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找规律》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第二篇: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找规律》教学反思
李颖利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小明装修图纸情景。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A、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B、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规律,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C、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D、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课上下来,也留下不少遗憾。
1、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2、导入时间太长,环节太多,影响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
3、“规律”已有些经验,教材从“小东家的新房设计”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画一画”,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应直接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篇:找规律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找规律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59页例1和“试一试”练习十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在小组里说一说。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2.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1)画图的策略: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2)例举的策略: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五、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自由练习
3、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4、课本62页第2、3题。
六、数学活动,深化认识
七、小组讨论思考
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课外拓展练习附:板书设计
找规律
第四篇:《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用心地找
个人以为,从教材的编排角度入手,找规律所强调的是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的体现,也就是说找规律的侧重点在于找,而所找规律的难度根据学习材料的不同也随之不同,分析教材之后认为本学期的找规律是在四年级“一一间隔”的基础之上学习的。
(一)找物体的排列规律
本段的学习内容是通过学生的找反馈出教师的教,由于学习者对事物感知的程度是从部分到整体,所以在呈现情境图的是不是分屏出现而是整体出现,运用了“有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分为两个步骤完成。
一是让学生观察小鹿的设计方案和大象的设计方案,找到了“整齐”的一组,通过学生陈述理由的方式引出今天所学习的课题,二是要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得到“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二)说物体的排列规律
1、杂乱的规律——体现自我建构
物体排列的规律找到了,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盆花的排列规律,学生用“一组蓝花一组红花”的语言来描述,这样的语言显然是不准确的,于是老师的用“然后呢”来引导,最终的得到一个很长的句子:“一盆蓝花一盆红花,就像这样排列下去”。
在这里,老师满以为学生会套用这样的句式去模仿,杯具的是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进行,仍旧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说,但是意思表达的是清楚的,而作为执教者,我并没有刻意去纠正学生的数学语言,就这样盆花、彩灯、彩旗的规律找到了。
2、有序的规律——体现教学相长
这样的流程在当时看来还算比较流畅,但是在问题“这些物体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提出来之后,整个班级陷入了无尽的冷场,学生的思维陷入了混乱,反思我的教学行为,如果在前半场将“几个为一组”这样的语言通过其他的方式出来课堂会流畅很多。但是我觉得,学生要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
但是作为青年教师,火候不到位的是没有利用好学生讨论的机会,将必要的提醒给学生提示,导致整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使得整个课堂没深度,一言蔽之,造成问题有深度课堂没有深度的原因是在预设和生成衔接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疏漏。
教学相长没有体现,反而适得其反,这是没有临场经验造成的。
二、合适地用
(一)算法的优化
规律找到了,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很自然的问题,通过解决盆花、彩旗、彩灯的规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两个知识模块:一是在解决一次重复规律的时候有画、算的规律;二是在算法的优化上用算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这里其实渗透了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也就是说在解决依次重复规律的时候需要用到算,算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形式,但是对于不同的题型,如文字类型的就需要用“画”来做铺垫,在课后同事交流的时候提到了这点,我表示接受。
但是我想保留的是,对书本中出现的规律,用画的方法确实比用算的方法要繁杂,至于完全用文字出现的题目,“画”则是一种策略,而并非方法,这两个概念是需要理清的。个人以为,画是为算做准备的,这两者在问题解决的时候是属于“上下位关系”而并非“平行关系”,再者在解决如“△○△△○△△△○……,第28个图形是什么?”的时候,用画的方法比较合理。
总之,在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是一个算法优化并且找到最方便算办法的问题,这是本段教学设计的本质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教案的组成部分,个人以为也是比较完整的,一家之言。
(二)去经验主义
回到找规律的本质问题上去,每几个为一组,后面都是这样排列,但是在刚刚开始接受本段内容的时候,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到第一组数据排列的,直接用算法解决,不考虑后面的排列怎样。
因此采用额方式是将“组”分段呈现,有连续变为间断,如在出示棋子一题的时候,先出示三个棋子,后直接呈现问题,学生很容易直接按照三个一组去解决,实际上具体是什么规律单独看第一组是不行的,需要看是不是有两个重复的排列,这其实是“依次重复”规律的深度解读。
给一个反面典型,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经验主义”是多么不合理,去经验主义的目的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是比较陌生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再多次出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第五篇:二年级《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背景】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师:同学们,冬冬家买了新房子,可漂亮了,我们随着他一起去看看吧!
师:冬冬的新家到了,看,好漂亮的墙面。墙面是用图形图案装饰的。
师:请你们自己先观察思考,然后拿出学具摆一摆。
小组交流讨论:从不同方向去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老师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
生2:我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能成为第四组的图形。(老师示意大家鼓掌,同学们使劲鼓起掌来)
师:他的方法,谁听明白了?谁还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3:我觉得刚才的`图形好象在接力跑一样,第一个跑完了就到最后,其它几个就往前进一格,又第一个跑,一直这样。
师:说得好极了!数学上给这样移动的规律取名为“循环”。(板书 循环)
师:思考:竖着观察是不是循环排列规律呢?
师:接着我们到冬冬家厨房看看。
生:真漂亮!
师:只是冬冬家厨房还没铺地砖,他设计了一种方案,我们帮忙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然后同桌用学具摆一摆并交流自己找到的规律)
生1:每一排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只是它们的颜色不同。
生2:横着看,每排四个图形相同,只是同一种颜色的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
生3:上一行和下一行比,上一行第一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后,其它的每个正方形都向前移动了一格,就成了下一行。
生4:竖着看,后面一排和前面一排比,前面一排的最上面那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下面,其它每个正方形都向上移动了一个位置,变成了后面一排。
……
师:在这幅图中,我们从横向、竖向、斜向都能发现规律。看来,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发现不同的规律。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些新的规律呢?
生:(异口同声)能!
师:正好,冬冬家的窗帘是空白的,请大家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学具在白纸上摆一摆,也可以动手画一画,发挥你们的想象创造出漂亮的花边和图案,先想好规律,再动手。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以上片段教学体现了两个特点:
一、走进数学生活,体验生活数学。以上学习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教师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
二、关注过程体验,激活课堂活力。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发现循环排列规律。教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移一移,甚至动手画一画,让学生感知这个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来。
二年级《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情感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
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排一排、画一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在自学互动、发现规律这一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发现“墙面图案”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
发现规律这一活动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通过交流,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发现很多规律。感知这个规律。
游戏测评第三关“设计图案”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这一动手环节意在让学生拥有一种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一双数学的眼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师生交流、课堂调控与评价方面还有欠缺,前辈们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会记住点点滴滴,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二年级《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3
“探索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本课时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其实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模式”的特点。
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规律”一词其实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上,只要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但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在设计时注重了三点:
1、注重生活性
本节课课前用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等联欢会场景,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注重趣味性
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小游戏、动手涂颜色、通过动作和音乐节奏渗透规律等活动,让学生很快融入。
3、注重人文性
小小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检测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
各位领导、老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二年级《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图形的循环排列以及简单的数列规律后的一节练习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是还不够熟练,基础较差的学生还不太懂得如何去探寻和发现图形或是数字排列中的规律,当一眼看不出其中的规律时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探索。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规律。
2、并在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寻找简单规律的一般方法。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体会规律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在课堂引入的时候,就开门见山地向学生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探寻规律的方法。
然后,我分图形规律,数列规律,两大块分别进行了练习与总结,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及时地质疑,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猜想,并通过自主探索去验证。在得出了种种的结论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思路和方法,开成明确的解题思路。香槟酒塔及线段数与点数的关系这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
最后,设计了开放式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按一定的规律设计一幅图案或是一个数列,让同组的同学接着往下画或是填。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加深了孩子们对规律的理解
《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和总结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的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体会到了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中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最后的开放式的规律设计过程,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有些学生在设计规律的过程中思路不开阔,有些学生在探寻规律遇到困难时有畏难情绪而退却等。这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进一步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5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
二年级《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6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 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 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在学生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a、b、c三个字母排列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一行三个物体就三行一组循环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个、6个他们的循环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让学生先猜猜再说出自己这么猜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让自己说出今天学习的规律。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写?”先故意让学生猜错,再讨论:这样有没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加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练习。
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急于求成。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三、素材的选择少一些,让学生研究得透彻些。
四、练习的设计面广些,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