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顺帝孛儿只斤历史故事
元朝107年历史中一共有11个皇帝,第一个皇帝世祖忽必烈从他称帝之日算起,在位34年(1264年之前不称元朝)。兹后的9个皇帝一共只经历了38年,而最后的一个元顺帝却又在位35年,他就是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我写这本书,元顺帝可能是最难写的。因为他在位时间长,《元史》关于元朝帝王的本记一共四十七卷,而顺帝一个人就占了十卷,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要把这么长的篇幅压缩在几千字内,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蒙古人的名字长,我们读起来拗口,也记不住,还有好多重名,比如伯颜,比如脱脱,元史中有好几个,容易混淆,读者首先别把此篇中的伯颜当成了灭南宋的那个伯颜,那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再就是元末的历史非常复杂,农民起义军群雄并起,山头林立,有好几十个军事组织,在抗元的同时也互相争斗,又不断分化合并,忽而降元,忽而又叛元,很难捋清;而元朝这方面,在镇压起义的同时也同室操戈,打得不可开交,想说清楚很难,甚至比“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还难。所以我决定,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尽量简化地写,能不提的尽量不提,集中笔墨写与元顺帝有关的宫廷斗争。而读者如果搞不清来龙去脉,就自己下去翻史书做功课吧,限于本书体例,只能如此了。
自从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朝只有一个皇帝有带兵作战的经验,就是顺帝的祖父元武宗海山,他在大德三年(1299)率领元军到中亚细亚与窝阔台的孙子海都作战。两年后海都去世,他的联盟瓦解,海山又继续扫荡了5年,永远解除了元帝国在西北部的威胁,才回上都做皇帝。在他手下立战功的有三位,一是燕贴木儿,一是康里脱脱,一是伯颜。康里脱脱早死,燕贴木儿和伯颜成为影响几朝的权臣。
武宗死后,又先后有仁宗、英宗、泰定帝三位皇帝,到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死的时候,太师燕铁木儿与诸王、大臣迎立文宗即位,文宗因为他的哥哥嫡长,便又遣使迎立他的哥哥即位,这就是明宗。明宗就是妥欢贴睦尔的父亲。明宗即位于和宁(即和林,治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的北面,立文宗为皇太子。不料明宗在去往大都当皇帝的路上忽然死了。死因不明,时人怀疑是文宗反悔以后派人害死的,但更可能是反对明宗即位的大臣们害死的。明宗死后,文宗又当了皇帝。
这两段文字可能已经把读者搞糊涂了。要想解释清楚真不容易。是这样的,忽必烈之前,蒙古的汗位由几大部落推选,忽必烈以武力称帝,规定以后皇位的继承,可以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即,下任皇帝由现任皇帝指定,预先立为太子,所以有弟兄互为皇帝与太子的情况。而更关键的是,元朝的皇帝一般要在上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蓝旗)登基才算数,皇帝几乎每年都是夏天在上都呆半年,冬天在大都(今北京)呆半年,来回折腾。皇帝的即位,与宗藩诸王势力很有关系,常常不是家天下,而是各种宗族势力调和的产物,所以导致皇帝轮流做,侥幸在位亦难长久。这样说明白了吗?不明白俺也没办法了,只能说到这样了。
明宗的皇后八不沙,生子懿璘质班。明宗的皇妃迈来迪,生子妥欢贴睦尔,妥欢贴睦尔比懿璘质班年长。根据元朝的皇位继承惯例,他们的皇位继承序列,要排在文宗的儿子阿刺忒纳答刺和燕帖古思前面。
妥欢贴睦尔是明宗的妃子所生,虽是长子,地位低下,母亲迈来迪是回族女子,元朝民族歧视严重,妥欢贴睦尔的地位就更低了。他出生时,母亲迈来迪还没被收房,所以他还要算是个私生子。生下来后,父亲明宗开始不知道,母子俩无人供养,可怜的小妥欢贴睦尔饿得哇哇直哭。后来明宗得知还有这么一个儿子,就收养了他们母子俩。等妥欢贴睦尔长到7岁,母亲迈来迪死了,他失去了依靠。9岁时,父亲明宗被人毒死,文宗即位,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与宦官拜住同谋,害死明宗皇后八不沙,请立文宗的儿子燕王阿刺忒纳答刺为太子。十二月,文宗立燕王阿刺忒纳答刺为太子,诏告天下。不到一个月,至顺二年(1331年)正月,太子死了。这时孤苦无依的妥欢帖睦尔被流放到了高丽(今朝鲜)的大青岛。一年后,又移居广西静江(今广西桂林)。
三年后,29岁的元文宗死去,没有太子,燕铁木儿请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立文宗的另一个儿子燕帖古思为太子,以便即位。燕帖古思不是卜答失里亲生,她怕燕帖古思即位自己大权旁落,就不答应,反而立了明宗的次子懿璘质班,就是宁宗。宁宗只做了几个月的皇帝就死了。燕铁木儿又请立燕帖古思,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却立了13岁的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
太平王燕铁木儿去迎接妥欢贴睦尔来大都即位,见了妥欢贴睦尔后,燕铁木儿与他并马一起走,扬着马鞭向他陈述了迎立的意图。妥欢贴睦尔年纪小,看见跋扈的燕铁木儿十分害怕,一句话也不敢说。于是燕铁木儿更看不上妥欢贴睦尔,到了京师很久,也不再提立他为帝的话。国事都取决于燕铁木儿,群臣也不敢过问。几个月后,燕铁木儿因荒淫过度溺血而死,妥欢贴睦尔这才当了皇帝。
妥欢贴睦尔能当上皇帝,既是靠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与权臣燕铁木儿的矛盾,更是凭运气。在他之前的两位竞争者,立了太子也好,当上皇帝也好,都很快就死了,更重要的是权臣燕铁木儿也没过多久就死了,老天爷似乎成心要让他这个私生子当上皇帝,而且一当就是35年(加上逃到漠北后的3年一共38年)。读历史久了就会明白,连当皇帝都多半是平运气,更不要说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了,所以人活着千万别把官位看得太重。
第二篇: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历史故事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走过了许多位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重重的脚印的一位。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中接过了秦国先公先王传下来的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奋力拚搏,终于跑到了终点,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秦帝国。
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离奇身世
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于是他便作为人质送往赵国居住。
当时,阳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富商经过赵国国都邯郸时,遇到了子楚,吕不韦是个善于投机钻营的人,一遇到子楚便觉得“奇货可居”,打起了要利用他来赚取功名利禄的算盘,于是便倾心结纳,子楚身在异国他乡,备感孤独寂寞,现在竟有人如此关心自己,不仅令他感激万分,于是两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吕不韦决定想方设法让子楚不但能够回到秦国,而且还要在秦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的策划,他很熟悉但是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于是他便打定主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于是,吕不韦拿出千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他自己则带着大批奇珍异宝,去了秦国。到了秦国之后,他首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有时思念得都泪流满面。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过继一个,并立为储君,不然等到自己年老色衰的那天,有何依靠呢?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何不趁此机会,立子楚为嫡嗣,这样子楚必感恩不尽,夫人也就终身有靠了,何乐而不为?
虽然深受太子宠爱,但无子嗣一直是华阳夫人耿耿于怀的心事,经姐姐一番游说,华阳夫人欣然同意了吕不韦的主张,于是她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了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从此,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从此,吕不韦与子楚的交情越加深厚,他们一起期盼着子楚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吕不韦是个深谋远虑的人,此时他已经开始为将来依靠子楚在秦国大展宏图做准备了,他先是不惜重金买来邯郸的一位名歌妓赵姬为妾,等她怀孕之后,吕不韦就对她说:“我打算谋取秦国的天下,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尚未娶妻,我打算将你送给他,因为他以后必定要回到秦国,也必定会登基,等他去世之后,我们的儿子就必定会被当作子楚的子嗣,继承王位了,那么秦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赵姬答应了。
于是吕不韦便刻意制造了个机会让子楚与赵姬见面,子楚一见赵姬,便立刻被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的赵姬迷住了,吕不韦便借机“慷慨”地把美人拱手相让,而美人已怀有孩子的事却隐匿不题。不明就里、感激万分的子楚当即表示若他日为秦王,必与吕不韦共富贵。
子楚得到赵姬之后,与赵姬日夕绸缪,八个月后,赵姬生下了一个儿子,子楚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因孩子出生之日恰好是农历正月元旦,因此取名为正,后来就改为政,又因为出生在赵国,所以就叫赵政。
三年后秦赵失和,邯郸被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吕不韦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于是子楚得以逃出了邯郸城,跑回秦国。赵政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第三篇:元昊建立西夏历史故事
宋真宗用妥协求和的办法,安下了辽朝那一头;西北边境的党项族(古代少数民族之一)贵族趁宋朝忙着对付辽朝的机会,经常侵犯宋朝边境。宋真宗疲于应付,只好妥协退让,封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公元1004年,李继迁死后,又封他的儿子李德明为西平王,每年给大批银绢,才平稳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儿子元昊(音hào)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汉文和佛学,多次带兵打败吐蕃、回鹘等部落,扩大地盘。他劝说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称臣。德明不愿跟宋朝决裂,对儿子说:“我们三十年来,能够穿上锦衣,都是宋朝的赏赐,可不好背叛他们啊!”
元昊说:“穿皮毛,牧牛羊,这是我们党项的风俗。英雄好汉,应该创立自己的事业,哪能贪图这点好处?”
德明说:“依你说,该怎么办?”
元昊说:“我们得到的赏赐,只是我们自己享受,可是部落的人还很穷困。依我看,不如拒绝朝贡,训练兵马。力量小可以去掳掠,大了可以去夺取土地,这样上下都能富裕起来,岂不更好。”
可是李德明还是不肯接受他的意见,直到德明死去,元昊继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才按照自己的主张,设置官职,整顿军队,准备摆脱宋朝的控制,自立门户。
他的叔父山遇劝元昊不要反宋,元昊不听。山遇逃奔宋朝,宋朝的延州官员怕得罪元昊,反把山遇抓起来送还元昊。元昊知道他的意图已经暴露,就在公元1038年,正式宣布即位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因为它在宋朝的西北,历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后,上表要求宋朝承认。那时候,宋真宗已经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儿子宋仁宗赵祯。宋朝君臣议论了一下,认为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断绝贸易往来,还在边境关卡上张榜悬赏捉拿元昊。这一来激怒了元昊,就决定大举进攻。
那时候,宋军在西北驻防兵士有三四十万,但是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四个州的几百个堡垒,而且各州人马,都直接由朝廷指挥,互相不配合。再加上宋军好久没有打仗,兵士缺乏训练。西夏的骑兵却是集中指挥,机动灵活,所以宋军常常打败仗。
过了一年,西夏军进攻延州,宋军又打了一个大败仗。宋仁宗十分恼火,把延州知州范雍撤了职,另派大臣韩琦和范仲淹到陕西指挥抗西夏的战争。腹黑邪王专宠:火爆小狂妃
范仲淹到了延州,把边境上的军事制度作了一番改革,他把延州一万六千人马分为六路,由六名将领率领,日夜操练,使原来十分散漫的宋军提高了战斗力。
西夏将士看到宋军防守严密,不敢进犯延州。他们议论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几万甲兵,可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样好欺负了。”
范仲淹分析了双方兵力,主张加强防守,牵制西夏兵力,但是韩琦却主张进攻。
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军由元昊亲自率领,进犯渭州,韩琦集中所有人马,还选了一万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领出击。
任福带了几千骑兵赶了一阵,见到一支西夏兵,双方打了一阵,西夏兵丢下战马、骆驼就逃。任福派人侦察,听说前面的敌兵不多,就在后面紧紧追赶。赶了三天三夜,来到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任福命令将士就地休息,打算等第二天一早和预先约定的另一支宋军会师好水川,把敌兵杀个片甲不留。
第二天,任福带着宋军沿好水川西进,到了六盘山下,没有发现西夏兵。只见路边有几只银泥盒子,封得十分紧密,兵土们走上前去,拿起银泥盒子听了一下,里面还发出一种跳动声音。兵士报告任福,任福吩咐兵士把盒子打开。只听得“噗噗”几声,接连飞出了一百多只带哨的鸽子,在宋军的头上盘旋飞翔。
原来,那小股西夏兵的败退是假的。在六盘山下,元昊带了十万精兵,布置好埋伏。只等那鸽子飞起,四面的西夏兵就一齐杀出,将宋军紧紧包围。宋军奋力突围。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敌阵里挥动一面大旗。又有大批西夏兵从两边杀出。宋兵边打边退,许多人退到悬崖摔死。
任福身中十多支箭,兵士劝任福逃脱。任福说:“我身为大将,现在兵败,只有以死报国。”他又冲了上去,被西夏兵刺杀了。
这一仗,元昊取得大胜,宋军死伤惨重。韩琦听到这消息,十分伤心,上书请朝廷处分,宋仁宗把韩琦撤了职。范仲淹虽然没直接指挥这场战争,但是被人诬告,也降了职。
打这以后,宋夏多次发生战争,宋军连连损兵折将,宋仁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韩琦、范仲淹防守边境。两人同心协力,爱抚士卒,严肃军纪,西夏才不敢再进攻。
第四篇:历史上的爱茶帝历史故事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不唯文人雅士,历代许多帝王也颇嗜茶,乃至流传下不少典故。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爱茶成名的皇帝……
唐德宗李适(“适”,拼音:kuò,公元742—805年),唐肃宗李亨长孙、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10代皇帝,公元779年即皇帝位,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唐德宗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但德宗性猜忌,无力解决朝臣中的矛盾,政局混乱,终其一朝。
唐德宗是个嗜茶的皇帝。“皇孙奉节王煎茶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曰: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奉节王即德宗也。”唐李繁在《邺侯家传皇孙奉节王煎茶》中记载的这段话便是唐德宗嗜茶的一大佐证。唐代有庵茶、煮茶、煎茶、点茶四种饮茶方式,唐德宗应是煮饮的推崇者,煎煮时喜加酥、椒的“重口味”即可说明此点。
因酷爱茶,德宗爱屋及乌,对著有《茶经》的陆羽很是赏识。陆羽一生经历了玄、肃、代、德宗四朝,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虽陆羽未经过科举考试,但德宗仍破格录用无“文凭”的陆羽,诏命其为太常寺太祝(太常寺是中国掌管宗庙祭祀的机构,太祝职司不高,主管祝祷)。
关于茶叶,唐德宗有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举措。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纳户部侍郎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茶税之始。此举虽为唐朝开了财源,但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百姓负担。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湖州刺史的袁高作《茶山诗》抨击茶政,备述贡茶乃扰民之害,德宗纳谏,减少茶贡以舒民困。
唐德宗时代也是唐代茶业大发展时期。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全国产茶超过200万市担,人均达8斤左右。按人均数来讲,可谓“史无前例”、“后无来者”,也是茶叶发展史上一大亮点。
第五篇:历史故事:刘基为何能成帝王师 白鹤为他家选择了风水宝地
历史故事:刘基为何能成帝王师 白鹤为他家选择了风水宝
地
1311年六月十五,刘伯温的出生情景平淡无奇。据说,刘爚的老婆富女士生下第一个孩子刘舒时,有个道士风尘仆仆地闯进了刘家。也不等主人的同意就拎起刘舒,翻转了半天认真观看。而后,长叹一口气,说:“你应该再要个孩子。” 道士的话,让刘基老爸想起来了一段往事,刘爚说:“我父母去世时,我伤心欲绝,因太过伤心,所以对丧礼没有尽心尽力,只是草草找块地方把二老埋了。然而父母在地下托梦给我。于是,我找了个这方面的专家。”
一天,风水大师拉着我一路狂奔,在一山坡草湖边猛地停下来。像是走火入魔一样大喝一声:“山龙!”
风水先生对刘爚说:“把你老爹老娘的遗骨埋在此处。你家必出宰相级人物!”
中国地大山多,不过风水宝地极少。所以,一旦有人发现这样的风水宝地,那是几辈子积来的功德被老天兑现了。据说韩信命中注定是靠钻人家裤裆和乞讨活着的。但有一天他偷听了风水专家对一块宝地的论述,于是急忙跑回家,把活蹦乱跳的老娘拉到那块宝地,活埋。结果,韩信后来成为西汉帝国的军队总司令。
道士说:“白鹤为你家选风水宝地这事靠谱,但你家的宰相还未见形状,你现在这个孩子,平凡无奇。想要应谶,必须再生个孩子。”
刘爚恍然大悟。于是,1311年六月十五,刘伯温出生了。刘爚认定这个孩子就是上应天命、为自己家族打下富贵基础的人,所以替其取名刘基,字伯温。
其实刘家有着显赫的历史,祖先,刘怀忠当年在北宋西边的国防线上担任高级武官。刘伯温的十世祖和九世祖都在北宋西边国防线上担任过高级武官,经受了长期的战争考验。刘伯温的八世祖刘延庆和七世祖刘光世把家族荣誉提升了一大截。刘延庆的最高职务是北宋骑兵军团副总司令(马军副都指挥使)。刘光世在靖康之难后,赵宋皇室的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刘光世跟随赵构南渡长江,后来成为南宋功勋之一,被封为杨国公,赠太师。
不过,刘光世之后,刘姓子孙弃武从文,从将门虎子变成了孔门弟子到了刘伯温老爹这一代,只能做个县城的教书匠了。这些都是光辉而遥远的历史,倒是刘伯温的太爷爷积德行善,拯救了上万人的性命。
某年,青田县有个叫林融的人,屡次造反。忽必烈剿灭了林融后,马上派出工作组去调查造反者名单。青田县的土豪劣绅们平日与很多百姓结怨,趁此良机,肆无忌惮地举报无辜的人,以致善良百姓鲜有脱漏,几乎全都成了元政府的搜捕对象,牵连人数达到一万之多。刘伯温太爷爷知道了这事情,将元政府工作组接到家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当这些人烂醉如泥后,刘濠把他们安置在别的房间,又从他们身上偷出名单,单独抄出二百多个人名,然后把名单烧掉。最后,点了把火,把新装修的吃饭的房子烧个干净。
第二天,工作组发现名单不见了,惶惶不安。刘濠给他们提供了另一份名单。皇帝的钦差也不深究,回去复命了。就这样,上万人的性命就这样保住了。
刘伯温感觉他的祖先都很伟大。于是他向祖先暗暗发誓,要做一个光宗耀祖、名声大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