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学校针对教师评估组织了一次讲课、听课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获益不少。
我们初一语文组统一讲的一篇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是同样的,要求每位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去讲授,体现自己的教学方式的特色,按抽签我被安排在同一天的上午第三节,而前两名老师都是任教多年,有很丰富经验的老师,让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用两个字来评价管老师的课堂就是“洒脱”,从不按常规形式展示,采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不同文本中寻找课堂目标的语句,这样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老师的课堂特别严谨,更像我长期以后接受的教学方式,内容丰富,讲解也很独到,调动学生积极性跟着自己走,课堂学习氛围特别浓厚。
但相比之下,我的课堂就显得稚嫩无章法了,课下自我反思,就是学习目标定得太多,受课上固定时间的限制,导致每个目标都没有展开,使得课堂没有亮点,其次,课堂内容安排不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也不够,整个课堂呈现一种慵懒的状态,以后还要依此改进。
第二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反思
长沙县北山镇石常中学
刘蔚希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导语的设计。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问题的设计和方法的指导。
(一)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1、找出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我”、父亲、杰里的视角复述故事。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自主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与启示。
2、找出刻画“我”爬上悬崖时的心理活动描写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同时也是为下文的心理变化做铺垫。
3、找出“我”爬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并找到父亲引导“我”的语句。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同科老师进行了研讨交流,对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可行的意见。综合老师们的意见,我也发现本节课的缺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总之,今后我要努力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多读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授课的水平,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第三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我执教了一堂公开课,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导语的设计。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问题的设计和方法的指导。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同科老师进行了研讨交流,对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可行的意见。综合老师们的意见,我也发现本节课的缺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
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总之,今后我要努力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多读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授课的水平,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第四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第五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讲解
编 稿:王胜华审 稿:徐冬杰责 编:陈为华
居里夫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是啊,作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比如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同学产生误会等。在人生的征途上遇到困难是非常正常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寻找到正确面对困难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积累常用词语。
2、本文的结构,能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知识汇总
1、解题
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作者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了,可是要下去又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2、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3、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训诫jiâ耸立sǒng峭壁qiào迂回yū啜泣chuî
纳罕nà hǎn嶙峋lín xún头晕目眩yūn xuàn小心翼翼yì
4、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mēn 闷热┍dàn 子弹
闷┥弹┥
┕mân 闷闷不乐┕tán 反弹
┍chàn 颤抖┍yūn 头晕
颤┥晕┥
┕zhàn 颤栗┕yùn 月晕
┍hâ 恐吓┍dào 倒车
吓┥倒┥
┕xià 吓唬┕dǎo 倒闭
5、辨析形似字。
┏峋xún(嶙峋)┏诫jiâ(告诫)
┗询xún(询问)┗械xiâ(机械)
┏眩xuàn(眩目)┏崖yá(山崖)
┗炫xuàn(炫耀)┗涯yá(天涯)
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训诫】告诫,教导
【耸立】高高地直立
【颤抖】颤动;发抖
【嶙峋】形容人瘦削
【头晕目眩】头脑发晕,两眼昏花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惊奇,诧异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屡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丧气】(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心惊肉跳】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惊恐不安的样子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找出课文叙述事件的六要素。
时间:57年前七月一个闷热的下午。
地点:费城空地的一处悬崖上。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及其他小伙伴。
事情的起因:与小伙伴一起玩弹子玩厌了,想找些新花样玩。
事情的经过:与小伙伴一起爬悬崖,爬到中间狭小石架处,不能上也不能下,小伙伴丢下我跑了。
事情的结果:在父亲的帮助与指点下,“我”战胜困难从悬崖上下来了,并获得人生经验。
2、理解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我爬悬崖的经历,启示我们面对困难,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与方法――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并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去克服。
3、为本文划分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悬崖的一块石架,上不得,又不敢下。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具体分析
1、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虽已时隔57年,可是那种闷热我还能感觉得到”,57年前的那种闷热“我”还能感觉得到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之所以多年来没有忘记,是因为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使我得到人生中重要的启示。
2、画出描写“我”内心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说说“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第4段:“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心里。”
第8段:“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面咚咚直跳。”
第14段:“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这些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说明作者是个“听话、身体瘦弱、胆小、不勇敢不活跃,却有自尊心的小男孩子”。
3、我明明知道这座悬崖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为什么偏偏要去攀爬呢?这是“我”的从众心理作怪,爱面子,禁不住小伙伴们的激将才去的。
4、“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当我被困有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我害怕极了,紧张与恐惧已占据了整个身心,以至于精神恍惚,形成错觉。
5、杰利是他的好朋友,既然不放心,为什么还是随小伙伴们一起走了,而不管他呢?对于七八岁儿童的性格特点而言,是以团队为中心的,个人的友情服从于集体。
6、“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因为那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努力获得的,所以会有成就。
7、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如何理解父亲的行为?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8、在爬下悬的过程中,“我”曾两次啜泣,这两次啜泣的原因一样吗?
第一次啜泣: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啜泣: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9、概括“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最后,我一脚„„的手臂中”)
10、“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迷迷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一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句话提到的“经验”是什么?
这经验是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一步一步去把它化整为零地做,这样努力朝目标前进,就能克服困难。
11、你有过战胜胆怯的经历吗?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战胜胆怯有了怎样的认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我们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之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和方法,“走一步,再走一步”。
问题探究
1、文章最后一段说“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2、本文在内容的组织上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如何看到杰利的行为?
同学之间,应该彼此关照,应该患难与共,在“我”陷入困境时,相信有爱心的同学一定会帮助“我”渡过难关。
“我”是一个体弱多病,非常胆小的人。“我”之所以下不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紧张与胆小。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冷静,要勇于面对,要想一切办法去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
对于“杰利”的行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他虽然不放心“我”,但还是与其他人一起走了,这体现了他的从众心理,不能够坚持主见;另一方面,他又找来“我”的爸爸来解救“我”,这又体现了他关心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