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2:2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吨的认识课后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吨的认识课后教学反思》。

第一篇:吨的认识课后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其次是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够进行基础的单位换算;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首先是利用学生周一查体,唤起大家对自己体重的认识,并让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然后让一个个儿大的来抱一个学生,再抱两个……抱起40个,你还抱得动吗?重不重?从而引出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质量大的物体特别感兴趣,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三、存在问题

1、只注重对吨的认识,没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千克、克)相联系;

2、在学生上讲台抱其他学生(感受重量)时,在座的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个别学生开始窃窃私语;

3、课上没有对于感受1吨的体验,只能通过比较、想象来估算1吨的重量观念,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1吨。

四、改进措施

1、在学生认识1吨后,简单提示一句:1吨=1000千克,我们之前还学过1千克=1000克,从而唤起学生的旧知;

2、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都要提前明确要求后在开始,而且在组织上台表演的学生的同时,还要组织好在座的学生的课堂纪律;

3、直接告诉学生身边哪些物体的重量一般会用吨作单位,比如说:小汽车、卡车、火车、飞机等。

第二篇:《认识吨》教学反思

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1吨有多重是非常抽象的,让学生正确地建立1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将 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搬水桶、算同学体重等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抱25千克的同学、拎20千克纯净水等让学生体会1吨有多重,我觉得今天的课学生体会1吨还是不够,对于填合适的单位练习时,我也忽视了填单位不仅看单位还要看前面的数字,可以和开始河马、大象、鲸的重量结合起来,我想效果会更好。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我们很难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物理环境,教师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像这种概念课,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都是今后在这类学习领域中要思考的问题。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第三篇:《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2位同学约重1吨,并让全班同学起立、一起跳一跳,体验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2、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

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习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我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在班中准备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几个同学上来体验,其他孩子只采取观察的方式。这样一来,其他孩子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一吨的质量很大。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我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习。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我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图然后问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效果就是学生回答的一知半解的,现在想这样的文字的解决问题,应该先让学生读题,只有读懂了题的意思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后面的表格上,我将重点弄错了,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要有序,课后与大家讨论才知道,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还有在讨论的环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果开始就进行讨论,这样后进生就有偷懒的嫌疑,就不能达到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学生越来越好,后进生越来越落后。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还会有一些同学就会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第二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这些问题,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4

1、“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2、教学时我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3、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5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是既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1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25千克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7

吨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很少接触,可能有的同学听过吨这个质量单位,但是具体1吨有多重,他们是不太清楚的。如何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开始我一复习旧知“千克”和“克”的知识,引出新的质量单位“吨”。教学新授的时候,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的事物中选取。我以“算算学生体重”这个小游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以一个体重是25千克的女生为例,要40个这个女生的体重加起来有1000千克重。而又适时的引出1000千克也就是1吨这个本节课的重点,这个时候学生们会感受到1吨是很重的,这个时候再提出自然界中还有那些动物的体重是以吨为单位的,学生会适时发挥想象,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动物。

当然,一节课上下来我也发现了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在课上的时候学生对于一吨的感受还不是很深刻,在做练习的时候,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的转换也不是很熟练,在填物体单位的时候,我忘记提醒他们了不仅要看单位,还要看单位前面的数,以至于在做练习的时候应该填千克的好多人填了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提醒他们注意。其次,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是很强,教师应该多举例说明。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以生活中的事例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将课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由于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预习的要求,所以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

首先,我从学生熟悉的自己的体重入手,当有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25千克时,我顺势就以他的体重为标准,先让大家算一算:10个他共有多重、20个呢?多少个他的体重就是1吨?学生很快算出40个他的体重是1吨。此时学生对于吨的概念只处于知道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实际的体验,所以第二步,我设计让学生互相背一个人的体重,然后40个学生集体站到讲台上,大家互相感受1吨的重量。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建立“吨”的概念,我又让学生结合课本主题图中的几个小动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几个小动物的体重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很快发现:2头牛的体重合起来刚好是1吨……这时我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几个小动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还结合课后习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是几个需要用“吨”做单位的`图片,如:鲸、轮船、运货物的火车箱等,这些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形象了“吨”的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9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吨5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2分硬币,体验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20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1吨,1吨有多重:1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60个小朋友,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过了1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吨500千克,4吨800千克=4800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教学目标: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及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为落实其目标,并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个调查,发现他们对“质量”了解甚少。还认为“千克、克、吨”是重量单位。看来质量单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学生们必须亲身经历之后才能理性的掌握这部分知识,这就需要让学生经过多方位的体验才行。

家长要积极配合。让家长带学生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超市的电子秤称一称常见物品的质量,然后再掂一掂。通过信息调查中,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初步体验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千克是质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我们日常所说的重量也就是质量。Kg是质量单位。说东西有多重是平时生活中已经习惯的叫法,准确地应叫质量是多少,“有多重”就是指物品质量的大小。

注重过程体验。课前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的物品,如:2分硬币、花生粒、黄豆粒、“小馒头”等效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感受1克由多重,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并通过推理感受1000克于1千克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又让学生们计算两袋500克的盐共重多少克?再掂一掂来感受1千克物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学生自己说体重,然后互相抱一抱来感受千克。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测: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我们班平均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孩子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学生借助实例充分理解“大宗”一词。就这样一步一步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教学思路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讲得过多;评价形式单一,造成学生有些倦怠;在学生练习时优等生出现空挡;要加强语言,字等基本功的训练。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从食堂借来了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20秒。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5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5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 5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的同学是,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与环节二的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的色拉油(重),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教学片段:

感受一吨的重量。

师:我班大胖子小明体重50千克,请几个同学上来包一下小明。你认为重吗?

生:很重,不重,抱不起。

师:计算一下,20个像小明重的同学共几千克?

生: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师:我们三年级按平均每人28千克计算,你估计一下多少个三年级的同学约一吨?

1、有算出全班总重量再加上几个人的重量来估算的。

2、有按本组平均体重,再除1000,得出人数36人。

3、有的先算出本组的体重得出了36人。

师:大家估算:“像老师这样的大人,几个大人约重1吨?(学生非常机智,教师话音刚落,马上问?)

生:老师,你告诉我们,你的体重有多重?

师:我的体重63千克。

生:计算后答:“16人1吨。”

师:25个像老师这样的人体重共有几千克呢?

生:63×25=1575千克。

师:合几吨几千克?

生:1575千克=1吨575千克。

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再说,吨这个质量单位那么大,不能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很难感受一吨的实际质量,因此只有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建立一吨的概念。如通过让学生看图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共重多少千克?”在学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础上,我就打个比方: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相当于我们班的所有同学的'体重;如果要把我们一次运走,要用什么车了?摩托车行吗?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呢?

学生在说一说、笑着摇摇头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1000千克已经很重了,必须要用一个更重的单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吨。紧接着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并且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的货物时通常用吨作单位。由于内容安排比较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比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业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些练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喜闻见乐的卡通故事来引出吨的概念的,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的'引出吨的概念以及克和千克的关系,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节课,首先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在上课前,虽然对教材进行了反复钻研,但是,经过了课堂实践后,我也认识到了其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学生对吨的概念不强,这是这节课的最大败笔,再加上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太少,没有及时的巩固知识,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等等。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应该加强。

其次,结合各位领导老师的建议,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

1.数学源于生活,在取材的时候,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课堂语言要精练、少讲,把时间交给学生。

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以激励评价为主。

4.要注意把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的加强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好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各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课标下的数学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除法,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从这一要求出发,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围绕能否同时过桥顺利引出课题—吨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去解决如何过桥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尽量把方法都想出来,渗透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学,这一实际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下面建立1吨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同学们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多少个25千克重的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在这学生对于40个25千克是1吨的推导困难比较大,因此在讲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带而过,尽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没有预想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障碍,在讲解过程中跳步了,导致有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足,以后要加强,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学生的思维去想问题,也就是要备学生。

为了加强学生对1吨的概念的认识,接下来设计了两个练习题。紧接着就是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用到吨作质量单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吨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让学生形象观察了图片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以吨为单位的物体的特点,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运用新知的环节中加入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小明的数学日记改错,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新知,也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布置同学们回去调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效地组织了教学,并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并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效率更高;并在教学过程中有育人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在背同学这一环节中,由于很多学生想体验,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让所有同学都体验,因此只能让同学们下课在自己体验,但强调一定要征得同学的同意才行)。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整节课的语言太平淡了,没有抑扬顿挫,讲故事讲得不够生动;讲解重点的时候没有放慢速度并把重点工整板书出来,有些地方讲得太快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板书设计不够规范;作业没有分层布置,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既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以后就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不断地学习,我会做的越来越好的。

第四篇:《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吨3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对于两次教学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学三年级,表面上看这是同一个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书去上课的。但在有一次让学生把题目读一读中发现这两册书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这个吨教学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书中题是这样的: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今年的题是: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虽然学生的答案应该都是没有超载,但是我们从计算过程去看,却是不一样的。

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改成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后者对于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是更好得计算,对于一些成绩不是最好的同学来说,也就是要用加法来计算的同学来说。

去年的书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这样: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两者一比我们能更好的发现今年这样一改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为去年好多学生列好了加法横式可是在计算过程中还是错了,这就对于他们的成功感有很大的伤害,因为实际上学生不会做的,只是因为模式中数据太多了。而今年数据一少就在算错的方面学生大有进步。

当然对于用300*6和600*3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大,可是我们要知道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这样的乘法。所以教材这样一改数据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能更好获得成功的机会

“吨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而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记得《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0位同学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吨”这个单位。

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教学目标: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及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为落实其目标,并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个调查,发现他们对“质量”了解甚少。还认为“千克、克、吨”是重量单位。看来质量单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学生们必须亲身经历之后才能理性的掌握这部分知识,这就需要让学生经过多方位的体验才行。

家长要积极配合。让家长带学生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超市的电子秤称一称常见物品的质量,然后再掂一掂。通过信息调查中,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初步体验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千克是质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我们日常所说的重量也就是质量。Kg是质量单位。说东西有多重是平时生活中已经习惯的叫法,准确地应叫质量是多少,“有多重”就是指物品质量的大小。

注重过程体验。课前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的物品,如:2分硬币、花生粒、黄豆粒、“小馒头”等效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感受1克由多重,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并通过推理感受1000克于1千克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又让学生们计算两袋500克的盐共重多少克?再掂一掂来感受1千克物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学生自己说体重,然后互相抱一抱来感受千克。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测: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我们班平均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孩子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学生借助实例充分理解“大宗”一词。就这样一步一步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教学思路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讲得过多;评价形式单一,造成学生有些倦怠;在学生练习时优等生出现空挡;要加强语言,字等基本功的训练。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

1、我们的教育不单是为了教孩子学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从小在各学科教学中应及时注入“人文教育”这一新鲜血液。

2、我们知道教材中主题图的设置,不但是为了给新知教学作好情境铺垫,引出教学内容。其实它里面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素材。它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地挖掘、创新和利用。

3、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简单地解答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借助现实情境用人文的思想去人性化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如何打破教学常规让学生用无墙的思想去思考每一个现实问题,为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做一些实事。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4

某某老师来我校听了我的数学课《吨的认识》,并给予了细致的评课,令我受益匪浅。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出示并解决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对“吨”的概念及应用豁然开朗。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如在练习中出现的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笑得前仰后合。做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同时,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背一背等方式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是本课的亮点所在。

而在小组合作方面,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创造。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可视效果。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5

首先本课我想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的呢过,引入新知,学生从中感知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时,通常都用吨做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让学生通过看和说,把1吨的重量和各种物体的数量建立联系,使他们对1吨大约有多重有比较鲜明的表象,有利于1吨观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通过计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约重1吨,多少块砖重1吨,从而建立起有关1吨的清晰感念。在计算多少块砖重1吨时,有学生写出200块就是重1吨,这是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条件告诉我们的是2块砖重5千克,应该200块砖重500千克,那么400块砖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在练习中比较6000克与6吨比较大小时,学生写出等于,这是错误的,6000克小于6吨,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这类题目要多练。想想做做第5题,要让学生去说说载重量是什么意思,从而去填单位。

最后再补充一些单位大小比较的题目,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互算关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6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交融。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猜一猜

一上课,我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不合理,勇于大胆猜测的,老师予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重,引起孩子们对“吨”的悬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探究得知,一张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吨。50个20千克的桌子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背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老师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在一起才会有1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7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习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我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在班中准备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几个同学上来体验,其他孩子只采取观察的方式。这样一来,其他孩子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一吨的质量很大。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我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习。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我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3页。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主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材呈现了完整的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但是,我认为这样做,与实际生活经验脱节。比如,生活中,需要付比较大的一笔钱,应先想到用大面额的钞票。所以,在本问题中,不应该先考虑只派载质量2吨的车去运煤,而应该先从只派出载质量3吨的车去运煤入手。实践证明,这样做,既简单又符合实际生活经验。

当然,在此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1、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练习巩固时间,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能完全理解、消化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2、在课堂上,一些细小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如运煤吨数的计算,我只是一带而过,而真的就有一些学生不会计算,换句话说是不会思考,这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探究,可是我没有太多时间,只能放到课下进行。

3、达标检测没有当堂完成。虽然整堂课只完成三道题,可是还是感觉容量很大。

4、课堂评价语过于单一。

总之,这节课目标虽然达成了,但是需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关注细节,关注全体学生,使我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9

教学片段:

感受一吨的重量。

师:我班大胖子小明体重50千克,请几个同学上来包一下小明。你认为重吗?

生:很重,不重,抱不起。

师:计算一下,20个像小明重的同学共几千克?

生: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师:我们三年级按平均每人28千克计算,你估计一下多少个三年级的同学约一吨?

1、 有算出全班总重量再加上几个人的重量来估算的。

2、 有按本组平均体重,再除1000,得出人数36人。

3、 有的先算出本组的体重得出了36人。

师:大家估算:“像老师这样的大人,几个大人约重1吨?(学生非常机智,教师话音刚落,马上问?)

生:老师,你告诉我们,你的体重有多重?

师:我的体重63千克。

生:计算后答:“16人1吨。”

师:25个像老师这样的人体重共有几千克呢?

生:63×25=1575千克。

师:合几吨几千克?

生:1575千克=1吨575千克。

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回味课堂,优点如下:

1、生活氛围浓。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花生米等物品的轻重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2、参与活动多。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所以在课堂中我以学生大量活动为主,让他们尽可能多得去体验"克",亲身感受重量,增强估测能力。

3、课改意识强。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培养同学们的能力。在本课教案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点亮学法指明灯: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猜测估计必须验证。这是同学们今后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使用建议:

本教案的设计,学生经历猜测验证,进行了大量的参与活动。因此,一定要准备好教具、学具!切不可空口无凭的只去背教案!另外,虽然可能上起来有些乱,但它并不影响学习效果。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2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其次是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够进行基础的单位换算;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首先是利用学生周一查体,唤起大家对自己体重的认识,并让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然后让一个个儿大的来抱一个学生,再抱两个……抱起40个,你还抱得动吗?重不重?从而引出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质量大的物体特别感兴趣,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三、存在问题

1、只注重对吨的认识,没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千克、克)相联系;

2、在学生上讲台抱其他学生(感受重量)时,在座的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个别学生开始窃窃私语;

3、课上没有对于感受1吨的体验,只能通过比较、想象来估算1吨的重量观念,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1吨。

四、改进措施

1、在学生认识1吨后,简单提示一句:1吨=1000千克,我们之前还学过1千克=1000克,从而唤起学生的旧知;

2、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都要提前明确要求后在开始,而且在组织上台表演的学生的同时,还要组织好在座的学生的课堂纪律;

3、直接告诉学生身边哪些物体的重量一般会用吨作单位,比如说:小汽车、卡车、火车、飞机等。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我的课前困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我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我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课堂的教学中又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

经过我们组内的讨论,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教学时我设计了很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题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支援灾区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这样,我就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后需要学习的另一个表示质量的单位,《吨的认识》教学反思。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新课标下的数学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除法,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围绕能否同时过桥顺利引出课题—吨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去解决如何过桥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尽量把方法都想出来,渗透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学,这一实际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下面建立1吨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同学们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多少个25千克重的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在这学生对于40个25千克是1吨的推导困难比较大,因此在讲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带而过,尽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没有预想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障碍,在讲解过程中跳步了,导致有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足,以后要加强,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学生的思维去想问题,也就是要备学生。

为了加强学生对1吨的概念的认识,接下来设计了两个练习题。紧接着就是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用到吨作质量单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吨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让学生形象观察了图片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以吨为单位的物体的特点,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我在运用新知的环节中加入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小明的数学日记改错,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新知,也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布置同学们回去调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效地组织了教学,并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并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获取新知识。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从食堂借来了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20秒。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5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5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 5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的同学是,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与环节二的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的色拉油(重),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篇: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1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25千克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吨5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2分硬币,体验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20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1吨,1吨有多重:1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60个小朋友,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过了1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吨500千克,4吨800千克=4800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4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图然后问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效果就是学生回答的一知半解的,现在想这样的文字的解决问题,应该先让学生读题,只有读懂了题的意思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后面的表格上,我将重点弄错了,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要有序,课后与大家讨论才知道,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还有在讨论的环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果开始就进行讨论,这样后进生就有偷懒的嫌疑,就不能达到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学生越来越好,后进生越来越落后。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还会有一些同学就会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第二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这些问题,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体重?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水果市场逛一逛。看,这里到处可见一箱箱的水果,真热闹啊!让我们拿一个大苹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个苹果重200(克)]

那一箱苹果呢?[出示:一箱苹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车苹果重3( )]一卡车苹果的重量是3克,还是3千克?都不恰当,是吧?因此,人们就又规定了一个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单位——吨。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6)完成32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3、单位换算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后,提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

4吨=____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____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

4吨=4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3000千克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就是3吨。

完成32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估一估,连一连

大象 鲸 山羊

50吨 60千克 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

(2)小明体重35( )。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

4、1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介绍方法

四、课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记一则。

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

5吨=(50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2、你知道吗?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谈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6

有了上节课的教训,今天在教学重量单位的时候就顺多了。

按照上节课的经验,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并板书在黑板上。问学生,在什么时候用克千克作单位,并回忆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然后再问学生有比千克更大的重量单位吗?于是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通过例一中的大米图,学生很快的了解了1吨=1000千克,但是到底1吨有多重,学生还是不清楚。于是在算几个这样的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的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算一算,40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接着同桌相互抱一抱,看看你能否抱得动你的同桌。因为班级中有的同学胖一些,有的瘦一些,所以有的同学很高兴的说我可以,而有的同学却无法抱动同桌。在学生活动之后,我便说:“我们班上大部分同学的体重是在25千克左右,个别同学的体重比25多一些,抱起来就有些吃力了。那两个这样的同学你还能抱动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于是我请了三名女生上台,请其中的一个来抱抱看,结果可想而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相互抱一抱,充分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重的,吨是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7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8

“吨”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它又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然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产生真实的、深刻的感受呢?怎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针对这些问题,课前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将这节课的体验活动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初步体验,让学生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学生,亲自感受25千克的重量,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从而发现大概是40名学生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再让40名学生起立,并一起用力跳一跳,体验1吨物体的重量。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分小组进行活动,进一步体验1吨。有了上个层次的经验,这个环节我只需要提出活动要求,放手让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独立开展。比如第一组研究的是10千克的大米,先让他们搬一搬,再算一算,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

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图说说不同物体的重量与1吨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印象,可以说一说多少头奶牛、多少桶石油、多少袋水泥、多少头猪的重量是1吨。

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限,不会推算多少个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10岁的孩子,“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9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再说,吨这个质量单位那么大,不能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很难感受一吨的实际质量,因此只有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建立一吨的概念。如通过让学生看图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共重多少千克?”

在学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础上,我就打个比方: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相当于我们班的所有同学的体重;如果要把我们一次运走,要用什么车了?摩托车行吗?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呢?学生在说一说、笑着摇摇头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1000千克已经很重了,必须要用一个更重的单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吨。紧接着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并且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的货物时通常用吨作单位。由于内容安排比较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比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业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些练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交融。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猜一猜

一、上课,我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不合理,勇于大胆猜测的,老师予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重,引起孩子们对“吨”的悬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探究得知,一张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吨。50个20千克的桌子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背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老师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在一起才会有1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搬一搬大米,亲自感受1袋25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过想象感受40袋大米的重量,进而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平均体重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在我备课和多次试教中,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没想到这节课竟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当时有点紧张,我想如果能很好的处理它,很可能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许这男孩只是预先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吧,于是我重新引导一次,没想到还是失败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还是能”。好个“固执已见”的一个男孩!为了圆场,我说了一句:“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然后回到了预设的下一个环节:让生互相背一背。我一边机械般地教学,一边为自己的话“如果有机会,请你试试。”而后悔,怎样引导才能改变这男孩的想法呢?我边教边想,还是让他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说服自己吧!刚才错过了搬大米这个教育资源,现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这个教育资源了。于是,我有意让一个学生说说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顺水推舟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20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1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改变想法了,1吨的大米我想我还是搬不动,太重了”。在老师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还是不够的,还有待于不断磨砺、发展。

经过反思,如果再让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导失败时,我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让他再一次体验。一袋25千克的大米你搬起来了,你真能干!2袋这样的大米就是50千克,(把两袋叠起来)你能搬吗?请上来试试并帮老师把大米从这搬到讲台。我想即使是力气再大也无法能按要求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引导他,如果是40袋就是1吨,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我想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动。”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背一背”。我想我如果这样处理将会更满意、更完美。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2

首先本课我想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的呢过,引入新知,学生从中感知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时,通常都用吨做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让学生通过看和说,把1吨的重量和各种物体的数量建立联系,使他们对1吨大约有多重有比较鲜明的表象,有利于1吨观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通过计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约重1吨,多少块砖重1吨,从而建立起有关1吨的清晰感念。在计算多少块砖重1吨时,有学生写出200块就是重1吨,这是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条件告诉我们的是2块砖重5千克,应该200块砖重500千克,那么400块砖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在练习中比较6000克与6吨比较大小时,学生写出等于,这是错误的,6000克小于6吨,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这类题目要多练。想想做做第5题,要让学生去说说载重量是什么意思,从而去填单位。

最后再补充一些单位大小比较的题目,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互算关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由于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预习的要求,所以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

首先,我从学生熟悉的自己的体重入手,当有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25千克时,我顺势就以他的体重为标准,先让大家算一算:10个他共有多重、20个呢?多少个他的体重就是1吨?学生很快算出40个他的体重是1吨。此时学生对于吨的概念只处于知道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实际的体验,所以第二步,我设计让学生互相背一个人的体重,然后40个学生集体站到讲台上,大家互相感受1吨的重量。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建立“吨”的概念,我又让学生结合课本主题图中的几个小动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几个小动物的体重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很快发现:2头牛的体重合起来刚好是1吨……这时我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几个小动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还结合课后习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是几个需要用“吨”做单位的图片,如:鲸、轮船、运货物的火车箱等,这些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形象了“吨”的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课标下的数学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除法,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从这一要求出发,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围绕能否同时过桥顺利引出课题—吨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去解决如何过桥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尽量把方法都想出来,渗透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学,这一实际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下面建立1吨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同学们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多少个25千克重的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在这学生对于40个25千克是1吨的推导困难比较大,因此在讲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带而过,尽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没有预想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障碍,在讲解过程中跳步了,导致有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足,以后要加强,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学生的思维去想问题,也就是要备学生。

为了加强学生对1吨的概念的认识,接下来设计了两个练习题。紧接着就是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用到吨作质量单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吨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让学生形象观察了图片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以吨为单位的物体的特点,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运用新知的环节中加入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小明的数学日记改错,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新知,也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布置同学们回去调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效地组织了教学,并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并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效率更高;并在教学过程中有育人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在背同学这一环节中,由于很多学生想体验,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让所有同学都体验,因此只能让同学们下课在自己体验,但强调一定要征得同学的同意才行)。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整节课的语言太平淡了,没有抑扬顿挫,讲故事讲得不够生动;讲解重点的时候没有放慢速度并把重点工整板书出来,有些地方讲得太快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板书设计不够规范;作业没有分层布置,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既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以后就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不断地学习,我会做的越来越好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教学目标: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及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为落实其目标,并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个调查,发现他们对“质量”了解甚少。还认为“千克、克、吨”是重量单位。看来质量单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学生们必须亲身经历之后才能理性的掌握这部分知识,这就需要让学生经过多方位的体验才行。

家长要积极配合。让家长带学生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超市的电子秤称一称常见物品的质量,然后再掂一掂。通过信息调查中,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初步体验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千克是质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我们日常所说的重量也就是质量。Kg是质量单位。说东西有多重是平时生活中已经习惯的叫法,准确地应叫质量是多少,“有多重”就是指物品质量的大小。

注重过程体验。课前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的物品,如:2分硬币、花生粒、黄豆粒、“小馒头”等效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感受1克由多重,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并通过推理感受1000克于1千克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又让学生们计算两袋500克的盐共重多少克?再掂一掂来感受1千克物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学生自己说体重,然后互相抱一抱来感受千克。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测: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我们班平均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孩子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学生借助实例充分理解“大宗”一词。就这样一步一步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教学思路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讲得过多;评价形式单一,造成学生有些倦怠;在学生练习时优等生出现空挡;要加强语言,字等基本功的训练。

下载吨的认识课后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吨的认识课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交融。“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胜利路小学康爱翠 本课的教学的目标是,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从而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并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了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永兴县碧水小学 张丽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交融. “吨”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有了上节课的教训,今天在教学重量单位的时候就顺多了。按照上节课的经验,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并板书在黑板上。问学生,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