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陶行知》高中读后感
“樱桃杨桃亦香甜,不如小陶乐开怀。学习行知好习惯,陶花朵朵沁心田。”读了《走近陶行知》,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对陶行知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孟禄先生和杜威先生。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说“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通过阅读、理解、思考,我了解到陶行知是一个爱国、爱满天下,求真、有思想的伟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为了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凭借着他爱满天下、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怀抱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接受到教育的梦想,毅然踏上了学习、实践的道路,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是个爱国人士,除了将毕生心血致力于教育外,还大力支持革命。在一次与同学的谈话中,陶行知和他们谈起长大后有什么志向时,有人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到外国当教授”。陶行知听了很不快:“为什么你不回中国?”那人说因为中国太穷太乱了。当时,陶行知就怀有胸怀大志:将来学成之后,回国让每个人都受到教育。可见,一颗报效祖国、爱国的心灵从小就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中。年少的他是多希望人们能免受战乱的影响,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他要让人们从封建的社会中解脱出来!
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在与孩子的接触下,陶行知越来越爱孩子们,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包括对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有人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主人”,陶行知却说“孩子是现在祖国的主人,现在做不好主人,将来也做不好”。陶行知对孩子们的爱已经超越了对亲人的爱,对孩子的爱已经超越物质、精神了。一次,一个孩子做错事打人了,陶行知竟还给孩子四颗糖。第一颗糖是因为孩子准时来到;第二颗糖是因为他叫孩子住手那孩子就立即住手;第三颗糖是因为孩子之所以打人是因为打的那个人欺负女孩子;第四颗糖则因为那孩子主动认了错。相信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对孩子和蔼可亲的爱,错了也不责怪他,而是鼓励孩子的正直善良,用亲切的话语来引导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正是如此爱满天下,教导亲切……
陶行知虽然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他的身影高大永驻,精神光照千秋。轻轻地您走了,留给人们的却是那满满的爱,永不磨灭;轻轻地您倒了,树立起来的那份爱国情怀,坚韧不拔……
让我们走近陶行知,学做“小陶子”吧!
第二篇:走近陶行知
《走近陶行知》心得体会
陶行知这个名字在教育届响彻云霄,对此并不陌生,然而真正走近他,是通过细细品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读完后不禁对伟大的教育界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个人觉得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学习将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和一的精髓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会一直传唱。“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往往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出的学生大相径庭。小学生进入了高年级在心理各方面发生了变化。以为自己是小大人,不喜欢听父母的唠叨,老师的啰嗦。做错事不愿意承认,甚至觉得没什么大不了。那天,我找班上的一个小男孩两次,一次是因为他上课说小话,课后我找他谈话,他没说什么,只是答应上课不会讲小话了。第二次,他居然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了争吵,就快要打起来了,当这次看到他时,我已经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就在那一刹那迸发出来,我大声地批评了他。他偏着头,情绪很激动,一直说对方的不是。我先让他们两个站一边,过了几分钟后,他平静了一些,我和他分析了两方的对错时,他好像也明白了不应该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当我拉起他的手劝他时,发现他的手因为长冻疮肿得很高,我说:“啊,你的手怎么变成这样了?你妈妈帮你买了冻疮药没?他的眼泪就簌簌地往下掉。因为爸妈离异个忙个地也许没来得及顾及。我忙从抽屉里拿出冻疮药给他涂上,不断地抹着眼泪。我想有时候说道理进行教育似乎比关心学生更具实效性,能真正地温暖孩子的心灵。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教师不仅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应该教学生怎样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学,做学习的主人。只有爱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我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上课时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我们会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行!
《走近陶行知》心得体会
杨
虹
柳湾矿小学校
第三篇: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到社会,人们都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教育到底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人人都曾关注和思考过的。一般人可以不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却不能不对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炼的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努力将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请保留此标记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第四篇: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一)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教育著作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关注生活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陶行知 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现在我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
“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离开了生活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 生活化” 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可以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学做合一“的意思就是”先生要照学生学的路子教,学生要照做的路子学“.但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陶行知提倡”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陶行知的” 教学合一“ 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杜威教师那种以” 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改思想” 教学合一“ 的理由有三个: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 教“ 或只” 教学“ ,这是把学生当作” 容器“ ,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 教学生学“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陶行知先生的” 智育注重自学“ 的教育思想,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在倡导的要让学生--” 学会学习“.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 因材施教“.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是要不断研究学问。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 教学相长“.现在看来这些正是目前我们正在追求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境界。
那么,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 教学做合一“ 的理论。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生活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 活“ 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二)花了整整十多天的时间,每天回到家临睡前,我便捧起《走近陶行知》一书。一开始,我只是想借它来催催眠,到后来,到了睡觉时间了还在看,是真的看出滋味来了。书中那近百年前的故事,貌似陈旧,但理念好多放在今天仍然是鲜活的好例子,是时髦的教学理念,好多用在新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
80多年前,陶校长说要”教学做合一“.他说:”在做上学:学的才有用,才能透;在做上教,教的才能明白,才能详尽。“ 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生字的书写,必得结合具体的生字,和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到生字书写的具体笔划、书写的过程中,在这过程里做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才能写出正确、美观的字来。阅读教学时我们要走进文章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必得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细致的感知、解读,走进文字的深处,融入文字营造的浓浓情境中去,感动的同时也才能获得心灵的重生。在那时,学校就有”活的生物课“.姚文采老师的生物课,既丰富又有趣。他把挖草药的请来,教学生认识各种中草药;他把种花木的请来,教学生在中各种花木的方法;他把科学社专家请来,教学生辨认各种生物科别……学校有生物室,有植物园,这多么令人羡慕啊!如果,我们现在的学生少一些重复的练习题,多一些亲近生活,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该多好啊!毕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是更有趣,更有效吗?如果,我们学校也有一块地,上面允许我们的学生种种菜,养养鸡啊什么的,一定很受学生欢迎。
在80多年前,陶校长就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然而,回想我做的一些事,有没有在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呢?有一天自习课,我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看课外书,画画,孩子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突然我发现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杨博他的课桌椅周围有一些白色的纸片,我走过去,大声呵斥:”看看你的课桌周围,你在做什么?弄得这样脏?你这个个不争气的!“过了一会儿,耳边才传来很低的声音:”老师,我在做雪花。“ 孩子可能被吓着了,也知道错了吧,赶紧拿扫把来扫干净。现在,回想回想,作为老师的我,除了疾风骤雨,就不能春风化雨了吗?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画画时,当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春天》带回家时,虽然画得不好,但我的父亲母亲却很默契地什么也没说,把我的作品挂在了我的房间,那一年父亲与我一起,把我的作品,糊满了整间屋子,从地平开始1.5米的高度,竟也将家中四壁装饰得挺美。我的父亲学历不高,母亲更是几乎不认识字,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比起读了十多年书的我,似乎更加高明。父母用他们的宽容,用他们的智慧,既保护了我的童心,又让我自觉改正了错误,阳光而健康地长大。《拆表的故事》中,陶校长也是用他的宽容,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遇事多一点冷静的分析,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那么,保护的不仅是一颗天真的童心,有时甚至是在保护着中国的”爱迪生“.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三):抱愧陶子
东西寨小学王留波
在没有读有关陶行知的书之前,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晓庄师范和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浅陋无知。一个教师不了解陶行知,就如中国人不知道孔子,木匠不知道鲁班一样。随着读书的深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在心中升起。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精神是崇高的,怪不得高万祥老师称他~ 大爱陶子,大德陶子~ ,认为他可以与孔子齐名,堪称万世师表。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得此殊荣的,只有他一人。有专家说:”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 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警世之语。
陶行知学识渊博,毕业于哥伦比大学师范学院,是著明教育家杜威的得意弟子。学成回国,他放弃了高官厚禄,放弃了去大学任教的机会,在恩师杜威的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我国的平民教育活动,他要依靠教育力量为人民大众谋幸福。
他以南京为试点,相继开办了十几所平民学校,教穷苦百姓识字,他认为”普及平民教育决定着国家的强大,如果使占人口85% 的文盲都能认识千字,就可使国民精神振作起来。“ 后来,他又提出了”到民间去、到乡下去“ 的口号。他要求”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
1926 年,陶行知在南京小庄创建了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就是大家熟知的晓庄师范。当时,学校连围墙也没有,教室也没有,”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满天地间……“ 多么豪迈的宣言啊!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把学校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心。率先提出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方法,培养小先生,让他们再去教别人。
当时,他组织示威游行,反对国民党的消极抵抗政策,蒋介石下令武力查封晓庄师范,可到那儿一看,连个围墙也没有,只好把封条贴在黑板上,陶行知为避难远渡日本。可是他培养出的小先生们却四处办学。后来,陶行知又回到上海,化名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为革命培养了很多人才。
抗日期间,国民党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有一次,”七君子“被捕,当时,身在美国的陶行知联合全球华人向蒋介石致电,动用恩师杜威的关系,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蒋介石释放了”七君子",蒋介石恨之入骨,将其列入共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多次会见陶行知。在内战爆发前,国民党相继暗杀民主战土李公朴、闻一多。当陶行知得知笫三个暗杀对象就是他时,没有退缩,反而到处发表演说,揭露国民党假民主、假和平的面目,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当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时,就连夜整理自己的书稿,因劳累过度,在朋友家突发脑溢血,因抢治无效,在上海一家医院与世长辞,享年才55 岁。
当时,周恩来去医院专程向陶行知遗体行礼,高度评价了陶行知的一生,称他是党外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上海各界人士、团体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后来,陶行知的灵柩运往南京,全国51 个团体参加了他的公祭。人们把陶行知葬在了晓庄师范的劳山上。墓前的牌坊正中央是陶行知生前的墨迹:爱满天下,对联是郭沫若题写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掩卷沉思,我不禁被陶行知那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大爱所感动,他的贡献堪于孔子、毛泽东这样的圣人、伟人媲美。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陶行知,向陶子学习,学习他大爱无疆的教育情怀,学习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学习他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学习他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精神。
第五篇:走近陶行知
《走近陶行知》心得体会
陶行知这个名字在教育届响彻云霄,对此并不陌生,然而真正走近他,是通过细细品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读完后不禁对伟大的教育界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个人觉得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学习将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会一直传唱。“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往往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出的学生大相径庭。
小学生进入了高年级在心理各方面发生了变化。以为自己是小大人,不喜欢听父母的唠叨,老师的啰嗦。做错事不愿意承认,甚至觉得没什么大不了。那天,我找班上的一个小男孩两次,一次是因为他上课说小话,课后我找他谈话,他没说什么,只是答应上课不会讲小话了。第二次,他居然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了争吵,就快要打起来了,当这次看到他时,我已经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就在那一刹那迸发出来,我大声地批评了他。他偏着头,情绪很激动,一直说对方的不是。我先让他们两个站一边,过了几分钟后,他平静了一些,我和他分析了两方的对错时,他好像也明白了不应该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当我拉起他的手劝他时,发现他的手因为长冻疮肿得很高,我说:“啊,你的手怎么变成这样了?你妈妈帮你买了冻疮药没?他的眼泪就簌簌地往下掉。因为爸妈离异个忙个地也许没来得及顾及。我忙从抽屉里拿出冻疮药给他涂上,不断地抹着眼泪。我想有时候说道理进行教育似乎比关心学生更具实效性,能真正地温暖孩子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教师不仅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应该教学生怎样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学,做学习的主人。只有爱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如写《春天》的作文时,带孩子们去发现,去闻闻春天的味道,听听春的声音,去摸摸小草感受生命的稚嫩与活力,花的芬芳、小虫的低吟、蜜蜂的忙碌让孩子们写得酣畅淋漓。如为学校草地制作广告语:学生饶有兴趣,鲜活的语言出来了“小草摆摆裙,小脚绕一绕”。“小手拧一拧,水儿不滴泪”
我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上课时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我们会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行!
对于陶公,当教师的没有谁会不知道。正如《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这本书序中所述“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但是,在当今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不明陶公其说者,的确大有人在。这其中就包括我。虽然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但对于他的教育思想只是一些片言只语的记忆。对于他的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及高尚品格的崇敬则是在这个暑假阅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
才产生的。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这本书,旨在引导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熟悉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走向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进而用陶行知的人格精神激励我们教师,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教师,用陶行知的研究成果服务我们教师,促使我们教师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读完此书,收获颇丰,不仅让我详细地了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教
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冲击之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陶公职业理想,也是陶公的终身追求。他从投身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始终作为一项事业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但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只是把她当作了谋生的手段。所以,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强大的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我们多教师都能像陶公那样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而且不是一时,而是永久有益于世的,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该是如何的一片灿烂呀!做
教师的要有教育情怀。
冲击之二:“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学生,他说:“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冲击之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对教育、对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做人准则。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我们教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培养目标。做教师的一定要有真善美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陶公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伟大的教育思想,更在于他高尚的情操,值得我们敬仰并膜拜的情操。
《走近陶行知》读书心得
(2012-04-18 21:31:19)转载▼ 标签: 分类:..读书笔记..杂谈
《走近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却不曾了解,当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读本,看到“一个不知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要认真的去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顿觉获益匪浅,它不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还强调了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与世人共识。
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和一的精髓
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便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然后体验弯道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种跑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自己总结出弯道跑的方法,他们学到就不仅仅是弯道跑的技术动作了,学到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这就和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的理念一致了,那我们的教育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生活”。
那么在当下的学校中,我们的教育是否脱离了生活,我们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的呢?我们在教室里和学生说,不要乱丢纸屑,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问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园,学生还记得不能乱丢垃圾吗?在校外见到老师还记得要问好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校外,一学生和妈妈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瞬间把头偏向一方装作没有看见。
那我们的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育,这些超出课堂、学校以外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教育时机。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读后感
周铁中学 丁冬芹
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交融,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爱,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因此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远比教师灌输性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1] [2] 下一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的内心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宽容让课堂充满宽松,宽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心灵成长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走近陶行知》读书体会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心得日记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分享到圈子
全屏
发表时间:2012-5-8 17:05:32 浏览:377 评论:0
陶行知,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却不曾了解,当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读本,看到“一个不知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要认真的去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顿觉获益匪浅,它不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还强调了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与世人共识。
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和一的精髓
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便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然后体验弯道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种跑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自己总结出弯道跑的方法,他们学到就不仅仅是弯道跑的技术动作了,学到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这就和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的理念一致了,那我们的教育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生活”。
那么在当下的学校中,我们的教育是否脱离了生活,我们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的呢?我们在教室里和学生说,不要乱丢纸屑,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问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园,学生还记得不能乱丢垃圾吗?在校外见到老师还记得要问好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校外,一学生和妈妈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瞬间把头偏向一方装作没有看见。
那我们的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育,这些超出课堂、学校以外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教育时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附件等)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用户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作品务请注明出处,机构云平台、个人云空间的建设权、管理权、所有权均归实名机构和实名师生所有,与世界大学城无关。
读《走近陶行知》有感
(2012-04-08 22:54:52)转载▼ 标签:
杂谈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些都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陶行知,当教师的没有谁会不知道,正如《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这本书序中所述“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我虽然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但对于他的教育思想只是一些片言只语的记忆。对于他的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及高尚品格的崇敬则是在阅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才产生的。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陶公职业理想,也是陶公的终身追求。他从投身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始终作为一项事业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对于我来说,我只是把她当作了谋生的手段。所以,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强大的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我们多教师都能像陶公那样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而且不是一时,而是永久有益于世的,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该是如何的一片灿烂呀!做教师的要有教育情怀。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有一句:“爱满天下。” 他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师德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这是师德的至高点,真正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师,我们能否无愧地说爱了一位学生,无论是城镇的,还是乡村的,家庭富裕的,还是贫穷的聪慧的,还是愚笨的,温顺的还是叛逆的善良的还是自私的,坚强的还是脆弱的。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当然,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因种种原因而心情索然时,也许会有一丝倦怠,当问题学生错误一犯再犯时,难免情绪会有些波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偏偏在你强调之后闯红灯,恰恰在关键时刻捅娄子,错误常犯、是非不断。坦白的说当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他们发脾气,但冷静下来我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但这好比人伤风感冒,人都会感冒,得了可以治好,好了还会再得,反复感冒,说明人身体抵抗力差。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作为特校的教师,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不幸被虫害咬伤的花草,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不能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鼓励是自信的基石,鼓励能唤醒沉睡的心灵;鼓励是黑暗中但是一盏明灯,给人以豪迈、信心和激情。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就会激活一个人的巨大潜力,甚至终身受益,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赞美、一次交流都可能让孩子如沐春风,激起自信心。一个经常受到鼓励的学生,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学习知识的热情。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在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情和评价的作用。如一上课教师一番满腔热情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充满爱意的脸部表情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在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时老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赞许的目光注视:“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精彩”“真聪明,老师感谢你敎会同学这些知识”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对问题紧锁双眉、困惑不解或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哦,老师则用:“别急,慢慢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能让学生感受自信带来的快乐,快乐带来的幸福。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堂。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服务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定要努力读陶、知陶、研陶、师陶,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精神,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不懈奋斗!
读《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专题一有感
有专家认为,“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作为教师的我感到很惭愧,一定程度上讲,我只知陶行知其名,不识陶行知其人,不明陶行知其说。但是从本周开始,学校组织我们教师阅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正好给了我一个弥补的机会,我将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好好的熟悉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走向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我读了专题一:陶行知的教育人生以后,感觉受益良多,对伟大的教育界先辈陶行知先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通过阅读了解到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其中我觉得要特别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以下精神:
一、博爱精神
“爱满天下”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他在办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践行广博而深厚、纯净而无私的爱,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伟大的爱的大师”。所以我们要时刻想着自己的责任,为了一群群鲜活的生灵,把心中的美好感情化作一缕阳光,一滴清泉,洒向每一寸空间。不能把学生按照性格、成绩、家庭背景等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我们要一视同仁,博爱学生,特别要做到关爱后进生,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到教师的关爱和期望,使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会走得更好更远,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美好的幻想。
二、奉献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真实写照。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的奉献精神。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庆幸的是我们学校老师的奉献精神也随处可见,前段时间李英等老师为了档案工作无私加班的奉献精神;英语组的老师为了团队赛付出辛苦劳动的奉献精神;我的两位师傅为了我的亮相课、评比课不求回报的细心指导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的奉献精神。。。
三、敬业精神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陶行知的职业理想,也是陶行知的终身追求。终其一生,他都把投身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的确身正为范,德高为师。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这条路,注定是一条清苦的路,奉献的路,寂寞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具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兢兢业业、耐住寂寞的精神与意志,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诠释我们的敬业精神。
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伟大精神。陶行知的伟大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伟大财富。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继续认真阅读《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
走近陶行知》读书体会
2012-04-18 来源:www.xiexiebang.com 浏览:476 陶行知,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却不曾了解,当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读本,看到“一个不知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要认真的去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顿觉获益匪浅,它不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还强调了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与世人共识。
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和一的精髓
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便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然后体验弯道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种跑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自己总结出弯道跑的方法,他们学到就不仅仅是弯道跑的技术动作了,学到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这就和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的理念一致了,那我们的教育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生活”。
那么在当下的学校中,我们的教育是否脱离了生活,我们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的呢?我们在教室里和学生说,不要乱丢纸屑,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问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园,学生还记得不能乱丢垃圾吗?在校外见到老师还记得要问好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校外,一学生和妈妈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瞬间把头偏向一方装作没有看见。
那我们的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育,这些超出课堂、学校以外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教育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