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向远方抒情散文
做一个阳光的人,让暖阳照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将微笑和快乐的正能量影响相处的人,这样不但过的愉快,而且自己的路会越走越宽。
相由心生,当你思考美好时,周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会不经意的出现能量、产生勇气,所有的一切都往积极的方向发展着。
相反,当你遇到困难思考痛苦时,一切都是黑暗的,看到的、想到的都是暗淡的,满满的负能量,处理的事情都不尽如意,结果也不会圆满。
所以,任何时候需把眼光放远点,更要看长久、思远虑,常自省。因为一辈子不容易,转瞬即逝!所有遇到的人都是有缘人,珍惜生活给于的一切美好,善待身边的所有人,即便是那些翻不起拍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还是离你而去的人,他们都曾是激励和使你改变及对你鞭策过的人,也同样要去珍惜,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促使着自己各方面的成长,同样是人生风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思考与相惜!
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努力改变现状,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在自强的时候,需善待一同陪你渡过和并肩前行的人,因为下辈子不一定会遇到这些人。
第二篇:青春之名,诗意远方抒情散文
莎士比亚说过“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这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青春一场盛世繁华的旅行,这条路上,我渴望平静、童年、杜鹃花、伏特加。手紧握顿笔,画青春展于画刊,写青春于白纸,抒青春于浓浓诗意。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谁的青春没有疯狂。
有人说“青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它催发着青年人的躯体,启迪着他们的智慧,同时它也灌输着热烈的盛情和坚强的理智。”是啊!正当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当我们蓦然回首这些年。不难发现“青春之名”刻得这么深刻,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记忆。“恰同学少年,芳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春有梦,我们都曾为梦执迷不悟、醉生梦死。那时的我们,不会去想现实有多残酷,还不懂得害怕。高中时,班主任让班上同学们谈梦想。有的同学说要做教师,教书育人;做科学家,把握尖端科技、探宇宙之谜;做军人,悍卫祖国边疆、国民幸福安稳……很多同学都谈了自己不同的理想。我还记得 我的理想“我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想做一个医生,因为我的父母多病,做医生的话我可以很好的照顾她们。我可以因为这一份稳定的工作,拿取我应得工资。家里有我的父母,妻儿陪伴。这样的话,哪怕清茶淡饭,我此生足乐。”在那时,我会感觉那是一个多么差劲的想法,会感觉自己真的没有什么志向。有些东西自以为渺小不能语,但就我所要期待的幸福平静那又得付出多少?何况天下真正幸福平静的人又有多少,现在想想,我的理想才是同学中最有志向的人。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想法走着走着就淡了;曾经陪伴在我身边的人在时间中走散了,飘散在各个城市里;曾经的那些想法早已败给了现实,又萌发了多少的想法。正像我,当初梦想成为医生的我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大学的我是一个师范生。也许吧,不要抱怨那些在时间与现实中丢失的人与梦,毕竟没有谁的青春不迷茫。
陈独秀浅谈“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这个年纪,有谁没有萌动,有谁没有放荡,又有谁没有犯过错呢?那把爱慕当作异性之间的喜欢,有人谈过一次一场麻辣烫的恋爱;有人为了兄弟两面三刀;有人疯狂在图书馆沉迷于学习;有人把自己的汗水洒在球场……。这是一个不理智的年纪,也是一个萌动与鲜活的年纪。
匆匆那些年,抹不掉的记忆,是你我青春的昨天,昨天不管如何美好与不堪,但我更想得到的是今天。我怀恋的东西是今天,昨天的也经下车,而今天我刚刚到站,起初我孤苦一人,但我知道有很多的人也会在这里下车。旅途中,我知道会有很多的旅客上下车。我知道,总有一些人会陪你到明天,总有一些人是明天才能遇到的。那青春为何要有这么多的患得患失,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伤忧郁。
青春也过大半,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做到以青春之名、扬时代之风。努力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积极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能力。他们说阳光做人、阳光做事,那么生活处处是晴天,何况是我们大学生呢!新时代大学的使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进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就要求青春的我们真人真事、正人正事,倡导弘扬社会正能量,崇尚勤检节约,为实现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绿色、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点滴准备。你知道吗?当很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挥霍青春的时候,有那么群人的青春却是多么的靓丽。因此他们的青春是对社会无尽的贡献,他们是最美的人,真正的灵肉合一。无论是最美教师、最美警察、最美医生等广大社会群体,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职业,把青春献给每一个需要关注的人。青春的心蠢蠢欲动,即使迷茫过又何须畏惧,让梦想助我们扬帆起航。梁国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在红旗下继续燃烧。
青春有梦,不负青春。哪怕我们生来不一样,但是我们却可以这样质问自己:如果你是一滴 水, 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丝阳光, 你是否照亮了一处黑暗?如果你是一 粒粮食, 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 的工作岗位?
我敬青春一杯酒,足以慰风尘,香我半世年华,此生独醉青春。我梦想着绘画,但我也画着梦想,即使岁月多有蹉跎,我更期待诗意与远方。
第三篇:第五周国旗下讲话稿:以梦之名,心向远方
第五周国旗下讲话稿:以梦之名,心向
远方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以梦之名,心向远方”。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之时,我们站在九月的尾巴上,期待着十月的盛放。在不久前的开学典礼上,我们感受守望与传承的力量。XX年六月的高考早已落下帷幕,高三的学长学姐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终于走向了属于他们的梦想和远方。而今天,十月的选考就在眼前,我们又将传承这一份拼搏精神,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我想起《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一颗心在追求梦想的时候感到痛苦。”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梦,因此面对艰难险阻,坦然无惧,纵使前路漫漫,亦不彷徨。高中三年,九百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用拼搏的青春,编织成对未来的向往。一步一步,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
正如三毛所言:“我们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永不抗拒生命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诚然,高中岁月会有纠结,会有彷徨,亦会有跌倒,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拼搏过,奋斗过。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追梦的青春最勇敢。理想万岁,青春无悔,是因为勇敢追逐过,所以过程比结果更值得珍藏;因为勇往直前着,所以定将收获最绚烂的明天。
也许最能激励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你咬紧牙关和电磁场原电池遗传做战斗,亦或是和新航路开辟科学发展观地质构造作斗争;是你聚精会神地听了每一堂课,记下了每一个易错点;是你不放过每一个知识漏洞,一遍又一遍整理笔记;是你在快撑不住时深吸一口气,又继续奔跑;是你始终以梦为马,心向远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那么,我们既然选择了梦想,就不畏荆棘遍布,一往无前。那个彷徨之后又坚定前行的自己,那个失败之后却永不言弃的自己,那个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自己,他们是让我们奋然前行的动力。
这个秋天,毓秀楼中再次人声鼎沸,校园中又出现一张张陌生却充满期待的面庞。高一的学弟学妹们将踏上高中三年的新征程,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高二的同学们将面临第一次学考,经历承上启下的一年;高三的我们被贴上了“高考”的标签,今年十月,我们中的大多数将迎来第一次高考。诸中学子们的顽强拼搏,对远方、梦想的不懈追求,永远是诸中校园的主旋律。
高三的同学们,离十月的高考还有18天。作为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届,我们要以昂扬的斗志去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十年磨一剑,这将是我们展示自我的最好的舞台。奋斗的青春最美,追梦的青春无悔。我们将用最美的姿态迎接高考,我们将在最好的时光里收获最好的自己。
那么,相信这个世界的美丽属于敢于为自己的梦想而拼搏的我们,属于勇敢坚强乐观优秀的我们。梦想和希望属于我们,诗与远方属于我们,未来也属于我们。相信十月是我们丰收的时节,成功与我们同在!
谢谢!
第四篇:送教帮扶情系瑶乡师徒结对心向远方
送教帮扶情系瑶乡师徒结对心向远方
——城乡对口“送教下乡”活动报道
3月29日,惠风和畅,江南草长。
天朗气清中,城南小学校长尹新建带领炎陵中学谭林燕、城南小学刘美、明德小学郭利军、示范幼儿园赵王娟等7人走进充满瑶族风情的龙渣瑶族学校开展“送教下乡”传经送宝活动。
“送教下乡”活动得到了龙渣乡党委吴集会书记等人的高度重视和关爱。
龙渣学校校长朱谭明对尹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教导处胡和平主任对此次活动作了精心细致的安排。
龙渣学校校园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让前来的客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风味;学校师生之间呈现的团结、和谐、奋进的氛围也给了他们较强的震撼。
在活动中,来自城区的7位教师分别在初中语文、生物,小学语文、数学、体育及幼儿教育等科目做了精彩的教艺展示。课堂上,孩子们学得开心,老师们教得快乐,每一个乡村娃娃都能在课堂上获得知识与情感的体验。
支教老师们优雅的教态、精巧的设计、灵活的方法、精练的讲解以及活跃互动的教学方式、充满机智的课堂驾驭,对新课程的理念做了生动而深刻的诠释,让龙渣学校全体师生受益颇多。
龙渣结对的老师也各自上了一课,接受“师傅”零距离的引领。在评课研讨中,教师们就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有效实施新课程等进行了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3月30日下午,参与“送教下乡”活动的全体成员合影作别,“弟子”用真心表示感谢,用笑脸期待下一次的相逢指导,活动圆满谢幕。
“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为瑶乡教师送来了教育教学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实在、实用、实惠,真正起到了帮教示范的作用,激发了瑶乡学校教师“跳起来摘桃子”的欲望。
瑶乡全体教师纷纷表示,活动后,将深入学习,不断反思,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少数民族学校课程改革迈向新境界。
第五篇:抒情散文
抒情:《文心雕龙》说过:“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意思是说,当人们眼前出现熟识的事物或似曾相识的事物形象时,就会勾起形象记忆,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并同外物发生感应、共鸣,这时人们就“情动心摇”起来。这种现象归结为一句话: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抒情是间接抒情。散文是抒情文学,“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① 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
形象有色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调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者的情感。
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