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2:4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教学设想】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背景影片──

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

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

⑴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 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 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如: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古怪。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激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

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多少中华好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抛头颅,洒鲜血──今天,我们能平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来之不易啊!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和启发?

3、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

五、体验反思

当你到烈士陵园凭吊并聆听园长讲革命英雄事迹时,当你观看世锦赛中国乒乓球队艰难迎战外国名将时,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这是爱国表现吗?

六、知识应用

1、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感情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写法。

(提示:可同时参照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羚羊木雕》写法)

第二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教学设想】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背景影片──

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

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

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如: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古怪”。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激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

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多少中华好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抛头颅,洒鲜血──今天,我们能平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来之不易啊!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和启发?

3、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

五、体验反思

当你到烈士陵园凭吊并聆听园长讲革命英雄事迹时,当你观看世锦赛中国乒乓球队艰难迎战外国名将时,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这是爱国表现吗?

六、知识应用

1、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感情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写法。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解读】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则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势。同时,这种种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的人们的强烈震动,表达了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话题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吗?

明确: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朗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变化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话题三: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你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并加以生动感人的解说吗?

明确:文章着力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用他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他对祖国和祖国文字的深沉的爱。具体表现在: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深情,对亡国的悲痛,对最后一课的重视,对小弗朗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所引起的内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赞美,对学生专心学习法国文字的沉思,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以及对法兰西语言必将永久长存的信念。(教师先示例:“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使出全身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惨白的脸色”是令人心碎的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结束。韩麦尔先生无比悲愤和哀痛地“使出全身力气”写的“法兰西万岁”,既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更是在唤醒所有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是在向法国人民高呼:团结起来,祖国必胜。然后让学生寻找、交流,教师精彩点评。)

2、学生与教师交流:

话题一:关于普法战争,你知道多少?

明确:《最后一课》写在普法战争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的欧洲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帝国主义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战争,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的1/3的土地。这时,法国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士兵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强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

话题二:文章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

明确: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话题三:文中有许多和《短文两篇》中一样的细节描写,请你举出两例,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如接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的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思考)

明确: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话题二:说说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明确: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热情。

(通过学生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多种性格的揣摩,更深入地领会文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话题三:如今,学外语是一种潮流,该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评价?“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民族语言真的如此神奇吗?

明确:无论学好多少外语,但只有祖国的语言是最丰富、最美妙的。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热情,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特别是身为法国人,生活在法国的土地上,却被异域统治者强迫不说法语而说德语的时候,民族的语言更能激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话题四: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明确:简要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领会选材的技巧。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明确: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①让小弗朗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村镇府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②通过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③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话题三:如果文章用第一人称写作,可以吗?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为什么?

话题四:如果以韩麦尔先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写作,文章会如何变化?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

明确:上述两个话题是让学生领会本文精彩的心理描写。

四、链接生活

1、你在生活经历中,有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在电视机前看到我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2、在当今和平发展年代,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五、阅读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祖国的语言和学习语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除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文中还有什么人物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加以评说吗?

3、学完这篇文章,再看课题《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六、练习处理

1、注意下列加线字的读音:

哽赚钱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2、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用第一人称写写小弗朗士。

3、课外阅读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常识性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

2、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3、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3、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带动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反之,在战争年代,一个战败国的民族语言又有怎样的际遇,他们的人民又会如何自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去看看。课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注释1: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学生讨论。师明确、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的深厚爱国热情的。

(2)简要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

(3)再读,理清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理清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结: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开端);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具体经过,重点写了语法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发展);第三部分(24-29):写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情景(高潮、结局)。

三、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1、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然后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提示:从小弗朗士的三方面转变来分析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学生研读、讨论,教师指导、小结:小弗郎士是个贪顽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着40年教学经验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达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充分表现出他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的书写,把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推到极致,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四、拓展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讨论,师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课堂练习)

①题目设计为《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第三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 其思想性格。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

2. 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学法与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 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 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 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 爱,对民族的热爱。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检查预习

1、检查词的音形义

2、明确学习目标

3、在预习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

4、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 岁时 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 13 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 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 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 是作者于 1873 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5、介绍时代背景: 1870 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 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 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 映这一事件。

6、小说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 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用一句话概 括本文主题——反映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 ——“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依据参考书)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分析人物形象(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 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二)品味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2、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 世界。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 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 情。

(2)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 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 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 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 急于读下去。

2、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 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 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 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 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 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 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六、第五个教学板块

(一)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 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 言都学好。

(二)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

明确: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 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七、第六个教学板块:知识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 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 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 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 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 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 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 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第四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划分情节;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划分情节。

2、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原因,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 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开端:(1一6):上学路上

发展:(7一23):上课之前、上课中

高潮、结局:(24一29):宣布下课

课后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二、整体感知 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诵录音,用课文原句回答:

1、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明确:从小弗朗士的角度看,应理解为小弗朗士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3自然段小弗朗士的抒情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教师韩麦尔先生这个角度理解,最后一课指的是韩麦尔先生在阿尔萨斯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后,最后一次给学生们上法语课。小说的第11自然段也明确地提出:这是我(韩麦尔先生)最后 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2、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

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⑴ 这篇小说,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1~6):上学路上。

发展:(7~23): 上课之前上课中。

高潮、结局:(24 ~29):宣布下课。

⑵ 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郎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 幼稚 怕老师。

发展:感到诧异。

高潮、结局:理解敬爱老师。

⑶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⑷ 小说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有什么意义?

明确: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小弗郎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复述故事情节。

听教师讲述记笔记。

听教师讲述。

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划分情节。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分析小弗郎士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复述能力。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积累文学常识。

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听教师讲述。提高分析能力激发爱国热情了解本课学习重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来分析鉴赏人物。

2、能力目标: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朗士这个人物形象,并分析了塑造这个人物想象的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 一下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研读人物

1、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 是一个可怜的人。

⑵ 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⑶ 是一个严厉的人。

⑷ 是一个普通的人。

⑸ 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⑹ 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⑺ 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⑻ 是一个爱国的人。

⑼ 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⑽ 是一个敢于自责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⑴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⑵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 一节课又一节课)

⑶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⑶种见解。听教师讲述。

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像、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鉴赏人物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研读写法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 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明确: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诵读想像思考讨论。了解塑造普通人物也可以反映重大主题的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对文中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问题探究

1、如果文章不写第2、第3自然段,效果会怎样?明确: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2、小说如果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

3、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明确:

⑴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忘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⑵ 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 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 一个民族的真正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5、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 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思考交流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 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思考讨论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二、学生质疑 明确:一个也字,清楚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质疑。

答疑。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自读课本89页郑振铎的《最后 一课》思考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什么异同。

2、续写《最后一课》以后。听记作业要求。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

【附参考资料】

一、最后一课应如何理解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都德1873年写的。这篇小说的题目最后一课的含义是教学难点的之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 一难点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师生两方面分别去分析。

1、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去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韩麦尔先生无疑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重要人物,他的教学活动无疑是我们从教师这一角度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的关键。我们还是从小说的具体描述中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教学活动吧。那天早晨上学,我(小弗朗士)去得很晚,到学校后,看见韩麦尔先生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我进了教室后,韩麦尔先生就开始上课了,他依次上了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最后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直到教堂的钟敲了12下,他才结束他的教学活动。可见韩麦尔先生是上了从早晨开始到中午结束的一上午课,最少上了四堂课。那么我们从教师韩麦尔先生这个角度如何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呢?很显然,这最后一课指的是韩麦尔先生在阿尔萨斯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后,最后 一次给学生们上法语课。小说的第11自然段也明确地提出:这是我(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2、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去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小弗朗士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从他的角度来看,最后一课的含义应是怎样的呢?我们再一次从小说的具体描述中来寻找答案吧。小弗朗士进教室后,发现教室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其中包括郝叟老头儿,这说明教室里的学生不是很多。后来韩麦尔先生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时,郝叟老头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这说明了这个教室里有初级班的学生。那么小弗朗士是不是初级班的学生呢?从课文中描述的韩麦尔先生提问小弗朗士分词用法这一情节可以看出,小弗朗士不是初级班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这个学校规模不大,学生不多,这些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共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他们只有一个老师,那就是韩麦尔先生,一旦他去钓鱼的时候,没有办法,只有干脆放学生们一天假。据此笔者认为,这个上午对小弗朗士来说,他只能真正地听韩麦尔先生讲一堂法语课。另外,我们从文章中的一些句子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第11自然段中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再如第13自然段小弗朗士的抒情我的最后 一堂法语课!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最后一课的含义的理解,应从师生两方面去看: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看,应理解为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从小弗朗士的角度看,应理解为小弗朗士上了最后 一堂法语课。

二、《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一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爱国主义颂歌。然而关于本文的主题历年来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意见:韩麦尔,小弗朗士,或者韩麦尔和小弗朗士。那么,究竟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呢?教参倒是给出了一个标准: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据此,教参经过一番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也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这番话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那就是《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两个人。果真是这样吗?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首先,从小说的叙述角度来看,无疑是以我这个第一人称来写的,也就是说小说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线索来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我紧紧地参预到故事当中,并且成为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不可忽缺的力量。一般来说,这样的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就本文来说,我就是小弗朗士,所以小弗朗士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当然,如果我仅仅作为叙事线索,而没有参预到故事情节当中,没有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不可忽缺的力量,则我就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也是以第一人称来结构全篇的,但我并没有参预到故事情节之中,没有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不可忽缺的力量,所以我就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仅仅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冷眼的旁观者。众所周知,《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又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也是以第一人称我来结构全篇的,同样道理,我也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其次,从小说所写的具体内容来看,自始至终都有我的存在。而韩麦尔先生最起码在小说的开端(第一部分)还未出现。而且就小说所写来看,韩麦尔的出场,也是为我这个中心人物服务的,因为我既然去上课,不可能不提到老师。如果把这篇小说分成三部分的话,那么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是写小说的起因──开端,主要写我的所见所闻,如: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并且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巧妙地交代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普鲁士军队已经占领了法国的领土。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写最后一课的过程,包括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哪些人在听课,老师的不平常的穿戴,语言和气氛以及我的真切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发展。余下内容为小说的第三部分,写最后一课是如何结束的,这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仍然是站在我的角度来写的。应该说,小说的结构非常清晰,所写内容无不紧紧地围绕着我的一举一动而展开。我的行动、语言和心理都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并把全文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我由以前的逃学、讨厌课本、不爱学习到上最后一课时的专心、喜欢上法语课,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并且韩麦尔先生还叫我回答问题。这些无不说明小弗朗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第三,从教参对主人公的分析过程来看,得出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人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站不住脚的:

先看小弗朗士。他原是个玩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好好学习而旷了课去找鸟窝、溜冰;他对刚才还那么讨厌的课本,一下子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他对老师的感情也迥异于从前。对于韩麦尔老师,他万分依恋,他对老师变得是那样理解。他多么希望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为此宁愿拿出任何代价。他充分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他是多么不希望老师伤心啊,他又多么舍不得老师离去啊。可是老师就要永远地离去了。他不仅理解老师为什么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他也理解老师的谆谆教诲,他更懂得那神圣的信念和深深的痛苦。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说明小弗朗士不再是那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他成熟起来了。

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从教参的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的一切活动均紧紧围绕着小弗朗士而展开,即使是韩麦尔老师的教育作用也必须通过小弗朗士来体现。而这不正说明了小弗朗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吗?

再看韩麦尔。作品中对他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朗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你看,连教参自己都承认作品对韩麦尔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朗士的观察来展开的,而这不也正从反面说明了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而非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吗?

综合所述,笔者认为《最后一课》的主题是通过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做,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民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以上系笔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愿与同行切磋。

三、《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多侧面描写(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郭姣凤)

爱国主义是一种圣洁而崇高的情感。平时无心求学,爱开小差、逃学、成绩一团糟(连一个分词用法甚至一个字也说不上来)的小弗郎士在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中表现出了可贵的爱国情感,而且这种爱国情感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真挚深沉、动人心魂。究其原因,是作者将小弗郎士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多侧面的细腻刻划所致。

作者描写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首先着力于外在因素的揭示。所谓外在因素指的是小弗郎士生活的社会环境,即他周围的人们对他施加的诸种影响,这些外部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触发点与引爆物。小弗郎士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正是展示一个特定的情境氛围,是对其爱国情感的直接触发与引爆。上课前的反常气氛与教室后面所坐的神情忧愁的人们,令小弗郎士难堪得脸红、心慌与吃惊;韩麦尔先生庄重的穿戴令小弗郎士诧异,韩麦尔先生柔和而严肃地宣布最后一堂法语课,令小弗郎士万分难过。这时候,也正是这时候,小弗郎士的内心有如翻腾的大海,掀起了层层激越的波澜,此时的他已强烈感受到了镇公所布告牌前围观的人群那愤激的情绪,并为自己未曾好好学习而深深懊悔。韩麦尔先生为纪念这最后一课而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令小弗郎士诧异进而感动,韩麦尔先生真诚反思学生与家长平时不够重视学习的现象、对自己从前放松学生的学业的做法进行痛切的自责,也引发了小弗郎士的自责与悔恨,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真诚赞美与对所有在场同胞的沉痛规劝,引发了小弗郎士的深深共鸣。韩麦尔先生给大家上了语法课又上了习字课,小弗郎士细心听讲并真切感受到老师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的心理,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的神态中感觉到老师好象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的心理,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所下发的新字帖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以及大家专心写字的神态、教室里安静的气氛,无不令小弗郎士深受感染。教室后排座位上的郝叟老头戴上眼镜、捧着初级读本激动得声音发抖,读音古怪,令小弗郎士又想笑,又难过。尤其是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之后,韩麦尔先生与学生告别时的情景令人痛切而心碎,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头靠着墙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一幅令人心碎的告别场面深深定格在小弗郎士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可以说,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在这个特定的情境氛围里,小弗郎士从老师与同学们身上、从镇上所来的人们身上受到了感染,引发了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作者描写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还特别注重挖掘其自身的潜在因素。这种潜在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内在的思想情感。作者从不同方面对小弗郎士内在的思想情感作了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了小弗郎士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上学路上的优美景致,特别是暖和、晴朗的天气,树林边画眉宛转的歌唱,令小弗郎士感觉到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他羡慕归羡慕,但终竟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走过镇公所布告牌前、铁匠向他喊话时,他依然没有停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说明小弗郎士平时调皮归调皮,但其本质并不坏,这是他在最后一堂法语课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的思想基础。当小弗朗士看到镇公所布告牌前围着许多人时,其本能的反应便是又出什么事啦?因为在他的意识里,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当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并且很自然地迸发出啊,那些坏家伙的强烈情感。在这里,坏消息与坏家伙的主观判断正说明小弗郎士的幼小心灵里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对侵略者是深恶痛绝的。也正为如此,他才能在上学迟到后由怕而慌,才能在得知事情真相后懊悔、惭愧,才能在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窘态百出,追悔不已,进而产生热爱老师、热爱学习之情,才能在课堂上对韩麦尔先生庄重的穿戴所寄寓的深意有所体会,才能对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得那么仔细,并以自己挺难受的心里揣摩到韩麦尔先生的可怜与伤心,才能将老师所发的字帖想像成许多面小国旗,才能由听到屋顶上鸽子的低叫声天真而快意地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普鲁士侵略者的鄙夷与调侃,才能对老师与学生作最后告别的形象产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敬佩与爱戴之情。可以说,作者既着力揭示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外在因素,又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思想内因,从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上成功地塑造出了小弗郎士个性鲜明、感情丰富的爱国者形象,使小弗郎士与《最后一课》一同成为永不凋谢的绚丽山花,长久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第五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课标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内容,体味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结合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这两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七年级学段,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小说这种体裁也略知一二,但对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的作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所以在教学时,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实为教学的重点。

4.本单元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文章,教学本课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念,有利于主题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阅读能力,所以本篇课文先重点让学生自己读,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然后由老师做点拨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学生对小说有着较大的兴趣,但缺乏深入钻研的方法和耐心,读小说往往流于对情节的大致了解而已,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同时侧重于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更要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4.品析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品析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词及作者、时代背景;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了解作品背景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

导入(PPT显示):

当他爱他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莎士比亚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力被剥夺,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在“最后一课”上,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民族精神,的确可敬可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课”。

1.老师板书题目:最后一课(“课”字加着重号)——“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加副标题)

2.出示任务:

(1)从全文看,这“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2)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二:为什么要加这样的副标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是谁?他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

3.反馈指导:

(1)指名回答,教师补充。(理解“最后一课”是一堂法语课,更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2)副标题的功能也正是对主标题加以解释说明,明确并且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 “小弗朗士”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3)读文感受交流,互相补充。(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战争能使我们更爱自己的祖国。珍惜母语,珍惜和平。)

过渡语:同学们,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相信我们通过我们的阅读,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交流预习,了解作家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一,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都德、相关的故事背景。

2.反馈指导:

预设: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普法战争”期间,他的 《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PPT显示)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PPT显示)

指导:(1)学生在补充时不能读资料,要自己理解后介绍出来。

(2)齐读课本“预习”部分及补充资料。

二、交流预习,理清故事情节

(一)小组交流,扫清字词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中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2)学生讨论,强调易错词语。

(3)理清层次,纠正错误的思路。

2.反馈指导:

(1)学生指出,本课易错词语,老师强调在预习本上纠正。

(2)教师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强调加粗加红颜色的字。全班齐读。

(3)学生在交流行文思路,谈出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课堂交流,理清情节

1.出示任务:

(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指导:

(1)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学生在交流时,谈出自己的见解。

(2)把握时间和地点转换的词语。(“那天早晨”、“平常日子”、“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三、默读课文,感受气氛,梳理心理活动

(一)感受气氛,体会不同

1.出示任务:

(1)体会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2)学生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学生发言,老师点拨。

2.反馈指导:

指导:

(1)答题技巧:抓住关键语句,加以概括。

(2)教师指导:除以上三方面外,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观众,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也是“最后一课”与众不同的地方。

3.小结过渡:平日的课堂和最后一课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非同寻常的大事发生。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情、态度变化的句子,分析他的心路历程。

(二)梳理情感,体会变化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语句,来谈谈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小组讨论)

(2)每组派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拨。

2.反馈指导:

预设:

上学路上(幼稚、怕骂)——课前(疑惑、诧异)——课上(难过、懊悔)——下课(悲愤、懂事)

指导:

(1)答题技巧:勾画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仔细品读、加以概括。

(2)教师指导:概括的词语要准确,要用表示心情的词语。

(3)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

3.小结过渡:上课前,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老师责备、提问,想逃学。到了学校,发现课堂与平时大不一样,感到十分诧异。待到上课后,知道是自己最后一节法语课了,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敬。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让我们追根溯源,探究原因。

(三)追根溯源,探究原因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发言,老师点拨,补充答案。

2.反馈指导:

预设:(变化原因)

(1)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4)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指导:

(1)答题技巧:从对上学的态度、韩麦尔先生的态度变化以及对祖国的情感变化方面去剖析。

(2)教师指导:概括要全面、具体,层次要清晰、明确。

3.小结过渡,总结提升: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四、布置作业

(一)人物形象分析: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二)爱国故事收集:自己再找一个有关爱国主义的故事,概括大意,下节课在班内交流。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分享爱国故事

(一)激趣导入,渲染课堂氛围

导入(PPT显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出示任务:

(1)朗读名言,思考这则名言的意思。

(2)调动知识储备,理解“苟”、“以”、“岂”、“趋”的词义,(3)理清层次,纠正错误的思路。

2.反馈指导:

(1)教师点拨:苟:如果,以:为、做或从事,岂:难道,趋:靠近、趋向。

(2)学生理解:如果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难道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或福气就选择避开或靠近吗?

3.过渡:林则徐的这句名言表达了一腔爱国之情,一番报国之志。我们同学昨天也查找了爱国的故事,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二)课外拓展,分享爱国故事

1.出示任务:

(1)四人小组交流,分享有关爱国主义的故事。

(2)小组代表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反馈指导:

预设:爱国诗人屈原,不屈使者苏武,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龚自珍,爱国思想家魏源,以身报国的邓世昌,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伟大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还有我们熟知的文学家鲁迅、闻一多、朱自清。这些人都是爱国的楷模,他们身上的爱国故事像星星一样多。

(1)教师点拨: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皆可。

(2)学生回答:故事要简洁、要有概括性。要拓展视野,将爱国这本书读厚。

二、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分析人物之变

(一)默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出示任务(PPT显示):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交流上节课作业: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句子,并做一些批注。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前后有无变化?

2.反馈指导:

预设:

(1)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庄重服饰别样情!韩麦尔先生穿戴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对就要失去的国土表示敬意。充满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2)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3)语言描写:如: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相信法国人民只要掌握祖国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指导:

(1)学生回答: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教师点拨:作者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需要通过对外部特征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外部特征描写,即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他是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工作不算认真,但善于自我反省,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爱国的热情。形象变化:普通教师——可怜的人——悲愤的爱国者、革命者。

(二)梳理情感,体会人物感情之变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2)圈点批注,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1)学生勾画表示人物感情变化的句子,逐句分析。

(2)讨论明确:“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总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任命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人物前后的情感变化显得合情合理、十分自然,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物形象。

三、品读课文,体会环境作用,感悟课文主题

(一)品读课文,体会环境作用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对人物有什么烘托作用?

(2)个人圈点批注,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2.反馈指导:

(1)学生勾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逐句分析。

(2)以序幕两处环境描写为例:

自然环境:“天气”“画眉”风和日丽——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幼稚、不懂事的心态。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埋下伏笔。

(3)其它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分析。(课前的环境气氛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

3.总结: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课文研讨,归纳课文主题

1.出示任务:前面作者为什么不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2.反馈指导:预设:以小见大的写法。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3.总结: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三)总结归纳,探寻写人技巧

1.出示任务:纵观全文,本文的写人的技巧很多,选择其中一点,做一总结。

2.反馈指导(PPT显示):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弗朗士:幼稚的孩子——成熟、懂事的学生;韩麦尔先生:普通教师——可怜的人——悲愤的爱国者、革命者。更有利于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的烘托: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3)以小见大凸显主题:选取小人物(学生、老师),表现大主题(爱国、爱语言)。

3.总结: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讲话中说:“越是饱尝苦难的民族,越理解盛衰的意味;越是历经沧桑的国家,越懂得自强的重要。”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国难当头的的时候,都自觉地集中到了民族语言的旗帜下,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瞬间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这份浓浓的爱国之情,让我们敬佩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再次怀着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一起来朗读这样的句子——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四、布置作业(二选一)

(一)创造性续写: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300字左右)

(二)第一人称改写: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提示: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300字左右)

下载《最后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平凡人的爱国情怀 ——小说中爱国形象探究 李大学 辉县市占城镇中心学校平凡人的爱国情怀 ——小说中爱国形象探究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中通过各......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七、《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 1、1870年7月法国首先普法战争。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任 瑛 课前:欣赏故事 著名爱国将领、抗日英雄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次,他和一名使馆人员去邮局往国内寄东西。邮局职员看了邮单后故意问:“你是哪国人......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

    《最后一课》多媒体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的氛围。 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3.精读重点句、......