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下面这百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上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E.本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从“早发“落笔,婉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深沉。
15.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
14.DE
15.“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全诗的诗眼。根据诗的题目“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可知,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字是“怀”。所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统领全篇的。如: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马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故山”点出“怀”的对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到此,“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第二篇:终南别业原文及翻译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0首。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原文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
作者: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注释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道。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翻译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玩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创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第三篇:《南歌子·游赏》阅读练习及答案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席间食品。②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简要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这句诗。(4分)
(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4.⑴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转,如湖中迷人的水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4分。手法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全词通过描写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倦,至晚不归,(2分)
第四篇: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4、散步 莫怀戚原文、预习练习、学习建议、及答案 编者 复旦中学陆增堂
散步莫怀戚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5、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6、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7、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
shà
qí
áo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8、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预习练习】
一、读准词语.分歧(qí)粼(lín)粼熬(áo)过霎(shà)时
二、了解词义。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等)不一致;有较大差别。粼粼: 清澈的样子,形容水波明净。
三、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本课可以分成两段,请写出段意层意。第一部分(①):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第二部分(②~⑧):散步的过程。
第一层(②)写母亲转变了态度,同意了这次的散步。
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和解决办法以及“我”
在背母亲时的感受。lín2、此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文章结尾时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并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4、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个“摸摸”的细小动作,反映母亲怎样的情感?
“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
5、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最后呈现了一个非常温暖人心的场景:“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请你再一次朗读全文,找出前文与这一温暖人心的场景的相似之处。
相似处:第一段:“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第五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学习建议】 阅读
阅读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想一想,作 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对待散步这件寻常小事的?说说你的理解。
“我”劝母亲外出散步,全家四口快乐地一起散步,但在选择走走大路还小路的问题上,老小产生了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但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小路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小心仔细地背着一老一小,并由此悟出了自己做中年人的责任。
在本文中,作者是以一种庄严、严肃、负责的心情来对待散步这件寻常小事的。
朗读并体味最后一段。课文结尾说:“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 个世界。”这些加点词句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你还能在课文中找 出这样意味深长的语句吗?
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并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意味深长的语句: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表达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普通的、感人的生活场景。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一篇文章或一则片段,记录你的观察和感受。
略 积累
﹒背诵“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就是整个世界”一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抄录下列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文:在赡养自己孝敬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自己教育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朗读中的重音
朗读句子的时候,人们总会把某些词语读得用力一点,或者声音拉长一点,或者速度放慢一点,这就是朗读中的重音。
重音在语言中起强调作用。即通过重读某个词语,强调这个词语在句中的地位.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同样一句话,重音落在不同的地方,强调的内容不同,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例如:
1.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强调“阳光下” 这一环境、2.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强调目的地
“菜花、桑树和鱼塘”)
3.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强调行动的执 行者)
4.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强调行为)
课文: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