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野兔饿了》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做到环环相扣,每一步的教学都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听、唱、玩、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听是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听觉的培养,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绪,通过想象和模仿来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
本课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科整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了要“不做不劳而获的,损害他人的事情”的道理。
第二篇:野兔饿了教案
二年级上册《野兔饿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野兔饿了》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儿童歌曲,旋律活泼而风趣,配有两段歌词,歌词内容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一只野兔饿了,到处找吃的,原想偷吃农场农民伯伯种的粮食,后想这样做不应当,跑出农场继续找,找到路边把天然的青草尝,吃来觉得青草还比稻谷香。讲述了野兔虽然饿了,但它懂得不做不劳而获、损害他人利益的事。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去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律动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有表情地演唱《野兔饿了》,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变化,提高音高变化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音乐节奏里X-0的停顿,在休止停顿中,培养内心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要爱护小动物。
四、教学重点
能有表情地演唱好《野兔饿了》。
五、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节奏里X-0的停顿音的反复走向
六、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
八、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调动情绪
设计意图:学唱歌曲前,先通过节奏游戏“做小兵”,让学生拍一拍、读一读,体会语言中的停顿,为新课做铺垫。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把学生带入浓浓的充满情趣的音乐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播放课件,生动有趣的动画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被吸引,从而引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三)情境激趣,学唱歌曲
1、设计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聆听歌曲、发现歌词,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由此渗透思想教育。
2、学唱歌曲旋律:通过学生自己聆听、演唱,发现存在问题,自评、互评,着重解决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实现以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
(四)拓展延伸
本节课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小打击乐器碰铃、三角铁、串铃、响板以及演奏方法,让学生相互合作为歌曲演唱伴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设法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第三篇:《谁饿了》反思
2011—2012学
(二)音乐《谁饿了》公开课反思
本节活动课我运用的是奥尔夫的音乐教学。通过故事和图形谱,了解音乐结构。在音乐教育中带给小朋友首先应该是快乐,其他才是其次,否则小朋友只会远离它。音乐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学习一种乐器演奏技术和打节奏,音乐素质的提高却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乐器和打奏作品这是肯定的,让我们的小朋友多一点机会去接受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是让小朋友在轻松、欢乐中感受到音乐来自生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感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时候了 在活动前,我为幼儿准备了情境图(彩虹农场),精心设计了活动过程:师生问好――练声游戏――学习新歌《谁饿了》——打节奏。心想,这样我就可以组织一个较好的音乐活动了。
当我指住情境图问小朋友小猫咪在哪里?”小朋友齐声答道:“小猫,在房子里。”当时我被愣住了,心想:惨了,我明明把它藏着得现在没有了神秘感他们会继续听我的吗?于是,我就用很夸张的表情、动作来介绍小猫咪。”接着,我用儿歌朗诵的形式(对应图片)让幼儿了解了《谁饿了》的歌曲内容。
在新歌学习过程中,我请幼儿来当小猫,我不断地引导幼儿说“一只小猫出来了 饿得肚子咕咕叫看见了 小老鼠 咔吧 咔吧 吃掉;但由于班上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有点弱,而且几乎没有自我调控的内部感觉标准,所以他们都是跟着我的动作来唱歌的。因每次上音乐课时都有跟小朋友打上节拍,所以在第三个环节中请幼儿跟着图形谱来打奏节拍时气氛变得很浓。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也做到了让 幼儿玩中学,学中玩。希望在下一次的公开课中能与老师交流更多不同的教学发。
执笔:余燕珊 2012.5.16
第四篇:毛毛虫饿了教学设计
毛毛虫饿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从毛毛虫的生理反应——“饿”出发,跟踪追寻毛毛虫的一系列活动:
1、饿了,吃了什么。
2、吃了,变成了什么。
教学准备:
PPT一个。
教学过程:
一、看PPT讲述故事后。
(随机)孩子交流,“你喜欢毛毛虫吗,喜欢它怎么样?”。
二、(随机)看PPT13—17张,与孩子交流,“毛毛虫是怎么长大的?”
绘本《肚子好饿的毛毛虫》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
一、绘本阅读分析:
如果归类,此绘本可以说是有关科学常识类绘本:揭示了变态类昆虫的蜕变过程。卵——幼虫——蛹(茧)——成虫(蝴蝶)这是一条显形的线;这一条线可以在不同年龄班上。这条线或者说这个主题变成绘本的方式决定了它的阅读教学年龄段比较适合小班段(3—4岁)。绘本的构成元素是:
1、剪贴画的表现手法,简单浅显,直观直白(不注重细节)。
2、5以内的数数以及1和许多。
3、部分量词。绘本的另一条线索是吃,吃什么,吃了变什么。“吃”跟孩子生活最密切的部分。而从吃的内容看,“苹果”等常见水果也显示了低幼年龄。而我觉得我们的教学点就从“吃”入手,开展教学。
二、绘本教学设计思路
我的定位是精读绘本。目标是让孩子充分的说,接受孩子各种(所有)的.“独立”的“真实”的想法。互动方式是等待、猜测猜想。因此,我是这样阅读一幅图的:呈现之后前一幅留问题——“静待” (其实是孩子阅读)————教师阅读——猜测悬念。例如,第三幅,星期一,吃了一个苹果。上法是:
1、留问题——“毛毛虫会吃什么呢?”——静待;
2、教师阅读“东找找,西找找,找到了一个苹果,这天刚好是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
3、猜测“吃了一个苹果,肚子感觉怎么样?”教师阅读“饿”,“继续提问”:“饿了还会吃什么?”留问题转到下一幅。
A给孩子留空间空白。
B接纳孩子的所有想法。
C扭转从众思维——这是XX小朋友的想法。你的想法是什么?
三、绘本教学反思
孩子的大量的说、几乎每位孩子说。给我很大的感触。
我想不刻意追求效果,也不想入套。只想“我想我秀”、做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解。
毛毛虫饿了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毛毛虫的生长以及变成蝴蝶的过程。
2、通过看看猜猜说说,让幼儿初步学会阅读绘本并尝试讲述故事。
3、在阅读中让幼儿感受绘本故事的乐趣。
活动准备:绘本PPT
一、介绍封面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图书。师:封面上有什么?(介绍题目、作者、图)
二、集体阅读:
看着封面上的毛毛虫你们觉得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你们见过毛毛虫吗?
1、师:月光下,一片树叶上躺了一个什么东西?(小小的是“卵”)
2师:小小的卵会变成什么呢?这是一条怎样的毛毛虫?完整讲述:星期天,“啵”的.一声,毛毛虫从卵里爬了出来。(重点突出啵)师:毛毛虫是从哪里来的呢?
3、师:又小又饿的毛毛虫准备去做什么呢?宝宝们,如果你们饿的时候会做什么呢?
师:毛毛虫抬着腿准备去吃东西啦。
4、师: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一个苹果)完整讲述: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可是他还是很饿。
师:接下来谁能用刚才的话来说一说毛毛虫吃了什么?
三、自主阅读
1、师:到了星期六,毛毛虫还是没有吃饱,它会吃什么呢?
师:吃了这么多的东西,毛毛虫怎样了呢?它还是当初那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吗?
师:长大了的毛毛虫去哪里了呢?
毛毛虫吐丝,把自己包了起来变成了“茧”房子
12、师:经过了2个星期,毛毛虫咬破了茧终于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四.分享阅读:
原来毛毛虫小的时候是一个小小的卵,慢慢的从卵里钻出了一条毛毛虫,慢慢的毛毛虫吃了很多东西长成了大毛毛虫,最后吐丝把自己包在茧房子里面,经过2个星期之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五.总结
结束师:让我们也变成一只蝴蝶飞到外面去找春天吧。
毛毛虫饿了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毛毛虫的生长及变成蝴蝶的演变过程。
2、学习10以内数的点数。
3、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和蝴蝶的动作。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绘本故事书;卵、各阶段毛毛虫、蛹和蝴蝶图片各一张;音乐;头饰(毛毛虫和蝴蝶)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去郊游》。通过此活动调动幼儿开展活动的兴趣。
2、集体欣赏故事《好饿的毛毛虫》,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幅图画所表达的意思,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1)树叶上躺着什么?(重点突出有一个卵)
(2)毛毛虫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啵”这个像声字,并知道毛毛虫的样子是又小又饿)
(3)毛毛虫都吃了哪些食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随着不同数量食物的出现进行10以内数的点数)
(4)星期六,毛毛虫吃完食物后怎么了?星期天,毛毛虫吃完树叶后又怎么了?(对比前后毛毛虫的表情,让幼儿学会比较)
(5)毛毛虫吃饱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房子叫什么名字?(重点让幼儿认识“茧”)
(6)从茧里出来的是什么动物?(适当制悬念,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
3、完整地欣赏绘本故事。
4、利用图片演示毛毛虫演变为蝴蝶的自然生长规律。(图片的摆放教师应有意识地摆成一个圆形,代表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5、伴随音乐,幼儿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毛毛虫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和动作,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6、结束活动,幼儿做蝴蝶飞的动作,离场。
活动反思:
这本绘本通过简单易懂的图画向幼儿讲述了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自然生长规律。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还溶合了其它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低幼学习的知识要点,如星期的.概念和顺序、10以内数的点数、蝴蝶的生长和告诉幼儿吃东西要适量等等。
在设计这堂阅读活动时,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了10以内数的点数和蝴蝶的生长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活动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与幼儿一起欣赏故事绘本,在欣赏的过程中巩固幼儿对5以内数的点数能力和学习10以内数的点数;第二部分是通过图片让幼儿理解毛毛虫演变为蝴蝶这一自然生长现象。在摆放图片时,我有意把图片摆成一个圆形,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发现毛毛虫的演变过程是:卵—毛毛虫—蛹—蝴蝶—卵这样一个周而复始、为断循环的过程。第三部分为模仿,让幼儿在模仿过程中体验活动的快乐,加深对故事的认识。
第五篇:《谁饿了》的活动设计及反思
《谁饿了》的活动设计及反思
《谁饿了》这首歌曲,从歌词内容上来说,情境性强,趣味性强。同时,曲调活泼快乐,节奏感染力较强,适合小班幼儿歌唱要求,对孩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活动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上,不仅仅是只停留在让孩子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还设计了让幼儿初步尝试创编歌曲中的角色及适合的动作表现歌曲中的动物形象。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跳起来摘苹果”。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结合音乐活动的组织方法,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活动包括三大环节即:导入与欣赏、歌曲学唱、创编及游戏。具体安排如下:
谁饿了 艺术、社会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有兴趣地学唱歌曲。
2、初步尝试仿编歌曲中的角色,体验创作的乐趣。
3、学习创编合适的动作表现歌曲中的动物形象。活动准备
1、小狗、小猫头饰。
2、教学音带《谁饿了》。活动过程
1、学小狗叫,萌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位客人,是谁呀?(小狗)小狗是怎么叫的?
2、欣赏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猜想:今天天气真好,小狗跟着妈妈出去玩。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在咕咕咕咕地叫。原来,小狗玩累了,有一点饿了,怎么办呢?突然,它看见了一样好吃的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呀?(2)教师放慢速度清唱歌曲,幼儿欣赏歌曲,初步感受歌曲内容。提示语:是不是像你们猜的这样呢?请你们仔细地听一听!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小狗肚子饿得厉害吗?你是从歌曲的什么地方听出来的?小狗看见了什么?小狗是怎么吃肉骨头的?
3、学唱歌曲。(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拍手发声等练习,熟悉歌曲的节奏。
(1)教师边做动作边演唱歌曲(第一遍有节奏地念歌词,第二遍演唱歌曲)。(2)幼儿跟唱歌曲。
(3)根据幼儿的演唱情况,有重点地摘句学唱。(4)完整演唱歌曲。
4、仿编歌曲。
(1)教师戴头饰,扮演小猫,激发幼儿创编歌曲的兴趣。提问:喵喵喵,谁来了?一只小猫出来玩,肚子饿得咕咕叫。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把小猫找东西吃的事情编到歌曲中去?
(2)引导幼儿将“小狗”改为“小猫”,“肉骨头”改为“小老鼠”,仿编歌曲。
(3)集体演唱仿编的歌曲。
5、幼儿按兴趣自由选择扮演小狗和小猫,分组演唱歌曲。
活动反思:
第一组织这样的一个侧重于艺术领域的音乐活动,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加上准备不是特别充分,虽然整个活动基本按流程走了下来,但在活动的趣味性,对孩子的吸引力方面并不成功。通过自我的反思和老师的点评,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下:
一,对活动目标的解读不够深入,因此活动设计时缺乏针对性。
1、在“引导幼儿将‘小狗’改为‘小猫’,‘肉骨头’改为‘小老鼠’仿编歌曲。”这个环节上,教师的主动性较强,对孩子的引导不够,疑似将仿编歌曲直接转化成为第二段不同歌词的学唱。并没有让孩子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2、教师忽视了目标3,没能让幼儿学习创编合适的动作表现歌曲中的动物形象。另外,教师在创编动物形象的动作是过于平淡,不过夸张活泼有趣,也没有很好地起到一个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活动准备欠充分。
1、是教具的准备不充分,为了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增强表演的真实感,教师可以准备更多的小狗小猫的头饰,准备一些形象生动的“肉骨头”、“小老鼠”。
2、是教师的课前准备不足,一方面,教师歌曲的演唱把握不准,另一方面,语言及动作表现欠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对活动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活动的重点部分应该是学唱歌曲部分,在活动组织时,由于方法欠恰当,重复过多,使得孩子在学唱歌曲时缺乏兴趣,最终的结果出现了“孩子会唱但不想唱的”局面。其实,学唱歌曲应该是“有重复有变化”的,细分下来,它包括了节奏、歌词、歌唱三部分的学习,教师在教授这首歌曲的时候,运用不同的形式逐步的渐进的学习歌曲,比如:a组织孩子通过拍手的方式练习熟悉歌曲的节奏,知道歌曲速度的快慢是用动作来表现歌曲。b通过‘啦啦啦’或‘吃吃吃’的发声练习让孩子熟悉歌曲的调,知道歌曲的强弱变化。c通过对接歌词的游戏让幼儿熟悉歌词,为整体的演唱打下基础。形式多变,不重复,不单调,孩子在积极的状态中,不知不觉的熟悉了歌曲。
四、教师忽视了对歌曲中难点的突破,比如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对小班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教师可以有重点的摘句学唱,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五,活动的游戏性不够。小班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游戏是吸引孩子融入活动最好的方法,可以在活动中更多的融入游戏。等等。
自我发现的问题大概陈列在此,也有一些细节需要自己注意,比如,怎样更好的维护小班幼儿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表现力,怎样回应孩子,怎样让孩子喜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虽小,却是值得好好思考和努力的大学问。
第一次组织小班的音乐活动虽然不算成功的,但这样的尝试是非常值得也是有必要的,曾老师的点拨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音乐活动组织应该注意些什么,是一个次很大的收获,更是一次成长,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活动更多的思考,更大胆地尝试,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