸侯邦国。

5.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

6.怀柔:安抚。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

7.及:指祭及。河:黄河,此指河神。乔岳:高山,此指山神。

8.允:诚然。王:指周武王。维:犹“为”。后:君。

9.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

10.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

11.载:犹“则”。戢(jí):收藏。干戈:古代兵器。干,盾。

12.櫜(ɡ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

13.我:周人自谓。懿:美。懿德,指文治教化。

14.肆:施,施行。时:犹“是”,此。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

15.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赏析】

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建国统一天下之初,都创作过一套盛大隆重的乐舞,纪念开国立朝的功业,用以向上帝和祖先汇报,树立新朝的威信,并勉励后嗣子孙。夏禹治水成功作《大夏》,商汤统一天下之后作《大濩》,周武王灭殷之后作《大武》。这些乐舞,就成为三代最崇高而尊贵的礼乐仪式。

周朝的《大武》相传为周公所作,由六场歌舞组成,歌舞开始前还有一段击鼓等待的序曲。歌舞的六场叫做“六成”,从音乐的角度叫做“六章”。舞蹈表演者有六十四人,分为八行,每行八人,叫做“八佾”。《大武》的六成再现了西周建国过程中的六大事件,组合成为一个以周代商平定天下的完整过程。因为西周立朝是武力征服的结果,所以《大武》就主要是表演和再现战争场面的武舞。据《礼记·乐记》的记载,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做了如下的说明:“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连下读作“复缀以崇天子”)。”郑玄对这段记述做了具体解释:“始奏象观兵于盟津时也,再奏象克殷时也,三奏象克殷有余力也,四奏象南方荆蛮之国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分职而治也,六奏象兵还振旅也。”根据郑玄对孔子之言的解释,则《大武》六成当一分为二,前三成是再现武王灭商的功业的,后三成是再现周公平乱和周召二公治理天下,达到天下太平的功业的。这正与《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述大体一致:“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颂诗皆为庙堂乐曲,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本篇也不例外。

《毛诗序》说:“《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何谓巡守?郑玄笺说:“武王既定天下,时出行其邦国,谓巡守也。”何谓柴望?即柴祭、望祭。柴祭即燔柴以祭天地,望祭即遥望而祭山川。因此,孔颖达疏认为是“武王巡守告祭天之乐歌”,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巡守而朝会祭告之乐歌”。今人高亨更具体地说是“周王望祭山川时所唱的乐歌”(《诗经今注》)。其他古今说诗者,虽有小异,而无大的不同。但细审诗意,乃歌颂克商后武王封建诸侯,威震四方,安抚百神,偃武修文,从而发扬光大大周祖先功业诸事,应为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

《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国语·周语上》上也说:“是故周文公(即周公姬旦)之《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说是周武王克商建周、平定天下之后周公所作,也大体是可信的。全诗仅称武王为“王”、为“君”,没用谥号“武”字,并说“允王维后”、“式序在位”等等,显然是武王在世时的颂辞。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周武王姬发在祖先及父王姬昌所开创的周部族基业的基础上,在吕尚(姜子牙)、周公旦的辅佐下,联合周围众多部族,伐殷兴周,并于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然后又大封诸侯,以屏藩西周王朝。其功业,是彪炳千秋的。《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歌颂和赞美了他,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本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本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陈子展《诗经直解》中曾引明人孙矿的评语说:“首二句甚壮、甚快,俨然坐明堂、朝万国气象。下分两节,一宣威,一布德,皆以‘有周’起,……整然有度,遣词最古而腴。”这是符合本诗写作特点的。

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3

时迈

佚名〔先秦〕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译文及注释

武王各邦去巡视,皇天视他为儿子。佑我慌周国兴旺,让我发兵讨纣王,天下四方皆惊慌。安抚众神需祭祀,山川百神都来享。万国主宰是武王!无比荣光周慌邦,按照次序来封赏。收起干戈和兵甲,强弓利箭装入囊。讲求天好的道德,遍施中国各地方。周王永保国兴旺!

时:语助词,一说为“按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邦:国。此武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昊(hào)天:苍天,皇天。子之:以之为子,谓使之为王也。即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实:语助词。一说武“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震:震动,武以武力震动威胁。之:武各诸侯邦国。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怀柔:安抚。怀:来。柔:安。百神:泛武天地山川之众神。此句谓祭祀百神。及:武祭及。河:黄河,此武河神。乔岳:高山,此武山神。允:诚然,的确。王:武周武王。维:犹“为”。后:君。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慌的意思。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序在位:谓合理安排在位的诸侯。载:犹“则”,于是,乃。戢(jí):收藏。干,盾。干戈:泛武兵器。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处用为动词。此两句武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我:周人自谓。懿(yì)德:天德,武文治教化。肆:施,陈列,谓施行。时:犹“是”,这、此。夏:中国。武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保:武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鉴赏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此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此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

第三篇: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

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3篇

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译文一

现今众多的诸侯邦国,

皇天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

实在能保佑、顺应大周王朝。

如若武王向他们施威,

他们没有不震惊慑服。

武王能安抚天地众神,

以至黄河和高山。

武王作为我们的君王,

实在能发扬光大大周功业。

他接替文王登上王位,

就收藏了兵器,

并把弓箭收入皮囊。

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

武王就施美德于天下四方。

武王实在能保持天命啊!

译文二

按时巡视诸侯国,上帝使我为君王,保佑周家国运昌。

周王声威震天下,无不震动受惊慌。

祭祀四方山川神,来到黄河泰山上。

周王真是好君王。周家德行最光明,百官依次行奖赏。

干戈武器都收藏,良弓利箭装进囊。

我求先王好德行,遍施华夏各地方,周王保持永不忘。

注释

⑴时:语助词,一说为“按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

⑵昊天:苍天,皇天。子之:以之为子,谓使之为王也。即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

⑶实:语助词。一说指“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

⑷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震:威严,谓以威力震慑。此指武王以武力威胁、施威。之:指各诸侯邦国。

⑸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

⑹怀柔:安抚。怀:来。柔:安。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此句谓祭祀百神。

⑺及:指祭及。河:黄河,此指河神。乔岳:高山,此指山神。

⑻允:诚然,的确。王:指周武王。维:犹“为”。后:君。

⑼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

⑽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序在位:谓合理安排在位的诸侯。

⑾载:犹“则”,于是,乃。戢(jí):收藏。干,盾。干戈:泛指兵器。

⑿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处用为动词。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

⒀我:周人自谓。懿:美。懿德:美德,指文治教化。

⒁肆:施,陈列,谓施行。时:犹“是”,这、此。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

⒂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赏析:

鉴赏

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建国统一天下之初,都创作过一套盛大隆重的乐舞,纪念开国立朝的功业,用以向上帝和祖先汇报,树立新朝的威信,并勉励后嗣子孙。夏禹治水成功作《大夏》,商汤统一天下之后作《大濩》,周武王灭殷之后作《大武》。这些乐舞,就成为三代最崇高而尊贵的礼乐仪式。

周朝的《大武》相传为周公所作,由六场歌舞组成,歌舞开始前还有一段击鼓等待的序曲。歌舞的六场叫做“六成”,从音乐的角度叫做“六章”。舞蹈表演者有六十四人,分为八行,每行八人,叫做“八佾”。《大武》的六成再现了西周建国过程中的六大事件,组合成为一个以周代商平定天下的完整过程。因为西周立朝是武力征服的结果,所以《大武》就主要是表演和再现战争场面的武舞。据《礼记·乐记》的记载,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做了如下的说明:“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连下读作“复缀以崇天子”)。”郑玄对这段记述做了具体解释:“始奏象观兵于盟津时也,再奏象克殷时也,三奏象克殷有余力也,四奏象南方荆蛮之国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分职而治也,六奏象兵还振旅也。”根据郑玄对孔子之言的解释,则《大武》六成当一分为二,前三成是再现武王灭商的功业的,后三成是再现周公平乱和周召二公治理天下,达到天下太平的功业的。这正与《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述大体一致:“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颂诗皆为庙堂乐曲,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此篇也不例外。

《毛诗序》说:“《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何谓巡守?郑玄笺说:“武王既定天下,时出行其邦国,谓巡守也。”何谓柴望?即柴祭、望祭。柴祭即燔柴以祭天地,望祭即遥望而祭山川。因此,孔颖达疏认为是“武王巡守告祭天之乐歌”,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巡守而朝会祭告之乐歌”。今人高亨更具体地说是“周王望祭山川时所唱的乐歌”(《诗经今注》)。其他古今说诗者,虽有小异,而无大的不同。但细审诗意,乃歌颂克商后武王封建诸侯,威震四方,安抚百神,偃武修文,从而发扬光大大周祖先功业诸事,应为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

《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国语·周语上》上也说:“是故周文公(即周公姬旦)之《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说是周武王克商建周、平定天下之后周公所作,也大体是可信的。全诗仅称武王为“王”、为“君”,没用谥号“武”字,并说“允王维后”、“式序在位”等等,是武王在世时的颂辞。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周武王姬发在祖先及父王姬昌所开创的周部族基业的基础上,在吕尚(姜子牙)、周公旦的辅佐下,联合周围众多部族,伐殷兴周,并于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然后又大封诸侯,以屏藩西周王朝。其功业,是彪炳千秋的。《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歌颂和赞美了他,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此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此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陈子展《诗经直解》中曾引明人孙鑛的评语说:“首二句甚壮、甚快,俨然坐明堂、朝万国气象。下分两节,一宣威,一布德,皆以‘有周’起,……整然有度,遣词最古而腴。”这是符合此诗写作特点的。

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2

时迈

题解: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

【原文】

时迈其邦1,昊天其子之2,实右序有周3。薄言震之4,莫不震叠5。怀柔百神6,及河乔岳7,允王维后8。明昭有周9,式序在位10。载戢干戈11,载橐弓矢12。我求懿德13,肆于时夏14,允王保之15。

【译文】

现今众多的诸侯邦国,皇天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实在能保佑、顺应大周王朝。如若武王向他们施威,他们没有不震惊慑服。武王能安抚天地众神,以至黄河和高山。武王作为我们的君王,实在能发扬光大大周功业。他接替文王登上王位,就收藏了兵器,并把弓箭收入皮囊。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施美德于天下四方。武王实在能保持天命啊!

【注释】

1.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

2.昊天:苍天,皇天。子之: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

3.实: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

4.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震:威严。此指武王以武力威胁、施威。之:指各诸侯邦国。

5.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

6.怀柔:安抚。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

7.及:指祭及。河:黄河,此指河神。乔岳:高山,此指山神。

8.允:诚然。王:指周武王。维:犹“为”。后:君。

9.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

10.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

11.载:犹“则”。戢(jí):收藏。干戈:古代兵器。干,盾。

12.櫜(ɡ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

13.我:周人自谓。懿:美。懿德,指文治教化。

14.肆:施,施行。时:犹“是”,此。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

15.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赏析】

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建国统一天下之初,都创作过一套盛大隆重的乐舞,纪念开国立朝的功业,用以向上帝和祖先汇报,树立新朝的威信,并勉励后嗣子孙。夏禹治水成功作《大夏》,商汤统一天下之后作《大濩》,周武王灭殷之后作《大武》。这些乐舞,就成为三代最崇高而尊贵的礼乐仪式。

周朝的《大武》相传为周公所作,由六场歌舞组成,歌舞开始前还有一段击鼓等待的序曲。歌舞的六场叫做“六成”,从音乐的角度叫做“六章”。舞蹈表演者有六十四人,分为八行,每行八人,叫做“八佾”。《大武》的六成再现了西周建国过程中的六大事件,组合成为一个以周代商平定天下的完整过程。因为西周立朝是武力征服的结果,所以《大武》就主要是表演和再现战争场面的武舞。据《礼记·乐记》的记载,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做了如下的说明:“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连下读作“复缀以崇天子”)。”郑玄对这段记述做了具体解释:“始奏象观兵于盟津时也,再奏象克殷时也,三奏象克殷有余力也,四奏象南方荆蛮之国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分职而治也,六奏象兵还振旅也。”根据郑玄对孔子之言的解释,则《大武》六成当一分为二,前三成是再现武王灭商的功业的,后三成是再现周公平乱和周召二公治理天下,达到天下太平的功业的。这正与《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述大体一致:“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颂诗皆为庙堂乐曲,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本篇也不例外。

《毛诗序》说:“《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何谓巡守?郑玄笺说:“武王既定天下,时出行其邦国,谓巡守也。”何谓柴望?即柴祭、望祭。柴祭即燔柴以祭天地,望祭即遥望而祭山川。因此,孔颖达疏认为是“武王巡守告祭天之乐歌”,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巡守而朝会祭告之乐歌”。今人高亨更具体地说是“周王望祭山川时所唱的乐歌”(《诗经今注》)。其他古今说诗者,虽有小异,而无大的不同。但细审诗意,乃歌颂克商后武王封建诸侯,威震四方,安抚百神,偃武修文,从而发扬光大大周祖先功业诸事,应为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

《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国语·周语上》上也说:“是故周文公(即周公姬旦)之《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说是周武王克商建周、平定天下之后周公所作,也大体是可信的。全诗仅称武王为“王”、为“君”,没用谥号“武”字,并说“允王维后”、“式序在位”等等,显然是武王在世时的颂辞。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周武王姬发在祖先及父王姬昌所开创的周部族基业的基础上,在吕尚(姜子牙)、周公旦的辅佐下,联合周围众多部族,伐殷兴周,并于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然后又大封诸侯,以屏藩西周王朝。其功业,是彪炳千秋的。《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歌颂和赞美了他,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本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本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陈子展《诗经直解》中曾引明人孙矿的评语说:“首二句甚壮、甚快,俨然坐明堂、朝万国气象。下分两节,一宣威,一布德,皆以‘有周’起,……整然有度,遣词最古而腴。”这是符合本诗写作特点的。

时迈原文翻译及赏析3

周颂·时迈

先秦 佚名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译文

武王各邦去巡视,皇天视他为儿子。佑我大周国兴旺,让我发兵讨纣王,天下四方皆惊慌。安抚众神需祭祀,山川百神都来享。万国主宰是武王!

无比荣光周大邦,按照次序来封赏。收起干戈和兵甲,强弓利箭装入囊。讲求美好的道德,遍施中国各地方。周王永保国兴旺!

注释

时:语助词,一说为“按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

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

昊(hào)天:苍天,皇天。子之:以之为子,谓使之为王也。即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

实:语助词。一说指“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

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震:震动,指以武力震动威胁。之:指各诸侯邦国。

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

怀柔:安抚。怀:来。柔:安。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此句谓祭祀百神。

及:指祭及。河:黄河,此指河神。乔岳:高山,此指山神。

允:诚然,的确。王:指周武王。维:犹“为”。后:君。

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

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序在位:谓合理安排在位的诸侯。

载:犹“则”,于是,乃。戢(jí):收藏。干,盾。干戈:泛指兵器。

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处用为动词。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

我:周人自谓。懿(yì)德:美德,指文治教化。

肆:施,陈列,谓施行。时:犹“是”,这、此。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

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鉴赏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此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此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

创作背景

这是周武王灭商后,巡行诸侯各邦,祭祀苍天和山川诸神的诗。《国语》说此诗为周公所作。

第四篇: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作品介绍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25首。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原文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

作者:唐·刘长卿

石桥人不到,独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

秋夜闻清梵,馀音逐海潮。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注释

①少微:一云游僧人。据独孤及《送少微上人之天台国清寺序》,少微游天台在大历十年(775)。天台:山名,在台州天台县(今浙江天台)北。山上有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创始者隋僧智顗[yǐ]所居。此诗重见卷一九九皇甫曾集,题作《送少微上人东南游》。《文苑英华》卷二一九作刘长卿诗。

②石桥:天台山有天生石桥,宽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见《太平寰宇记》八。

③路:皇甫曾集作“寺”。

④瀑布:天台山有“飞泉悬流千仞,似布”。(《太平寰宇记》八)

⑤清梵:谓诵经声。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繁体对照

卷147_25送少微上人遊天台劉長卿

石橋人不到,獨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尋鍾野路遙。

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

秋夜聞清梵,馀音逐海潮。

第五篇:《齐桓下拜受胙》文言文及翻译

《齐桓下拜受胙》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品则觉别有滋味。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齐桓下拜受胙》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齐桓下拜受胙》

出处:《左传》

夏,会于葵丘①,寻盟②,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③,曰:“天子有事于文武④,使孔赐伯舅胙⑤。”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⑥,加劳⑦,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⑧,小白余⑨,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⑩,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 下,拜,登,受。

【注释】

①葵丘: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②寻:重申旧事。前一年,齐桓公曾在曹国会集诸侯,所以这次集会称“寻盟”。

③宰孔:宰是官,孔是名,周王室的卿士。齐侯:指齐桓公。胙:祭祀用的肉。周王赐给异姓诸侯祭肉,是一种优礼。

④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事:指祭祀。

⑤伯舅:天子称异姓诸侯叫伯舅。因周王室与异姓诸侯通婚。

⑥耋:年七十为耋。

⑦加劳:加上有功劳于王室。周襄王因得齐桓公的支持,才能继承王位。

⑧咫:八寸。咫尺:形容很近。

⑨小白:齐桓公名。

⑩陨越:坠落。

【译文】

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这是合乎礼的。

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祭肉。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来,赏赐伯舅一块祭肉。”

齐侯刚要下阶拜谢。宰孔说:“且慢,后面还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加之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不必下阶拜谢。’”齐桓公答谢:“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样,只怕就会垮台,使天子也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 下阶,拜谢;登堂,领赏。

下载桓灵时童谣拼音版翻译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桓灵时童谣拼音版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日》翻译及赏析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两句写社散后的情况——太阳西下,桑树和柘树的影子已经斜了,天色已晚;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可见喝得醉醺醺的人们,由家人或邻里搀扶着回家......

    《西江月》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顷在黄州 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声声慢,词牌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

    杜甫《醉时歌》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不同的季节我听不同滋味的歌,不同的天气我听不同滋味的歌,不同的心情我听不同滋味的歌,不同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醉时歌》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

    《诗经》氓赏析及翻译

    《诗经》氓赏析及翻译 氓(men g)之蚩蚩(c hi),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 i a n)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前言】《瑶池》是唐......

    《泊秦淮》原文翻译及赏析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品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

    杜甫诗歌赏析及翻译

    杜甫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