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B、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
2、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拓展延伸:
2、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巴金)
日出
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第二篇:落日的幻觉教案
落日的幻觉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3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
1、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奄奄()绮丽()衰减()殷()红 坠落()尘埃()蔚()蓝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1)日薄西山(2)绮丽
3、填空
(1)日落确实很美,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四)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的?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拓展延伸: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三.教师小结 四.巩固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天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1、这段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2、这段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
20《落日的幻觉》答案
(四)1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2明确:
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 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 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 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明确: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
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4明确: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5(1)明确: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2)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过渡段、承上启下
(五)示例: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教学札记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巴金)
四、1、描写,使说明变得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2、选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
3、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几个次来形容。文中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
第三篇:落日的幻觉教案
落日的幻觉
浠水县楼口中学 程燕林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蕴涵的科学道理,语言形象、生动、科学、严谨。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较深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活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说明文知识。能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但由于说明较严肃,学生难免会兴趣缺乏,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并创造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乐学,善学。在学习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2、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情况、本课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
(1)默读法。筛选信息,理清思路。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3)提问法: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以饱满的、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4)练习法: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3、学法指导(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讨论质疑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教法与学法会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三、教学过程
1、看表演,激兴趣。
2、读课文,扫障碍。(1)根据预习情况检查字词。
(2)请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3、看美景,找幻觉。
(1)落日有哪些让人难忘的幻觉?同桌合作,找出落日的幻觉。
(2)学生互评,指明正误。学生互评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集中注意力去参与课堂,通过评判别人的答案来展示自己,有效地开展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通过两段文字的对比,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问题设计难度不大,即使是学困生也能比较一二。(4)看视频,听读。以一段视频引导学生欣赏落日的美景,进一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加深文本印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拨迷雾,找原因。
(1)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完成表格。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激励学生有信心、有勇气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增加每个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同时提示学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落实教学目标。(2)体会文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五、善表达、会运用。
学以致用。使用练习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在这一节课注重了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语文本位。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我们不能因为说明的一些特点,而将它上成科学课,注重文学与科学的统一和谐才能真正地理解说明文。
2、注重知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如果不注重知识的积累,那么其它的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明文所涉及的知识性比较强,更应该加强知识的积累。
3、注重兴趣。本课通过魔术表演、模拟演说、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
第四篇:落日的幻觉教案
《落日的幻觉》教案
主备人:冯秦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基础目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积累词汇。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快速注音、解释并识记
幻(huà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ínyǒ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ǐ)丽: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àn)丽:灿烂美丽。
殷(yān)红: 黑红色。
殷(yīn)勤
坠落(zhuì)
堕落(duò)
薄(bò)荷薄(bǎo)饼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yǎn)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整体感知课文,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3):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推测人们对待落日的心理;2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3段明确指出日落时的种种景观是幻觉现象,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全文的重点)。
4、整体感知课文,根据4-7段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课后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第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答;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3、课文4---7段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从现象到本质(原因)—————逻辑顺序 4.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答: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答: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4、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
如: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好处是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如:第6段“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所以…… 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教学总结: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作者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
教学反思:说明文重在理解说明顺序,一说明顺序为起契,搞清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同时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找出落日时的幻觉,但对幻觉产生的原因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第五篇:《落日的幻觉》教案(精选)
《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清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体会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
4、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图一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黄天祥的科普说明文《落日的幻觉》。
一、初读感知。
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2.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3、、字词积累。
蕴含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坠落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三、学习新课。
1、明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明白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
2、赏幻觉。
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落日的景象?
3、析幻觉
仔细研读4567自然段,找出日落的幻觉产生的原因,填在下列表格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像这篇文章,先写落日的幻觉,再阐释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说明顺序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品语言。
请大家速读课文,可以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或准确严密的语句,也可以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体味这些句子或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删除法:删除这个词语或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味表达效果的变化。1.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该句能否删去一般来讲,为什么?)不能删去,一般是指通常情况,“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况(如暴雨后,空气非常清新,烟尘就少),这样说明则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如果删去的话,就变为“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显然这样太绝对太肯定,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该句能否删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此句运用比喻说明,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如果删去,则不能写出落日的具体形状,语言也显得平淡无味,所以不可删去。根据教学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替换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适合各类文章)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句中的“无不”改为“都”,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能,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换。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句中的“可惜”改为“但”,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不可,可惜不仅有转折的意味,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让人深感遗憾这种紫光不多见,而但字则无此感情色彩,仅仅表示转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换。
5、悟幻觉。
由落日的幻觉,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的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四、拓展延伸。
课文在分析了落日的现象及原理后就结束了,看起来结构似乎并不完整,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感悟,尝试着给课文加上一个结尾。
五、课外作业。
课文没有交待“落日变大”的原因,请你根据你所了解的课外知识,利用所学的课文 知识补写其原因。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认识到眼见不一定为实。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不要被幻觉所迷惑。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如果生活没有了幻觉,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所以,我们既要不被虚幻得表象所迷惑,又要充分享受虚幻带给我们的美丽景象。在美丽中快乐,永远做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