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说课稿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996年,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 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说教学目标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四、说教程
(一)借助CA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A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导读、议论完之后,请学生动笔完成课堂练习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样,通过CA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 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北京说课稿。
《北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北京》。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遵照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准备采用“情境识字法”和“图文结合法”教学。即在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集中识字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学中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把生字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组词造句,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式,充分展开识字的过程。“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整个过程分为六步。
一、唤起生活积累,导入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在上课之前(播放《北京欢迎你》)mv。我的导入是这样的:上个星期,我们学唱过《北京欢迎你》,刚才大家又跟着音乐欢乐地唱起来,随着画面愉快地游览了北京,或许你还和爸爸妈妈去过北京,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印象中的北京呢?在学生说完后,我小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北京看一看。我们一起来书写“北京”两个字,请注意“北”的左边要书写正确,第三笔是提。这样学生在欣赏中感知了北京。
在这一环节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北京,学生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地处江南,远离北京,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未到过北京,对北京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
谈话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迅速调动学生入情入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北京美,作者描写北京的语言更美。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来感受北京的美丽?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谁有勇气把课文中最难读的句子读一读呢?
1、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2、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3、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
(二)读词识字。
最难读的句子我们都会读了,相信这些词语更难不倒大家了。(去拼音请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三)整体感知。
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那么北京哪里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基于本课的生字都集中在几个句子中,所以考虑相机出示课文中包含生字较多的几句话,在读好难句的基础上出示词语,做到词语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品读文本,进入文本的情境。
由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加上二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字、词、句训练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的过程中理解该段内容。我主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继指导课文第2、3、4自然段。在学习中注重朗读和感悟北京的美丽。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美在天安门)
1、利用课件展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画面,看图体会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她的美丽和庄严。在这里我简介天安门的历史,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他们见过的庄严的场面,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奥运会上奏起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都很庄严,这样学生和“庄严”交上了朋友。
2、庄严的不仅是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矗立在广场中间。矗立一词比较抽象,我将在利用图片展示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华表和旗杆,让学生观察这三样景物的共同特点,通过图片猜测“矗立”的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是呀,北京的天安门是美的,那庄严的城楼,那高耸的纪念碑,那宽阔的广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赞美吧。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美在柏油马路、美在立交桥)
1、利用课件和插图展示北京交通的发达,环境的优美,结合画面认识“立交桥”、“图案”等词,体会“绿地毯”、“川流不息”等字词的意思。
2、说话训练: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那立交桥、草坪、鲜花和车辆能否也用上“又??又??”来夸夸他们呢?
(三)共享背诵的喜悦。
我用提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在这一步的阅读教学时,我是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读书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背诵的方法,促使背诵指导有的放矢。
四、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学到这里,北京在学生心中已有一定的印象,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要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北京。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说话写话能力,让他们把心里要说的话写下来,然后在班级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坛、城、国、图”4个字。探究探究,找到认记字形、书写规范美观的方法。
六、小结课文,设计作业。
其实,北京还美在有很多名胜古迹、公园等等,你们下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下节课请你来当一回小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北京。篇二:《北京》说课稿 10《北京》
一、说教材
《《北京》这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热爱祖国”这一专题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
二、学情分析
本班二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奇强、爱探索的心理特点,容易被鲜活的事物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对北京奥运、北京景色有大致了解,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但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比较生涩,一些好词好句的品味、理解还需老师的训练与引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文章一和五自然段。(4分钟)
师: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哪里?(北京)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吗?(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刚刚在这里召开了奥运会和残奥会,特别漂亮的建筑物是“鸟巢”和“水立方”。)
课文第一段(课件出示)齐读
课件出示“鸟巢”和“水立方”图片。
师: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课文第五段(课件出示)齐读。
(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奥运元素,唤起情景记忆,将学生很快的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因为刚刚召开奥运会的缘故,学生对北京的美丽印象极其深刻,所以我大胆地将第一段和第五段提前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洁地处理第一段与第五段,激发孩子喜爱北京、赞美北京的情感。)
二、预习反馈,掌握字词。(6分钟)
1、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自读、男女生轮读)
⑴读后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主要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三拼音或大连地方音,如:庄、周、似、厦等)
⑵交流识字方法,重点记“厦”。(自编口诀:夏天躲到房子里。)
2、去掉拼音读字词。(开火车读、同桌查读。)
3、去掉词语,只剩生字,做摘白云的游戏。(抢读)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反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有利于课堂上有重点的指导与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兴趣、习惯与方法。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先出示拼音带词,接着去拼音剩词,然后去词留字。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读音、记忆字形。提醒:本环节的处理千万不要拖沓,以免拖延课文的学习时间,课前的预习非常重要,课堂上的学习,只要有重点的提醒易读错字音、易记错字形即可。)
三、感知课文,理解内容。(24分钟)
1、范读课文,整体感悟。
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字词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只感悟不回答)(范读环节在低年级非常必要,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听准了每一个字词的正确读音,把握了朗读的基调,对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读文,读准字词音。继续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了北京美丽的景色。)
3、默读课文,看看写了北京哪些地方的美丽景色?用“——”圈画出来。
(大纲要求本学期开始训练学生默读,要求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动头、不指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天安门、纪念碑、马路、立交桥、古迹、公园、大厦
4、师: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美丽)。板书:美丽
5、从哪些词语看出景色美丽?用“﹋﹋”标注出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圈圈画画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办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轻声读,培养孩子个性化的朗读及理解。)
4、小组内汇报,学生互相补充。
(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与学习伙伴交流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小组学习切记不要流于形式,教师要做好小组内分工。小组长要牢牢抓住主线问题组织同学讨论、交流。记录员要做好组内记录,发言的同学要边听边做好发言准备,能够把全组意见集中表述清楚。组内每一成员在交流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待别人发言完毕再阐明自己的想法及补充意见。)
5、全班汇报。第二——四自然段学生汇报哪一段,就学习那一段。(可打乱课文顺序学习。)(构建立体的学习方式: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由于二、三、四段从不同的角度在描写北京的美丽,因此,可以打乱学习顺序个性化的学习课文。)
(1)如汇报天安门: ①我喜欢(天安门)的景色,我从(红墙、黄瓦)看出(天安门)非常美丽。写出了墙和瓦的颜色。师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感受。给人的感受是又庄严,又美丽。
请汇报的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②这一段还描写了天安门前面有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导理解:“矗立”(出示课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高大直立)
教师根据汇报,相机板书。纪念碑(庄严)
美丽 马路、立交桥
古迹、公园、大厦
请汇报的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本环节教师采用引导的方式,教给学生用抓住好词好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北京的美。理解之后趁热打铁,马上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③指导背诵。(引导学生总结方法:看着板书背诵、看图帮助、多读几遍)
在背诵时,可以尝试抓住关键词填空的方法,出示:
天安门在北京城的(),红墙、黄瓦,又()又()。天安门()是()的广场。广场()矗立着()。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背一背。
指名背诵。
⑤总结学法。1自读课文。2圈画描写美丽的词语。3说说你体会到的美丽。4有感情朗读。
(2)再如汇报第三自然段。
①围绕柏油马路有什么特点?立交桥有什么特点?按照学习方法进行汇报。
②比较句子: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立交桥的四周有绿色的草坪和好看的花坛。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为什么?
相机理解: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而且学到了描写的具体方法——“绿毯似的”写出了草又绿又密又柔软。“拼成图案的”花坛,描写出花坛里鲜花的美丽。本环节对比句子的训练体现教师扶助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学生今后的说话与写作提供方法。)③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3)汇报第四自然段。
指名1人朗读,读出美的感受。评价。再指1人朗读,读出自己对美的理解。
读后提问: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你知道有哪些吗?(指名2-3人说)(本环节遵循教——扶——放中“放”的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读文,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6师总结:这是我们的老北京了,近年来随着2008奥运会的举办和北京经济的飞速发展,北京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新建了许多高楼大厦。知道北京有哪些新的建筑吗?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课件出示:北京图片)。
面对这样美丽的北京,你们会怎样说?出示课件最后一个自然段,带着我们发自内心的对北京深深的爱,再读。
板书:爱
四、巩固练习。(5分钟)
1选择正确读音。2读读记记。
庄严(zhuāng zuāng)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相似(sì shì)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似的(sì shì)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大厦(shà xià)
厦门(xià shà)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积累本:抄写四字词语。
2、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北京 纪念碑(庄严)
美丽 马路、立交桥 爱
古迹、公园、大厦
第二课时流程 1背诵课文。(3——4分钟)
2、回顾课文,拓展说话。(6——7分钟)
出示:奥运期间北京典型建筑物的图片。说一说北京美丽的景色。比如:“鸟巢、水立方”等
(把教本变成学本,把老北京与新北京的景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唤起学生发自内心对北京的爱。通过学文,学生掌握了一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进行读说结合)3指导写字。(20)(1)读准字音。(2)生字归类。(3)分组说、指名说生字的主笔位置。(有重点说,不能面面俱到。)(4)范写,也可让写字好的学生范写,写后评价。(5)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写字情况,进行评价。4巩固练习。(10)1 比一比,组词语。
央()阳()
由()国()
交()阴()
油()图()
《自主学语文》第15页。2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城市()的马路()的花坛()的广场()的公园()的草坪 3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
(2)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篇三:北京说课稿和课件(二年级)《北京》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为学生学习有关爱国情感的文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 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讲本科的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二、说学情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开始分析学情.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处于抽象思维阶段,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孩子还没到过北京, 对北京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因而对课文中展现出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很难理解,尤其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这些都讲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法确定如下: <1>朗读体会法即在朗读课文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句段,感受对北京的热爱之情.<2>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对教法的分析,下
面我开始分析学法.新课程改革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本课中,我讲本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相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进行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并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学情、教法及学法的分析,接下来我会从导入、新授、小结、布置作业这四环节阐述我的教学程序.<一>导入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做到温故才能知新.因此在本堂课的开始,我会采用温故导入法,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再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相互展示手机有关北京的美丽风光图片并交流从而导入课题.<二>新授
以上的的情境导入已经激起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因此在新授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做的:
1、精读课文,突破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在这个步骤中,我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读议结合,突破重难点
首先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熟悉或者喜欢的词语,再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接着我会把我搜集的北京图片贴在黑
板上,然后出示我喜欢的词语卡片,要求学生认读,最后小组充分讨论后,请学生看图贴词语,图文结合,积累词语,突破难点。
(2)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通过提问“如果你有机会北京,你希望自己去北京的什么地方看看呢?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2、品读课文,激发情感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朗读,并开展给北京风光片配音的朗读比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揣摩重点词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我会引导学生找到“庄严,矗立“等词语,体会北京天安门的庄重严肃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耸,从而更好的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北京的独特风光,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2)探究重点句段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
<三>小结
新授内容结束以后,我会请学生对本堂课进行小结,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且能够检测出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四>布置作业
一堂好课的结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在本堂课结束以后,我会结合课后习题,我会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反映北京新变化的资料,并交流感受,从而借此文本联系生活实际。
六、板书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我讲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形象直观地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篇四:《北京》说课稿
青年教师汇报课:
《北京》说课稿
植物园回民小学:牛竹晨 2011年10月17日
《北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北京》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按总分的结构写的。主要讲了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文中了北京都有哪些地方。如: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二.说教学内容
文章介绍了北京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情感。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 1.教学目标
(1)、看图学文,是学生知道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2)、认识“央、瓦”等生字。会写“央、交”等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2、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
3、教学安排:2课时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引导自学学习法
四、说教学流程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感知内容,然
后检查学生自学课文情况,先出示课文生字,指名学生读、集体读,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接着让用生字组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学学习法学习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分别依次讲解,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情感。
2、再次阅读课文,体会北京这座城市的美丽。培养热爱之情。让学生发现北京的美丽,介绍自己了解的地方,借机培养学生的口
语交际能力。篇五:北京说课稿 《北京》第二课时说课稿
富县茶坊小学 罗琳
说教材: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以“热爱祖国”为主题选编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景,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城楼,有宽阔的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使人感受到北京是一座美丽、可爱,令人向往的城市。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坛、城、国、图”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说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美丽的北京景色多姿多彩,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美好景色,在教学时,采用观看大量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好情景,一些北京景色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体会祖国首都不断在变化,在进步。朗读感悟法。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
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
1、课前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繁荣、美丽,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开课时,通过欣赏歌曲延伸到“谈”北京,再复习了课文的字词很自然地导入,揭题自然、简洁。
2、“读”北京从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读、个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全文,给学生指导长句子的读法,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在读中体会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读的快乐,喜欢朗读,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次读文感受北京的美。
3、“游”北京,感受北京的美丽
课文2、3、4自然段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一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4、“探”北京
我设置了一个课后延伸,让大家课前搜集一些北京新变化的资料,学生一一作了汇报,汇报完后再把我搜集到的有关北京新变化图
片展示给大家,图文结合突出了北京的文化特色进而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总结全文,美读升华情感。有感情朗读全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说板书设计: 本环节我采用引导的方式,教给学生用抓住好词好句的方法理解和感悟北京的美。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谈北京、读北京、游北京、探北京进行教学,谈北京因为全班同学只有一两个人去过北京所以这个环节预设的太难,没去过北京也就说不出来。读北京虽然读的形式很多但是读的不够到位。游北京这一环节在2、3、4自然段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字词处理的不到位,应结合和课文理解了以后再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学“名胜古迹” 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等词语时应给学生解释一下或在欣赏了图片以后再次进行练习,效果会好一点。以上是我自己的发现,希望大家在评课时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和大家共同进步。
第三篇:《北京》说课稿
《北京》说课稿15篇
《北京》说课稿1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我本着以学习内容为源泉,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拟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学习情境、教学流程、学习评价、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表述。
一、教材分析
《北京亮起来了》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灯、光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依次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等处璀璨迷人的灯光。从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本文作者独具慧眼,把目光投向夜幕刚刚降临的北京,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了灯的海洋,各种色彩的光交相辉映,把北京变成了一座真正华美时尚的不夜城。本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意境悠远。文中的好词佳句正如文中所描绘的华美灯饰一般,使课文也亮了起来。教学这篇文章,我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生动、准确地感受北京夜景的亮丽。同时,本文也是对学生进行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熟记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我是这样安排本课的学习的:在第一课时,认读“我会认”的生字,指导“我会写”的生字的书写,初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读品读做好铺垫;在第二课时里,实现对文本的精读、品悟、激情。
二、学习目标任务
1、教学目标描述
认知目标:能够准确熟练地认读生字及词语。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目标收集有关资料和运用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难点:是理解重点的词句。
三、学生特征分析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充满浓厚的兴趣,能与教师产生良好的互动。初步具有根据特定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并恰当运用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四、学习环境与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远教资源中丰富的影音素材和独具大竹特色的地方资源,整合形成优质的校本教材,创设优美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北京夜景的亮丽和竹城夜晚的变化。
五、教法学法的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远教资源,重视情境创设,拉近时空距离,展示优美的北京风光,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夜景的亮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朗读”中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以期收获“读”所带来的立体效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遵从语文学科自身“工具性”的特点,注重课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六、教学流程设计
结构流程图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这堂课的流程图,我主要安排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选读探究、总结学法;赏析文本,升华情感;联系实际,拓展迁移”四个大的环节。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激趣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里吗?)(北京)
那你们想去北京吗?(你们想知道我们夜晚的北京有多美吗?)(想)
师生角色定位:教师作导游,带领大家去首都北京旅游(去参观北京的夜景)。
2、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北京夜景的辉煌。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北京亮丽的夜景,表达对北京夜的初步感知(北京好美啊!)(北京的夜晚好美呀!)。
3、创设情景,选读探究
(1)教师范读,课件同时展示北京长安街夜景图片。
(2)以导游培训班的形式带领大家学习第二段,总结学法。
①自主识字、读词;
②用摘星星的方式检查识字读词情况;
③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④补充说明,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
4、创设情景,合作学习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旅游景点,运用前面的学法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并分配好解说词,教师适机进行指导。
(3)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文本的感悟,教师适时用课件展示图片,营造氛围。通过自评、师评、学生互评、师生互动等方式加深理解,突破难点。如:“环行路”一景点,可引导学生提问,重点理解“犹如”一词含义。介绍“故宫”时,可重点放在补充课外收集的资料上。
5、整体感悟,归纳总结
北京亮起来了,夜晚的北京多么辉煌,多么明亮。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适时板书并播放影音图像)
6、情感升华,朗读抒情
引导学生带着对北京的向往,深情的朗读全文。
7、课外拓展,赞美竹乡
(1)课件展示大竹夜景图片,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景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竹城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2)借用课文中的优美的词句,介绍一处你最喜欢的竹城夜景。
七、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灯的海洋明亮
光的世界辉煌
设计思想:以本文重点词语为核心,配以形象、直观、简洁的图案,让学生对北京灯光多而明亮、辉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样设计既有较强的直观性、概括性,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的整体思路大致就是综上所述,其教学的特色体现在:既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升华;既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他们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既重视了感性的摄取,又潜藏着理性的诱发;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多种优势,又包含了个性的创新加工。我想:课堂上学生定会呈现出思维活跃、情感激荡的喜人场景。
谢谢大家!
《北京》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5课《寻找秋天》。(课件)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
1、教材和学情分析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重点教学过程
【教材和学情分析】(课件)
《寻找秋天》是课改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文章讲的是几个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秋天、发现秋天美丽景色的内容,反映了少年儿童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
全文一共5句话。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便于学生积累、运用,感悟语言的魅力。
文中对秋天色彩的描写真实具体,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感悟。也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感知思维。
学生对生活中秋天的景色已有直观地感知,为理解文中句子所描写的景象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课件逐条显示)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颜色各指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寻找”“野外”的意思。
3、学习课文写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件)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颜色各指什么。
2、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3、学习课文写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教学过程分析】(课件)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品读文本,深入感知。
三、指导背诵课文
四、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件)
这个教学环节分两个步骤完成:(课件)
(一) 情境导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昨天,明明帮助甜甜找到了丢失的帽子;天气凉了,妈妈从衣柜里为你找出了一件薄薄的毛衣……我们都有过“寻找”的经历。有一天,王老师带领她的学生到野外去寻找秋天。他们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吧!”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复习词语:以闯关的游戏形式进行。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复习课文中的生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老师分三组出示检查学生的读音。要求是读准红色字的读音。
1、第一组出示:王老师 小文 小方 小力
【设计意图:这组词中出现的带点字是文中的生字,需要学生掌握牢固,同时这几个人物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使学生巩固字的同时又加强了对人物的印象。】
2、第二组出示:寻找 野外
(1)读准字音 (2)理解“寻找”的意思
理解 “寻找”一词时,分层预设:
第一层:说说“寻找”是什么意思?初步肯定 “寻找”有“找”的意思。
第二层:词语搭配,出示——寻找( ),预设“寻找(秋天)、寻找(衣服)等”引出“寻找”是“仔细的找,努力的找”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发现逐渐理解“寻找”的意思,同时为后文理解“寻找秋天”做好铺垫。】
[1][2][3]下一页
3、第三组出示:重点读准红色字音 颜色 蓝色 黄色
提问:你能用上其中一个词说一句话吗?(预设:我喜欢黄色的花;秋天是红色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词与课文中的句子相对应,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印象,同时训练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品读文本,深入感知。(课件)
主要分三个步骤完成:(课件)
(一)步初读课文,划分句子(课件)
1、边读边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标出序号。
【设计意图:1、读书要有明确目的,培养学生边读边写的读书习惯。2、经常性的训练】
2、看看你在数话中会发现什么?
(预设:发现有:“ ” ? )
追问:冒号、引号什么时候用?问号表达什么样的语气?
文中那句话用了问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句子“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设计意图:认识冒号、引号、问号并渗透用法,在句子中体会问号表达疑问的语气,为今后的语文学习积累语文知识。】
(二)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课件)
在这一环节又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我是这样设计的:
1、回顾你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说一说秋姑娘给你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稻田图并配有短语:(金色)的(稻田)
2、班级交流:把自己寻找到的礼物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秋姑娘给我带来(黄色)的(菊花)。
秋姑娘给我带来(红色)的(枫叶)
秋姑娘给我带来(绿色)的(松柏)
师小结:同学们寻找到这么多秋姑娘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真太棒了!看来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有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一方面,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在拓展与延伸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留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生活的情趣。】
3、听范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第一句话:出示第一句话“有一天,王老师带我们去野外寻找秋天”。
在理解这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边听边想课文中还有谁在寻找秋天?目的让学生通过听的过程中能找到有谁在寻找秋天,突出认识人物 “王老师带我们”)
指名读:要求让大家听清是谁带我们去野外寻找秋天的。
第二层次:王老师带我们到哪儿去寻找秋天?重点突出“到野外”并理解“野外”这个词的意思:理解的方法,一通过结合句子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二是借助图片比较理解。(课件)最终理解“野外“是指远离居民居住点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不会查字典,词汇量也很少,因此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非常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比较理解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找区别理解词义。】
指名读:要求突出王老师带我们去哪儿寻找秋天。注意停顿
第三层次:王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干什么?(重点突出“去寻找秋天”)
【设计意图:这三个层次的设计突出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句子教学的特点,在分解感
知句子的过程中知道了谁、去哪儿、干什么。】
4、小结:通过学习这句话,我们知道了这一句话中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我们清楚的知道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谁到哪儿去干什?(出示课件“谁、去哪儿、干什么。”)
5、指导读:第一让大家听清谁去哪儿干什么?停顿适当
第二体会高兴心情读。
【设计意图: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需要循序渐进。】
6、说话训练:设计拓展练习:让学生仿照句式,独立说一句话。
(预设: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这样处理:
首先设计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让学生补充内容将句子写全。
例:(谁 )去图书馆买书。 我去(哪儿)跳绳。 小力去超市(干什么)
这三个填空分别让学生填出谁、去哪儿、干什么。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设计意图: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体会句子结构,规范学生语言,进行语言训练。】
第二步:理解课文第2—4句话
在理解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内容。(课件出示蓝色 黄色 红色)
(预设:小文说秋天是蓝色的;小方说秋天是黄色的;小力说秋天是红色的。)
2、讨论问题:为什么说是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
(预设:因为小文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秋天的天空特别蓝,像用水洗过一样;小方说秋天是黄色的,因为秋天大多数树叶都变黄了;小力说秋天是红色的,因为秋天黄栌、枫树等树木的叶子变红了。等等)并出示三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
秋天是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
【设计意图: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调取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使文字所描绘的景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加深理解。】
3、填空练习:蓝色的(天空) 黄色的( ) 绿色的( ) ( )的( )
【设计意图:前三个是课后的习题,充分利用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仅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因素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生活,进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步: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吗?
预设: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并试着填空出示: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寻找秋天。
( 刘旭东 )说:“(秋天是酸)的”。
( 小叶 )说:“( 秋天是又酸又甜)的”。
( )说:“( )的”。
秋天到底是什么( )的呢 ?
【设计意图:所填内容既是对讨论内容的考察也是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同时为后面背诵课文做铺垫。】
(三)步配乐朗读全文,升华情感(课件出示)
第三环节:指导背诵课文(课件出示)
第二次利用刚才的填空(出示),让学生填出课文中的内容。逐渐达到会背。填空: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寻找秋天。
( )说:“的”。
( )说:“( )的”。
( )说:“( )的”。
秋天到底是什么( )的呢 ?
第四环节: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1、学生总结收获
2、师从两个角度总结本课收获
3、仿照课文练习说话:寻找冬天、寻找春天
总之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两方面:
1、突出词语教学。
2突出句子教学。
3、充分利用课文及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北京》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第10课《北京》。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二、说学情: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由于学生年龄小,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还有部分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4个生字,会写“央、交”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四、说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遵照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准备采用“情境识字法”和“图文结合法”教学。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集中识字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学中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把生字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组词造句,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式,充分展开识字的过程。“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六、说学法
图文结合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朗读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五步。
一、唤起生活积累,导入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在上课之前(播放《北京欢迎你》)MV。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刚才大家跟着音乐欢乐地唱起来《北京欢迎你》,随着画面愉快地游览了北京,或许你还和爸爸妈妈去过北京,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印象中的北京呢?在这一环节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北京,学生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学生年龄小,大部分未到过北京,对北京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北京美,作者描写北京的语言更美。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来感受北京的美丽?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二)读词识字。
最难读的句子我们都会读了,相信这些词语更难不倒大家了。(去拼音请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三)整体感知。
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那么北京哪里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三、品读文本,进入情境。
我主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继指导课文第2、3、4自然段。在学习中注重朗读和感悟北京的美丽。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美在天安门)
1、利用课件展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画面,看图体会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她的美丽和庄严。2、庄严的不仅是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矗立在广场中间。矗立一词比较抽象,通过图片猜测“矗立”的意思,板书“矗”的书写。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赞美。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美在柏油马路、美在立交桥)
1、利用课件和插图展示北京交通的发达,环境的优美,结合画面认识“立交桥”、“图案”等词,体会“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字词的意思。
2、说话训练: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那立交桥、草坪、鲜花和车辆能否也用上“又……又……”来夸夸他们呢?
(三)共享背诵的喜悦。
我用按照课文填空提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四、小结课文,设计作业。
其实,北京还美在有很多名胜古迹、公园等等,你们下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下节课请你来当一回小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北京。
《北京》说课稿4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神奇的小罗盘》一课。课文写的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幼年时的故事,反映出他从小就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课文的特点是没有说明罗盘里的指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这样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思考、探索的欲望。
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和认读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通过朗读课文、在角色体验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章内涵,明白道理。(以上两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知道爱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研究,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如下理念: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开展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三、以读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感受、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展示实物,给学生时间动手摆弄小罗盘,进而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玩意儿?因为不同于学生平时的玩具,学生可能会说有意思的、好玩的、新奇的。抓住学生答案,引出课题,探讨小罗盘的特点。
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找到有关“奇”的词,奇怪、好奇、新奇、神奇,面对四个近义词,让学生再读文,体会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新奇、神奇是在描写小罗盘,奇怪、好奇是描写爱因斯坦感受的。根据板书让学生质疑,小罗盘为什么由新奇转变为神奇?小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对小罗盘产生好奇心?以“奇”为线,进而体会他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
先请学生找到描写小罗盘新奇(即小罗盘的样子)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新奇的特点。再请三名学生上台模仿爱因斯坦的三次不同动,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转一个方向,捧在胸前,身体扭过去,再拉回来,变化各种方式,同时体会小罗盘的变化:红色指针仍旧指向北方;红色指针还是只向北方,那根针始终不肯改变方向。教师课件出现这三句话。使学生通过动作演示体验式学习,句式的对比,体会出仍旧、还是、始终的含义,并训练三次读的感情,体验三次读的层次,训练朗读,体验感情。使学生觉得小罗盘真的神奇。
接下来引导学生从小爱因斯坦的提问中知道爱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研究,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出示对比句,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你就是小爱因斯坦,你在想些什么?使学生明白爱因斯坦“沉思”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答案,同时也理解了“沉思”这个词的意思。再通过对比读,体会“总是”的含义,再一次进行文本对话,通过小爱因斯坦的提问,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从前面的动作体验、情感渐进体验的基础上发表意见,从而体会爱因斯坦是一个会观察、爱思考的孩子,突破难点。创设情境,你相对小爱因斯坦说什么?
最后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揭示小罗盘的奥秘,引导学生说说面对神奇的小罗盘,自己和爱因斯坦一起从疑问、探究、揭开奥秘的过程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
《北京》说课稿5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准备,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教学认识平行线
在课的开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育场。出示体育场中的直跑道1路灯2两条交叉的小路3山羊4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可以看作是直的线。接着从图片中动态地抽象出几组直线。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条直线,提出一个问题,根据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把他们分成几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加入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的是交叉的,跑道和山羊是不相交的)有的认为分成三组,(跑道、山羊分别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分为一组),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哪一种分法正确?找出能说服别人的理由。在生生之间的对话中,使学生认识到第四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同时对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的也较为深刻。 在此基础上,我指出象第一组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丰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自由判断,指名说判断的理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感知,到对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概括平行的含义,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对平行线的认识逐步清晰。
二、画平行线
在教学画平行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画法,(可能有的是对的,也可能有的是错的)让不同画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你认为哪些画法是规范的,哪些画法是不规范的?说出能证明自己的理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基础性资源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平行的特点,感受画平行线应使两条直线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让画法规范的同学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独立画,组内互查画的是否规范,交流各自画法。 这样,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各种画法的交流、评价,逐步概括出较规范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按要求画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首先,想想做做第2题拿出课前发的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再打开,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想办法证明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操作,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使学生在操作、猜测、讨论、交流中了解长方形对边是相互平行的,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各有几组平行线段,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特点,深化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同时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 临近课尾,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还想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北京》说课稿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
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北京》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北京》说课稿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北京》
一、说教材
《北京》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描述北京美丽和变化,表达出作者对首都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二、说学情
1、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探索易感染。
2、积累了与课文有关的生活素材。
3、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4、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当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才能打造出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因此在充分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1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课文内容。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北京的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北京的美丽!激发爱国的情怀。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文章的理解,要紧紧抓住情感要素,发掘人文内涵,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感染学生情绪,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精神境界。
四、说教法
1、先学后教
2、朗读品悟
3、创设情境
4、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学法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创设情境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迎合新课标中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将以闯关的游戏方式进行,
第一关:我会认 5分钟
第二关:我会读 25分钟
第三关:我会讲 10分钟
(一) 第一关:我会认
出示闯关目标:我能准确的读出生字词。
【设计意图】
读准生字是学好课文的前提。采用各种游戏来检测孩子对生字的掌握,简洁高效,又能极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 第二关:我会读
出示闯关目标:我能找出文中描写了哪几个景点,还能有感情的读出来。
我会说:“小朋友们,请大家先自读课文,找找有哪几个美丽的景点,试着通过你的声音和情感读出它的美丽。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自学,这是高效教学的关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先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强弱搭配,体现了“兵教兵”的理念。这个目标的设置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然后小组展示,全班交流。师生共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完成板书。
(三) 传递美丽
闯关目标:我喜欢这迷人的景色,我能美美地读一读,然后展示给小伙伴听,哈哈!我开始啦!
这一环节重在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力求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代讲,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孩子用心灵去体会,从字里行间领悟,从遣词造句中揣摩,这是一个吸收、消化、积淀、酝酿、而后再倾诉的过程。为此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而实现了学生阅读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
具体是这样处理的:第二段的配乐朗读。第三 段老师引读。第四的想象阅读,第五段欣赏阅读。最后给全文配音“正当小小播音员”的比赛,把朗读环节推向了高潮。
课件展示
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重点词句理解。理解和朗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充分的理解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没有深刻的感悟就无法实现感情朗读。期间我运用课件引导孩子掌握三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二是从字面上理解。三是配合画面想象理解。(配以课件展示)
(四)介绍美丽
出示闯关目标:面对这迷人的景色,我忍不住想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北京的美!让孩子们当小导游,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这个环节孩子们自由选择,结合自己的生活素材和阅读经历,随意介绍,任意发挥。孩子们会挑选自己喜爱的地方去介绍。根据孩子的选择适时的出示相应的画面,(课件配合)这些画面会给孩子的介绍在最大程度上提供最充足的信息。孩子们会在视觉的冲击下,快速灵动的思维,开始生动的介绍。这样使孩子的介绍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文本,灵活而丰盈,这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孩子的介绍我预设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程度不太好的照本宣科,面对图画背诵相应的课文。二是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适当的添加自我的元素。三是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按照一定条理,把自我的元素和课文的信息加以整合,流畅的表情达意。我会分别选择不同程度的孩子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着重加以引导,力争在实际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目的。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这个环节用多媒体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以形象可感的画面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的眼、脑、心、口都动起来,所有的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视野更加开阔,使思维更加活跃,使表达更加流畅,从而轻松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在充分感受首都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之后,热爱之情油然而发,当然不能使这种情感只在心底荡漾翻滚,得想办法使孩子们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以便从小扭转中国人羞涩内敛不善表白的缺点。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环节。
说话训练:
我想对北京说----------------
我想对世界人民说--------------------
这样使孩子学生个性化语言得以张扬,思维得以拓展,情感得以释放,心声得以表达,一切水到渠成。
七、说板书
最后我会在课结束的时候引导孩子看板书总结全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到美丽的北京畅游了一番,欣赏到了庄严的天安门,宽阔的广场,雄伟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马路,各种各样的立交桥,还有的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以及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面对如此美丽繁华的北京城,我们不由得发出深深的赞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边说边丰富板书,
天安门 广场 纪念碑
马路 北京 立交桥
名胜古迹 公园 高楼大厦
【设计意图】
板书简洁,明了。有多个景点围绕的北京城嫣然变成了一轮火红的太阳,寓意深刻,即勾勒出了文章的脉络,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道别: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您的聆听!
《北京》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习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57×7 63×5
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导学达标: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
(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板书: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种笔算
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3)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
24
×12
——
48 ……… .24×2 的积
240 ……… 24×10的积
——
288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请一位同学复述计算的过程。
(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北京》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北京亮起来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编写的。
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华灯高照的长安街,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等不同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词句非常优美,但这一切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更何况二年级的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我的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时空的距离。通过生动的课件去冲击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读,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然后,紧紧围绕“北京的( )亮起来了”这一主线,由扶到放,图文结合,细细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让学生喜爱北京的夜景,让他们豪情满怀,最终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最后想用歌声再次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首都之情,把教学推向**。
3、以读代讲,注重朗读指导。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品味语言,理解词句含义,力求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朗读和背诵自已喜欢的句段,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由扶到放,图文结合,自读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图片理解词句含义,避免了枯燥说教。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2、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3、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4、拓展,内化一些语言。
(一) 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第一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北京有庄严、神圣的天安门,有金碧辉煌的故宫,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到了晚上,他更是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在学生激情澎湃的回答声中,我随机播放北京夜景图。
1、欣赏完北京的夜景图,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2、在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想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我创设“为北京点亮灯光”的识字情境,指导学生读准四字词语。将初读反馈和字词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生字的教学目标。
3、同学们已经感受到“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 谁愿意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哪儿亮起来了”。
①请你们想象一下,当你来到这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会说什么呢?
②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③全班齐读,走进美丽的北京夜色。
(三)、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第一步:欣赏长安街图片,感受动静结合的美。
1、让我们再一次近距离地走进北京的街头。漫步在长安街上,,静静地看,细细地赏。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长安街亮起来了? 第二步:拓展“犹如”的内涵,感受丰富多彩的美
2、你还喜欢夜晚北京的哪个地方? 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句话。
①“犹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好像/好似/ 就像/好比)道道彩虹。
① 这里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 北京的立交桥这么美,难怪你喜欢呢!请你读读这句吧!
2、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上( )犹如( )
3、这么多灯汇集在一起,装点着美丽的美丽的北京,使整个北京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在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话。
第三步: 对比白天与夜晚,感受“不夜城”的美。
第四步: 抓住“古老”与“年轻”,感受“矛盾”的美。
1、夜晚的北京还有哪里吸引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2、“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 为什么书故宫是古老的?为什么说故宫变得年轻了?
3、谁愿意读出如此年轻而又漂亮的故宫啊?
(四)、齐唱歌曲,升华主题。
五、说板书设计
12、北京亮起来了
灯 光 长安街:华灯高照 明 辉
的 的 环形路:道道彩虹
海 世 王府井:焕然一新
洋 界 故 宫:银光闪闪 亮 煌
设计板书意图:
1、这样板书简洁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北京》说课稿11
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一直认为,言由心生,语文课的目的应该是带领孩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继而感受生命的魅力。
带着这种感悟,我设计了《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本课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过年”。旨在让孩子感受过年的喜庆,感受春节文化的魅力。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并能运用这些阅读方法阅读文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已经开始能够通过分析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质疑,自读自悟,小组间有效合作交流,探究评价,多层次地思读。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体现。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本节课的设计。
今天我给大家展示的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已经完成了字词的学习,理解了重点字词的含义,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第二课时则重点在于通过品词析句来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这节课分为三个大环节。
一、品词析句,感受春节。
课堂上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圈画的喜欢的句子,互相交流读句的感受,可以抓重点词语去分析也可整句感受。学生在交流时紧紧抓住“我喜欢的句子是…”“我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我认为这个词语说明了…”小组交流结束后全班交流。通过生与生的交流,老师的适当参与和点拨,升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最终提升孩子感受文本的能力。
二、段落教学,练读练写。
被称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余映潮老师曾经说过,段落教学应该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重头戏。其含义为:在整体理解课文文意的前提下,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切入到课文的精彩段落中去,或进行精段的品读教学,或进行段式的仿写教学。在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环节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 、通过朗读感受除夕的热闹,层层剥茧,感受中心。 2 、在读的基础上了解“中心句”在一个段落中间的作用。在读中悟,从读中学,一切显得水到渠成。
三、句式学用,求美务实。
这个环节其实在上一环节的铺垫之下,进行推进,实现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学生从读到说,从说到看,从看到议,从议到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围绕中心句仿写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又积累了美好的语言,所谓既求美,又务实。
当然,无论是交流环节还是展示环节,由于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有限,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字的品味会缺乏深度,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也就是需要老师的评价要准确,要能起到提升孩子所想、所言。
最后我想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这节课,学生的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我大胆尝试,只出现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的感受也是对文本的理解,对语言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设计的一个简单介绍,也是帮助我完成教学设计的一个理念的支撑。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北京》说课稿12
说教材 :
《分数乘整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学情: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的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可能已经会计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但是,这节课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多余。因为很多学生可能凭借经验只知道怎么算,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尤其是对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为什么直接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而分母不变,学生不一定明确。因此,这节课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说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北京》说课稿13
说教材
《我真的很快乐》本课是北京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让学生们感受“我真的很快乐”学会表达“我”为什么很快乐!
说目标:
1.朗读课文,A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BC生在教师和A生的帮助下能通读课文。学会背诵课文。
2.结合儿歌的内容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我”为什么很快乐,体会我上学是高兴的心情,并会用“快乐”说一句完整的话。
说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读出真情,关注全体。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为什么很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确学习目标:我们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二、自学新知。
生自学生字表中的生字。
1、读准音:生自由读一读书中表中的生字。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2、识词义:在课文中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词语和句子。读生卡片后面的组词。
自己再组一到两个词语。写在后面。
3、认字形:
看书中的笔画跟随,书空。
认真看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笔画与格之间的联系。
在田格中练习写一遍这几个生字。
4、归纳生字特点:
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在下面画-----
找出上下结构的字,在下面画~~~
找出半包围结构的字,在下面画====
想一想,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三、汇报结果:
1、指名读字音。
2、指生组词,说出读语意思。师板书词语。
3、指生说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字形,占格方法)师重点指导。
4、生在田格中再写一个生字,和前一个比较有什么进步。
5、师在小黑板上范写生字,生再字一遍,比较有什么不同。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作业:
在田格本中写生字。
读熟组词。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北京》说课稿1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 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 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猜猜他是谁?
2、师: 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对,这个时刻就是12时整,他比较特殊,当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这个时候就是12时整。你记住他了吗?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习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习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习,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习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 9时半 3时 3时半
选项:3时半 6:00 9时半 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 9时 11点的 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 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 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北京》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中国气息浓厚的作品,京味儿十足,歌词都是和实际北京生活相关的内容,表现了北京的孩子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北京城市的美好风光,民俗文化,增进爱国之情。
2、通过欣赏感受歌曲的京腔京韵,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聆听音乐,感受歌曲中的“京味”与北京城市的变化。
2、“京味”从何而来?引导孩子从“旋律、歌词儿化音”中去发现、并模唱会成为难点。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谈话导入
从北京奥运会主题开始谈起,引导到感慨北京的变化真大这个话题上。(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视频。)
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做一个事先的准备,收集有关北京的人文古迹与现代文明建筑,师生共同交流。例如:故宫、长城、天安门、水立方、鸟巢等,对于北京城的孩子则可以强调自主交流。
教师简单介绍北京: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北京市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54、2平方公里(中国城市第1名)。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辽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传统文化有:庙宇、胡同、四合院、中轴线、城池、京剧、燕京八景等。(教师播放故乡的北京视频。)
教师总结:祖国的心脏是北京,北京城以其独特的文化与位置名扬海外。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名叫《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二、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音频)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照歌词再次聆听歌曲,留意歌曲中都唱到了哪些景点和人文?并做好记录。
师生交流。
2、用富有特色的北京话朗读歌词,体会京腔京韵。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针对南方教师与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着重抓住儿化音来进行练习,例如:胡同儿、动物园儿、一份儿等。还可以在学生朗读地基础上加上打击乐器来伴奏,以增强音乐的“动感”。
3、二度欣赏,感受歌曲的旋律变化。
师:请大家再次聆听歌曲,边听边哼唱歌曲的旋律,留意旋律有何特点,跟我们以往听到的儿童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演唱、教师伴奏、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带有着浓郁的“京腔、京韵”的旋律特点,将祖国的国粹“京剧”的音调运用在歌曲的创作上,加上这又是一首描写北京新城的歌曲,更增添了这首歌曲的地域特点与民族性,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让我们对伟大祖国又有了一份热爱之情!
4、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动画,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富有“京味”特色的感觉尝试演唱吗?
三、巩固与拓展
看歌词,欣赏《故乡是北京》音频。
(歌词)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
静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
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
唱不够那红墙碧瓦的太和殿。
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
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
便觉的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不说那高耸的大厦,旋转的厅。
电子街的机房,夜市上的灯。
唱不够那新潮欢涌王府井。
道不尽那名厨佳肴色香浓。
单想那,油条豆浆家常饼。
便勾起细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乡情。
四、课堂小结
北国风光无限好,音乐作品皆动听!还有更多的音乐作品,我们今后会慢慢学习和欣赏。
第四篇:《北京春节》说课稿
《北京春节》说课稿
《北京春节》说课稿1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真热闹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印象深刻
《北京春节》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笔触,走进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北京的春节画吧!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幻灯片)
说教学分析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策略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评价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唯一一篇精读课文。全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生活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课文内,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观察画面,欣赏视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为有效达成三维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我利用电子白板人性化、多元化的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新的融合。利用电子白板提供的即时书写和绘制图形的功能,根据讲课需求自由板书;还可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实效。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把从河北远程教育网、中央电教馆资源网等网站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了一首喜庆的歌曲并配以图片,渲染春节的气氛。人们喜气洋洋购买年货、孩子们高高兴兴放鞭炮、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家家贴上红红的春联——春节来啦!让孩子们继续跟随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接着,我顺势提问:“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学生回答热闹、喜庆、团圆,教师可以利用白板即时书写的功能相应的板书 :热闹、喜庆、团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我向学生提问,老舍先生可是个老北京,那么他在写这篇课文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教师随机板书:时间顺序
(三)默读课文,分清详略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老舍先生重点写了哪几个节日?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且在详写的部分做上批注。(请学生来讲台做勾画)
这时候可以利用白板的勾画、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进行批注、交流,谈自己的感悟。
比如有学生批注到“除夕真热闹,家家,到处,男女老少”等词语看出对除夕的描写最详细。还有的说元宵节描写最详细,因为从“又一个高潮,处处,整条”等词语,以及关联词“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中能体会出浓浓的年味。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得白板不仅仅属于教师,也属于了学生。
在学生明确了详写的四个节日后,教师相应的写出板书:详略得当
(四)精读体味,小组合作
叶老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个节日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进行自由结组,从而形成四个方队:腊八队,除夕队,初一队,元宵节队。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呈现双向或多项交流的局面,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读、思、议、话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接着我出示了第二个问题:这一天人们都做了什么?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学生开始深入地读课文,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当除夕队指出 “热闹”一词时,我适时的播了几张图片,放鞭炮、燃礼花、除夕守岁、开门迎福、财神恭喜发财,给孩子们营造了喜庆、热闹、团圆的气氛。 当元宵队在汇报总结了元宵花灯不仅数量多,颜色多,而且种类也很多时;我又播放了一段元宵灯展视频。给孩子们创设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感受浓浓的年味。 当腊八队正津津有味的沉浸在老舍笔下的腊八粥的浓香和腊八蒜的色如翡翠时,我顺势展出了几张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图片。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在观察腊八蒜的色如翡翠时,我们可以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对图片进行放大,从而有效缓解教室空间和学生视力之间的矛盾。
看着孩子们垂涎欲滴的样子,我趁机调了一下他们的胃口:“大家想不想现场品尝一下腊八蒜!”“想!”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于是我端出事先准备好的腊八蒜请同学们品尝。以下是我上课时的几张图片,与大家共享。
当又酸又辣的腊八蒜滋润着孩子们的味蕾时,他们切身体会到老舍笔下的腊八蒜的色味双全,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此时此刻,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到这里一幅幅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画卷让学生眼界大开,回味无穷。
(五) 走进生活,走近民俗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本课的作业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走进生活,走近民俗。联系生活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春节哪些习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学着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作文,注意详略得当。
最后我来说一下教学评价
五、【教学评价】
1、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学生以多种形式读课文,在“读、思、议、话、写”中感悟文本,突破难点。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利用电子白板多功能的特点,针对教学环节中的问题随时进行相应的板书, “黑板”变“白板”,教学更精彩;还可利用白板的勾画、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批注、交流,这使得白板不仅仅属于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也属于了学生;还可以适当运用放大镜对图片进行特殊处理,能够有效缓解教室空间和学生视力之间的矛盾;同时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之感,解决了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
《北京春节》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作业
(略)
《北京春节》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老舍先生的这篇《老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接着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初一、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15个生字,正确读写“货摊、通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根据本单元的编排主题及阅读要素,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将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学的重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本课也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采用了启发诱导法、精读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则主要采用自读自悟、圈点勾画、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营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以北京的春节童谣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简介作者,学生初步认识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了解写作顺序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识字读词。
引导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给了你什么印象?
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铺户上年货、儿童大人忙乱准备过年、小年的“彩排”、除夕以前、除夕、初一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换词理解“农业产品展览会”。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产品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4.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5.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6.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设置情境,体会孩子看到货摊上卖起年货时激动的心情。
7.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找出“忙乱”和“紧张”的具体表现。
(四)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五)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仔细读读,勾画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体会。
2.学生自由读。学生交流。
3.感受除夕。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4.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①人们的活动。②从味、色、声的描写。
5.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学生自由说。
6.感受正月初一,指名读第九自然段。思考:“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7.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8.感受元宵节,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9.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出示灯的图片。
(六)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三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板书:详、略
2.学生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七)课文小结
本文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层次清晰地概括各部分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春节各个时期的特点,体会其中的喜庆欢乐气氛。
北京的春节
《北京春节》说课稿5
【说教材】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为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北京春节》说课稿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
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北京春节》说课稿7
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一直认为,言由心生,语文课的目的应该是带领孩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继而感受生命的魅力。
带着这种感悟,我设计了《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本课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过年”。旨在让孩子感受过年的喜庆,感受春节文化的魅力。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并能运用这些阅读方法阅读文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已经开始能够通过分析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质疑,自读自悟,小组间有效合作交流,探究评价,多层次地思读。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体现。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本节课的设计。
今天我给大家展示的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已经完成了字词的学习,理解了重点字词的含义,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第二课时则重点在于通过品词析句来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这节课分为三个大环节。
一、品词析句,感受春节。
课堂上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圈画的喜欢的句子,互相交流读句的感受,可以抓重点词语去分析也可整句感受。学生在交流时紧紧抓住“我喜欢的句子是…”“我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我认为这个词语说明了…”小组交流结束后全班交流。通过生与生的交流,老师的适当参与和点拨,升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最终提升孩子感受文本的能力。
二、段落教学,练读练写。
被称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余映潮老师曾经说过,段落教学应该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重头戏。其含义为:在整体理解课文文意的前提下,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切入到课文的精彩段落中去,或进行精段的品读教学,或进行段式的仿写教学。在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环节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 、通过朗读感受除夕的热闹,层层剥茧,感受中心。 2 、在读的基础上了解“中心句”在一个段落中间的作用。在读中悟,从读中学,一切显得水到渠成。
三、句式学用,求美务实。
这个环节其实在上一环节的铺垫之下,进行推进,实现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学生从读到说,从说到看,从看到议,从议到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围绕中心句仿写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又积累了美好的语言,所谓既求美,又务实。
当然,无论是交流环节还是展示环节,由于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有限,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字的品味会缺乏深度,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也就是需要老师的评价要准确,要能起到提升孩子所想、所言。
最后我想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这节课,学生的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我大胆尝试,只出现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的感受也是对文本的理解,对语言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设计的一个简单介绍,也是帮助我完成教学设计的一个理念的支撑。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北京春节》说课稿8
【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 真热闹
正月初一: 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印象深刻
《北京春节》说课稿9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说教学设计】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并用《恭喜恭喜》为其伴奏,学生对有声有色的文化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感受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读通读畅
三、指导读难读段。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画出老舍先生写的春节的日子及这些日子里的风俗习惯。明白写作顺序,分清详略。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五、自读自悟。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文。
六、同桌互相交流初读感悟。
第二课时的环节:
一、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腊八:熬粥、泡蒜除夕:热闹。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观灯。详略得当印象深刻
《北京春节》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新年文化。
2.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3.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得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4.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5.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熬腊八粥
腊 八 泡腊八蒜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 除 夕
(真热闹)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深刻印象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北京春节》说课稿11
一、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三、难点、重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四、教学流程:
我的导学案分为自学跟踪与合作展示。
在自学跟踪中,第一大块为反馈预习:
1.简明扼要的反馈预习收获.
2.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目的是对学生在家中预习的一个检测,养成会预习,预习达到实质的一个好习惯)
第二大块是学习对子互学互悟的阶段:
1.学习对子学习生字、词语。
2.正确书写词语。(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这样的教学手段,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是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大块是初识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学习对子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程,北京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初读内容,对课文一个简明的概括)
2.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相对应的风俗习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八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了,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一个关键,相对应列表出示,学生们一目了然,把这个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3.有感情的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读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合作展示中,设计了五个题:
1.听写生字(对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
2.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一题是针对教学难点而设计的,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展示,补充、质疑来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3.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这也是课文最突出的一个语言特色,口语化,幽默诙谐,北京味十足。老舍老先生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文中借助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作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4.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多详细,谈谈你的体会。(学习语文,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服务,所以设计了这两题,通过事例来学习详细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这个小练笔来突破难点。)
5.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怎样过春节的?
6.探讨与反思,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收获到了什么?请写下来。(会反思,会总结)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北京春节》说课稿12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
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
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
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
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真热闹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 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印象深刻
《北京春节》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一课,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学生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期盼的节日,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一定很感兴趣。
三、说目标、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通过朗读,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春节期间人们的节日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四、说过程
(一)、激趣引入,回忆春节
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春节画面,并配有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春节,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过春节时的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走进春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体味,感受春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的表达方法,便于学生快速的走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印象“热闹”,结合作者详细的四个节日中的重点句段及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来品读理解。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学生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后,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春节的实际再次来谈,而且找准了练笔点,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在学生谈出除夕的热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自己过除夕时的情景。这样便于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作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然后再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达到读懂作者、读出自我的目的。
(四)、整理回顾,升华情感
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北京的春节后,也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回顾。也就是写作方法的探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总结、练笔,延伸情感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作者的写法来写写家乡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春节》说课稿14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对象、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教学对象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文章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运用通俗的风格和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这使有些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会本文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c、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络绎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呀)。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作业
(1)默写生字
(2)说说你们家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3)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七、说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是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但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依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
第五篇:《北京亮起来了》说课稿
《北京亮起来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北京城各个地方的夜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夜晚的北京,它是如此地明亮,如此地辉煌,激发了学生对首都北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整合,因此,我以新课程为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了学习目标如下:
1、会认“幕”等15个生字,会写“束”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更多地了解北京,从而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重点是识字写字,积累词语;难点是感受北京的美丽夜景,激发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人脑也不是被动地录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由此我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的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课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同时,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的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己感悟。
三、说教学流程
1、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曾走近北京,还记得那一课吗?(学生能说就说,老师概括描述《北京》一课的内容。)师:对,这是白天的北京,那么,夜晚的北京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瞧——(揭示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通过联系旧知,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牵出学生对北京的原有印象,又引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感知课文,快乐识字
(1)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新课程指出,无论是阅读富有情节变化的童话、故事,还是诵读古诗、诗歌,注重的是对本文整体的把握。通过自由读课文,能够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检查学生认识生字情况。可以指名让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己喜欢的、读得准的生字词语。还可以把自己认字的好办法与大家分享。(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联系生活,联系经验来学习。同时,谁都可以当老师,以师生角色的互换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3、合作探究,感悟课文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先自己感悟,想想读懂了什么?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要通过交流,板书出各个地方的灯,理清文章的脉络;二要适时、适当地点拨,结合具体的语境,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感受文本。
新课程又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合作探究更有效,在小组内,我实行了分工合作,组长负责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讲,有时可听。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新课程指出,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读,比赛读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积累,从读中体验,最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尝试背诵,达到课后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之目的。
5、运用积累,拓展延伸
本课课后罗列了很多四字的词语,新课程指出,要重视积累。这些课后词语的积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帮助的。新课程还指出,语文要积极拓宽其他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课后的习题,一方面锻炼学生已有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问:你对北京还有哪些了解?
四、说板书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天安门城楼 广场四周 灯的海洋 环形路上 街道上 多么明亮 光的世界 王府井 西单商业街 多么辉煌 故宫
此板书设计,我力求突出课文重点,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思路,简明概括,也为学生的背诵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一、说教材
《北京亮起来了》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写景的文章,紧扣“美丽的祖国,可爱的家乡”这一单元主题,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等不同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尤其是一些四字词语和几个比喻句,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让课文增色不少,是引导学生品读、积累的好材料。
二、说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两个字。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华灯高照”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在感受北京美丽夜景的同时识记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识字和阅读的能力,但他们对于一些抽象的词语的理解力还稍差,要通过直观的感受来理解具体词语的含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再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设计
1、课前谈话,产生一种向往。
“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召开?”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便异口同声回答“北京”,接下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北京:随即播放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白天的美景,激发孩子们说话的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便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对北京的认识,激活了潜藏在他们脑海中的一些体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2、自主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识字方法,我觉得应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因此,本课教学中利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空间、时间,让他们自己突破识字难关。然后利用大屏幕请小朋友大声地跟词语宝宝打招呼来保持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最后,再利用生字卡片复现生字达到巩固的目的。把生字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安排了三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本课的生字词较多,不少词语比较华丽,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一类是文中出现较多的四字词语:夜幕降临、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等。一类是关于北京地名的词语:如王府井等。将初读反馈和字词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第二次,让孩子们进行朗读接力赛,边听边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的联系文中开头和结尾的有关词句交流北京留给他们整体的一个印象,也有的会从直感上抒发对美丽的北京由衷地赞叹。第三次,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了北京的哪些地方,学生会找出文中长安街,立交桥,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等景点,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线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阅读要经历一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从小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捕捉重要的信息,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的能力,因为我坚信,将厚书读薄的阅读品质可以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受益终生。
⒊研读,品味一番美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辞藻华美,景点颇多,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利用精美图片,图文结合品味语言,理解词句含义,使难点迎刃而解。比如:在讲解“华灯高照”时,利用搜集到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像图片上那样,高大而放着光芒的灯就叫华灯,它们居高临下地照射着路面,这就是华灯高照。在突破了词语这个难关后,再组织同学读,充分感受长安街夜景的美。
第三段有这样一句:“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在讲解“犹如”时,为避免枯燥说教,我先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犹如”的意思,再配合图片欣赏立交桥上那斑斓多彩的灯光,这种形状,这种色彩,像极了天上的彩虹,弯弯的,多彩的,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优美意境。再让学生自由想象,运用“犹如”一词进行造句,学生自然而然地内化了“犹如”这个词。然后指名读课文,充分感受环形路上灯光灿烂的美。
在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这些景点之后,我再不失时机地带领孩子们从整体感知夜晚的北京,回归到课文第一段,那就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体会作者用“海洋”和“世界”突出了夜晚北京的灯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4、拓展
学了课文,我让学生记忆一些文中描写亮的四字词语。我认为语言的积累离不开记忆和背诵,这将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他们今后的语言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