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能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进而抽象数学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针对学生对面积已经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较模糊,易与周长混淆的现状,教师从摸盒子的表面入手,再选两个大小不一的表面沿边线画下两个长方形,让学生体会周长,然后再进行涂色比赛,初步感知面积。其次,充分放手,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比较方法,体会面积,进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寻找生活中的面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抽象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培养数感。课伊始,以课件结合对话的方式呈现“蓝猫、淘气进山洞”情境,引发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估量,内容朴实,但极具挑战性,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学生手、脑、眼多种器官协同参与,通过摸一摸、涂一涂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感受“表面有大有小”的含意,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了面积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从而顺利解决故事情境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数感。
3、充分发挥媒体功能,提高课堂有效性。利用画图软件,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了“封闭图形”及“封闭图形的面积”。通过课件的演示,有效地进行反馈、总结和评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梳理引导,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真正感受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突破了重难点,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4、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的运用,体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假设、判断后,寻找合理方法加以实践验证的缜密数学学习态度。渗透“提出问题——解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二篇:《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1
上了面积这一课以后颇有收获,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1.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能够利用学生身边常见常用的物品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对比教室中窗台面与桌面两个物体哪个面的面积大”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更是对前面学到知识的巩固。
2.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封闭图形”。面积概念中“封闭图形”的引入使概念更加准确、严谨,但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封闭图形”是需要理解的。我首先利用学习过的画物体轮廓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再请学生说一说我们认识的封闭图形,这样一来,学生对此概念的意义更加明确了。
3.给学生以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在研究用眼睛看不出来谁大谁小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我给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出了各种策略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有意识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5、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时,学生已经有了长度的概念,而且在他们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如何利用旧知的迁移,使他们感知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一含义,而又不与周长的概念混淆,处理的不太好。虽然也设计了摸一摸数学书、铅笔盒、课桌的表面并且说一说有什么感受?但是却没有去细心观察学生们摸得对不对,是不是把表面的每一部分都摸到了,还是仅仅在上面比划了一下。更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平面图形再给他涂上颜色去感知图形的面积,就匆匆地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于感知的不充分,部分孩子对面积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与他们头脑中周长的概念此时也混淆在一起。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认真真地钻研每一节课,让自己的教学不再留有遗憾。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比较多,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强化感知,建立概念。
本节课属于面积概念教学。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的面积,使学生把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对面积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意义。这样既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学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智能,提高了素质,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环节中,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先讨论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等方法,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教师适时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想法的机会,使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按照上学期教学设计大赛时的上课流程进行的。
1、从拼图导入。学生回答选择哪个会拼的比较快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数还是从拼图的某一部分是大象还是天空来确定哪一个容易拼,没有从面的大小去思考。
反思:我问的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不太理解这一部分到底是干什么的。
2、在探讨面积概念的环节,有点太急了,没有让学生明白面积到底是什么。学生课前对面积有所了解,但是对面积具体的含义还不够清楚。
从三组物体的表面的大小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但是没有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手掌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出示完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也没有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
从三组物体抽象出图形时,其实学生是不太理解的,当时有点生拉硬拽的感觉,把学生往面积上引导。对于封闭图形,演示时是用的制作好的视频,但是应该现场画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不规则图形会更好。
把封闭图形擦掉一部分变成不封闭图形时再涂色,学生说漏出来了,其实表达的还是挺好的。但是学生没有总结出来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反思:在面积概念这一环节,学生理解的不是太充分,自己引导的也不够清晰。到这一环节结束用时12分钟。时间在预设之内,但是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
3、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用时有些长,但是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提供的工具,探索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学生思考方法时,有学生说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经过动手操作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大。学生在展台上展示时方法跟预设的基本一致。说明学生经过思考并验证,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好。
有学生说用直尺的方法,但是没有让他说怎么做,在展示完之后直接出示了比较周长的方法。知道比周长的方法是错误的时候再次向刚才的这位同学求证是否正确。
反思:学生的生成很好,但这一环节用时太长,大约23分钟。
4、问题串三处理的有些紧张,没有找到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时间有些来不及了。
5、没有处理练习,前面用时过长。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4
“面积”这个概念很抽象,学生对它也很陌生。我希望这节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有新意、更有趣、课堂能够“活”起来、有浓浓的“数学味”,为此,这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寻找“神秘礼物”这个游戏引入课题,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结合实例和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比一比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从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到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积”以及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引领学生参与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张弛有度,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勤于思考问题,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调控到位,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可圈可点之处:
1、寻找“神秘礼物”,激趣引入
课的.开始,我告诉孩子们“今天金老师带来了两份神秘的礼物,就藏在某两个小朋友的课桌里面,找一找”,静静的课堂一下子“炸锅”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在两片大小悬殊的树叶比大小中,我抓住学生的表述中出现的“面积”一词,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什么是面积”。
2、采用“先学后教”,主动求知
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有明确的描述。怎样让学生理解?层层解析,“端”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尝试着把“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用在没有课前见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三年级孩子们的课堂上,事实证明,这样处理是正确的:孩子们自己看书、“动手读”,主动地探索新知,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到渠成”。
3、抓住生成资源,发挥巧用
课堂上的生成,尤其是有错的生成,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概念的理解环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请你指一指、摸一摸”,有学生沿数学书封面的四周指一圈,我请他和不同方法的学生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方法,让同学们判断“他们摸的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这样的对比,学生正确的区分了周长与面积。哪是周长、哪是面积,正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面积时常常混淆的知识。这节课我抓住了课堂上错误的生成,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4、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深化课堂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在课堂总结回顾阶段,很多学生回答说明白了什么是面积,我继续问:“你们真的明白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一个同学提出了“有生命的物体是否有面积”,我请全班思考这个问题,并给了解释。课后,我和我的同事们讨论这节课时,都赞叹这个孩子——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她真正在深度思考所学的知识:叶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铅笔盒盖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那“有生命的物体呢”?这个问题的出现、释疑,这个孩子,让这节课更加深化。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5
本课教学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能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进而抽象数学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针对学生对面积已经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较模糊,易与周长混淆的现状,教师从摸盒子的表面入手,再选两个大小不一的表面沿边线画下两个长方形,让学生体会周长,然后再进行涂色比赛,初步感知面积。其次,充分放手,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比较方法,体会面积,进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寻找生活中的面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抽象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培养数感。课伊始,以课件结合对话的方式呈现“蓝猫、淘气进山洞”情境,引发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估量,内容朴实,但极具挑战性,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学生手、脑、眼多种器官协同参与,通过摸一摸、涂一涂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感受“表面有大有小”的含意,,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了面积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从而顺利解决故事情境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数感。
3、充分发挥媒体功能,提高课堂有效性。利用画图软件,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了“封闭图形”及“封闭图形的面积”。通过课件的.演示,有效地进行反馈、总结和评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梳理引导,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真正感受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突破了重难点,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4、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的运用,体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假设、判断后,寻找合理方法加以实践验证的缜密数学学习态度。渗透“提出问题——解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剪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透明格子片,硬币,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观察体验,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4)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板书:表面的大小 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让学生知道同一个物体不同的面,面积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不错,已经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师:(出示长方体盒子。)大家看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面有什么特点啊?
生:6个面。
生:红色的面比绿色的面大。
生:绿色的面比黄色的面大。
生:老师,我发现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大家看这个面是什么形啊?(长方形。)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它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条线段。)
师:(出示正方体盒子。)这个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啊?
生:6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师:那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正方形。)老师把其中的一个面也画到黑板上。(师画。)它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条。)大家看像正方形、长方形,这样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封闭图形。(板书。)
师:我们还认识哪些这样的封闭图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生:圆、平行四边形。
师:(出示几个不是封闭图形的图片。)这几个图形是封闭图形吗?为什么?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7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正方形卡片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3、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这节课我在习题的设计时,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观察比较的能力。通过直观物体面积的大小,然后逐步过渡到形状不同的图形如何比较面积的大小,进而深入到由不规则几何图形组成的小猫、松树如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思考中又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及如何运用多种策略比较面积的大小。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
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讲解物体的表面时,选择的实物有局限性。
在高年级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体,让学生摸它们的表面,并想一想如果给它们穿上衣服,谁的衣服布料多?那么对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会更透彻。
2、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延时太长。
3、教学语言上还是有不够精练的地方。
总之,我在这节课中,注重体现我追求的教学风格。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了新课标下的一个新课堂。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细节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的随意性还比较强。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我的教学风格,关注细节,克服随意。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8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利用教学书封面的面积揭示面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切实理解面积的意义,在实际解决问题中,重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物体面积大小比较可以用数格子、拼一拼、剪一剪、凑一凑、摆一摆、数一数……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只要学生思想到位,理解正确便予以肯定。
整堂课学生参与力高,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掌握较好。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9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今天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长方形纸条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
课后听了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讲解物体的表面时,选择的实物有局限性。在高年级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体,让学生摸它们的表面,并想一想如果给它们穿上衣服,谁的衣服布料多?那么对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会更透彻。
2、小组合作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组的办法这个环节比较仓促。当汇报的学生站在自己座位上讲解时,有些同学并没有理解。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10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并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设计了“复习铺垫、激趣引入”的欣赏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欣赏组合图形的图案,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二是设计了“实践操作、探究新知”的新知探究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学具(图片)动手“画、剪、拼”把组合图形拼成已学过求面积的图形,在“比一比、说一说”活动中与同学交流,把学生手、口、脑都用起来,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三是设计了“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巩固环节,学生自己探索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于是我就安排学生完成教材76页第二题和第三题,学生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在汇报交流中明确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既要讲究方法,又要灵活处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四是设计了“交流小结、深化知识”的知识提升环节,安排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让学生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引导中感受转化数学思想的意义,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反思一,激发学习兴趣比过多要求学生更实际。上汇报展示课总
想学生活跃起来,配合老师按课前设计的思路学习,课前交流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这样、要那样,可是在课的开始图片欣赏、拼图形中,学生就情绪低落,尽管是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根本就不能按课前要求的去做,这么有趣的环节,学生怎么没兴趣呢?于是,我借助学生拼图,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象什么,有的说象房子、有的说象大山、有的说象鸟、还有的对想象给予评价??,学生的兴趣来了,有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了,教师借势引入后面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反思二,用手操作解决问题比单凭思维解决问题更实用。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安排学生动手剪、拼图形,在学习小组中演示、全班交流中说思路,结合自己的拼图,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探索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而且还领悟了多种解题思路,既让优生在探索中发展了思维,又让学困生学到了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学法指导比面面俱到讲解更实惠。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也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给学生知识不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节课教学中,我没有教学生怎么样去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课件,自己去动手、去交流、去思考、去归纳,去提炼,从感受到理解,自主解决本节课中的问题,不仅学得了本节
课的知识,而且领悟了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还学得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11
师:封闭图形的线段必须首尾相连。
师:大家看这两个封闭图形,谁的面积大呀?(黑板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看来封闭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 面积。(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 )
师:那在封闭图形里面积究竟指的是哪一部分呢?请两位同学到黑板表示出来。(生上来画。)同学们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随意画一个封闭的图形,也把它的面积表示出来。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面积这个概念有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体表面的大小;第二层是:封闭图形的大小。
(三)、实践活动:
1)多种策略,比较大小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吧。
学生活动: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活动结果,并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币的方法,
生2:我们小组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一些。
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用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数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2)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①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②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③让我们用画笔把图形美化一下,选一个图形,用蓝色笔描出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展示学生作品。
师:图形上一周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周长)周长表示图形的哪一部分?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面积)面积表示图形的哪一部分?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收获,不仅知道什么是面积,还会用多种方法去比较面积的大小,其实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只要我们有信心、爱思考、多动手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神秘而简洁的话语可以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从生活实物出发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从摸入手,感知面积。
2、这一课不光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面积,还要让学生能够对于面积与周长进行区分。这两个定义要分清楚。明白周长是指边线,面积是指表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线内所包含的内容。
第三篇: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充分动手和交流的空间。在课前,我就让他们剪下了课本附页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准备了一些5角钱的硬币和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在验证两个图形的大小时,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并动手实践。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用小正方形去摆,这几种方法都呈现了出来。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在完成课本41页练一练第3题时,数第二副图中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那么大,大部分同学还在先数整格,再数半格时,就有同学喊出了答案是4格。问其方法,说是整个大正方形是16格,用对角线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4格。常常在课堂上,有学生不按照定势去思维,会让我感觉很惊喜。
但是,由于初次接触面积,还有同学不能很快的接受这一概念,在后面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还看到有同学拿着尺子去量周长。也说明本节课,对面积的感知还不够充分,需要再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和巩固。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比较多,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强化感知,建立概念。
本节课属于面积概念教学。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的面积,使学生把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对面积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意义。这样既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学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智能,提高了素质,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环节中,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先讨论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等方法,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教师适时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想法的机会,使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3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利用教学书封面的面积揭示面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切实理解面积的意义,在实际解决问题中,重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物体面积大小比较可以用数格子、拼一拼、剪一剪、凑一凑、摆一摆、数一数……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只要学生思想到位,理解正确便予以肯定。
整堂课学生参与力高,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掌握较好。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4
上了面积这一课以后颇有收获,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1.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能够利用学生身边常见常用的物品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对比教室中窗台面与桌面两个物体哪个面的面积大”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更是对前面学到知识的巩固。
2.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封闭图形”。面积概念中“封闭图形”的引入使概念更加准确、严谨,但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封闭图形”是需要理解的。我首先利用学习过的画物体轮廓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再请学生说一说我们认识的封闭图形,这样一来,学生对此概念的意义更加明确了。
3.给学生以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在研究用眼睛看不出来谁大谁小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我给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出了各种策略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有意识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5、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时,学生已经有了长度的概念,而且在他们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如何利用旧知的迁移,使他们感知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一含义,而又不与周长的概念混淆,处理的不太好。虽然也设计了摸一摸数学书、铅笔盒、课桌的表面并且说一说有什么感受?但是却没有去细心观察学生们摸得对不对,是不是把表面的每一部分都摸到了,还是仅仅在上面比划了一下。更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平面图形再给他涂上颜色去感知图形的面积,就匆匆地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于感知的不充分,部分孩子对面积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与他们头脑中周长的概念此时也混淆在一起。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认真真地钻研每一节课,让自己的教学不再留有遗憾。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5
本课教学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能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进而抽象数学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针对学生对面积已经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较模糊,易与周长混淆的现状,教师从摸盒子的表面入手,再选两个大小不一的表面沿边线画下两个长方形,让学生体会周长,然后再进行涂色比赛,初步感知面积。其次,充分放手,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比较方法,体会面积,进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寻找生活中的面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抽象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培养数感。课伊始,以课件结合对话的方式呈现“蓝猫、淘气进山洞”情境,引发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估量,内容朴实,但极具挑战性,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学生手、脑、眼多种器官协同参与,通过摸一摸、涂一涂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感受“表面有大有小”的含意,,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了面积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从而顺利解决故事情境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数感。
3、充分发挥媒体功能,提高课堂有效性。利用画图软件,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了“封闭图形”及“封闭图形的面积”。通过课件的演示,有效地进行反馈、总结和评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梳理引导,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真正感受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突破了重难点,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4、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的运用,体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假设、判断后,寻找合理方法加以实践验证的缜密数学学习态度。渗透“提出问题——解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按照上学期教学设计大赛时的上课流程进行的。
1、从拼图导入。学生回答选择哪个会拼的比较快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数还是从拼图的某一部分是大象还是天空来确定哪一个容易拼,没有从面的大小去思考。
反思:我问的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不太理解这一部分到底是干什么的。
2、在探讨面积概念的环节,有点太急了,没有让学生明白面积到底是什么。学生课前对面积有所了解,但是对面积具体的含义还不够清楚。
从三组物体的表面的大小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但是没有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手掌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出示完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也没有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
从三组物体抽象出图形时,其实学生是不太理解的,当时有点生拉硬拽的感觉,把学生往面积上引导。对于封闭图形,演示时是用的制作好的视频,但是应该现场画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不规则图形会更好。
把封闭图形擦掉一部分变成不封闭图形时再涂色,学生说漏出来了,其实表达的还是挺好的。但是学生没有总结出来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反思:在面积概念这一环节,学生理解的不是太充分,自己引导的也不够清晰。到这一环节结束用时12分钟。时间在预设之内,但是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
3、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用时有些长,但是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提供的工具,探索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学生思考方法时,有学生说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经过动手操作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大。学生在展台上展示时方法跟预设的基本一致。说明学生经过思考并验证,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好。
有学生说用直尺的方法,但是没有让他说怎么做,在展示完之后直接出示了比较周长的方法。知道比周长的方法是错误的时候再次向刚才的这位同学求证是否正确。
反思:学生的生成很好,但这一环节用时太长,大约23分钟。
4、问题串三处理的有些紧张,没有找到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时间有些来不及了。
5、没有处理练习,前面用时过长。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7
“面积”这个概念很抽象,学生对它也很陌生。我希望这节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有新意、更有趣、课堂能够“活”起来、有浓浓的“数学味”,为此,这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寻找“神秘礼物”这个游戏引入课题,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结合实例和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比一比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从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到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积”以及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引领学生参与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张弛有度,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勤于思考问题,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调控到位,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可圈可点之处:
1、寻找“神秘礼物”,激趣引入
课的开始,我告诉孩子们“今天金老师带来了两份神秘的礼物,就藏在某两个小朋友的课桌里面,找一找”,静静的课堂一下子“炸锅”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在两片大小悬殊的树叶比大小中,我抓住学生的表述中出现的“面积”一词,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什么是面积”。
2、采用“先学后教”,主动求知
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有明确的描述。怎样让学生理解?层层解析,“端”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尝试着把“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用在没有课前见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三年级孩子们的课堂上,事实证明,这样处理是正确的:孩子们自己看书、“动手读”,主动地探索新知,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到渠成”。
3、抓住生成资源,发挥巧用
课堂上的生成,尤其是有错的生成,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概念的理解环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请你指一指、摸一摸”,有学生沿数学书封面的四周指一圈,我请他和不同方法的学生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方法,让同学们判断“他们摸的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这样的对比,学生正确的区分了周长与面积。哪是周长、哪是面积,正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面积时常常混淆的知识。这节课我抓住了课堂上错误的生成,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4、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深化课堂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在课堂总结回顾阶段,很多学生回答说明白了什么是面积,我继续问:“你们真的明白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一个同学提出了“有生命的物体是否有面积”,我请全班思考这个问题,并给了解释。课后,我和我的同事们讨论这节课时,都赞叹这个孩子——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她真正在深度思考所学的知识:叶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铅笔盒盖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那“有生命的物体呢”?这个问题的出现、释疑,这个孩子,让这节课更加深化。
第四篇: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上了面积这一课以后颇有收获,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1.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能够利用学生身边常见常用的物品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对比教室中窗台面与桌面两个物体哪个面的面积大”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更是对前面学到知识的巩固。
2.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封闭图形”。面积概念中“封闭图形”的引入使概念更加准确、严谨,但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封闭图形”是需要理解的。我首先利用学习过的画物体轮廓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再请学生说一说我们认识的封闭图形,这样一来,学生对此概念的意义更加明确了。
3.给学生以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在研究用眼睛看不出来谁大谁小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我给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出了各种策略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有意识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5、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时,学生已经有了长度的概念,而且在他们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如何利用旧知的迁移,使他们感知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一含义,而又不与周长的概念混淆,处理的不太好。虽然也设计了摸一摸数学书、铅笔盒、课桌的表面并且说一说有什么感受?但是却没有去细心观察学生们摸得对不对,是不是把表面的每一部分都摸到了,还是仅仅在上面比划了一下。更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平面图形再给他涂上颜色去感知图形的面积,就匆匆地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于感知的不充分,部分孩子对面积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与他们头脑中周长的概念此时也混淆在一起。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认真真地钻研每一节课,让自己的教学不再留有遗憾。
第五篇:《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能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进而抽象数学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针对学生对面积已经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较模糊,易与周长混淆的现状,教师从摸盒子的.表面入手,再选两个大小不一的表面沿边线画下两个长方形,让学生体会周长,然后再进行涂色比赛,初步感知面积。其次,充分放手,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比较方法,体会面积,进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寻找生活中的面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抽象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培养数感。课伊始,以课件结合对话的方式呈现“蓝猫、淘气进山洞”情境,引发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估量,内容朴实,但极具挑战性,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学生手、脑、眼多种器官协同参与,通过摸一摸、涂一涂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感受“表面有大有小”的含意,,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了面积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从而顺利解决故事情境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数感。
3、充分发挥媒体功能,提高课堂有效性。利用画图软件,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了“封闭图形”及“封闭图形的面积”。通过课件的演示,有效地进行反馈、总结和评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梳理引导,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真正感受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突破了重难点,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4、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的运用,体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假设、判断后,寻找合理方法加以实践验证的缜密数学学习态度。渗透“提出问题——解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2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利用教学书封面的面积揭示面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切实理解面积的意义,在实际解决问题中,重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物体面积大小比较可以用数格子、拼一拼、剪一剪、凑一凑、摆一摆、数一数……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只要学生思想到位,理解正确便予以肯定。
整堂课学生参与力高,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掌握较好。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剪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透明格子片,硬币,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观察体验,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4)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板书:表面的大小 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让学生知道同一个物体不同的面,面积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不错,已经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师:(出示长方体盒子。)大家看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面有什么特点啊?
生:6个面。
生:红色的面比绿色的面大。
生:绿色的面比黄色的面大。
生:老师,我发现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大家看这个面是什么形啊?(长方形。)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它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条线段。)
师:(出示正方体盒子。)这个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啊?
生:6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师:那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正方形。)老师把其中的一个面也画到黑板上。(师画。)它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条。)大家看像正方形、长方形,这样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封闭图形。(板书。)
师:我们还认识哪些这样的封闭图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生:圆、平行四边形。
师:(出示几个不是封闭图形的图片。)这几个图形是封闭图形吗?为什么?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4
师:封闭图形的线段必须首尾相连。
师:大家看这两个封闭图形,谁的面积大呀?(黑板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看来封闭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 面积。(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 )
师:那在封闭图形里面积究竟指的是哪一部分呢?请两位同学到黑板表示出来。(生上来画。)同学们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随意画一个封闭的图形,也把它的面积表示出来。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面积这个概念有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体表面的大小;第二层是:封闭图形的大小。
(三)、实践活动:
1)多种策略,比较大小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吧。
学生活动: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活动结果,并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币的方法,
生2:我们小组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一些。
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用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数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2)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①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②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③让我们用画笔把图形美化一下,选一个图形,用蓝色笔描出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展示学生作品。
师:图形上一周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周长)周长表示图形的哪一部分?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面积)面积表示图形的哪一部分?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收获,不仅知道什么是面积,还会用多种方法去比较面积的大小,其实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只要我们有信心、爱思考、多动手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神秘而简洁的话语可以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从生活实物出发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从摸入手,感知面积。
2、这一课不光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面积,还要让学生能够对于面积与周长进行区分。这两个定义要分清楚。明白周长是指边线,面积是指表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线内所包含的内容。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按照上学期教学设计大赛时的上课流程进行的。
1、从拼图导入。学生回答选择哪个会拼的比较快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数还是从拼图的某一部分是大象还是天空来确定哪一个容易拼,没有从面的大小去思考。
反思:我问的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不太理解这一部分到底是干什么的。
2、在探讨面积概念的环节,有点太急了,没有让学生明白面积到底是什么。学生课前对面积有所了解,但是对面积具体的含义还不够清楚。
从三组物体的表面的大小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但是没有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手掌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出示完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也没有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
从三组物体抽象出图形时,其实学生是不太理解的,当时有点生拉硬拽的感觉,把学生往面积上引导。对于封闭图形,演示时是用的制作好的视频,但是应该现场画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不规则图形会更好。
把封闭图形擦掉一部分变成不封闭图形时再涂色,学生说漏出来了,其实表达的还是挺好的。但是学生没有总结出来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反思:在面积概念这一环节,学生理解的不是太充分,自己引导的也不够清晰。到这一环节结束用时12分钟。时间在预设之内,但是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
3、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用时有些长,但是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提供的工具,探索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学生思考方法时,有学生说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经过动手操作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大。学生在展台上展示时方法跟预设的基本一致。说明学生经过思考并验证,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好。
有学生说用直尺的方法,但是没有让他说怎么做,在展示完之后直接出示了比较周长的方法。知道比周长的方法是错误的时候再次向刚才的这位同学求证是否正确。
反思:学生的生成很好,但这一环节用时太长,大约23分钟。
4、问题串三处理的有些紧张,没有找到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时间有些来不及了。
5、没有处理练习,前面用时过长。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6
“面积”这个概念很抽象,学生对它也很陌生。我希望这节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有新意、更有趣、课堂能够“活”起来、有浓浓的“数学味”,为此,这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寻找“神秘礼物”这个游戏引入课题,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结合实例和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比一比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从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到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积”以及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引领学生参与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张弛有度,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勤于思考问题,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调控到位,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可圈可点之处:
1、寻找“神秘礼物”,激趣引入
课的开始,我告诉孩子们“今天金老师带来了两份神秘的`礼物,就藏在某两个小朋友的课桌里面,找一找”,静静的课堂一下子“炸锅”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在两片大小悬殊的树叶比大小中,我抓住学生的表述中出现的“面积”一词,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什么是面积”。
2、采用“先学后教”,主动求知
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有明确的描述。怎样让学生理解?层层解析,“端”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尝试着把“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用在没有课前见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三年级孩子们的课堂上,事实证明,这样处理是正确的:孩子们自己看书、“动手读”,主动地探索新知,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到渠成”。
3、抓住生成资源,发挥巧用
课堂上的生成,尤其是有错的生成,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概念的理解环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请你指一指、摸一摸”,有学生沿数学书封面的四周指一圈,我请他和不同方法的学生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方法,让同学们判断“他们摸的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这样的对比,学生正确的区分了周长与面积。哪是周长、哪是面积,正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面积时常常混淆的知识。这节课我抓住了课堂上错误的生成,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4、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深化课堂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在课堂总结回顾阶段,很多学生回答说明白了什么是面积,我继续问:“你们真的明白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一个同学提出了“有生命的物体是否有面积”,我请全班思考这个问题,并给了解释。课后,我和我的同事们讨论这节课时,都赞叹这个孩子——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她真正在深度思考所学的知识:叶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铅笔盒盖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那“有生命的物体呢”?这个问题的出现、释疑,这个孩子,让这节课更加深化。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7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正方形卡片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3、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这节课我在习题的设计时,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观察比较的能力。通过直观物体面积的大小,然后逐步过渡到形状不同的图形如何比较面积的大小,进而深入到由不规则几何图形组成的小猫、松树如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思考中又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及如何运用多种策略比较面积的大小。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
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讲解物体的表面时,选择的实物有局限性。
在高年级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体,让学生摸它们的表面,并想一想如果给它们穿上衣服,谁的衣服布料多?那么对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会更透彻。
2、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延时太长。
3、教学语言上还是有不够精练的地方。
总之,我在这节课中,注重体现我追求的教学风格。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了新课标下的一个新课堂。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细节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的随意性还比较强。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我的教学风格,关注细节,克服随意。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8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并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设计了“复习铺垫、激趣引入”的欣赏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欣赏组合图形的图案,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二是设计了“实践操作、探究新知”的新知探究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学具(图片)动手“画、剪、拼”把组合图形拼成已学过求面积的.图形,在“比一比、说一说”活动中与同学交流,把学生手、口、脑都用起来,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三是设计了“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巩固环节,学生自己探索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于是我就安排学生完成教材76页第二题和第三题,学生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在汇报交流中明确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既要讲究方法,又要灵活处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四是设计了“交流小结、深化知识”的知识提升环节,安排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让学生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引导中感受转化数学思想的意义,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反思一,激发学习兴趣比过多要求学生更实际。上汇报展示课总
想学生活跃起来,配合老师按课前设计的思路学习,课前交流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这样、要那样,可是在课的开始图片欣赏、拼图形中,学生就情绪低落,尽管是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根本就不能按课前要求的去做,这么有趣的环节,学生怎么没兴趣呢?于是,我借助学生拼图,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象什么,有的说象房子、有的说象大山、有的说象鸟、还有的对想象给予评价??,学生的兴趣来了,有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了,教师借势引入后面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反思二,用手操作解决问题比单凭思维解决问题更实用。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安排学生动手剪、拼图形,在学习小组中演示、全班交流中说思路,结合自己的拼图,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探索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而且还领悟了多种解题思路,既让优生在探索中发展了思维,又让学困生学到了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学法指导比面面俱到讲解更实惠。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也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给学生知识不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节课教学中,我没有教学生怎么样去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课件,自己去动手、去交流、去思考、去归纳,去提炼,从感受到理解,自主解决本节课中的问题,不仅学得了本节
课的知识,而且领悟了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还学得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9
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比较多,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强化感知,建立概念。
本节课属于面积概念教学。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的面积,使学生把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对面积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意义。这样既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学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智能,提高了素质,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环节中,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先讨论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等方法,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教师适时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想法的机会,使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10
上了面积这一课以后颇有收获,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1.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能够利用学生身边常见常用的物品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对比教室中窗台面与桌面两个物体哪个面的面积大”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更是对前面学到知识的巩固。
2.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封闭图形”。面积概念中“封闭图形”的引入使概念更加准确、严谨,但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封闭图形”是需要理解的。我首先利用学习过的画物体轮廓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再请学生说一说我们认识的封闭图形,这样一来,学生对此概念的意义更加明确了。
3.给学生以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在研究用眼睛看不出来谁大谁小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我给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出了各种策略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有意识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5、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时,学生已经有了长度的概念,而且在他们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如何利用旧知的迁移,使他们感知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一含义,而又不与周长的概念混淆,处理的不太好。虽然也设计了摸一摸数学书、铅笔盒、课桌的表面并且说一说有什么感受?但是却没有去细心观察学生们摸得对不对,是不是把表面的每一部分都摸到了,还是仅仅在上面比划了一下。更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平面图形再给他涂上颜色去感知图形的面积,就匆匆地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于感知的不充分,部分孩子对面积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与他们头脑中周长的概念此时也混淆在一起。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认真真地钻研每一节课,让自己的教学不再留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