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演练(31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掌舵(tuó)吮血(shǔn)荻花(dí)环珮(pèi)
B.抚膺(yīnɡ)锦瑟(sè)恬然(tián)霓裳(shǎnɡ)
C.栈道(zhàn)嗟叹(jiē)商贾(ɡǔ)钿头(diàn)
D.溯源(sù)惘然(mǎnɡ)悯然(mǐn)江渚(zhǔ)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玉露凋伤枫树林
C.使人听此凋朱颜 D.猿猱欲度愁攀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孤舟一系故园心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望帝春心托杜鹃
4.下面加线的诗句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老屋确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电视剧《大宅门》白景琦从济南返回京城家里时,父亲已去世。在灵堂前,他并没有嚎啕大哭,导演也没有用哀乐来渲染,只是让他做了一个点燃父亲生前所用烟袋跪献灵前的动作。这一场戏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能表现人物的性格。
5.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钩连 潦倒 地崩山摧 群山万壑
B.峨眉 谪居 冲波逆折 蚕从鱼凫
C.咨嗟 惘然 扪参历井 海誓山盟
D.巉岩 整顿 司马青衫 杜鹃啼血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指开国之初
B.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C.满座重闻皆掩泣 泣:眼泪
D.寻声暗问弹者谁 暗:悄悄
7.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8.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3)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4)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5)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7)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8)如何四纪为天子,__________________。(9)--------,百年多病独登台。(10)夜深忽梦少年事。
二、阅读理解(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西域读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②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④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楼李国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⑤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⑥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⑦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9、品味文中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中的“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拒绝根的存在?(3分)
(2)“他不习惯仰视”,句中“仰视”的含义是什么?(2分)
(3)“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分)
10、下列两个句子中的“此”分别指代什么?
(1)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此”指代__________(2分)
(2)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此”指代 __________(2分)
1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5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6分)
答:(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12、作者在第()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3分)
三、诗歌鉴赏(1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夕 阳 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13.“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4分)
14.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个重要节日。
15.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16.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有何特点?
四、语言表达及应用(12分)
17.有个人要设宴招待朋友,可惜搜遍口袋只有8文铜钱,十分尴尬。老佣人说:“ 容易办成。”便拿6文买了两只鸡蛋,1文买了些韭菜,1文买了豆腐渣。老佣人端出第一盘菜,是韭菜面上铺两只蛋黄,他说:“这叫做‘ __________’。”又端出第二盘菜,韭菜上是一圈蛋白,说:“这叫‘ __________’。” 第三盘菜是炒豆腐渣,名称叫做:“__________.”第四道菜是清汤上浮动着两个蛋壳,取名为:“__________.”老佣人说:“我喜欢杜甫这首诗,所以做的菜肴凑上这四句诗,成其文雅,请不要嘲笑。”主人十分高兴,客人也重重奖赏了他。(4分)
18.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请按照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到时参加”的意思分别作恰当的表述。(8分)
①商场广告:②给兄弟单位的请柬:③给下级的通知:④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
答案:
1、C 解析:A项“舵”应读“du”;B项“裳”应读“cháng”;D项“惘”应读“wǎng”。
2、D 解析:D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其他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A 解析:A项“故园”古今均为“家乡”之意。B项“向前”,古义为“以前”,今义为“向着前方”。C项“苦恨”,古义为“极其遗憾”,今义为“痛苦愤恨”。D项“春心”,古义为“伤春之心”,今义为“爱慕异性的心情”。
4、A 解析:使用对象有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多指老人。
5、B(从———丛)
6、C 泣:哭泣。
7、A(“贺知章”为“杜甫”:“白居易”为“贺知章”。)
8、、(1)剑阁峥嵘而崔嵬(2)丛菊两开他日泪(3)群山万壑赴荆门(4)无边落木萧萧下(5)犹抱琵琶半遮面(6)东船西舫悄无言(7)蓝田日暖玉生烟(8)不及卢家有莫愁(9)万里悲秋常作客(10)梦啼妆泪红阑干
9、(1)“根”指故乡。因为他认为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
(2)丧失人格,贬低自己,巴结权贵,侍奉权贵。
(3)李白通过自己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运用手中的笔,将大唐山水都赋予了神奇的内涵,使大唐的诗歌独树一帜,让人感动,让人神往。
10、(1)在地广人稀的西域中漂泊的李白家族。(2)具有开朗雍容气势的大唐。
11、(1)重侠轻儒(2)轻财重义(或“重友情”)(3)藐视权贵
12、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的诗歌中“ 剽悍与纯粹”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
13.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手法2分,分析1分,情感1分)
14.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每点2分)
15.“抱膝”二字形象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由“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显得形影相吊,充分表达了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16.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在灯前议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真切感人,如“想得家中”“还应说着”等明白如话。
17.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8、①届时热忱欢迎新老顾客惠顾!②届时恭请贵单位派员参加!③届时务必参加,不得缺席!④到时不能不来啊!
第二篇: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卷参考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的误的一组是()
A.骸(hái)骨 生机盎(àng)然 万卉(huì)争荣 峨冠(guān)博带
B.纰缪(pī)隽(juàn)秀 茕茕(qióng)孑立 命运多舛(chuǎn)
C.徇私(xùn)婀娜(nuó)文采斐然(fěi)责无旁贷(dài)
D.肖(xiào)像 发酵(jiào)越俎代庖(páo)吃里扒外(p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弛 观摩 蓬头垢面 顾名思意
B.拖沓 狼藉 省吃减用 未雨绸缪
C.矜持 宣泄 连篇累牍 莫衷一是
D.遒劲 黯淡 瑕不掩瑜 计日程功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克服懒惰松散的习惯?这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
B.“我的伞。”他厉声说道:“把它还给我。”
C.她的父、母亲都是文艺工作者,从小就对她进行教育和培养。
D.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走进国家图书馆那古朴庄严的阅览大厅,任何一个参观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甚至屏住呼吸,以免_________公众专注的阅读。
②经过半个小时的苦战,儿童得救了,他却高烧不退,_________不清。
③陶弘景知识渊博,_________懂得炼丹技术,_________对其他许多学科也有研究。
A.妨害 神志 不仅/甚至
B.妨碍 神智 不但/而且
C.妨害 神智 不仅/甚至
D.妨碍 神志 不但/而且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勤奋和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B.他在敦煌学研究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C.这块石头简直就是个天造地设的瞭望台,在这里安个岗哨是再合适没有了。
D.APEC会议期间,一位三年前曾到过上海的外国游客感慨地说:“今天的上海真令人 刮目相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来是为社会捕捉热点、剖析焦点的大众传媒,由于竞相改革,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B.王鹏除被责令作出检讨外,还给予他留用查看半年,扣发当月奖金的处分。
C.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可。
D.他俩表演的节目,总是想让观众滴几滴感动的泪水,人们看得多了,不免产生煽情之嫌。
二、(21分)
(一)阅读《祖国山川颂》选段,回答问题。(8分)
①我曾躺在扬子江边的大堤上静听江涛拍岸的声音。我想起了赤壁之战、采石矶之战,想起了长发军攻下岳州时的壮烈场面,想起了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汀泗桥之役。
②面对着巨流滚滚的扬子江,我想起了它的发展的历程。
③最先它不过是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逐渐才变成苍苔滑石间的细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以后它又逐渐发展,一时它是澄澈的清溪萦回在牛群牧草之间,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狭谷之间的险滩。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后它才容纳了许多清的和浊的支流而形成了茫若无涯的、浩浩荡荡的大江。
④我没有到过龙门壶口,没有看到过雁荡龙湫,但也看过黄果树的瀑布和许多偏僻地方的大瀑布。
⑤远离瀑布还好几里,就先听到丘壑雷鸣,先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前去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水冲到潭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湿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旅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像失去了声音。
⑥看了瀑布使人感到有一股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云蒸霞蔚的氛围,它虽然没有具体说出什么,但它的冲劲的确使人振奋。
⑦小溪流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一切涯岸流向大海。静静的群山,则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
⑧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望故乡。
7、在第①段中,是什么促使“我想起了赤壁之战、采石矶之战,想起了长发军攻下岳州时的壮烈场面,想起了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汀泗桥之役”?为什么要写这些战役?(2分)
答:
8、第②段和③段写了扬子江的发展历程,说说这样写的目的。(2分)
答:
9、第④、⑤、⑥段为什么写了黄果树的瀑布和许多偏僻地方的大瀑布?(2分)
答:
10、怎样理解第⑧的“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望故乡”?(2分)
答:
(二)阅读《肖邦故园》选段,回答问题。(7分)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11、第一段说“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我们”为什么带着这样的感情望着肖邦的小屋呢?(3分)
答:
12、以春天为例,说说花园是怎样地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的。(2分)
答:
13、为什么说“这里最美的是冬天”?(2分)
答:
(三)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段,回答问题。(6分)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膀
——祖国啊!
14、概括这段诗歌的大意。(2分)
答:
15、这段诗歌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
16、说说“淤滩上的驳船”暗示着什么。(2分)
答:
三、(22分)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回答下面问题。(5分)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7、“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对这句诗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发抖,伸舌头,顿脚”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7分)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郡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欺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江”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②。自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9﹑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分)
答:
20﹑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4分)
答:
21﹑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5分)
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四、(15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短语句式协调一致,匀称整齐。(4分)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在这个辽阔的土地上,有广大的沃野,有河流的众多,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有山脉的纵横,还有丰富的矿藏,有茂密的森林。
答:
24、将下面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句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像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③小溪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玉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25、杨利伟首航太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某报举办了一个征联活动,上联是“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请你围绕这一事件对出下联。(4分)
上联: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
下联:
26、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3分)
答:
五、(5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为国忘家,那曾有后公先私?——清?张彝宣《倒精忠?刺字》
人与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和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结合本专题的文章,谈谈你在和平时代对爱国主义的看法。
请以“祖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隽jùn秀)
2、D(A意—义;B减—简;C连—联)
3、D(A.问号改为逗号;B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冒号改为逗号;C去掉顿号)
4、D(“妨害”是有害于,“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影响;“神志”侧重于知觉和理智,“神智”指精神智慧)
5、B(“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6、A(B暗中更换主语,应为“他还受到处分”;C赘余,去掉“不可”D“产生煽情之嫌”是谁,有歧义)
7、是扬子江的江水声,因为这些战役与扬子江有关;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在这里曾经是战场,是历史的见证,这里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
8、意在说明“巨流滚滚的扬子江”是在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起伏,容纳了许多清的和浊的支流而形成了现在的茫若无涯的、浩浩荡荡的规模。美丽的祖国何尝不是如此呢,她是经历了许多战争、贫穷之后,才形成现在的大好河山。
9、瀑布使人感到有一股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它的冲劲的确使人振奋,意在说明美丽的祖国变得强大、雄壮了,充满力量了。
10、小溪流入大海,流水化做羽云,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对祖国热爱的真情流露。
11、带着“惊讶”是因为这代表波兰精华的小屋竟然是如此的朴素;带着“柔情”是因为这里的一切与肖邦的音乐非常般配,令人景仰。
12、春天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13、因为,这里的冬天,一切如梦,给人的感觉只有肖邦和他的音乐长存。
14、写祖国数百年来的落后状况。
15、比喻和象征。
16、它暗示了我们民族的航船在历史的进程里搁浅了。
17、“就是祸”和“点得着火”都是针对黑暗现实来说的,说出这句真话对统治者来说“就是祸”,而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就能点得着他们心中的“火”。
18、是指那些统治者。表达了统治者面对火山爆发时的无比声威,不知所措的惶恐。
19、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20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21、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22、A、E23、有广大的沃野,有众多的河流,有纵横的山脉,有丰富的矿藏,有茂密的森林,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24、③⑤①②④?
25、佳音传神州,世界震惊;梦想越环宇,神州沸腾;功德圆天外,人间欢舞。(既要注意形式的基本一致,也要注重语意的整体吻合)
26、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
27、略。
第三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民俗节日,就是考察传统文化的特点。③④说法不合题意。答案:A 2.2013年2月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执法督察工作已结束,考古人员新发现水下文化遗产12处。我国之所以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A.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载体
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知识。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选D;文化遗产不是民族精神的火炬,A不选;B指的是庆祝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载体,C错误。
答案:D 3.自利玛窦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至今的400多年间,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史经典都被翻译成了各国文字,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同时,中国也翻译出版了大量国外书籍。这说明()①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②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渐趋融合 ③不同民族文化有差异,但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③④
解析:②④不为材料所反映。答案:C 4.2012年12月,在中德对话论坛上,论坛中方主席徐匡迪表示,中德对话论坛是两国非官方高级别论坛。论坛成立七年来,议题涵盖了中德关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为促进中德关系的深入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①中德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②中德文化差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中德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能促进中德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中德文化交流是中德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相关知识。本题为逆向选择题。②说法错误;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④错误,故选D。
答案:D 5.作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重要视觉艺术展览项目,“心灵的景象——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展”在澳大利亚拉开帷幕,渲染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从6月份开始的主题为“感受中国”的“中国文化年”,是迄今在澳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宣传活动。下列关于中澳文化交流的观点中正确的是()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②要充分吸收澳大利亚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 ④要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在文化交流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同时,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①②④符合题目要求;③强调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6.无论是公元2世纪东传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融合,还是起始于西汉“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无不证明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质文化,从而造就了几千年的多样文化共生并存、相辅相成的融合态势。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交流导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
C.②③④
B.③④
D.①③④ 解析:“„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体现了①;“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质文化”,体现了③④;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②说法错误。
答案:D 7.目前,中国进口的国外电视剧中,来自东盟国家的作品约占1/3,每年有大量东盟国家的演艺人员来华参与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制作,东盟各国也成为中国电视作品的重要市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华文媒体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这充分说明()A.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B.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唯一手段
D.中国与东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传播等知识,要求考生正确理解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的特点和作用。
电视等媒体在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B符合题意;A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C、D说法太绝对,排除。
答案:B 8.2012年9月27日,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2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儒学研究专家参加。这一盛会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了解中国架起一座桥梁。开展这一盛会有利于()①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②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③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进而实现统一 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借鉴、交流与融合
A.①③
C.①②
B.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世界儒学大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融合,②④可选;“主流文化”表述错误,①不选;③中“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D 9.2013年3月24日上午,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的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来自海内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人文始祖。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祭拜黄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对祖国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坚守 B.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祭拜黄帝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2013年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D.2013年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故B正确;传统文化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排除A;传统文化可以与时俱进,但不能说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C错误;D说法错误。
答案:B 10.2012年6月,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举行了第二届中华龙民俗文化节。本届文化节推出了中华龙民俗文化收藏展、“聚惠龙城”乐购活动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节期间,人们深刻体会到了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上的中国结。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头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③④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文化节期间人们通过相关民俗活动对与龙相关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会,①②④符合题意,当选;实践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头,③错误。
答案:C 11.对于传统艺术或者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这是因为()A.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B.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 C.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D.文化具有继承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与运用能力。“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是指全盘吸收,“„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统一,B符合题意;A、C、D均没有正确体现题意。
答案:B 12.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绘画大师。他继承了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者融之。”这表明()①文化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文化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传承 ③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④文化创新能增加传统文化的价值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③
解析:由题干中徐悲鸿的绘画主张可知①②正确;③说法过于绝对;④的说法与题干无关。
答案:A 13.中国孔子基金会策划组织、梁国典主编的《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努力发掘儒家文化中富有时代价值的内涵,使之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这说明()①承袭传统文化是文化继承的客观要求 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文化继承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④当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
A.①②
C.①③④
B.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材料强调,要努力发掘儒家文化中富有时代价值的内涵,进而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故②③④符合题意;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坚持批判地继承,故①说法错误。
答案:D 14.影像的数字化使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这说明()A.新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C.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科技、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日渐趋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材料表明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对文化传播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均不选。
答案:C 15.齐白石的一位朋友曾给他写信说:“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这一观点启示我们()①艺术创作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艺术创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要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解析:“游历”体现了社会实践对作诗作文、作画刻印的重要性,“游历中求进境”体现了艺术创作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①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6.201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是因为()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文化创新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文化创新的原因,①不是原因;②③④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答案:D 17.2013年6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广西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应该()①立足自身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交流中实现自身文化的发展 ④尊重世界文化的共性,抛弃中华文化的个性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④错误,要想让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应该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个性,因为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个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失去个性,也就失去了文化的吸引力。
答案:A 18.下图说明()
A.对传统文化要加以改造和剔除 B.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创造新文化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认识。A错误,对落后文化要加以改造和剔除;B不选,图中的信息没有体现优秀文化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D不选,选C。
答案:C 19.中国古老的扬琴与印度的桑图尔、塔布拉鼓相遇,会合奏出怎样的美妙旋律?当地时间2012年4月4日,在印度“文化大都”加尔各答,中印两国多位古典乐器演奏家齐聚一场名为“当东方与东方相遇”的音乐会,为当地民众奉上了一场神奇的视听盛宴。材料表明()①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外来文化 ②外来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C.①②③
B.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中印两国优秀传统文化相遇演奏出美好的乐章,体现了③④;①犯了“民族虚无主义”错误,故不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故②表述错误。
答案:B 20.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要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的积极成分,但也绝不能失掉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材料表明()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异域文化日渐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 ④文化发展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材料强调,文化交流既要吸收异域文化的积极成分,又不能丧失本民族的文化血脉,故②④可选;①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基,故③说法错误。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40分)2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初,舞台剧《牡丹亭》在美国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上演,年轻的中国演员把东方的忠诚、爱情、坚贞、梦想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美。作品创作遵循舞剧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在尊重汤显祖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大胆改编。作品创作尊重各国文化习惯,挖掘中西文化中共通的东西,将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通过西方古典芭蕾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成功融合。
“舞剧《牡丹亭》通过挖掘中西文化中共通的东西成功走向了世界。”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解析:从文化多样性来看,可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分析;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用交流的意义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要特别抓住设问中的“共通”二字,它强调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这样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答案:(1)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分)该舞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挖掘中西文化中共通的东西,这是它成功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2分)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2分)该舞剧保持了民族特色,这是它赢得世界市场的重要原因。(2分)(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该舞剧借鉴西方古典芭蕾艺术演绎东方文化,既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又丰富和发展了世界舞剧艺术。(2分)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不全面的。(1分)22.(12分)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文化形式?简述这种形式的作用。(3分)(2)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9分)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材料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补不足”“无处不均匀”等均属于理论观点,故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联系教材知识可回答出传统思想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主要从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1分)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2分)(2)①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社会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4分)②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对传统公平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3分)③对待传统思想,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2分)23.(13分)近年来,河北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号角。为了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某班同学开展了合作探究活动并收集到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时代,是呼唤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是我国当前特别重视的一种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材料二 河北省以文化创新为主题,狠抓文化发展“五个一”工作,实施名人、名品、名栏目工程,推出了一批体现民族特色、中国气派、河北风韵的文化精品。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是河北省近年来文化精品生产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回报最高的一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假如你是该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请参与研究。
(1)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6分)(2)河北梆子作为河北省的地方戏是河北省进行文化创新,创建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为河北地方戏的创新提几条建议。(7分)解析:本题以近年来河北省进行文化创新的具体实践为背景,考查理解和运用知识以及探究践行的能力。第(1)问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等角度进行解答。第(2)问着重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答案组织较简单。但是回答时要注意与材料进行结合,不要只回答出理论而脱离了背景材料。
答案:(1)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通过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每条2分,共6分)(2)①面对市场竞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发挥河北地方戏曲的文化特色。(2分)②着眼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等新的时代内容。(3分)③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剧种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2分)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 兴 八 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课后反思:
咏 怀 古 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四,课后反思: 《登高》教案
1、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明确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凉)沙——白 鸟——飞回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方法实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 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 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一课时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特点: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 繁霜鬓()潦()倒 浊()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一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森 孤舟一系()砧()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
分享: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密
线
班
级
姓
名
考
场
考
号
出题人:田
媛
巴什罕乡中心小学2018~2019上学期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
题
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
分
一.
基础知识。(44分)
1.读拼音,写词语。(8分)
fēn
biàn
zhì
rè
bù
xiǔ
hēng
áo
qí
qíu
()
()
()
()
()
bǎo
shí
zhōng
rì
dǒu
zhuǎn
xīng
yí
miào
bù
kě
yán
()
()
()
2.形近字组词。(10分)
镶()
朽()
辨()
瑟()
垦()
壤()
污()
辩()
琴()
恳()
3.根据意思写词语。(10分)
⑴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
⑵非常美妙,难以用语言形容。
()
⑶形容浑身都是伤痕,伤势十分严重。
()
⑷眼睛凝神注视,眼珠一动不动,形容注意力集中。
()
⑸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12分)
⑴.写近义词。
宁静——()
挺拔——()
灵巧——()
⑵写反义词。
慈祥——()
丰富——()
淘气——()
5.填空。(4分)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
》
《
》
等。
二.
能力提升(33分)
1.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8分)
⑴“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楚江”指()
A长江
B黄河
C松花江
⑵“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山”的意思是()
A冬天的山
B深秋时节的山
⑶“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的意思是()
A坐车
B因为
C坐在⑷“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
A可爱
B喜欢
C值得怜爱
2.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8分)
⑴风提着裙子姗姗走来。
()
⑵那扬起的雪白的浪花,多像是发脾气的爷爷翘起来的白胡须……()
⑶那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它踩碎的吗?
()
⑷胡杨是最无私﹑最坚韧﹑最悲壮的树。
()
3.按要求写句子。
(8分)
(1)
这是伟大的奇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太阳把海面照得红彤彤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哀的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十分放肆的猴子在人群中得意地钻来钻去。(缩句)
3.补充诗句,并翻译。(9分)
⑴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23分)
1.《西风胡杨》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看着胡杨林中继续拼搏着的“战士”,看到那些倒下去的伤者,无比心痛。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⑴用“\”划去下面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3分)
孑然(jié
zi)
祈求(qí
qǐ)
行囊(rǎng
náng)
⑴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⑵找“我”坚信的语句,句中的“伤者”指的是___________,“死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⑶片段中“﹏”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本段中“上苍的泪”指的是___________,“战士”指的是___________,“胡杨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⑸如果你是课文中提到的“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